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精选
上海语文中考九年级文言文试卷

上海语文中考九年级文言文试卷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祯,字维祯,吉水人。
成化初,祯由国子生授夔州通判。
二年,荆、襄石和尚起义反明,进攻四川巫山。
督盗同知①王某者怯不救。
祯面数之,即代勒所部民兵,昼夜行。
至则城已陷,贼方聚山中。
祯击杀其魁,余尽遁,乃抚伤残,招溃散。
甫三日,贼复劫大昌。
祯趣同知行,不应。
瞿塘卫指挥曹能、柴成两人,与王素党结避祸,多方诡辞庇之。
激祯曰:“公为国出力,肯复行乎?” 祯即请往,两人伪许相左右。
祯上马,夹二人与俱,与贼夹水阵。
既渡,两人见贼即走。
祯被围半日,误入淖②中,贼执欲降之,祯大骂。
贼怒,断其喉及右臂,祯死。
从行者奉节典史及部六百余人皆死。
自死所至府三百余里,所乘马奔归,血淋漓,毛尽赤。
众始知祯败,往觅尸,面如生。
子广鬻③马为归资,王同知得马,不偿直,竟徒手得之。
榇④既行,马夜半哀鸣。
同知起视之,马骤前啮项,捣其胸,翌日呕血死。
(节选自《明史·王祯传》,有删改)【注释】①同知:官名。
②淖(nào):烂泥。
③鬻(yù):卖。
④榇(chèn):棺材。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祯面数之责备________②祯击杀其魁,余尽遁________③两人见贼即走 ________④王同知得马,不偿直 ________(2)把下列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至则城已陷,贼方聚山中。
(等他们)赶到时,(巫山)城已经陷落,贼兵正聚集于山中。
②马骤前啮项,捣其胸,翌日呕血死。
马突然冲上前来咬住他的脖子,撞击他的胸膛,第二天, (王同知)吐血而死。
(3)王祯身上体现了什么精神?文章第二段写战马是否多余?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选自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乙】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上海市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40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0年)

上海市历年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截至2020年)【甲】橘逾淮为枳(节选)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公输(节选)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千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6.两段选文都讲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橘逾淮为枳》选自《》,《公输》选自诸子百家中家的经典著作。
(2分)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好句子。
(3分)齐人固善盗乎?8.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甲】文体现了楚王是个善于纳谏、知错能改的人。
B.【乙】文突出公输盘是个狂妄自大、固执己见的人。
C.晏子的辩驳义正辞严、墨子的说理诙谐幽默。
D.言辞交锋后,晏子使对方理屈,墨子令对方折服。
9.选文通过对话,表现出晏子和墨子都具有和的特点。
(4分)【参考答案】6.(2分)晏子春秋墨7.(3分)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窃吗?8.(3分)D9.(4分)机智善言【参考译文】【甲】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东西的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道:“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枳树,只是叶子相像罢了,他们的果实味道却不同。
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水土地方不相同啊。
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莫非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东西吗?”楚王笑着说:“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上海中考课内文言文整理归纳(30篇)正规版

上海中考课内文言文整理归纳(30篇)(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优秀版资料,欢迎下载)上海中考考纲课内文言文(总结)六上1.《为学》彭端淑,清代文学家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选自《白鹤堂集》中心:本文以两个和尚去南海的故事为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难与易之间的辩证关系,勉励人们立志求学,努力上进。
六下2.《天时不如地利》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思想家,被称为“亚圣”选自《孟子》,《孟子》是孟子和他弟子所著。
中心:强调了战争中“人和”的重要性,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
3.《橘逾淮为枳》晏子,名婴,字平仲,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选自《晏子春秋》中心:文章叙述了晏子出使楚国,挫败了楚王的诡计,维护了个人和祖国的尊严,表现了一个爱国,机智,善于辞令的晏子和平庸愚昧的楚王形象。
故事告诉我们在羞辱别人的同时也在羞辱自己;待人要随和,心胸狭窄往往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不要用小人之心去度君子之腹。
七上4.《伤仲永》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中心:通过描写方仲永的事迹,流露出对一个神童“泯然众人”的惋惜。
提示人们要重视后天教育,勤奋努力地学习。
5.《周处》选自南北朝文学家刘义庆编辑的《世说新语》周处,字子隐,晋朝义兴(今江苏宜兴)人中心:人是可以转变的,只要痛下决心,浪子也可以回头,并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6.《小石潭记》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选自《柳河东集》中心:作者时而欢乐,时而忧伤,思想感情随景而变,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含蓄的抒发了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
7.《卖油翁》欧阳修,字永叔,谥号文忠,号醉翁、六一居士,宋代文学家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中心:卖油翁以高超的酌油技艺表演征服对方,用事实证明熟能生巧的道理。
8.《核舟记》魏学洢,字子敬,明末嘉善人选自清朝人张潮所编的《虞初新志》中心:通过介绍核舟的形象、结构、主题,表现了雕刻者的精巧技艺和巧妙构思,反映出我国古代工艺的高超成就。
2024年1月上海市各区初三语文中考一模卷【文言文阅读题】汇集练附答案解析

2024年1月上海市各区初三语文中考一模卷【文言文阅读题】汇集练2024.1(24一模·宝山区)【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其①诏至京师,而复为柳州刺史也。
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
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②,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
”请于朝,将拜疏③,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④。
[注释]①其:指柳宗元。
②穷:处于困境。
③疏:上书。
④恨:遗憾。
5.【甲】文作者是朝柳宗元,【乙】文中提及的“□□”是他的“字”。
(2分)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4分)(1)不可久居()(2)愿以柳易播()7.下列对【乙】文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况且绝没有让母子一起去柳州的道理。
B.并且也没有让母子一起来柳州的道理。
C.况且绝没有让母子一起去播州的道理。
D.并且也没有让母子一起来播州的道理。
8.(1)人物不同行为背后有不同的心情:【甲】文中“伐竹取道”一句表现了柳宗元一行人的□□之情;【乙】文中“泣”字表现了柳宗元的□□之情。
(4分)(2)对于引发人物行为的原因,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甲】文中“伐竹取道”是因为看见了小石潭水的清澈。
B.【甲】文中“乃记之而去”是因为无法探寻小石潭源头。
C.【乙】文中“泣曰”是因为得知刘梦得被贬播州的消息。
D.【乙】文中“请于朝,将拜疏”是因为刘梦得不想赴任。
9.【甲】文中面对自身被贬,【乙】文中面对友人被贬,柳宗元采取的方式和目的各不相同。
上海市2020年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汇编沪教版.docx

上海市历年中考课外文言文汇编(2020 年)2020 年楚人学舟楚①人有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之是听。
于是小洲渚之,所向莫不如意,遂以尽操舟之。
遽舟,椎③鼓径,亟犯④大,乃四胆落,失柁⑤。
【注】①楚:古国名。
②折:。
旋:弯。
③椎:用椎敲。
古代作,前以鼓号。
④亟:突然。
犯:碰到。
⑤柁:同“舵”。
11.解下列句中加点的。
( 2 分)(1)其始折旋疾徐()(2)乃四胆落()12.用代解文中画的句子。
( 4 分)(1)遂以尽操舟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椎鼓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本文告人的道理是:。
(2分)2020 年北人食菱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或曰:“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②强不知以为知也。
[ 注释 ] ①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②坐:因为。
12.理解文中加点词语,完成题目。
( 4 分)(1)下列与“席上食菱”中的“食”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衣食所安 B 谨食之,时而献焉C设酒杀鸡作食(2)下列与“欲以去热也”中的“去”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A.今日存,明日去B.去死肌,杀三虫C.乃记之而去D.俸去书来13.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 4 分)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4.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2分)2020 年郑人逃暑①郑人有逃暑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
及至暮,反席于树下。
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
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原创]上海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整理
![[原创]上海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026a3cbdfd0a79563c1e72b5.png)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整理1、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①《陋室铭》选自《全唐文》2、周敦颐—北宋哲学家,字茂叔,号濂溪①《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3、晏婴—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字平仲;善于辞令①《橘逾淮为枳》选自《晏子春秋》4、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①《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②《答司马谏议书》选自《临川先生文集》5、刘义庆—南朝文学家,字季伯①《周处》选自《世说新语》(编撰)6、孟轲—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字子舆;被誉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儒家学派)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儒家学说之经典——仁政※②《王顾左右而言他》选自《孟子》③《孔孟论学》后两则选自《孟子》7、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①《卖油翁》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②《醉翁亭记》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8、魏学洢—明朝散文作家,字子敬①《核舟记》选自《虞初新志》—清张潮(编辑)※二、三段9、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字子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并称“韩柳”①《黔之驴》选自《柳河东集》※②《小石潭记》(《永州八记》之一)选自《柳河东集》※③《捕蛇者说》选自《柳河东集》※第四段10、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①《黠鼠赋》选自《东坡全集》②《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11、蒲松龄—清代文学家,字留仙,号柳泉①《狼》选自《聊斋志异》—短篇文言小说集※12、墨翟—春秋时期思想家、政治家①《公输》选自《墨子》—墨家学派之经典——非攻、兼爱13、庄周—战国时期哲学家、文学家①《庄子钓于濮水》选自《庄子》—道家之经典14、左丘明—春秋时期史学家①《曹刿论战》选自《左传》—我国著名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可与其相提并论(司马光,宋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第三段15、刘向—西汉史学家(编订),字子政①《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我国著名国别体史书16、孔丘—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字仲尼;儒家学说创始人,被誉为“圣人”①《孔孟论学》前四则选自《论语》—儒家学说之经典※17、郑燮—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扬州八怪之一①《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选自《板桥家书》18、袁枚—清代文学家,字子才,号简斋、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著有诗歌评论集《随园诗话》等①《黄生借书说》选自《小仓山房文集》19、刘开—清代散文家,字明东(方来),号孟涂;桐城派古文的重要作家①《问说》选自《孟涂文集》20、刘基—明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字伯温①《卖柑者言》选自《诚意伯文集》21、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号文正①《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22、司马迁—汉朝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①《陈涉世家》选自《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鲁迅: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024年上海市各区初三语文中考二模卷【文言文阅读题】汇集一附答案解析

2024年上海市各区初三语文中考二模卷【文言文阅读题】汇集(一)(一)【甲】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乙】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丙】宋小坡退敌宋小坡侍御督学秦中,值教匪流毒①正酷,案临巩昌,距府城数十里外。
郡守驰报贼信,请勿至,小坡毅然往。
出廉俸二千金,募回兵为防御计。
贼侦知,遁去,城藉②无恙。
前任陈远山闻贼到汉中,即他避,生童③随散,多为贼所戕④。
远山闻之,郁郁成疾,卒于任。
可见临大事,存乎胆识,胆识不足,而欲以济事也,难哉。
[注释]①教匪流毒:指清朝时的白莲教之乱。
②藉:同“借”,凭借。
③生童:生员和童生。
④戕:杀害。
5.【甲】诗的作者是唐代的(人名);【乙】文选自《》(书名)。
(2分)6.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4分)(1)肉食者鄙()(2)可见临大事()7.对【乙】文中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3分)A.大大小小的监狱,即使不能一一巡查,我也一定根据实情(进行处理)。
B.大大小小的监狱,虽然不能一一巡查,我也一定根据诚心(进行处理)。
C.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虽然不能一一明察,我也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D.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我也一定根据诚心(合理裁决)。
上海中考课外文言文汇编

上海中考课外文言文汇编2009年上海市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题(汇编)福安居盛家园,养了两只母鸡,一只黄色的,一只白色的,它们住在XXX掩映的棚子里,各自养着几只小鸡。
早晚它们带着小鸡出去走动,两只母鸡一起走,就像人们互相串门一样。
有一天,黄色的母鸡被人偷走了,失去了小鸡,它悲鸣不止。
白色的母鸡常来看望它,似乎替它感到难过。
自此之后,它们一起吃食物,回到棚子里,跟随队伍,因为XXX两只母鸡都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它们把对方的孩子当做自己的孩子看待。
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1)悯恻()(2)逐队()8.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因为XXX两只母鸡都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它们把对方的孩子当做自己的孩子看待。
9.白色母鸡为什么频繁看望黄色母鸡?(2分)10.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4分)答案:7.(4分)(1)同情(2)跟随队伍8.(2分)因为XXX两只母鸡都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它们把对方的孩子当做自己的孩子看待。
9.(2分)因为黄色母鸡失去了孩子,需要安慰。
10.(4分)互相帮助,同情分享。
D.不是这个原因,何必怪罪你呢?14.表现XXX处事从容的句子是(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15.玉盏碎了,XXX的态度是怎样的?(3分)答案12.耕者在坟墓里挖掘得到13.A14.公神色不动,笑谓坐客曰:“物破亦自有时。
”15.豁达从容,不怪罪误碰XXX的吏将。
11.(1) 留下用作梁的支撑物 (2) 把它全部弄湿12.B。
木料只有一根,你忽而嫌弃它大,忽而又嫌弃它小。
13.第一件事情告诉我们不同的物品有不同的用途,不能一概而论;第二件事情告诉我们情况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上海市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精选上海市(09)
扁鹊投石[注]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
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
君以告扁鹊。
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
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战国策·秦策》)
[注]石:石针,古时治病用的工具。
12.解释文中加粗的词语。
(4分)
(1)武王示之病()
(2)君与知之者谋之()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2分)
将使耳不聪,目不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君以告扁鹊中,告扁鹊的具体内容是。
(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扁鹊的话一是针对______而言,一是针对______而言。
(4分)
答案:12.(4分)(1)疾病(2)计议,商量,谋划
13.(2分)将使您的耳朵(听觉)不灵敏,眼睛不明亮。
14.(2分)左右认为我的病治了也难好,且会危及视听(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