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教案[新增]《小溪流的歌》教学设计_0747文档
语文版七年级《小溪流的歌》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小溪流的歌》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溪流成长的历程。
2.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溪流的成长过程。
2.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教学难点:1.把握课文中的象征手法,理解课文深层含义。
2.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实践。
教学过程:一、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小溪流的歌》,提问: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二、课文解析1.分组讨论:课文中小溪流的成长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第一阶段:源头出发,充满活力;第二阶段:汇入小河,融入集体;第三阶段:融入大海,实现生命价值。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拟人:将小溪流赋予人的情感,使文章更具生动性;比喻:将小溪流比作唱歌的姑娘,形象地描绘了小溪流的形象;排比: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三、写作实践1.以“我的成长故事”为题,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2.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小溪流的成长过程给你带来了哪些启示?五、课堂小结六、课后作业1.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小溪流的成长故事的作文。
2.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描绘一个自然景物的特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课文《小溪流的歌》,让学生理解了小溪流的成长过程,学会了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了写作能力。
同时,通过情感教育,培养了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但在课堂小结环节,学生的回答较为简单,今后需要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在分析小溪流的成长过程时,通过具体语句让学生感受小溪流的情感变化,如对小溪流“笑着、唱着”等描述的解读,使学生理解小溪流的快乐和自由。
2.在修辞手法的学习中,通过课文中的具体例子,让学生模仿和实践,如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创作拟人化的描述。
2024年语文版七年级《小溪流的歌》教案

2024年语文版七年级《小溪流的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小溪流的歌》。
具体内容包括:课文朗读、生字词学习、文章主旨及写作特色的理解、句子解析和修辞手法分析。
二、教学目标1. 熟练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 学习生字词,掌握重点词语的用法,提高词汇运用能力。
3.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象征意义,分析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课文朗读、生字词学习和文章主旨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小溪流的声音,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 课文朗读:全班齐读课文,要求发音准确,语调自然。
3. 生字词学习:讲解生字词,让学生做好笔记,进行课堂练习。
4. 理解课文: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和象征意义。
5. 句子解析:讲解重点句子,分析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6. 随堂练习:设计填空、翻译等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板书设计1. 课文《小溪流的歌》2. 生字词:潺潺、奔腾、婉转、悠扬等。
3. 文章主旨:描绘小溪流的美景,象征生命的顽强与美好。
4. 重点句子及修辞手法:例句及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课文内容,用“潺潺”、“奔腾”等词语造句。
(2)分析课文中的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3)谈谈你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答案:(1)示例:小溪流潺潺地流淌,像一支婉转的乐曲。
(2)示例:文章中的拟人手法如“小溪流在石头间跳跃”,比喻手法如“小溪流像一条银色的丝带”。
(3)文章通过描绘小溪流的美景,表达了生命的顽强与美好,激励人们积极面对生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小溪流的歌》的教案

《小溪流的歌》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小溪流的歌》。
能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溪流成长的过程及变化的喜悦。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通过朗读、表演等形式,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2.1 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2 课文的朗读与感悟。
2.3 课文重点句子的理解与运用。
三、教学难点3.1 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2 体会作者对小溪流变化的喜悦情感。
四、教学方法4.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4.2 互动教学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3 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五、教学步骤5.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小溪流的景象,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氛围。
5.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5.3 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5.4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难点知识。
5.5 情感体验:学生朗读课文,体会小溪流的变化及作者的情感。
5.6 课堂练习:学生进行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7 总结课堂: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6.1 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语音准确,语调自然。
6.2 学生能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回答相关问题,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有深刻的理解。
6.3 学生能够通过朗读和表演,展现对课文情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6.5 学生能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并在实践中运用。
七、教学准备7.1 准备课文《小溪流的歌》的文本材料,以及与课文相关的图片、音乐等辅助教学材料。
7.2 准备黑板、投影仪等教学设备,以便进行课堂展示和讲解。
《小溪流的歌》教学教案

《小溪流的歌》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小溪流成长的过程,认识小溪流、河流、海洋等不同水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不同水域。
(3)开展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
(3)培养学生珍惜友谊、团结合作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了解小溪流成长的过程,认识不同水域。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理解小溪流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三、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4. 小组活动所需材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喜欢的水域。
(2)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源,引导学生认识小溪流、河流、海洋等不同水域。
(3)简介课文内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分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关注生字词。
3. 学习生字词(1)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朗读。
(2)讲解生字词的意思,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开展生字词竞赛,巩固学习效果。
4. 理解课文内容(1)引导学生讨论小溪流成长的过程。
(2)分析小溪流心理变化的原因。
(3)引导学生从中得到启示,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根据自己的体验,写一篇关于成长的小作文。
2. 拓展作业:(1)观察身边的水域,了解其特点,与同学交流。
(2)开展保护环境的活动,如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等。
《小溪流的歌》教学设计教案

《小溪流的歌》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小溪流的歌》。
2. 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3.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简单的交流和表达。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手法。
2. 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乐观的个性品质。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2.1.1 《小溪流的歌》是一首描绘小溪流成长历程的诗。
2.1.2 课文通过小溪流的眼睛,展现了大自然的美景和生活的美好。
2.2 教学重点2.2.1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2.2.2 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
2.3 教学难点2.3.1 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手法。
2.3.2 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交流和表达。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1.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小溪流的特征和成长过程。
3.2 朗读课文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 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3.3 理解课文1. 学生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2.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手法。
3.4 小组活动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段落进行讨论和表达。
2. 每组派代表进行分享,其他组进行评价和反馈。
第四章:作业布置1. 请学生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2. 请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写一篇小短文,描述自己最喜欢的大自然景色。
第五章: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找出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质量。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课堂评价1. 观察学生在朗读课文时的表现,注意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2. 评价学生在讨论和表达时的语言组织和思维能力。
6.2 作业评价1. 评价学生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否准确。
《小溪流的歌》教师教案

《小溪流的歌》教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小溪流的歌》,了解小溪流成长的经历,体会小溪流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小溪流的歌》内容简介:本文讲述了一条小溪流从源头出发,历经曲折,最终融入大海的故事。
2. 生字词学习:涌、渊、嘛、喧闹、慰藉、澎湃。
3. 句子解析:分析课文中具有代表性的句子,如“小溪流总是欢快地唱着歌,向前奔去。
”三、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溪流的精神。
2. 难点:句子解析,运用课文中的词语造句。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阅读感悟能力。
2. 利用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小溪流的印象。
2.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小溪流的精神。
3.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巡回指导。
4. 集体朗读课文,感受小溪流的欢快氛围。
5. 学生分享阅读感悟,教师点评并引导深入思考。
6. 针对课文中的生字词,进行讲解和练习。
7. 分析课文中的代表性句子,让学生学会运用词语。
8. 课堂小结,强调小溪流的精神,鼓励学生勇敢面对困难。
9. 布置作业:抄写生字词,回家后向家长讲述课文内容。
10. 课后反思,总结教学效果,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家长反馈,评价学生在阅读理解、生字词掌握和句子运用方面的进步。
2. 关注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评估其合作能力和交流技巧。
3. 考察学生对小溪流精神的认同和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该精神的实际情况。
七、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抄写并默写本节课学习的生字词。
家长协助孩子用课文中的词语造句。
家长与孩子一起讨论课文内容,了解小溪流的故事,并谈谈对小溪流精神的理解。
2. 拓展作业:观察身边的自然环境,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看到的自然景物,并尝试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
《小溪流的歌》的优秀教案

《小溪流的歌》的优秀教案•相关推荐《小溪流的歌》的优秀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溪流的歌》的优秀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溪流的歌》的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进一步学习总分段式的写法。
3、感受小溪流自强不息,永不停步的精神。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课文第2段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朗读全文时如何把握住小溪流欢快、活泼的情感基调。
第2自然段中的几个拟人化的句子。
能从小溪流生动的形象体会出其中的寓意,以及要我们学习的精神。
教学准备:课文录音、小黑板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理清文章脉络。
2、指导朗读课文第一段,感受小溪流永不停息的精神。
3、进一步认识总分段式的特点。
教学过程:1、复习引入。
2、揭题,布置预习。
(1)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想想这篇童话讲了一件什么事?3、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轮读课文,正音。
(2)认读词语,说说意思。
(3)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分段指导。
4、阅读课文1—3自然段。
(1)围绕课后1(1)自学课文1—3自然段,读读划划。
(2)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其余思考:你认为这是一条怎样的小溪流?从哪些地方可看出?(指导用欢快、活泼的语调朗读此段。
)(3)自读第2自然段,并思考课后2。
A、指名读,问:这是什么段式?B、小溪流是怎样玩耍的?(划出有关动词。
)出示有关动词,认读:拍拍、摸摸、打个转儿、挠挠(指导读好这些词,用轻快、活泼的语调读出小溪流的可爱、顽皮。
)C、齐读第2自然段。
(4)指名读第3自然段,回答课后1(1)。
读了这一段,你感受到了小溪流的一种什么精神?(不怕困难、勇往直前),那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坚定)齐读第3自然段。
《小溪流的歌》教学设计教案

《小溪流的歌》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小溪流的歌》,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寓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想象和联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学会珍惜亲情和友情,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和寓意;学习生字词。
难点: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想象和联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教学准备:1. 课文《小溪流的歌》全文。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生字词卡片。
4. 学生分组合作的准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轻松愉快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简要介绍课文《小溪流的歌》的作者和背景。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展示生字词卡片,讲解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点评,总结生字词的学习。
4. 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寓意。
(2)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3)教师点评,总结课文内容。
5. 想象与创新:(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想象和联想,创作一个小故事或画作。
(2)各小组展示创作成果,分享创作思路。
(3)教师点评,鼓励创新思维。
五、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小溪流的歌》。
2. 运用学到的生字词,写一篇关于大自然的短文。
3. 思考如何珍惜亲情和友情,写一篇感悟日记。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生字词掌握评估:通过课后作业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3. 课文理解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创作展示,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和寓意的理解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
七年级语文教案[新增]《小溪流的歌》教学设计_0747文档
EDUCATION WORD
七年级语文教案[新增]《小溪流的歌》教学设计
_0747文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
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
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
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江西万载黄茅中学龙永忠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体会并掌握挑读法
导入:有人讲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一个猎人到森林里去打猎,要准备猎枪和干粮。
如果一个学生在学校里,只知道积蓄知识,而不懂得与此同时,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那么,他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就像猎人走进森林,只带干粮没带猎枪一样。
没有猎枪,干粮带得再多,也会很快地消耗殆尽。
如果有一支猎枪,并能运用自如,那么还愁没有吃的吗?这番话比喻生动,意味深长。
说明了掌握学习方法对学生来说是何等重要。
所以今天,就来体味一种阅读的好方法――挑读法。
一、齐读明大意。
1、挑出你们认为不认识的字词,大家相互质疑,或自己自查工具书解决。
2、选出你认为最不好理解的三至五个词,联词成段,说个小片断。
3、课外用最为工整的楷书摘录这些词语,每个词摘录三遍。
二、挑词理线索。
1、从文中挑出关键词,补全下列两个题目的空白。
分小组讨论后补全空白:
①小溪→→→(小河、大江、海洋)
②枯树桩
枯黄的草→→→(乌鸦、泥沙、沉船)
2、请思考:在小溪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四次阻力,你认为代表了生活中哪种人?而小溪成长的四个阶段你认为又代表了生活中哪种人?小溪成长的各个阶段有什么特点?
三、挑句悟主旨。
请同学们带着以下两个话题,分小组讨论后回答:
1、请同学们快速挑读全文,挑出文中不断反复出现的一句语话。
2、请谈谈这句话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妙用?并联系生活谈谈你对这句不断反复的话有何看法。
四、挑段评妙语。
1、自由朗读。
2、挑出喜欢的妙段,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3、学生自由发言展示。
五、迁移训练。
运用“挑读法”阅读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的配语文版七年级语文课本的自读课本P147页的童话作品《小螳螂学艺》,并在空白处作出自己的评点。
后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探究童话的特点,并试写童话。
一、提供参考料。
1、阅读教材P112页的第五单元说明。
2、听读几段材料:
①周扬论童话: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
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进行思想教育。
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
童话又往往采用拟人的方法,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
②贺宜谈童话
童话中的形象是从生活中来的,但是,并不是生活中实际存在的,甚至也不是生活中可能存在的。
童话的形式是象征性的形象,并且具有极大的夸张性。
二、分角色创造演读课文。
在班上选4位学生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说不同阶段小溪流成
长的情况。
三、探究发现并简述童话的特点。
请学生根据以上参考材料,有理有据地讨论童话的特点,准备好后发言。
四、迁移训练:
完成片断童话创作《的歌》。
1、起草准备。
2、学生发言教师精要点拨。
2004-12-10根据教学实践后改进设计
江西万载黄茅中学龙永忠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体会并掌握挑读法
导入:有人讲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一个猎人到森林里去打猎,要准备猎枪和干粮。
如果一个学生在学校里,只知道积蓄知识,而不懂得与此同时,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那么,他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就像猎人走进森林,只带干粮没带猎枪一样。
没有猎枪,干粮带得再多,也会很快地消耗殆尽。
如果有一支猎枪,并能运用自如,那么还愁没有吃的吗?这番话比喻生动,意味深长。
说明了掌握学习方法对学生来说是何等重要。
所以今天,就来体味一种阅读的好方法――挑读法。
一、齐读明大意。
1、挑出你们认为不认识的字词,大家相互质疑,或自己自查工具书解决。
2、选出你认为最不好理解的三至五个词,联词成段,说个小片断。
3、课外用最为工整的楷书摘录这些词语,每个词摘录三遍。
二、挑词理线索。
1、从文中挑出关键词,补全下列两个题目的空白。
分小组讨论后补全空白:
①小溪→→→(小河、大江、海洋)
②枯树桩
枯黄的草→→→(乌鸦、泥沙、沉船)
2、请思考:在小溪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四次阻力,你认为代表了生活中哪种人?而小溪成长的四个阶段你认为又代表了生活中哪种人?小溪成长的各个阶段有什么特点?
三、挑句悟主旨。
请同学们带着以下两个话题,分小组讨论后回答:
1、请同学们快速挑读全文,挑出文中不断反复出现的一句语话。
2、请谈谈这句话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妙用?并联系生活谈谈你对这句不断反复的话有何看法。
四、挑段评妙语。
1、自由朗读。
2、挑出喜欢的妙段,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3、学生自由发言展示。
五、迁移训练。
运用“挑读法”阅读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的配语文版七年级语文课本的自读课本P147页的童话作品《小螳螂学艺》,并在空白处作出自己的评点。
后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探究童话的特点,并试写童话。
一、提供参考料。
1、阅读教材P112页的第五单元说明。
2、听读几段材料:
①周扬论童话: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
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进行思想教育。
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
童话又往往采用拟人的方法,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
②贺宜谈童话
童话中的形象是从生活中来的,但是,并不是生活中实际存在的,甚至也不是生活中可能存在的。
童话的形式是象征性的形象,并且具有极大的夸张性。
二、分角色创造演读课文。
在班上选4位学生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说不同阶段小溪流成长的情况。
三、探究发现并简述童话的特点。
请学生根据以上参考材料,有理有据地讨论童话的特点,准备好后发言。
四、迁移训练:
完成片断童话创作《的歌》。
1、起草准备。
2、学生发言教师精要点拨。
2004-12-10根据教学实践后改进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