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画的关系之中西方比较

合集下载

中西诗画关系比较研究

中西诗画关系比较研究

中西诗画关系比较研究诗歌和绘画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在中西文化中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比较研究中西诗画关系,探讨两种艺术形式的异同与相互影响。

中西诗画的异同从创作媒介上来看。

中文诗歌主要通过文字来表达艺术意境,而西方诗歌则更注重韵律和声音的表现。

而绘画则使用视觉形象来表达艺术观点。

这些不同的创作媒介决定了中西诗画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

中西诗画的历史渊源也存在差异。

中国有着悠久的诗画传统,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中国古代诗人往往将绘画作为诗歌创作的灵感和题材,例如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图》即是诗人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而西方绘画的历史起源较晚,大约在希腊罗马时期开始兴盛,直到文艺复兴时期达到顶峰。

相比之下,西方绘画的发展历史相对较短。

中西诗画的创作理念也存在差异。

中国古代诗画追求的是“以诗达画”,即通过文字来描绘画面,创造出诗意的绘画作品。

而西方绘画更强调光影和透视的表现,追求真实感和写实性。

中西诗画的创作理念差异使得两种艺术形式在审美观点上有所不同。

中西诗画的题材和表现形式也有所差异。

中国古代诗歌常以自然景物和人物生活为题材,注重意境的抒发。

而西方诗歌更注重个体的表达和情感的宣泄。

相比之下,西方诗歌较为个人化,更加强调个体的情感抒发。

而绘画方面,中西差异更明显,中国绘画追求的是意境和气韵的表达,注重笔墨和构图的运用。

而西方绘画则更注重形式和逼真度的表现。

中西诗画在相互影响方面也有一定的交流。

中国古代有不少融诗画于一身的艺术家,他们通过诗歌来描绘自己的绘画作品,或通过绘画来表现诗意。

例如唐代诗人王维就是一位著名的诗画合一的艺术家,他的绘画与诗歌互相影响,共同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而西方艺术中也有一些诗人也是画家,例如著名的将著名的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就以他的画作和诗歌而闻名。

中西诗画虽然是不同文化中的艺术形式,但在创作媒介、历史渊源、创作理念、题材和表现形式以及相互影响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和交流。

中西诗画关系比较研究

中西诗画关系比较研究

中西诗画关系比较研究中西诗画关系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诗与画的联系和互动方式有所不同。

本文将从比较的角度分析中西诗画关系,探究其共性和差异。

一、中西诗画关系的共性中西方的诗画关系都有着相似之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共享艺术语言中西方的诗歌和绘画都有着自己的艺术语言,包括主题、手法、意象和艺术形式等。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诗画的艺术语言也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体现了艺术家的认知与感受,对于人类文化意义深远。

2、相互启迪与影响中西方的诗画关系也存在相互启迪与影响的情况。

在中国文化中,诗人与画家之间的关系紧密,例如唐代王维、董源和宋代苏轼、米芾等,他们在诗歌创作中常常涉及画面,而在绘画创作中则常常融入诗意。

同样地,在西方文化中,莎士比亚的诗歌和雪莱的画作亦常常联想到彼此,而此种影响在欧洲的文艺复兴中更为显著。

3、艺术与人文精神的共同体现无论是中西方的诗歌还是绘画,它们都是艺术与人文精神的共同体现。

诗画作品代表着人类智慧和情感,是文化人类精神财富的珍贵遗产。

在中西方文化中,人们通过诗画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诗画创作反过来也反映着当时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

同时,也激发人们追求美好人生、提高自我修养的动力。

1、不同的理念基础中西方在思想、哲学和审美观念上有着不同的基础。

在中国文化中,诗歌和绘画的整体认知从深入视觉和心理感受中得到技艺的突破和提高。

而在西方文化中,诗与画相亲,起初的关系常常出现在文学创作领域,而后成为了视觉艺术的线索。

2、不同的审美风格中西方文化中,审美风格各不相同。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注重以笔墨、造型和意境表现诗与画创作的信息,追求意蕴深邃,即从形式之上深入内容之中,不仅追求美的情感表达,更加看重文化、历史和社会的学问内涵;而在西方文化中,注重创新,强调互动、个性与开放,着重发现作品的独立性。

3、不同的表现手法中西方文化中,表现手法也分别不同。

中西诗画关系比较研究

中西诗画关系比较研究

中西诗画关系比较研究诗和画是人类表达情感、思想和艺术之美的两种重要形式。

在中西文化中,诗画的关系自古以来就备受重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中西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中西诗画的历史渊源、创作特点、审美观念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等方面展开比较研究,以探讨中西诗画关系的异同,并对其进行深入的探索。

一、历史渊源比较中西诗画的历史渊源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

中国的诗画起源于古代的甲骨文和殷墟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中国独特的诗画艺术体系。

诗歌在中国古代已有很早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诗经》,而绘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

中国古代诗人以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而画家则以绘画来表现他们对自然、人生、道德等方面的感悟。

而在西方,诗歌和绘画的发展也有着不同的历史轨迹。

古希腊和罗马时期,西方诗歌以史诗和神话为主题,而绘画则以雕塑和壁画为主要表现形式。

中世纪时期,西方的诗歌和绘画受到了宗教的影响,以宗教题材为主要内容,艺术风格受到了严格的限制。

直到文艺复兴时期,西方诗歌和绘画才逐渐摆脱了宗教的束缚,开始了独立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意大利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艺术家开创了新的绘画风格,推动了西方绘画的发展。

中西诗画的历史渊源虽然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但都表现出了人类对美的追求和表达的共同特点。

诗歌和绘画在中西文化中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人类文明和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创作特点比较中西诗画在创作特点上有着各自独特的表现方式和风格。

中国古代诗画的创作主要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和思维方式,注重意境、氛围和情感的表达。

中国古代诗歌以五言、七言古诗为主,内容多表现自然景观和人生感悟,文字简练、意境深远。

而中国古代绘画更注重笔墨的运用和意象的表达,主要以山水、花鸟、人物为主要题材,艺术风格以写意和工笔为主。

而西方诗歌和绘画的创作特点则更注重个人情感、生活体验和社会现实的表达。

中西诗画关系比较研究

中西诗画关系比较研究

中西诗画关系比较研究中西文化在诗画领域均有着独特而精彩的表现,中西诗画关系的研究可以从多个方面展开,比较研究中西诗画关系的异同点,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两种文化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中西诗画关系在受众角度上有着一定的差异。

中西诗画的受众差异主要体现在文化传承与接受方式上。

在中国,诗画被视为文人士大夫的修身养性和展现才情的方式,注重内涵和哲理,其受众面向主要是有一定文化背景和修养的知识分子。

而在西方,尤其是现代西方,诗画被更广泛地接受和欣赏。

诗歌和绘画作品更注重个性和情感表达,触动更多人的内心并传递对人类共同关注的主题。

受众面向更广泛,包括不同年龄、性别和社会地位的人们。

中西诗画关系在表现手法上也存在差异。

中西诗歌在形式上有明显的差异。

中国诗歌以诗经的五言古诗和唐诗宋词的七言八言为主要形式,以抒发对自然美和人情世故的触动为主题。

西方诗歌则更多采用韵律脚韵传统,如英语诗歌中的弹格韵和押韵等。

绘画方面,中西也有一定的差异。

中国传统绘画注重意境与写意,强调意境与墨色相结合的艺术美感,西方绘画则更加注重写实主义和光影效果的表现。

中西诗画关系在题材和主题上也会有所不同。

中国诗画注重自然和人文的表达,传递出一种内敛淡雅的情感,以山水画、花鸟画和人物画为主要表现形式。

而西方诗画则更加多元化,既有描绘现实生活的实在绘画,又有表达个人情感和抽象思维的抽象艺术。

而诗歌主题也更为开放多元,包括爱情、战争、自然、哲学等各种主题。

中西诗画关系在审美观念上也有所差异。

中国的审美观念强调整体美、哲理和精神审美,强调古典美和中庸之道。

而西方审美观念则更加注重个性和多元性,注重个体的情感表达和审美体验。

中西诗画关系比较研究可以从受众角度、表现手法、题材主题和审美观念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通过比较研究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中西两种文化在诗画领域中的特点和魅力,进一步促进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西方美学诗与画区别的看法

西方美学诗与画区别的看法

西方美学诗与画区别的看法
西方美学诗与画的区别
西方美学诗和西方画是现代艺术发展的两个重要领域,其中的作品经常以惊人的绝妙被人们接受和欣赏。

然而,这两种艺术形式它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区别呢?
首先,要区分西方美学诗和西方画,需要从文字和图像两方面来看待它们。

西方美学诗是一种文字形式的艺术,它有助于表达潜意识的思想和感情,并以具有美学内涵的诗歌形式呈现。

相反,西方画是一种图像形式的艺术,它可以描绘世界的美丽和唯美,并以华丽精致的图像形式进行展示抒情艺术的本质。

其次,西方美学诗与西方画在内容上也有很大的不同。

西方美学诗是以个人视角来叙述或吟唱某件事物的,其内涵往往比较深远,抒发的情感也比较复杂。

相反,西方画以精美的图案描绘出某件事物的外观,画中融入了艺术家创作者的情感,但叙事内容却比较简单和素雅。

最后,西方美学诗和西方画在表现形式上也有很大的不同。

西方美学诗是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的,它以特定的诗句、押韵、字重等方式表达出艺术家的独到见解。

然而,西方画则是以图像的形式表达,艺术家以精美的绘画手法准确地把握住一瞬的思想和精神,这也成为其独特之处。

从以上可以看出,西方美学诗和西方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在创作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等方面都有着差异。

每一种艺术形
式都以自己独有的特色和特质为人们展示出它们的内涵,从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精神记忆。

西方美学诗与画区别的看法

西方美学诗与画区别的看法

西方美学诗与画区别的看法西方美学中,诗与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在表现方式、表现对象、表现手法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诗与画的区别。

1. 表现方式不同诗歌是一种语言艺术,它通过语言的表达来传达情感、思想和意境。

而画则是一种视觉艺术,它通过色彩、线条、形状等视觉元素来表现艺术家的想法和情感。

2. 表现对象不同诗歌的表现对象是人类的情感、思想和精神世界,它可以表达人类的内心感受和对世界的理解。

而画的表现对象则是自然、人物、物品等客观存在的事物,它可以通过艺术家的创作来表现出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3. 表现手法不同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是语言的运用,包括韵律、节奏、押韵等,它可以通过语言的变化来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和意境。

而画的表现手法则是色彩、线条、形状等视觉元素的运用,它可以通过这些元素的变化来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和意境。

4. 表现效果不同诗歌和画的表现效果也存在着差异。

诗歌可以通过语言的表达来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和情感,让读者产生共鸣和感受。

而画则可以通过色彩、线条等视觉元素的表现来直接影响观众的情感和感受。

5. 创作方式不同诗歌和画的创作方式也存在着差异。

诗歌的创作主要是通过语言的运用来表达艺术家的想法和情感,而画的创作则需要艺术家通过色彩、线条等视觉元素的运用来表现出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6. 传播方式不同诗歌和画的传播方式也存在着差异。

诗歌主要是通过文字的传播来传达艺术家的想法和情感,而画则可以通过展览、印刷等多种方式来传播。

7. 观赏方式不同诗歌和画的观赏方式也存在着差异。

诗歌需要读者通过语言的理解来感受艺术家的想法和情感,而画则需要观众通过视觉的感受来理解艺术家的想法和情感。

8. 艺术价值不同诗歌和画的艺术价值也存在着差异。

诗歌可以通过语言的表达来传达人类的情感和思想,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

而画则可以通过色彩、线条等视觉元素的表现来传达艺术家的想法和情感,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中西诗画关系比较研究

中西诗画关系比较研究

中西诗画关系比较研究
中西诗画有着紧密的关系,两者的交流互相影响,相互借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

中西方的诗画艺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是表达人类情感、思想和文化的重要语言,也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西方的艺术中,诗与画相互关联,诗和画彼此为证,常常共同表达着一种内在的美感。

中西方的古典诗歌和绘画作品描绘的主题也有相似之处,如关于自然风景、人物描绘、历史事件等。

同时在诗画表现技法上也有相通之处,如中西方的写意画、水墨画等艺术手法相似,都以意境、意趣为主,强调表现对象的灵魂和精神内涵。

中西方的艺术作品还存在诸多文化差异,在审美观念、观念体系、艺术手法等方面表现出来。

例如,中西方在绘画中对色彩的运用方式不同,中方注重渲染色彩直观逼真,西方则强调画面整体感和表现力;中方笔法中常常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西方则更注重现实主义的表现。

中西方的诗画交流是双向的,对于中国的诗画表现也影响了很多西方艺术家。

中国的文化与艺术在西方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欣赏。

其中包括中国传统绘画、水墨画、街头书法等,这些不仅丰富了西方的审美观念,也为西方的艺术家提供了许多创作灵感。

总之,中西诗画关系研究不仅有助于扩展我们对世界文化的理解,还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文化交流的认识和重视。

艺术跨越文化和国界,不断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中西诗画关系比较研究

中西诗画关系比较研究

中西诗画关系比较研究艺术是人类创造的一种文化产物,诗与画作为艺术的两个重要方面,在中西文化中都有着独立而又紧密的联系。

中西诗画关系比较研究旨在探究和对比两种文化中诗与画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影响。

中西诗画之间的关系可以从起源和发展角度加以比较。

在中国,诗与画始于古代,两者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的诗人已经将自己的诗意表达转化为图画。

随后的宋代,以文人画为代表的诗画联合的艺术形式兴盛起来。

西方的诗与画关系则可以追溯到希腊与罗马时代,特别是古希腊的瓦斯美斯和荷马的史诗作品,它们对西方的诗和绘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西诗画之间的关系也可以从艺术表现形式和内涵加以比较。

中国古代的绘画注重意境和写意,追求的是山水的神秘与壮观。

而中国古代诗歌则强调意义、韵律和音韵的美。

这种内省趣味也体现在诗和绘画相互影响的艺术形式上,中国文人常将绘画作为表达诗意的形式之一。

西方绘画则更加注重人物、静物和风景的写实与再现,而诗歌则注重抒情和戏剧性的表现。

在西方文化中,诗和绘画的联系主要体现在艺术家的交流与合作上。

中西诗画关系还可以从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加以比较。

在中国,诗和绘画几乎一直被视为高雅艺术,以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对美进行了深刻而细致的探索。

中国传统文艺中的“诗画同源”观念使得诗和绘画在中国文化中得以高度融合。

而在西方,诗和绘画在文艺史上有着不同的地位和发展。

虽然绘画在西方艺术中具有重要地位,但诗歌却一直被视为主要的文学形式,并在西方文学传统中占据重要地位。

中西诗画关系比较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来理解诗与画在不同文化中的异同和相互影响。

这种比较研究有助于拓宽我们对艺术的认识,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合作,并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

我们应该继续深入研究和探索中西诗画关系,以丰富人类的文化传承和艺术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与画的关系之中西方比较
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诗和画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

重新审视在两种文化的发展中,诗和画的关系到底经历了怎样的一种理论轨迹,现今又都是如何发展的这个问题,在对无论是中国画还是西方绘画的指导作用中,都是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的。

一、中国“诗画一律”说
中国文论中“诗画一律”说一直是一个源远流长的传统。

早在西晋文艺理论家陆机就在《文赋》中提出,“丹青之兴,比《雅颂》之述作,美大业之馨香。

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

”陆基从社会功能论的角度对诗和画做出了比较,认为诗和画皆具有“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功能。

郭熙在《林泉高致集》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孔仲武《宗伯集》:“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技而同趣。

”这就已经开始从审美情趣上将二者统一。

从苏轼提出此论的文化背景来看,他一切的绘画理论,都是为后来的文人画的提出做出的理论铺垫。

在魏晋时期,文人士大夫从事绘画已经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了。

文人一参加绘画这个活动,立即便要和画匠划清界限。

像南齐谢赫评刘绍祖的画就说:“伤于师工,乏其士体。

”即是说刘绍祖的画画匠味道太重,没有文人的高逸之气。

《广川画跋》卷五所说:“世言摩诘笔踪,措思参于造化,而创意经图,即有所缺。

如山水平远,云峰石色,绝迹天机,非绘者所
及。

”这其中的绘者,也就指的是画匠。

也就是说王维的画是将自己的主观精神注入到了自然风景之中,这种精神上的表达自然需要饱读诗书的文人加以完成,只是将绘画做为技艺的画匠是远远不能达到的。


由此可知,苏轼在品评王维的作品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时候,首先是从王维的诗与画的审美追求上的共同旨趣上说的。

他提出“诗画本一律”之后补充说道,这个一律指的是“天工与清新”,也就是说,画的境界,和诗的境界一样,在审美上追求的都是平淡天然不造作。

他并没有否认诗和画作为两种艺术门类所具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法。

由此可以看出,“诗画一律”说并没有将诗画等同一致,而是在将诗和画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的前提下提出它们在审美
趣味上的内在联系。

这种对于诗和画的审美趣味上的一致性的推崇,时至今日,也仍然可以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二、西方艺术文论中的诗画关系
和中国古代文论相比,西方“诗画一律”这个命题更为古老。

自从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画如此,诗亦然”之后,这一命题便被后人无数次的提起和断章取义。

就像符·塔达基维奇所指出的那样:世界上很少有哪句名言像贺拉斯的这句名言一样经常的为人们所引用,也很少有哪句名言是如此错误的,有违作者愿意的为人们所解释。

莱辛的《拉奥孔》副标题是《论诗与画的界限》。

莱辛首先尖锐
的批评了“诗画一致说”的危害:“这种虚伪的批评对于把艺术专家们引入迷途,确实要负一部分责任,他在诗里导致追求描绘的狂热,在画里导致追求寓意的狂热;人们想把诗变成一种有声的画,而对于诗能画些什么和应该画些什么,却没有真正的认识;同时又想把画变成一种无声的诗,而不考虑画在多大程度上能表现一般性的概念而不至于离开画本身的任务,变成一种随意任性的书写方式。

”而他提出:“既然……绘画用空间中的形体和颜色,而诗却在用时间中发出的声音;既然符号无可争辩的应该和符号所代表的事物互相协调;那么,在空间中并列的符号就只宜于表现那些全体或部分本来也是在空间中并列的事物,而在时间中先后承继的符号也就只宜于表现那些全体或部分本来也是在时间中先后承继的事物。

”这就是提出了绘画(造型艺术)属于空间艺术,而诗(语言艺术)属于时间艺术。

至此,“诗画异质说”开始被广泛的接受。

而随着现代主义的产生,艺术和文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界限慢慢被打破。

这首先是因为随着现代物理的发展,绝对的时间和空间的观念被打破了。

法国哲学家伯格森就认为以往所认为的时间是由同质而独立存在的瞬间无限紧密的排列其实是借空间化来偷换了时间的本质。

这不是真正的时间,真正的时间是存在于人们心里上的绵延,并不独立存在,而是互相渗透,无始无终。

这种学说影响了很多现代主义的文学和艺术创作,在现代主义造型艺术中开始出现了由空间的三维性和时间的一维性共同组成的四维空间,毕加索在其立体主义时期的一系列创作,把一个或者多个时间中的动态合在
一个共时的整体形象中来表现等等,都推翻了造型艺术只能作为空间艺术展示瞬间的界限;同时在现代主义小说中,也出现了以普鲁斯特为代表的意识流创作方式,淡化了人物的外部动作和情节因素,大量运用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等艺术表现手法,打破了语言艺术的时间性而拓展了它的空间表现能力。

至此,造型艺术和语言艺术的关系,在中西方终于殊途同归,达成一致了。

三、中西方理论差异的根源
为什么中西方在诗和画的问题上所经历的理论轨迹如此不同呢。

主要原因首先在于这两种理论中艺术再现的对象的不同。

西方“诗画异质说”的提出的理论根源,是源于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有一些人用颜色和姿态来制造形象,摹仿许多事物;而另一些人则用声音来摹仿。

……这一切实际上是摹仿,只是有三点区别,即摹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采取的方式不同。

”而写作《拉奥孔》的时候,正是德国启蒙运动开始发展的时候。

在以温克尔曼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提出“高贵的单纯和静肃的伟大”的之际,莱辛作为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则认为应批判的继承和发扬亚里士多德和狄德罗的现实主义的美学思想,也就是一切艺术皆是现实的再现和反映,都是“摹仿自然”的结果,这是艺术的共同规律。

也就是说,“诗画异质说”就是在这种认为一切艺术都是对客观的再现的基础上,提出的对诗与画的关系问题。

而中国自南朝宋王微起就提出“明神降之”的观点,指出了艺术构思活动和精神活动对于艺术创作的重要作用。

然后他又提出“拟太虚之体”,实际上就是“写心论”,即是说,所画之物,并不仅仅是实际之物,而是经过主观精神改造过的景物。

而后唐代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主张,强调对主观精神世界的再现,这一语基本成为中国艺术不可动摇的法则。

所谓王维“措思参于造化”也是说的这一点。

其次,这两种理论所针对的范畴不同。

“诗画异质说”所针对的是两种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法,强调的是他们各自在表现手法上的不同。

其根源在于媒介不同,画(造型艺术)所使用的是形色,而诗(语言艺术)所使用的是语言。

而“诗画一律”则针对的是两种艺术形式在审美情趣上的共通。

苏轼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首先诗就本身的特性而言,情感的审美作用当然是首先的。

文学作为一种审美的艺术,它是人的情感的一种自然抒发。

而情感又必须借助意象的表达才能形成审美意境。

而这种形成审美意境的意象,即是所谓诗中的画。

还有一些其他原因比如中西方创作主体的不同。

西方理论家是理论家,画家是画家,诗人是诗人。

而在中国,创作主体经常是诗人,绘画理论家,画家为一体。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这种理论的差异。

而在如今现代主义的发展下,各种艺术形态都打破了自身表现形式的局限,在共同的审美旨趣上趋同一致。

但也应注意到,各种艺术形态其存在的价值,就在于手法表现的不同,一味的想要互相
大体互相渗透,就将使无论是文学还是艺术都走上歧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