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细胞形态学分析

合集下载

正常血细胞形态学检测实验

正常血细胞形态学检测实验

染色质 粗网状,疏松
聚集成索块
四、中幼红细胞、浆细胞、淋巴细胞的鉴别
胞体 胞浆 胞核 染色质
中幼红细胞
浆细胞
淋巴细胞
圆形
椭圆形
圆形
嗜多色性,不 透明,无颗粒
蓝色,不透明有泡沫感, 有时可见红色镶边,边缘 不规则,近核处有淡染区, 常有空泡,可见颗粒
天蓝色,透明, 有核周淡染区, 可见颗粒
圆形,居中
血细胞发育演变规律图
▪ 一、原始粒细胞与原始红细胞的鉴别
原始粒细胞
原始红细胞
胞体 10~18微米 15~20微米,可见瘤状突起
胞浆 透明,天蓝色
染色质
细砂粒状,均 匀平坦如薄纱
不透名,深蓝色,有油画感, 核周有淡染区
粗颗粒状,不均匀
核膜 不清楚
清楚
核仁
2~5个,较小, 清晰
1~2个,较大,界限不清
灰蓝,半透核明型,含无数散在圆粉尘形样嗜或天椭青颗圆粒,形有时可见空泡圆形或椭圆形
细砂粒状,均匀平坦如薄纱
圆形或不规则形, 有折叠纤细网状
淡红或淡蓝,透明,含中等量、大小较一致的特异性中性颗粒
极圆圆粗形形密 或 ,,不常凝规偏染成则一色大形侧块,,质,有有似折切车叠迹轮纤细平状细,网致坦中状间的,有砂如明显粒薄空隙状 纱,,有色泽 颗粒状,稍粗
纤细网状
极粗密,凝成大块,似车轮状,中间有明显空隙,有色泽
核膜浓厚, 极粗密,凝成大块,似车轮状,中间有明显空隙,有色泽 核膜 不清楚 淡红或淡蓝,透明,含中等量、大小较一致的特异性中性颗粒 界限不清 圆形,常偏一侧,有切迹
不清楚
四圆、形中 或幼不红规核细则仁胞形、,浆有细伪胞足、样2清淋突~巴起晰细5胞个的,鉴别较小,

临床检验中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必要性分析

临床检验中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必要性分析

临床检验中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必要性分析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临床诊断手段也在不断完善,其中血液检验是常见的临床检验项目之一。

而血细胞形态学检验作为血液检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分析人体健康状态、疾病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就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必要性进行分析。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是对血液细胞形态结构进行详细观察和分析的一种检测方法,通过直接镜检观察,可以发现异常的血细胞形态及数量分布,对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的形态、数量和分布进行全面分析。

这些信息直观地反映了人体内在疾病的某些不正常情况,能够帮助医生进行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可以帮助发现血液病、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溶血性疾病和恶性疾病等,这些疾病往往通过影响血细胞的形态和数量来表现。

红细胞形态学检验可以发现红细胞形态异常的贫血、白细胞形态学检验可帮助发现白细胞数量异常或白细胞功能异常的疾病,如感染性疾病等。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能够帮助医生进行快速准确的疾病诊断,及时制定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临床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血液检查是临床医生了解患者疾病情况的重要手段,而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结果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非常重要的参考,它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疾病类型和程度,为患者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通过对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结果的分析可以更全面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帮助医生更好地制定治疗方案,并监测治疗效果。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还可以用于疾病的预后评估和监测。

一些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疾病状态可能会发生变化,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可以作为评估疾病预后和监测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

通过连续对患者进行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可以及时发现治疗效果不佳或者出现复发的情况,帮助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临床检验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病情,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和调整,还可以评估疾病的预后和监测治疗效果,对于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血细胞形态学检查

血细胞形态学检查

血细胞形态学检查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通过对患者血液中的各种细胞形态、数量、比例等进行观察和分析,可以为医生提供关键的诊断信息,帮助确定疾病的类型、病情的严重程度以及治疗方案的选择等。

本文将对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的基本原理、操作步骤、结果解读、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的基本原理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是一种通过显微镜观察和分析患者血液中各种细胞形态、数量、比例等的检查方法。

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血液中包含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种细胞。

其中,红细胞主要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白细胞主要负责免疫防御和炎症反应,血小板主要负责血液凝固。

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过程中,可以通过染色、显微镜观察等手段对这些细胞的形态、数量和比例等进行精细的分析和判断,从而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二、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的操作步骤1. 患者采血血液样本的采集是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的第一步。

通常采用静脉采血的方法,将患者的血液样本采集到一只干燥、无菌的试管中。

2. 制备血涂片制备血涂片是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的关键步骤之一。

首先,将采集到的血液样本滴于玻璃片上,然后用另一只玻璃片将其涂开,形成一张薄薄的血涂片。

为了使细胞更加清晰可见,通常会对血涂片进行染色处理。

3. 染色处理染色是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的另一个关键步骤。

目前常用的染色方法包括Wright染色、Giemsa染色、Leishman染色等。

这些染色方法可以使细胞的核、细胞质等成分更加清晰可见,便于观察和分析。

4. 显微镜观察经过染色处理后,将制备好的血涂片放入显微镜中进行观察。

通过显微镜可以对血液中的各种细胞形态、数量、比例等进行精细的分析和判断。

三、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的结果解读通过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可以观察到血液中的各种细胞形态、数量、比例等信息。

针对不同的细胞类型,其形态和数量的变化可能会提示不同的疾病情况。

以下是常见的几种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的解读:1. 红细胞计数和形态红细胞计数和形态是血细胞形态学检查中最常见的指标之一。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验方法,用于评估血液中各类血细胞的数量、形态和功能状态。

它是通过显微镜观察和分析血液涂片中的血细胞形态特征,从而提供有关疾病诊断、病情评估和治疗监测的重要信息。

在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中,主要包括对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和分析。

首先,红细胞的形态特征主要包括大小、形状和颜色。

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应呈现出均匀的大小和形状,颜色应为淡红色。

若红细胞形态异常,如出现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颜色异常等情况,可能提示存在贫血、溶血、骨髓异常等疾病。

其次,白细胞的形态特征主要包括细胞形态、细胞核形态和细胞核染色质分布。

正常情况下,白细胞的形态应呈现出规则、对称的形状,细胞核形态应符合相应的类型特征,细胞核染色质分布应均匀。

若白细胞形态异常,如细胞形状不规则、细胞核形态不正常、细胞核染色质分布不均匀等情况,可能提示存在感染、白血病、免疫系统异常等疾病。

最后,血小板的形态特征主要包括大小、形状和数量。

正常情况下,血小板应呈现出均匀的大小和形状,数量应在正常范围内。

若血小板形态异常,如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或者数量异常增多或减少,可能提示存在出血、血液病等疾病。

通过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可以帮助医生对许多疾病进行诊断和病情评估。

例如,对于贫血患者,可以观察红细胞形态是否异常,从而确定贫血的原因是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还是溶血性贫血。

对于白血病患者,可以观察白细胞形态是否异常,帮助确定白血病的类型和分期。

对于感染性疾病,可以观察白细胞形态和数量是否异常,帮助判断感染的病原体和感染的程度。

对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可以观察血小板形态和数量是否异常,帮助判断凝血功能是否受损。

需要注意的是,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虽然能够提供许多重要的信息,但它并不能作为独立的诊断手段,通常需要结合其他临床检查和病史来综合分析和判断。

此外,由于血液涂片的制备和染色的过程可能存在一定的操作误差,因此在进行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时,临床医生和实验室技术人员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范,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正常血细胞形态学

正常血细胞形态学

裸核巨核细胞
胞核同产血小板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巨 核细胞的胞浆解体后,释放出大量血小板, 仅剩一细胞核,故称为裸核巨细胞.
血小板
星形,圆形或椭圆形,无细胞核,胞质淡蓝色或淡红色,中 心部位有细小,分布均匀的紫红色颗粒.由于血小板具 有聚集性,故骨髓片中的血小板常成堆存在.
组织嗜碱细胞
各种原始细胞的鉴别
颗粒巨核细胞
胞体直径40-70um,有的可达100um以上,常不规则.胞 核巨大.胞质丰富,胞质中充满大量细小的紫红色颗粒 而呈淡红色.周边可有少许血小板附着.
产血小板巨核细胞
胞体直径40-70um,有时可达100um,胞核巨大且不规则. 核染色质呈团块状,胞浆极丰富,淡红色,颗粒可聚集呈 蔟.胞膜不清晰,其内外侧常有聚集的血小板.
可有伪足。胞核圆形,稍凹陷或不规则,可有折叠、扭 曲。核染色质疏松纤细,呈细丝网状,为淡紫红色。核 仁1-3个,大而清楚。胞质较其他原始细胞多,呈灰蓝色 不透明毛玻璃样,其中可有空泡,颗粒无或少见。
幼单核细胞
胞体直径15-25 μm ,圆形或不规则,有时可有
伪足。胞核常不规则,呈扭曲、折叠状,或有 凹陷切迹。核染色质开始聚集呈丝网状,核仁 有或消失。胞质增多,呈灰蓝色不透明,可见 空泡和细小紫红色的嗜天青颗粒。
;核染色质致密均匀呈深紫红色;核仁消失。胞质较多,呈清 澈的淡蓝色,常有少许嗜天青颗粒。
2 小淋巴细胞:胞体直径6-9 μm,圆形或类圆形。胞核类圆形
或有小切迹;核染色质紧密呈大块状,核仁消失。胞质量极 少,呈淡蓝色,常无颗粒。
原浆细胞
胞体直径12-25 μm 。圆形或椭圆形。胞核圆形,占胞体
的1/2以上,偏位或居中;核染色质呈粗颗粒网状,染呈 紫红色;核仁2~5个。胞质量多,呈深蓝色、不透明, 有核旁淡染区,无颗粒,可有空泡。

血细胞形态报告怎么看

血细胞形态报告怎么看

血细胞形态报告怎么看一、概述血细胞形态报告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它通过对患者血液样本中的血细胞形态进行观察和分析,来确定患者是否存在贫血、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等疾病,以及对疾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

本篇文章将详细介绍血细胞形态报告的相关知识,告诉大家怎样正确地看待和解读这种检查报告。

二、报告内容及解读方法1.红细胞形态正常的红细胞应呈圆盘状或两端微微突出状,而在某些疾病下,红细胞形态可能会发生变化。

在红细胞形态报告中,常见的异常类型有椭圆细胞、鞍状红细胞、鳞片状红细胞等。

这些异常类型可能提示贫血或其他红细胞疾病。

2.白细胞形态白细胞形态的异常通常可见于白血病等疾病中。

在白细胞形态报告中,常见的异常类型有异型淋巴细胞、原始细胞、幼稚细胞等。

这些异常类型的出现可能提示患者体内存在白血病等癌症。

3.血小板形态血小板形态的异常可能提示患者存在血栓性疾病。

在血小板形态报告中,常见的异常类型有大型血小板、因疾病而形成的血小板等。

这些异常类型可能提示患者血栓性疾病的风险。

三、注意事项1.血细胞形态报告并非诊断疾病的唯一依据,需结合其他检查结果来确定诊断。

2.血细胞形态报告是一个数量化的指标,不能仅仅依靠肉眼观察的客观判断。

3.对于血细胞形态报告中出现的异常类型,有些只是因外界因素干扰而引起的暂时性变化,需要结合临床症状来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查。

4.血细胞形态报告的结果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判断和解读,避免因误读而导致的误诊。

综上所述,对于血细胞形态报告的正确解读和判断需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和临床表现,同时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操作。

只有正确处理并解读血细胞形态报告,才能做出更加科学的诊断和治疗方案,提高疾病治疗的成功率。

血细胞形态学报告

血细胞形态学报告

血细胞形态学报告
血细胞形态学报告是一项常规的临床检测项目,其主要评估血液中的各种细胞类型的数量、形态、大小、颜色等特征,以及检测异型细胞的存在等。

血细胞形态学报告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报告中会列出白细胞的总数和不同种类
的比例,包括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等。

2. 红细胞计数及指标:报告中会列出红细胞的总数、平均红细
胞容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等指标,以及红细胞分布宽度等。

3. 血小板计数及形态:报告中会列出血小板的总数和平均体积
等指标,以及血小板的形态是否正常。

4. 异形细胞检测:报告中会对检测到的异型细胞进行描述和分析,包括异形红细胞、异形白细胞和异形血小板等。

5. 其他信息:报告中可能还会包括其他相关的信息,如血片制
备的质量、细胞形态学所见等。

血细胞形态学报告是帮助医生诊断疾病和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
依据之一,因此需要仔细解读和分析。

同时,患者也应该了解自己的血细胞形态学报告,以便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

- 1 -。

临床分析中的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常见指标解读

临床分析中的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常见指标解读

临床分析中的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常见指标解读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检查手段,通过观察和分析血液中各种血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以及可能存在的疾病。

本文将对血细胞形态学检查中的常见指标进行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指标。

一、红细胞指标1. 红细胞计数(Red Blood Cell Count, RBC)红细胞计数是指单位体积内红细胞的数量。

正常成年人的红细胞计数范围一般在4.0-5.5×10^12/L之间。

高于或低于正常范围可能提示某种疾病的存在,如贫血、骨髓异常增生等。

2. 平均红细胞体积(Mean Corpuscular Volume, MCV)平均红细胞体积是指红细胞平均的大小。

正常成年人的MCV范围一般在80-100 fL之间。

MCV的增高可能是由于巨大细胞贫血或酒精滥用等原因,MCV的降低可能是由于小细胞贫血或铁缺乏症等原因。

3.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是指单位红细胞体积内血红蛋白的含量。

正常成年人的MCH范围一般在27-32 pg之间。

MCH的增高可能是由于巨大细胞贫血或铁过多等原因,MCH的降低可能是由于小细胞贫血或铁缺乏症等原因。

4.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 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是指单位体积内红细胞血红蛋白的浓度。

正常成年人的MCHC范围一般在320-350 g/L之间。

MCHC的增高可能是由于红细胞膜脱水或酒精滥用等原因,MCHC的降低可能是由于铁缺乏症或溶血性贫血等原因。

二、白细胞指标1. 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 WBC)白细胞计数是指单位体积内白细胞的数量。

正常成年人的白细胞计数范围一般在4.0-10.0×10^9/L之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细胞缗钱状粘连是指红细胞之间相互粘 连,形成串钱状外观,但敲击玻片易散开。


红细胞缗钱状形成减少了红细胞表面的斥 力,使红细胞易于聚集,红细胞有效表面 积大量减少,导致氧气输送发生极大障碍。 提示血液粘度高,为血管机械性梗塞的基 础。 患者会出现疲乏、衰弱、昏睡。
红细胞缗钱状叠连





参与凝血和免疫作用。 血浆的无机盐主要以离子状态存在,正负离子 总量相等,保持电中性。这些离子在维持血浆 晶体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 兴奋性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血浆的各种化学成分常在一定范围内不断地变 动,其中以葡萄糖、蛋白质、脂肪和激素等的 浓度最易受营养状况和机体活动情况的影响, 而无机盐浓度的变动范围较小。 血浆的理化特性相对恒定是内环境稳态的首要 表现。
渗透脆性




正常状态下红细胞内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大 致相等,这对保持红细胞的形态甚为重要。 红细胞置于等渗溶液(NaCl/0.9%)中,它能 保持正常的大小和形态。 若将红细胞置于高渗NaCl溶液中,水分将逸出 胞外,红细胞将因失水而皱缩。 若将红细胞置于低渗NaCl溶液中,水分进入细 胞,红细胞膨胀变成球形,可至膨胀而破裂, 血红蛋白释放入溶液中,称为溶血。

红细胞成对排列,震动玻片不会散开。团 块边缘粗糙不规则,限制了氧气的自由交 换,减少了通过毛细血管的血流量。 提示血液粘度很高,为血管机械性梗塞的 基础,若不采取措施治疗就会形成大的血 凝块。

红细胞聚集常提示血液粘度高、血液微循 环差、血液中存在过高的蛋白质和饱和脂 肪酸,脂肪代谢或蛋白质代谢紊乱的消化 系统功能障碍。
血浆成分与功能


成分
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呈淡黄色液体(因 含有胆红素)。血浆的化学成分中,水分 占90~92%,溶质以血浆蛋白为主。 血浆蛋白是多种蛋白质的总称,可将其分 为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三类。

血浆白蛋白功能
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 组成血液缓冲体系,参与维持血液酸碱平衡。 运输营养和代谢物质。 营养功能,血浆蛋白分解产生的氨基酸,可用于合 成组织蛋白质或氧化分解供应能量。

红细胞大小不均 是指红细胞在大 小方面的不均一 性,反映骨髓红 细胞系增生明显 活跃。镜下可见, 大细胞、小红细 胞以及正常红细 胞同时并存。
红细胞大小不均

多见于各种类型的贫血、低铁、 吸收不良、维生素B6维生素B12、 叶酸不足。
小红细胞

小红细胞是指直径小于5μm的红细胞,这
些红细胞比正常的血红蛋白含量少且体积 小,中央淡染区扩大,红细胞呈小细胞低 色素性,多见于缺铁性贫血。
4、网织红细胞

在成人约为红细胞总数的0.5%~1.5%,新 生儿较多,可达3%~6%。贫血病人如果 造血功能良好,其血液中网织红细胞的百 分比值增高。因此,网织红细胞的计数有 一定临床意义。
(二)、异常红细胞形态
1、红细胞聚集

红细胞聚集是指红细胞之间粘连堆积成为 团块。
红细胞缗钱状粘连


1、掌握正常的红细胞形态。 2、掌握常见的异常红细胞形态(如红细胞缗 钱状粘连、聚集,红细胞大小异常、红细 胞形态异常)及其出现的临床意义。 3、掌握胆固醇结晶出现的临床意义。 4、熟悉血小板聚集的临床意义。 5、了解白细胞的分类以及其临床意义。
概述
血液(blood) 血细胞(45%):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血浆(55%)
功能

血浆的主要作用是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 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 物等。
概述
血细胞分类和计数的正常值 血细胞 正常值 • 红细胞 男:(4.0~5.5)×1012/ L 女:(3.5~5.0)×1012/ L • 白细胞 (4.0~10)×109/L 白细胞分类 中性粒细胞 50%~70% 嗜酸性粒细胞 0.5%~3% 嗜碱性粒细胞 0%~1% 单核细胞 3%~8% 淋巴细胞 25%~30% • 血小板 (100~300)×109/ L
悬浮稳定性是指红细胞在血浆中保持悬浮状态 而下沉的特性。 将与抗凝剂混匀的血液置于血沉管中,垂直静 置,经一定时间后,红细胞由于比重大,将逐 渐下沉,在单位时间内红细胞沉降的距离,称 为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即ESR)。
正常男子第1小时末,血沉不超过3mm, 女子不超过10mm。 在妊娠期,活动性结核病,风湿热以及 患恶性肿瘤时,血沉加快。 临床上检查血沉,对疾病的诊断及预后 有一定的帮助。


一般说,红细胞数少于3.5×109 /L,血红 蛋白低于110g/L,则为贫血。 研究发现轻度贫血的人可能体弱,但很少 患心脑血管病,所以可控制下的等容量血 液稀释即控制下的轻度贫血可以作为一种 治疗或预防心脑血管病的手段之一。
3、红细胞功能



A、主要功能------运输氧和二氧化碳 B、特殊功能------红细胞免疫功能 C、红细胞功能的新发现------红细胞具有降压作用——分泌红细胞源降 压因子(EDDF) 红细胞膜具有携带胆固醇的功能。
随着人体ATP的供能状态的变 化,红细胞膜形态也发生变化。

在缺氧、缺乏ATP的低代谢下,红细胞不易 变形,血液流动缓慢,甚至瘀滞。人体就 表现出皮肤色暗、痤疮、起纹、干燥、口 唇紫绀、指甲灰暗、指甲发育不良,甚至 脱发、失眠、疲倦、食欲下降等不健康状 态。


红细胞的数目及血红蛋白的含量可有生理 性改变,如婴儿高于成人,运动时多于安 静状态,高原地区居民大都高于平原地区 居民。 红细胞的形态和数目的改变以及血红蛋白 的质和量的改变超出正常范围,则表现为 病理现象。
一、红细胞
(一)、正常红细胞 (1)形态


直径约7~8.5μ m,呈双凹圆盘状,中央 较薄(1.0μ m),周缘较厚(2.0μ m), 表面积为14.5μ m2,故在血涂片标本中呈 中央染色较浅、周缘较深。红细胞无细胞 核,无细胞器,红细胞特性
红细胞有一定的弹性和可塑性,红细 胞通过毛细血管时可改变形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