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王维诗歌中的绘画美
王维山水诗的色彩美

王维山水诗的色彩美导语:王维的山水诗是一幅色彩丰富的山水画,在他胸怀济世之志、情绪乐观昂扬时,他的山水诗的颜色多是暖色亮色的,而在他归隐后多是冷色暗色的,但王维更懂得各种颜色的搭配和对比,以此来反映他的主观情绪。
王维创破墨山水画,被后人尊为南宗画派之祖,他深谙绘画奥秘,能够在诗中借助绘画方法表现外物,他的山水诗有鲜明的色彩感。
如《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 这首诗注重描绘花的形状、色彩和开落的姿态,作者在鲜艳的芙蓉花后面衬出了深黛色的背景,构成宁静恬淡的气氛,山色、树色、花色和空间的透明色形成和谐明艳的色调。
又如《田园乐》:“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深红浅红的花瓣上略带隔夜雨滴,色彩更柔和可爱,雨后空气澄鲜,弥散着冉冉花香,使人心醉;碧绿的柳丝络在一片若有若无的淡黑水烟中,更袅娜迷人。
由此可见,王维是极善于描绘景物颜色的。
他的山水诗中不仅止有浓重晦暗的色彩,而且呈现出各种柔和鲜艳轻淡浓重的色调。
《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这首诗作于开元二十五年,当时王维做河西节度判官。
在此之前王维虽已经历过几次政治挫折,但他对朝廷还是充满希望的,还是带着乐观昂扬的情绪的。
此时他山水诗的色调以暖色亮色为主,表现他乐观积极的思想状态。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创造了一个辽阔雄浑的意境。
画面上,白茫茫的沙漠,浓黑的狼烟,碧绿的江水,殷红的落日,传达出一种苍劲雄奇的崇高美,反映作者当时乐观进取的奋斗精神。
王维归隐后的山水诗多以冷色暗色为底色,创造一种清幽淡雅的意境,表现诗人清俊孤寂超尘出世的禅寂生活。
日光是明朗美丽、热烈明快的,但归隐后的王维更多的是写深黑的幕色降临之前,鲜艳而不刺目的夕阳之辉。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人描绘了深黛色的苍山和幽深的树林,画面的底色于是呈现出日暮时分的苍翠色。
浅析王维诗歌的绘画美

者” 与远方暮云齐平相接的射雕处相距“ 千里” 之遥。 这不是 单纯地写人与遥远景色的空间距离 ,而且写出了将军的英
姿飒爽。说时快, 那时迟, 刚才的射雕之处已在千里之外与 云天相连接的远处, 最后消失在地平线上, 体现了“ 远水无 波, 高与云齐” 的透视原理。 这种技法的运用, 不会给人以平 面感, 而使人在想象中产生立体的感觉, 真是达到了炉火纯
光的描写 , 来反映作者的隐居生活和情感 ; 在具体作品中, 各有着不同的安排, 每首诗都是一个独立的画面, 合起来又 是幅和谐的全景, 与国画中的“ 通景画” 有相似之处。 另外, 运用绘画中的透视法 , 也是王维诗的一大体现, 如:“ 回看射雕处, 千里暮云平。 (《 ” 观猎》 )诗中写出了“ 回看
有动有静, 具有完整融合的意境。 又如“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 中。”《 ( 鸟鸣涧》 )这首诗写春山的静, 不是正面写春山如何 静, 而是在静态 中写出动态, 在动态中表现静态, 紧紧把抓
住景物变化着的“ 一刹那” 最有典型性特征的“ 花落” “ ,月 出”“ ,鸟鸣” 三个动态描写, 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 读了
57
. . 峨翼熟 一
20 6年 下 刊 0 朋号 旬 夫教货 才
论 朱 自清 前 期 抒 情 散 文 的 思 想 性
陈 桐
(三明学院 中文系, 福建 三明 365004)
摘 要: 朱 自清前期的抒情散文虽然没有直接地反映当
时重大的社会生活, 所表现的感情天地也不够开阔, 但从中
随处可以体察到当时一位诚 实、正直的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分子有感于生
他的诗同他的画一样, 形神兼备, 因此不能将王维的诗简单
地理解成“ 以画人诗”而王诗具有兼诗情画意之美 , , 得情景 交融之妙, 在形似上求神似, 真正达到了意境两浑的高度。 如《 山居秋膜》“ :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 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洗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 孙自 可留。 这诗以白描手法, ” 不用词藻雕饰, 描写了环境的 优美, 秋光的可爱, 透露出作者热爱大自 然以至流连忘返的 心情。通过精心取景和别具匠心的安排, 使画面生动活泼,
论王维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论王维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论王维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与画之间本具有如亲缘般的关系,诗中描绘的美与绘画出的图景相得益彰。
由于王维在诗与画两方面的独特成就,以及对这两种艺术形式的自觉通融互用,造成了王维在“诗中有画”方面有了超出凡人的造诣。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论王维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希望对你有帮助。
论及王维,大家自然会想到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盛赞王维的那句“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一、浓妆淡抹,摇曳生姿作为画家的王维,初期着力于青绿山水画的创作,后期则转为水墨画。
这一转变同样也展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
早年的王维意气风发,充满了追求理想与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虽然初入仕途是就遭遇挫折,但并没有消磨他的斗志,仍然将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表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
如《洛阳女儿行》中“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
”铺述豪家女子生活的美好与奢华。
住的是“画阁朱楼”的甲第良宅;宅中是“红桃绿柳”的洞天仙境。
“朱”、“红”、“绿”三个色彩的运用渲染了一幅艳丽的图景。
又如《田园乐》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
”浓墨重彩地绘就了一幅明艳的山水画卷。
这明艳的色彩表现也是王维内心情感的流露,诗人会不自觉地以开阔、明朗、积极的心境去待种种景物或是社会现象,因而其早期诗歌的色彩多浓重、温暖。
而晚年的`王维则给人留下了一种闭门寂处的印象。
开元九年二十一岁的王维中进士第,释褐授太乐丞,但不久因伶人舞黄狮子事受牵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
脱离了优雅安逸生活的王维,置身于流离失意的异乡,心情不免伤颓。
然而这也正是王维诗歌创作基调由浓而淡的转折点。
这一转变表现在时节由春、夏及秋、冬,由朝及暮,这一时期的作品以冷色调为主,即使是偶有明丽色彩的出现,也只能是“明媚的忧伤”。
如《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即是一幅深山当中,清秋薄暮,月洒松间,清泉流石的清新景象,整幅图画以冷色系为主,显然不同于他早期作品中的浓墨重彩。
浅析王维诗的绘画美

、
南齐谢赫 的《 古 画品 录》 在 中 国绘 画史上 首次 提 出
画有 “ 六法” : “ 一 日气韵 生 动 , 二 日骨法 用笔 , 三 日 应 物 象形, 四日随类赋彩 , 五 日经 营位置 , 六 日传 移模写 。 ” 所
语文 ・ 文本解读
中 学 教学 参 考 2 0 1 5 年1 0 月 总 第2 4 4 期
浅 析 王 维 诗 的 绘 画 美
江 西新建 县松 湖镇 第二 小学( 3 3 0 1 0 3 ) 邓觐 刚
[ 摘 要] 王 维后期创作的 山水 田园诗融 山水情趣 与画境 于一体 。从远近虚 实的构 图、 浓妆 淡墨 的色彩 、 空灵淡泊的意境等 三 绘 画美 构图 色彩 意境 [ 文章编号] 1 6 7 4 — 6 0 5 8 ( 2 0 1 5 ) 2 8 — 0 0 2 4
一
展现于画面上 , 那是露 ; 而 明月、 浣女 、 渔舟则 若隐若 现 , 若即若 离 , 那是藏 。这种虚实结合 的艺术方法 确实令人
回味无 穷 。
二、 浓 妆淡 墨 的色 彩
诗歌要达 到诗 中有 画的艺术 效果 , 就必 须运用体 现 色彩效果 的语 言 , 从而增 强鲜 明的色彩感 , 使无 形画趋 于有形 。受绘 画影 响的王维 , 自然会 在 山水 诗的颜色搭 配上特别用心巧妙地 运用 自己那 支“ 彩笔 ” 描绘 诗画 的
火 的红叶, 色彩冷暖对照 , 笔墨浓淡相宜 , 红、 白、 绿相 间, 对 比度高 , 不仅仅是增 强 了画 面的生动感 , 还 为表现“ 苍 翠湿人衣” 作了有力 的铺垫 , 有先声夺人之妙 。 2 . 夸 张设 色。王维山水 诗色彩美 的另一个 特色 , 常
浅析王维诗歌的绘画美

浅析王维诗歌的绘画美唐代诗人王维.一生留下许多千古名诗和传世名画.他把诗画艺术融为一体,开辟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独特的艺术风格。
“味摩洁之诗,诗中有画;观摩洁之画,画中有诗。
”正是苏轼对他的高度评价(《书摩洁兰田烟雨图》)。
他的田园山水诗之所以能取得很高的成就,是因为能把诗和哂融为一体。
无论是雄奇壮观的“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的景象,还是细致入微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自然物态,他都能以对大自然敏锐的感受,抓住自然的色彩、声音和动态,或素描,或刻画,挥洒自如,意境独到。
诗和画虽然是姊妹艺术.但“诗中有画”的说法。
应该是以诗为主体。
吸收画的某些因素,融入诗境,从而体现出一般诗作所作所难以达到的美感。
而绘画是二度空间艺术.绘画所描绘的形象虽然是平面的,但是它通过色彩的变化,明暗的处理,透视的运用,线条的飞动,使人感到它所描绘的形象是立体的,它可以把我们带到绘画所表现的空间中去。
同样.诗歌的形象也会唤起这带有空间感的绘画美。
不过这种绘画美不是直接靠色彩、形体和线条的。
而是靠诗句所唤起的表象来形成的,把虚的、不可见的内在感情和心境转化为实的、可见的外在的感性形象。
王维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从而成为把诗歌和绘画高度结合的开创性的典范。
对王维的“诗中有画”.仅仅以诗析诗,从文学角度来分析,是难以阐发其诗的画意的,只有以画析诗,来作具体的分析,才能更好地品味其中的绘画美。
一、构图美:中国传统绘画很讲究布局。
顾恺之的“置陈布势”,谢赫六法中的“经营位置”就是讲的画面构图问题。
王维的山水诗常常是以画法和诗法相结合来结构的,表现在他常于其诗中运用作画技法。
“经营位置”是王维在画中运用的一大技法,这种技法是画家把许多个别景象通过“经营位置”来组成一个整体,如在《渭川田家》中,作者在前八句分叙农家的各种景象,看似比较散漫,但第九句用“闲逸”二字一点,便将这些景象贯穿起来.构成了一幅和谐生动的厕面。
【课外阅读】王维山水、景物诗中的绘画美

【课外阅读】王维山水、景物诗中的绘画美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
同时又是著名的画家。
他的画流传下来的极少,但据史书记载,当时他曾有过大量的绘画创作,并被称为南宗画派的开山之祖。
《旧唐书》本传载:王维“笔踪措思,参于造化,而创意经图,即有所缺。
如山水平远,云峰石色,绝迹天机,非绘者之所及也。
”王维自己有诗曰:“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
”(《偶然作六首》)足见王维对绘画的造诣是很深的。
因此,王维作为一个诗人兼画家的艺术家,在他把对生活的观察表现于艺术创作的时候,诗与画之间就必有相通之处。
也就是说,在王维的诗作中,我们可以时时领略到绘画的美。
亦即人们常说的“诗中有画”。
本文试图探讨一下王维山水景物诗中的绘画美是以怎样的绘画手法体现出来的。
人们常有这样的生活体验:一个并不怎么为人注意的或已经习以为常的景象,一旦通过画家或诗人再现出来的时候,往往使人惊叹,使人神往。
如倪瓒的山水画,有的只不过是几处疏林,两三处平坡;米芾的烟雨图,大抵也无非是树林拱卫的几处山头而已。
然而,画家们正是通过他们的观察、挖掘和剪裁,才使人们发现并感受到平远开扩,或烟雨濛濛之美。
诗亦然。
一个平淡无奇的野店,一旦通过“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早行》)的诗句再现出来,就使读者进入一种寂寥而又清新的美的境界。
“美”是古今中外的艺术家、哲学家们探讨不尽的课题。
然而从中国山水画或西洋风景画的表现方法看,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做一粗略的概括:构图美,形象美,色彩美,意境美。
当然,这四个方面是统一的,不是孤立的。
不能设想一幅构图杂乱无章的画会有什么意境之美;也不能设想一幅色调不合谐的画面会有什么形象美。
但诗毕竟不是画,也不能把二者等同视之。
为论述方便,本文还是打算从这四个方面来探讨王维的山水景物诗。
一、构图美构图大体上可以通俗地理解为景物的布局和取舍,王维的《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宿处,隔水问樵夫。
论王维山水诗的艺术美

论王维山水诗的艺术美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
王维凭借其多才多艺,以及独特的禅悟之路,创作出一首首富有空寂诗境的山水诗,从而形成独特的艺术个性,奠定了他的古代自然山水诗的巨星地位。
那么,王维的山水诗究竟有何艺术特色,笔者认为正是王维山水诗中流溢而出的意境美、禅趣美、音乐美和诗画美使摩诘之诗具有独特的审美魅力,给我们带来了耳目一新的审美体验和深刻审美启示,因而,具有一种深层的审美意蕴。
一、意境美意境是山水诗的灵魂。
诗人描绘自然景物,目的就是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
我们在王维山水诗中所看到的,是诗人对自然生命的亲切感。
诗人运用诗意的笔端、敏感的触觉以及诗人的独特角度,将笔下的山光水色描绘得千姿百态而不零乱,色彩缤纷又不失素雅。
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短短数句,将雨后的空山,晚秋的天气、松树、明月、清山石、竹木、浣女、莲叶、荷塘、渔舟等十几个对象自然而有序地呈现于读者眼前。
将形象、音响有机地组合,构成一个整体画面,令人观之如临其境,听之如闻其声。
清新自然的山村之韵,素洁幽雅的乡野之风,一派和乐融洽的诗意天地。
“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王维是唐代才华横溢的山水诗人,其山水诗的艺术境界是用清新自然、素洁幽雅几个字简而言之。
再如《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此诗作于作者终南山隐居时期。
诗人信步游逛,进入深山,来到了云峰,遇得佳境:在古木参天、杳无人迹的云雾山中,不知从何处传来的古寺钟声,在空旷的山谷间回荡,给山林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山泉低吟呜咽,阳光透出寒意,深山的一切景物都是那么清冷荒僻、古朴深邃。
云峰山寺,古木幽径,深山远钟,泉声危石,冷日青松,诗人营造的意境与提炼的意象很是出神入化。
其中“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这一联中“咽”、“冷”二字极见炼字工力,赵殿成说:“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
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几个特点

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几个特点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几个特点王维是盛唐山水诗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国绘画史上颇负盛名的画家。
下面小编带来的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几个特点。
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几个特点篇1王维他以诗人兼画家自命:“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 王维《偶然作》其六)。
王维在绘画方面的造指对他的诗歌创作有直接影响。
他对自然景物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感受,熔诗画创作的艺术手法为一炉,在诗歌创作中自然地融合了绘画的某些技法,使读者得到“诗中有画”的美感享受。
一,追求神似,以情韵见长。
王维以前,南朝山水诗刻划景物尚形以,尚工巧,缺乏神韵,力求副真细致而失之于雕琢,“颇以繁富国累”(《诗品》)。
到了王维则追求神似,以情韵见长,不着力于细部的描摹刻划,而是从总体上把握,力求给人以浑然一体的印象,淡淡几笔便能勾勒一幅画面,表现一种意境,毫无板滞繁芜之弊。
《汉江临眺》写汉江及两岸风光,“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江水奔腾似涌出天地之外,山色空濛,若有若无,却无意道出是青是紫,是浓是淡。
全诗大笔挥洒,气象雄浑,意境阔远。
《终南山》短短四十字可谓“无所不包”,诗人不着意于山中景物细部的具体刻划,通过几个角度的转换和画面的变化,便将终南山的高峻逶迤、阔大深邃呈于读者目前。
再如“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莫不是把握和表现景物给人以整体印象。
如果把谢灵运的山水诗比作精雕细琢的工笔画,王维的山水诗则如同淡墨传神的写意画。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说王维诗“每从不着力处得之”正是这个意思。
二,“散点透视”画面和谐。
和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一幅画只能有一个透视点)不同,中国传统绘画采用多中心的“散点透视”。
王维熟谙此道并用之于诗中,用画家有眼光观察景物,表现景物,处理景物的远近、大小、主次、疏密诸种关系,非常注意空间的层次和构图。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从远处寒山写到近处秋水,从诗人自己写到暮蝉,继之又写渡头落日,墟里孤烟,远近互衬,层次分明,构成和谐完整的生动画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王维诗歌中的绘画美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唐朝著名诗人、画家。
他曾在其诗作《偶然作》里这样写道:“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
不能舍余习,偶被世人知。
”可见,他对自己的能诗善画颇为自负。
王维善于捕捉事物的形象,刻画特征和形状,并能从线条、布局、角度、色彩等多方面下笔,最大限度地发挥语言的提示性作用,在读者心中唤醒对光、色、态的丰富联想。
因此,读王维的诗就像是在欣赏一幅绝佳的画作,读来便有“画面感”。
苏东坡也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对王维的作品艺术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
本文将从“色彩美”、“线条美”、“布局美”和“意境美”四个层面浅析王维诗中的“绘画之美”。
一、王维诗的“色彩美”绘画在我国被称为“丹青”,可见色彩对于绘画的重要性。
至于传统水墨画,这也是特殊的色彩,不过不是有彩之色,而是无彩之色。
王维对淡墨是有偏爱的,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有以水墨色调构思的名篇。
比如《汉江临眺》中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诗人以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
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
在这里,诗人用简单的笔触勾勒出眼前的磅礴气势,着墨极淡,却给人以伟丽新奇之感,其效果远胜于重彩浓抹的油画和色调浓丽的水彩。
而这里的“胜”则在于画面的气韵生动。
难怪明代文学家王世贞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诗家俊语,却入画三昧”。
除了水墨画,王维的诗中也善用颜色明媚的浓笔重彩。
其中《田园乐·其六》中的两句“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更是典型的代表。
诗人通过“桃花”、“柳丝”两种富于春天特征的景物描绘出一副春意盎然的图画。
在勾勒景物的基础上,诗人进而有着色,“红”、“绿”两个颜色字的运用使景物鲜明怡目,读者眼前也因此展现出一派柳暗花明的景象。
正所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再加上“杨柳依依”,景物确实宜人。
着色之后诗人还有进一层渲染:深红浅红的花瓣上略带隔夜的雨滴,色泽更柔和可爱,雨后空气澄鲜,弥散着冉冉花香,使人心醉;碧绿的柳丝笼在一片若有若无的水烟中,更袅娜迷人。
经过诗人的层层渲染、细致描绘,诗境自然而然便形成一幅工笔重彩的图画,使人久久不能忘怀。
此外,王维还善于捕捉独特的色彩效应和瞬间的色彩感觉,并把它恰如其分地用文字符号转化为诗的意象和情境。
如《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这首诗中诗人突出了“白石”、“红叶”和“空翠”三个物象,描绘出以松柏的无边浓绿为主体,以清清浅水、嶙嶙白石和片片红叶为点缀的山中景色。
诗的后两句“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诗人灵敏地抓住了客观景物富有个性的色彩“空翠”,以“空翠湿人衣”的色彩感受描绘出翠绿欲滴的独特美感。
二、王维诗的“线条美”绘画艺术离不开线条,中国画更是如此。
清代山水画巨匠石涛在其《画语录》中说到,“夫画者,形天地万物者也,舍笔墨其何以形之哉?”又说,“我有是一画能贯山川之形神”。
在这里,“笔墨”、“一画”都可以看作是绘画中的线条。
可见线条的作用对于中国山水画而言有多重要。
王维的诗善于用极其简炼而又和谐的线条来“形天地万物”“贯山川之形神”。
同时他还善于运用虚实相间的粗线条勾勒画面的手法来表现一种意境。
”比如《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广袤延展的“大漠”与长空相交一线;“孤烟”是纵向的高,与沙漠、江河构成一个直角。
辽阔的沙漠是长与宽,如丝的烟是纵向的高,长、宽、高三者组合成一个立体的实境。
而这个实境仅用极为简单,粗矿豪放的线条便传神地表现了沙漠地带雄浑开阔的景象,给人以简单粗犷而又不失豪放开阔的视觉震撼。
此外,王维也喜欢用多变的曲线来状物,用复杂的线条来构图。
比如他在《送崔五太守》写道:“雾中远树刀州出,天际澄江巴字回”。
这里诗人采用了曲线美来写景,表现出景物的迂回曲折。
再比如《蓝田山石门精舍》中的“遥爱云木秀,初疑路不同。
安知清流转,偶与前山通。
”《青溪》中的“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这些诗句的描写都在动态中表现了曲线的美,表现出一种幽深的情趣。
王维喜欢用错综复杂的线条在诗中“画”人和景,但其展示的画面仍隐寓着“一横一竖”的画理。
比如《少年行》中“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画面上高楼耸立,绿柳倒垂,不免竖线居多;但柳边一匹骏马横立,不但烘托了主题,而且错综了线条,起到了谐调画面的作用。
再如《田园乐·黄粱》中“酌酒会临泉水,抱琴好倚长松。
”横斜抱着的七弦琴也使得画面的线条多样化了。
这些诗中的画面、线条有意无意地“旁见侧出,横斜平直,各相乘除”,可谓“得自然之数”。
三、王维诗的“布局美”中国绘画把自然景物构置和安排在画面空间的学问称之为“布局”。
绘画离不开透视,中西绘画在透视上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西方绘画的布局方式一般分为“散点透视”与“焦点透视”两种。
前者是穿越一条时间轴线的视觉收集,后者则是站在一个空间点上的视觉总结。
中国绘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画者作画时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而是根据其感受和需要使“立足点”移动作画,摄入画面,使用的诗“散点透视”。
而西方绘画则着重于焦点透视,就像照相一样,观察者固定在一个立足点上,把能摄入镜头的物象如实地“画”下来,能较真实客观地展现物体的形象。
在中国古代,无论是山水画还是山水诗,在表现上无疑都是以散点透视的表现形式呈现的。
王维山水诗中以“散点透视”的方法来描写景物、构思全篇的作品相当多。
典型的比如《清溪》中的“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在这四句诗里,诗人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通过多个视点写出了清溪随山玩转的百里趣途:溪水穿过山间时变得湍急,在乱石中发出一片喧响;流经松林时又变得十分安静,与幽深的松色相映;流入开阔的平野,水面微波荡漾,菱叶、荇菜一片碧绿;再往前流,两岸芦苇夹生,倒映水中,生动如画。
这里诗人采用“散点透视”的手法,每一个画面都在一个全新的视点上进行观察,最后把这一连串的画面衔接起来形成一幅生动别致的山水图。
此外,还有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盢。
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王柳前。
”整首诗犹如一组照片,摄影师定点在“柴门外”,把目所能及的美景尽收到镜头中。
诗中诗人倚杖柴门外,游目驰骋,把寒山、秋水、落日、暮蝉,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再加上诗人与朋友两人活动的特写镜头组合成一幅墨色清淡,悠远静泌的辋川秋日黄昏图。
这里,诗人同样使用了“散点透视”的布局方式,通过移步换景的手法让读者随着诗人的“步伐”移动,与诗人一同,眼睛淡看云卷云舒,看尽世情百态。
四、王维诗的“意境美”意境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艺术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中华抒情文学审美情趣的集中表现,是中国古典艺术创作实践的理论结晶。
王维的诗既能概括地描绘雄奇壮阔的景物,又能细致入微地刻画自然事物的动态。
他能以一个画家的眼光去关照事物,摄取最美的画面,以最精彩的瞬间入诗,也能够巧妙地捕捉表现他生活情趣的种种形象以构成独到的意境。
比如《山居秋暝》,诗人以画入诗,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自己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在这里,整首诗就是一幅秋日雨后黄昏美景图:松间明月洒下的光辉;涂涂流淌的石上清泉;竹林里欢笑归来的天真少女;小船穿过,纷纷向两旁披开的亭亭玉立的荷花。
松、月、石、泉、竹、人、船、花完美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清丽的图画。
“松间明月”、“竹喧莲动”,画中动静相间;“明月松间照”绘山林之清幽,“清泉石上流”写山泉之明静。
美景之中同时感受到的是秋日新雨后的凉爽和清新秀丽之景融合着幽清明快之清。
意与景契,情景相融,美丽的画面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此外,如“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咐黄鹏”(《积雨惘川庄作》),描绘了水田广漠,白鹭翩飞,夏木藏密,黄鹏鸣琳的色彩和声音相互映衬的优美画面。
“天寒远山尽,日暮长河急。
解缆君已远,望君犹伫立”(《齐州送祖三》),绘出了天寒日暮,远山明净,太河湍急,行船已远,送别之人犹望着远方即将逝去的船帆仍岸边伫立的画面。
而且萧索之景更见凄凉之情,情景相融,言已尽而味无穷。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辉”(《送纂毋潜落第还乡》),则描绘了夕阳西下,余辉笼罩着孤城,远处羁旅之人依稀可见之景。
作为诗人和画家,王维常常用画意作诗,他的山水诗中体现了一个画家善于取景布局的特长和对色彩的敏感,刻画了山光水色的神韵,使得他的山水诗作极具诗画美。
同时得益于他的禅学修养,使其诗中的画意多得自天趣。
从上述诸多诗例中我们不难体会到王维诗中那种情景交融,心境和自然契合无间的意境之美。
作为山水田园诗的开宗之祖和泼墨山水画的南宗之祖,王维把诗歌和绘画融会贯通,创造出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新气象:每念一首诗,如赏一幅画;每赏一幅画,如念一首诗。
王维“以画入诗”创造出独具一格的创作之风,除了其异于常人的艺术天赋和高超的绘画技巧外,还得益于其儒道佛兼容的思想、身在庙堂志在山林的精神追求、识性放怀的人生境界以及高洁优雅的艺术风格。
王维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从而成为把诗歌和绘画高度结合的开创性典范。
参考文献:[1]石涛.石涛画语录[M].浙江:西冷印社,2006.[2]金学智.王维诗中的绘画美[J].文学遗产,1984(4).[3]曹健.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绘画美[J].武汉科技学院院报,200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