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王维《渭川田家》古诗赏析及翻译注释

王维《渭川田家》古诗赏析及翻译注释《渭川田家》是唐代诗人王维晚年的作品。
此诗描写的是初夏傍晚农村夕阳西下、牛羊回归、老人倚杖、麦苗吐秀、桑叶稀疏、田夫荷锄一系列宁静和谐的景色,表现了农村平静闲适、悠闲可爱的生活。
这种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家生活图景也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反映,反映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全诗语言朴素,纯用白描,自然清新,诗意盎然,体现出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渭川田家王维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诗文解释】夕阳照着村落,深深的巷子里牛羊已经回来。
老人惦念着牧童,拄着拐杖在柴门前等候。
野鸡在鸣叫,田里麦苗已经吐穗,蚕开始休眠吐丝,桑叶已经稀少农夫们扛着锄头归来,相遇时亲切地聊起了天。
多么羡慕这悠闲的农家生活啊,不由得怅然吟唱起《式微》。
【词语解释】墟落:村落。
穷巷:深巷。
野老:村野老人。
倚杖:靠着拐杖。
荆扉:柴门。
雉:野鸡。
蚕眠:蚕蜕皮时,不食不动,像睡眠一样。
荷:扛着。
即此:指上面所说的情景。
式微:用《诗经》"式微、式微,胡不归″语,有归隐田园之意。
句解: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夕阳映照着安静村庄,深巷里归来成群牛羊。
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荆扉。
老人惦念着放牧小儿,倚着杖棍在门口眺望。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麦苗开花野鸡啾啾啼,春蚕休眠桑叶已采光。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田夫们扛着锄头回家,相见时依依说短道长。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我多么羡慕农家安闲,不由得把《式微》歌吟唱。
【评点】本诗是一首田园诗。
诗人用白描手法描写了初夏傍晚宁静和谐的景色,表现了农村生活的闲逸自得。
这种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家生活图景也是诗人闲适心境的反映。
渭川,即渭水,又称渭河。
本诗的核心为一个“归”字。
诗人一开篇,首先描绘了夕阳映照村落的景象,渲染出苍苍暮色的浓烈氛围,作为全诗的总背景。
随后,诗人用一个“归”字,描写了牛羊缓缓回到村里的情景,让人不禁想起《诗经》中的几句诗:“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诗中有画_简论王维诗歌的艺术特色

、
、
与绿 黄 与 紫等 都是 对 比色
, ,
。
在王 维 的诗 中 有 的色彩绚丽 如 木 兰柴 》 彩 翠时分 明 夕岚 无 处 所 中
, , , , ,
“
” 。
落 日余 晖 反 照
得 山 野 晚 霞 似 锦 秋 高 气 爽 万 里 澄 碧 当太 阳 躲 在 秋 山 后 面 天 空 中染 上 一 层 落 日余 晖 所 放 射
出来 的 红 霞 又 反 过 来 照 得 秋 山 翠 木 更 加 明 丽
,
。
这 时 整 个 大 地 都现 出绚 丽 的 颜 色
,
画面何等鲜 明
—
, ,
彩翠
。
有 的色彩淡雅
、
。
如 新 晴 晚望 中 白水 明 田 外 碧 峰 出 山 后 突 出 绿 白 两 种 色 调 构 成 一
, , ,
“
”
、
幅 素净 柔 和 的 图 画 画 面 中诗 人 没 有 涂 抹 万 紫 千 红 只 用 碧 峰 作 背 景 白 水 作 点 缀 抓 住 了 初
、
的 诗 中有 画 的 艺 术 风 格
“
”
。
王 维 的 诗 为 什 么 千 百 年来 能 引 起人 们 强 烈 的美 感 呢
、 、
我们 可 以从 王 维 诗 与画 水乳 交 融 的
。
意 境 所 构 建 的 生 动 的 画 面 浓 郁 的 画 境 含 蓄 的 画 技 中体 味 出来
一
— 形 象是 文 学 艺 术 反 映 社 会 生 活 的 特 殊 形 式
、
生 动 的形 象
画面
,
是 作 家 艺 术 家 审 美 认 识 的结 果 是 他 们根 据 实
唐诗《渭川田家》赏析

唐诗《渭川田家》赏析唐诗《渭川田家》赏析《渭川田家》是唐代诗人王维晚年的作品。
此诗描写的是初夏傍晚农村夕阳西下、牛羊回归、老人倚杖、麦苗吐秀、桑叶稀疏、田夫荷锄一系列宁静和谐的景色,表现了农村平静闲适、悠闲可爱的生活。
这种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家生活图景也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反映,反映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全诗语言朴素,纯用白描,自然清新,诗意盎然,体现出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唐诗《渭川田家》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渭川田家王维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翻译/译文村庄处处披满夕阳余辉,牛羊沿着深巷纷纷回归。
老叟惦念着放牧的孙儿,柱杖等候在自家的柴扉。
雉鸡鸣叫麦儿即将抽穗,蚕儿成眠桑叶已经薄稀。
农夫们荷锄回到了村里,相见欢声笑语恋恋依依。
如此安逸怎不叫我羡慕?我不禁怅然地吟起《式微》。
注释⑴渭川:一作“渭水”。
渭水源于甘肃鸟鼠山,经陕西,流入黄河。
田家:农家。
⑵墟落:村庄。
斜阳:一作“斜光”。
⑶穷巷:深巷。
⑷野老:村野老人。
牧童:一作“僮仆”。
⑸倚杖:靠着拐杖。
荆扉:柴门。
⑹雉雊(zhìgòu):野鸡鸣叫。
《诗经·小雅·小弁》:“雉之朝雊,尚求其雌。
”⑺蚕眠:蚕蜕皮时,不食不动,像睡眠一样。
⑻荷(hè):肩负的意思。
至:一作“立”。
⑼即此:指上面所说的情景。
⑽式微:《诗经》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表归隐之意。
赏析/鉴赏诗人描绘了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暮归图,虽都是平常事物,却表现出诗人高超的写景技巧。
全诗以朴素的白描手法,写出了人与物皆有所归的景像,映衬出诗人的心情,抒发了诗人渴望有所归,羡慕平静悠闲的田园生活的心情,流露出诗人在官场的孤苦、郁闷。
夕阳西下、夜幕将临之际,夕阳的余辉映照着村落(墟落),归牧的牛羊涌进村巷中。
老人惦念着去放牧的孙儿,拄着拐杖在柴门外望他归来。
王维山水画的艺术特色

王维山水画的艺术特色
王维山水诗的艺术特点:诗中有画。
唐代诗人王维在其诗歌创作中很好地体现了他诗画意境统一的观念。
“诗中有画”是王维诗歌作品的艺术特征,自然也就体现在各个重要的创作环节上,本文仅从结构、炼材、语言三方面进行赏析。
1、结构。
王维的诗往往采用组诗的形式来写,每首诗都可构成一个画面,合起来可以集结成一幅和谐的全景画面。
2、炼材。
指的是选材练意,王维的诗善于捕捉形象和创造形象,在诗中体现出绘画的特点。
3、语言。
王维的诗善于运用词句描绘形象的声、色、光、态。
王维《山居秋暝》赏析:诗中有画,画中传声

诗中有画,画中传声;以动显静,空灵优雅———王维《山居秋暝》赏析《山居秋暝》,反映了开元末、天宝初恩师张九龄被逐出朝堂、李林甫窃居相位这一重大政治变故,以及诗人政治上受重挫之后所体现出的高洁志向和理想追求,诗作绘景如画,优雅空灵,表现了一种安逸闲适的隐者情趣,是一首艺术成就很高的五言律诗,值得深加品味。
这是一首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山水名篇,是王维在辋川别墅闲居时的杰出喜悦诗作之一。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开篇不言“深山”,却说“空山”,“空”字耐人寻味,确有深意。
这里的“空”字,首先,应是实指环境的寂静喜悦空旷。
山深林幽,似桃源胜境,阵雨方歇,山中的人和花草鸟兽处于一种短暂的静止状态,万籁无声的画面在眼前铺开。
这种幽静虽与后面“归浣女的喧闹”、“下渔舟的动荡”等喧闹喜悦场景,看似有悖常理,其实正好相互反衬,更显得意境十分开阔。
其次,“空”字也是诗人清幽静穆胸怀的抒发。
王维在政治上接连受挫(特别是对受伪职一事,自责不已)之后,一改前期自豪自信、喜悦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雄健、激昂、豪放的诗风,思想上崇佛好道,讲究“四大皆空”、“清静无为”,心灵上追求空明澄澈,生活上亦官亦隐,寄情山水,陶醉自然。
这一点,在王维后期其他诗作中亦能寻求踪迹:“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两处“空”字,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趣的是,这不同诗篇的两联诗在意境上也能相互辉映。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是写人不见人,是以“响”写静,清幽绝俗。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是不着一“人”字,而字里行间却透着抒情主人公的气息。
读者可以想见,空山新雨的“新”,给沉寂的深山带来喜悦,使万物为之一新,充满勃勃生机;蜷缩的树叶,枯萎的小草经“新雨”滋润之后,都舒展开来。
秋天傍晚的天气,也因一场“新雨”而有所改变,清风徐来,让人从闷热烦躁中解脱出来。
这时,一个怡然自得、神清气爽、空灵优雅、志趣高远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凸现在画面上。
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承接上文,具写实景。
大三第一学期古代文学简答题

*“诗中有画”与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色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四字,则精准地概括了王维山水田园诗最突出最鲜明的艺术特色。
“诗中有画”并非王维所独具,但王维的诗如同他的画一样,常常表现出一种清幽静穆、飘渺空灵的意境,他还成功地把色彩、线条、构图等本来属于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全面融汇入诗,使诗具有格外鲜明的色彩美、线条美、构图美,有很强的空间感和立体感,取得了写意的水彩画和水墨画的效果。
(1)经营结构之美,成功吸取了绘画的线条勾勒的激发,同时把“位置经营”之法融合进来,进行空间处理,使事物显出远近、高低、大小的空间关系,从而组合成一个整体,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线条的运用,善于融合绘画的技法入诗,但又不使诗歌局限于绘画仅能表现的视觉意象。
具体说来,就是善于运用通感的手法,巧妙地把不同感觉交错沟通起来,创造出新奇意象,从而充分发挥诗歌作为语言艺术可以自由灵活地驰骋想象,突破时空限制,表现出多种复杂微妙的情势和气势的特长,如“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3)光色映衬之美,王维很善于把很多种色彩和谐配合,使之彼此对照,相互呼应。
如:“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巧妙的地表现色彩的动静和冷暖感,如:“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王维诗中的画,是形似和神似的统一。
他既能描绘出山水风景的形貌特征,又能体现山水的精神气象;既描绘了客观的景物,又抒发了主观的情趣,富有神韵和气象,这正是王维超越前人之所在。
*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1、李白诗歌风格以雄奇飘逸,真率自然。
为主,但也有多维度的呈现。
他上承庄、骚的浪漫主义精神,又以个人的艺术天才创造性地运用了浪漫主义艺术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
他反对绮丽华靡、雕琢繁饰,倡导清新自然、朴素真率的诗风。
他的诗歌绝句多清新隽永、明快自然,歌行多纵横飘逸、流畅自然,可谓做到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赠江下韦太守良宰》)。
论王维的诗中有画

论王维的诗中有画王维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创作的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诗中有画“的艺术特征,一向为后世学者津津乐道。
他以画理入诗,融画技与诗情的高妙笔法,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
王维将”诗中有画“这一艺术特色推上了极致达到顶峰,这与他所独有的艺术造诣和人格修养互为表里。
使人徜徉于自然的灵秀之中,品味山田园之乐,追求诗与画的完善结合,意与境的形神之美。
山水田园诗诗情画意诗中有画1艺术高峰——诗中有画王维的诗歌创作与其时代变化、家庭生活的变故是密切关联的。
王维作为一代才子,在少年时春风得意,很有名气。
但在追求功名利禄中多次遭遇坎坷,极不顺利,甚至丢掉性命。
安史之乱后由于社会黑暗,政治动荡渐渐地他对名利逐渐淡薄,对官场已经厌倦,退隐之心站住主导。
王维在家庭生活中也很不幸,少年丧父,中年丧妻,并且没有在续娶,几十年孑然一身。
他在大自然中去寻找心灵上的寄托。
在长期的山林闲居生活的经历,王维对大自然产生了极大热爱,尤其对自然美具有敏锐独特的感受,因而他创作出许多富有诗情画意的山水田园诗。
2艺术风貌---品味诗中有画伟大的诗人苏轼评价王维的诗:“维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1]王维的诗歌取自然景物,动静相宜,色彩鲜明,给人面前呈现出一幅独特画面,读后有一种美的感受。
读《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声。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博大纷繁的自然景物中,诗人捕捉到最引人入胜的一瞬间,简单的轻描淡写,却细致入微给人一幅寂静幽静的画卷,意境深刻,令人向往。
明代李东阳评此诗曰:“诗贵意,意贵远不贵近,贵淡不贵浓。
浓而近者易识,淡而远者知。
皆淡而愈浓,进而愈远,可与知者道,难为俗人言。
”[2]读《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首诗主要描绘深山幽谷夜晚寂静的情景,抒发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心情。
诗在艺术上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动衬静,愈静于动。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二句写出了一种静谧甜美的意境:寂静的山谷中,人迹罕至,只有春归在无声的飘落;夜半更深,万籁俱寂,似空无一物。
浅析王维古诗词的特色

浅析王维古诗词的特色最能表现王维的创作个性和独特风格,奠定了他在唐诗史上大师地位的,是他后期山水诗的创作。
他的山水诗情景交融,形成一种独特的宁静之美和空灵境界,具有“诗中有画,静中有声”的艺术风格,令后人赞叹不已。
一、独特的绘声绘色、诗中有画的艺术风格这是王维山水诗一个显著的艺术风格。
《桃源行》是王维十九岁时取材于陶渊明《桃花源记》所作的一首乐府诗。
这首诗通过形象的画面来开拓诗境,可以说,是王维“诗中有画”艺术风格在早期作品中的集中体现。
在这里,绚烂的景色和盎然的意兴融成一片优美的诗的境界。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两句,使人想象到渔人弃舟登岸,进入幽曲山口蹑足潜行,到眼前豁然开朗,立现桃源的场景。
“居人共住武陵源”之后的十二句,是全诗的重要部分,展现了“物外起田园”的画面:月光,松影,长栊沉寂,静谧之夜;太阳,云彩,鸡鸣犬吠,喧闹之晨。
两幅画面,各具情趣。
夜景全取静物,晨景全取动态,充满诗情画意。
其中的一连串动词,把人们的神态和心理所画得活灵活现,表现出桃源中人淳朴、热情的性格和对故土的关心。
其实所谓王维的诗“诗中有画”,就是指他在诗歌创作时,日然的融合了绘画的某些手法,善于将色彩、线条、构图等本来属于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全面的融汇入诗中,在读者的脑海中,唤起生动逼真的意境。
二、对仗工致,音韵铿锵通过工巧的对仗与和美的音律,使作品铿锵上口,余音绕梁,是王维山水诗的又一个显著风格。
“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是王维《田园乐》中的诗句。
如果说孟浩然的《春晓》,格律和音律自由自在,意脉一贯,似行云流水,那么,王维的这首《田园乐》则格律精严,从骈偶上看,不但“桃红”与“柳绿”,“宿雨”与“朝烟”等实词对仗工稳,连虚字的对仗也很经心。
如“复”与“更”相对,在作品中有递进诗意的作用;“未”与“犹”对,在句中都有转折诗意的作用。
“含”与“带”两个词在词意上都有主动色彩,使客观景物染上主观印记,十分生动,且对仗精工,看去一句一景,彼此却又呼应联络,浑成一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王维是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诗人,他的诗歌分前后期。
前期创作显得蓬勃遒劲,振奋昂扬,笔锋犀利,语言铿锵,洋溢着壮大明朗的情思和气势,形成雄浑壮阔的诗境,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特色。
后期是他艺术上的成熟期,他以娴熟的艺术手法,以精工典雅的辞章,悉心的画面布局,创造了浑融完整的诗歌意境,尤其是他关于山水田园的的描写,显得富有诗情画意,情景交融,意新境美,秀美恬淡。
王维能诗会画,苏轼曾评论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洁之诗,画中有诗。
”“诗中有画”,前人所有论及,?罗马诗人、批评家贺拉斯说:“诗歌就象图画”。
王维生在盛唐时代,受当时灿烂文化的熏陶,有极高的美术和音乐修养。
因此,当他创作诗歌时,就势必比一般人更能精确细致地感受到、把握住自然界美妙的景色,更会用辞设色将之表现出来。
这样就形成了王维的“诗中有画”的艺术风格。
别林斯基曾说过:“诗的本质就在于给不具形的思想以生动的、感性的、美丽的形象。
”形象是文学艺术反映的特殊形式,是作家艺术家审美认识的结果,是他们根据实际生活中的体验、认识创造出来的具体可感而带有强烈情感色彩和具有审美价值的情景。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写雨后秋景,清新宜人,给人一种很美的享受。
这些画面之所以清新、生动、富有诗情画
意,得力于他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情感融合一致,给人带来美感,首先就是它的形象生动。
王维写景诗中数量较多并且最富有特色的是他的山水田园诗。
他描写的无论是什么景色,都写得形象鲜明突出,气韵生动,不但将生活中常见的景物描写出不平凡的的外貌,而且每一景物仿佛具有灵魂和情感。
那么王维的诗如何使画面的形象更生动的呢?
写景细致,充满生气
我国绘画名作《清明上河图》流传至今,以独具的艺术价值及史料价值,受到后人的关注。
它之所以出名,首先就在于它的细致,作品刻划每一位人物、道具。
每个人各有身份,各有神态,各有情节。
房屋、桥梁等建筑结构严谨,描绘一笔不苟。
车马船只面面俱到,谨小而不失全貌,不失其势。
比如船只上的物件、钉铆方式,甚至结绳系扣都交待得一清二楚,令人叹为观止。
可见名画中的细致描绘是如此重要。
王维用画家的心智和慧眼在诗中描写了许多细致生动地画面,达到了状物传神的效果。
1.精心刻画
王维的许多作品对描写的景物进行精心细致的刻画,以达到传神生动的效果。
如《纳凉》:“乔木万余株。
清流贯其中。
前临大川口。
豁达来长风。
涟漪涵白沙。
素鲔如游空偃卧盘石上。
翻涛沃微躬。
漱流复濯足。
前对钓鱼翁。
贪饵凡几许。
徒思莲叶东。
”作者首先描写远处大片的乔木,清澈的河水从乔木林中间缓缓流过。
其次描写微微的凉风从乔木林对面的的大河河口吹过。
在微风的作用下河中细小的
水纹层层流动,慢慢流向远方,最后潜藏在水下的白沙中去了。
河中白色的鲟鱼在粼粼微波的河水中仿佛在虚空中游动。
在如此如画的景色中主人公仰面躺在盘石上,任凭翻滚的浪涛冲洗着自己的身躯,享受着纳凉的舒服感觉。
主人公前面有个老头正在钓鱼,自由自在的鱼儿在连叶间嬉戏游玩,又有几条鱼儿愿意贪恋那诱饵呢?整幅画面从远景到近景,从景物到人物描写的细致生动,感觉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将景物整体外貌,细致变化描写得活灵活现,使读者仿佛也能感受优美舒适的风景,感受闲适的美好感觉,由此可见王维作诗之精细、用心。
2.变换位置
王维描写景物细致,他从不同的角度,对某一景物进行刻画,展现这一景物在不同位置的样貌。
从而给人一种立体空间感觉。
如《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首联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给读者一个终南山海拔高,延绵遥远的整体印象。
“太乙”为终南山主峰,其高何许,诗人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或是大概数据,一个“近”字,还有“天都”,将终南山的“高峻”勾勒出来了。
“到海隅”有又令读者感到终南山延绵之广,视野之开阔,意境之宏大。
颔联王维通过“白云”作衬,虚实结合;“青霭入看无”一句带读者进入神秘的终南山的氤氲之中。
其观景视角又远及近,先白描出终南山的远景,尔后随着游踪的变化,景色也迥异。
原先白云缭绕的山峰,此时却没有一点雾霭的踪迹。
神秘之境在诗人的“引带”下
“真相大白”,畅快之意油然而“升”。
颈联“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此刻诗人着眼于终南山的各个子峰,“变”字道出了终南山的山峦起伏之大,子峰之多。
接着王维巧妙的对“众壑”的阴晴对比,间接地把终南山的群峰相隔的距离点出,“殊” 更意味深长的道出了“同山不同天”的奇异。
王维从山的高处、低处、远处和近处不同角度描写终南山,句句紧扣,层层深入,展现终南山的样貌,将终南山描写的传神生动。
3.运用动词
王维描写景物时常常运用许多动词,不仅贴切自然而且仿佛给景物吹了灵气,将景物表现的活灵活现。
如《渭川田家》:“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傍晚的村庄笼罩在柔和的太阳余辉中,安详静谧。
夜色降临,归家的牛羊却一点也不着急,慢慢地,慢慢地,仿佛走在没有尽头的小路上。
作者运用动词“归”,展现了这样的画面:夕阳西下一群牛羊正欢快地走向回家的路途。
柴门外,一位慈祥的乡村老人拄着拐杖,正迎候着放牧归来的小孩。
“念”字表现了老人对孩子的惦记,贴切地表达了老人的内心世界;“倚”字表现老人年事已高,需要拄着手杖,这两个动词将老人的内心世界和主要的外貌特征突出地表现了出来。
“秀”字将谷物吐穗开花形象自然的表现了出来,由此可见诗人用字水平之高。
“眠”字生动地表现了蚕蜕皮之前的状态。
全诗作者运用了“照”、“归”、“念”、“侯”、“雊”、“秀”、“眠”、“稀”、
“至”、“语”动词,字字真切,词词生动,洋溢着强烈的生活气息,充满了对田家生活的赞赏和爱恋。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