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创呼吸机治疗应用论文

合集下载

无创呼吸机的临床应用及护理体会

无创呼吸机的临床应用及护理体会

无创呼吸机的临床应用及护理体会【摘要】探讨无创呼吸机的临床应用及护理方法。

正确的应用和良好的护理可以减少有创机械通气的各种损伤及并发症,护士操作简单、方便,医疗费用相对较低,而且患者容易接受,无创呼吸机已经成为临床治疗早期和慢性呼吸衰竭的必不可少的治疗手段。

【关键词】机械通气;护理无创呼吸机即无创机械通气,是指呼吸机与鼻面罩或口鼻面罩连接提供有效机械通气的方法。

无创呼吸支持是治疗早期慢性呼吸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必不可少的治疗方法。

2008年3月~2010年2月我院共收需机械通气治疗患者48例,在治疗和护理密切配合下,取得了满足疗效,护理体会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机械通气患者48例,男29例,女19例,年龄35~88岁,平均年龄62.5岁;其中,呼吸衰竭20例和COPD28例患者,应用无创通气治疗3~30d,每天最长20h,最短4h。

1.2治疗方法:仪器为美国伟康公司制造BiPAP Harmony双水平无创正压呼吸机,首先检查机器一次性管道和适合病人脸型的鼻罩或面罩有无破损,再正确连接管路。

根据病情调节通气模式和参数,预设压力较病人需要的压力低一些,防止压力太高病人不适应。

然后置放于床头柜上,使病人取卧位或半卧位,在吸氧的状态下将鼻罩或面罩扣于病人面部,打开呼吸机,观察5~10min,病人适应后用头带固定,再将压力提高至所需压力,观察15~20min。

2.护理措施2.1心理护理:首先要让病人准确及时了解自己的病情,使患者或家属认识使用无创通气治疗的最佳时机,如果耽误则是延长病程或使病情加重而增加医疗费用,同时也会影响预后。

向患者耐心解释无创通气的原理和作用,消除患者对无创呼吸机的生疏感和惧怕感。

关心并安慰患者,特别是老年人。

护理人员应仔细分析其眼神、表情及手势所表达的信息,及时了解患者的需求,增加其安全感,使其处于最佳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

2.2生命体征护理:认真观察患者自主呼吸的频率、节律,呼吸机是否同步,通气量是否适当,以及患者的安静情况,主动呼吸与机器的同步情况。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应用无创呼吸机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应用无创呼吸机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应用无创呼吸机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1. 引言1.1 背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气流受限,呼吸困难和持续进行性气道炎症。

据统计,全球有数百万人患有COPD,其中许多患者可能会发展出呼吸衰竭,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

呼吸衰竭是COPD患者的最严重并发症之一,可能导致呼吸急促、缺氧、二氧化碳潴留等严重并发症。

目前,无创呼吸机已经成为治疗COPD伴呼吸衰竭的常用方法之一。

无创呼吸机通过面罩或鼻咽罩提供持续正压通气支持,减少患者的呼吸肌疲劳,改善通气功能,缓解呼吸困难,提高氧合能力,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研究旨在探讨无创呼吸机治疗在COPD伴呼吸衰竭中的临床效果,分析其应用情况、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风险,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通过深入研究,希望可以为未来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并进一步完善COPD患者的治疗方案,提高其生活质量和预后。

1.2 研究目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呼吸衰竭是其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无创呼吸机已被广泛应用于COPD伴呼吸衰竭的治疗中,但其临床效果尚未完全明确。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COPD患者使用无创呼吸机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探讨其在治疗COPD伴呼吸衰竭中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评估无创呼吸机治疗对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不同患者群体在无创呼吸机治疗下的治疗效果差异;分析无创呼吸机治疗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发生、降低医疗费用方面的效果;探讨无创呼吸机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以及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风险。

通过本研究的结果,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关于无创呼吸机治疗在COPD伴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指导和决策依据。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评估无创呼吸机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的关键步骤。

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了回顾性分析的研究设计,通过收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无创机械通气在呼吸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护理体会

无创机械通气在呼吸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护理体会

无创机械通气在呼吸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无创机械通气在呼吸重症患者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收治呼吸重症患者60例,将其随机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辅以BiPAP呼吸机实施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对照组30例仅采取常规治疗,对比两组在血气、心率、血压等方面的变化。

结果:实验组在PH值、血二氧化碳分压、心率以及血氧分压相对于对照组有良好的恢复状况。

结论: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呼吸重症患者效果良好。

关键词无创机械通气呼吸重症患者护理随着医学的进一步发展,无创机械通气在呼吸重症患者临床治疗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2010年1月~2011年1月采用无创机械通气对呼吸重症患者进行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0年1月~2011年1月收治呼吸重症患者60例,男63例,女24例;年龄35~81岁,平均56.4岁;重症支气管哮喘21例,重症肺炎1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4例。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0例,给予常规治疗辅以无创机械通气护理,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治疗。

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种以及病情程度上没差异有显著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无创机械通气的适应证和禁忌证:(1)适应证:患者神志清醒,能够合作;患者无严重的消化道出血、误吸、排痰不利以及器官分泌物过多的现象;患者血液动力学稳定;患者能够忍受且没有影响使用鼻罩或面罩的创伤。

(2)禁忌证:①患者昏迷,自主呼吸意识微弱;不合作;呼吸心跳停止;可能会误吸;面部畸形或带有创伤;消化道出血、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等等。

②无创机械通气的相对禁忌证有:严重肥胖;气道分泌物过多、排痰有障碍;精神极度紧张;上呼吸道机械性阻塞;亚种低氧血症或严重的酸中毒等等。

方法:在使用呼吸机之前,医护人员应向患者讲解呼吸机原理、注意事项以及使用方法,根据患者的相貌特征选择适当的面罩,提高患者的舒适度连接好呼吸机管路后检查是否漏气,在患者使用呼吸机期间,医护人员每隔15分钟要巡视,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是否产生并发症以及询问患者是否适应等。

无创呼吸机治疗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的护理效果分析

无创呼吸机治疗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的护理效果分析

无创呼吸机治疗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的护理效果分析【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无创呼吸机治疗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的护理效果。

首先介绍了无创呼吸机治疗原理和慢阻肺的特点,接着探讨了呼吸衰竭的护理策略,并指出了无创呼吸机在治疗该病情中的应用。

通过对护理效果进行分析,发现无创呼吸机对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的治疗效果显著。

在实际护理工作中仍存在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

结论指出无创呼吸机在治疗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中的作用重要,同时展望未来护理工作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参考,促进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康复进程。

【关键词】无创呼吸机、慢阻肺、呼吸衰竭、护理效果分析、护理策略、作用、不足、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慢阻肺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患者的肺功能逐渐下降,气流受限,导致呼吸困难、气促等症状。

在慢阻肺发展的过程中,部分患者会出现呼吸衰竭的情况,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药物治疗和氧疗,但效果有限,且存在一定的副作用。

目前对于无创呼吸机治疗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的护理效果尚未有系统的分析和总结。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评估无创呼吸机在治疗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中的护理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无创呼吸机治疗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的护理效果,评估该治疗方式对患者的疗效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无创呼吸机在治疗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情况,总结其疗效和安全性;2. 比较无创呼吸机治疗和传统治疗在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的效果差异,了解其优势和局限性;3. 探讨无创呼吸机在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护理中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支持;4. 评估无创呼吸机治疗对慢阻肺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探讨其对患者生理心理的影响;5. 提出进一步完善无创呼吸机治疗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护理工作的建议,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参考。

1.3 研究意义对无创呼吸机治疗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的护理效果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解读无创呼吸机范文

解读无创呼吸机范文

解读无创呼吸机范文无创呼吸机是一种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医疗设备,无需进行切开手术即可通过气管插管进行呼吸治疗。

它的出现为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提供了一种非侵入性的治疗选择,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还能减轻患者的疼痛和恢复时间。

无创呼吸机主要包括鼻罩、面罩以及头带等配件,通过这些配件将呼吸机与患者连接起来。

这种连接方式不需要进行气管插管手术,避免了许多副作用和并发症。

同时,无创呼吸机采用压力支持通气的方式,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况自动调整气压,使其适应患者的呼吸需求。

这种特殊的设计使得无创呼吸机成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疾病的理想选择。

无创呼吸机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不仅可以用于急性呼吸障碍的治疗,还可以用于预防和减轻术后并发症以及重症监护病房中的患者治疗。

比起传统的气管插管治疗,无创呼吸机不仅可以降低院内感染的风险,还可以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生活质量。

它还可以通过调整患者的通气模式和氧浓度,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呼吸功能,缩短疾病的康复时间。

然而,无创呼吸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首先,由于无创呼吸机需要通过面罩或鼻罩等配件与患者连接,因此对患者的密封性要求较高,并且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引起不适感。

其次,无创呼吸机只能起到辅助呼吸功能的作用,无法完全替代患者的呼吸功能。

因此,在一些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中,可能仍需要进行气管插管手术治疗。

此外,无创呼吸机的价格相对较高,在一些医疗资源匮乏的地区可能无法普及。

综上所述,无创呼吸机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医疗设备,可以帮助患者改善呼吸功能,缩短治疗时间和康复时间。

然而,它的使用仍然存在一些限制和不足,需要在临床实践中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和决策。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无创呼吸机将会越来越完善,为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带来更多的好处和便利。

规范无创呼吸机使用管理护理论文

规范无创呼吸机使用管理护理论文

规范无创呼吸机使用管理及护理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 是由于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导致气流阻塞为特征的疾病状态,其气流阻塞一般呈进行性加重,但部分有可逆性,可伴有气道高反应性。

本文从实例和护理对策来探讨了规范无创呼吸机使用管理及护理。

关键词:无创呼吸机;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209-01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择我院2008年11月至2011年11月呼吸科221例60岁以上aecopd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3例,其中男26例,年龄60~83岁,平均65±7岁;女7例,年龄61~86岁,平均66±8岁。

nippv治疗组31例,其中男24例,年龄60~81岁,平均64±9岁,女7例,年龄60~85岁,平均66±4岁。

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7年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诊断标准。

1.2 治疗方法:两组均行常规抗感染、支气管扩张剂、祛痰药、激素、氧疗、纠正酸碱失衡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nippv治疗:采用美国伟康公司经鼻(面)罩双水平气道正压无创version型呼吸机进行辅助通气。

上机前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恐惧心理,使其自然放松,戴上头带、面罩或鼻罩,固定面罩或鼻罩,调节拉力带至不漏气为止,若患者出现明显对抗或其他不适,可拔除面罩上自带降压阀,以增加患者配合度。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对治疗前后及两组患者各个参数行t检验,两组间需插管百分率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p<0.01为有极显著性差异。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临床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2h、24h后临床指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无创呼吸机在2型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

无创呼吸机在2型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

无创呼吸机在 2型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摘要】目的:探究无创呼吸机在2型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效果。

方法:将2020年5月--2021年4月我院收治的2型呼吸衰竭患者(n=68)列入研究中。

双盲法分为研究组(n=34)、对照组(n=34)。

两组患者均给予无创呼吸机,对照组给予一般护理,研究组给予优质护理。

比较两种护理方法护理效果、总满意度。

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指标无差异(P>0.05)。

护理后,研究组血氧分压高于对照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低于对照组(P<0.05)。

研究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无创呼吸机与优质护理在2型呼吸衰竭患者应用中有利于改善动脉血气,促进康复。

【关键词】无创呼吸机;优质护理;2型呼吸衰竭;动脉血气2型呼吸衰竭发病因素多,以换气功能和肺通气功能异常为主要症状,患者机体处于缺氧状态下影响生理功能,机体代谢紊乱。

临床中,主要采取无创呼吸机治疗,可提高患者肺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患者容易接受且得到了认可。

与此同时,给予科学安全的护理方法也是不可或缺的,有利于促进康复,缩短住院时间[1-2]。

鉴于此,本文提出了优质护理方法,对我院收治的68例2型呼吸衰竭患者展开探究。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2020年5月--2021年4月我院收治的2型呼吸衰竭患者(n=68)列入研究中。

双盲法分为研究组(n=34)、对照组(n=34)。

对照组:男女比例数16/18,年龄范围:58岁<年龄<82岁(平均:70.6±2.5)。

研究组:男女比例数17/17,年龄范围57岁<年龄<81岁(平均:70.7±2.6)。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可比。

1.2方法无创呼吸机治疗:患者维持半卧位,抬高头部,面罩。

连接呼吸器管路和呼吸机,S/T模式,吸氧浓度约8--10cmH2O,呼气相压5cmH2O,压力5cmH2O。

无创呼吸机治疗呼吸衰竭56例论文

无创呼吸机治疗呼吸衰竭56例论文

无创呼吸机治疗呼吸衰竭56例摘要:目的:探讨无创呼吸机在治疗呼吸衰竭中的运用。

方法:对56例呼吸衰竭患者使用无创通气,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症状改善及动脉血气分析的变化。

结果:无创通气治疗症状1~2 h后患者气急、紫绀症状明显好转,血气分析显示ph值、pao2升高; paco2降低。

结论: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可明显升高pao2、降低paco2,对治疗呼吸衰竭患者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关键词:无创呼吸机;呼吸衰竭;通气功能【中图分类号】r5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209-01随着人口老龄化、大气污染、吸烟等理化、生物因素的影响,呼吸系统疾病呈增高趋势。

如不及时抢救,将危及患者生命。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无创呼吸机功能不断完善,其临床使用方便,无需插管,患者痛苦小、舒适,费用低,患者易于接受;可间歇通气,能正常进食和湿化;易脱机;减少有创通气时易发生的并发症。

以下就我院自2005年3月-2009年12月对56例使用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39例,女17例,年龄47~76(67±5)岁。

满足以下条件:(1)各种原因所致正常通气或换气功能障碍;(2)治疗前血气分析显示ph60mmhg,spo2>90%),paco2降低(p<0.05)。

症状及血气指标改善后进一步转入住院部。

治疗无效3例,患者极度烦躁不安症状加重需进行气管插管。

轻度胃肠胀气16例。

3 讨论近年来,无创正压通气技术不断完善,在呼吸衰竭患者临床救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无创通气呼吸机的使用保留了人体正常的呼吸气体交换通路,有效避免了有创正压通气的常见并发症。

它方法相对简便,易于在医务人员中推广和培训学习。

同时,患者及家属易于接受,缩短了抢救时间,避免了医护人员因气管插管不成功所浪费的时间,提高临床抢救成功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创呼吸机治疗应用论文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在国内又称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简称非典,infecˉtious atypical pneumonia,AP),是一种传染性强、病死率高的新型传染病。

目前经病理学检查,认为SARS的主要病原体是新型变异的冠状病毒,衣原体样颗粒也是致病病原体之一。

SARS病毒主要是经患者的呼吸道飞沫及气体的传播,亲密接触也可发病。

它对全身多个脏器可产生损伤,其中肺是受侵害最明显的靶器官。

肺脏病变呈进行性发展,可分4期,(1)病毒复制阶段摘要:此期表现以发热为主;(2)免疫亢进阶段摘要:过度免疫应答造成组织损伤,出现咳嗽、喘憋、呼吸困难,胸片出现浸润性改变且进展很快,动脉血氧饱和度(SaO 2 )下降。

此期合理应用糖皮质激素,并配合氧疗,可降低肺部损害,大约80%的患者在这一阶段恢复,而约20%的患者则进入免疫麻痹期。

(3)免疫麻痹期摘要:在这个阶段出现了SARS的严重后果,即肺实变,部分表现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肺泡上皮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引起渗透性肺水肿及随后的透明膜形成,随病变进展,出现肺泡内渗出物的机化及肺泡间隔的纤维母细胞增生,导致肺泡的实变和萎缩,部分病例最终形成纤维化。

致使患者发生严重的通/换气功能障碍,最终出现呼吸衰竭,这是非典的主要致死原因。

多为Ⅰ型呼吸衰竭(低氧血症型),由于肺弥散功能障碍、肺内分流和死腔样通气均使动脉氧分压(PaO 2 )降低,其中以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为主要发病机制。

少数重症SARS患者由于肺部病变广泛肺通气量减少,可发生Ⅱ型呼吸衰竭(高碳酸血症型)。

(4)恢复期摘要:病情的发展一方面和病毒株毒力、浓度、接触时间的长短等有关,另一方面就是和被感染者的呼吸功能、氧合能力及呼吸储备潜能有关。

进入免疫麻痹期后激素治疗效果差,而呼吸机成为患者的救命机,它应用有创或无创方式,通过机械辅助呼吸,增加呼吸频率和潮气量提高肺泡内氧分压(PaO 2 ),应用呼气末正压(PEEP)改善通气/血流比例,同时防止肺泡萎陷,来提高肺摄入氧的功能,增加肺排除CO 2 的能力。

及早使用呼吸机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通气和氧合情况,大大提高救治效果和治愈率。

现就我科在治疗SARS过程中无创呼吸机的应用,谈一些心得。

1 应用指征
当出现下列情况中的一种时,应立即使用摘要:呼吸频率每分钟%26gt;30次,吸氧3~5L/min 时血氧饱和度低于93%,胸片呈进行性恶化,或者患者自觉有明显的呼吸困难也可以使用。

由于非典重症患者病情起伏大,变化快,而且症状有时和体征不一致,患者常胸闷、憋气很明显,甚至氧饱和度明显下降,但胸片一般在2~4天后才会明显表现出来,可能是由于肺泡的气体弥散交换功能已明显受到影响,但渗出和实变尚未严重到影像学可以发现的程度。

有的患者出现低热4天~2周后,忽然出现呼吸衰竭的现象。

另一种情况就是,有轻度的呼吸功能障碍,加之过度精神焦虑、紧张,甚至过度换气,合并呼吸性碱中毒,这时应注重观察血气的变化。

所以对病情的观察要非凡细心,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综合分析各项临床指标。

还有一些可以目测,出现气促现象往往是病情转重的一个重要信号,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是判定患者是否转危的重要指征。

因此对于病情的判定和应用指征的把握很重要,并不是越早越好,而是合理地、及时地处理。

还要注重到,多数患者的通气功能受损一般不重,而
他们的气体交换功能严重受损。

因此,改善患者的氧合新问题为首要任务,唯一办法就是增加吸入气氧浓度。

而无创呼吸机所能提供的正向气流就是空气,虽然可以通过面罩加入较大量的氧气流量,但在呼吸机设定的正向气流较大的情况下,氧浓度已被很大程度稀释,使得患者实际吸入气氧浓度上升并不明显。

虽然可以有效改善通气,但氧合的改善并不理想,所以有时使用无创呼吸机的效果还不如单纯使用面罩吸氧。

因此对于一般患者,要尽量先使用面罩吸氧,注重加大氧气流量,只有患者的通气功能也出现障碍时,才考虑使用无创呼吸机治疗。

2 无创通气的操作要点
可总结为参数调节循序渐进,同时加强床旁监测。

应用时要注重以下几点。

2.1 设定的呼吸机吸入气压力(IPAP)要合适设定过高,吸入气氧浓度被稀释而下降,影响患者的氧合,而且会使气流对患者耳膜的冲击力增加,降低患者的耐受性。

设定太小,一方面不能有效改善通气,另一方面可能导致患者呼出气的重复吸入,增加死腔量,也会影响患者的氧合。

因此,参数调节要由低到高地逐步调节,吸气压力初始8~12cmH 2 O,经过5~20min逐步增加至合适的水平。

2.2 设定合适的呼出气压力(EPAP)相当于给患者增加一个PEEP,对患者的氧合有利。

过高会造成气压伤的发生和对循环的影响,一般呼气末正压值%26lt;15cmH 2 O为宜,通常可定为4cmH 2 O。

机械通气时还应该把握的一个重要原则是答应存在高碳酸血症,可减少潮气量和每分钟氧供,通常在出现大面积实变、顺应性差、易发生气胸时使用。

结合患者自主呼吸的实际情况设定呼吸频率、吸入/呼出气时间、压力上升延迟时间等相关参数。

设定的原则就是摘要:尽量使患者耐受。

另外,由于患者始终处于清醒状态,因此在通气过程中,通气的压力可以通过咽鼓管来压迫耳膜,进而产生明显的痛感,使患者很不轻易耐受。

这也是患者不耐受无创呼吸机的主要原因。

因此,在使用的时候,医护人员要定时(约1次/0.5h)询问患者感受,比如舒适程度,呼吸困难有无改善等。

一定要争取患者的配合,并给予患者必要的心理支持。

必要时可以使用棉球塞住患者的双侧外耳道,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耳痛症状,提高耐受性。

正确地用固定鼻/面罩,勿使漏气,也不宜固定过紧,以免压迫患者面部三角区,造成溃烂。

强调无创呼吸机需要持续应用,中间暂停的时间不能超过15min,至少天天6h以上,最好能达到16h。

目前无创呼吸机的平均治疗时间是3~7天。

不能因应用呼吸机而影响排痰,仍要鼓励多排痰。

3 判定通气有效的指标
判定通气有效的指标有(1)呼吸困难症状缓解;(2)辅助呼吸肌动用减少;(3)可见较明显的胸廓起伏、呼吸音清楚;(4)呼吸频率及心率减慢;(5)SpO 2 及其他血气指标改善。

应指出的是,血氧饱和度监测是判定病情轻重和预后,指导临床治疗的重要参数,在治疗中有重要的地位。

4 不适用无创通气的情况
不适用无创通气的情况有(1)意识不清;(2)排痰不畅者,轻易造成误吸;(3)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基础心肺功能过差。

5 终止无创通气的标准
应用2h后(1)呼吸困难,氧分压没有得到改善,肺部病灶仍增加;(2)不能耐受鼻/面罩;(3)出现呕吐、消化道出血;(4)气道分泌物增多,引流困难;(5)出现神志障碍,血液动力学不稳定者。

此时要果断上有创呼吸机。

6 消毒新问题
虽然使用呼吸机是公认的治疗非典的有效方法,但目前传统呼吸机输出管道不能过滤消毒患者呼出气,这样患者呼出的部分气心得返回其体内造成二次感染,同时呼吸机重复应用可能导致病原体扩散,造成交叉感染。

因此还要高度重视呼吸机消毒管理新问题,采取有效办法,避免医护人员感染和SARS患者二次感染。

应严格按照个人防护规范操作,病房内必须良好通风,定时空气消毒。

摘戴面罩、吸痰操作要迅速,以减少医护人员的受感染机会。

注重呼吸机内部的清洁,滤网定期清洗、更换。

目前,我国已经研发成功一次性使用密闭呼吸机管路,大大提高了平安性。

在工作过程中医生们发明了一些消毒的简易方法摘要:利用防毒面具的活性过滤器作为呼气管道的过滤消毒器安装在呼吸机的呼气出口管道处;或者进行呼吸机废气处理摘要:做一个Y 型管道系统,通过连接头和各种不同呼吸机排泄孔相连接(一次性麻醉呼吸管道即可),将气体排到室外,再经过含有强消毒液的自制纱布层反复消毒,达到消灭病原颗粒的目的。

新研制的呼吸机专用SARS病毒消杀仪,可通过呼吸机排出的患者的含有病毒的气体经过氧乙酸及高温二级灭毒系统,彻底消杀病毒后,再排出到空气中,从而切断病房内传播途径。

目前对SARS尚无非凡治疗办法,主要采用糖皮质激素、抗病毒、抗感染、支持治疗,还要依靠患者自身的免疫力。

在不同的病程制定最佳方案,机械通气作为最高级治疗只在必要的情况下应用,而对于肺实变严重的患者即便是应用有创呼吸机效果也有限,那时我们也许只能寄希望于人工肺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