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流体对地震前兆作用的综述_李民

合集下载

台湾南投7.6级地震地下流体远场异常及其前兆意义

台湾南投7.6级地震地下流体远场异常及其前兆意义

台湾南投7.6级地震地下流体远场异常及其前兆意义
张仕印;李于民;陈学庭;杨刚宇
【期刊名称】《地震研究》
【年(卷),期】2001(024)003
【摘要】深入分析了1999年9月21日01时47分台湾南投(23°42′N,121°06′E)7.6级地震时浙江省地下流体观测井出现的显著中、短期前兆异常。

异常出现时间早,持续时间长,阶段性变化明显,特征明显,易于识别,与本区(震中距≤400km)地震前兆异常有明显的区别,是具有预测意义的地震前兆异常。

震中距约700km左右,微动态异常基本没有显示,属场兆异常。

【总页数】5页(P208-212)
【作者】张仕印;李于民;陈学庭;杨刚宇
【作者单位】浙江省地震局,;浙江省地震局,;浙江省地震局,;浙江省地震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72+4
【相关文献】
1.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前地下流体的远场异常及其意义 [J], 车用太;谷元珠;鱼金子;刘五洲
2.大陆地下流体对台湾南投7.6级地震的响应研究 [J], 黄辅琼;迟恭财;徐桂明;简春林;邓志辉
3.大震前地下流体的远场中期前兆异常 [J], 张朝明;丁守英
4.天山地区地下流体大震(强震群)远场前兆异常的研究 [J], 高小其;崔勇;等
5.台湾海峡7.3级地震前地下流体前兆异常 [J], 叶秀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1年6月20日腾冲5.2级地震前地下流体异常与启示

2011年6月20日腾冲5.2级地震前地下流体异常与启示

2011年6月20日腾冲5.2级地震前地下流体异常与启示常昊;毛泽斌;杨登部;李云岗;李枝安;赵利宾;杨晓光【期刊名称】《国际地震动态》【年(卷),期】2018(000)008【摘要】大震来临前的一段时间内,震中周围常常会出现地下水翻花冒泡、变色、变味等宏观异常,这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有时候,一些中强地震也会出现典型的地下水异常,虽然异常范围不够大,但却有着与大地震相似的特征,同样具有映震效应和指示意义。

2011年6月20日腾冲勐棒发生5.2级地震(25.01°N,98.67°E),尽管震级不算大,但荷花热水塘和白石岩两地在震前几个月却接连出现了数起地下水异常,有的现象相当显著和典型。

【总页数】2页(P119-120)【作者】常昊;毛泽斌;杨登部;李云岗;李枝安;赵利宾;杨晓光【作者单位】云南省地震局,昆明 650224;云南省地震局,昆明 650224;腾冲市防震减灾局,云南腾冲 679100;腾冲市防震减灾局,云南腾冲 679100;腾冲市防震减灾局,云南腾冲 679100;腾冲市防震减灾局,云南腾冲 679100;腾冲市防震减灾局,云南腾冲 679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72+3【相关文献】1.2011年安庆MS4.8地震前地下流体典型异常特征及机理研究 [J], 缪阿丽;王俊;叶碧文;王维;沈红会;张艺2.2011年缅甸7.2级地震前云南地下流体异常特征分析 [J], 张立3.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前地下流体异常回顾与统计特征分析 [J], 晏锐;田雷;王广才;钟骏;刘杰;周志华4.2014年安徽霍山Ms4.3地震前地下流体典型异常特征分析 [J], 王俊; 黄显良; 刘朝君; 李军辉; 何康; 郑海刚; 王雪莹; 杨源源5.2021年青海玛多MS7.4地震前地下流体异常特征分析 [J], 钟骏;王博;周志华;晏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有效识别地震前兆异常,提高地震短临预报水平

有效识别地震前兆异常,提高地震短临预报水平

有效识别地震前兆异常,提高地震短临预报水平摘要:大量地震震例及观测实践表明,破坏性地震发生之前多有前兆异常出现,流体异常在短临预报中作用效果更显著。

地震前兆异常分为宏观前兆异常和微观前兆异常,但出现的异常也不全是地震前兆异常,更多的是干扰,有效识别地震宏微观异常,至关重要。

本文主要针对笔者在日常工作中接触最多的流体异常进行阐述。

关键词:识别;地震前兆;地震短临预报0 引言地震前兆是地震孕育与发生过程直接引发的地球物理化学异常的变化,可信度高的前兆异常对后续预测地震三要素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德宏州辖区地球物理观测以流体为主,经过多年的监测预报工作实践,积累了大量震例,并建立了地震预报的震例基础,在德宏及邻区多次5级地震前,州内流体测项出现了异常,并为几次盈江地震前做出短临预报提供了可靠依据,同时,在异常识别过程中也走过很多弯路。

在日常震情跟踪工作中,根据发现的宏观现象及产出的观测数据异常形态,必须有效识别是否为地震前兆异常,出现的异常未经调查与核实用于地震分析预报是不科学的,甚至是荒唐的。

1 地震宏微观异常的表现形式、产生原因、反应特点地震异常是岩体在地应力作用下,在应力应变逐渐积累、加强的过程中,会引起震源及附近物质发生物理、化学、生物、和气象等一系列异常变化,将这些与地震孕育、发生有关联的异常变化现象称为地震前兆(也称地震异常),它包括地震宏观异常和地震微观异常两大类。

地震宏观异常,是指地震前后发生的,与地震的孕育、发生和发展有密切关系的,靠人的感官就能观察或感觉到的与正常现象不同的自然现象。

地震宏观异常的表现形式多样且复杂,大体可分为:地下水异常、生物异常、地声异常、地光异常、电磁异常、气象异常等。

德宏辖区地震宏观骨干观测点以温泉为主,主要异常形态有发浑、冒泡、翻花、升温、变色、变味、突升、突降、井孔变形、泉源突然枯竭或涌出等。

2014年5月30日盈江6.1级地震前,德宏法帕芒蚌温泉出水口冒浑水,很稠的米汤色,经实地查看落实异常点,认真听取温泉附近村民对情况进行介绍,该温泉出水口平时水质比较清澈,以前从未发生过冒浑水的现象,并且冒浑水时出水量明显增大,水质比平时滑腻,冒浑水现象大约持续一小时;梁河热水塘(荷花温泉)宏观观测点出现水热爆现象,喷出物主要是泥浆和砂石,颜色为红褐色,砂石最大直径约为5cm,水爆后形成新泉眼。

强震地下流体前兆信息特征

强震地下流体前兆信息特征

强震地下流体前兆信息特征
刘耀炜;施锦
【期刊名称】《地震学报》
【年(卷),期】2000(022)001
【摘 要】重视前兆异常点的空间分布与活动构造、深部介质及不同类型地震关系
等特征的研究,已成为目前地震预报研究人员的共识.本文通过某些强震地下流体前
兆的信息特征分析,认为地下流体强震前兆的信息特征主要表现在:出现时间上的阶
段性、加速性和空间分布上的群体性和配套性等方面.而对异常的阶段性与配套性
特征的深入研究,是揭示地震孕育过程,进而对潜在震源区及发震时间给予较准确预
报的关键问题.

【总页数】8页(P102-109)
【作 者】刘耀炜;施锦
【作者单位】中国兰州,730000,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中国兰州,730000,中
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P3
【相关文献】
1.中国大陆7级强震前地下流体前兆时空特征 [J], 晏锐;黄辅琼;顾瑾平
2.川滇强震前地下流体短临前兆综合信息特征 [J], 杜方;吴江
3.强震地下流体前兆信息特征 [J], 刘耀炜;施锦
4.关于前兆台阵的概念及地下流体前兆台阵建设的方案讨论 [J], 车用太;鱼金子;王
广才
5.天山地区地下流体大震(强震群)远场前兆异常的研究 [J], 高小其;崔勇;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下流体预报地震的反思

地下流体预报地震的反思

地下流体预报地震的反思
孙天林
【期刊名称】《国际地震动态》
【年(卷),期】1994(000)007
【摘要】十、地下流体预报地震的反思“地震是有前兆的,是可以预报的”。


句话是自60年代末以来激励广大地震科技工作者投身于地震预报研究的坚定信念。

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全国从事地下流体方法预报地震的研究人员们为实现这个愿望,在全国范围内先后建立了庞大的水位观...
【总页数】2页(P15-16)
【作者】孙天林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7
【相关文献】
1.盘锦地下流体观测在地震预报中的作用 [J], 杨昆;刘丽;王鹏;鲜述东;郭红霞
2.新疆天山地震带地下流体地震前兆和预报探索 [J], 蔡仲琼
3.我国地震地下流体学科分析预报研究进展回顾 [J], 孙小龙; 刘耀炜; 付虹; 晏锐
4.《地震研究》期刊“地震地下流体监测预报理论及技术应用”约稿函 [J],
5.《地震研究》期刊“地震地下流体监测预报理论及技术应用”约稿函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下流体中强震源兆、场兆和强震远兆特征及其物理成因

地下流体中强震源兆、场兆和强震远兆特征及其物理成因

地下流体中强震源兆、场兆和强震远兆特征及其物理成因高小其;许秋龙;王道;李艳萍;崔勇;范博勤【期刊名称】《地震》【年(卷),期】2002(022)003【摘要】初步分析了乌鲁木齐9、10号泉地下流体中强震源兆、场兆及强震远兆特征 .结果表明,中强震源兆具体表现为震前1~2年观测点的绝大多数主测项出现同步性高值异常,临震前可能出现转折或反向,震后恢复正常;绝大多数中强震场兆则表现为观测点仅有部分测项出现短期异常变化;而强震场兆则表现为观测点少数映震性能较好的几个测项出现同步性较好的中期前兆异常;强震(群)远兆则主要表现为个别映震较好的测项出现前兆异常.并对震兆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总页数】8页(P81-88)【作者】高小其;许秋龙;王道;李艳萍;崔勇;范博勤【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新疆,乌鲁木齐,83001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新疆,乌鲁木齐,83001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新疆,乌鲁木齐,83001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新疆,乌鲁木齐,83001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新疆,乌鲁木齐,83001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新疆,乌鲁木齐,83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72+3【相关文献】1.新疆地下流体源兆、场兆、大震远兆特征的统计与分析 [J], 高小其;陈华静;高国英;许秋龙;崔勇2.地下流体的源兆,场兆,远兆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意义 [J], 车用太;鱼金子3.云南强震地下流体源兆特征研究 [J], 张立;付虹4.地下流体中强震源兆场兆及强震(群)远场兆特征的研究——以新疆乌鲁木齐10号泉为例 [J], 高小其;许秋龙;王道;李艳萍;李新勇;崔勇5.地震前兆场物理模式与前兆时空分布机制研究(二)──强震孕育时应力、应变场的演化与地震活动、地震前兆的关系 [J], 梅世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利用地下流体异常预测强震危险区的标志与方法

利用地下流体异常预测强震危险区的标志与方法

利用地下流体异常预测强震危险区的标志与方法邵永新;李一兵;田山;李君英【期刊名称】《地震工程学报》【年(卷),期】2001(023)002【摘要】The space evolution process of ground fluid anomalies before five medium-strong earthquakes of northern part of North China is systematically studied. The anomalous migration feature is analyzed. On the basis of the migration feature as well as relation between anomalous time and epicentral distance, five signs and three steps for predicting risk region of strong earthquake are given,which are tested by three earthquakes.The results show it is possible to predict risk region of coming strong earthquake to a certain extent by using space evolution features of ground fluid anomalies.%在系统地研究了华北北部5次中强以上地震前地下流体异常空间演化过程的基础上,分析了地下流体动态异常的迁移特征.根据迁移特征和异常时间与震中距的关系提出了预测强震危险区的5个标志和3个步骤,并用几个震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运用地下流体异常的空间演化特征能够对未来强震危险区作出有一定可信度的预测.【总页数】6页(P125-130)【作者】邵永新;李一兵;田山;李君英【作者单位】天津市地震局,;天津市地震局,;天津市地震局,;天津市地震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75【相关文献】1.地下流体长趋势异常变化与强震预测的初步研究 [J], 陆明勇;牛安福;丁风和;朱自强;房宗绯;赵丽葵;刘耀炜;范雪芳;曹玲玲;高小其;官致君;张素欣;刘翔;李民2.2014年云南鲁甸6.5级强震前危险区预测回顾和中短临异常特征 [J], 杨芬3.山东及邻区中强震前地下流体异常演化特征及检验性预测 [J], 耿杰;张昭栋;魏焕;王忠民4.利用地下流体观测井水位预测海南及邻区中强震发生时间 [J], 解晓静;孙三健;张慧;苏荣托雅5.利用流动形变及重磁异常判定强震危险区 [J], 车兆宏;王志敏;马森林;巩曰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震地下流体观测现状

地震地下流体观测现状

地震地下流体观测现状摘要:地下流体是地球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壳中普遍存在和活跃的组分。

地下流体积极参与地壳中的各种动力作用,并在地球各层圈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中起重要作用。

本文主要介绍我国地震地下流体井泉的分布现状、观测井含水层特征及自流热水井的观测现状,以期为我国地震地下流体台网的进一步调整与优化尽上绵薄之力。

关键字:地震;地下流体;观测地下流体系指赋存于地壳岩石空隙内的水、气及油等具流动性的物质。

在地震科学领域中对地下流体的研究不仅包含对流体质量与能量的研究,而且包含对流体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及其动态特征的研究。

地下流体作为地壳中最为活跃的组成部分,可以具体地反映地下深处岩体物理状态的变化和物质迁移的状况,地下流体是地壳运动和地震成因中一个重要因素,当地壳产生变形,地震孕育和发生时,地下流体不仅要产生明显的异常变化,而且要以其独特的作用参与地壳的变形或地震孕育发生的过程。

1地震地下水动态观测概况本次调查的结果,我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已全部建有地震地下流体观测井(泉)总数为638个,另有断层带土壤气观测点约110个;观测项目总数约1598项,其中水位587项,水(地)温424项,氡项,96汞项,其他(离子、气体等)163项。

上述测项中,由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直接管理的有432项,约27%;由省级地震部门负责管理的有317项,约占20%;由市县地震部门负责管理的有849项,约占53%,体现了我国地震地下流体观测专群结合的特色。

我国另有两个由企业建设的地震地下水观测网三峡水库地震地下水动态观测网,由8口井组成,有水位与水温观测项目各8个;金沙江下游梯级电站水库地震地下水动态观测网,由6口井组成;有水位与水温测项各6个。

此外,我国台湾地区,在台北盆地、桃园中沥台地、宜兰平原、新苗地区、浊水溪冲积扇区、台南地区与屏东地区等7个地区204个场地建设510口观测井,以水位观测为主,部分井还观测水温、水氛与水质等测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3-1375(2007)02-0024-05地下流体对地震前兆作用的综述李民(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北京 100049)摘要:地下流体及流体力普遍存在且对地震前兆产生作用。

本文从前兆机理、实例等方面综述了地下流体及流体力(包括降水等产生的力)对地震前兆的作用,表明降水等产生的地下流体及流体力对地震前兆的作用不可忽略,无论是浅层地下流体还是深部地下流体均影响前兆异常的产生,且地下流体对地震前兆的作用是在特定的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环境下发生。

关键词:地下流体;流体力;地震前兆中图分类号:P315.72 文献标识码:A0 引 言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了地下流体及流体力的存在,对其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的认识[1-4],特别是20世纪人们认识到地壳中流体存在的普遍性与流体作用的重要性,使地下流体及流体力作用研究也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3]。

这些研究及结果对于揭示地球运动特别是地震孕育、发展、产生及其前兆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地震预测又是依据前兆异常进行的。

因此,深入详细地了解地下流体对地震前兆的作用和影响无疑有助于我们正确地把握震情发展方向和作出具有减灾实效的预测意见。

为此,本文综述了地下流体及流体力(包括降水等产生的力)对地震前兆的作用和影响。

1 流体对地震的作用1.1 震源体内的流体震源体内有关流体的问题是地球科学家们研究的热点,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郭增建和秦保燕[5]根据MT 探测结果认为,1920年海原M s8.5级特大地震的震源体的电阻率震后50年仍然非常低,仅18.M ,推测其为水溶液存在,而且是大震所致。

这样的观点,被后来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得到证实。

1975年2月4日辽南发生7.3地震,震源深度为12km,大量余震深度到15km 附近终止,这可能是震源体的底部。

该地区大地电磁测深资料表明,在上述余震剖面底部,即15~20km 深度上存在着异常低阻层[5]。

Zhao 等[6]根据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3200多次余震与431次微小震所产生的64000个P 波与49000多个S 波资料的系统研究结果发现,震中区正下方16~23km 深度上横向延伸约25km 的三维震源体,其标致是T p 与T s 较外围低1~4%,泊松比高1~6%。

他们认为,这是因为其中充满流体所致。

Gupta 和Sarm a [7]研究了1993年印度拉托尔地震的震源体后,也认为其具有高导低速的异常物性并解释其内充满流体。

日本学者调查了过去400年间日本的地震和火山活动,认为火山活动与地震十分密切,其原因是来自超过莫霍面深处的热的上升,在上升过程中会促使或诱发板块活动和内陆地震(断层活动)或深震¹。

在日本列岛的俯冲带上,常常有火山活动和地震发生,这时候因为板块供给了大量的水,即板块的脱水分解反应使水在地幔楔体内移动,因此其部分熔化温度下降,使俯冲带产生了岩浆,这样一来,由板块供给的水,一部分储留在地幔的褶皱中,一部分伴随岩浆的上升从地表冒出¹。

汤吉等[8]根据张北)尚义地震现场MT 动态观测结果发现,震中区及其外围电阻率在地震后有***¹早川正已.根据地壳的热活动研究日本的地震和火山活动.潘元振译,地震科技情报,1998,3:32-24.收稿日期:2006-12-0基金项目:地震科学联合基金项目(102069,104009)作者简介:李民(1964-),男(汉族),山西省运城人,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地震监测、应急救援等工作.第25卷第2期2007年6月华 北 地 震 科 学NOR TH CH INA EART HQ UA KE SCI EN CESV ol.25,No.2Jun.,2007明显变化,震中区电阻率震后逐渐上升,外围区震后电阻率较震前明显降低。

认为电阻率的这种变化,可能与该地区地壳深部的流体震后由震中区向外围扩散有关。

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震源体内存在流体的观点已被广大地球科学界所接受。

1.2地下流体对地震前兆机理的作用作为地震科学探索的重要组成部分,地震孕育过程及其前兆机理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地震科学家们关注的重要领域。

虽然不同的学者对地震孕育、发展和发生与流体参与方式、作用有不同的认识,但均认同地下流体对地震孕育、发展和发生产生影响。

因此,他们提出的地震前兆机理(模型)中均包含着流体对前兆的作用,从而使地震前兆异常机理研究成果能够对一些前兆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如扩容和裂隙串通模型[1-2]、中地壳硬夹层孕震与流体促震假设[3]、水诱发异常机理[9]以及/双力源0前兆观点[4]等。

所以,在地震前兆机理(模型)研究中,无法忽略地下流体及流体力所起的重要作用。

流体力系指地下流体的存在与活动(指流动、动态变化)所产生的力,包括孔隙压力、动水压力、载荷、物理化学等流体作用所产生的力以及热物质流动所产生的力。

在孕震过程中,由于应力长期积累,岩石出现微小裂缝并破裂和串通,一方面导致岩石体积膨胀(即扩容),产生地壳变形;另一方面为地壳中包含的各种流体开通其活动和流通的渠道,从而使地下水等地下流体位置发生变化,产生地下水位等异常。

同时,地应力的不断增加,将出现压缩区和张性区。

压缩区水位会逐渐抬升;张性区水位会逐渐下降[10]。

而地下水的变化,将产生孔隙压力、动水压力、化学腐蚀、载荷等作用,使岩石强度下降和结构破坏,致使岩石弱化[11-12],进而又对变形产生影响,主要作用方式有:¹流体孔隙压力减小断层面正应力,从而减小断层抗剪强度;º流体润滑作用减小断层摩擦系数,从而减小断层抗剪强度;»流体存在改变断层及围岩物理力学性质,降低力学强度;¼高压流体对围岩的压裂和爆破作用;½流体与岩石矿物相互作用和变质反应,强化断裂带的纫性和塑性[13];而这些作用和影响又是在特定的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环境下发生[13]。

对于这一作用过程,车用太等通过一系列理论、实验与观测分析[14],明确提出:/地下水微动态形成可分为两种过程:岩土力学过程与水动力学过程。

岩土力学过程指含水层岩土受力作用发生地壳变形破坏,并由此引起孔隙压力变化的过程。

水动力学过程指含水层内由孔隙压力发生变化之后,其信息在含水层)井孔系统中或通过压力的传递(能量传递),或通过流体介质的迁移(质量传递)反映到观测井中来的过程0。

对于在地震孕育阶段,如处于短临阶段,流体作用将促使地震发生,如地震孕育处于中长期阶段,流体作用将使区域构造应力调整,产生蠕动,即减震[15]。

刘耀炜¹等对异常机理给出了解释,认为:测点外围断层蠕动以及小裂隙串通形成大裂隙时,其压力明显小于测点压力,流体迅速流向这些部位,出现测点水位的突降;孔隙压力的变化改变岩石的渗透性,使水位出现转折下降。

陆明勇[16]曾通过对已有的孕震模式进行深入研究,获得了地壳裂缝、孔隙如何在地震孕育过程中的变化,以及它们与地下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给出了地壳变形和水位变化在地震孕育过程中的演化图像。

车用太等[17]对井水位对地壳应力)应变响应灵敏度研究后认为,井水位对各类作用力的响应灵敏度与作用力的作用面积、作用频率等有关,对低频的大面积作用力响应灵敏度高,对高频的局部作用力的响应灵敏度小。

地下流体前兆异常机理,很多研究者进行了数值模拟,从而使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异常机理以及异常表现。

如张慧等[18]利用数值模拟研究了有流体作用下的孕震过程,结果表明:孕震早期,即弹性积累和非线性阶段,地下流体缓慢变化,异常不明显,孔隙压力增大;中期阶段,即硬化及局部膨胀阶段,震源区出现膨胀,地下流体异常主要集中在震源区,源兆出现得早,场兆出现得晚,孔隙压力继续增大;进入中短期阶段,即大范围膨胀阶段,震源区异常继续发展,异常区不断扩大,在震源区以外出现新的异常值较大地区,此时段孔隙压力减小。

孙君秀等[19]通过研究渗流场和应力场相互作用表明,岩石的抗剪强度及摩擦阻力随孔隙压力的增大而降低,但剪切应力随孔隙压力增大,孔隙压力使应变分布和幅度发生变化,应变的加速变化促使孕震过程加剧和地震发生。

所以地下水对断层的滑动以及对震源区的应力、应变场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刘五洲等[20]通过三维数值模拟方法研究表明,地下水的存在,不单增加了前兆应力场时空演化的流变性,并促25*¹刘耀炜、李丽等,2003,/十五0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流体短期前兆的机理研究(02-02-03)的进展汇报。

2期李民:地下流体对地震前兆作用的综述使应力向断裂带聚集,而且还增加了震前的破裂水平,尤其是短临阶段,这种作用更加显著,但随深度的增加,地下水对应力场的影响作用逐渐减弱。

对于深部流体(物质)上流(上涌)而产生地震的孕震情况,在异常机理研究方面,刘耀炜¹认为:在地震孕育过程中,特别是在中期(扩容)以后,震源体开始非弹性变形,裂隙增生、破裂产生,导致膨胀区内孔隙压力迅速降低,流体流向压力低的地方,使水位迅速降低;另外由于扩容区不断增大,当使产生的裂缝到达下方的深部流体处时,其压力相对高于扩容区上方和周围流体压力,因此深部物质侵入,孔隙压增大,水位升高,所以在岩体扩容和深部物质上涌到扩容的过程,扩容区压力的变化经历了下降、回升过程。

车用太等[3]从孕震机理方面提出板内强震的中地壳硬夹层孕震与流体促震假设的模型,认为地壳中存在上下两大流体活动,其间发育有中地壳硬夹层,该层是地壳应力积累并孕育地震的层位;当其中某些部位积累的应力达到屈服强度时,则进入微破裂$膨胀(扩容)阶段并形成震源体;被扩容的震源体在真空吸泵作用下,由下层流体系统把流体吸渗到其内,在震源体内引起剪切力增强与抗剪力减弱的两个过程同步发展,并最终因剪切力达到抗剪力而导致震源体的破裂而发生地震。

同时,在/八五0攻关研究中,车用太等[21]还认为地壳中存在坚固体,在应力达到足以使坚固体进入张性微破裂发育的阶段时产生岩石膨胀,其结果对地壳浅层产生拉张应力作用;上地幔物质沿下地壳存在的深部断裂带进入具有微破裂的坚固体中,使坚固体弱化并导致地震;震前震源体的膨胀与发展、断层的蠕动及深部物质的上涌与回落,将引起浅部地壳的拉张与压缩作用,由此导致震前地表面的隆起与下沉、井水位的下降与上升或快速下降与下降变缓。

张永仙[22]曾对深部热物质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并探讨其运移在地震孕育过程中的作用,发现在地震发生前几年时间尺度的孕育阶段,热传导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计,而热物质的流动起重要作用;提出在地震孕育过程中,当地壳介质非均匀部位的应力积累扩容时,由于扩容区的孔隙压降低并且裂隙增生和相互串通,使扩容区下部的相对高温流体涌入扩容区,即热物质的上涌最初是被动的;一旦热物质涌入扩容区,其所带来的热力学效应一方面使地表浅层产生一些前兆现象(如地壳浅层裂隙的张性活动、地表的隆起、水位下降)回升等),另一方面使介质强度降低,扩容区孔隙压回升而加剧孕震过程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