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 问诊考点总结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诊断学复习总结:问诊的内容

问诊的内容问诊的内容主要有: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发病情况、病过程、诊治经过、现在症状)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一、一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籍贯、现住址、出生地、婚否、民族等。
二、主诉主诉是病人就诊时最感痛苦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如:四肢关节游走性疼痛1个月;又如:发热、咳嗽3天。
由于主诉通常是病人的主要痛苦、就诊的主要原因,往往也是疾病的主要矛盾所在。
因此,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询问主诉注意三点:1.要把主诉抓准,病人的陈述可能是零乱而主次不分的,而主症一般只有一个或两三个。
2.要将主诉所述症状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等询问清楚,不能笼统、含糊。
3.主诉不等于疾病的病名。
4.主诉简明扼要,一般少于20字。
三、现病史现病史是指围绕主诉从起病到此次就诊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以及治疗的经过。
现病史应从发病情况、发病过程、治疗经过等三个方面进行询问。
1.发病情况主要包括发病时间的新久、发病原因或诱因,最初的症状及其性质、部位,当时曾作何处理等。
医生通过询问病人的发病情况,对辨别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有重要作用。
2.病变过程医生了解病人的病变过程,一般可按疾病时间先后顺序进行询问。
如某一阶段出现哪些症状,症状的性质、程度有何变化,何时好转或加重,何时出现新的病情,病情有无变化规律等。
通过询问病变过程,对了解疾病邪正斗争情况,以及病情发展趋势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3.诊治经过有些病人,尤其是患病较久者,在就诊前已经其他医院诊断和治疗。
所以,对初诊者,很有必要询问曾作过哪些检查,结果怎样;作过何种诊断,诊断的依据是什么;经过哪些治疗,治疗的效果及反应如何等。
了解既往诊断和治疗的情况,可作为当前诊断与治疗的参考。
4.现在症状问现在症状,虽也属问现病史范畴,但因其包括的内容较多,是问诊的主要内容,将另列一节专门讨论。
四、既往史既往史,又称过去病史,是指除主诉所述疾病以外的患病或健康情况。
由于过去的健康和患病情况,可能与现患疾病有一定的关系,也是辨证分析时的部分依据。
中医诊断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必考知识点总结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临床实践的基础,也是医学教育中的重点科目之一。
中医诊断学主要内容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四诊合参的方法,以及脉诊、舌诊、病理分析等内容。
本文将主要介绍中医诊断学的必考知识点,包括四诊合参、脉诊、舌诊、病理分析等内容。
一、四诊合参1. 望诊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形体、舌苔、口唇等外在表现,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望诊的重点是观察患者的气色、形态、眼底、毛发、舌苔等外在表现,以及面部表情、言语、姿势等信息。
通过望诊可以初步了解患者的气血状况、脏腑功能、病程变化等情况。
2. 闻诊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呼吸、咳嗽、腹鸣等声音,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闻诊的重点是听患者的声音、呼吸音、腹部声响等情况,以及了解患者的言语、呼吸、咳嗽等信息。
通过闻诊可以了解患者的气机状况、脏腑功能、症状变化等情况。
3. 问诊问诊是通过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疾病发生的原因、发展过程、病情变化等情况。
问诊的重点是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日常生活、饮食等情况,以及了解患者的情绪、性格、性生活等信息。
通过问诊可以了解患者的疾病病因、病机、发展规律等情况。
4. 切诊切诊是通过对患者的腹部、舌脉等部位进行触诊,来了解患者的腹部脏器、脉搏等状况。
切诊的重点是对患者的腹部按压,了解脏腑肿大、压痛、包块等情况,同时触诊舌脉、腹部脉等部位,了解患者的脉象、脏腑功能、气血状况等信息。
通过切诊可以了解患者的腹部脏腑状况、气血循环、脏腑功能、病位病性等情况。
以上四诊合参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通过综合运用四种诊查方式,可以获得患者的全面信息,为后续诊疗提供客观依据。
二、脉诊脉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内容,是通过对患者的脉搏进行触诊,了解患者的脉象、脏腑功能、气血状况等信息。
脉诊的主要内容包括脉象、脉理、脉度、脉形、脉势、脉数等方面的观察与分析。
通过脉诊可以了解患者的脉搏特征,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气血状况、病机变化等情况,为制定诊治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中医诊断学问诊重点笔记

中医诊断学问诊重点笔记中医诊断学问诊重点笔记(1)李本强问诊含义与方法1含义问诊是医生通过对病人或陪诊者进行有目的、有步骤地询问,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治经过、现在症状和其它与疾病有关的情况,以诊察疾病的方法。
2方法。
1)确定主诉,围绕主诉进行有目的、有步骤的询问。
2)边问边辨,问辨结合。
3)遵循整体观念,不仅要掌握病变局部的情况,也要注重整体病情变化及其它相关资料。
二、问诊的内容1 一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婚否、民族、籍贯、工作单位、现住址等。
临床意义:1)便于与病人或家属进行联系和随访。
2)可使医生获得与疾病有关的资料,为某些地方病、职业病、传染病、妇科病、男性病、儿科病及老年病的诊断治疗提供一定依据。
2主诉:即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感痛苦的症状、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临床意义:主诉往往是疾病的主要矛盾所在,可为初步估计疾病的范畴、类别、病势的轻重缓急等提供重要线索。
3注意事项:(1)主诉是病人最痛苦的症状或体征,就诊时往往最先叙述,但只能确定为一两个症状,不能超过三个。
(2)要将主诉所述症状或体征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治疗经过等询问清楚,不能笼统、含糊。
(3)不能把病名列为主诉。
4现病史:指围绕主诉从起病到就诊时疾病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以及诊疗的经过和病人现在的症状表现。
5发病惰况:包括发病时间的新久,发病原因或诱因,最初的症状及其性质、部位,当时曾作何处理等。
6病变过程:指从发病后至就诊时病情变化的主要情况。
一般按发病时间先后顺序进行询问。
7诊治经过:指此次就诊前曾作过的诊断和治疗情况。
8现在症状:指患者就诊时所感觉到的痛苦与不适,以及与疾病相关的全身情况。
9既往史:又称过去病史,指病人患病以前的身体健康状况以及过去曾患其它疾病的情况。
中医诊断学问诊重点笔记(2)李本强10个人生活史:生活经历:主要询问病人的出生地、居住地及经历地等,以排除某些地方病和传染病。
饮食起居:了解饮食嗜好,生活起居等情况,对分析判断病因病性有一定意义。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归纳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主要包括诊法、辨证、诊病及病案等内容。
本部分考试内容主要为诊法和辨证。
第一单元问诊“问诊”是询问病人有关疾病的情况、病人的自觉症状、既往病史、生活习惯等,从而了解患者的各种病态感觉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诊疗等情况的诊察方法。
细目一问诊的内容要点一一般情况一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婚况、民族、职业、籍贯、工作单位、现住址等。
要点二主诉主诉是病人就诊时最感痛苦的症状、体征及持续时间。
主诉往往是疾病的主要矛盾所在,一般只有一两个症状,即是主症。
通过主诉常可初步估计疾病的范畴和类别、病情的轻重缓急,是了解、分析和认识疾病的重要线索。
要点三现病史现病史是指病人从起病到此次就诊时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诊治的经过。
1.发病情况主要包括发病的时间,是突然发作,还是缓慢发生;发病的原因或诱因;最初的症状及其性质、部位,当时曾做何处理等。
一般凡起病急、时间短者,多属实证;凡患病已久,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者,多属虚证,或为虚实夹杂证。
2.病变过程按疾病发生的时间顺序进行询问。
某一阶段出现哪些症状,症状的性质、程度;何时病情好转或加重;何时出现新的病情,病情有无变化规律等。
通过询问病变过程,可以了解疾病邪正斗争的情况,以及疾病的发展趋势。
3.诊治经过询问曾做过哪些检查,结果怎样;做过何种诊断,诊断的依据是什么;经过哪些治疗,治疗的效果及反应如何等。
4.现在症状现在症状是指病人就诊时感到的病痛及与病情相关的全身情况。
通过问现在症状可了解到唯有病人自我能感觉到的症状,是问诊的主要内容。
要点四既往史既往史又称过去史,主要包括病人的既往健康状况和患病情况。
1.既往健康状况病人平素健康状况,可能与其现患疾病有一定的关系,故对分析判断现发疾病的病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如素体健壮,现患疾病多为实证;素体虚弱,现患疾病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证;素体阴虚,易感温燥之邪,多为热证;素体阳虚,易感寒湿之邪,多为寒证,或寒湿病证。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考点问诊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考点:问诊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诊察外部现象T测知内在脏腑见微知著:通过微小变化T测知整体情况以常衡变:认识正常的基础T发现太过、不及等异常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查四诊合参病证结合“见微知著”主要是指A.从轻微的表现预测严重的病变B.从局部的微小变化测知整体情况C.从隐蔽的症状测知明显的症状D.从易忽略的体征中求得病情E.运用特殊诊法诊断出病证『正确答案』B细目一问诊内容明代医家张介宾在《景岳全书•十问篇》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细目二问寒热、恶寒发热一一表证的特征性症状二、但寒不热——寒证的寒热特征三、但热不寒实热壮热——高热,持续不退(体温超过39 C以上)潮热一一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有一定规律,如潮汐之有定时微热一一发热不高,体温一般在37C〜38C之间,或仅自觉发热三、但热不寒一一潮热三、但热不寒一一微热四、寒热往来往来无定时一一少阳病往来有定时一一疟疾细目三问汗一、自汗与盗汗自汗与盗汗并见---- 气阴两虚证二、绝汗——病情危重的情况下,出现大汗不止三、战汗疾病好转或恶化的转折点先恶寒战栗,表情痛苦,几经挣扎,而后汗出的症状四、局部汗出(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阴汗)细目四问疼痛、疼痛的性质及其临床意义—、疼痛的性质及其临床意义(绞痛一一瘀血、气滞、结石、虫殺 空痛一一阴精不足、气血亏虚 隐痛一一精血亏虚,或阳气不足 走重痛一一气滞(见于行痹)固定痛一一貳血、寒湿、湿热、热壅血瘀J 掣痛一一筋脉尖薜、筋脉阻滞不通所致二、 头痛前颔咅陡眉棱首痛一一阳明经侧头咅牖,痛在两侧太阳穴附近为一阳经 后头部连触一太阳经 '巅顶痛——厥阴经 全头重痛一太阴经<脑中痛,或牵及于齿一少阴经头痛三、 胸痛—心肺(左胸心前区憋闷作痛,时痛时止一一胸痹 胸痛罔衆,面色青灰,手足薪 一一真尤痛•胸痛,壮热面赤,喘促鼻~I 市热病胸痛,颤赤盗汗,午后潮热,咳痰带血一肺席 、胸痛,壮热,咳吐脓血腥舷一0帧四、 胁痛一一肝胆病变有关 •:•肝郁气滞 •:•肝胆湿热 •:•肝胆火盛 •:•肝血瘀阻 •:•饮停胸胁五、 胃脫痛一一胃失和降,气机不畅r 实证一食后痢1加剧L 虚证一进食后疼痛缓解f 突然同痛暴作,岀现甌及反跳痛一冒皖穿孔 L 疼痛失去规律,痛无休止而明显消瘦者一冒癌六、 腹痛 •:•犬腹一一腔胃•:•小腹一一膀胱、犬小肠及胞宫 •:•少腹__肝经♦腹部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伴腹胀、呕吐、便闭一一肠痹或肠结 ♦全腹痛,有压痛及反跳痛一一腹部脏器穿孔♦脐外侧及下腹部突然剧烈绞痛,向大腿内侧及阴部放射,尿血一一结石〜胀痛—气滞 刺痛—廉血 冷痛—寒证 灼痛一一热证重痛一 一湿邪困阴.I 酸痛一一风湿侵袈七、腰痛-腰部经常酸软而痛一一肾虚腰部冷痛沉重,阴雨天加重一一寒湿腰部柬嬌或痛连下肢一一血阻络腰部突然同痛,向少腹^放1寸,尿血一一石阻滞细目五冋头身胸腹—、头垦—肝火、痰、瘀、湿厂头呈而胀,烦躁易怒,舌红苔黄,鵬玄数一一肝火上炎头呈胀痛,头重脚轻,舌红少津,鵬玄细一一肝阳上亢头呈面白,神疲乏力,舌淡,膜田弱一一气血亏虚'头呈且重,如轉缠,痰多苔腻一一湿內阻头晕耳鸣,腰酸遗精——肾虚精亏<若外伤后头呈東痛一一血阻络二、胸闷一与心、肺等脏气机不畅「胸闷,心季气短一一心气不足,或心阳不足胸闷,咳喘痰多一一痰饮停月市1胸闷,壮热,鼻翼煽一牙威痰热圏市胸闷气腐,畏寒肢冷一翱瞎肺I胸闷气隔少气不足以息一肺气虚或肾气虚所致三、心悸•:•心胆气虚•:•胆郁痰扰♦:•心气虚♦:•心阳虚•:•心脉痹阻♦\.i\R 口占四、腔痞「脏痞,噎腐吞一—食积冑•皖皖痞,倉少.便澹——啤冒=虚5皖痞,饥不欲蝕干呕一一冑阴亏虛腕瘩纳呆呕惡,苔腻亠一湿邪困脾J皖痞,冒皖有撮水声——饮邪停言五、腹嵌十腹部时胀时减而喜援—虚证斗持续胀满不减而拒按一一实证六、麻木、疲乏亡气血亏虚斗风寒入络承肝风内动乜风痰阻络申瘀血换乏中气血亏虚*阳气虚衰审脾虚湿困『正确答案』B亡阴之汗的特点是A.汗热而黏如油B.汗热味淡不黏C.汗冷味淡不黏D.恶寒战栗汗出E.汗冷味淡而黏『正确答案』AA.太阳经B.少阳经C.阳明经D.厥阴经E.少阴经1.两侧头痛属于『正确答案』B 2.前额连眉棱骨痛属于『正确答案』C。
中医问诊知识点总结

中医问诊知识点总结
中医问诊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病史询问:中医医生首先需要了解病人的病史情况,包括疾病的发病时间、病程、既往治
疗情况等,这些信息对于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非常重要。
此外,病史询问还包括了解病人
的个人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精神状态等,这些信息有助于中医医生进行综合分析,帮助
病人调整生活方式,促进康复。
症状询问:症状询问是中医问诊的重要一环,通过询问病人的症状,可以初步判断出病情
的性质、归属,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
中医医生需要详细询问病人的主要症状、
痛苦部位、症状的发作规律、伴随症状等,这些信息可以帮助中医医生进行病情分析,确
定病人的证候类型和辨证施治的方向。
体格检查:中医医生在进行问诊的过程中,还需要对病人的身体进行仔细的观察和检查,
包括脉象、舌诊、五官、肢体等方面。
中医医生通过脉象的观察可以初步了解病人的气血
状况,舌诊可以了解病人的脏腑状况,而对五官、肢体的观察也可以提供一定的诊断线索。
综合分析:通过对病史、症状和体格的综合分析,中医医生可以初步判断出病人的证候类型,为后续的辩证施治提供重要的参考。
除此之外,中医医生还需要考虑到病人的体质特点、病人的年龄、性别、季节等因素,进行全面的、细致的分析。
中医问诊在诊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问诊可以对患者的病情有一个初步了解,为
后续的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
中医医生需要通过综合分析,确立病人的证候类型,然后针
对性地进行治疗。
因此,中医医生在进行问诊的过程中需要严谨细致,全面而周到,这样
才能更好地为病人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治疗。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教材笔记:问诊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教材笔记:问诊对病人或陪诊者进行有目的地询问,以了解病情的方法。
第一节问诊的意义及方法一、问诊的意义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及治疗经过、患者的自觉症状、既往病史、生活习惯、饮食嗜好等,是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依据,这些资料只有通过问诊才能获得。
所以问诊是重要的诊法。
二、问诊的方法1.选择安静适宜环境,以免受到干扰。
2.对病人的态度,既严肃认真又和蔼可亲,细心询问和耐心听取病人叙述病情。
3.询问病情语言要通俗易懂,切忌使用病人听不懂的医学术语。
4.要重视病人主诉,并围绕主诉深入询问,收集病情资料。
5.当病人叙述不清楚时,可适当提示,但切忌暗示套问。
6.对危重病人应扼要地询问,不必面面俱到。
7.切忌在病人面前表现出惊讶或焦虑。
第二节问诊的内容一、一般情况一般情况包括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婚否、民族、职业、籍贯、工作单位、现址等。
二、主诉主诉是病人就诊时最感痛苦的症状、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主诉是疾病的主要矛盾所在,对疾病的范畴、类别、病势的轻重缓急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三、现病史现病史是指从起病到此次就诊时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诊治经过。
包括发病情况、病变过程、治疗经过。
四、既往史既往史包括平素身体健康状况及过去曾患疾病情况。
五、个人生活史生活经历精神情志包括生活起居饮食嗜好婚姻生育六、家族史了解家族史对诊断传染病和遗传病有重要意义。
第三节问现在症对病人就诊时感到的病痛以及与病情相关的全身情况的详细询问。
一、问寒热( 一) 问寒热的意义:寒与热的产生主要取决于病邪的性质和机体的阴阳盛衰,所以问寒热是辨别病邪性质和机体阴阳盛衰的的重要依据。
( 二) 寒热的概念1.寒:指病人自觉身寒怕冷。
加厚衣被,或近火取暖,寒冷不缓解者,称为恶寒,见于表证;寒加厚衣被,或近火取暖,寒冷可以缓解者,称为畏寒,见于里寒证。
2.热:指体温增高或体温正常而自觉全身或某局部发热。
( 三) 寒热的机理主要取决于病邪的性质和机体阴阳的盛衰。
中医诊断学考点总结

1. 熟悉诊、断、诊断、诊法的含义。
诊:诊察了解断:分析判断诊断:就是通过对患者的问询、检查,以掌握病情资料,进而对患者的健康状态和病变的本质进行辨识,并作出概况性判断诊法:是中医诊察、采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2. 熟悉问、望、闻、切四诊各自所指的主要内容。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象、头面、五官、四肢、二阴、皮肤以及排出物等,以发现异常情况、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
闻诊是医生运用听觉诊察患者的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嗳气、肠鸣等声音,以及运用嗅觉嗅患者发出的异常气味、排出物的气味等,以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
问诊是医生问询患者有关疾病的情况、自觉症状、既往病史、生活习惯等,从而了解患者的各种异常感觉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诊疗等情况的诊察方法切诊是医生用手触按患者的脉搏和肌肤、手足、胸腹、月俞穴等部位,探测脉象变化及有关部位的异常征兆,从而了解病变情况的诊察方法。
3.熟悉症状、体征的含义,“症”、病名的意义;“疾病”、诊(辨)病、证、辨证、证候、证型、病历的含义。
了解症、病、证的区别与关系;所举名称各属何种概念。
4.熟悉中医诊断中整体观念,相互联系的认识基础;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因发知受的含义。
了解黑箱、生物全息、缩影的含义;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因发知受的典型例证。
5.熟悉“疾病”中存在的整体影响;整体审察的要求;诊法合参的含义,四诊并重的道理,动静统一的意义。
了解四诊顺序可不固定,参合诊查,“诊”与“断”交互进行。
6.了解《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脉经》、《诸病源候论》、《温热论》和《温病条件》等对中医诊断的贡献;《诊藉》、《伤寒金镜录》、《濒湖脉学》等著作的作者及主要内容。
7.了解中医基础理论,早临床、多实践、思维方法对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意义。
一、全身望诊熟悉望神的主要内容;少神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了解望神的原理;神乱的表现和临床意义;假神与重病好转的区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诊断学——第一单元问诊细目一问诊的内容要点一一般情况包括问姓名、性别、年龄、婚姻、职业、民族、籍贯、住址等。
要点二主诉病人就诊时最感痛苦的症状、体征及持续时间。
要点三现病史1.发病情况;2.病变过程;3.诊治经过;4.现在症状。
要点四既往史1.既往健康状况;2.既往患病情况。
要点五个人生活史1.生活经历;2.精神情志;3.饮食起居;4.婚姻生育;5.小儿出生前后情况。
要点六家族史细目二问寒热要点一问寒热的含义病人遇风觉冷,避之可缓者,谓之恶风;病人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不能缓解者,谓之恶寒;病人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能够缓解者,谓之畏寒。
要点二寒热症状的常见类型、临床表现及意义1.恶寒发热的临床表现及意义:(1)恶寒重发热轻—风寒表证。
(2)发热轻而恶风—伤风表证。
(3)发热重恶寒轻—风热表证。
2.但寒不热的临床表现及意义:(1)新病恶寒:指病人突然感觉怕冷,且体温不高的症状。
主要见于里实寒证。
(2)久病畏寒:指病人经常怕冷,四肢凉,得温可缓的症状。
主要见于里虚寒证。
3.但热不寒的临床表现及意义:(1)壮热—里热实证。
(3)微热:①气虚发热:长期微热,烦劳则甚,兼见有少气自汗、倦怠乏力等症。
②血虚发热:低热,兼面白、头晕、舌淡脉细。
③阴虚发热:长期低热,兼颧红、五心烦热等症。
④气郁发热:每因情志不舒而时有微热,兼胸闷、急躁易怒等症。
⑤小儿夏季热:小儿气阴不足4.寒热往来的临床表现及意义(1)寒热往来无定时—少阳病。
(2)寒热往来有定时—疟疾。
细目三问汗要点异常汗出的常见类型、临床表现及意义1.自汗—气虚证和阳虚证。
2.盗汗—阴虚证。
3.绝汗—亡阴或亡阳证。
4.战汗—正邪相争,疾病发展的转折点。
5.冷汗—阳气虚或惊吓。
6.热汗—里热蒸迫。
7.黄汗—风湿热邪交蒸。
8.头汗—上焦热盛,或中焦湿热,或虚阳上越。
9.手足心汗—阴经郁热,或阳明燥热内结,或脾虚运化失常。
10.半身汗—中风、痿证、截瘫等病人。
风痰、痰瘀、风湿等阻滞经络,营卫不能周流,气血失和。
11.心胸汗—虚证。
伴心悸、失眠、腹胀、便溏者,多为心脾两虚;伴心悸、心烦、失眠、腰膝酸软者,多为心肾不交。
12.阴汗—下焦湿热。
细目四问疼痛要点一疼痛的性质及其临床意义1.胀痛—气滞。
头目胀痛—肝火上炎或肝阳上亢。
2.刺痛—瘀血。
3.冷痛—寒邪阻滞、阳气亏虚。
4.灼痛—火邪、阴虚火旺。
5.重痛—湿邪。
6.酸痛—湿邪侵袭、或肾虚、气血不足。
7.绞痛—瘀血、气滞、结石、虫积、寒邪阻闭气机。
8.空痛—虚证。
9.隐痛—虚证。
10.走窜痛:胸胁脘腹—肝郁气滞;肢体关节—行痹。
11.固定痛:胸胁脘腹—瘀血;四肢关节—寒湿、湿热、热壅血瘀。
12.掣痛:指抽掣牵引作痛,由一处连及他处。
因筋脉失养,或筋脉阻滞不通。
要点二疼痛的部位及其临床意义1.头痛(1)前额部连眉棱骨痛—阳明经头痛。
(2)侧头部痛,两侧太阳穴—属少阳经头痛。
(3)后头部连项痛—太阳经头痛。
(4)巅顶痛—厥阴经头痛。
(5)全头重痛—太阴经头痛。
(6)脑中痛,或牵及于齿—少阴经头痛。
2.胸痛—心肺病变。
3.胁痛—肝胆病变。
4.胃脘痛——胃失和降,气机不畅。
5.腹痛—大腹疼痛多属脾胃之病变;小腹疼痛多属膀胱、大小肠及胞宫的病变;少腹疼痛多属肝经的病变。
6.腰痛(1)酸软而痛—肾虚。
(2)冷痛沉重,阴雨天加重—寒湿。
(3)刺痛,或痛连下肢者—瘀血。
(4)突然剧痛,向少腹部放射,尿血—结石。
细目五问头身胸腹要点头晕、胸闷、心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1.头晕的临床表现及意义(1)头晕而胀,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肝火上炎。
(2)头晕胀痛,头重脚轻,舌红少津,脉弦细—肝阳上亢。
(3)头晕面白,神疲乏力,舌淡,脉细弱—气血亏虚。
(4)头晕且重,如物裹缠,痰多苔腻—痰湿内阻。
(5)头晕耳鸣,腰酸遗精—肾虚精亏。
(6)若外伤后头晕刺痛—瘀血阻络。
2.胸闷的临床表现及意义(1)心悸气短—心气不足,或心阳不足。
(2)咳喘痰多—痰饮停肺。
(3)壮热,鼻翼煽动—热邪或痰热壅肺。
(4)气喘,畏寒肢冷—寒邪客肺。
(5)气喘,少气不足以息—肺气虚或肾气虚所致。
3.心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因惊恐而心悸,或心悸易惊,恐惧不安—惊悸。
无明显外界诱因,心跳剧烈,上至心胸,下至脐腹,悸动不安—怔忡。
细目六问耳目要点一耳部病变的临床表现及意义1.耳鸣、耳聋的临床表现及意义(1)突发耳鸣,声大如雷,按之鸣声不减,或新病暴聋者,多属实证。
肝胆火盛、肝阳上亢等。
(2)渐起耳鸣,声细如蝉,按之可减,或耳渐失聪而听力减退者,多属虚证。
肾精亏虚、脾气亏虚、肝阴血不足等。
2.重听的临床表现及意义日久渐致重听,虚证居多,肾之精气虚衰等。
耳骤发重听,实证居多,痰浊上蒙,或风邪上袭等。
3.耳胀、耳闭的临床表现及意义耳胀、耳闭是同一疾病由轻变重的两个不同阶段。
多因风邪侵袭,经气痞塞,或痰湿蕴结于耳,或邪毒滞留,气血瘀阻所致。
要点二目部病变的临床表现及意义1.目痛:痛剧者,多属实证,肝火上炎,或风热上袭所致;痛微者,多属虚证,阴虚火旺。
2.目眩:病人自觉视物旋转动荡,如在舟车之上,或眼前如有蚊蝇飞动的症状实:肝阳上亢、肝火上炎、肝阳化风及痰湿上蒙;虚:气虚、血亏、阴精不足。
3.目昏、雀盲、歧视的临床表现及意义目昏:视物昏暗不明、模糊不清。
雀盲:白昼视力正常,每至黄昏视物不清。
歧视:视一物成二物而不清。
三者多由肝肾亏虚,精血不足,目失充养而致。
1.午后发热明显,其特点是身热不扬,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扪之稍久即觉灼手,属于()A.阳明腑实证B.阴虚火旺证C.湿郁热蒸证D.瘀血化热证E.气虚发热证『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湿温潮热指午后发热明显,其特点是身热不扬,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扪之稍久即觉灼手,此属湿温,为湿郁热蒸之象。
2.瘀血、气滞、结石、虫积等有形实邪阻闭气机引起的疼痛特点是()A.灼痛B.冷痛C.刺痛D.胀痛E.绞痛『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绞痛指疼痛剧烈如刀绞一般而难以忍受的症状,多因瘀血、气滞、结石、虫积等有形实邪阻闭气机,或寒邪凝滞气机所致。
3.突发耳鸣,声大如雷,按之鸣声不减,或新病暴聋者,其病机可能是()A.肝阴不足B.肾精亏虚C.肝胆火盛D.脾气亏虚E.肝肾阴虚『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突发耳鸣,声大如雷,按之鸣声不减,或新病暴聋者,多属实证。
可因肝胆火盛、肝阳上亢、痰火壅结、气血瘀阻、风邪上袭或药毒损伤耳窍等所致。
4.久病畏寒属于()A.风寒表证B.伤风表证C.风热表证D.里实寒证E.里虚寒证『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久病畏寒指病人经常怕冷,四肢凉,得温可缓的症状。
常兼有面色白,舌淡胖嫩,脉弱等症。
主要见于里虚寒证。
因阳气虚衰,形体失于温煦所致。
A.阳气虚B.阳明燥热内结C.风痰阻滞经络D.下焦湿热郁蒸E.虚阳上越5.手足心汗的临床意义()6.阴汗的临床意义()『正确答案』BD『答案解析』1.手足心汗指病人手足心汗出较多的症状。
可因阴经郁热熏蒸,或阳明燥热内结,或脾虚运化失常所致。
2.阴汗指外生殖器及其周围汗出的症状。
多因下焦湿热郁蒸所致。
A.太阳经头痛B.少阳经头痛C.阳明经头痛D.厥阴经头痛E.少阴经头痛7.后头部连项痛,属()8.巅顶痛者,属()『正确答案』AD『答案解析』1.后头部连项痛,属太阳经头痛。
2.巅顶痛,属厥阴经头痛。
A.歧视B.目眩C.目痒D.目昏E.雀盲9.自觉视物旋转动荡,如在舟车之上,或眼前如有蚊蝇飞动,属于()10.白昼视力正常,每至黄昏视物不清,属于()『正确答案』BE『答案解析』1.目眩是指病人自觉视物旋转动荡,如在舟车之上,或眼前如有蚊蝇飞动的症状。
实者,多因肝阳上亢、肝火上炎、肝阳化风及痰湿上蒙清窍所致;虚者,多因气虚、血亏、阴精不足、目失充养所致。
2.雀盲是指白昼视力正常,每至黄昏视物不清,如雀之盲的症状。
细目七问睡眠1.失眠:虚证:阴血亏虚;或心虚胆怯;或阴虚火旺。
实证:火邪、痰热内扰心神,食滞内停。
2.嗜睡:痰湿内盛,或阳虚阴盛导致。
(1)困倦嗜睡,伴头目昏沉,胸闷脘痞,肢体困重—痰湿困脾,清阳不升。
(2)若饭后嗜睡,兼神疲倦怠,食少纳呆者—脾失健运,清阳不升。
(3)大病之后,精神疲乏而嗜睡—正气未复。
(4)精神极度疲惫,神志朦胧,困倦欲睡,肢冷脉微—心肾阳衰,神失温养。
细目八问饮食口味要点二食欲与食量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1.食欲减退(1)食欲减退,兼见面色萎黄,食后腹胀,疲乏无力者,多属脾胃虚弱。
(2)纳呆少食,兼见脘闷腹胀,头身困重,便溏苔腻者,多属湿邪困脾。
2.厌食(1)厌食,兼脘腹胀满,嗳气酸腐,舌苔厚腻者,多属食滞胃脘。
(2)厌食油腻之物,兼脘腹痞闷,呕恶便溏,肢体困重者,多属湿热蕴脾。
(3)厌食油腻厚味,伴胁肋胀痛灼热,口苦泛呕,身目发黄者,为肝胆湿热。
3.消谷善饥(1)兼多饮多尿,形体消瘦者,多见于消渴病。
(2)兼大便溏泻者,多属胃强脾弱。
4.饥不欲食:胃阴不足,虚火内扰所致。
5.偏嗜食物或异物指嗜食生米、泥土等的症状。
多见于小儿虫积。
6.食量变化食量渐增,是胃气渐复,疾病向愈之征;食量渐减,是脾胃功能渐衰,疾病逐渐加重。
若危重病人,本来毫无食欲,突然索食,食量大增,称为“除中”,胃气败绝所致。
要点三口味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1.口淡:脾胃虚弱证。
2.口甜:脾胃湿热或脾虚证。
3.口黏腻:痰热内盛、湿热蕴脾及寒湿困脾。
4.口酸:肝胃郁热或饮食停滞。
5.口苦:心火上炎或肝胆火热证。
6.口涩:燥热伤津或脏腑热盛。
7.口咸:肾病或寒水上泛。
细目九问二便要点一大便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2.排便感异常(1)肛门灼热:大肠湿热下注,或大肠郁热。
(2)里急后重:湿热内阻,常见于湿热痢疾。
(3)排便不爽:湿热蕴结,肠道气机不畅;或肝气犯脾,肠道气滞;或因食滞胃肠等所致。
(4)大便失禁:脾肾虚衰、肛门失约所致。
(5)肛门气坠:脾虚中气下陷要点二小便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1.尿次异常(1)小便频数:①小便短赤,为淋证,是湿热蕴结。
②小便澄清,夜间明显,肾阳虚或肾气不固。
(2)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一般统称为“癃闭”。
2.尿量异常(1)尿量增多:①小便清长量多,属虚寒证。
②多饮多尿而形体消瘦者,属消渴病。
(2)尿量减少:①小便短赤量少,属实热证。
②尿少浮肿,是肺、脾、肾三脏功能失常。
3.排尿感异常(1)尿道涩痛:见于淋证。
多因湿热蕴结、热灼津伤、结石或瘀血阻塞等所致。
(2)余溺不尽:肾气不固。
(3)小便失禁:肾气不固。
(4)遗尿:肾气不足。
细目十问经带要点一月经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1.经期异常(1)月经先期:脾气亏虚,肾气不足;阳盛血热,肝郁化热,阴虚火旺。
(气虚、热)(2)月经后期:营血亏损,肾精不足,气滞或寒凝血瘀,痰湿阻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