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与绘画

合集下载

诗歌与绘画的关系

诗歌与绘画的关系

诗歌与绘画的关系秦琼【遵义市航天高级中学,贵州遵义563000】【摘 要】诗歌与绘画。

让我们不但可以从中感悟到学习语言技巧和绘画技巧。

更主要的是通过类 比,打通两者之间的关节,从而体会其诵诗与赏画之间的通融之美。

【关键词】诗歌、绘画、区别、融合人们常将诗与画对举,如“诗情画意”“如画如诗”等,足见两者之间的渊源之深。

诗歌与绘画让我们不但可以 从中感悟到学习语言技巧和绘画技巧,更主要的是通过 类比,打通两者之间的关节,从而体会其诵诗与赏画之 间的通融之美。

绘画比诗歌早,起源于史前时期。

不管是东方还是 西方,最初的绘画都以物为中心:如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仰 韶文化的彩陶艺术,是以鱼、鸟、蛙、等“物”为主要的对 象;而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岩画和法国的拉斯科洞 穴的岩画,是以牛、猪、鹿、马等都是以“物”为主的对象。

作者们能正确地把握住对象的形态动作,表现出对象的 精神感情,诉诸视觉让人感到愉悦,进入审美的境界,甚 至能够起到交流情感的目的。

中国是诗的国度,我们爱的不仅仅是诗的格式,更是 诗的韵味与乐趣,从有据可考的文字记载来看,从最老的 《诗经》到两晋的山水田园诗,再至繁荣的唐宋……诗歌 负载了人们太多的情绪表达,诗歌里有歌颂劳动的艰辛 与执着,赞叹爱情的甜美和苦楚,哀叹战争的壮烈和残 酷,描绘自然的壮丽与沧桑,等等。

所以,读诗,读的是一种心情,读的是一种氛围,所得 到的感受是一种说不出的美;而画在有诸多相似于诗歌 的美的同时,又有别于诗歌的感受,那就是视觉的享受。

是绘画艺术家们将体验到的美经过艺术加工后呈现于 观众眼前的美。

那么,诗和画怎样相得益彰呢?让我们来看看《诗经》里的“关关睢鸠、在河之洲”一在一片生机盎然的汀洲 之上,有成双成对嬉戏悠游的水鸟,它们正发出甜美动 听的“关关”欢叫一这是多么令人醉的意境。

鸟是这样,人也如此。

这个画面是读了这首诗的人大脑里浮现出来的。

我们常说“画得诗之意,诗助画之思”,如“野渡无人 舟自横”,许多人画荒凉的古渡泊着一只小船,这是不合 格的,因为没有画出“无人”的意境。

诗歌与绘画的关联

诗歌与绘画的关联

诗歌与绘画的关联诗歌和绘画一直是人类文化艺术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有着紧密的联系和交织在一起的历史渊源。

它们共同描绘了一个鲜明绚丽的画面,让我们驻足观赏,陶冶我们的情操、品味和想象力。

诗歌的文字和绘画的图像,让我们能够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和审视我们的生命、世界和存在。

首先,诗歌和绘画都是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它们有着相同的表现手法。

在诗歌和绘画的创作过程中,都需要艺术家的想象力、创造力、美学感知和审美知识等多方面能力的结合。

诗歌需要通过文字的韵律、音色、韵律、形式和意象等手法表达出诗人对于事物的感受、思考和想象,而绘画则是通过色彩、形象、线条、光影、透视等表现手法表达出画家的感性和理性的思考和创造。

尽管两种表现方式各自不同,但是它们都需要艺术家将自己的想象力融入到自己的艺术作品中,创造出一个世界来。

其次,诗歌和绘画都是一种表达和传递情感的方式。

诗歌是由人类对身边的事物、情感和情境进行反思、感知和体验,用文字的表达出来的。

而绘画则是以画家的视角来展现他/她的世界和情感,通过色彩、形象、线条等表现手法抒发出画家的情感。

无论是诗歌还是绘画,都往往是通过艺术家的情感表达、作品的表现形式等元素来打动和感染观众的心灵,并引导我们去寻找自己内心世界的表达与沉淀。

艺术品的价值往往是情感的投射和表达,这就是诗歌和绘画的情感交流。

另外,诗歌和绘画也有很多关联的主题和表现形式。

例如,自然界是一个广泛的艺术表现领域,在意象塑造上,诗歌和绘画都善于通过自然元素如山水、星空、动物,植物等来表现其精神意境。

比如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中的“夜泊牛渚怀古”,“落日照大港”等等,都生动地表现了自然之美。

又如宋代画家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中,以鸟瞰角度展示出来的繁华市井和河滨美景,以及画家精细入微的人物描绘,让我们在观赏作品时也能体会到自然的美妙和丰富。

总而言之,诗歌和绘画的联系是多方面的,两者在艺术表达形式和主题上具有共性,尽管形式不同,但都表现出一种创作者对世界的认知与理解。

幼儿园诗画童心:诗歌创作与绘画表现教学案例

幼儿园诗画童心:诗歌创作与绘画表现教学案例

幼儿园诗画童心:诗歌创作与绘画表现教学案例一、概述幼儿园教育是培养孩子们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而诗歌创作与绘画表现教学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诗歌创作,幼儿可以表达内心情感,培养语言表达能力;而绘画表现则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艺术天赋。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深入探讨,探寻如何在幼儿园教育中实施诗歌创作与绘画表现教学。

二、诗歌创作与绘画表现的重要性1. 诗歌创作的意义在幼儿园阶段进行诗歌创作能够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学会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培养他们语言表达能力。

2. 绘画表现的价值绘画是幼儿最直接和自然的表达方式,通过绘画,幼儿可以将内心世界通过色彩和形状展现出来,教师能够从中了解幼儿的思维和情感世界,促进他们的艺术表现能力。

三、诗歌创作与绘画表现教学案例下面通过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来阐述如何在幼儿园中开展诗歌创作与绘画表现教学。

1. 教学目标通过诗歌创作和绘画表现,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感受,引导他们用文字和画笔表达出对自然的热爱和理解。

2. 教学过程(1)观察大自然:带领幼儿一起到校园或周边的公园等大自然环境中,观察自然景物,感受自然的美好。

(2)诗歌创作:老师与幼儿一起回教室,在自然的启发下,组织幼儿进行诗歌创作,鼓励他们表达对自然的情感和感受。

(3)绘画表现:在诗歌创作完成后,鼓励幼儿通过绘画的方式表现诗歌中所描述的自然景物,引导他们用画笔表达对自然的理解和想象。

3. 教学评价在诗歌创作和绘画表现过程中,老师要及时给予幼儿积极的肯定和鼓励,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和表现欲望;也要在绘画中发现幼儿的创作特点和潜力,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教育。

四、总结与展望通过诗歌创作与绘画表现教学,幼儿可以得到情感体验、语言表达和艺术创作等多层次的发展。

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们还可以结合更多的主题和内容,如家庭、社会和科学等,开展更丰富多彩的诗画表现教学,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和动力。

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几点看法

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几点看法

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几点看法导语: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探讨从古至今不绝如缕,且成果显著,下面小编分享了王维诗歌与绘画的关系,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王维诗与画的关系,历代的探讨层出不穷,而这主要源于苏轼在评价王维《蓝田烟雨图》中的题诗时,说了一番流传甚广的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此说为众多研究者所接受,并对其进一步阐发,认为王维的山水诗和部分田园诗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一些诗亦有如是特点,这基本符合唐人创作的实际情况。

至于戴鸣《桑阴随记》云“古人诗皆有画,古人画皆有诗”,则显然有失偏颇,晚明张岱在《与包严介》中指出王维的题诗并非句句入画,而且认为“诗以空灵才为妙诗,可以入画之诗,尚是银屑也”,则是直接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否定,自此,后人对于王维诗中有画的质疑愈演愈烈,新时期的蒋寅可谓此风的集大成者,他的《对王维“诗中有画”的质疑》直接提出“将王维诗的成就归于‘诗中有画’已然损害了王维诗的艺术价值”,“代表王维诗歌特色的恰恰是诗不可画”。

在我看来,苏轼关于王维诗画的评价是很恰当的,蒋寅等人将“诗中有画”等同于“诗可入画”,显然误解了苏轼的原意,本文将试图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此作一些补充。

一、诗歌与绘画产生的过程非常相近美国华莱士・斯蒂文斯在《诗歌与绘画的关系》中说到,诗歌和绘画起源于敏感性,诗人和画家凭借头脑努力来完成他们的工作,他们“不是凭借灵感,而是凭借想象或者是想象所激发的神秘的原因。

简而言之,这两门艺术,诗歌和绘画,都共同拥有一种劳动元素。

”同时,中国古代作家注重个人主观感情意绪的抒发,强调个性和感情的真实。

由此可以看出,诗歌与绘画的产生来自于作家本身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洞察力和真挚饱满的感情意绪,这即是说,作家在进行创作诗与画的时候,感情思维是极其相似的,只是用来表达感情和所思所想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他们都是形象的制造者。

高中论述类阅读:与绘画的连接点诗歌与绘画是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的两岸。人们常说“诗画同源”“诗画一

高中论述类阅读:与绘画的连接点诗歌与绘画是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的两岸。人们常说“诗画同源”“诗画一

高中论述类阅读 2019.1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意境--诗歌与绘画的连接点诗歌与绘画是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的两岸。

人们常说“诗画同源”“诗画一家”“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足见诗歌与绘画的亲密关系。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历史源远流长。

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诸多美的诗篇,从最老的《诗经》,到两晋的山水田园诗,再至唐诗宋词,数不胜数。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第一句便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既可以为诗又可以为画,既可以为山水、为人物,亦可以为花鸟,这可以说是诗中有画的最早的实据。

但从接受的艺术感官和心理功能来说,绘画是视觉艺术,通过眼睛就可以直接掌握,给予的想象空间较少;而诗歌则是听觉艺术,不是仅凭感官就能一下子掌握的,它需要由记忆和想象来共同完成。

诗有诗的语言,画有画的语言。

诗歌有音韵美,而绘画有笔墨美。

诗用文字来表达社会和人类的活动,画用笔墨来再现或者升华物象给予艺术家的感受。

诗人与读者的交流是在一个意象的空间里完成的。

诗人描绘的是一个设计的世界,但是读者感受到的分明是一次似曾相识的心灵律动。

作为诗歌与绘画的连接点,意境的营造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意境,是我国诗词与绘画中重要美学范畴之一。

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意境”这个词,最早见于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格》,与物境、情境并提:“诗有三境:一曰物境。

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

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

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

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对意境的内涵作了全面深入的解读。

他说“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并将“境界”(即意境)分为“有境界”与“无境界”,“造境界”与“写境界”,“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表现为“情景相生”,而无我之境则是“物我相冥”。

诗歌与绘画的关系

诗歌与绘画的关系

诗歌与绘画的关系作者:秦琼来源:《课堂内外·教师版》2017年第03期【摘要】诗歌与绘画。

让我们不但可以从中感悟到学习语言技巧和绘画技巧。

更主要的是通过类比,打通两者之间的关节,从而体会其诵诗与赏画之间的通融之美。

【关键词】诗歌、绘画、区别、融合人们常将诗与画对举,如“诗情画意”“如画如诗”等,足见两者之间的渊源之深。

诗歌与绘画让我们不但可以从中感悟到学习语言技巧和绘画技巧,更主要的是通过类比,打通两者之间的关节,从而体会其诵诗与赏画之间的通融之美。

绘画比诗歌早,起源于史前时期。

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最初的绘画都以物为中心:如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的彩陶艺术,是以鱼、鸟、蛙、等“物”为主要的对象;而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岩画和法国的拉斯科洞穴的岩画,是以牛、猪、鹿、马等都是以“物”为主的对象。

作者们能正确地把握住对象的形态动作,表现出对象的精神感情,诉诸视觉让人感到愉悦,进入审美的境界,甚至能够起到交流情感的目的。

中国是诗的国度,我们爱的不仅仅是诗的格式,更是诗的韵味与乐趣,从有据可考的文字记载来看,从最老的《诗经》到两晋的山水田园诗,再至繁荣的唐宋……诗歌负载了人们太多的情绪表达,诗歌里有歌颂劳动的艰辛与执着,赞叹爱情的甜美和苦楚,哀叹战争的壮烈和残酷,描绘自然的壮丽与沧桑,等等。

所以,读诗,读的是一种心情,读的是一种氛围,所得到的感受是一种说不出的美;而画在有诸多相似于诗歌的美的同时,又有别于诗歌的感受,那就是视觉的享受。

是绘画艺术家们将体验到的美经过艺术加工后呈现于观众眼前的美。

那么,诗和画怎样相得益彰呢?让我们来看看《诗经》里的“关关睢鸠、在河之洲”——在一片生机盎然的汀洲之上,有成双成对嬉戏悠游的水鸟,它们正发出甜美动听的“关关”欢叫——这是多么令人醉的意境。

鸟是这样,人也如此。

这个画面是读了这首诗的人大脑里浮现出来的。

我们常说“画得诗之意,诗助画之思”,如“野渡无人舟自横”,许多人画荒凉的古渡泊着一只小船,这是不合格的,因为没有画出“无人”的意境。

诗歌与画的关系

诗歌与画的关系

顾恺之《洛神赋图》
曹植: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 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敢 为 天 下 大 不 同
岭 上 白 云 同 我 笑
南 山 乐 山 题 画 诗
二:诗画异质: 诗与画的差异性
诗与画有着极大的相似性,但也有一定的差异 性 诗歌:时间艺术和间接艺术 画 :空间艺术和直接艺术
诗 歌
时间艺术:诗歌在对空间境界、方位、角 度、距离 的选择和变换方面,有着绘画无法比 拟的自由度。可以表现声音、触觉、嗅觉、感 觉等无法凭空间境界直接展示的内容,并且对 外物与内心的碰撞、交叉以至融合、渗透,或 相离、相反等情况,可以因意而施,运转自如。 间接艺术:诗中有画的情况,不是诗直接 表现出来的,诗中的画都是通过语言描述,在 读者头脑中形成一种自己的理解,再加上读者 自己的经验、想象、联想,才在读者头脑中形 成了一幅虚拟的画卷。
前两句是很明显的“诗中有画”,可以 用画表现出来,但后两句却很难用画表现 出来,“思故乡”怎样画出来呢?

总而言之:诗中有画,而不全是 画; 画中有诗,而不全是诗”
----这应该是诗与画关系的最好写照。
谢谢观赏!
同质性之一:诗中有画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它的意境是通过语言来实 现的,所有的意象也都是语言的表达。 • • 我们通过联想、想象等手段,根据诗的描述在 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一幅画面,来加深我们对诗的 理解。所谓“诗中有画”就是诗歌突破了语言的 界限,而充分发挥出了它启示作用,在读者的头 脑中形成了清晰的图画。
诗与画的关系
一、诗画同质: 诗歌和绘画的同一性
宋代大词人苏东坡先生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的命题,主张诗与画应相互渗透 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 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诗歌与绘画

诗歌与绘画
对意境的共同追求。 “意境”是中国美学的最高范畴,“意境”说最 早形成于中国诗歌。
诗歌与绘画的差异性
诗歌与绘画属于两种不同的艺术品类,有着完全 不同的传播媒介和表现形式,在艺术分类中,将诗 歌定为时间艺术(或音律艺术),将绘画定为空间艺 术(或造型艺术),二者在审美特征上具有内在的差 异性。
绘画取材 于诗歌
从诗经、楚辞到乐府民歌, 从魏晋诗歌到唐诗、宋词、元 曲、它们一脉相承,而又风格 迥异,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璀 璨明珠。
贰 绘画的起源
绘画篇
绘画产生于人类的原始社会,从最早刻画于石 壁—陶器—青铜器,渐渐出现了绘画,绘画是现实 生活的高度概括和艺术再现,并在作品中融入了作 者的世界观和思想感情,用以感染观众、教育群众, 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叁 诗与画的关系
贤生 神活 仙题 灵材 异古
圣 先
顾 图吴王

道维

子文

明人

皇画

观鼻
马祖
西汉 魏晋 唐



寅郑


画板


家桥




宋 元 明 清 近代 现代
123
234
456
诗歌与绘画的同一性
①媒介的共同性 中国诗画同源,诗是由文字书写和表达的,文字
的本质是图画 ②本质的表情性
中国诗寓情于景,中国画借景写情,以写意为尊 尚,后代“以形写神”“传神写照”气韵生动” ③内在的同一性
立 春
歌 诗

水 立


蛰 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诗歌与绘画
宋,张舜民有诗句云:“诗是有声画,画是有形诗。

”自古至今,便有诗书画同源之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能诗者多识画,能画者多知诗,二者同体也。

画为可见艺术,诗为可“感”艺术。

画以形悦人,诗以情动人,一脉相通。

诗画同源,基于均为表现形象,进而追求意象。

诗中情,画中意,其创造均有赖于意象的获得。

意境的追求,是诗的审美原则,画的审美观点。

我觉得诗中画,画中诗很让人称绝。

诗歌与绘画虽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但是,诗中所蕴含的情感可以借助画面来直观体现,良好的视觉效果可以一下子让人进入到那种特定的情境,陶醉在画意中。

这时候,再吟诵画中的诗句,画中之景因诗之澄怀抒情得以尽情发挥。

画与诗互相对照,互相补充,互相引申, 诗以文字述情,画以笔墨传情,营造了一种超然境界。

在这种境界中尽情品味其中的意境,尽情遐想,与作者心灵碰撞,在我看来,是莫大的幸福。

诗画相融得珠联璧合之神妙。

有诗句曰:光风霁月画有意,流水高山诗传神。

诗画同源,古之所谓,诗者心声,画者心画,故其道无二致也。

在古代,人们早就注意到了诗歌与绘画相互融通的艺术之美。

宋代画家郭熙云"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也曾说过"诗画本一律",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德斯也认为"画为不语诗,诗是能言画"。

正因如此,我国古人很早就通过题画诗这一形式,或以诗入画,将诗意、诗境转换为画意、画境,以"有形的"、"无声的"绘画形式来凸显"无形的"、"有声的"诗歌的意境;或将绘画美转化为诗艺美,将画境转化为诗境,以诗写画,以诗文之长,补绘画之短,使绘画作品的意境和趣味提以升发。

这些由我国古代艺术家创作出来的一幅幅意象生动、笔墨苍劲、色彩淡雅的中国画,配上一首首隽永超逸的题画诗,使诗情画意相得益彰,构成一件件极赋东方文化神韵的艺术品。

中国把诗与画,直接融入于一个画面之内,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这也有别于西方艺术,因此,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著名的题画诗。

这些题画诗,也颇具特色。

题画诗是咏叹画的意境,诗在画面中所占的位置,也构成画的一部分,这是诗画的融合。

唐代的题画诗十分盛行。

以诗咏画,以诗意发挥画意,进而以诗境开扩画境,诗画结合,画的意境可以直接来自诗人的想象和感情。

杜甫的题画诗尤为精彩。

王渔洋《蚕尾集》中说:「六朝以来,题画诗绝罕见。

盛唐如李白辈,间一为之,拙劣不工……杜子美始
创为画松、画马、画鹰、画山水诸大篇,搜奇抉奥,补笔造化……子美创始之功伟矣。

」《杜工部集》中有题画诗十八首,这些题画诗很深刻地将绘画的艺诗与画的融合,在形式上,体现为“题画诗”的出现。

李白、杜甫皆有精彩的题画诗行世。

在古典绘画史上,真正将诗题在画面的空白位置,并直接参与画面的构图与布局,据说始于宋徽宗时。

不过若讲两者间内在的会通和合,则起码要追溯到魏晋时代。

绘画的与诗相融,大致可分为两个层面:其一,取用诗的题材;其二,吸纳诗的技法。

画家取用诗歌题材而创作的“诗意图”,往往要将诗中意境着意加深加远一番,于是画得诗之意,诗助画之思。

诗要读,画也要读,而且还应将绘画艺术品及其题诗对照起来一起研读,将画幅的绘画美和笔情、画境与题画诗里的诗艺美逐一比照,寻绎它们相互融通、渗透的妙处,整体地把握艺术品的美学特质,才能完整体会诗与画完美结合所散发的无穷艺术魅力。

遗憾的是,题画诗这种流传千百年的传统艺术瑰宝当下已日渐衰微,当代能诗擅画的国画家已是凤毛麟角,当代人既懂诗又懂画的也已不多见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