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与音乐在教学中的互通关系
让音乐和美术牵手——浅谈音乐欣赏教学中美术的融合

MING RI FENG SHANG337社 会 视 野文|孙 慧让音乐和美术牵手——浅谈音乐欣赏教学中美术的融合摘要:音乐与美术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是现代教育的新理念,同时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有力尝试。
音乐是抽象艺术,与绘画一样,需要兴趣和基础,在音乐欣赏中与巧妙的结合绘画,只有通过循序渐进、抓住重点并有目的地引导才能做到。
我们利用听音作画,开发并启迪学生的创新潜能,使得学生将对音乐的认识和感受,表现在画纸上的是一幅幅不拘一格、与众不同的独特作品。
关键词:音乐欣赏;绘画;想象;创意表达音乐与美术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是现代教育的新理念,同时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有力尝试。
音乐与美术同属艺术范畴,他们之间有许多可以融合的地方。
音乐中的音符,需要高低起伏、快慢相间的组合才会成为有旋律、节奏的音乐,而美术是不同的个体,通过变化、创造组合在一起,才会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画面。
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同时也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他用音符做色彩,用旋律做线条,画出一幅用心灵去感受的心灵之画;而一幅优秀的绘画作品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从画面的色彩、线条、结构中感受到音乐般的韵律和节奏。
俄国著名的抽象派画家瓦西里・康定斯基曾经说:“色彩好比琴键,眼睛好比音槌,心灵仿佛是绷满弦的的钢琴,画家是弹钢琴的手,他有目的的弹奏各个琴键来使人的精神产生各种波澜和反响。
”因此,音乐和美术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将是一个多美妙的感受。
我们音乐教师在教学中也不难发现新教材中音乐欣赏部分编者的精心编排,笔者将从培养学生理解艺术的共通性,提高学生在音乐欣赏中对作品的艺术感悟力、想象力,及营造音乐氛围,丰富课堂教学活动三个方面简单的进行分析。
一、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力色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意美以感心,这一点正是对于音乐之美和美术之美通过视觉、听觉等不同感官的作用发生心灵感动而谈的。
音乐和美术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分别作用与人的听觉器官和视觉器官;但是,这两个同属艺术门类的姐妹花,因存在的共性而彼此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使人们产生的审美感受,及内心产生的的共鸣是相同的,如:节奏、韵律等形式美共有;审美意境等和谐美共有;认识功能共有;教育功能共有;审美功能共有等。
职校音乐与美术在课堂教学中相互融合探索

职校音乐与美术在课堂教学中相互融合探索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关注越来越高,职校教育也在不断地改革与创新之中。
而其中,音乐教育和美术教育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职校教育中也逐渐得到了人们的重视。
如何将音乐与美术两个学科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融合,成为了职校教育者们探索与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音乐和美术的基本联系理解音乐和美术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实现教学融合。
从最基本的层面而言,音乐和美术都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
它们都需要通过视觉或听觉的方式来呈现出来,才能被人们所感知。
因此,视觉和听觉是两者之间最基本的联系方式。
在艺术表现上,音乐和美术也有很多共通之处,例如在表现情感、传递信息等方面都有类似的方式。
而且,在一些特定的情形下,音乐和美术还可以相互补充,提高艺术表现的效果,比如在电影、音乐剧等领域。
二、音乐与美术的融合实践1.音乐与绘画的结合绘画是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其与音乐教育的融合主要在音乐和绘画表现形式上寻找共通之处。
可以在绘画(如水墨画)中搭配上不同风格的音乐,从而达到更好的视觉和听觉效果。
雕塑是三维的艺术形式,音乐则是通过声音传达信息,两者之间的差异较大。
但在雕塑制作的过程中,可以配合上音乐,比如在制作雕塑时,让学生听一些具有艺术感的音乐,从而激发他们的艺术思维和想象力,提高创作的效果。
设计是与美术密不可分的领域,而音乐可以作为设计中的调剂因素。
例如,在设计室内装饰时,可以考虑选择一些优美的背景音乐,从而营造出更好的氛围。
1.资源共享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将美术与音乐教材融合,让学生利用音乐和美术双方的知识去感悟艺术的魅力。
同时,让学生在学习时多使用数字、表情等现代信息技术较好的美术工具,达到美术与音乐的全方位应用。
2.跨学科教学3.协同合作鼓励学生在音乐和美术的融合中,展示自我创意和风采,从而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四、问题和对策1.如何增强课堂互动性在音乐与艺术融合的课堂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参与艺术活动,增强课堂互动性。
音乐美术互融教研主题(3篇)

第1篇一、引言音乐与美术,作为人类文明的瑰宝,历来被视为艺术领域的两颗璀璨明珠。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音乐美术互融教研逐渐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
本文旨在探讨音乐美术互融教研的意义、策略以及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以期激发艺术潜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二、音乐美术互融教研的意义1.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音乐美术互融教研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通过音乐与美术的相互渗透,学生可以在欣赏和创作中感受艺术的魅力,从而培养良好的综合素质。
2.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音乐美术互融教研要求教师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这有助于教师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拓展教学思路。
同时,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可以促进教师团队的整体发展。
3. 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音乐美术互融教研为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设计出独具特色的课程,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4. 提高教学效果音乐美术互融教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学生在音乐与美术的互动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音乐美术互融教研的策略1. 教学内容融合(1)音乐与美术知识融合:在音乐教学中融入美术知识,如音乐创作中的构图、色彩等;在美术教学中融入音乐知识,如绘画中的节奏、旋律等。
(2)音乐与美术技能融合:引导学生运用音乐技能进行美术创作,如音乐指挥画、音乐旋律绘画等;运用美术技能进行音乐创作,如绘画中的音乐元素、音乐符号等。
2. 教学方法融合(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音乐与美术相结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探究式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音乐与美术的关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音乐美术互融项目,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教学评价融合(1)多元化评价:结合音乐与美术的特点,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作品展示、口头表达、实践操作等。
幼儿活动教案中的音乐与美术教育融合

幼儿活动教案中的音乐与美术教育融合一、引言幼儿活动教案中,音乐教育和美术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音乐和美术可以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因此,将音乐和美术教育融合起来,可以使幼儿在活动中享受到更多的乐趣,并且能够全面发展他们的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音乐与美术相互渗透的意义音乐和美术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分别以声音和视觉为载体,但在教育中可以相互渗透,互相借鉴,共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音乐教育可以增强幼儿的听力、节奏感和想象力,而美术教育则可以培养幼儿的观察力、细致性和创造力。
将这两种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可以激发幼儿的综合创作能力,让他们在活动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游戏中的音乐与美术在幼儿游戏中,音乐和美术可以相互配合,增强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和参与度。
比如,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可以通过音乐来营造氛围,让幼儿更好地进入角色;同时,可以利用美术教育来制作角色道具,提升幼儿的美术创作能力。
音乐和美术的结合,可以让游戏更加有趣,也可以培养幼儿的艺术实践能力。
四、手工制作中的音乐与美术手工制作是幼儿活动中常见的一种形式,而音乐和美术可以为手工制作增添更多的情感和艺术元素。
通过音乐的配合,可以让幼儿在手工制作过程中更加投入,更有动力;同时,通过美术教育的引导,幼儿可以在手工作品中表达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音乐和美术的融合可以使手工制作更加丰富多彩,更能激发幼儿的艺术潜能。
五、绘画中的音乐与美术绘画是美术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而音乐可以为绘画增添更多的情感和灵感。
通过音乐的配合,可以给绘画创作提供更好的氛围和激发力;同时,通过美术教育的引导,幼儿可以在绘画作品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维。
音乐和美术的融合可以让绘画更加富有节奏感和情感表达力,也可以培养幼儿的艺术鉴赏能力。
六、舞蹈中的音乐与美术舞蹈是音乐和美术相互融合的艺术形式,它将音乐的节奏与美术的动作相结合,给人以视听的双重享受。
在幼儿舞蹈教育中,可以通过音乐的选择和美术的舞台设计来创造更好的舞蹈表现效果。
音乐与美术相通性论文

音乐与美术相通性论文摘要:音乐和美术从不同的角度阐述着它们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把握好音乐与美术之间的关系对于教学来说非常重要,在内容上可以融会贯通,形式上可以相互借鉴,情感上可以相互融通。
当音乐走进画面,当色彩融入音符,学生们将会在艺术的海洋里荡漾,在激荡中泛起智慧的浪花。
艺术是对所在时代的社会背景和人们思想状态的一种再现和表现,因此同时期的艺术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具有共同的时代感和相通性,从历史阶段、创作思维和审美角度上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关系。
而美术和音乐又分属于各自的艺术门类,有其自身的特点,在其外部形式和内部结构上又有本质的区别,因而音乐和美术的关系既融合又分立,既区别又联系。
处理好音乐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将音乐和美术完美的统一起来,在课堂教学上实行音乐辅助式教学,把两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优势发挥出来,在理论上可以辅助美术理论的理解,在形式和技法上可以相互融合,将二者结合起来形成教学上完美的统一。
音乐与美术的差异与融合音乐与绘画属于不同的艺术门类,两者之间的差异显而易见。
音乐是听觉艺术,绘画是视觉艺术,从感官功能上看,他们属于不同的艺术门类;音乐是时间艺术,绘画是空间艺术,二者在存在形式上有本质的区别。
音乐具有时间上的即起性,延续性和不可逆性,因而在静止状态下它是不能存在的,而绘画具有相对的静止性和永恒性,随着时间的推移绘画可以长期保留。
因此这就决定了音乐与绘画不同,它是动态艺术,是时间艺术,又是听觉艺术,它是在一定时间内,以乐器的演奏为载体,用有节奏、有规律的声音的连续运动来表现自己。
而乐曲的谱写又是从作者的个人情感出发,根据不同的目的和表达方式“即乐于情”“借曲抒情”利用音符的变换来抒发作曲者的个人情感,因此音乐也是心灵的艺术,随着乐曲或高昂或低沉或轻快或悠远的律动激发起欣赏者心灵上的共鸣。
绘画作为静态艺术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是将点、线、面、黑、白、灰以及色调组织起来在平面上描绘出形态各异的画面,而画面的组织和绘制完全凭借画家的个人的经验和个性化情感的抒发。
幼儿教学中的音乐和美术教育

幼儿教学中的音乐和美术教育幼儿教育是培养孩子综合素质的重要阶段,其中音乐和美术教育功不可没。
音乐和美术作为艺术的两个重要分支,在幼儿教学中的作用十分关键。
本文将从幼儿教学中的音乐和美术教育的重要性、相互关系以及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音乐和美术教育的重要性音乐和美术教育在幼儿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音乐和美术可以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
通过接触不同类型的音乐和艺术作品,幼儿可以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对美的追求和欣赏能力。
其次,音乐和美术可以促进幼儿的感知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音乐是一种语言,能够帮助幼儿感知和表达情感。
而美术则通过绘画、雕塑等方式,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表达力和想象力。
这些能力对幼儿的认知发展和社交能力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最后,音乐和美术可以促进幼儿的综合素养的提升。
音乐和美术教育不仅仅是单纯地学习音乐和美术技巧,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协作精神和动手能力,帮助幼儿全面发展。
二、音乐和美术教育的相互关系音乐和美术教育存在着紧密的相互关系。
首先,音乐和美术都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们共同追求美的目标,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达艺术家的情感和创造力。
其次,音乐和美术之间有着很多交叉点。
音乐可以通过旋律、节奏和和声来表现美的意境,而美术可以通过色彩、形状和结构来表达音乐的感觉。
因此,在教学中,音乐和美术可以相互借鉴,创造更多的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幼儿的艺术体验。
三、音乐和美术教育的教学方法在幼儿教学中,音乐和美术教育需要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
首先,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艺术鉴赏能力。
通过播放音乐、欣赏音乐作品和观赏艺术作品,引导幼儿主动感受和体验艺术的美。
其次,教师可以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
幼儿对音乐和美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游戏、唱歌、画画等活动,让幼儿参与其中,积极引导他们发现和探索艺术的乐趣。
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跨学科教学的方式,将音乐和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创造多样化的教学活动。
例谈小学美术与音乐教学的整合

例谈小学美术与音乐教学的整合小学美术与音乐教学的整合旨在通过艺术教育的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美术和音乐是艺术教育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可以相互交融,相互促进,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
本文将从小学美术与音乐教学的整合意义、整合的方式及具体实施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整合的意义1. 促进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美术与音乐都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们都是表现个体情感、观念和创造力的媒介。
美术强调形式、结构和空间的表现,而音乐则强调声音、节奏和旋律的表达。
将美术与音乐教学整合起来,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在这两个领域中的全面发展,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创造能力。
2. 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美术和音乐作为两种艺术形式,都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教学实践中,将美术和音乐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立体化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3. 增强学生的创造力美术和音乐都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手段,通过整合美术与音乐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发挥空间,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二、整合的方式1. 主题整合在教学设计中,可以选择一个主题或话题,通过美术和音乐相互配合,进行综合性的艺术表现。
以“春天”为主题,学生可以通过绘画描绘绚丽多彩的花朵、青翠欲滴的绿叶,同时配合音乐,用声音来表现春天的欢乐与活力,从而实现美术与音乐的有机整合。
2. 跨学科整合美术和音乐还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借助美术和音乐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学习古诗词,结合美术和音乐进行创作,让学生用绘画和音乐表达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3. 艺术活动整合在学校的艺术教育活动中,可以通过举办美术与音乐的综合展示、联合表演等形式,让学生在不同艺术形式之间进行交流和互动,促进彼此的艺术创作和表现,实现美术与音乐教学的有效整合。
三、具体实施方法1. 采取项目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项目式教学方法,将美术与音乐教学结合在一起,通过具体的项目设计,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彼此的知识和技能,培养综合素质和创造力。
美术教学中与音乐的融合

美术课程中与音乐的相互融合天津市河东区第一中心小学美术学科葛妍内容摘要:美术同其他门类艺术如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密切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统一的艺术整体。
把音乐运用到美术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创立艺术学习情境,加大对学生的信息刺激强度,使美术教学收到了短时间高效率事半功倍的效果。
音乐是有声艺术,美术是无声艺术,音乐与美术同属艺术范畴,他们之间有许多可以融合的地方。
在美术教学中穿插适宜的音乐,可以营造轻松、愉快、活泼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想象力、创作能力,走向创新、创造的道路。
美术课程中与音乐的相互融合美术与音乐相互渗透的教学不仅是一种教育方法,也是正确完善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与透射。
把音乐引入美术课堂教学中,为美术教学服务,使学生理解、欣赏、鉴赏美术作品从原来的只用眼睛转变为由眼、耳多种途径向学生输入信息,为学生创立艺术学习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发了学生的灵感,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对艺术的理解,使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迅速提高,是美术课向愉快教育发展的良好途径。
一、音乐以其明快的旋律,能够改变美术课堂教学的沉闷气氛;而美术则以其清晰的画面,也能使抽象的音乐语言增强形象性。
音乐中的乐符,需要高低起伏、快慢相间的组合才会成为有旋律、节奏的音乐,美术也是一样,不同的个体,通过变化、创造组合在一起,才会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画面。
音乐是有声艺术,美术是无声艺术,在美术教学中穿插适宜的音乐,可以营造轻松、愉快、活泼的氛围,激发、促进学生想象力、创作能力。
在人的逻辑思维活动中,含有想象的成分,因此抽象作品中离不开想象思维,并充满音乐性,音乐直接刺激创造想象,从音符、旋律中创造出抽象作品来。
让学生从身心摆脱束缚,走向创新、创造的道路。
二、美术与音乐在艺术教学中有时是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
在音乐中,我们讲到歌曲的曲调时就会用到“色彩”这一术语,大调“色彩”比较明朗,适于表达雄壮、欢乐的情绪;小调“色彩”比较晦暗,适于表达柔和、忧愁的情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术与音乐在教学中的互通关系摘要:“综合”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
随着教育改革逐步深化,美术课堂融入背景音乐已成为美术教育的时尚手段。
然而在实际的应用中,必然会引发关于美术教学中为何要引入背景音乐、引入背景音乐是否有令人信服的理由、如何选编背景音乐等等之类的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笔者认为首先要从文化的视角探寻音乐与美术辉映益彰的“互通”因素。
只有深刻领会其内在缘由与重要性,才能踏实积极地加以运用。
关键词:美术音乐教学互通随着教育改革逐步深化,美术课堂融入背景音乐已成为美术教育的时尚手段。
综合”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
然而在实际的应用中,必然会引发关于美术教学中为何要引入背景音乐、引入背景音乐是否有令人信服的理由、如何选编背景音乐等等之类的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笔者认为首先要从文化的视角探寻音乐与美术辉映益彰的“互通”因素。
只有深刻领会其内在缘由与重要性,才能踏实积极地加以运用。
一、追踪溯源,阐释美术与音乐密切的“互通”关系1.从艺术发生学的角度看,美术、音乐艺术形态具有原本混合性在人类最初诞生时期,艺术的范畴是所有形式艺术之和,各种艺术互融共通,浑然一体。
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艺术自身的发展,原来融合在一起的艺术逐渐分化,并形成鲜明的个性特征。
前苏联着名美学家莫?卡冈在《艺术形态学》中就明确指出原始文化所具有的混合性和体裁、种类、样式结构的不确定性。
德国着名美学家玛克斯?德索在《美学与艺术理论》中也有类似的表述:“亚当?史密斯认为舞蹈标志着艺术的起点,尤其是集体舞蹈须有节奏,所以在舞蹈之中和舞蹈之处也许先是音乐,接着便是诗歌得到了发展,而舞蹈的模仿力也许被转移到那种在材料上幻想出造型形状和轮廓画的运动上去,绘画也就随之产生。
”在中国,古老的皮影戏就综合了戏剧、音乐、舞蹈、美术、民间文学等多门艺术,形成了一道独特的艺术风景。
再如,音乐大师贝多芬把第六交响曲冠名为《田园》,在第一乐章上标上了“到达乡村的愉快感觉、溪畔小景。
”很明显,大师在这里试图使乐曲的表现性具有客观描绘的功能。
正如大师自己所言:“当我作曲时,心里总是描绘着一幅图画,并顺着那个轮廓前行。
”更直接的例子还有:19世纪60年代俄国“五人强力集团”代表作曲家穆索尔斯基,为纪念他的朋友———画家哈特曼,从哈特曼大约400幅画中挑出10幅,分别谱写成钢琴曲,并以画作的名字命名。
如《古堡》、《牛车》、《雏鸡之舞》、《基辅城门》……作曲家栩栩如生的音乐幻想,将画面的故事复活起来,成为闻名世界的标题音乐。
这些现象暗含着艺术创作的发展本源是融合和交互的。
2.从艺术类型学的角度看,美术、音乐艺术形式具有内在融通性西文符号学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苏珊?朗格在《艺术问题》中,提出一个空前的命题:每门艺术都是由它创造出来的基本幻象来规定的,而不是由它所使用的材料和技巧来规定的。
从而对传统分类当中的材料为分类标准的学说提出了挑战。
继而,苏珊?朗格以他的研究方式,通过分析不同门类的艺术都创造了什么,各自涉及的范围和使用的材料是什么等等,认为“每一种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材料,如乐音之于音乐、彩色之于绘画等等,但是,除此之外,再很难在纵深层面找到带有实质性不同的区别。
”可以理解,当我们透过现象,深入本质,会不难发现各类艺术实际上是类似的,有着密切的联系。
哲学家黑格尔在《美学》中就曾明确告诉我们:“音乐与绘画有着密切的亲族关系。
”例如我们在欣赏画面的色彩、线条和构图中可以感到音乐旋律、节奏及曲式的流动,从音乐的音响中也能联想和想象到多姿多彩的“画面”。
难怪北大赵鑫珊教授在谈到莫扎特的《E大调钢琴三重奏》时说:“乐曲所带来的浓郁的田园气息可以使人联想起英国水彩画画家温特的作品《歇息在旅店外的旅客》和《山雨欲来的收割场面》,同时还能感受到古诗‘孤村树色昏残雨,远寺钟声带夕阳’的境界。
”由此,我们发现音乐与美术间竟然有着不可回避的互通性、融合性。
而艺术深层的“心理结构图式”正是形成音乐与美术互通性、融合性的基本因素,亦即我国古代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意境”。
清末民初学者王国维曾说,“文学之所以感人,意与境二者而已”。
意与境,即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人生际遇的高度融合。
此外,刘登明在《被放逐的书法文化精神》撰文中指出:“真正的艺术家总是有着丰富的心理能量需要宣泄。
他们苦苦追寻的只不过是一种最恰当的形式。
音乐也好,水墨也罢,只不过是艺术本体的载体。
”“意境理论”、“能量宣泄观点”架起了各艺术门类之间的桥梁,在一瞬间真正地让人们忽略了艺术表象上的差异,而在“意味上”上达到了一致。
3.从艺术心理学的角度看,美术、音乐艺术通感具有视听联觉性德国美学家费歇尔从“感官”联觉的角度分析指出:“人的各个感官不是孤立的,它是一个感官的分枝,多少能相互代替,一个感官响了,另一个感官作为回应、作为和声、作为看不见的象征,也就是共鸣。
”“乐由心生”,音乐是人内心情感的抒发,音乐以多元的声调、节奏、旋律组成心灵的乐章,将人的真情化作潺潺的流水倾泻而出,是无形而有声的心灵之索。
绘画通过线条的长短粗细、硬软坚柔、光滑滞涩、清晰含混来展现内心情感的理想形象,在线条中融入人物的情感,往往显现出动静相宜,跌宕起伏的情感波澜,是有形而无声的心灵之线。
可见音乐与绘画有着心理动力学上的相似性。
相异且相通、异质而同构,这就是绘画的气韵与音乐的音响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
想象的、派生的感觉是绘画时间和音乐空间不可或缺的元素。
在我们的审美活动中,只有将有形与无形相融,实感与幻像相合,有声与无声相系,虚实相生,不即不离,相得益彰,方能心领神会,品尝出“味在酸咸之外”。
当我们聆听美妙动人的乐曲,有时眼前呈现出一种“春花秋月,浮云流水”的生动景象;观赏气韵生动的画作,也会感受到“寂寞无声而耳听常满”的超凡意境。
这种超越形迹的审美效应正是艺术通感的表现。
因此,许多抽象派画家都力图将音乐注入画面。
康定斯基始终把绘画看成是一种能唤起听觉的“内在音响”,他经常从听觉角度来体会绘画的色彩。
“黄……音响看像吹得越来越高的喇叭或大鼓声”、“蓝……类似乐器笛、大风琴、大提琴”、“紫色……英国号、木制乐器”等等。
立体派大师毕加索更直截了当地说:“每一件真正的艺术品都蕴藏着独特的音乐感。
”以上从文化的层面探析表明“音乐与美术有着密切的亲族关系”,为美术课堂与背景音乐的有效共鸣提供了诸多启示和可行性依托。
二、唤起美术课堂与背景音乐的有效“共鸣”《美术课程标准》提出“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理念以及“综合?探索”领域的设置,为音美综合提供了宽广的平台。
魏宏森、曾国屏在《系统论一系统科学哲学》一书中关于系统的开放性原理指出:系统具有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性质和功能,系统向环境开放是系统得以向上发展的前提。
这在理论层面上又为美术课堂融入背景音乐可以优化美术教学提供了有力依据。
同时从振动学“共鸣”的原理也得到启示,发声学专家甄立夫在《科学练声》中指出,“当两个物体共振或共鸣时,其振幅是叠加的,因此,两个物体共鸣的声音更加响亮丰富。
”由此可见,当背景音乐融入美术课堂教学达到“共鸣”时,可以有效激发学生乐学热情,增强对艺术的多维感悟,提高创作效率。
音乐带来的好处是成倍的。
如果美术课堂里有美妙的音乐缓缓溢出,犹如枯石间的一股清泉,幽林中的一缕阳光,艺术将以双重的力量润泽肺腑、感召心灵。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怎样以美术为中心,将背景音乐自然、生动、有趣地渗透到美术鉴赏、表现和创作的各个环节中,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呢?笔者根据多年的调研及平常的教学经验,提出如下观点:1.让美术教学目标与背景音乐产生“共鸣”运用背景音乐不是目的,而仅仅是一种手段。
《美术课程标准》也曾提到,美术课不能脱离美术的特点。
因此,教师在选择乐曲上要精心巧妙,应紧扣美术教学的目的、要求。
然而,在平常的教研活动中,经常发现课堂中背景音乐背离美术教学目的、要求的现象。
例如:《春天的足迹》公开课上,学生开始想象画了。
教师随意打开了音乐,“伤离别,离别虽然在眼前,说再见,再见不会太遥远……”张学友的《祝福》那忧伤、凄婉、孤独、迷茫的旋律弥漫在整个教室。
此曲为成人表达缠绵情感的爱情歌曲,曲调低沉,与主题目标要求南辕北辙,明显抑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在心理上,也给学生造成负面影响。
如果播放一些含蓄、抒情、优美描写春景的音乐,如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曲》、古筝曲《春涧流泉》、儿童曲《小燕子》、《小雨沙沙》、《滴哩滴哩》等,或用班得瑞表现自然风光如高山抒怀、似流水传情的轻音乐,肯定比较得体,效果也更好。
2.让美术教学课型、内容与背景音乐产生“共鸣”异彩纷呈的音乐风格和形式为美术课堂选编音乐打开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教学中,选编音乐应避免盲目随从,做到音乐与美术在内容上的和谐统一,交相辉映。
针对不同的课型,我们可以选编不同的音乐,例如:(1)临摹。
背景音乐宜轻松、舒缓,可播放不同时期、不同作曲家所作的风格迥异的《小夜曲》以及中国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选段等。
时下正流行的班德瑞音乐,如《巴格达的星星》;还有如动画片《天空之城》的主题曲等等都是很好的选择。
(2)写生。
背景音乐应让学生感到好像置身于郊外田野上、溪水边、林子里,沐浴着春风,悠然自得,挥毫抒怀。
此时可播放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月光奏鸣曲》、莫扎特的《第40号交响曲》、德彪西的《月光》或中国古琴曲《石上清泉》及二胡曲《空山鸟语》等师法自然、描写自然风光的名曲。
如今电子音乐也十分普及,在聆听传统音乐之余,也可以换换“口味”,接纳一些电子音乐,像雅典人雅尼的《夜莺》令人赞不绝口,可以为野外写生营造出浓浓的画境。
(3)手工。
包括泥塑、剪纸、折纸、粘贴、撕纸等。
像折纸、粘贴可伴随欢快的乐曲,可以选择一些进行曲,如《土耳其进行曲》等,还可以选择一些舞曲,在巴赫的众多《小步舞曲》中可依据课题进行挑选。
像泥塑、剪纸、撕纸因制作特点较细致,又有民间特色,可选放节奏舒缓、旋律抒情的中国音乐,如二胡曲《良宵》、《二泉映月》等。
(4)想象创造画。
背景音乐应空旷舒展,使学生的思路犹如草原的骏马任意驰骋,毫无阻挡;有时又如山涧泉水,虽缓慢但从容地流向远方,连绵不绝。
此类音乐有笛子曲《牧民新歌》、二胡曲《赛马》、古筝曲《高山流水》等中国民乐以及钢琴曲《水边的阿狄丽娜》、《梦幻曲》等外国名曲。
作为想象创造画的背景音乐,不可过于死板,拘泥于那些老调子,需要的是一种朝气,马克西姆演奏的如《蜂鸟》之类的变奏曲应该比较适合。
(5)欣赏课。
选编音乐应紧扣主题,但须注意音量控制,以不干扰教师的讲解、学生能舒心为准。
油画作品《伏尔加河的纤夫》描绘辽阔的伏尔加河边,一群苦难的纤夫们艰苦劳动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