墓园设计案例分析风之丘墓园介绍共26页文档
陵园规划设计说明

陵园规划设计说明陵园规划设计说明鄱阳福天陵园规划设计说明人生在世,终于乐土,中国人自古就十分重视为祖辈寻找理想的安息之地,近年来,随着殡葬制度的改革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丧葬的观念和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为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殡葬改革”政策,响应国家“山川秀美”的号召。
由同创基业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投资的鄱阳福天陵园项目,将殡葬事业与园林开发合二为一,率先走在我国殡葬改革的前沿,是一项“功及当代,福泽子孙”的创举。
一、项目概况鄱阳福天陵园地处田畈街镇西南夏家坞,距镇中心五公里,距鄱阳县城42.8公里。
东面300米为田乐公路,北为九景高速。
占地98公顷。
福天陵园座南朝北,用地群山环抱,草木葱郁,一侧清泉益香而过,山环水抱,其势如丹凤朝阳,地段尊贵。
地势避风向阳、依山傍水,地质坚实,环境幽雅,景色秀丽,重峦叠翠,山山巍峨、峰峰秀美。
这里春日山花锦簇,夏日佳木繁荫,秋天果实累累,冬天银妆素裹,乃福地祥天。
其“斜门”形势对准气口,视景大为广阔。
而且早晚“云气蒸蔚如炊”犹如飘渺迷人的仙境。
“背倚山峰,枕山面水”,中间泉水涓流,湖池天成;左右龙虎护卫,四周吉水归聚,实为“逝者欣慰,生者无憾”之宁静美好风水宝地。
二、规划设计依据与目标1、计依据1.1甲方提供设计任务书1.2甲方提供的1:1000地形图1.3国家省有关法规、规范、规定1.4设计人员现场勘察2、计目标本规划设计立足于建文化陵园、创陵园文化,顺应时代的发展,赋予陵园以新的属性:公益性、文化性、纪念性、经济性,构筑新概念的生态化的现代陵园。
三、设计理念规划设计始终体现“以人为本,回归自然、服务全过程”的理念,将人文纪念功能与陵园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既为广大市民提供一个祭扫先人、寄托亲情、弘扬中华传统孝道文化的一个文明场所,又达到为青少年和市民游览休闲、欣赏文化艺术、接受教育的目的。
两大功能的有机结合,既为社会提供精神文化效应,又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为企业的长期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风之丘火葬场

Thank u
架空的墙与木隔栏
架空的墙与木格子的门
建筑材料
桢文彦的建筑特色之一就是精确细致的细节, 他非常重视传统建筑所具有的材料本质及其 微妙的变化,自然地流露出日本传统文化中 清淡、凝缩、拙朴的美感。
在风之丘火葬场里的每一面混凝土墙都不厌其烦地保留了 细细的木模板木纹,就是这方面很好的明证。
火葬厅主要材料是清水混凝土,一种最素净的材料。 与火葬厅的功能氛围配合的相得益彰
建筑是由三个主体 部分通过过渡空间 的连接组成的。分 别是,正方形的火 葬厅、三角形的休 息厅和八角形的葬 礼厅。采用这样的 平面与基地也有着 直接的关系
建筑在形体上采取了一种谦逊而平和的姿态,尽量使 自己融合于环境中,压低自己的体量,隐于树林山丘 之中,但又以葬礼室倾斜的体量和休息室花园的斜隔 板和小坡度的地形作呼应。在建筑物与景观的处理上 考虑到既分隔又保持通透的原则,地形的起伏、建筑 物的高度均通过模型反复推敲,以达到最佳效果。
入口处的钢栅栏
休息厅里的楼梯
黑色木条小格子推拉门
内外关系
在空间的组织和室内外的关系处理上,除了桢文彦一贯对 庭院惯用的手法外,明显留有东方思想影响的痕迹。在风 之丘火葬场里,有一个满栽植物的前院、一个水庭,加上 休息厅外半开敞的庭院,一共是三个院落。
桢文彦非常注重室内外空间的交流和对话,即使连最封 闭的葬礼厅,也有两片墙不落地,通过水面的反射取得 室外的景观。这自然缘于深受日本传统庭院空间的影响。 传统日本庭院的审美观建立在禅宗哲学基础上,追求一 种“空”、“虚”、“无”的境界,内涵丰富,品质清 雅,往往构成建筑空间的核心部分。像火葬厅中的水庭 就具有一种静止的时空特征,表达出一种无序的永恒性。 虽然材料和技术均已与传统不一样,但还是继承了传统 中时空关系的静止性与审美追求的抽象性,通过对意境 的追求使人们仍能体味到传统里一些最精髓的意 味。
中国古代陵墓详解PPT课件

-门,东有青龙门,西有白 虎门。陵前司马道两侧排列有雕 刻精美、神态生动的石刻124件。 从南往北有八棱柱形华表、翼马、 朱雀各一对,石马五对,戴冠持 剑的直阁将军石人十对,四个门 外各有石狮1对,北门外有石马3 对,另外在南门外有为高宗皇帝 和武则天歌功颂德的<<述圣记 碑>>和<<无字碑>>二通以及参 加高宗葬礼的中国少数民族首领 和友好国家使臣的石刻像六十一 尊。
积均在5平方米以下。很少棺椁齐 全,个别只用席子裹尸。 东周
墓坑一般长2-3米,宽1-2米。较 大的墓长为3-5米、宽3-4米。椁室 都是四壁围成的长方形,少数用 搁扳为出头箱。
中国古代建筑史
-
13
奴隶墓
奴隶在商周时期生活在社会的最低层,没 有人 身自由,生死大权由奴隶主掌握,死时无一定墓 坑,而是散见与灰坑或祭祀坑中。如郑州商代遗址 二里冈时期的灰层中。
-
36
• 第三,祠堂规模更大,用石材建造的石祠或石庙成 为一种时尚。
孝堂山石祠 是我国目前 发现最早的 祠堂。祠壁 用石块砌成, 屋顶用石板 覆盖。雕出 脊背、瓦垅、 勾头、连檐。 祠内东西北 三壁和隔梁 上雕刻36组 画像。
-
37
• 第四,墓前起阙之风盛行于汉代。墓阙的高低和多 少,取决于墓主的身份地位。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
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
——《易·系辞下》
“生有轩冕、服位、贵禄、田宅之分,死有棺椁、绞衾、圹袭
之度。”
——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服制》
中国古代建筑史
-
8
三、等级观念
“天子之棺四重、诸公三重、诸侯再重、大夫一重、士不重”;
三谷彻

品 川 中 央 公 园
品川中央公园的设计概念成形于1989年, 到最终实现整整花费了14年时间。 这是日本泡沫经济从爆发至崩溃, 以及其后延续低迷的一段时间 ——这也是这个景观所期待的——在城市中建造一个"巨大的统一体", 伴随走过这段漫长的岁月。
品 川 中 央 公 园
首先,这个看上去是一个统一体的18000平米的场地, 实际上由2个公园(其中之一横跨港区与品川区) 以及7个项目规划所提供的空地与建筑墙体后退空地所组成的一体空间; 其次,这个18000平米的场地与城市基础设施通过精心的设计得以融合在一起。 45m×400m的长形南北向形状与贯穿城市的地下交通网的轨迹相辅相成。 这样的城市景观设计一定程度上是由1987年至1989年品川城市规划中 所大胆做出的步行与车辆分离的决定分不开的。
品 川 中 央 公 园
1989年的夏天,将"巨大的统一体"通过"环境艺术的场所“ 的设计语言而使其具象化这个概念模型得以生成。 其中一大特征就是试图通过地形所具有的特点创造出场所的独特性格。 执着于场地微地形的目的就是为了在高层建筑林立的城市之中, 通过运用设计语言从而创造一个高水平的城市休闲空间。 其二就是考虑使用落叶树的群植来覆盖整个场地, 本设计最终选择的是选用连香树作为主要树种。
三 谷 彻
环 艺
庄 宇 博
132
ROKI 全 球 总 部 景 观
目 录
人物简介 重要成就 设计理念 三谷彻式花园 ROKI全球总部景观简介 ROKI全球总部景观 品川中央公园简介 品川中央公园 风之丘墓园平面图 风之丘墓园
人 物 简 介
三谷彻(Mitani, Toru),日本景观设计大师, 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硕士, 东京大学(University of Tokyo)工学博士, 早年曾就职于皮特-沃克与玛莎-施瓦茨合作景观事务所 (事务所名称为: Office of Petere Walker & Martha Schwartz), 现为studio on site事务所合作伙伴, 并任日本千叶大学(Chiba University)园艺学研究科教授。。
桢文彦风之丘火葬场

生命的极致桢文彦(Famihiko Maki)在日本和欧美都有大量作品,但是无论在哪里,他的建筑都非常重视空间的层序变化和精微细致的细部处理,强调建筑空间的意向与人性化,并展现日本禅宗美学的优雅精炼。
桢文彦的目标是文雅和得体,同时要真正易读,并具有某种氛围或“魅力”。
所以他始终贯彻建筑和环境顺应的理念,透过其雅致兼具趣味的作品来表达其包容性的精神。
风之丘火葬场(Kaze-No-Oka Crematorium )正是这样一个很好的例子。
桢文彦在一次演讲中,说了这么一句话:“年轻的时候,被委托设计的作品多为小学、住宅等,现在年纪大了,委托的设计案则多是教堂、火葬场。
”当时这番话引起了全场的笑声。
但是玩笑归玩笑,笑过之后,不免让人感慨。
总觉得一个建筑师到了这个年龄,无论是在人生的感悟上还是对作品的把握上,都应该达到了一种豁达和坦荡的境界。
而这种对人生的领悟和感怀体现在教堂和火葬场等这类精神性建筑上,自然而然流露出一种独特的精神力量。
一、概况桢文彦作品风之丘火葬场建成于1997年2月,坐落在日本的中津市,占地面积33316平方米,建筑面积2514平方米。
中津市是日本南部的一座有着7万人口的小城市,风之丘火葬场就位于中津市郊区山国川岸边的一片高地上,北面可望见中津市的街区。
这里自古以来就是附近居民的火葬场,并集中了一座座坟墓,大凡谁家有人亡故,都把这里作为殡葬的首选之地。
有人曾说,这里的正南方是八面山,正东方则是最古老的神社荐神社,是块风水宝地(图1、图2)。
图1 风之丘火葬藏全貌图2 风之丘火葬藏平面考虑到建筑本身的特点,该项目需要一块宁静的大规模的基地,并要确保不侵犯周围的环境。
在名为"风之丘"的基地上,原有的墓地与一群最近挖掘出土的古代坟墓合为一个整体。
基地是空旷而宁静的,碧空旷野,一望无际,给了建筑师很放松的空间,很好的符合了建筑的需要。
建筑根据功能的需要分成三大部分,分别是八角形的葬礼厅、三角形的休息厅和正方形的火葬厅。
墓园设计基本知识点

墓园设计基本知识点墓园设计是为了提供逝者合适的安息场所,并为亲人留下一个值得缅怀的空间。
一个好的墓园设计不仅要考虑墓地的布局,还要充分考虑环境美化、绿化、保护文化遗产等方面的因素。
下面将介绍墓园设计的几个基本的知识点。
1. 墓地规划墓地规划是墓园设计的关键。
在规划过程中,设计师需要根据地形、地势、水资源等进行综合考虑。
合理的墓地规划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使墓地布局更加紧凑和有序。
同时,还要考虑到墓地的可扩展性,以满足未来需求的变化。
2. 墓地布局墓地布局是指墓地内各个墓穴之间的排列和摆放方式。
常见的布局形式有直线型、曲线型、环形型等。
设计师需要根据墓地的实际情况和风格要求,选择合适的布局形式。
合理的布局能够突显墓地的整体美感,并且方便管理和维护。
3. 墓碑设计墓碑是墓地设计中的重要元素之一。
它不仅是纪念逝者的象征,还是墓地的重要景点之一。
在墓碑设计中,设计师需要考虑材质的选择、形式的表达以及刻字等因素。
合适的墓碑设计能够营造出庄重、肃穆的氛围,也可以反映逝者的个性和家族的文化传承。
4. 绿化设计绿化是墓园设计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合理的绿化设计,可以增加墓地的美感,提供一个愉悦的环境。
设计师需要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宜的植物,并考虑植物的生长周期和景观效果。
同时,还要注意植物的养护和保养,以保证墓地的美化效果能够持久。
5. 文化遗产保护墓地作为一种文化遗产,需要得到保护和传承。
在墓园设计中,设计师需要尊重当地的传统文化,融入地区特色和历史元素。
同时,还要注重墓地的可持续发展,避免对周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总结:墓园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综合考虑地形地势、环境保护、绿化美化、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一个成功的墓园设计不仅能给予逝者永恒安息的场所,也能给亲人留下一个令人怀念的空间。
通过合理的规划、布局、墓碑设计、绿化和文化遗产保护,墓园设计能够创造出舒适、和谐的墓地环境,让人们能够在这里缅怀亲人,寄托哀思。
桢文彦风之丘火葬场

桢文彦风之丘火葬场【摘要】桢文彦中西方的建筑文化背景使得他形成了自己的设计哲学即:群造型和场所形成。
并将这个理念贯穿到风之丘的设计当中。
在风之丘的设计中,桢文彦运用光与环境的关系营造出火葬场特殊纪念性的空间含义,利用空间与光来达到仪式的连续性。
【关键词】风之丘;桢文彦;群造型;场所形成;光1、桢文彦设计哲学桢文彦教育背景和他后来在美国的工作经历对于他后来的建筑思想以及创作产生极大影响。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正是二战后日本建筑界思想混乱的时候,日本的建筑师们都在“和”“洋”的斗争中彷徨。
而桢文彦的教育背景使得他能够在隔开一段距离下,在美国来仔细地观察战后的日本,同时他所进行的建筑与城市设计研究使得他在东西方文化涵构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
他的作品植根于风土并具有文化品质,凝聚了东西方双重文化的精神。
任何一个地方都拥有自己的文化特征和文化尊严,充满了当地世世代代多积累的地方情感。
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之下,桢产生了自己的建筑哲学:场所形成和群造型,而“奥”在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日本所特有的一种文化涵构,它可以是一个空间或是这个民族所特有的一些建筑元素,再或者它可以是一种情结。
群造型和场所形成正是由此派生而来。
愉悦不是存在于任何的情景下,而是存在于一个活动中。
这个动态体是一个包含多种意义的整体。
2、风之丘分析2.1 基地及建筑环境分析——对场所形成的阐述设计的基本出发点是创造与周围景观环境相协调的火葬场建筑。
风之丘位于日本中津市郊区的一片山地。
考虑到建筑本身的特点,该项目需要一块宁静的大规模的基地,同时要确保不侵犯周围环境。
而这里基地空旷,因地处郊区也非常宁静,很好的符合了建筑的需要。
这里原本就是墓地为了让当地居民接受火葬场的设置,打破生人勿近的印象以亲近当地居民为设计导向。
利用大片面积来做成公园将火葬场建筑放到最北边。
建筑正南面是八面山,正东方是日本最古老的荐神社,按照日本传统分水理论来说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
风水其实从精神上来说,应该是人们对于理想生存环境的一种追求。
公墓分区功能介绍

公墓分区功能介绍标题:公墓分区功能介绍摘要:公墓分区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布置墓地,将墓地划分成不同的区域。
本文将深入探讨公墓分区的功能和其对公墓管理的意义。
我们将从公墓分区的历史背景、设计原则、空间规划、管理方法以及对公众的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分享我们对公墓分区的观点和理解。
引言:公墓作为人们临终的休憩之地,其管理和规划至关重要。
公墓分区在墓地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将墓地划分成不同的区域,有助于提供更好的服务和管理墓地的资源。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公墓分区的功能,并探讨其在墓地管理中的重要性。
一、公墓分区的历史背景公墓分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的进程,墓地管理变得愈发复杂。
我们将回顾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公墓分区的发展过程,以了解其演变和变化。
二、公墓分区的设计原则在制定公墓分区方案时,设计原则是至关重要的指导。
我们将分析多种设计原则,如景观美化、灵活性、疏导流量、敬仰与隐私等,以了解这些原则如何影响公墓分区的设计和功能。
三、公墓分区的空间规划空间规划是公墓分区的核心要素之一。
我们将探讨如何根据不同的需求和特点进行合理的空间划分,包括单个墓位、家族墓地、社区公墓等不同类型的分区,并讨论分区间的联系和交互的重要性。
四、公墓分区的管理方法公墓分区的管理方法与墓地管理紧密相关。
我们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分区管理方法,如墓位管理、墓碑维护、景观养护等,以及通过技术手段提升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的做法。
五、公墓分区对公众的意义公墓分区不仅对墓地管理者而言具有意义,也对墓地使用者和公众来说同样重要。
我们将探讨公墓分区对墓地环境、仪式活动、个人意愿和社会效益等方面的积极影响,以及为公众提供的便利和舒适。
结论:公墓分区在墓地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对公墓分区的功能、设计原则、空间规划、管理方法以及对公众的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公墓分区的合理设计和科学管理能够提升墓地的服务质量,让人们在失去亲人后能够找到安慰和慰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