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诗与画的关系(一)
浅谈中国画与中国诗歌的关系

浅谈中国画与中国诗歌的关系
中国画和中国诗歌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
首先,两者都深受中国传统书法思想的影响,强调笔墨自然。
中国画以笔墨、工笔绘
制出蕴含诗意的图像,展现出自然精妙的神韵,中国诗歌也凝缩了绘画的精华,以词藻转
化人们的情思,宣告生命的深邃哲理。
其次,中国画和中国诗歌表达的都是意境抒情。
在中国画中,创作者会用柔和的笔形
构建出自然宽广的氛围,让观者来到怡然自得的秀美之地,而中国诗歌也善于将思想象征化,表达出内心情思,赋予作品柔软而婉转的意境。
此外,中国画和中国诗歌也是影响着对方的,有些诗歌画家会采用中国诗歌的形式来
提高画作的艺术效果,把诗歌中的精装饰植入画面之中,令画面既有艺术性又有思想感染力;有时候太极画家会以表现文艺气氛的诗歌以看家风格,来创作出具有平复心态的书法。
总之,中国画和中国诗歌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融合,
彼此促进,形成了一个艺术完整的体系。
它们不仅能够满足观衆的心灵追求,更能和历史
文化在一起,流传千古,代代传承。
浅谈中国画与中国诗歌的关系

浅谈中国画与中国诗歌的关系中国画与中国诗歌都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两者密不可分,相互催化,相得益彰。
中国画和中国诗歌之间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古代,两者在传统文化中都有着独特的地位和影响力。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画常常相互附会,互为表里,它们之间的关系已经被确立,并且深深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中国画与中国诗歌之间的关系在于它们共同的创作意境。
中国画和中国诗歌在创作时都注重意境的表达。
中国画家在创作画作时,往往会以诗词为灵感,构思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诗词中的意境会被转化成画家的笔墨之中。
而诗人们在创作诗歌时,也常常以画作为创作的题材,并且常常会用画家的笔墨来描绘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这种双向的创作方式使得中国画和中国诗歌在表现意境上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彼此之间形成了一种和谐的艺术关联。
中国画与中国诗歌之间的关系在于它们共同的审美情趣。
中国画以其独特的笔墨韵味和色彩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而中国诗歌则以其含蓄的情感和深沉的意境打动着人们的心灵。
中国画和中国诗歌在审美上都追求传统文化中的“雅致”、“高雅”和“清新”的审美情趣,表达对自然、人生、情感的理解。
中国画和中国诗歌都注重意境与情感的描绘,而且都以清新、含蓄、深邃、雅致的审美情趣来打动人们。
无论是中国画还是中国诗歌,都是传统文化中的审美典范,它们共同的审美情趣成为彼此在艺术上的相互借鉴和协调。
中国画与中国诗歌之间的关系在于它们共同的文化底蕴。
中国画和中国诗歌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承载着中国人的文化情感和审美追求。
中国画以山水、花鸟、人物等为主题,通过笔墨的运用展现着中国人对自然的崇敬和对人生的感悟。
中国诗歌以丰富多彩的题材和表现手法描绘着中国人的生活、思想和情感,贯穿了中国文化史的各个时期。
中国画和中国诗歌都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文化底蕴,它们在传统文化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中国人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中国画与中国诗歌之间的关系在于它们共同的艺术传承。
浅谈中国画与中国诗歌的关系

浅谈中国画与中国诗歌的关系中国画与中国诗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艺术形式,历史悠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形成了一种紧密的艺术联系。
两者在表现手法、意境表达和审美观念等方面都有相通之处,因此中国画与中国诗歌之间存在着一种深厚的联系。
本文将从中国画与中国诗歌的历史渊源、相互影响、表现手法、意境表达以及当代发展等方面来探讨中国画与中国诗歌之间的关系。
从历史渊源来看,中国画与中国诗歌有着共同的源头。
中国古代绘画和诗歌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诗经》中就有着丰富的意境描写和情感表达。
而中国古代的绘画也有着丰富的传统,例如《黄帝内经》中记载了黄帝的草图,这是我国绘画史上最早的实物绘画。
诗歌与绘画在古代就有了一定的联系,孔子曾说“民为重,言器次之,胎马次之,画夫次之”,说明古代画与诗词在文化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
在历史上,诗画的相互渗透十分普遍,在艺术创作上互相借鉴,互相促进,构成了当时文化艺术的主体。
中国画与中国诗歌在表现手法上有着相通之处。
中国画以“写意”为主要表现方式,强调意境和思想感情的表达,追求笔墨意蕴的抒发。
而中国诗歌也以意境抒发为主要特点,重视意象的表达和情感的抒发。
中国画与中国诗歌在创作手法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例如在用墨的运用上,都讲究“以淡处重,以浓处轻”,追求淡雅的意境,力求“淡化而为千里之景”。
在表现手法上,中国画追求“气韵生动”,强调画面的意境和氛围的抒发,而诗歌也追求以“意境抒发”为主要特点,重视意象的表达和情感的抒发,都是在求真求美,表现生动、深邃的内涵。
中国画与中国诗歌在意境表达上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画追求意境的超越与升华,试图表现所见所感所悟所味,追求一种意蕴深远的审美境界;而中国诗歌也以意境的抒发为主,追求通过意象的运用和情感的抒发,表现丰富的内在意蕴和情感表达,力求达到一种超然的审美境界。
中国画与中国诗歌都强调意蕴的表达,都以意境的抒发为主要特点,都讲究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抒发,都力求达到一种超然的审美境界。
浅谈中国画与中国诗歌的关系

浅谈中国画与中国诗歌的关系中国画与中国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两个互相渗透、相互依存的艺术形式。
中国画和中国诗歌都是“言画一体”的艺术表现方式,具有相似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画与诗往往是一对相互补充、相互印证的艺术形式,二者互相借鉴、相互影响,共同传承和发展了中国的艺术文化。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线条勾勒形象,以墨色渲染情感,以空灵的笔墨表现思想。
中国画注重画家对自然和精神世界的领悟和表达,追求“神似”,追求”意境”。
中国画家绘画时往往不仅仅是模仿外部形象,更是通过主观的思考和表达,将内心的情感与主题把握起来,通过墨色、线条、笔法、构图等手法的运用,使作品充满震撼力和魅力。
而中国诗歌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以丰富的意蕴、委婉的词句、深情的表达为主要特点。
中国诗歌注重表现人的情感和思想,通过凝练的语言,抒发内心的感受和对世界的思考。
中国诗人往往通过用典、比兴、象征等修辞手法,表达自己对真理、美好、人生等问题的思索和观点。
中国画与中国诗歌在风格和表现手法上有许多共同之处。
二者都追求意境和神似。
无论是中国画的山水画,还是诗人的山水诗,都追求表达内心的感受与情感,以达到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
二者都注重抒发情感和思想。
无论是画家通过线条、墨色的表现,还是诗人通过词语的运用,都是出于表达内心感受和思想的需要。
二者都注重意境的营造。
无论是中国画注重笔墨意蕴,还是诗人通过意象的营造,都致力于通过表现手法的运用,创造出具有美感和意蕴的艺术作品。
中国画与中国诗歌在艺术表现中也相互借鉴、相互影响。
中国画常常以诗词为题材或灵感,画家在创作中会添加诗句或者在作品的命名中引用诗句,使作品的意境更加丰富深远。
而诗歌也常常以画作为诗的写作启发,通过对画面的描写和赏析,诗人能够更好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浅析中国画与诗词的关系

浅析中国画与诗词的关系中国画与诗词是两种高度文化艺术形式,它们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而且在艺术表现上也有着融合和互补的特点。
下面笔者就从历史背景和艺术手法两方面来浅析中国画与诗词的关系。
一、历史背景中国画和诗词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艺术形式。
自唐宋时期以来,中国画和诗词分别经历了自己的鼎盛时期,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化的两大代表之一。
在这个历史背景下,两者之间的联系也得以逐渐增强。
首先,画家大量描绘诗人的形象,诗人也经常为画家做题跋。
比如“福建派”画家吴昌硕,他曾经描绘过诗人李清照的画像,并为其写就一首《赤壁怀古》;文学家徐志摩在他的《钱钟书先生像》一文中,也为画家钱钟书捧场:“举止飘逸,若有若无,木质骨头洗脸作画风”。
这些画家和诗人的互动,不仅在艺术上对彼此有所启迪,同时也给后来的文化学习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其次,在古代,诗词往往被赋予了非常高的文化地位,成为了文人雅士们展示情感、追求人生境界的重要手段。
而在此基础上,许多画家也把自己的创作理念、审美情趣融入到了作品中,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比如“花鸟画”中的画家们,他们往往通过画画的形式表达自己对自然、生命和宇宙的理解和反思。
二、艺术手法中国画与诗词还有着许多相通的艺术手法和创作方式,它们往往在艺术表现上相互照应,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首先,画家和诗人都借用了丰富的象征义与意象,以表现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
比如唐代画家顾恺之,他的画作中经常出现牡丹、菊花、莲花等花卉,这些花卉既是画家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诗人们言情志意的意向。
又如宋代诗人陆游的诗词,他所创造的“雁过湖”、“屋漏更阑风雨声”等形象,既是语言美的表达,又可以用来做画的题材材料。
其次,中国画和诗词都注重“意境”的表现,这种意境往往是通过艺术作品所传递的一种心灵感觉,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比如宋代画家米芾所创造的“皴法”,它的表现手段既是以墨色传情、表达思想的方式,又是通过画面中说不出的微妙的心灵感受,来表现画家的审美情感。
浅谈诗与画的关系5篇范文

浅谈诗与画的关系5篇范文第一篇:浅谈诗与画的关系浅谈诗与画的关系苏东坡曾称赞王摩诘(即王维)的诗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诗,画中有诗。
”这一说法不仅说明了王维诗画的创作特点,也开创了诗歌与绘画创作的新领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诗歌与绘画是彼此联系的,在艺术上是相通的,也是互补的。
现在我们引用王维的《山居秋暝》和郑板桥的名画《竹石》来分析。
首先,我们来分析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
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
诗人从秋日傍晚山村的景物之中,选取了明月、清泉、青松、莲等景物,又选取了一些富有动感的生活片段,不假雕饰,用几乎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山村生活图。
虽然没有进行细节描写,但亦使读者脑中生成一幅幅画面。
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中有画”。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它的意境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所有的意象也都是语言的表达。
我们对诗歌中的意象的理解,是在现实的基础上,是通过我们自己的头脑加工加以完成的,我们通过联想、想象等手段,根据诗的描述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一幅画面,来加深我们对诗的理解。
所谓“诗中有画”就是诗歌突破了语言的界限,而充分发挥出了它启示作用,在读者的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图画。
这样的创作更有利于读者的理解,也更有利于诗歌的传播。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郑板桥的名画《竹石图》(见右)。
中国诗与画的关系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它的意境是通过语言来 实现的,所有的意象也都是语言的表达。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 我们通过联想、想象等手段,根据诗的描述在自 己的头脑中形成一幅画面,来加深我们对诗的理 解。所谓“诗中有画”就是诗歌突破了语言的界 限,而充分发挥出了它启示作用,在读者的头脑 中形成了清晰的图画。
• 这些画作不是简单的对诗进行描绘,而是 融入了画者的感情,又有画者的艺术再创 作,也就是说诗意融合了画意,因诗意的 感染加深了对画意的感受。
• “以画为诗”是根据画的内容作诗,与“以 诗为画”的时间顺序整好相反,是先有画 后有诗的,且很多题画诗的作者并非画家 本人。
• 最早的咏画诗是南朝宋宗明皇帝刘彧赞美先 帝的四言诗《帝国颂》,所谓《帝国》是一幅 帝王肖像画。诗如下: • 帝国凝远,瑞美昭宣,济流月镜,鹿毳霜鲜,甘霜 降和,花雪表年,孝德载衍,芳风永传。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2画中有诗
• "画中有诗"的"诗"主要体现在题画诗上,题
画诗是指以书法为媒介题于画上的诗,这就
更明显的体现了诗和画是具有同一性的,他
们之间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题画诗又可以
分为'以诗为画'、'以画为诗'和'诗画一体'三种
情况。"
• 以诗为画在历代层出不穷。如东晋顾恺之 根据三国时代诗人曹植《洛神赋》而作的 《洛神赋图》,在造型艺术上巧妙地把幻想 加以形象化。
• 绘画——有的时候也蕴含着深层次的东西, 需要受众进行深入分析与理解才能感知到, 这是深层的,一般说来,画还是可以让人直 接感受到物象的。
浅析中国画与诗词的关系

浅析中国画与诗词的关系中国画和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常常一起被提及,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中国画和诗词的关系。
一、共同的文化情结中国画和诗词无疑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深信“画以形似,诗以意存”,两种艺术都以表现文化静态和动态为其基础。
中国画的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历史悠久,表现出了中国文化的气质和哲学思想。
同样,诗词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思想和精神面貌,歌颂了自然、民俗、思想、生活等等各个方面。
二、相同的意境追求中国画和诗词都注重意境的营造和表达,传达的是一种执着而深邃的情感。
中华文化崇尚意境,善于表现情感意象。
画家和诗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表达方式,不断追求最完美的艺术表达。
中国画家善用笔法、色彩、构图等技巧,刻画出美丽的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而诗人则利用音乐、韵律、意象等手段创作出富有内涵和情感色彩的优美佳作。
三、相似的表现方式中国画和诗词都在表现方式上偏向于抒情,注重情感色彩和内涵的表达。
中国画有“落墨潇洒,水墨渲染,写意写生”等特点,强调灵活、自由和意象表达,这与诗词的抒情主旨是相近的。
在创作和观赏中,画家和诗人都借助意象和修辞手法来表现情感内涵,都需要通过细微之处去表达宏大的主题。
四、相互影响,相得益彰中国画和诗词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
在中国文化中,画和诗一直是互相交织的,互相影响的。
早在唐朝,诗人王之涣就有“诗从画中来,意在笔端留”的诗句,证明了中国画和诗词的相互影响。
不少诗人的作品中常常出现画面,这说明诗人常常借用画面来表达情感。
在传统文化中,画和诗两者的吸收、借鉴和影响是相互的,相得益彰的。
综上所述,中国画和诗词的关系是共同的文化情结、相同的意境追求、相似的表现方式和相互影响、相得益彰的。
两者融合,互相促进,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的合作会产生历史性的文化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诗与画的关系(一)
摘要:中国诗歌与中国画虽然是艺术的两个分支,但两种艺术之间又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存在着很多共通的地方。
同时二者又存在着一些不能忽视的差异性,不能完全看做是一种艺术形式。
从诗歌的角度,分析了诗和画之间的联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和诗画一体。
也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区别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差别、间接艺术和直观造型艺术的差别以及"说得出,画不就"的情况。
关键词:诗;画;同一性;区别。
在中国艺术史上,诗歌和绘画均占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它们彼此之间密切相关,携手并肩地走过了几千年的历史,共同创造了中国艺术的辉煌。
诗歌与绘画之间虽然存在着联系,但毕竟是两种艺术手段,它们之间必然又存在着一定的区别。
本文主要是从诗歌的角度,简要的分析诗歌和绘画之间的关系。
1、诗歌和绘画的同一性
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一说法不仅说明了王维诗画创作的特点,也开创了诗歌与绘画讨论的新领域,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诗歌和绘画是彼此联系的,在艺术上是相通的,也是互补的。
不论是"诗"也好,"画"也好,都是要在一定的感情的指引下,才能够彼此相融,彼此渗透。
本文将"诗"、"画"与"情"相联系,分析两者间的相通之处。
1.1诗中有画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它的意境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所有的意象也都是语言的表达。
我们对诗歌中的意象的理解,是在现实的基础上,是通过我们自己的头脑加工加以完成的,我们通过联想、想象等手段,根据诗的描述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一幅画面,来加深我们对诗的理解。
所谓"诗中有画"就是诗歌突破了语言的界限,而充分发挥出了它启示作用,在读者的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图画。
这样的创作更有利于读者的理解,也更有利于诗歌的传播。
唐代的很多山水诗都很好的体现了这点,而且有些叙事诗同样也能看到"诗中有画"的影子。
1.1.1山水诗中的"诗中有画"
"诗中有画"就是苏轼评论王维的诗歌的,所以王维的诗可以说是其最明显的代表。
"王维善于从纷繁变幻的景物中,略去次要的部分,抓住它们的主要特征,摄取最鲜明的一段和最引人入胜的一刹那,加以突出的表现,他描写景物时,既不堆砌词藻,也不作琐细的形容,总是给读者留下充分的馀地,供他们自己去联想、想象,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王维的诗最有写意画的效果,略加渲染,就产生强烈的艺术魅力。
"〔1〕如他的《过香积寺》一诗:"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按禅制毒龙。
"寺庙、云峰、古木、小径、泉水、青松等景物,按照各自的空间方位排列在"画"中,我们仿佛可以听到树木的被风吹出的唰唰声、深山寺庙中的低沉的钟声、巨石下泉水的幽微,一幅深山古寺风景图跃然眼前。
《红楼梦》第四十回中香菱评王维的一段话更真切的说明了王诗中的画情:
我看他《塞上》一首,内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
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
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
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诗句仅用十个字就勾勒出祖国边疆的雄浑、壮丽、开阔而又微带荒凉的画面。
同时,这十个字用的恰到好处,就如香菱所说的"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情有理的。
"这正是诗与画的结合,同时也是诗与情的结合,从而呈现出了这样一幅绘景绘情的边疆风景图。
再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诗人从秋日傍晚山村的景物中,选取了明月,青松,清泉,竹,莲等景物,又选取了一些富有灵动
生活气息的片段,不假雕绘,不加藻饰,用了几近素描的手法勾勒出来一幅山村生活图。
没有进行细节描写,但读者在阅读之后会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画面。
此外很多诗作中的意象是有色彩的,诗中画的效果会更清晰。
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湛蓝的天空下,两只黄鹂在青翠的柳树上吱吱喳喳的唱着,一行白鹭在蓝天的映衬下自由的飞翔着,到处生机盎然,生机勃勃,多么令人心旷神怡又具有现实生活色彩的写意的画面。
1.1.2叙事诗中的"诗中有画"
写景的诗易于"诗中有画",对景物的描写很容易就让我们联想到画面,而叙事诗更多的是记叙事件的,很难产生这种艺术感觉的,但在很多的叙事诗中,我们也可以想象出画面来。
如张藉的《夜到渔家》一诗,就是通过叙事来表现出浓浓的画意来的。
"渔家在江口,潮水人柴扉。
行客欲投宿,主人犹未归。
竹深村路远,月出钓船稀。
遥见寻沙岸,春风动草衣。
""前四句叙事,平淡无奇。
接下来说,近处密竹丛生,村陆延伸远去。
'月出',见出时间之晚,回应题目'夜到'。
'钓船稀',见出投宿不易,暗示投宿人的急切心情。
恰在此刻,远远地看见有人在寻找沙岸泊船,还看见春风吹动他的草衣。
这位'欲投宿'的'行客'的内心欢快,未着一字;'渔家'的情状,似隐似现,未睹其貌;而所见者,唯有'草衣'飘荡于春风中耳!末句神韵悠悠,情思缕缕,飘荡江畔。
"〔2〕
由此可见,不论是山水诗还是叙事诗,都是与画有着密切联系的。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诗都是有画意的,不光要有画面的描写,同时还要有着浓烈的感情在其中,不然,只会是很空洞的画面,而不会引起读者的共鸣,也就达不到很好的艺术欣赏效果,将直接影响到文学的交流活动,影响诗歌的传播。
1.2画中有诗
诗和画是相通的,又是互补的,既然诗中可以有画,画中自然就会有诗的存在,下面我们将简单讨论下画中有诗的情况。
"画中有诗"的"诗"主要体现在题画诗上,题画诗是指以书法为媒介题于画上的诗,这就更明显的体现了诗和画是具有同一性的,他们之间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
"题画诗又可以分为'以诗为画'、'以画为诗'和'诗画一体'三种情况。
"〔3〕
1.2.1"以诗为画"
"以诗为画"就是说先有了诗的存在,再根据诗的内容作画,这种情况一般是后人为前人的诗进行配画的。
以诗为画在历代层出不穷。
如东晋顾恺之根据三国时代诗人曹植《洛神赋》而作的《洛神赋图》,在造型艺术上巧妙地把幻想加以形象化。
"《洛神赋图》是一幅长卷,连续性的画面依《洛神赋》情节而展开,生动地描绘出曹植对洛神痴心眷念的神态,又衬出洛神孤高静洁的格调,表现了想象的境界。
"〔4〕如"著名山水画家陆俨少作《李白诗意图》,傅抱石、关山月依据毛泽东《沁园春·雪》词意而作山水画,齐白石曾受老舍之托以清人查白诗句'蛙声十里出山泉'作画等等。
"〔5〕又如"卫协和晋明帝司马绍都画有《诗经》画,史道硕画有《嵇中散诗图》,戴逵画有《嵇阮十九首诗图》等,顾恺之也画有嵇康、曹植的诗图,还有根据张华《女史箴》诗而作的《女史箴图》,诗歌抄录于图,图文并茂。
"〔6〕这些画作的出现都是根据前人的诗歌内容的,但又不是简单的对诗进行描绘,而是融入了画者的感情,又有画者的艺术再创作,也就是说诗意融合了画意,因诗意的感染加深了对画意的感受,只有这样,诗意才能更好的在画中体现出来,画也才能成为一幅好画。
1.2.2"以画为诗"
"以画为诗"是根据画的内容作诗,与"以诗为画"的时间顺序整好相反,是先有画后有诗的,且很多题画诗的作者并非画家本人。
迄今看到的最早的咏画诗是南朝宋宗明皇帝刘彧赞美先帝的四言诗《帝国颂》,所谓《帝国》是一幅帝王肖像画。
诗如下:"帝国凝远,瑞美昭宣,济流月镜,鹿毳霜鲜,甘霜降和,花雪表年,孝德载衍,芳风永传。
"这首诗的风格,明显是《诗经·颂》
的延续,也就明显地说明很多题画诗的作者并非画家本人。
"山水诗开创者谢灵运把绘画的色彩、光线、远近、构图都运用到山水诗的创作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野旷沙岸静,天高秋月明',都是一幅幅鲜明生动的图画。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