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实词归纳

合集下载

中考150个文言实词

中考150个文言实词

中考150个文言实词
一、概述
文言实词是指在文言文中常常出现的实际意义的词语,是我们学习文言文必须要熟悉的基础词汇。

中考中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也相当重要,因此,我们需要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以应对考试的要求。

二、150个文言实词
下面列出了中考中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供大家参考学习:
1.即:就是,表示依附,相当于“就”、“便”
2.乃:表示转折、因果关系
3.皆:都,表示全体
4.且:表示不定的意思,相当于“还”
5.与:和,表示共同性
6.并:和,表示并列
7.不及:不如
8.亦:也
9.匪:不
10.非:不是
11.而:和,表示递进关系
12.见:认识到,知道
13.乃:表示因果关系
14.为:充当
15.何:什么
16.而已:表示事情的结束
17.不胜:不能
18.称:叫做
…(以下省略)
三、使用方法
掌握这150个文言实词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多读文言文:通过阅读文言文经典著作,多接触文
言实词的使用场景,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记忆这些词汇。

2.背诵文言文诗词:背诵文言文诗词是学习文言实词
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反复背诵,可以加深对文言实词的
理解和记忆。

3.制作闪卡:将这些文言实词制作成闪卡,反复复习,
帮助记忆。

四、总结
掌握150个文言实词对于中考文言文的学习至关重要。


过多读文言文、背诵文言文诗词以及使用闪卡等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这些词汇。

希望大家在备战中考的过程中能够重视文言实词的学习,取得优异的成绩!。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中考文言文实词与虚词归纳一、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1.___:(1) 形容词,指安定、安逸。

例如: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 形容词,指安稳、稳定。

例如:风雨不动安如山。

(3) 疑问代词,表示“怎么”。

例如:安得广厦千万间。

(4) 动词,指养育。

例如:衣食所安,不敢专横,必须分给人。

2.把:动词,指拿、持。

例如:把酒话桑麻。

3.比:(1) 动词,指挨着、对着。

例如:天涯若比邻。

(2)动词,指比作。

例如:每自比于___、___。

(3) 动词,指相比。

例如:___比于___。

4.兵:(1) 名词,指士兵、军队。

例如:可汗大点兵。

(2)名词,指兵器、武器。

例如:兵革非不坚利也。

5.池:(1) 名词,指古代护城河。

例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2) 名词,指水池。

例如:《墨池记》。

6.出:(1) 动词,指出现、露出。

例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 动词,指出去、出来。

例如:不再出现。

(3) 动词,指拿出。

例如:皆出酒食。

(4) 动词,指产生。

例如:江山代有才人出。

7.处:(1) 名词,指地方。

例如:几处早莺争暖树。

(2) 名词,指时候、时间。

例如:乡书何处达?(3) 动词,指处于。

例如:处江湖之远。

8.次:(1) 名词,指层次。

例如:不可计其层次矣。

(2) 动词,指编排。

例如:___、___皆次当行。

(3) 动词,指驻扎、停留。

例如:又间令___之次所旁丛祠中。

9.从:(1) 动词,指跟从、跟随。

例如:择其善者而从之。

(2) 动词,指依从。

例如:乃诈自称公子扶苏、___,从民欲也。

(3) 形容词,指从前的、以前的。

例如:来自楚国的游客。

(4)形容词,指从容。

10.道:(1) 动词,指说。

例如:不足为外人道也。

(2) 名词,指道路。

例如:古道西风瘦马。

(3) 名词,指道德。

例如:伐无道,诛暴秦。

(4) 名词,指规则、正确的方法。

例如:以谘诹善道。

(5) 名词,指学问。

中考文言文必考实词例句

中考文言文必考实词例句

中考文言文必考实词例句
以下是一些中考文言文必考的实词和例句:
1.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如“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
2.备:完备,详尽。

如“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3.薄:迫近,接近。

如“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岳阳楼记》)
4.策:马鞭。

如“执策而临之”(《马说》)
5.称:称赞,著称。

如“不以千里称也”(《马说》)
6.辞:推辞。

如“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劝学》)
7.驰:疾行,指马飞快地跑。

如“愿驰千里足”(《木兰诗》)
8.出:在国外。

如“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9.次:停留,驻扎。

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10.当:掌管,主持。

如“当涂掌事”(《孙权劝学》)
以上只是一些可能考到的实词和例句,具体的考试内容可能会因地区和年份而有所不同。

建议你在复习文言文时,多读多背,积累常用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以便在考试中能够熟练运用。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要实词(150个)和重要虚词汇总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要实词(150个)和重要虚词汇总

初中文言文150个重要实词(一次多义)汇总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 备: 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7. 薄:1、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

(薄如钱唇《活板》)8.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长:cháng 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 次:1、编次。

实词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中考语文文言文

实词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中考语文文言文

实词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中考语文文言文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二、通假字归纳:(1)固以怪之矣。

("以"通"已":已经。

)——《陈涉世家》(2)苟富贵,无相忘。

("无"通"毋":不要。

)——《陈涉世家》(3)为天下唱。

("唱"通"倡":倡导,发起)——《陈涉世家》(4)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通"披":穿着)——《陈涉世家》(5)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粘上)——《木兰诗》(6)出门看火伴。

(“火”通“伙”:伙伴)——《木兰诗》(7)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弯曲). ——《核舟记》(8)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通“又”:还有)——《核舟记》(9)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通“拣”:挑选)——《核舟记》(10)虞山王毅叔远甫。

(“甫”通“父”:男子美称)(11)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横放)——《核舟记》(12)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通"措":置放)——《愚公移山》(13)指通豫南。

(“指”通“直”:一直)——《愚公移山》(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往返)——《愚公移山》(15)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愚公移山》(16)汤熨之之所及也。

(“汤”通“烫”:用热水焐)——《扁鹊见蔡桓公》(17)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还"通"旋":回转、掉转)——《扁鹊见蔡桓公》(18)火齐之所及也。

("齐"通"剂":药剂,汤药)——《扁鹊见蔡桓公》(19)必能裨补阙漏。

中考文言文必考的180个实词

中考文言文必考的180个实词

中考文言文必考的180个实词文言文是初中语文考试中的重要考查内容。

文言文要想拿满分,这180个初中常用文言实词必须掌握,希望大家能根据它们在语句中的含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它们记住,并在考试的时候派上用场。

1. 安:①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②养(衣食所安)2. 卑:①低下(非天质之卑)②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 备:①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②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③准备。

(犹得备晨炊)4. 被:①影响(被于来世)②同“披”,穿(皆被绮绣)5. 鄙:①边境(蜀之鄙有二僧)②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③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6. 毕:①尽(毕力平险)②全部(群响毕绝)7. 薄:①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②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③厚度小。

(薄如钱唇)8.策:①马鞭。

(执策而临之)②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③记录。

(策勋十二传)⑤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长:cháng①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②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③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④永远。

(死者长已矣)⑤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⑥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10.称:①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②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 诚:①诚心(帝感其诚)②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③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 惩:①苦于(惩山北之塞)②惩罚13. 驰:①骑(愿驰千里足)②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 出:①发、起(方其出海门)②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③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④产生(计将安出)15. 辞:①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②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 次:①编次。

(吴广皆次当行)②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17. 箪:①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②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18. 当:①承当,承受。

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

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

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一、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1.安:1形容词,安定的、安逸的;如: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形容词,安稳的、稳定的;如:风雨不动安如山;3疑问代词,怎么;如:安得广厦千万间;4动词,养;如: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2.把:动词,拿、持;如:把酒话桑麻;3.比:1动词,挨着,对着;如:天涯若比邻;2动词,比作;如:每自比于管仲、乐毅;3动词,相比;如:曹操比于袁绍;4.兵:1士兵、军队;如:可汗大点兵;2兵器、武器;’如:兵革非不坚利也;5.池:1名词,古代护城河;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2名词,水池;如:墨池记;6.出:1动词,出现、露出;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2动词,出去、出来;如:不复出焉;3动词,拿出;如:皆出酒食;4动词,产生.如:江山代有才人出;7.处:1 chu,名词,地方;如:几处早莺争暖树;2 chu,名词,时候、时间;如:乡书何处达3 chu,动词,处在;如:处江湖之远;8.次:(1)名词,层次;如:不可计其层次矣;2动词,编次、编排;如:陈胜、吴广皆次当行;3动词,驻扎、停留;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9.从:(1)动词,跟从,跟随;如:择其善者而从之;2动词,依从;如:乃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3形容词,从前的,以前的;如:来从楚国游;4形容词,从容;10.道:(1)动词,说;如:不足为外人道也;2名词,道路;如:古道西风瘦马;3名词,道德;如:伐无道,诛暴秦;4名词,规则、正确的方法;如:以谘诹善道;5名词,学问;如: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6名词,道义;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11.得:(1)动词,得到;如:既出,得其船;2动词,达到;3动词,能够,可以;如:余因得遍观群书;4通“德”,动词,感激;如:所识穷乏者得我与12.发:(1)名词,头发;如:可怜白发生;2动词,出发;如:朝发白帝,暮至江陵;3动词,发出;如:野芳发而幽香;4动词,征发、征派;如:发闾左谪戍渔阳;13.负:1动词,背负;如:负者歌于途;2动词,依靠,依附;如: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14.感:1动词,感动;如:帝感其诚;2动词,伤感;如: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3动词,感慨;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15.观:1名词,景观;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2动词,观看,观赏;如: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3动词,阅读;如:家贫无从致书以观;二、初中常见文言虚词集录之一代词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③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有时也作第一人称,泽为“我”;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枢密韩太尉书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泽;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满井游记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②北顾黄河之奔流;上枢密韩太尉书(三)动词可译为“到”“往”;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1.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①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③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④环而攻之而不胜;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亭记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如: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愚公移山②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以一介词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阳楼记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泽为“凭借”“按照”“依靠”等;如: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毛;愚公移山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驱驰;出师表二连词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以光出师表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因而”;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如:①黔者船载以入;黔之驴②醉则更相枕以西山宴游记三动词可译为“认为”;如:①先帝不以臣屈;出师表②魏武将见匈奴使,世说新语>三则虽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如: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然(一)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如:①父利其然也;伤仲永②谓为信然;隆中对③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始得西山宴游记(二)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如: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②然志犹未已;隆中对三语气助词分三种情况: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 如:杂然相许;愚公移山2.用于词尾,译作“……的样子”;如:①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墨池记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3.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好像……似的”;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乃一副词有四种情况: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如:①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三则2.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就”;、如: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3.表示出入意料,译作“竟”“竟然”;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4.用予判断句中,相当于“是”“就是”;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二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如:①乃入吴寻二陆;周处②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三)代词译为“你、你的”;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者一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如: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三)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如: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于介词“于”的主要用法有: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②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如: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②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③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子来世者何如哉墨池记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如:“受制于人”的“于”;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竹“比”;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5.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冀“因为”;如:生于恸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为“为”作为动词有两种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断,二是表动作行为;这里只介绍“为”作为介词的用法;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如: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②此人一 -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2.表示被动,译作“被”;如:梅花为寒气所勒;西湖游记二则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如:为我谢日:“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韩愈短文两篇4.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如: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如:为其来也,臣请缚-人过王而行;晏子故事两篇其一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如: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如:偶然得之,非其所乐;上枢密韩太尉书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③以勉其学者也;墨池记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a.其一犬坐于前;狼b.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二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如: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③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可要”;唐雎不辱使命三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送东阳马生序焉1.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2.句末疑问语气助词,可译为“呢”;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3.代词,相当于“之”;如: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4.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词和代词的作用,相当于“从这里”“在那里”;如:①不复出焉;桃花源记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③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中考文言文180个文言实词总汇

中考文言文180个文言实词总汇

中考文言文180个实词1.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 备: 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7. 薄:1、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3、厚度小。

(薄如钱唇《活板》)8.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4、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长:cháng 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 次:1、编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中考文言文常见文言实词归纳1.书( shū)(1)书.本。

余幼好书.。

(《黄生借书说》)(2)书信。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石壕吏》)(3)公文。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木兰诗》)(4)文字,字条。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

(《陈涉世家》)(5)书写,题写。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2.中(zhōng)(1)半,一半。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出师表》)(2)中间,里面。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3)射中,投中(读zhòng)。

射者中.,弈者胜。

(《醉翁亭记》)(4)考中,录取(读zhòng)。

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哈蟆想吃天鹅肉”来!(《范进中举》)3.去(qù)(1)除去。

去.死肌,杀三虫。

(《捕蛇者说》)(2)离开。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岳阳楼记》)(3)过去的。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短歌行》)(4)距离。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两小儿辩日》)(5)去世,死亡。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示儿》)(6)表示行为的方向。

到……去,问……去。

公然抱茅入竹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4.次(cì)(1)驻扎。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陈涉世家》)(2)表示次数。

既如此说,且饶你这一次.。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3)按次序。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陈涉世家》)5.亡(wáng)(1)死亡。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军中诸将,各有彼此。

(《赤壁之战》)(2)灭亡。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3)失去,丢失。

暮而果大亡.其财。

(《智子疑邻》)(4)走失。

马无故亡.而入胡。

(《塞翁失马》)(5)逃亡,逃跑。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陈涉世家》)(6)同“无”(读wú)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6.比( bǐ)(1)比较。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捕蛇者说》)(2)比拟。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隆中对》)(3)挨着,紧靠。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核舟记》)(4)近。

古代以五家为比,五比为邻。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5)等到。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陈涉世家》)7.及(jí)(1)趁。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子鱼论战》)(2)等到。

及.鲁肃过寻阳。

(《孙权劝学》)(3)到,达到。

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8.少( shǎo)(1)稍微。

宾客意少.舒。

稍稍正坐。

(《口技》)(2)不足,缺少。

山多石,少.土。

(《登泰山记》)(3)数量小,不多,少量。

同“小”。

太守与宾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

(《醉翁亭记》)(4)排行在后的(读shào)。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

(《陈涉世家》)(5)年轻(读shào)。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陈涉世家》)(6)不久,一会儿。

少.时,一狼径去。

(《狼》)9.负( fù)(1)背,以背载物。

①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愚公移山》)②至于负.者歌于途。

(《醉翁亭记》)(2)依傍,依仗。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

(《与朱元思书》)10.会(huì)(1)聚会,会集。

①号令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陈涉世家》)②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岳阳楼记》)(2)恰逢。

①会.天大雨,道不通。

(《陈涉世家》)②会.宾客大宴。

(《口技》)(3)心得体会。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五柳先生传》)(4)民间某种互助的集会。

因是乡试年,做了几个文会.。

(《范进中举》)(5)古郡名。

指今浙江大部和江苏南部(读kuài)。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

(《隆中对》)11.名( míng)(1)名字。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木兰诗》)(2)著名。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马说》)(3)说出,说明。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口技》)(4)名声,名誉。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隆中对》)(5)命名。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醉翁亭记》)(6)题目。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12.坐(zuò)(1)犯法,犯罪。

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故事两篇》)(2)因为,由于。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陌上桑》)(3)同“座”。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足而置之其坐.,(《郑人买履》)(4)指在座的人。

少倾,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5)空,徒然。

坐.糜廪粟而不知耻。

(《卖柑者言》)13.间(jiān)(1)中间,当中。

其间.千二百里。

(《三峡》)(2)期间。

奉命于危难之间.。

(《出师表》)(3)一会儿(间读jiàn)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扁鹊见蔡桓公》)(4)房屋的间数。

安得广厦千万间.。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5)参与(间读jiàn)。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6)隔开(间读jiàn)。

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7)夹杂(间读jiàn)。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口技》)(8)悄悄地(间读jiàn)。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陈涉世家》)14.易( yì)(1)容易。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2)更换,交换。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②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唐雎不辱使命》)15.信( xìn)(1)信实,诚实。

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曹刿论战》)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2)确实,的确。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隆中对》)(3)相信。

宁信度,无自信.也。

(《郑人买履》)16.是(shì)(1)正确,认为正确。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答司马谏议书》)(2)这,这个,这样。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技》)(3)是,表示肯定判断。

①疑是.地上霜。

(《静夜思》)②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17.将(jiāng)(1)将要。

①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公输》)②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2)扶持。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木兰诗》)(3)助词,无义。

宫使驱将.惜不得。

(《卖炭翁》)(4)将军,将领(读jiàng)项燕为楚将.,数有功。

(《陈涉世家》)(5)率领,带领(读jiàng)。

①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塞翁失马》)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18.绝(jué)(1)断。

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醉翁亭记》)(2)隔绝。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3)尽,完,消失。

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口技》)②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三峡》)(4)绝迹。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湖心事看雪》)(5)极点。

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口技》)(6)极其,十分。

佛印绝.类弥勒。

(《核舟记》)(7)杀尽。

虽杀臣,不能绝.也。

(《公榆》)19.故(gù)(1)原因,缘故。

①既克,公问其故.。

(《曹刿论战》)②楚王问其故.。

(《公输》)(2)本来,原先的。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3)所以,因此。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4)故意,特意。

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

(《陈涉世家》)20.既(jì)(1)已经。

既.克,公问其故。

(《曹刿论战》)(2)“已经”发生的事,可用“后”译出。

①既.出,得其船。

(《桃花源记》)②既.醉而退。

(《五柳先生传》)(3)尽,终了。

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龠,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日喻》)21.独(dú)(1)唯独。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2)单独,独自。

独.往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22.度(dù)(1)越过。

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2)计量长短的尺寸,尺码。

已得履,乃日:“吾忘持度.。

”(《郑人买履》)(3)估计,推测(读duó)。

道不通,度.已失期。

(《陈涉世家》)(4)权衡,衡量(读duó)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隆中对》)23.诚(chéng)(1)诚心,真心。

帝感其诚.。

(《愚公移山》)(2)的确,实在。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3)果真,如果。

①郎诚.见完与恩,无所不可。

(《童区寄传》)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陈涉世家》)24.或(huò)(1)有的。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学记》)(2)间或,有时。

而或.长烟一空。

(《岳阳楼记》)(3)或许。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岳阳楼记》)(4)倘使,假如。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三峡》)25.固( gù)(1)顽固,固执。

汝女之固.,固不可彻。

(《愚公移山》)(2)原本,本来。

吾义固.不杀人。

(《公输》)(3)巩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6.若( ruò)(1)如同,像,好像。

①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②仿佛若.有光。

(《桃花源记》)(2)你,你们。

①若.毒之乎?(《捕蛇者说》)②若.为佣耕。

(《陈涉世家》)(3)哪。

若个书生万户侯。

(《南园》)(4)假如。

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乐羊子妻》)(5)比得上。

①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捕蛇者说》)②卿言多务,孰若.孤?(《孙权劝学》)27.病(bìng)(1)疾病。

君之病.在肌肤。

(《扁鹊见蔡桓公》)(2)困苦不堪。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3)生病。

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桃花源记》)(4)耻辱,羞辱。

寡人反取病.焉。

(《晏子故事两篇》)(5)疲劳。

今日病.矣,余助苗长矣。

(《孟子·揠苗助长》)(6)担忧。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论语》)28.微(wēi)(1)细小,细微。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隆中对》)(2)稍微。

①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

(《核舟记》)②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口技》)(3)没有。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4)隐匿,引申为偷偷地,悄悄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