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与画的关系
诗与画的关系

诗与画的关系诗与画都是人类文化不可缺少的艺术表现形式,追溯到古训,画即诗,诗即画,它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方面,画和诗皆以文字声响的形式传达出来,表现的细致、密集的信息量让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其不可比拟的优势;另一方面,画和诗都是表达情感、思想和创造力的手段,丰富人们的心灵世界与生活体验,是民族文化的精粹。
诗和画都有着自成一体的表达方式,存有其独特的美学内涵和表现形式,因而也分别拥有各自独特的文化传承。
诗作者们可以通过手法巧妙而精致的词句,营造出如流动的潺潺小河般的诗篇,令人心旷神怡;而画家们绘制出的画面,可以将古老的传说与真实的景象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表现出深邃的艺术灵感。
在国学古文化中,诗和画在传播礼乐廉耻、道德规范的传统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古今名画,往往以其特有的文化美学视角,将主题融入画面中,丰富了画面的内涵,令视觉内容无穷无尽;而古今名词,则依托着诗句华美动人的体式,凝结出深刻的文化气息。
它们之间,自有渊源,不仅有着共同的文化内涵,而且彼此支撑互助,亦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
在书籍中,常常可以看到文、画相结合的作品,比如卷轴上的图文合璧,明信片上的画诗交融,以及许多绘画类的书册,每一份都充满文化的韵味,写实的,抽象的,叙事性的,非叙事性的都可以,在诗与画的结合下,更能创造出深入人心的精神美学。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类大脑对于图画和叙事诗的反应几乎是完全相同的,因此,诗与画的关系备受重视,研究者们探究了它们的精神结构,它们所蕴含的文化精神,以及它们背后的普世价值,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艺术的矛盾,也有着协调的共性。
此外,诗与画的结合,更能够提高观赏者的审美水平,它们中的文字与图片可以恰如其分的完整传达作者在诗中营造出来的主题,艺术气息,以及隐含思想,更能让读者丰富读者的心灵生活,深刻地感悟传统文化的内涵,将艺术细节融入生活,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将文字、图景、境界精致地融合在一起。
诗与画,自古以来就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它们相互熔炼、结合,相互取长补短,将文字与画面有机地结合,融合出独特的文化精神,深植于人们的心中,长盛不衰。
诗歌与中国画的融合

诗歌与中国画的融合摘要:诗画结合是形成中国画民族风貌的重要因素。
文学与绘画超越艺术门类的区隔走向统一是一个漫长的相互渗透与贯融的过程。
其间,诗与画的关系经历了从外在形式的协调统一到内在精神的交融契合,二者在互动过程中由表及里,由局部而全面,促成了中国画艺术中独特的“诗画合一”、“诗情画意”、“诗画一律”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诗歌绘画结合外在形式内在精神统一诗歌与绘画在审美创造中,原本处于不同的两极。
文学偏虚,绘画偏实;文学无形,绘画有形;文学更主观,绘画更客观。
正确的区分二者的不同特征,有助于发挥各自的长处,也为它们之间的结合及至最终走向“统一”创造了条件。
一、诗歌与绘画的内在差异——诗与画的分界诗歌与绘画属于两种不同的艺术品类,有着完全不同的传播媒介和表现形式,在艺术分类中,通常将诗歌、音乐等界定为时间艺术(或音律艺术),而将绘画、雕塑等界定为空间艺术(或造型艺术),[1]二者在审美特征上具有内在的差异性。
首先,时间艺术表现的是“流动”的、“虚空”的,在时间中“承续”的事物。
而空间艺术表现的则是“稳定”的、“实在”的,在空间中并列的事物。
一般来看,诗歌属于前者,绘画属于后者。
其次,时间艺术在审美倾向上着重“言志”,主观性更强。
空间艺术则偏向“状物”,客观性较为突出。
因此,一般情况下,诗歌重表现,绘画重再现。
再次,“时”“空”艺术由于不同的创作基调,决定了二者在审美创造中对于“情思”与“景物”的不同侧重。
即——诗歌与绘画在审美趣味上无法实现完全的“同一”。
也就是说,绘画常常不能传递诗歌中的某些内容,而且绘画也往往无力表达诗歌中所蕴含的“微妙”的情思和意趣。
二、诗歌与绘画相互渗透与融合的历程文学与绘画跨越艺术门类的区隔走向融合与统一不是天然就有,抑或一蹴而就的。
纵观中国绘画发展史,诗歌与绘画凭借各自不同的审美特征和表现倾向相互“吸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由表及里,由局部而全面的流变历程。
在审美创造的过程中,二者逐渐从“外在形式”的结合,走向“内在精神”的交融。
中国画与诗的关系

中国画与诗的关系中国诗画产生的背景:中国的诗与画关系是极其密切的。
它们在很早以前就有一定的联系,而且在相互影响。
二者在艺术精神、内容、意境、审美情趣上都有着交融性。
中国最早的文学成就是编纂于公元前6世纪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而中国诗画开始联系起来是因为刘褒为《诗经》上的《北风》、《云汉》二诗配了二幅图。
到晋代的顾恺之根据曹植的《洛神赋》画了《洛神赋图》。
至晋末陶潜开始创作田园山水诗,并出现一批山水画家。
自此以后山水田园诗逐渐发展起来。
这些诗人画家,虽然不曾有意识的将诗画结合起来,但却同时向山水田园诗画发展,使题材内容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再者,这些诗人画家的道佛思想极其浓厚,在审美最求上也大体相同。
所以他们的诗画创作思想也有相似之处。
到唐代时,是诗歌的辉煌时期,诗画结合也已明朗化,诗人画家或为画题诗,或为诗作画。
可见诗画结合在唐代已经逐渐发展起来,而且各种形式都已具备。
而宋代的诗与画的密切关系,已经相当明显了,而且也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
并由于苏轼提出总结性的“诗中有画”与“画中有诗”的美学原则,成为千古定论。
自此以后,诗人画家都以此为最高的审美追求和创作目的,导致诗配画和画配诗及画上题诗、自画自题,成为普遍的诗画创作的美的形式和标准。
绘画史一般把王维看成“诗中有画”与“画中有诗”的代表人物。
苏轼也是一个诗画结合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后人评价苏轼,说他“以诗为有声画,画为无声诗”,这也是一个非常高的评价。
画上题诗题款,也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人们面对一幅写意山水或写意花鸟画,有时就很难看懂画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但通过画上的题诗题款,就比较容易把握作画者所要表达的内容。
而诗的取材时非常广泛的,反映的社会内容也是极为丰富的,这也是诗的一大特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应有尽有,从而全面的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诗完全可以称的上是一幅社会的风情画,也正是这样,促使中国画与诗紧密联系。
当画家意识到一位画家可以像诗人那样乘兴之所至而记录下自己情绪状态以及这美景时,绘画就开始诗化了。
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几点看法

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几点看法导语: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探讨从古至今不绝如缕,且成果显著,下面小编分享了王维诗歌与绘画的关系,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王维诗与画的关系,历代的探讨层出不穷,而这主要源于苏轼在评价王维《蓝田烟雨图》中的题诗时,说了一番流传甚广的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此说为众多研究者所接受,并对其进一步阐发,认为王维的山水诗和部分田园诗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一些诗亦有如是特点,这基本符合唐人创作的实际情况。
至于戴鸣《桑阴随记》云“古人诗皆有画,古人画皆有诗”,则显然有失偏颇,晚明张岱在《与包严介》中指出王维的题诗并非句句入画,而且认为“诗以空灵才为妙诗,可以入画之诗,尚是银屑也”,则是直接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否定,自此,后人对于王维诗中有画的质疑愈演愈烈,新时期的蒋寅可谓此风的集大成者,他的《对王维“诗中有画”的质疑》直接提出“将王维诗的成就归于‘诗中有画’已然损害了王维诗的艺术价值”,“代表王维诗歌特色的恰恰是诗不可画”。
在我看来,苏轼关于王维诗画的评价是很恰当的,蒋寅等人将“诗中有画”等同于“诗可入画”,显然误解了苏轼的原意,本文将试图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此作一些补充。
一、诗歌与绘画产生的过程非常相近美国华莱士・斯蒂文斯在《诗歌与绘画的关系》中说到,诗歌和绘画起源于敏感性,诗人和画家凭借头脑努力来完成他们的工作,他们“不是凭借灵感,而是凭借想象或者是想象所激发的神秘的原因。
简而言之,这两门艺术,诗歌和绘画,都共同拥有一种劳动元素。
”同时,中国古代作家注重个人主观感情意绪的抒发,强调个性和感情的真实。
由此可以看出,诗歌与绘画的产生来自于作家本身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洞察力和真挚饱满的感情意绪,这即是说,作家在进行创作诗与画的时候,感情思维是极其相似的,只是用来表达感情和所思所想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他们都是形象的制造者。
高中论述类阅读:与绘画的连接点诗歌与绘画是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的两岸。人们常说“诗画同源”“诗画一

高中论述类阅读 2019.1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意境--诗歌与绘画的连接点诗歌与绘画是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的两岸。
人们常说“诗画同源”“诗画一家”“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足见诗歌与绘画的亲密关系。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历史源远流长。
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诸多美的诗篇,从最老的《诗经》,到两晋的山水田园诗,再至唐诗宋词,数不胜数。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第一句便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既可以为诗又可以为画,既可以为山水、为人物,亦可以为花鸟,这可以说是诗中有画的最早的实据。
但从接受的艺术感官和心理功能来说,绘画是视觉艺术,通过眼睛就可以直接掌握,给予的想象空间较少;而诗歌则是听觉艺术,不是仅凭感官就能一下子掌握的,它需要由记忆和想象来共同完成。
诗有诗的语言,画有画的语言。
诗歌有音韵美,而绘画有笔墨美。
诗用文字来表达社会和人类的活动,画用笔墨来再现或者升华物象给予艺术家的感受。
诗人与读者的交流是在一个意象的空间里完成的。
诗人描绘的是一个设计的世界,但是读者感受到的分明是一次似曾相识的心灵律动。
作为诗歌与绘画的连接点,意境的营造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意境,是我国诗词与绘画中重要美学范畴之一。
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意境”这个词,最早见于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格》,与物境、情境并提:“诗有三境:一曰物境。
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
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
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
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对意境的内涵作了全面深入的解读。
他说“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并将“境界”(即意境)分为“有境界”与“无境界”,“造境界”与“写境界”,“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表现为“情景相生”,而无我之境则是“物我相冥”。
诗歌与画的关系

‚ 我看他《塞上》一首,内 一联云:‘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 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 圆的。这‘ 直’字似无理,‘ 圆’ 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 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 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畫趣中的詩意
畫意可刺激詩情,大多數
的題畫詩,便是畫意引發詩情的 最好例證。題詩者充分領悟那丹 青之外的意蘊,使詩與畫融為一 體。
蘇 軾 《 惠 崇 < 春 江 晚 景 》 >
正 是 河 豚 欲 上 时 。
蔞 蒿 满 地 芦 芽 短 ,
春 江 水 暖 鸭 先 知
竹 外 桃 花 三 两 枝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顧愷之《洛神賦圖》
傅抱石、關山月《江山如此多嬌》
詩與畫的隔閡
‚ 水作罗浮磬,山鸣 于阗钟。‛此太白诗,何必 右丞诗中画也,画中欲收钟 磬不可得! 程正——董其 揆转述为: 昌 ‚ ‘ 洞庭湖西秋月辉, 潇湘江北早鸿飞。’华亭爱 诵此语,曰:‘ 说得出, 画不就。’‛
疏影橫斜水清淺, 暗香浮動月黃昏。
詩與畫的交融仍在繼續, 我們也不得不承認,詩與畫的 緊密聯繫,讓這兩種藝術迸發 出更美妙的火花……
」
人 散 后 一 鉤 新 月 天 如 水 。
花,一朵朵緩緩落 下。 我微笑,但是神情 有點不自然。 我一直擔心,當你 按下快門時,我卻 剛好閉上眼睛。
那個下午,我們還 做了什麼?我早已 忘記。 只記得最後一朵花 飄落時,我卻剛好 輕輕閉上眼睛。
中国诗歌艺术
「
诗与画
一、詩境中的畫意
二、畫趣中的詩意 三、詩與畫的隔閡 四、詩與畫的火花
詩境中的畫意
味摩詰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詰 之画,画中有诗。
——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
浅谈诗与画的关系5篇范文

浅谈诗与画的关系5篇范文第一篇:浅谈诗与画的关系浅谈诗与画的关系苏东坡曾称赞王摩诘(即王维)的诗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诗,画中有诗。
”这一说法不仅说明了王维诗画的创作特点,也开创了诗歌与绘画创作的新领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诗歌与绘画是彼此联系的,在艺术上是相通的,也是互补的。
现在我们引用王维的《山居秋暝》和郑板桥的名画《竹石》来分析。
首先,我们来分析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
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
诗人从秋日傍晚山村的景物之中,选取了明月、清泉、青松、莲等景物,又选取了一些富有动感的生活片段,不假雕饰,用几乎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山村生活图。
虽然没有进行细节描写,但亦使读者脑中生成一幅幅画面。
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中有画”。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它的意境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所有的意象也都是语言的表达。
我们对诗歌中的意象的理解,是在现实的基础上,是通过我们自己的头脑加工加以完成的,我们通过联想、想象等手段,根据诗的描述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一幅画面,来加深我们对诗的理解。
所谓“诗中有画”就是诗歌突破了语言的界限,而充分发挥出了它启示作用,在读者的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图画。
这样的创作更有利于读者的理解,也更有利于诗歌的传播。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郑板桥的名画《竹石图》(见右)。
浅谈中国画与中国诗歌的关系

浅谈中国画与中国诗歌的关系中国画与中国诗歌是中华文化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画作为视觉艺术形式,讲究画家的笔墨技巧与表现手法,而中国诗歌则是语言艺术的形式,讲究的是文人的修养与文学功底。
这两种艺术形式虽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但它们之间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下面我将就这个话题简单阐述一下我的看法。
中国画与中国诗歌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
中国画的创作以“诗、书、画”三者的结合为最高境界,而诗歌的创作也有“画境诗意”的表现手法。
例如南宋画家韩干的“一个韩干胜十个绝代才子”的评价就是由他的画与他的诗相得益彰得来的。
又比如明朝画家董其昌的《花卉图》中,每幅画都配上了一首与画面相得益彰的诗,令人欣赏时倍感顺眼、妙趣横生。
可见,中国画与中国诗歌之间的互动共生,对艺术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中国画与中国诗歌的语言表现方式也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宋代画家郭熙曾说:“画为无言之语”,也即绘画作品不能直接表述,但画家可以用画的表现手法和造型技巧,来营造一种独特的语言氛围,引起观者的共鸣和联想。
中国诗歌则是用文字表现的语言形式,但是在表达上也讲究意境和联想。
它一般通过抒情、描写、议论等方式,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寄寓在诗歌之中,而读者则可以从中感悟到作者的心情与情感,联想到其他丰富多彩的图像与情境。
类似于中国画的意境表现,中国诗歌的意境构建也是不言而喻、引人联想,并且往往有一种神秘的美感。
此种美感虽来源于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它们依然都为人们所珍爱。
此外,中国画与中国诗歌的题材也有很多重合之处。
优秀的中国画作品常常描绘人物、山水、花卉等天然风景,而中国诗歌也常常写人物、山水、花鸟等自然景观。
这些题材都是生活中最直观、最真实、最具有触动人心的事物。
艺术家在创作时,借助这些题材,既可以丰富艺术表现的内容,也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想。
总之,中国画与中国诗歌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个联系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联密不可分。
中华文化以其历史和文化的底蕴,为中国画与中国诗歌艺术形式的交流和互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顾恺之《洛神赋图》
曹植: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 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敢 为 天 下 大 不 同
岭 上 白 云 同 我 笑
南 山 乐 山 题 画 诗
二:诗画异质: 诗与画的差异性
诗与画有着极大的相似性,但也有一定的差异 性 诗歌:时间艺术和间接艺术 画 :空间艺术和直接艺术
诗 歌
时间艺术:诗歌在对空间境界、方位、角 度、距离 的选择和变换方面,有着绘画无法比 拟的自由度。可以表现声音、触觉、嗅觉、感 觉等无法凭空间境界直接展示的内容,并且对 外物与内心的碰撞、交叉以至融合、渗透,或 相离、相反等情况,可以因意而施,运转自如。 间接艺术:诗中有画的情况,不是诗直接 表现出来的,诗中的画都是通过语言描述,在 读者头脑中形成一种自己的理解,再加上读者 自己的经验、想象、联想,才在读者头脑中形 成了一幅虚拟的画卷。
前两句是很明显的“诗中有画”,可以 用画表现出来,但后两句却很难用画表现 出来,“思故乡”怎样画出来呢?
•
总而言之:诗中有画,而不全是 画; 画中有诗,而不全是诗”
----这应该是诗与画关系的最好写照。
谢谢观赏!
同质性之一:诗中有画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它的意境是通过语言来实 现的,所有的意象也都是语言的表达。 • • 我们通过联想、想象等手段,根据诗的描述在 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一幅画面,来加深我们对诗的 理解。所谓“诗中有画”就是诗歌突破了语言的 界限,而充分发挥出了它启示作用,在读者的头 脑中形成了清晰的图画。
诗与画的关系
一、诗画同质: 诗歌和绘画的同一性
宋代大词人苏东坡先生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的命题,主张诗与画应相互渗透 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 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 。”
在宋代有很多人和苏轼的看法相 同,他们都强调诗画的同一性。像周孚说:‘东 坡戏作有声画,叹息何人为赏音。” • 在这些观点中,有的把诗说成是“有声 画”“无形画”,把画看作是“无声诗”或“有 形诗”。对欣赏者来说是在进行赏析活动中产生 了相似或者接近的审美感受,对于创作者来说作 者在创作时创造出了能激起观赏者和读者共鸣的 同一性的审美意象,是作者运用形象的思维把诗 融入绘画之中,把画也融入到诗中,这样使得我 们感觉到诗与画具有同质性。
《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映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诗中有画
主要体现:
山水诗和叙事诗
•
陶渊明《饮酒》(其五)
• • • • •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
同质性之二:画中有诗
"画中有诗"的"诗"主要体现在题画诗上
题画诗是指:在中国画的空白处,往往由画家 本人或他人题上一首诗。诗的内容或抒发作者的 感情,或谈论艺术的见地,或咏叹画面的意境。 题画诗又可以分为“以诗为画”、“以画为诗” 和“诗画一体”三种情况。"
画
空间艺术:绘画凭借线条和颜色,描绘那些同时并 列的物体,诗通过语言声音,叙述那些持续于时间 的事物,即画写定型,诗写变化 直接艺术:绘画是一种直观造型艺术。绘画想 要表现什么,是直接在画中画出来的。
•
大多时候,诗是 说得出,画不就思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