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产1亿支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工艺设计
盐酸普鲁卡因合成路线与实验

盐酸普鲁卡因及其合成方法1、局部麻醉药盐酸普鲁卡因的发展及由来麻醉药在临床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可卡因毒性较强,有成瘾性,高压消毒易水解失效等缺点,使应用受到限制。
为了寻找更理想的局部麻醉药,人们开始对可卡因的结构进行剖析、简化和改造。
盐酸普鲁卡因至今仍为临床广泛使用的局部麻醉药,具有良好的局部麻醉作用,毒性低,五成瘾性,用于局部浸润麻醉、蛛网膜下腔阻滞、腰麻、表面麻醉和局部封闭疗法。
盐酸普鲁卡因的发现及脂类局麻药的发展过程,提供了从剖析活性天然产物分子结构入手进行药物化学研究的一个经典例证。
早在1532年人们就知道秘鲁人通过咀嚼南美洲的古柯叶来止痛。
1860年niemann从此树叶中提取到一种生物碱晶体,即为可卡因。
将可卡因完全水解或部分水解,得到水解产物爱康宁和爱康宁甲酯,它们均无麻醉作用。
用其他羧酸代替苯甲酸与爱康宁成脂,麻醉作用减低或完全消息,由此苯甲酸在可卡因的局麻作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羧酸甲酯则与麻醉作用无关。
根据这一发现,对可卡因的结构进行了各种改造。
在1940年开发合成了具有优良麻醉作用的普鲁卡因(procaine).从此,局部麻醉药开始了一个新的历程。
2、盐酸普鲁卡因的化学名、结构式、性质盐酸普鲁卡因又名奴佛卡因,化学名是4-氨基苯甲酸-2-(二乙氨基)乙酯盐酸盐。
局部麻醉药,用于浸润麻醉、阻滞麻醉、腰椎麻醉、硬膜外麻醉及封闭疗法等。
其分子结构式是N H2COOCH2CH2N(C2H5)2. HCl本品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味微苦,随后又麻痹感,易溶于水,略溶于乙醇,微容易三氯甲烷,几乎不容于乙醚,在空气中稳定,但对光敏感应避光保存。
从结构中我们可以看出本品有酯键易发生水解,水解速度受温度和pH值的影响较大,随pH增大水解速度加快,在pH3.0—3.5时最稳定,温度升高水解速度也会增大,所以在制备保存中要严格控制好温度及pH值。
因为结构中有芳伯氨基,容易发生氧化变色,其反应也受温度及pH值的影响,并且具有重氮化偶合反应。
年产1亿支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工艺设计毕业论文

第三章设计资料
3.1生产规模及包装形式····························4
3.2生产制度······································4
第四章工艺设计计算及生产过程
4.2.1.1生产用水的制备、贮存和输送
水源
①药品生产企业应有适宜的水源,水质应符合国家饮用水质量标准(GB5749—85)。供水量应满足生产需要。
②药品生产企业应对水质进行监测,应有每月一次全项检验的报告书。对出现水质不符合标准的情况,应有处理措施及处理后水质再监测记录或报告书。
纯水(蒸馏水、去离子水)制备
①纯水的水源必须符合国家饮用水的质量标准。
②蒸馏水应按照《中国药典》标准至少每周进行一次全项检验,结果应符合规定。制备过程中应对水质进行监测,其“酸碱度”、“氯化物”、“铵盐”、“重金属”等重点项目至少每2h监测一次。去离子水至少没2h监测一次,电阻率应大于0.5MΩ·cm。
按每班准备时间0.25 h算,则每天生产时间:12–0.25 * 2 = 11.5 h
年产1亿支,则每天产量:1亿/ 250 = 40万支/天;
每小时产量:40万/ 11.5 = 3.5万支/ h
4.2生产工序
4.2.1目前最终灭菌小容量注射剂工艺设计按工艺设备的不同形式可分为单机生产工艺和联动机组生产工艺两种。工艺路线选择的原则是:工艺成熟,技术先进。对于制剂实现自动化、连续化、联动化的密闭化生产是防止交叉污染、人为污染的质量保证措施,也是GMP设备实施的主要内容。
课程设计说明书目录
第一章前言
1.1前言··········································2
1亿支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工艺设计

1亿支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工艺设计一、研究目的和依据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是一种麻醉药物,主要用于局部麻醉和腰麻手术。
本文旨在设计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的生产工艺,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根据药品包装标准以及相关监管法规,制定合理的生产工艺,确保药品生产符合标准,满足市场需求。
二、原料准备1.盐酸普鲁卡因:按照药典要求,采购合格的盐酸普鲁卡因原料,确保药品质量。
2.辅助材料:原料溶剂、辅料等,均需按照药典要求采购合格材料。
三、工艺步骤1.材料准备:按照工艺需要,准备好所需的原料和辅料。
2.原料缓冲:将盐酸普鲁卡因加入一定量的溶剂中,进行溶解和搅拌,直到完全溶解。
3.过滤:将缓冲溶液通过特制的滤膜进行过滤,去除悬浮物、微生物和杂质。
4.灭菌:将过滤后的溶液进行灭菌处理,确保产品的无菌性。
5.注射液灌装:将灭菌后的溶液进行注射液灌装,按正常灌装流程完成操作。
6.检验:对灌装后的产品进行质量检验,包括外观质量、药物含量、PH值和细菌检测等。
7.包装:对通过质检的产品进行包装,按照药品包装标准进行操作,确保产品安全。
四、工艺参数1.注射液浓度:根据产品要求,确定盐酸普鲁卡因的浓度。
2.溶剂比例:确定溶剂和盐酸普鲁卡因的比例,保持溶液的稳定性。
3.过滤精度:选择合适的滤膜,确保过滤效果和产品的无菌性。
4.灭菌温度和时间:根据灭菌要求,确定灭菌温度和时间。
5.注射液注射速度:根据产品使用要求,确定注射液的注射速度,确保产品的安全和疗效。
五、质量控制1.原料质量控制:对原料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确保原料的纯度和合格。
2.过程控制:加强生产过程中的管理,确保每一步操作符合工艺要求。
3.质量检验:对制成品进行质量检验,包括外观质量、药物含量、PH值和细菌检测等。
4.真空检测:注射液灌装过程中,进行真空检测,确保灌装的产品不含空气和杂质。
5.精细灭菌:灭菌过程需进行精细管理,确保产品的无菌性。
6.包装控制:对产品进行标准化包装,确保产品的安全。
年产1亿支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实用工艺设计

课程设计说明书目录第一章前言1.1 前言 (2)第二章设计概述2.1车间设计概述 (3)2.2设计目的 (3)2.3设计依据 (4)第三章设计资料3.1 生产规模及包装形式 (4)3.2 生产制度 (4)第四章工艺设计计算及生产过程4.1 物料衡算 (5)4.2 生产工序 (5)4.3 盐酸普鲁卡因注射剂处方举例 (10)4.4 生产工艺流程图 (11)第五章生产设备选型5.1 主要设备选型 (12)5.2 安瓿澄明度光电自动检查仪说明 (17)第六章车间设计说明第七章附图第一章前言1.1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介绍1.1.1 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的药理毒理本品为酯类局部麻药,能暂时阻断神经纤维的传导而具有麻醉作用,本品对皮肤、粘膜穿透力弱,不适于表面麻醉。
本品弥散性和通透性差,其盐酸盐的结合形式在组织中被解离后释放出游离碱而发挥局部麻醉作用。
本品对中枢神经系统常量抑制,过量兴奋。
首先引起镇静、头昏,痛阈提高,继而引起眩晕、定向障碍、共济失调,中枢抑制继续加深,出现知觉迟钝、意识模糊,进而进入昏迷状态。
剂量继续加大,可出现肌肉震颤、烦燥不安和惊厥等中枢兴奋的中毒症状。
本品小剂量有兴奋交感神经的作用,使心率加快、血压上升,剂量加大,由于心肌抑制,外周血管扩张、神经节轻度阻断而血压下降,心率增快。
本品抑制突触前膜乙酰胆碱释放,产生一定的神经肌肉阻断,可增强非去极化肌松药的作用,并直接抑制平滑肌,可解除平滑肌痉挛。
1.1.2 体内过程本品进入体内吸收迅速,很快分布,维持药效约30~60分钟。
大部分与血浆蛋白结合,并蓄积在骨骼肌、红细胞等组织内,当血浆浓度降低时再分布到全身。
在血循环中大部分迅速被血浆中假性胆碱酯酶水解,生成对氨基苯甲酸和二乙氨基乙醇,前者80%以原形和结合型,后者仅有30%经肾脏排出,其余经肝酯酶水解,进一步降解后随尿排出。
本品易通过血脑屏障和胎盘。
1.1.3 适应症短效局部麻醉药。
用于浸润麻醉、阻滞麻醉、腰椎麻醉、硬膜外麻醉和封闭疗法等。
5实验五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的质量分析报告

到近终点时把滴定管提出液面,用 水冲洗后再继续滴定至终点。
4.反应速度与滴定速度的关系
滴定速度不能过快 !!!
重氮化滴定法指示终点的方法:
永停法 电位法 外指示剂法 内指示剂法
我国药典主要采用永停滴定法指示终点。
永停法
原理
• 在被测溶液中插入两个相同的铂电 极,在两个电极间10~200mV电压,并 且在回路中串联一个灵敏的检流计 (10A-9/格)。 • 当用NaNO2滴定时,由于在终点前 回路中没有电流,所以电流计的指针 指零,或指针偏转后立刻又返回到零 点。 • 当到达滴定终点时,由于溶液中有 微过量的NaNO2,使得在两个电极上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由于在这类药物的分子中也具有苯环结构,所以同样
也具有紫外吸收。
鉴别反应:
1.重氮化-偶合反应
凡具有芳伯氨基的药物,都可以在酸性溶 液中与NaNO2TS发生重氮化反应,再与碱性 -萘酚偶合产生红色偶氮化合物。
Ar
NHCOR
H2O
H Ar
NH2
RCOOH
Ar NO2 6[H] ZnH Cl Ar NH2 2H2O
Ar NH 2 NaNO 2 2HCl [Ar N2 ]Cl NaCl 2H2O
2. 本品的水溶液显氯化物的鉴别反应
检查:
1、pH值 应为3.5 ~5.0 2、对氨基苯甲酸 :
供试品溶液:每1ml含盐酸普鲁卡因2.5mg 对照品溶液:每1ml含对氨基苯甲酸30µg 展开剂:苯-冰醋酸-丙酮-甲醇 (14 :1:1:4) 点样量:10µL 显色剂:对二甲氨基苯甲醛溶液
.HCl
.HCl
COOCH2CH2N(C2H5)2
盐酸普鲁卡因合成工艺的改进研究

作者简介 : 唐海平 (98 )男 , 16一 , 重庆市人 , 工程师 , 主要从事有机合成研究和生产工作 。
・
28 ・
山 东 化 工 S N 0 G C E C LID S R HA D N H MIA U T Y N
0
2 1 第 4 卷 0 2年 l
l
N O
+ H。一
表 2 。
由表 2 出, 看 两种方法对普鲁卡因的收率没有
变化 。
3 讨论
( 下转第 3 2页)
・
3 ・ 2
山 东 化 工 S A D N H MIA D Y H N O G C E C LI U N
21 02年第 4 1卷
[ 1 eei r c. t — i t l f o nt 0 】 ae, 1 ]Fdr i s oWa r dla el r a dp】 n8 cF n e u b u i e
一
热套蒸馏低沸物 , 完毕 , 减压蒸馏二乙胺基乙醇。另 在 附有搅 拌 、 凝 器 、 水 器 及 温 度计 的 50 L的 冷 分 0m
三颈 瓶 中 , 入 对 硝 基 苯 甲酸 2 g 二 甲苯 10 , 投 5, 5mL 二 乙胺 基 乙醇 1m 开启 搅 拌 , 加 热 套维 持反 应 8 L, 用
持在 4 ℃ , 5 完毕 , 升温至 7  ̄ 2 C保温反应 3 , h 改用加
c
() 2 酯化反应
H H/ 2 N +
\
C 2 ̄ H
c H,
CH O H H 25 H OC  ̄H N 2 //c2 5 } l
\ (2 : H
收稿 日期 :0 2— 2— 1 2 1 0 0
12 方法 . 在附有搅拌 、 冷凝器 、 滴定漏斗及温度计的四颈
满爱华 盐酸普鲁卡因的合成

盐酸普鲁卡因的合成满爱华(西北民族大学化工学院,甘肃兰州730124)摘要: 目的合成盐酸普鲁卡因。
方法本实验采用水和二甲苯共沸脱水的方法进行酯化操作,用减压蒸馏装置进行油水分离并在所得滤液中加入铁粉将硝基还原为氨基,最后多次调节溶液pH以成盐。
结果得到白色晶状体产物盐酸普鲁卡因。
结论在此方法下,盐酸普鲁卡因产率为5.13%。
关键词: 盐酸普鲁卡因;酯化反应;减压蒸馏;共沸脱水The synthesis of procaine hydrochlorideMan Aihua(Collge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 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Lanzhou 730124,China)Abstract Purpose Synthesis of procaine hydrochloride. Methods This experimental was using water and dimethyl benzene azeotropic dehydration of esterification method for operation, using the vacuum distillation apparatus for oil water separation and using the iron powder added to obtained filtrate made amino reduced nitro, finally several times to adjust pH in a salt solution. Result Getting white lens product procaine hydrochloride. Conclusion In this methods, the yield of procaine hydrochloride was five point one three percent.Key words Procaine hydrochloride; The esterification reaction; Vacuum distillation; Azeotropic dehydration.普鲁卡因是局部麻醉药。
年产1亿支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工艺设计

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是一种常用的局部麻醉药物,广泛应用于手术和临床疼痛治疗。
在工艺设计方面,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原料准备、炼制工艺、包装和质量控制。
1.原料准备盐酸普鲁卡因的原料一般包括普鲁卡因、盐酸、无菌水等。
普鲁卡因提取自普鲁卡因树根,需要进行提取、纯化和结晶等工艺过程。
盐酸作为普鲁卡因的盐酸盐,可以通过盐酸与无机盐的反应得到。
无菌水是用于制备注射液的溶剂,需要经过纯净水处理设备处理。
2.炼制工艺炼制工艺包括原料配制、混合、溶解、过滤和灭菌等环节。
首先,普鲁卡因和盐酸按照一定比例加入反应釜中,进行混合反应,使两者充分反应。
然后,将反应物溶解在适量的无菌水中,得到注射液。
溶液需要通过过滤设备进行过滤,去除杂质和微生物。
最后,将过滤后的溶液进行灭菌处理,确保产品的无菌性。
3.包装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的包装一般采用玻璃制剂量瓶或注射器。
在包装过程中,需要确保包装的材质具有良好的密封性和光学性能,能够有效保护药物免受外界环境的污染。
包装过程需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以确保产品的无菌性。
4.质量控制在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的工艺设计中,质量控制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质量控制包括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微生物检测等。
物理性质的检测包括外观、颜色、透明度和pH值等指标的测试。
化学性质的检测主要着重于盐酸普鲁卡因的含量和纯度的检测。
微生物检测主要针对注射液中的微生物污染进行监测。
在工艺设计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性和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同时,还需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生产过程的合规性。
工艺设计完成后,需要进行试生产和批量生产,不断优化工艺,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满足市场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设计说明书目录第一章前言1.1 前言 (2)第二章设计概述2.1车间设计概述 (3)2.2设计目的 (3)2.3设计依据 (4)第三章设计资料3.1 生产规模及包装形式 (4)3.2 生产制度 (4)第四章工艺设计计算及生产过程4.1 物料衡算 (5)4.2 生产工序 (5)4.3 盐酸普鲁卡因注射剂处方举例 (10)4.4 生产工艺流程图 (11)第五章生产设备选型5.1 主要设备选型 (12)5.2 安瓿澄明度光电自动检查仪说明 (17)第六章车间设计说明第七章附图第一章前言1.1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介绍1.1.1 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的药理毒理本品为酯类局部麻药,能暂时阻断神经纤维的传导而具有麻醉作用,本品对皮肤、粘膜穿透力弱,不适于表面麻醉。
本品弥散性和通透性差,其盐酸盐的结合形式在组织中被解离后释放出游离碱而发挥局部麻醉作用。
本品对中枢神经系统常量抑制,过量兴奋。
首先引起镇静、头昏,痛阈提高,继而引起眩晕、定向障碍、共济失调,中枢抑制继续加深,出现知觉迟钝、意识模糊,进而进入昏迷状态。
剂量继续加大,可出现肌肉震颤、烦燥不安和惊厥等中枢兴奋的中毒症状。
本品小剂量有兴奋交感神经的作用,使心率加快、血压上升,剂量加大,由于心肌抑制,外周血管扩张、神经节轻度阻断而血压下降,心率增快。
本品抑制突触前膜乙酰胆碱释放,产生一定的神经肌肉阻断,可增强非去极化肌松药的作用,并直接抑制平滑肌,可解除平滑肌痉挛。
1.1.2 体内过程本品进入体内吸收迅速,很快分布,维持药效约30~60分钟。
大部分与血浆蛋白结合,并蓄积在骨骼肌、红细胞等组织内,当血浆浓度降低时再分布到全身。
在血循环中大部分迅速被血浆中假性胆碱酯酶水解,生成对氨基苯甲酸和二乙氨基乙醇,前者80%以原形和结合型,后者仅有30%经肾脏排出,其余经肝酯酶水解,进一步降解后随尿排出。
本品易通过血脑屏障和胎盘。
1.1.3 适应症短效局部麻醉药。
用于浸润麻醉、阻滞麻醉、腰椎麻醉、硬膜外麻醉和封闭疗法等。
亦可用于静脉复合麻醉。
1.1.4 不良反应本品可有高敏反应和过敏反应,个别病人可出现高铁血红蛋白症;剂量过大,吸收速度过快或误入血管可致中毒反应。
1.1.5药物相互作用(1)本品可加强肌松药的作用(2)本品可削弱磺胺类药物的药效,不宜同时应用磺胺类药物(3)本品可增强洋地黄类药物的作用,合用可导致其毒性反应(4)本品忌与下列药品配伍:碳酸氢钠、巴比妥类、氨茶碱、硫酸镁、肝素钠、硝普钠、甘露醇、甲硫酸新斯的明、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等第二章设计概述设计题目:年产1亿支2ml盐酸普鲁卡因注射剂(2ml:10mg)生产车间工艺设计2.1 车间设计概述2.1.1 最终灭菌小容量注射剂车间最终灭菌小容量注射剂生产过程包括原辅料的准备、配制、灌封、灭菌、质检、包装等步骤,按照GMP规范的规定最终灭菌小容量注射剂生产环境分为三个区域:一般生产区、10万级洁净区、一万级洁净区。
一般生产区包括安瓿外清处理、半成品的灭菌检漏、异物检查、印包等;10万级洁净区包括物料称量、浓配、质检、安瓿的洗烘、工作服的洗涤等;一万级洁净区包括稀配、灌封,且灌封机自带局部100级层流。
2.2 设计目的生产能力:年产1亿支/年工艺要求:选择最佳工艺流程质量要求:符合GMP2.3 设计依据水针制剂车间设计的依据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1998年修订)、《医药工业洁净厂房设计规范》(GB50073—2001)和国家关于建筑、消防、环保、能源等方面的规范。
第三章设计资料3.1生产规模及包装形式3.1.1 生产规模水针剂:1亿支/年3.1.2 包装形式安瓿瓶采用带瓦楞纸垫直接盒装包装形式,并向装有安瓿的纸盒上贴标签。
产品包装后装箱,放入装箱单、合格证,封箱入库。
3.2 生产制度年工作日:250天1天2班:每班6h第四章工艺设计计算及生产过程4.1 物料衡算每天工作时间:6 * 2 = 12按每班准备时间0.25 h算,则每天生产时间:12 – 0.25 * 2 = 11.5 h年产1亿支,则每天产量:1亿/ 250 = 40万支/ 天;每小时产量:40万/ 11.5 = 3.5万支/ h4.2 生产工序4.2.1 目前最终灭菌小容量注射剂工艺设计按工艺设备的不同形式可分为单机生产工艺和联动机组生产工艺两种。
工艺路线选择的原则是:工艺成熟,技术先进。
对于制剂实现自动化、连续化、联动化的密闭化生产是防止交叉污染、人为污染的质量保证措施,也是GMP设备实施的主要内容。
4.2.1.1 生产用水的制备、贮存和输送水源①药品生产企业应有适宜的水源,水质应符合国家饮用水质量标准(GB5749—85)。
供水量应满足生产需要。
②药品生产企业应对水质进行监测,应有每月一次全项检验的报告书。
对出现水质不符合标准的情况,应有处理措施及处理后水质再监测记录或报告书。
纯水(蒸馏水、去离子水)制备①纯水的水源必须符合国家饮用水的质量标准。
②蒸馏水应按照《中国药典》标准至少每周进行一次全项检验,结果应符合规定。
制备过程中应对水质进行监测,其“酸碱度”、“氯化物”、“铵盐”、“重金属”等重点项目至少每2h监测一次。
去离子水至少没2h监测一次,电阻率应大于0.5MΩ·cm。
③水质监测时,采样点的位置应合理。
对出现水质不符合标准的情况,应有处理措施及处理后的水质再监测记录或报告书。
④蒸馏水、去离子水的制备间不得有霉斑,应有有效的排水(或排气)设施。
⑤去离子水的制备应有离子交换树脂再生的有关规定、再生操作规程和再生记录,并应有微生物的监测记录。
注射用水制备①注射用水的水源宜为纯水。
②注射用水按照《中国药典》标准至少每周进行一次全项检验,结果应符合规定。
制备过程中应对水质进行监测,其“酸碱度”、“氯化物”、“铵盐”、“重金属”等重点项目至少每2h监测一次。
③水质监测时,采样点的位置应合理。
对出现水质不符合标准的情况,应有处理措施及处理后水质再监测记录或报告书。
④注射用水的制备间不得有霉斑,并有有效的排水、排气设施。
纯水、注射用水的贮存和输送①贮罐和输送管道的材质应无毒、耐腐蚀,宜用搪瓷玻璃、优质不锈钢或其他适宜材料。
②贮罐应密闭,贮罐的通气口应安装不脱落纤维的疏水性除菌滤器。
贮罐、输送管道不得有“死角”(不易清洗或不循环静止角落)。
③贮水条件及时间的规定应能保证水的质量。
④纯水、注射用水使用前如需微孔滤膜过滤,应注意滤膜的更换;过滤装置的安装和使用应有检查。
⑤贮罐、输送管路的清洗规程应能保证清洗、消毒或灭菌的效果符合生产要求;清洗、消毒或灭菌应有检查结果。
4.2.1.2 安瓿的清洗①待洗安瓿保存的环境及状态应尽可能使对其污染的影响降至最低限度。
②用于安瓿粗洗、精洗的生产用水应符合要求。
③安瓿的清洗应严格执行清洗操作规程,其清洗方法应能保证清洗质量符合生产要求。
需灭菌的安瓿,应有灭菌操作记录和灭菌效果的检查记录。
④干燥、灭菌后的安瓿贮存和运转过程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再污染。
应有保存时限及再洗涤的规定。
⑤安瓿清洗室应设置有效的排水、排气设施,其排水口的处理应与清洗室的洁净级别相适应。
4.2.1.3 原辅料的准备,称量①所选用的量器的精度、衡器的感量与所称量物料的量相适应,并有定期校正的检查记录和合格证。
②称量应严格按批生产指令进行,并有经他人复称的记录。
称量记录应纳入批生产记录。
③不同品种的原辅料称量使用的盛取器具不得混用。
用于称量的盛装原辅料的容器应清洁、具有盖或密闭,并应有品名、批号、数量、生产日期等明显标志。
④活性炭称量应在具有有效排尘设施的专用操作间内进行,并主意防止对环境的污染。
4.2.1.4药液配制①配制室不得有霉斑,并有有效的与洁净级别相适应的排气、排水设施。
②配制室的清洁消毒操作规程应能保证清洁效果符合生产和洁净级别的要求,不应存在引起污染或混药的可能。
③与药液直接接触的设备、管道、滤器及容器具的清洗、消毒或灭菌操作规程,内容应包括清洗周期、清洗方法、清洗剂的选用、消毒或灭菌方法、清洁程度的检查等项目。
④稀配液(或粗滤液)、精滤液的质量应有检验记录。
液体量需重新配制时应有再行检验的记录。
⑤配制药液需使用惰性气体保护时,使用的惰性气体应有检验合格报告书(单),并经洗涤净化处理。
4.2.1.5 药液过滤①在注射剂车间生产中通常用的有砂滤棒、鈦滤器和微孔滤膜过滤器等。
②鈦滤器抗热震性能好、强度大、重量轻、不易破碎,过滤阻力小,滤速大,在注射剂生产中是一种较好的粗滤材料。
③微孔滤膜过滤器,常用醋酸纤维膜、硝酸纤维膜、醋酸纤维与硝酸纤维混合酯膜等,其在干热125℃以下在空气中是稳定的,在125℃以上就逐渐分解,故在121℃热压灭菌,滤膜不受影响。
④不同种类滤膜适合不同的溶液,因此在使用前,应进行膜与药物溶液的配伍实验,证明确无相互作用,才能使用。
4.2.1.6 灌封①洁净厂房的空气滤器安装或更换后应检查和监测其滤效,换气次数或层流风速应符合洁净级别要求;其洁净级别应定期监测,结果应记录。
②灌装操作间的温、湿度应有监测记录。
③灌装操作间内的用具、物料、设备及物料进出口、排水设施等与其生产洁净级别相适应。
④灌装设备、容器及用具、工作服的清洗规程应符合生产洁净级别的要求,不应存在引起污染或混药的可能。
⑤进入灌装(封)工序的人员应按生产和洁净级别的要求更衣。
工作服的材质、服式及人员着装应满足灌装(封)的生产要求。
⑥与药液直接接触的灌装设备的表面应光滑、平整、易清洗或消毒、耐腐蚀、无“死角”滞留药液。
⑦灌装(封)操作应有清场复查,其复查记录应纳入批生产记录。
⑧灌装量应符合规定,并有定时(期)监测记录。
记录应纳入批生产记录。
⑨配液至灌装(封)完毕的操作时限应有规定,保证药液的质量。
⑩同一批药液灌装操作完毕后,其实际收得率应与计算收得率进行核对。
若有显著差异必须查明原因,确认无潜在质量事故后,方可按正常产品处理。
4.2.1.7 灭菌①灭菌设备、生产操作、工艺管理应能有效地防止未灭菌品与已灭菌品的混淆。
操作现场的清场应彻底。
灭菌操作前应进行清场复查,其复查记录应纳入批生产记录。
②未灭菌品与已灭菌品应有效的分别存放措施,并有明显标志。
③灭菌设备的检查、维修、验证应有记录。
灭菌工艺应能保证灭菌效果,不得影响产品质量。
④灭菌操作应符合生产工艺规程的要求。
灭菌记录(包括灭菌温度曲线)应纳入批生产记录。
⑤灌装后至灭菌完毕的操作时限应有规定,以保证药品的质量。
⑥灭菌后如需冷却时,冷却用水不得对已灭菌品产生再污染。
⑦灭菌后应有检漏试检,其结果应记录。
检漏记录应纳入批生产记录。
4.2.1.8 灯检①灯检室的设施、澄明度检测仪的性能、操作人员的视力应符合规定。
②灯检操作开始前应进行清场复查,其复查记录应纳入批生产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