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艾滋病感染人数、死亡人数及艾滋病病毒传播途经分析【图】

合集下载

中国艾滋病感染人数、死亡人数及艾滋病病毒传播途经分析图

中国艾滋病感染人数、死亡人数及艾滋病病毒传播途经分析图

年中国艾滋病感染人数、死亡人数及艾滋病病毒传播途经分析图————————————————————————————————作者:————————————————————————————————日期:2017年中国艾滋病感染人数、死亡人数及艾滋病病毒传播途经分析【图】2017年12月12日 10:32字号:T|T一、全求艾滋病数据分析12月1日,第30个世界艾滋病日即将来临。

到目前为止,艾滋病毒已造成全球3500多万人死亡。

去年,全球有100万人死于艾滋病毒相关病症。

但据估计,目前仅有70%的艾滋病毒感染者知晓其感染状况。

其中,非洲区域病情最严重,去年艾滋病毒新发感染数占全球的近三分之二。

2010年至2016年,中国艾滋病发病数和死亡人数总体呈上升趋势。

2017年1月至10月,发病数已达46206例,是2010年全年发病数的近3倍。

虽然,没有针对艾滋病毒感染的治愈方法,但通过有效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病毒是可以得到控制的。

在2000年和2016年间,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使大约1310万人的生命得到挽救。

2017年来,全球艾滋病相关死亡减少了1/3.2016年全球 100万人死于艾滋病,截至2016年,全球约有3670万艾滋病毒感染者。

有3450万尬,210万儿童,1780万15岁及以上女性,2016年有180万新感染者出现,100万人死于艾滋病毒相关病症。

2016年全球衣艾滋病感染者情况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相关报告:智研咨询网发布的《2017-2023年中国疾病防控产业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2016年全球艾滋病新感染及死于艾滋病相关病症人数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2016年全球各地区新感染人数及死亡人数分析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虽然没有针对艾滋病毒感染的治愈方法,但通过有效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可使病毒得到控制且利于预防传播。

截至2017年中,全球有2090万艾滋病毒感染都获得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

艾滋病在我国流行状况和流行特点

艾滋病在我国流行状况和流行特点

艾滋病在我国流行状况和流行特点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

自 1985 年我国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例以来,艾滋病在我国的流行状况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呈现出一些独特的流行特点。

在流行状况方面,我国艾滋病疫情整体处于低流行水平,但部分地区和特定人群疫情较为严重。

截至目前,全国报告存活的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数量不断增加。

性传播成为了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其中,异性性传播占比较大,而同性性传播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

特别是在一些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男男同性性行为导致的艾滋病感染率增长较为明显。

在年龄分布上,艾滋病感染者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不仅有青壮年人群,老年人群和青年学生群体中的感染人数也有所增加。

老年人群感染艾滋病,一部分原因是缺乏对艾滋病的正确认识和防范意识;而青年学生群体感染,则与性观念的逐渐开放、缺乏正确的性教育等因素有关。

在地域分布上,艾滋病疫情在我国的分布并不均衡。

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以及人口流动频繁的地区,艾滋病报告病例相对较多。

同时,农村地区的艾滋病防治工作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比如医疗资源相对不足、宣传教育覆盖不够全面等。

从流行特点来看,艾滋病的流行存在一些显著的特征。

一是艾滋病的传播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密切相关。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人口的频繁流动增加了艾滋病传播的风险。

同时,一些高危行为,如不安全性行为、共用注射器吸毒等,在流动人口中时有发生。

二是艾滋病的流行存在着明显的聚集性。

在某些特定的群体中,如男男性行为者、性工作者、吸毒人群等,艾滋病感染率较高。

这些群体往往由于自身行为的特殊性和社会歧视等原因,难以获得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服务。

三是艾滋病的流行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一些传统的观念和习俗,如对性话题的避讳、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歧视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开展。

为了有效应对艾滋病的流行,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控措施。

中国传染病发病数死亡数及传染病医院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传染病发病数死亡数及传染病医院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传染病发病数死亡数及传染病医院发展现状分析一、传染病发病数量及死亡人数传染病是一种可以从一个人或其他物种, 经过各种途径传染给另一个人或物种的感染病. 通常这种疾病可借由直接接触已感染之个体、感染者之体液及排泄物、感染者所污染到的物体, 可以通过空气传播、水源传播、食物传播、接触传播、土壤传播、垂直传播等.防治工作可有效减少传染病的发生, 是一种高效的手段, 直接影响人们的社会功能与机体健康状态. 2019年中国传染病发病数1024.5万例, 比上年增加247.3万例, 同比增长31.83%.目前, 由于传染病防治意识不足, 感染人数增多, 死亡人数也随之增加, 2019年中国传染病死亡人数2.53万人, 同比增长8.16%.中国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 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2019年中国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数量3072338例, 同比增长0.3%;丙类传染病发病数量7172169例, 同比增长52.3%.中国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数量低于丙类传染病数量, 但甲乙类传染病死亡人数远远高于丙类传染病死亡人数. 2019年甲乙类传染病死亡人数24981人, 同比增长7.8%;丙类传染病死亡人数304人, 同比增长49.8%.二、传染病医院现状由于病原体较为复杂, 耐药菌株增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传染病传播率越来越快. 传染病包含衣原体、病毒、细胞、寄生虫等.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非常广, 有季节性、流行性、地方性的特点, 医院患者是传染病主要高发人群. 所以, 医疗机构加强对传染病管理有着重要意义, 可减少传染病爆发情况, 降低继发性感染机率. 2018年中国传染病医院数量为167家, 比去年减少1家, 同比下降0.6%.医疗机构属于传染病控制的第一道防线, 而医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都无法避免这些特殊情况的存在. 在工作中, 所接触到的各类病菌、细菌都是有害的病原体物质, 在这其中就包括排泄物、血液等各大传染源.中国公立传染病医院数量远远大于民营传染病医院数量, 2018年中国公立传染病医院数量165家, 比去年增加一家;民营传染病医院数量2家, 去年减少2家.中国加强传染病管理能力, 传染病医院人员数量逐年增加, 2018年中国传染病医院人员数量为59642人, 同比增长2.93%.2018年中国传染病医院卫生技术人数48622人, 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5031人, 同比增长5.6%;注册护士25041人, 同比增长5%;药师(士)人数2763人, 同比增长0.8%;技师(士)3555人, 同比增长3.6%.2013-2018年中国传染病医院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卫生和计划生育年鉴、随着健康教育工作, 提高医护工作人员的传染病掌握能力, 引进先进的设备, 传染病诊疗人次随之增加, 2018年中国传染病医院诊疗人次1924.8万人次, 同比增加4.21%.中国传染病入院人数与出院人数相差不大, 2018年中国传染病入院人数1115158人, 同比增长6.3%;2018中国传染病出院人数1111610人, 同比增长6.5%.2013-2015年中国传染病病死率呈上涨走势, 2017年开始传染病病死率维持在0.9%.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 预计2019年传染病病死率将低于0.9%.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传染病医院床位数131655张, 与2017年相比增加2602张床位数, 同比增长2.0%, 病床使用率为86.7%.随着医疗机构传染病管理水平的提高, 传染病者住院时间减少, 2018年中国传染病医院平均住院15.3日, 比上年减少0.5日.中国人口基数大, 发生大规模传染病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传染病医院能力全面提高才能满足社会大众的服务需求. 2018年中国传染病医院资产315.2亿元, 同比增长11.91%.中国传染病医院收入逐年递增, 2018年中国传染病医院总收入为299.3亿元, 同比增长14.16%.三、传染病发展问题及对策分析传染病是人与人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 以及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染的疾病形式. 传染病现在仍然是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及社会发展都会带来比较大的影响的一项重大的社会问题. 目前, 很多传染病的预防与管理工作是由各级医疗机构承担的, 但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存在很多问题.医疗机构传染病预防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在存在的问题, 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加强管理, 完善制度;完善流程, 提高效率;加大投入, 完善设施;加强培训, 提高能力. 使传染病预防与管理工作贯穿于日常工作当中, 保证有制度可依. 使管理者和医务人员都有能力, 有信心, 全方位, 多角度开展传染病预防与管理工作.医疗机构传染病预防与管理问题处理对策医疗机构的传染病预防管理水平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任务, 在这之中, 需要每一个医护人员和患者的支持, 只有大家共同的努力才能保证传染病的预防水平. 对医疗机构进行传染病预防。

全球和中国性病艾滋病流行状况及其影响

全球和中国性病艾滋病流行状况及其影响

影响家庭关系
性病和艾滋病的传播会对 家庭关系造成影响,如夫 妻关系紧张、家庭破裂等。
04 性病艾滋病对中国的影响
CHAPTER
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经济增长压力
性病艾滋病的流行增加了医疗支出,给家庭和社会带 来经济负担,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劳动力市场
性病艾滋病可能导致劳动力减少,降低生产效率,影 响经济发展。
截至2020年底,全国报告存活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 85.0万,其中艾滋病病人16.0万。
2020年新发现的艾滋病病毒感 染者13.1万,其中性传播占93%。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男性42.5 万,女性42.1万。
中国性病艾滋病传播途径
性接触传播
性接触是艾滋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占所有传播途径的90%以上。
对个人和家庭的影响
身体健康
性病艾滋病会对感染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可能导致长期 并发症和死亡。
心理健康
感染性病艾滋病可能导致感染者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影 响生活质量。
家庭关系
性病艾滋病的传播可能破坏家庭关系,给家庭带来矛盾和冲突。
05 性病艾滋病的预防和控制
CHAPTER
提高公众意识
社会福利负担
随着感染者数量的增加,政府需要提供更多的社会福 利和救助措施,增加财政负担。
对公共卫生的影响
疾病传播风险
01
性病艾滋病通过性接触传播,增加了其他性传播疾病和感染的
风险。
公共卫生安全
02
性病艾滋病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威胁,可能引发社会恐慌和不
稳定。
医疗资源压力
03
性病艾滋病患者需要长期治疗和管理,对医疗资源造成压力。
详细描述

我国历年艾滋病性病疫情分析——陈祥生.

我国历年艾滋病性病疫情分析——陈祥生.
截至2013年底,全国报告现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43.7万人(其中,艾 滋病病毒感染者26.3万人,艾滋病病人17.4万人),报告死亡13.6万人。
2013年,全国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共开展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约1.1亿人次,新 发现病例90119例。
年份
中、美两国HIV检测咨询情况对比
HIV检测后接受结果的比例
我国历年艾滋病 性病疫情分析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控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皮肤病研究所 陈祥生
1985-2010年全国历年报告HIV/AIDS变 化趋势
100000 80000 60000 40000 20000
0
85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00-2013年全国不同省市梅毒病例报告 发病率时间趋势
2003-2013年上海市梅毒和淋病病例报告 发病数时间趋势
报告数
20,000 18,000 16,000 14,000 12,000 10,000
8,000 6,000 4,000 2,000
0
淋病
梅毒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我国根据历年的不同人群调 查的感染率及人口资料,初 步估计:
• 2060万沙眼衣原体感染 者(其中,男性930万, 女性1130万)
• 150万淋病感染者(其 中,男性50万,女性 100万)
性病疾病负担构成比与性病病例报告构成 比的情况

防艾数据分析情况报告(3篇)

防艾数据分析情况报告(3篇)

第1篇一、报告概述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一种由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导致的慢性传染病。

自1981年首次在美国发现以来,艾滋病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一大挑战。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投入了大量资源和精力。

本报告通过对我国防艾数据分析,旨在揭示当前艾滋病疫情的态势、防控措施的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为今后艾滋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二、数据来源及分析方法1. 数据来源本报告所采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及相关省市卫生健康部门发布的艾滋病疫情报告、监测数据和社会调查数据。

2. 分析方法(1)描述性统计分析:对艾滋病疫情的基本情况、地区分布、年龄分布、性别分布等进行描述性分析。

(2)时间序列分析:分析艾滋病疫情随时间变化的趋势。

(3)相关性分析:探讨不同因素与艾滋病疫情之间的关系。

(4)风险因素分析:识别艾滋病疫情的主要风险因素。

三、数据分析结果(一)艾滋病疫情概况1. 新发病例数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数据,我国艾滋病新发病例数逐年上升,截至2020年底,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患者约125万。

2. 地区分布我国艾滋病疫情主要集中在东部、中部地区,尤其是沿海和内陆城市。

其中,广东、浙江、河南等省份疫情较为严重。

3. 年龄分布艾滋病疫情呈现出年轻化趋势,20-49岁年龄组新发病例数占比较高。

4. 性别分布男性艾滋病感染者/患者数明显多于女性,男女比例约为2.5:1。

(二)防艾措施效果1. 知识普及通过广泛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提高了公众对艾滋病的认知水平。

调查数据显示,90%以上的受访者表示了解艾滋病的基本知识。

2. 早期检测我国加大了艾滋病检测力度,提高了早期检测率。

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开展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CT)约1.5亿次。

全国传染病发病人数、死亡人数、发病率及死亡率情况分析

全国传染病发病人数、死亡人数、发病率及死亡率情况分析

全国传染病发病人数、死亡人数、发病率及死亡率情况分析据国家卫健委,2019年(2019年1月1日0时至12月31日24时),全国(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共报告法定传染病10244507例,死亡25285人,报告发病率为733.57/10万,报告死亡率为1.81/10万。

2019年全国法定传染病发病人数及死亡人数情况数据来源:国家卫健委、整理2019年全国法定传染病发病率及死亡率情况数据来源:国家卫健委、整理 2019年艾滋病死亡人数达到20999人,发病率为10万分之5.0986,死亡率为10万分之1.5036。

全国(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共报告法定传染病死亡25285人,粗略计算,艾滋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约为83%。

一、2019年全国法定传染病按类别统计1、2019年全国甲类传染病共报告发病21例,死亡1人,其中鼠疫报告发病5例,死亡1人;霍乱报告发病16例,无死亡。

报告发病率、死亡率分别为0.0015/10万、0.0001/10万,报告发病数较2018年减少7例,报告死亡数增加1例。

2019年全国甲类及细分传染病发病、死亡情况数据来源:国家卫健委、整理2019年全国甲类传染病发病率及死亡率情况数据来源:国家卫健委、整理2、2019年全国乙类传染病中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白喉无发病、死亡报告外,其他共报告发病3072317例,死亡24980人,报告发病率为220.00/10万,较2018年下降0.2%;报告死亡率为1.79/10万,较2018年上升7.2%。

报告发病数居前5位的病种依次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淋病和猩红热,占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91.1%;报告死亡数居前5位的病种依次为艾滋病、肺结核、病毒性肝炎、狂犬病和流行性出血热,占乙类传染病报告死亡总数的99.6%。

2019年全国乙类传染病发病数及死亡人数情况数据来源:国家卫健委、整理2019年全国乙类传染病发病率及死亡率情况数据来源:国家卫健委、整理3、2019年全国丙类传染病中除丝虫病无发病、死亡报告,其余共报告发病7172169例,死亡304人,报告发病率为513.57/10万,报告死亡率为0.022/10万。

中国艾滋病全国疫情数据分析

中国艾滋病全国疫情数据分析

中国艾滋病全国疫情数据分析艾滋病是一种严峻的传染性疾病,引起人类健康关注已久。

自从上世纪80时期艾滋病首次在中国被发现以来,该病在中国传播的速度一直在加快。

针对这一状况,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实行了一系列乐观措施,以遏制和控制疫情的扩散。

本文将对中国艾滋病的全国疫情数据进行分析,以期深度了解目前的疫情现状,并探讨预防和控制的重点。

依据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提供的数据,截至2021年底,中国艾滋病感染者总数已超过110万人。

其中,男性感染者占绝大多数,超过80%;而女性感染者比例约为20%。

这一数据表明,艾滋病在男性群体中传播较为广泛,主要是因为男性更容易从事高风险行为,犹如性性行为、吸毒和输血等。

关于传播路径,数据显示,同性性行为是中国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

男性同性恋者感染艾滋病的比例相对较高,这可能与男性同性恋者之间性行为的高发生率有关。

而异性性行为也是主要传播途径之一,女性感染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丈夫或男友感染而传播给她们。

在年龄分布方面,数据显示,青年人是中国艾滋病感染人数最多的群体。

这与青年人冒险和不负责任的行为有关,大部分感染发生在他们的初次性行为中。

此外,浩繁青年人对艾滋病的认知程度相对较低,对于预防艾滋病的知识缺乏,从而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除了上述群体外,吸毒人群也是艾滋病的高危人群。

吸毒过程中共用针头等不洁工具易导致艾滋病的传播。

此外,吸食毒品可能使得使用者对性行为的决策能力下降,从而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针对中国艾滋病的疫情数据及其分布规律,中国政府和卫生部门实行了一系列预防和控制措施。

起首,他们加大了对大众的艾滋病宣扬和教育力度,通过媒体、学校和社区等渠道,向大众普及艾滋病的知识和预防方法。

其次,他们加强了艾滋病的监测和筛查工作,提高了感染者的诊断率和治疗的遮盖率。

此外,中国政府还为感染艾滋病的患者提供了免费的抗病毒治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然而,中国防控艾滋病的工作依旧面临一些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中国艾滋病感染人数、死亡人数及艾滋病病毒传播途经分析【图】
2017年12月12日 10:32字号:T|T
一、全求艾滋病数据分析
12月1日,第30个世界艾滋病日即将来临。

到目前为止,艾滋病毒已造成全球3500多万人死亡。

去年,全球有100万人死于艾滋病毒相关病症。

但据估计,目前仅有70%的艾滋病毒感染者知晓其感染状况。

其中,非洲区域病情最严重,去年艾滋病毒新发感染数占全球的近三分之二。

2010年至2016年,中国艾滋病发病数和死亡人数总体呈上升趋势。

2017年1月至10月,发病数已达46206例,是2010年全年发病数的近3倍。

虽然,没有针对艾滋病毒感染的治愈方法,但通过有效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病毒是可以得到控制的。

在2000年和2016年间,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使大约1310万人的生命得到挽救。

2017年来,全球艾滋病相关死亡减少了1/3.
2016年全球 100万人死于艾滋病,截至2016年,全球约有3670万艾滋病毒感染者。

有3450万尬,210万儿童,1780万15岁及以上女性,2016年有180万新感染者出现,100万人死于艾滋病毒相关病症。

2016年全球衣艾滋病感染者情况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网发布的《2017-2023年中国疾病防控产业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2016年全球艾滋病新感染及死于艾滋病相关病症人数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6年全球各地区新感染人数及死亡人数分析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虽然没有针对艾滋病毒感染的治愈方法,但通过有效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可使病毒得到控制且利于预防传播。

截至2017年中,全球有2090万艾滋病毒感染都获得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

艾滋病毒感染者中有54%老人,43%的儿童在终生接受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

在终生接受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年龄段占比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00-2016年全球艾滋病新发感染下降了39%,相关死亡减少了1/3.
2000-2016全球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覆盖率及艾滋相关死亡情况走势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二、中国艾滋病现状分析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日前就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完善防治服务体系,促进全社会广泛参与。

据悉,2016年艾滋病发病数是2005年前的9.7倍,死亡数是10.7倍。

目前国家及各级政府积极参与抗艾行动,多种检测策略促进艾滋病防御和控制,东莞还将艾滋病纳入特定门诊。

2016年艾滋病发病数是11年前的9.7倍。

到目前为止,艾滋病毒已造成全球3500多万人死亡。

去年,全球有100万人死于艾滋病毒相关病症。

中国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据悉,艾滋病是中国法定传染病报告死亡数居最高的病种。

2016年(2016年1月1日零时至12月31日24时),全国(不含港澳台,下同)共报告法定传染病发病6944240例,死亡18237人,报告发病率为506.59/10万,
报告死亡率为1.33/10万。

其中,艾滋病发病数为54360例,较上一年增长了8.0%,2011年来,我国艾滋病发病人数持续增长。

2016年艾滋病发病率为
3.9656/10万。

2011-2016年全国艾滋病发病数走势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6年,我国艾滋病死亡人数为14091人,较上一年增长了10.5%。

2016年艾滋病死亡率为1.028/10万。

2011-2016年中国艾滋病死亡人数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中国艾滋病发病数逐年上升,知晓感染状况的艾滋病毒感染都66万,其中接受治疗的有49万。

2010-2017年中国艾滋病发病数及死亡数走势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6年中国1.69亿人次接受艾滋病病毒检测,占全球检测量的三分之一,新发现病毒感染者和患者12万多例。

2008年中国艾滋病病毒检测量仅0.45亿人次,十年来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报告数逐年增加主要是检测力度加大的结果。

截至2016年底,中国艾滋病病毒全人群感染率为0.06%,云南、广西、新疆、四川和重庆超过0.1%。

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中国94.7%的新发现感染者和患者由性传播,其中异性传播占67.1%,同性传播占27.6%;中国新发现的病毒感染者中,男性是女性感染者的3.7倍。

中国艾滋病病毒全人群感染者传播途经占比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性传播中异同性占比分析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三、艾滋病的预防措施
据悉,目前艾滋病感染低龄化趋势,例如深圳首次检出年龄平均30.0岁,最小的一例尚不足13岁。

艾滋病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大疾病,加强防治工作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任务。

1、检测:多种检测策略提高检测的可及性
中国艾滋病检测实验室网络中包括600余家确证实验室,筛查实验室已覆盖了98%以上的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全国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筛查实验室和快速检测点有近3万家。

创新的检测策略,有助于提高检测的可及性。

截至2017年5月,由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和盖茨基金会支持的高校自助检测服务,已在北京、云南、黑龙江、广西、四川5省区市的32所高校试点。

目前在清华大学等高校,大学生群体可购买在无人售货机中贩售的“艾滋病病毒检测服务包”,通过“采集尿液-放回售货机-志愿者送交实验室-尿样检测”等步骤,最终可手机匿名查看结果,这种方式受到校方和学生的欢迎。

2、科技:试纸助力艾滋病检测
艾滋病因其破坏力强、无法治愈、高传染性等特征让人们谈艾色变。

目前艾滋病仍然无法治愈,但完全可以做到防御和控制,最重要的是不要延误病情、错过防治的窗口期。

最近,中国企业研发出用唾液检测艾滋方法,无须去医院抽血,只需用拭子擦取口腔黏膜渗出液,放入试剂液中等待20分钟,即可检出是
否感染艾滋病毒,准确率达99%以上。

这项技术于2004年、2012年两度被美国《时代》杂志评选为年度最佳发明之一。

3、服务:阜新为艾滋病感染者提供跟踪服务
阜新会为艾滋病患者配备并提供免费的抗病毒治疗药物,并及时监测其用药后肝功、肾功及血常规变化情况,以有效指导用药。

此外艾滋病患者所在辖区的疾控中心专职工作人员会对患者进行随访、心理咨询和每年一次免费的配偶检测、结核筛查、病毒载量检测及1-2 次免费的CD4细胞检测。

4、医疗:东莞将艾滋病纳入特定门诊
据东莞市卫生计生局公布数据显示,2017年前10月,东莞市共收到新报告现住址为东莞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909例,死亡病例47例,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5.2%和11.3%。

感染者以青壮年居多,但老年组和青少年组报告病例逐年增加。

自2018年1月1日起,“艾滋病”将纳入东莞市基本医疗保险特定门诊病种范围,这将大大减轻东莞市参保的艾滋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经济负担。

5、预防措施
艾滋病目前没有疫苗可以预防,拒绝毒品、自尊自爱、遵守性道德是预防艾滋病的根本措施。

1、预防艾滋病经性接触传播:遵守性道德,固定性伴侣,安全性行为,坚持每次正确使用质量合格的安全套。

性病可增加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怀疑自己患有性病时,要尽早检查、及时治疗,争取治愈,还要动员与自己有性接触的人接受检查和治疗。

2、预防艾滋病经血液接触:传播避免不必要的注射或输血等;远离毒品,抵制毒品;吸毒成瘾者参加戒毒药物维持治疗、针具交换;不共用牙具、剃须刀;
纹身、穿刺等确保工具消毒,救护流血伤员时,要设法不让血液直接沾染自己的皮肤,尤其是在自己身上发生皮肤破伤时更应重视。

医生、护士、化验员在为艾滋病感染者服务时,要严防手术刀、注射用针头等损伤自己的皮肤。

进行采血、注射、清洁伤口、处理污物等操作时要带上手套,进行内窥镜、拔牙、镶牙,要带手套,眼罩和口罩,接触过血液或液体要重复使用的医疗仪器或医疗卫生用品,要用清水冲洗,再消毒。

如要拔牙或其他口腔治疗、注射、针刺治疗时,必须到正规的医疗机构诊治。

3、预防艾滋病经母婴传播: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妇女考虑怀孕前要接受医学咨询。

选择妊娠者要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婴儿出生后也要接受抗病毒药物治疗,产后要避免对新生儿进行母乳喂养。

治疗原则
抗病毒治疗,在确诊感染HIV后,要对感染者进行临床和实验室评估,尽快到艾滋病定点治疗医院开始接受抗病毒治疗。

目前有约30种抗逆转录药物可用于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如齐多夫定、拉米夫定、依非韦伦、奈韦拉平、克力芝等。

抗病毒治疗是根据药物的组合原则,把至少3种不同的药物组合在一起,用来抑制HIV的复制,俗称“鸡尾酒疗法”。

抗病毒治疗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虽然无法清除身体内的HIV病毒,但可以减少病毒数量,减轻病毒对免疫功能的破坏,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降低机会感染,降低传播艾滋病的风险。

研究显示,艾滋病病人在开始治疗一年内CD4达到大于350个/mm 同时病毒载量达到检测不出的水平,被预测有正常的寿命预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