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前兆
地震的前兆现象有哪些

地震的前兆现象有哪些地震发生前都会出现一些不正常的现象,如地裂缝、地下水异常、动物异常……地震的前兆现象都有哪些呢?接下来将为大家解答,一起往下看:地震前兆异常是地震预报的基础,根据震例经验总结,地震前兆异常现象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大小动物,惊恐不安。
较强的地震发生之前,在震区的一定的范围内的各种动物都会发生反常的行为叫做动物异常。
这是由于动物在进化过程中保留了一些对地震非常敏感的器官,如蛇对外界红外线非常灵敏,能够分辨0.1℃变化,狗和猪的嗅觉非常灵敏等。
震前在震中区会溢出热量、红外线和各种气体,因此有很多动物对地震有反应。
2、井水升降、翻花打旋。
因为井水与地下构造相连,震前在地应力作用下会产生翻花冒泡打旋等异常现象;此外在断裂面的磨擦下,使岩石中一部分元素溶解于水,因而使水变色为味,如Fe2O3离子能使水变红(铁锈),Fe2O3的离子使水变黑,Cu离子使水变绿等。
3、地裂崩塌、地气地雾。
地裂缝、地气、地雾也是地震宏观前兆之一、由于地岩石断裂应力的作用影响到地表,会在地面上形成较大较多的裂缝,地下岩层中赋存的气体上溢至地表所致。
4、地声隆隆、地光闪闪。
在较大地震发生时,在震源附近的断裂由于磨擦和压电效应而产生声音和火光叫作地声地光。
地声较普遍,而地光一般发生在≥5.0级地震的情况下,如唐山地震时,人们看到3—4米高火状地光,持续约10分钟之久。
5、八月飞霜、严冬花艳。
地震是怎样分类的?1、按成因分:(1)构造地震:由于地质构造作用使地下岩层错动而破裂所产生的地震。
这种地震危害最大,数量也最大,约占全球天然地震的90%以上。
(2)火山地震:由于火山活动时岩浆的冲击或热应力作用所引发的地震。
火山地震占全球地震总数的'7%。
一般说来,火山地震震级均不大,范围也小,只在火山周围的局部地区造成破坏,且深度较浅,主要分布在日本、印度尼西亚及南美等地。
(3)塌陷地震:由于天然的原因,如喀斯特地形、矿坑下陷等,形成了一些地下的空洞,这些空洞塌陷所引起的地震称塌陷地震。
地震前兆的判断与应对

地震前兆的判断与应对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地震频繁发生的地区,如日本、中国四川等地,对地震前兆的判断和应对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本文将从地震前兆的常见现象、科学方法和应对措施三个方面探讨地震前兆的判断与应对。
一、地震前兆的常见现象地震前兆是指地震发生前出现的一系列现象,它们可能是地震即将发生的预警信号。
地震前兆的常见现象有以下几种:1. 地面异常震动:在地震发生前,地面可能会出现异常震动,如小幅度的地面震颤、建筑物的轻微摇晃等。
2. 水井水位的异常变化:地震前,地下水可能会出现明显的变化,比如水井水位的上升或下降。
3. 畜禽行为异常:地震前,畜禽可能会表现出异常的行为,例如鸟类的大规模迁徙、家畜的奔跑不安等。
4. 異臭異味:地震前,地下的岩石和土壤会释放出一些气体,导致周围空气出现异味。
5. 断层活动:地震前,地震活动可能会导致地表的一些断层活动,如裂缝的形成、地表的隆起等。
这些地震前兆现象虽然不一定每次都会出现,但它们是地震预警的重要信息,科学的判断和应对可以提高地震事故的预防和减轻损失。
二、科学方法进行地震前兆的判断科学方法是判断地震前兆的重要依据,它可以通过收集、分析和解释各种数据来预测地震。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科学方法:1. 地震台网数据的分析:地震台网可以记录地震活动的数据,包括地震的震级、震源深度、震中位置等,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可以判断地震的规模和可能发生的地点。
2. 地震地质勘探:地震地质勘探可以通过调查地下断层、活动带等地质现象,判断地震活动的可能性和趋势。
3. 地震仪器的监测:地震仪器可以监测地震前的地质变化和异常信号,如地面的震动、水位的变化等,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监测和分析,可以判断地震是否即将发生。
4. 地震学模型的建立:地震学模型是利用数学和物理原理建立的模型,可以模拟地震的发生和传播过程,通过对模型的运算和分析,可以预测地震的可能发生时间和规模。
地震来临之前的征兆

地震来临之前的征兆地震来临之前的征兆大地震来临之前,地下水往往会发生突然升、降。
井水会发生打旋、冒泡、变色、变味等现象。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地震来临之前的征兆,希望有所帮助!地震来临之前的征兆1、生物异常许多动物有非常灵敏的器官,它们能够感知到地震即将到来。
地震来临前动物们非常的惊恐,所以会出现蛇、老鼠等纷纷出洞,大量的鱼跃出水面,猪、牛跳圈,狗不停歇的狂叫等异常现象。
2、地下水异常井水、泉水等许多地下水无故发浑、冒泡、升温、突升或突降、变色、变味。
3、气象异常地震之前,气象也常常出现反常。
主要有天气闷热,人感觉烦躁,久旱不雨或者霪雨绵绵,天空弥漫黄雾,日光晦暗,狂风怪起,六月冰雹等。
4、地声异常地震前地下会传来奇怪的声音,有的像炮响雷鸣,有的像重车行驶而过等多种多样。
5、地光异常地震前会从地下射出许多的光,其颜色多种多样,而且形状也多种多样。
6、电磁异常电磁异常导致收音机失灵,声音忽大忽小,调频不准等,同时一些电机设备工作不正常。
学校人员如何避震?在学校中,地震时最需要的是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冷静与果断。
有中长期地震预报的地区,平时要结合教学活动,向学生们讲述地震和防、避震知识。
震前要安排好学生转移、撤离的路线和场地;震后沉着地指挥学生有秩序地撤离。
在比较坚固、安全的房屋里,可以躲避在课桌下、讲台旁、教学楼内的学生可以到开间小、有管道支撑的房间里,决不可让学生们乱跑或跳楼。
地震时,在街上行走时如何避震?地震发生时,高层建筑物的玻璃碎片和大楼外侧混凝土碎块、以及广告招牌,马口铁板、霓红灯架等,可能掉下伤人,因此在街上走时,最好将身边的皮包或柔软的物品顶在头上,无物品时也可用手护在头上,尽可能作好自我防御的准备,要镇静,应该迅速离开电线杆和围墙,跑向比较开阔的地区躲避。
车间工人如何避震?车间工人可以躲在车、机床及较高大设备下,不可惊慌乱跑,特殊岗位上的工人要首先关闭易燃易爆、有毒气体阀门,及时降低高温、高压管道的温度和压力,关闭运转设备。
2023年生活知识_地震逃生小知识

2023年地震逃生小知识2023年地震逃生小知识:地震来临的避震方法(一)地震前兆地震是有前兆的,一般可分为一、宏观异常1、小震活动:有的大地震发生前几天或几小时,会发生一系列小地震多者可达几十至几百次,科学家称它们为前震。
2、动物反常常见的或是高飞乱跳、狂奔乱叫;或是萎靡不振、迟迟不进窝等:牛羊驴马不进圈,老鼠搬家往外逃;鸡飞上树猪拱圈,鸭不下水狗狂叫;兔子竖耳蹦又撞,鸽子惊飞不回巢;冬眠长蛇早出洞,鱼儿惊惶水面跳。
3、大气异常:地震前,尤其是大震前,往往会出现多种反常的大气物理现象,如怪风、暴雨、大雪、大旱、大涝、骤然增温或酷热蒸腾等。
4、“地光”:地震伴有发光现象并非偶然。
在我国近年就至少有二三十次地震伴有地光。
地光的颜色很多,有红、黄、蓝、白、紫等。
地光的出现时间不一般很短,往往一闪而过,所以不易观测。
5、“地声”:在地震前数分钟、数小时或数天,往往有声响自地下深处传来,人们习惯称之为“地声”。
一般说,如果声音越大,声调越沉闷,那么地震也越大;反之,地震就较小。
二、微观异常1、地形变:我国几次较大的地震:如1966年邢台地震、1969年渤海地震、1970年云南通海地震等等,震前都有地形变活动。
2、电磁场异常:在1855年江户大地震发生的当天,吸到磁铁上的铁钉及其他铁制商品,突然掉落在地……3、地下水异常:震区范围的地下含水岩石在构造运动的过程中,受到强烈的挤压或拉伸,引起地下水的重新分布,使水变味、变色、混浊、浮油花、出气泡等。
现实生活中,前兆异常是十分复杂的,有的异常可能对应地震,也可能不然。
所以除了识别异常,还要作更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才能定论。
(二)防震减灾1、室内避震:地震时室内避震原则:应就近伏在床下、桌下和小跨间房屋里等安全角落,保护好头部,地震发生时可用事先准备好的枕头和坐垫保护头部,如果没有也可用双手抱住头部躲避。
一旦震动停止,就要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警惕余震的再度袭击,防止更大损失发生,听从紧急救援人员的指挥疏散。
地震知识总结

地震知识总结地震知识总结篇1地震知识总结:一、地震前兆1.地震前,一些动物会有异常反应,比如老鼠搬家、鸡鸣狗叫、蛇过道、猫跳架,海鱼翻跃,鸽子不飞,鸽哨声音沉闷。
2.震前地下水也会异常,比如突然干涸或突然喷水,井水水面或油面升降。
3.地震前,气象也会异常,比如震前闷热,阴雨或大雾。
二、地震常识1.地震的三个要素:震级、震源、震源深度。
2.地震烈度: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叫地震烈度。
3.地震震级是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根据地震时释放的能量的多少来划分,一共分为了10级。
4.微震:5级以上的地震才会形成微震,5级以下的地震只能形成弱震或微震。
5.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分为12级。
三、地震求生1.地震发生时产生的碎石瓦砾可能会造成地面或天花板倒塌,在地震发生时,要保护好自己的生命,最安全的做法是躲在坚固的桌子下或床下。
2.地震发生时产生的强大,如果住在高楼,千万不要使用电梯,而应该走楼梯,并且尽量贴近墙壁。
3.地震发生时产生的烟雾,对人的危害比地震本身还要大,应该尽量远离建筑物,防止建筑物倒塌或火灾发生。
4.地震发生时,如果被埋,不要惊慌,保存体力,尽量寻找食物和水,以维持生命,等待救援。
地震知识总结篇2地震知识总结引言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常常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严重损失。
为了更好地了解地震并做好防范准备,*将介绍地震的基本知识、地震的预测和防范措施。
地震基本知识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通常由地震波传播而来。
地震波是一种高频声波,可以通过地震仪进行监测和记录。
地震的震源通常位于地下深处,而地震的震中可能在地下很深处,甚至可能在地球表面以下。
地震的震级和震源深度是影响地震破坏程度的关键因素。
地震的预测地震的预测是预防地震灾害的关键。
目前,地震的预测主要依赖于地震学家的研究和分析。
地震预测主要包括利用地震波传播速度分析、地下水位变化监测等方法,以及利用地震活动性分析、地质构造等因素进行综合预测。
地震的前兆现象

地震的前兆现象地震是地球自身的一种自然现象,但在地震发生之前,通常会伴随着一系列的前兆现象。
这些前兆现象可能表现在地壳变动、地磁场异常、动物行为变化等方面,可以通过一些科学手段进行观测和分析。
本文将针对地震的前兆现象展开讨论,并探讨其意义以及如何加以利用。
一、地壳变动地震前兆现象中最常见的一种是地壳变动。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坚硬壳层,由岩石和土壤组成,处于地震的主要发生地点。
当地壳发生明显变动时,往往意味着地震可能的到来。
1. 地表裂缝:在地震前期,地表往往会出现开裂现象,形成明显的地表裂缝。
这是地壳变动的一种表象,也是地震即将发生的重要信号之一。
2. 岩层变形:地震前,地下岩石会因为地壳断裂、应力累积等原因而发生变形。
这种变形在地震研究中被称为应变,通过应变仪器可以对地下岩石的变化进行监测和记录。
3. 地表隆起或下陷:地震即将发生时,地表有时会出现隆起或下陷的现象。
这是地下岩石构造运动引起的结果,也是地震预警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地磁场异常地磁场是地球周围所形成的磁场,它受地球内部岩石的磁性和液态外核流动的影响而产生变化。
在地震前,地磁场通常会出现一些异常现象,可以视为地震即将到来的预兆。
1. 地磁场强度变化:地震前地磁场的强度往往会有所变化,出现异常波动的情况。
这种异常波动可以通过地磁仪进行观测和记录,为地震的预测和预警提供了重要数据。
2. 地磁场方向变化:地震发生前,地磁场的方向有时会发生改变。
这种方向变化可以通过地磁仪器进行监测,并与地震活动进行关联分析,为地震的发生提供一定的预警。
三、动物行为变化在地震即将来临时,一些动物会出现异常的行为变化。
这种现象常常成为人们观察和预测地震的重要参考。
1. 动物出现异常逃离行为:地震发生前,一些动物会表现出异常的逃离行为,如鱼类大规模迁移、禽鸟群集成串等。
这可能是动物对地下异常变化的直接反应,可以作为一种地震的前兆现象。
2. 动物表现异常焦躁不安:地震即将来临时,一些动物会表现出异常的焦躁不安:如狗狂吠、家禽不正常叫声等。
地震前兆 如何判断地震是否来临

地震前兆如何判断地震是否来临地震前兆如何判断地震是否来临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经常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严重威胁。
在地震发生之前,存在一些地震前兆,通过观察和分析这些前兆,我们可以提前判断地震是否即将来临。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地震前兆,并解释如何判断地震是否即将到来。
1. 地震波前现象地震波前现象是地震即将到来时出现的一系列现象。
首先是地震云。
地震云通常为稀薄高层云,具有特殊形状,如鱼鳞云、条状云等。
其次是地震光。
地震光是在地震发生前一两天,在天空中出现的一种奇特光现象。
最后是地震电现象。
地震电现象是指地震到来前地球内部发生变动,从而在地表上产生电磁波而引起的各种现象。
2. 地震预报工具地震预报是通过使用各种地震监测工具来预测地震的方法之一。
最常见的地震预报工具是地震仪。
地震仪是一种用于测量地震震级和震源距离等参数的仪器。
地震仪可以记录地震波的振幅和频率,从而判断地震的强度和即将到来的时间。
此外,地震预报还可以通过测量地壳运动、地磁场变化、地下水位变化等数据来分析地震潜在的发生。
3. 地震动物行为地震动物行为是一种普遍被认为与地震前兆相关的现象。
在地震即将到来之前,一些动物会表现出异常的行为。
例如,家畜会表现出焦虑、不安、不吃食物等行为;鸟类会出现大量群集并呈现异常鸣叫;昆虫会从地下或低处涌现出来等。
这些异常的动物行为可以视为地震即将到来的一个警示信号。
4. 地震井的水位变化地震井是一种用于监测地震前兆的专门设计的井。
地震井通常包括一个水井和一个地震仪。
通过观察地震井的水位变化,可以判断地震是否即将到来。
当地震波通过地下时,会使地震井的水位产生波动。
一般来说,较大幅度的水位波动预示着地震将要发生。
5. 地震预警系统地震预警系统是一种通过测量地震波传播速度和分析地震数据来提前发出地震警报的系统。
地震预警系统可以通过观测到的地震波传播速度来判断离震中的距离,并根据地震波的特征来估计地震的强度。
当地震预警系统检测到即将到来的地震时,会发送预警信息给人们,提醒他们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地震前兆 如何判断地震是否来临

地震前兆如何判断地震是否来临地震前兆如何判断地震是否来临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经常给我们的生活和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然而,在地震发生之前,往往会出现一些前兆,如果我们能够及时发现并正确判断这些前兆,那么我们就能够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损失。
本文将探讨一些常见的地震前兆及其判断方法。
一、地震前兆的种类和特征1. 电磁前兆:电磁前兆是指地震前地下岩石或地壳中电磁场的变化。
在地震发生前,常常会出现地面电场、地壳电磁辐射、短波频段电离层异常等现象。
2. 地震云:地震云是指在地震发生前出现在地震附近的云层中的特殊云形态。
它们通常呈现出低空云层剧烈起伏或者异常的颜色。
3. 地下水位异常:地震前,由于地壳应力的变化,地下水位常常会发生明显的异常变化。
这种变化往往表现为地下水位短时波动、水位上升或下降等。
4. 动物异常行为:动物对地震有一定的敏感性,一些动物在地震前会表现出异常行为,比如不寻常的呼叫声、集体迁移等。
5. 地震地质构造异常:地质构造异常是指地震发生前地震区域内的地质构造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可以通过地表形态、地震活动、地震断层等进行观测。
二、如何判断地震是否来临1. 建立地震监测网络:为了及时准确地判断地震是否来临,各国都建立了地震监测网络。
这些网络由地震监测站、测震仪、地震监测卫星等组成,可以及时采集并分析地震前兆。
2. 观测电磁和地下水位变化:通过监测地下岩石或地壳中电磁场的变化以及地下水位的异常波动,可以判断地震是否来临。
电磁观测可以通过设备采集电磁信号,并进行分析。
地下水位的观测可以通过建立水位监测站,并及时记录和分析水位数据。
3. 特殊动物行为观察:动物对地震有一定的敏感性,一些动物在地震前会表现出异常行为。
通过观察动物的行为变化,特别是群体行为的变化,可以判断地震是否来临。
4. 地质构造异常的观测:地震前,地壳应力的变化会导致地质构造发生变化。
通过观测地表形态、地震活动、地震断层等,可以判断地震是否即将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前兆——宏观异常
作者:韦仕锋来源:隆安教育论坛发表:2008-05-18 18:28 我要评论
宏观异常
一、小震活动:有的大地震发生前几天或几小时,会发生一系列小地震多者可达几十至几百次,科学家称它们为前震
小震活动
有的大地震发生前几天或几小时,会发生一系列小地震多者可达几十至几百次,科学家称它们为前震。
在我国的地震史料中有不少震例记有前震活动。
如公元1512年“五月云南地连震十三日,八月云南地大震”。
1668年7月25日镇江府、丹阳“戌时地震,先数日微震一次,是日震甚,山动摇,江河之水皆为鼓荡,停泊之舟多覆溺,城内外震裂墙屋无算”。
就是说在强震发生前数月或数日存在前震现象。
由于观察认识到大震前有一系列小震,因此便可利用前震预报大震,并设法预防大震。
比如1809年8月11日贵州正安“小溪里、罗乾溪忽山动石坠,居民即将器具牛羊移居对山,迁毕地摇,房屋倒塌,田土尽翻,山泉凝而为潭,深不可测”。
这说明,正安发生强震前,在小溪里、罗乾溪存在明显的小震活动,当地老百姓在观察到这种前震现象后,马上采取措施,人畜财物转移到安全地方,避免了伤亡出现。
小震活动不断,但无大震发生的现象也很多。
另外小震活动不明显,发生大震的例子也常出现。
所以,以小震活动作为前兆预报地震,目前不具有普遍意义。
一次大地震之后,紧跟着就会发生一系列较小的地震,称为余震。
大震之后的余震活动,有的很多,有的很少,持续时间也不一样。
如1609年12月29日福建同安“酉时地大震,连日微震,逾震方止”。
大震之后存在余震活动,主震过去以后,要防止余震,特别是强余震进一步造成伤亡破坏,应有所戒备,避开危险地方。
日常生活中,观察到了前震活动,并以它作为预报大震的手段,可以设法避免或减轻大震造成的伤亡和损失;大震发生之后,监视住余震活动,可以防止灾情的加重和扩大。
掌握大地震往往有前震和余震的活动规律,对于研究地震预报,进行防震抗震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动物反常表现:目前已发现地震前有一定反常表现的动物有130多种,其中反应普遍且比较确切的约有20多种,常见的有:
大牲畜:如马、驴、骡、牛等;
家畜:如狗、猫、猪、羊、兔等;
家禽:如鸡、鸭、鹅、鸽子等;
穴居动物:如鼠、蛇、黄鼠狼等;
水生动物:如鱼类、泥鳅等;
会飞的昆虫:如蜜蜂、蜻蜒等。
三、大气异常:地震前,尤其是大震前,往往会出现多种反常的大气物理现象,如怪风、暴雨、大雪、大旱、大涝、骤然增温或酷热蒸腾等。
地震前,尤其是大震前,往往会出现多种反常的大气物理现象,如怪风、暴雨、大雪、大旱、大涝、骤然增温或酷热蒸腾等。
与此相应的温度、气压、温度的变化,会使人体感到不适。
1503年1月9日,江苏松江地震,有震前“有风如火”的记载。
1668年9月2日,山东莒县地震,有震前“酷暑方挥汗”、“日色正赤如血”的记载。
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地震,有“未震之前数日,四面天边,变黄如火焰,睛空干燥,人均感觉焦灼干燥”的记载。
1925年3月16日云南大理地震,震前“久旱不雨,晚不生寒,朝不见露”。
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7.3级大地震之前,虽已是严冬季节,天气却特别暖和,有时能听到雷声;个别阴坡没有冻土,长青草,有的地方还发现蝴蝶和昆虫。
1月31日出现高温低压,从2月2日起气温连续上升,气压急剧下降,到2月4日,日平均气温出现顶峰,比常年高8度。
另外,2月3日上午3时至10时,震区气温突然上升,形成一个以海城为中心的急剧升温区,两个小时内海城增温12度,而离海城较远的大连市增温2度。
1973年2月6日四川炉霍发生7.9级地震,“震前几小时风尘大作,风向紊乱,上下乱窜”。
1966年2月5日,云南东川发生6.5级地震的前三日连续有霾,震前一日霾的浓度最大。
1971年3月23日新疆乌什发生6.3级地震前几天,雾气腾腾,灰尘满天。
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7.3级震前不久,星空突然昏黑,地上伸手不见五指,大震过去后,很快又亮了起来。
大震前的各种大气异常现象,近年来有很多报导,可以说,临震大气物理现象都不是孤立的,但由于地震前兆现象和气象本身的自然现象容易混淆,还必须进一步加强研究。
四、“地光”:地震伴有发光现象并非偶然。
在我国近年就至少有二三十次地震伴有地光。
地光的颜色很多,有红、黄、蓝、白、紫等。
地光的出现时间不一般很短,往往一闪而过,所以不易观测。
兰光闪过之后
1966年苏联塔什干发生地震,一位工程师“听到左方传来发动机隆隆的响声,同时闪现出耀眼的白光,晃得睁不开眼,持续了4.4秒种,接着地震来了,差点把他摔倒在地上。
地震过后,光也就暗下来了。
”
地震伴有发光现象并非偶然。
在我国近年就至少有二三十次地震伴有地光。
地光的颜色很多,有红、黄、蓝、白、紫等。
地光的形状不一,有的呈片状或球伏,也有是电火花似的。
地光的出现时间不一般很短,往往一闪而过,所以不易观测。
1975年2月4日我国海城、营口发生了7.3级地震,东自岫岩,西到绵县,北起辽中,南到新金,当
时震区有百分之九十的人都看到了地光,近处可见一道道长的白色光带,远处则见到红、黄、蓝、白、紫的闪光。
此外,还有人看到从地裂缝内直接射出的兰白色光,以及从地面喷口中冒出粉红色火球,光球像信号弹一样升起十几公尺到几十公尺后消失。
地光发生的原因有人认为是地震前地电和地磁异常,使大气粒子放电发光所致;也有人认为是放射性物质的射气流从地下的裂缝中射出,在低空引起大气电离,因而发光。
尽管原因还没有彻底清楚,但由于地光有时出现在大震之前,因此它是临震前的一种前兆现象,可以用来进行临震预报。
1976年5月29日20时23分和22时在云南的龙陵、潞西一带发生7.5级与7.6级两次强烈地震时,负责地震值班的同志观察到震区上空出现一条橘红色的光带,便当机立断,拉响了警报器,疏散人员,避免了重大伤亡。
1976年7月28日3点42分河北的唐山、丰南一带发生7.8级大震,从北京开往大连的129次直达快车,满载着1400多名旅客于3点41分正经过地震中心唐山市附近的古冶车站,这时司机发现前方夜空像雷电似的闪现出三道耀眼的光束,他果断沉着地使用了非常制动闸,进行了紧急刹车,紧接着大地震发生了,列车却稳稳地停驶下来,避免了脱轨和翻车的危险,保证了列车和广大旅客的安全。
地光是地震前大自然向我们发出的警报。
虽然时间很短,瞬时即逝,但当观察到这种地震前兆后,应该利用这个短短的时间,争分夺秒,立即采取防避措施,减免生命财产的伤亡损失。
五、“地声”:在地震前数分钟、数小时或数天,往往有声响自地下深处传来,人们习惯称之为“地声”。
一般说,如果声音越大,声调越沉闷,那么地震也越大;反之,地震就较小。
大自然的警报
在地震前数分钟、数小时或数天,往往有声响自地下深处传来,人们习惯称之为“地声”。
据调查,距1976年唐山7.8级地震震中100公里范围内,在临震前尚没入睡的居民中,有百分之九十五的人听到了震前的地声。
震前地声最早出现在7月27日23时左右,这些早期听到的地声比较低沉。
如在河北遵化县、卢龙县,很多人在27日晚23时听到远处传来连绵不断的“隆隆”声,声色沉闷,忽高忽低,延续了一个多小时。
在京津之间的安次、武清等县听到的地声,就象大型履带式拖拉机接连不断地从远处驶过。
在剧烈的地动到来前半个小时到几分钟内,震区群众听到了不同类型的地声。
据后来人们回忆,有的听来犹如列车从地下奔驰而来,有的如狂风啸过,伴随飞沙走石、夹风带雨的混杂声,有的似采石放连珠炮般声响,在头顶上空炸开,或如巨石从高处滚落。
这奇怪的声响和平日城市噪声全然不同。
地声一般出现在震前几分钟、几小时,几天或几十天内。
实际上临震前几分钟内出现者居多。
所以地声确是一种临震的信号。
有的震区就是因为重视奇怪的地声现象,使人们躲过了灾难。
1830年6月12日河北磁县发生7.5级大震,震前人们听到地声如“雷吼”,若“千军涌溃,万马奔腾”,于是“争先恐后,扶老携幼,走避空旷之区”,紧接着发生了“屋宇倾颓,砖瓦雨下”的地震灾害。
1855年12月11日辽宁金县发生5-6级地震,当地人民“未震之时,先闻声如雷”,于是“早已预防”,从住房里躲避出来,所以“未经压毙多人,只伤男妇子女共七名”,大大减轻了伤亡和损失。
根据地声的特点,能大致判断地震的大小和震中的方向。
一般说,如果声音越大,声调越沉闷,那么
地震也越大;反之,地震就较小。
当听到地声时,大地震可能很快就要发生了,所以可把地声看作警报,应该立即离开房屋,采取紧急防御措施,避免和减少伤亡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