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前兆动物感知
动物为什么能预知地震

动物为什么能预知地震
大量事实表明,动物对地震的预感要比人灵敏得多,1948年,前苏联阿什哈巴德大地震的前两天,有人看到许多爬行动物大量出现,便向有关部门做了报告,但没有引起重视,结果导致惨重损失;1968年,亚美尼亚地震前的一个小时,几千条蛇穿过公路大规模迁徙,以至影响了汽车的通行;1978年,中亚的阿赖地震时,蜥蜴在地震前几天、蛇在震前一个月就离开了冬眠的地方,爬出洞穴,冻死在雪地里;我国唐山大地震前,动物的异常反应也很明显,如地震前一天,有人在棉花地里见到大老鼠叼着小老鼠跑,小老鼠依次咬着尾巴排成一串跟着,成百只黄鼠狼倾巢而出,向别处转移,并不停地嚎叫,很不安宁。
随着对地震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震前动物异常地区的分布并不是任意的,而是沿着震源的地质构造线两侧分布,例如,海城地震前,动物异常集中分布在东北和西北两条断裂带两侧,1976年,内蒙的一次地震,动物异常集中分布在与长城走向一致的断裂带上,越过断裂带向北,动物异常反应就没有了。
另外,地震前动物的异常反应在地区上有点状分布的现象,有的地方异常反应很突出,有的地方则不明显,这显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与地下断裂等分布情况有关。
唐山地震前的夜里,丰南县养鸡场的鸡有30%乱飞乱跳,三个值班的同志以为鸡生病了,不敢睡觉,观察鸡的变化,突然大地震发生了,三人都跑了出来,并发现,鸡舍底下有一条大的地裂缝,正在冒着很难闻的气。
现在,人们已基本认可动物预知地震的现象,但地震源以什么信号刺激动物、动物又以什么方式接受了这些信号,却还没有弄清楚。
地震的前兆现象有哪些

地震的前兆现象有哪些地震发生前都会出现一些不正常的现象,如地裂缝、地下水异常、动物异常……地震的前兆现象都有哪些呢?接下来将为大家解答,一起往下看:地震前兆异常是地震预报的基础,根据震例经验总结,地震前兆异常现象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大小动物,惊恐不安。
较强的地震发生之前,在震区的一定的范围内的各种动物都会发生反常的行为叫做动物异常。
这是由于动物在进化过程中保留了一些对地震非常敏感的器官,如蛇对外界红外线非常灵敏,能够分辨0.1℃变化,狗和猪的嗅觉非常灵敏等。
震前在震中区会溢出热量、红外线和各种气体,因此有很多动物对地震有反应。
2、井水升降、翻花打旋。
因为井水与地下构造相连,震前在地应力作用下会产生翻花冒泡打旋等异常现象;此外在断裂面的磨擦下,使岩石中一部分元素溶解于水,因而使水变色为味,如Fe2O3离子能使水变红(铁锈),Fe2O3的离子使水变黑,Cu离子使水变绿等。
3、地裂崩塌、地气地雾。
地裂缝、地气、地雾也是地震宏观前兆之一、由于地岩石断裂应力的作用影响到地表,会在地面上形成较大较多的裂缝,地下岩层中赋存的气体上溢至地表所致。
4、地声隆隆、地光闪闪。
在较大地震发生时,在震源附近的断裂由于磨擦和压电效应而产生声音和火光叫作地声地光。
地声较普遍,而地光一般发生在≥5.0级地震的情况下,如唐山地震时,人们看到3—4米高火状地光,持续约10分钟之久。
5、八月飞霜、严冬花艳。
地震是怎样分类的?1、按成因分:(1)构造地震:由于地质构造作用使地下岩层错动而破裂所产生的地震。
这种地震危害最大,数量也最大,约占全球天然地震的90%以上。
(2)火山地震:由于火山活动时岩浆的冲击或热应力作用所引发的地震。
火山地震占全球地震总数的'7%。
一般说来,火山地震震级均不大,范围也小,只在火山周围的局部地区造成破坏,且深度较浅,主要分布在日本、印度尼西亚及南美等地。
(3)塌陷地震:由于天然的原因,如喀斯特地形、矿坑下陷等,形成了一些地下的空洞,这些空洞塌陷所引起的地震称塌陷地震。
动物预测地震的例子

动物预测地震的例子《聊聊那些动物预测地震的神奇事儿》嘿,大家有没有听说过动物能预测地震这回事呀?听起来好像很玄乎,但还真有不少例子呢!记得有一次,看电视上报道说在某个地方地震前,当地的一些狗狗行为特别怪异。
平时挺乖的狗狗们突然变得焦躁不安,不停地叫,还到处乱跑。
这可把主人们都搞懵了,心想这狗今天是咋啦,抽啥风呢。
结果没多久,地震就来了,这时候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些狗狗是提前感知到了地震的到来呀!它们的小脑袋瓜里是不是装了什么特殊的地震探测仪呀!还有啊,据说老鼠也会在地震前有异常举动。
本来老鼠都是天黑了才偷偷摸摸跑出来找吃的,结果地震快来的时候,大白天的都跑出来瞎转悠了!好像在告诉大家:“嘿!赶紧躲起来呀,要出大事啦!”那场面,可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要说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那些养殖户们讲的故事。
有个养鸡场的老板说,在地震前他家的鸡都不乖乖下蛋了,一个个惊慌失措的样子,扑棱着翅膀在鸡舍里乱撞。
老板还以为是养鸡场进了啥野兽呢,到处找也没找着,后来才知道是地震要来啦。
这些鸡可真是“未卜先知”呀!我就琢磨,这些动物咋就这么厉害呢?它们难道有比人类更敏锐的感知能力?还是说它们和地球之间有什么特殊的“沟通渠道”?也许是它们的小耳朵、小鼻子能捕捉到我们人类察觉不到的微妙变化吧。
其实想想也挺有意思,这些平时看起来普普通通的动物,在关键时刻还能给我们发出警告呢。
虽然动物预测地震还不能完全准确,但是多留意一下它们的异常表现,说不定还真能给我们提个醒。
虽然动物预测地震这事儿挺神奇的,但我们也不能全靠它们呀,科学家们还是要继续努力探索,争取找到更准确的预测地震的方法。
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家人啦!总之呢,动物和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说不定它们真能成为我们的“地震预报员”呢,大自然的奥秘真是无穷无尽呀,让我们继续充满好奇地去探索吧!。
闲聊动物对地震的预感

看报上文章,说到动物对于地震反应的灵敏,几近可称它们是特殊的地震预报员了。
比如蛇在地震发生前,会变得极其烦躁,养在笼里的蛇会不断地撞墙,哪怕撞得头破血流,只为了撞开口子好逃出去。
狗会狂吠、乱咬、扒地、不听指令,猪羊或不进圈、挣脱缰绳逃跑,或变得呆滞、不吃食,猫则惊恐外逃、乱抓乱闹,还叼小猫搬家。
其它的如马、驴、猪、兔等大小家畜在地震发生前也均会有异常反应,有的表现为狂躁型,有的表现为忧郁型。
看来大千动物界,对地震一点没有预感反应的就属我们人类自己了。
其实人类在最原始时,对自然界的敏感性也定是很强的。
因为这个地球上的任何生物要想在瞬息万变的大自然中存活下去,都必须掌握生存本领,都必须去寻求知晓自然界中千变万化的规律性,那是生物本能,否则就会被淘汰。
因此,想当初我们的祖先,那些茹毛饮血的原始人,他们必定也具有些超出我们现代人想象的“特异功能”,或许也能“预报”地震、也能感知火山爆发。
当然,即便他们感知到了地震、火山爆发,也是无能为力的,和其他动物一样,逃脱不了被毁灭的命运。
但人类后来走了条独特的发展衍变之路。
凭了大脑比其他动物发达些,思考能力强一些,多了那么点小聪明,由此就向着以智慧去战胜自然的方向发展。
这样发展的同时,原先身体中具有的一些本能性生存机能也就慢慢退化了,最终丝毫不存。
以至现在对地震这样的灾难性大自然突变事件的预知能力,还不如蛇、狗、猪们,还得求助于这些在我们眼里低而又低、思维简单又简单的动物。
自尊顿然扫地,智慧还是没有胜过天性本能,那么多的仪器设备还不如几条蛇管用。
“聪明反被聪明误”,用这句话来比喻肯定不恰当。
那么,就换一句“有所得必有所失”吧。
(2021.10.19.)。
地震前动物的主要异常反应

地震前动物的主要异常反应大震前,飞禽走兽、家畜家禽、爬行动物、穴居动物和水生动物往往会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反应。
大震前动物异常表现有情绪烦燥、惊慌不安;或是高飞乱跳、狂奔乱叫;或是萎靡不振、迟迟不进窝等。
动物异常观测对地震预报具有一定的意义。
震区群众总结出这样的谚语:震前动物有预兆,抗震防灾要搞好。
牛羊驴马不进圈,老鼠搬家往外逃;鸡飞上树猪拱圈,鸭不下水狗狂叫;兔子竖耳蹦又撞,鸽子惊飞不回巢;冬眠长蛇早出洞,鱼儿惊惶水面跳。
家家户户要观察,综合异常做预报。
动物震前异常反应的主要特点(1)发生动物异常的前兆时间分布:大量震前动物异常的时间分布主要集中在地震的前几天到震前几小时。
(2)震前动物异常地区分布特点:一般地说,一个7级地震前的动物异常反应范围可达一、二百甚至数百公里。
震级大,其异常分布范围也大;震级越小,异常的范围也越小。
(3)震前动物异常与震级的关系:随着地震震级增大,动物异常的种类、数量、分布地区和反应的强烈程度都有相应的增加。
一般说来,3级左右的地震前,个别动物出现异常反应。
5级左右的地震前,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内,常见动物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异常。
7级左右的强烈地震前,较大地区范围内,许多动物出现大量的强烈异常。
动物异常反应与烈度的分布关系明显。
烈度越高的地区,异常反应量越大。
对动物异常情况进行观察的方法动物异常观察点应选在地震活动重点监视区域,选择周围环境安静,干扰和污染比较少的地点。
观察点可设在动物园、气象站,有一定规模的饲养场和养殖场;最好与其它的前兆手段观测点合设或地点相近,便于资料的综合分析。
观察动物的选择要注意来源方便与经济;普遍多见又易于观察的动物,如家鼠、泥鳅、鲶鱼、蛇、家鸽、鹦鹉和马、羊、猪、狗、鸡等家禽家畜等。
圈养动物可作定点定时观察,并记录动物的行为活动、水温、气压环境变化等。
条件不允许时,也可采取早、午、晚各观察一次或随时观察,并做详细记录。
对于野生动物可作定线观察,早、午、晚定时各一次,记录所见到的各种动物的种类、数量和天气状况。
地震来临之前的征兆

地震来临之前的征兆地震来临之前的征兆大地震来临之前,地下水往往会发生突然升、降。
井水会发生打旋、冒泡、变色、变味等现象。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地震来临之前的征兆,希望有所帮助!地震来临之前的征兆1、生物异常许多动物有非常灵敏的器官,它们能够感知到地震即将到来。
地震来临前动物们非常的惊恐,所以会出现蛇、老鼠等纷纷出洞,大量的鱼跃出水面,猪、牛跳圈,狗不停歇的狂叫等异常现象。
2、地下水异常井水、泉水等许多地下水无故发浑、冒泡、升温、突升或突降、变色、变味。
3、气象异常地震之前,气象也常常出现反常。
主要有天气闷热,人感觉烦躁,久旱不雨或者霪雨绵绵,天空弥漫黄雾,日光晦暗,狂风怪起,六月冰雹等。
4、地声异常地震前地下会传来奇怪的声音,有的像炮响雷鸣,有的像重车行驶而过等多种多样。
5、地光异常地震前会从地下射出许多的光,其颜色多种多样,而且形状也多种多样。
6、电磁异常电磁异常导致收音机失灵,声音忽大忽小,调频不准等,同时一些电机设备工作不正常。
学校人员如何避震?在学校中,地震时最需要的是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冷静与果断。
有中长期地震预报的地区,平时要结合教学活动,向学生们讲述地震和防、避震知识。
震前要安排好学生转移、撤离的路线和场地;震后沉着地指挥学生有秩序地撤离。
在比较坚固、安全的房屋里,可以躲避在课桌下、讲台旁、教学楼内的学生可以到开间小、有管道支撑的房间里,决不可让学生们乱跑或跳楼。
地震时,在街上行走时如何避震?地震发生时,高层建筑物的玻璃碎片和大楼外侧混凝土碎块、以及广告招牌,马口铁板、霓红灯架等,可能掉下伤人,因此在街上走时,最好将身边的皮包或柔软的物品顶在头上,无物品时也可用手护在头上,尽可能作好自我防御的准备,要镇静,应该迅速离开电线杆和围墙,跑向比较开阔的地区躲避。
车间工人如何避震?车间工人可以躲在车、机床及较高大设备下,不可惊慌乱跑,特殊岗位上的工人要首先关闭易燃易爆、有毒气体阀门,及时降低高温、高压管道的温度和压力,关闭运转设备。
地震前动物的各种表现

地震前动物的各种表现据美国《大众科学》杂志报道,23日,美国弗吉尼亚州发生5.8级地震,首都华盛顿有明显震感。
华盛顿国家动物园的饲养员表示,在人类意识到发生地震之前,动物园的一些动物就已经感知到地震来临,有的动物放下食物并跑到地势较高的地方,有些甚至用它们自己的方式发出警报。
地震发生前大约5到10秒,包括猩猩“凯勒”和西部低地大猩猩“柯乔”在内的很多大猿丢下食物,而后爬到馆内的假树上。
与此同时,红颈狐猴也发出警告声,持续了整整15分钟,地震发生后仍旧如此。
国家动物园的工作人员指出,动物在地震发生后的表现各种各样,平日里懒得动的蛇开始扭动身体,科莫多巨蜥躲在窝里不敢出来。
相比之下,乌贼却对动物园的晃动不管不顾,继续吃东西。
2001年西雅图发生尼斯凯里地震时,林地公园动物园的动物也展现出最灵敏的人类仪器无法比拟的感知能力。
饲养员报告称,在地震发生前几秒钟,猩猩开始吼叫,大象变得不安,所发出的声音超出人类的听力范围。
当地宠物纷纷躲进隐秘的洞穴里,消失了几个小时。
23日的地震只是虚惊一场,国家动物园的所有动物、工作人员和游客均未受伤。
地震发生时,坡鹿和黑麂立即跑出畜舍,表现的非常不安。
当时,母坡鹿群发出警告声,在听到饲养员的召唤后,它们聚集到草地上距离饲养员最近的一个角落。
随着地震的结束,它们也最终安静下来。
地震过后,动物园的建筑暂时对公众关闭,接受安全人员检查以确定是否遭到结构性损伤。
大门也在震后关闭,将来此游玩的游客挡在外面,但出口仍然打开,让游客从容离开。
24日早上,国家动物园重新开放。
海狸地震发生时,饲养员正在给海狸和镜冠秋沙鸭喂食。
秋沙鸭立即跳进水池,海狸则停止进食,站起身,四处张望,而后也钻进水里。
它们一直在水里呆了大约一个小时,而后才陆续游上岸,继续吃东西。
大熊猫饲养员表示大熊猫在地震中没有异常表现。
只要有竹子吃,它们似乎对其他东西并不在意。
吼猴吼猴在地震发生后立即发出警告声,与当地居民的反应没有太大差异。
动物真的可以预报地震吗

各种惊扰都可能使动物表现异常动物能预先感知地震,这种说法由来已久。
最早的记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73年,在一场大地震把希腊的海利斯城(Helice)夷为平地之前,很多人看到老鼠、蛇和鼬纷纷迁出城外。
我国唐朝的《开元占经•地境》中也有“鼠聚朝廷市衢中而鸣,地方屠裂”的记载。
可以说,几乎每次地震幸存者的回忆中,都有动物异常行为的报告——鱼乱跳,鸡不下蛋,蜜蜂不回巢,各种宠物焦躁不安…的确,很多动物拥有比人类敏感得多的感觉系统。
蝰蛇可以感知红外线;大象和鲸可以感知次声波;狗不但嗅觉灵敏,更可以听见超声波……很多动物,尤其是穴居动物对震动十分敏感,所以即使你蹑手蹑脚,老鼠也总是能轻易感觉到你的接近而逃之夭夭。
正是由于这种对震动的极端敏感,使得许多动物在地震前会表现异常——因为很多大地震来临之前,会有多次规模很小的前震,惊扰了那些对震动敏感的动物,使它们仓皇逃窜。
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地质调查局曾经发起过几个关于动物异常反应与地震的研究,结果“没有找到二者间可信的联系”。
确实,动物们因为受前震影响而表现出的异常反应,也完全可能因其他影响而表现——诸如天气变化、饥饿,甚至附近开过的一辆卡车,都可以引起动物相似的反应,养过宠物的读者恐怕都见识过自己的宠物莫名其妙发脾气吧。
所以,如果动物们随时有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行为异常,而不仅仅是因为地震,那人们怎么能够根据它们的某一次异常来预报地震呢?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一次谎报地震所造成的损失,绝不亚于一场真正的地震。
而且,实际上,动物们也没有可能发展出一套专门用来躲避地震的特殊本领。
因为对于一个动物个体而言——包括人在内,地震是一种极小概率事件。
至于那些寿命很短的动物,比如老鼠,在它的生命周期内遭遇破坏性地震的可能性基本为零。
为了一个概率几乎为零的事件特别准备一套复杂机制是极端浪费的。
这就如同生活在电气时代的现代人偶尔会遭遇触电的意外,可是人们没必要为此天天穿着厚重的绝缘服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前兆动物感知为什么发生地震以前,动物能感知到地震而人不能感知到呢?因为地震发生以前会发出次声波,人耳感觉不到次声波,而一些动物的听觉十分灵敏,可以感知到次声波。
中国专家猜测动物或能预知地震2008年05月16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前48小时,南宁市地震局局长蒋维松就担心可能会发生地震。
他的理由是什么呢?附近养蛇场的眼镜蛇举止异常。
蒋维松说,这些蛇近期急躁不安,不进食,有部分发生碰撞受轻伤;我们相信可能会发生大地震,但无法确定哪里会发生地震。
他用录像机拍摄下了地震前几天眼镜蛇的异常举止。
两天之后,中国西南省份四川发生了三十年来最为严重的一次地震。
尽管进行了数十年的研究,但人类目前仍缺乏可靠的地震预测系统。
不过,蒋维松的研究使一种长期以来处于科学和迷信之间灰色地带的问题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动物是否能感知人类无法探测到的信号,进而预测到地震。
西方科学家虽然没有全盘否定这一理论,但一直对其持怀疑态度。
加州理工学院(CaliforniaInstituteofTechnology)地理生物学教授约瑟夫?克什文克(JosephKirschvink)说,你不能完全否定这种说法,这些动物经过进化,作出这样的地震逃生反应并非没有可能。
他认为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不过他也指出,蛇属于脊椎动物,它需要导向系统,而且它们对大地的振动非常敏感。
在中国,有专门的养蛇场,一些餐馆还提供用蛇制作的菜肴。
2006年,蒋维松和他的小组在南宁开始进行一项不同寻常的地震探测计划,需要对数十个蛇窝进行全天24小时监测,记录蛇群在地震前是否有异常举止。
蒋维松称,这些蛇已经预测到了很多轻微的地震。
根据历史学家的记录,公元前373年,希腊海利斯城(Helice)发生大地震前,有很多老鼠、蛇和臭鼬纷纷迁出城。
2004年12月亚洲地震和海啸发生之后,斯里兰卡、泰国等地的官员报告称,在海啸发生前几分钟,成群的羚羊、大象和鹿逃到山顶安全的地方,因此动物的伤亡数量非常低。
中国人很早以前就相信动物在预测地震方面的功能。
在1975年年初海城大地震前,中国有关部门疏散了约100万人,部分原因就是发现很多动物出现反常举止,比如,冬眠的蛇居然不顾天寒地冻从洞里爬了出来。
中国研究人员在之后的一份报告中指出了地震前动物的反常举止,例如冻死在路上的蛇、鸡不回窝、猪紧攀上围栏、牛挣脱索具跑掉。
报告还说,老鼠看起来就像是喝醉了一样,警犬拒绝服从命令。
第二年唐山地震发生后,联合国的一份报告指出,在唐山附近的一个县城,居民们发现老鼠等本是夜间活动的动物在大白天跑来跑去,于是进行了疏散。
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的网站和报纸纷纷报导震前动物出现的奇怪反应。
最不寻常的报导来自地震中受灾的绵竹。
地震前,数千只蟾蜍涌向街头,这种现象非常奇怪,当地的电视新闻还进行过报导。
5月10日,也就是地震前两天,一位新闻主播在电视节目中问道,这是不是要发生自然灾害的征兆呢?现在这个视频在YouTube上可以看到。
新加坡国立大学(NationalUniversityofSingapore)的蟾蜍专家大卫?比克福德(DavidBickford)说,这个视频非常非常的奇怪,不过他说这很可能是一种奇特的巧合。
他说,蟾蜍有时会往繁殖地大批迁移,或是在有大量幼蟾同时孵化出来后成群出现。
不过,他承认,青蛙和蟾蜍都是通过声音进行交流的,有些可能非常敏感,可以探测到大地的振动。
《华西都市报》曾在5月10日报道《数十万只蟾蜍跳上岸“天灾预兆”还是寻找新“家”?》:5月5日前后,绵竹市西南镇檀木村出现了大规模的蟾蜍迁徙。
“一群一群的,‘携妻带子’,就像赶集一样!”“在路上慢悠悠地爬着,搞得我的脚都不敢往地上放。
”“这种现象是不是啥子天灾的预兆哟?”蟾蜍群徙的消息引起人们的不安和忧虑。
据绵竹市林业局局长舒实说:该处为农田的低洼地段,很适合蟾蜍生存,又正逢蟾蜍繁殖季节,连续两天的降雨加上排水沟水温略高,非常适合蟾蜍产卵和孵化,在孵化时间集中、孵化率高的情况下就会爆发大量幼蟾集体上岸迁移。
这种情况是正常现象,与老百姓所说的天灾毫无关系。
而5月9日人民网发布图片新闻称(见上图):江苏省泰州市市区的东风大桥上突然出现数万只小蟾蜍排队过桥,当时被理解为“近期河水缺氧,大量小蟾蜍为了寻找新的生存空间,只得集体迁移”。
“蟾蜍搬家”为什么不警惕重视?——专家的解释荒诞吗?4月26日,恩施市白果乡下村坝村的观音塘,口面直径约百米,水深数十米,常年不干。
但近日湖水在不到5小时内全部消失,现出黑色淤泥。
湖水消失时,水面突然出现漩涡,并伴有轰鸣声。
5月4日,江苏江都市武坚镇新楼村约数百万只蟾蜍在该村刘垛闸附近集会。
5月9日,江苏省泰州市市区的东风大桥上突然出现数万只小蟾蜍排队过桥,当时被理解为“近期河水缺氧,大量小蟾蜍为了寻找新的生存空间,只得集体迁移”。
5月10日,《华西都市报》报道蟾蜍搬家,有关专家的解释是:“农田的低洼地段,很适合蟾蜍生存,又正逢蟾蜍繁殖季节,连续两天的降雨加上排水沟水温略高,非常适合蟾蜍产卵和孵化,在孵化时间集中、孵化率高的情况下就会爆发大量幼蟾集体上岸迁移。
这种情况是正常现象,与老百姓所说的天灾毫无关系。
”5月11日,江苏常熟古里镇珠泾苑数万小蟾蜍迁徙。
其实这些已经无须专家解释,多年来,我们躺在温床里早已变得麻木。
就目前的科技条件,要准确预测短时期内的地震信息,目前在全世界都是还没有完全攻克的难题。
但专家们的忽略曲解,从实质上说是种误导,我十分想不明白的是,为什么有一万个不是的时候总会出现一万零一个解释?当某些现象解释不了的时候,其实完全可以承认解释不了。
这次的地震,之所以在大家都认为“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发生,就好像地震过后,我们突然发现了在钢筋丛林中竟然还住着那么好的邻居,这是没有地震永远也不会发生的事情。
希望灾区人民能早日好起来,希望总理以及救灾的人都能保重!5月11日,四川电视台的“新闻现场”,竟播出了这样一则新闻“数十万只蟾蜍集体出游居民忧心专家解密”,讲的是四川绵阳谭竹村出现了大量蟾蜍,这些大大小小的蟾蜍纷纷向村外爬去,让村民忧心忡忡,并作为新闻线索引来了四川电视台的媒体报道。
当地林业专家解密该现象是“该村自然环境好则蟾蜍多,蟾蜍多则会蚊虫少”。
这些什么专家忽悠大家,说癞蛤蟆搬家是正常迁徙,与地震没有必然的联系,可能环境变好了,他们要赶赴新的住宅区,乔迁之喜啊,总之形势一片大好,天降祥瑞云云。
却不料这些蟾蜍却是“预震专家”,它们在用这种方式告诉自大的人们:危险来临了,快点跑吧!那些自作聪明的林业专家的“解密”,我想肯定成了该村村民的“魔咒”。
可以想见,今天的地震会导致多少房屋倒塌,会有多少人受伤甚至死亡。
中学的课本上就教过我们:当地质发生重大变化时,动物的反常表现就是预警:危险来临了!可笑可悲的是我们地震学家们,天天蹲在各种实验仪器面前的趾高气扬的专家们,为什么没有预见到如此强的地震的到来?为什么动物的预警会被“解密”成自然环境的好转?这些专家在“解密”之前,真的做过相关的研究吗?现在,蔑视自然的人们在自吞苦果。
群众气愤地说:养一窝专家不如养几只癞蛤蟆管用!动物真能感知地震吗?[作者:科技日报记者刘莉]科技日报2006年11月1日讯今年,海口市地震局动物观测站开始正式投入使用。
鸡、兔、鸽子等这些普通家禽开始担负更高的使命——地震“监测”。
据悉,这是海南省第一个专业动物观测站,现有动物共400多只。
记者电话采访海口市地震局,负责动物观测站工作的林宝江告诉记者,前几天他们又增加了10只火鸡几只狗,还计划增加一些蛇和鹦鹉。
这些动物被放置在观测站专门设计的网式“宿舍”中。
工作人员介绍,他们将利用动物敏感的感觉系统捕捉地震前兆宏观异常信息,为海口市地震观测积累可靠、科学的资料。
动物真的能感知地震吗?为了进一步弄清这一问题,记者采访了国家地震局的有关部门,和这一领域的专家、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蒋锦昌研究员。
从我国调查资料比较完整的震例来看,7级左右的强烈地震,动物习性异常出现的地区范围可达一二百公里,甚至远达数百公里。
震史回顾——震前动物异常古代就有记载有关地震前的动物习性异常现象,我国至少在1000多年前就有明确的记载。
约在公元650年,就有“鼠聚朝廷市衢中而鸣,地方屠裂”的记载(《开元占经·地境》)。
公元787年,陕西长安附近发生地震,史书上也曾记载:“震前,巢鸟惊散”。
在《中国地震资料年表》一书中,有关地震生物反应的记载有126条,涉及24种动物。
我国对这些现象进行系统的科学考察和研究,开始于1966年邢台地震。
40多年来,历经多次强烈地震的验证,地震前动物习性异常现象作为地震的一种短临前兆,已为国内外生物学和地震学界所公认和关注。
据介绍,1966年我国邢台地震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等科研单位组织科研人员开始对动物习性异常与地震关系进行专一性研究。
通过对多次强烈地震的科学考察和监测,在动物习性异常与地震关系的统计特征和短临预报中的意义,及其机理研究方面积累了许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资料。
专家告诉记者,需要明确的是:这一研究并不是期望用鸡窝里的鸡来预报地震,而是通过研究了解动物到底在地震前是哪一个感觉渠道接收到了什么样的物理或化学信号,摸索出预报地震的科学线索。
动物习性异常呈短临特征大量的震例资料表明,在大多数强烈地震前,动物习性异常的前兆时间,主要集中在震前一天之内,短至几分钟,长至数天和数十天,呈明显的短临特征。
从我国调查资料比较完整的震例来看,7级左右的强烈地震,动物习性异常出现的地区范围可达一二百公里,甚至远达数百公里。
但是在这广阔的分布地区内,异常点的分布是不均的,一般较多地集中分布在沿地震的发震构造和活动断裂的条带区以及震中区或高烈度区。
调查资料表明,随着地震震级增大,震前出现习性异常的动物种类和数量、异常的分布地区以及异常活动反应的强烈程度等,有相应增加的趋势。
可见,动物的习性异常反应强度与地震的震级有一定的关系。
雉除繁殖期求偶外,很少鸣叫,但在地震前却有乱叫现象。
如1857年2月4日浙江鄞县地震,史料曾记载震前“山雉皆鸣”。
在日本有一种说法:“野鸡乱叫,地震要到”。
震前反应地震前,动物到底会有怎样的“特别行动”?大量的震例资料和观测结果表明,地震前动物的习性异常主要表现为兴奋性行为活动,即大多数为在正常活动状态下出现的惊恐不安、逃离、迁移等反常的习性活动,少数表现为抑制性行为活动,即在活动状态下出现发呆、忧郁、不进食等反常活动。
鱼类:翻腾跳跃,漂浮打旋鱼类是地震前动物习性异常现象中较为多见的动物,其震前习性异常的行为特征主要表现为迁移、翻腾、跳跃、漂浮、翻肚、打旋、昏迷不动等。
1854年日本中部太平洋海岸外的8.4级地震前,距震中100公里的伊豆半岛西海岸,发现许多鱼死在海边,这些鱼往往生活在大海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