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制冷原理基础

合集下载

空调器制冷系统原理及常见故障图文解析(简单易懂值得收藏)

空调器制冷系统原理及常见故障图文解析(简单易懂值得收藏)

空调器制冷系统原理及常见故障图⽂解析(简单易懂值得收藏)空调器的制冷制热基本原理空调器的制冷零部件介绍制冷系统常见故障分析制冷系统案例分析与讨论家⽤空调⽅案设计及常⽤专业术语空调器的制冷制热基本原理⼏个重要概念:焓:⽤于流体,指特定温度作为起点时物质所含的热量。

1标准⼤⽓压,0℃的焓值为0.焓随流体的状态、温度和压⼒等参数变化,当对流体加热或加给外功时,焓就增⼤;反之,流体被冷却或蒸汽膨胀向外作功,焓就减少。

熵:是⼀个导出的热⼒状态参数,当制冷剂吸收热量时,熵值必须增加,反之放热时,熵值减少;熵值的变化,可以判断制冷剂与外界之间热流的变化。

节流:指流体通过狭⼩截⾯时压⼒降低,不作外功,⽽且节流前后⼀定距离处的速度不变的过程。

如果制冷剂通过的电⼦膨胀阀,由于冷媒流速较⼤,通过阀门截⾯的时间短,冷媒基本来不及与外界进⾏热交换,这种情况当作绝热节流处理。

临界状态:在饱和状态中,液态和⽓态两相共存。

但当饱和温度继续升⾼,到达某⼀温度时,物质的液相和⽓相的区别就会消失,这时液相不再存在,此时对应状态点为临界点。

显热和潜热:显热是指物体被加热或冷却时只有温度变化⽽⽆相变(或形态变化)时所得到或放出的热量;潜热是指物体相变⽽温度不变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空调器的制冷循环流程进⾏制冷运⾏时,来⾃室内机蒸发器的低压低温制冷剂⽓体被压缩机吸⼊压缩成⾼压⾼温⽓体,排⼊室外机冷凝器,通过轴流风扇的作⽤,与室外的空⽓进⾏热交换⽽成为中温⾼压的制冷剂液体,经过⽑细管的节流降压、降温后进⼊蒸发器,在室内机的风扇作⽤下,与室内需调节的空⽓进⾏热交换⽽成为低压低温的制冷剂⽓体,如此周⽽复始地循环⽽达到制冷的⽬的。

空调器的⼯作原理流程图(制冷)单级压缩蒸⽓制冷循环空调器的制热循环当进⾏制热运⾏时,电磁四通换向阀动作,使制冷剂按照制冷过程的逆过程进⾏循环。

制冷剂在室内机换热器中放出热量,在室外机换热器中吸收热量,进⾏热泵制热循环,从⽽达到制热的⽬的。

空调制冷原理

空调制冷原理

窗式空调器有结构紧凑、体积小、重量轻、安装方便等特点,适用于卧室、办公室、家庭小计算机房等场所使用。
分体式空调器就是把空调器分成室内机组和室外机组两部分,把噪声比较大的轴流风扇、压缩机以及冷凝器等安装在室外机组内。把蒸发器、毛细管、控制电器和风机等室内可缺少的部分安装在室内机组中。我们称这种由室内机组和室外机组构成的空调器为分体式空调器。
一般来说,1匹的制冷量大致力2000大卡,换算成国际单位应乘以1.162,故1匹之制冷量应力2000大卡×1.162=2324(w),这里的w(瓦)即表示制冷量,则1.5匹的应为2000大卡x1.5x1.162=3486(w),以此类推,根据此情况,则大致能判定空调的匹数和制冷量,一般情况下,2200W一2600W都可称为1匹,4500(w)-5100(w)可称为2匹,3200W一3600W可称为1.5匹。
低压气态工质进入压缩机,经过压缩成为高温高压气体,这时工质沸点随压力升高也升高(就像水在海平面烧开时温度最高的性质一样)。高沸点的工质进入冷凝器开始液化,这时工质放出热量,变成液体。接下来在进入蒸发器前先经过节流阀,节流阀又使工质压力降低,压力降低的工质在蒸发器中又开始蒸发,这时工质吸收热量,又变为低压的气体。再进入压缩机,冷媒就这样一直循环下去。
通过以上冷媒的气化和液化的过程,热量从蒸发器被转移到了冷凝器。
家用空调蒸发器在室内,冷凝器在室外来实现制冷。
冰箱蒸发器在冷冻室内,冷凝器在外面散热,也就是以前老冰箱在外面能看到的盘管。
排出热量,但没有二氧化碳排出。
空调制冷时候有一个制冷效率现在一般在2.8-3(数字不一定准确).就是说消耗1单位的电能,蒸发器面就吸收3单位的热量,同时冷凝器边释放了1+3=4的热量,空调不是真正的制冷,而是"耗费能源将热量从温度比较低的一边传送到温度高的一边"。

空调基础与制冷原理

空调基础与制冷原理

基本构成——视液镜
正常状态:少量气泡、试纸呈绿色 若管路中有水分,可看出试纸呈黄色态
基本构成——储液罐
储液罐:一般在中下部装有易熔 塞或者泄压阀,做安全保护,熔 点在70℃左右,当容器温度达到 70℃时,易熔塞熔化泄压,达到 调节制冷剂的作用
制冷循环介质——制冷剂与冷冻油
➢禁用制冷剂CFC( R11 R12 R13 R113 R114 R115 R500 R502 R13B1 ) ➢过渡制冷剂HCFC( R22 R401 R402 R403 R408 R409 ) ➢替代制冷剂HFC( R134a R404a R407a/b/c R410 )
• 冷凝过程:从压缩机中排出来的高温高压气体,进 入冷凝器中,将热量传递给外界空气或冷却水后, 凝结成液体制冷剂,流向节流装置。
• 节流过程:从冷凝器中流出来的制冷剂液体在高压
下流向节流装置,进行节流减压。
制冷原理——制冷主要部件及状态变化
部件 制冷剂状态 压力变化 温度变化
蒸发器
液-汽
低压
低温
压缩机
吸气温度:吸气温度即为压缩机吸气口处温度,可通过双输入 温度计等测。吸气温度要保证吸入压缩机吸气口的制冷剂具备 一定的过热度,吸气温度波动范围要求在5℃以内
油槽温度:油槽温度即为压缩机底部温度。可通过双输入温度 计测量,测量位置一般为压缩机吸气口对面处。油槽温度一般 应为20℃左右,才能保证压缩机冷冻油的润滑效果。
压力测试:一般使用双头压力表进行测量,由于不同 制冷剂的工作压力不一样,需选择正确的双头压力表
压力参数参考范围: 制冷剂
R22 R407C R410a
排气压力(高压) bar
14—18 14—19 25—28
吸气压力(低压) bar

制冷原理及空调基础

制冷原理及空调基础

制冷原理与空调基础一、理论制冷循环单级蒸气压缩制冷系统的理论制冷循环在压焓图上如图1-1所示,循环路线是由两条等压线、一条等熵线和一条等焓线组成。

这说明制冷剂在蒸发器和冷凝器内流动没有阻力;制冷剂在压缩机中的压缩过程为可逆等熵过程;制冷剂离开蒸发器的状态和压缩机的吸气状态均为饱和蒸气,制冷剂离开冷凝器和节流前的状态均为饱和液体。

图1-1上1点表示压缩机的吸气状态,它位于蒸发温度te对应的蒸发压力Pe的等压线和饱和蒸发的交点上。

过程线1-2表示制冷剂在压缩机中的等熵压缩过程,点2可由通过点1的等熵线和冷凝温度T C对应的冷凝压力P C的等压线的交点来确定。

点2处于过蒸气状态。

点3表示制冷剂出冷凝器时的状态,也是进节流阀时的状态。

它是冷凝压力Pe对应的饱和液体,位于等压线P C与饱和液体线的交点。

过程线2-2’-3表示制冷剂在冷凝器内冷却(2-2’)和冷凝(2’-3)过程。

点4表示制冷剂出节流阀的状态。

过程线3-4表示制冷剂通过节流阀的节流过程。

由于节流前后制冷剂的比焓不变。

点4是过点3的等焓线和等压线Pe的交点。

由于节流过程为不可逆过程,所以过程3-4往往用虚线表示。

过程线4-1表示制冷剂在蒸发器中的气化过程,制冷剂吸取被冷却物体的热量而不断气化,制冷剂的状态沿等压线Pe向干度增大的方向进行,直到全部变成饱和蒸气为止。

这样,制冷剂的状态又重新回到进入压缩机前的状态,从而完成了一个理论制冷循环。

图1-1图1-2二、实际制冷循环事实上,家用中央空调的实际制冷循环不可避免与理论制冷循环之间存在许多差别,如流动阻力、换热温差、压缩机偏离等熵压缩、冷凝器中有制冷剂过冷、蒸发器中有制冷剂过热、制热剂液体管和气体管间有回热等情况。

这些差别将对制冷循环性能产生不同的影响。

1、液体过冷对循环性能的影响在实际循环中,饱和液体在冷凝器和节流阀之间的管路流动时,会因流动阻力引起的压力降低使制冷剂部分气化,这种现象将影响节流阀工作的稳定性,因此需要液态制冷剂进入节流阀前有一定的过冷。

空调制冷的原理

空调制冷的原理

空调制冷的原理
空调制冷是利用制冷循环原理,通过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等过程,将室内热量转移到室外,从而降低室内温度的一种技术。

空调制冷的原理可以简单地分为四个步骤,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

首先是压缩。

空调中的压缩机会将低温低压的蒸汽吸入,经过压缩后将其温度和压力提高,使其成为高温高压的蒸汽。

这一步骤使得蒸汽能够释放更多的热量。

接下来是冷凝。

高温高压的蒸汽会通过冷凝器,在这里蒸汽会散发热量并且冷却成液体。

冷凝器通常是一组金属管,外面包裹着散热片,通过外界的风或者其他冷却介质来冷却蒸汽,使其凝结成液体。

然后是膨胀。

冷凝后的液体会通过膨胀阀进入到蒸发器中,蒸发器内部有许多细小的管道,液体在这里会迅速蒸发成为低温低压的蒸汽。

这一步骤会吸收周围的热量,使得室内温度降低。

最后是蒸发。

蒸发器中的低温低压蒸汽会被压缩机再次吸入,整个循环过程重新开始。

通过这样的循环,室内的热量会不断被吸收并排出室外,从而实现室内温度的降低。

空调制冷的原理基于热力学和物理学的基本原理,通过不断循环的过程,将室内的热量转移到室外,从而达到降低室内温度的目的。

这种技术已经在现代社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舒适的环境。

总的来说,空调制冷的原理是一个复杂而又精密的过程,通过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等步骤,实现了室内温度的降低。

这种技术的应用使得人们能够在炎热的夏季享受到舒适的室内环境,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空调与制冷技术培训资料

空调与制冷技术培训资料
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包括设 备安全操作规范、应急预案、事故 报告和处理流程等,确保系统运行 安全。
节能降耗措施实施
01
优化设备运行
通过合理调整设备运行参数,提 高设备运行效率,降低能耗。
03
实施节能改造
对老旧设备进行节能改造,如更 换高效压缩机、优化管道布局等
,提高设备运行效率。
02
采用高效设备
检查系统安装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清理系统内的杂物和污垢, 为调试做好准备。
按照调试方案进行系统调试,包括单机试车、联动试车和系统 整体试车等。
根据设计要求和验收规范制定验收标准,包括设备运行参数、 系统性能参数、室内环境参数等。
按照验收标准进行验收,填写验收记录并签署验收意见。对于 不符合要求的部分进行整改并重新验收。
环保政策
政府加强了对空调与制冷 设备环保性能的监管,鼓 励企业采用环保制冷剂和 材料。
智能化发展政策
政府支持智能家居产业的 发展,推动空调与制冷设 备的智能化升级。
未来市场前景展望
市场需求增长
0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气候变化的影响,空调与制冷设备
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
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02
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应用将推动空调与制冷行业的技术升级和
03
04
制冷循环
制冷剂在蒸发器、压缩机、冷 凝器和膨胀阀等组成的系统中
循环,实现制冷效果。
蒸发冷却
制冷剂在蒸发器中吸收热量并 蒸发,使周围空气降温。
压缩升温
压缩机将制冷剂压缩,提高其 温度和压力。
冷凝放热
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在冷凝器中 放出热量,凝结成液体。
空调与制冷系统组成
制冷系统
包括蒸发器、压缩机、冷凝器 和膨胀阀等,实现制冷循环。

(完整版)制冷原理及基础知识

(完整版)制冷原理及基础知识
压缩机是制冷系统的心脏,无论 是空调、冷库、化工制冷工艺等等工 况都要有压缩机这个重要的环节来做 保障。
作用:压缩和输送制冷蒸汽,并造 成蒸发器中低压、冷凝器中高压,是 整个系统的心脏。
压缩机的分类
容积型
速度型(离心式)
活塞式
回转式
滚动转子式
涡旋式
滑片式
螺杆式
单螺杆
双螺杆
空调冷凝器用于制冷空调系统,管内 制冷液直接与管外空气强制进行热交换, 以达到制冷空气的效果。
1)、节流降压.当常温高压的制冷剂饱和液体 流过节流阀,变成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液体并产生少 许闪发气体.进而实现向外界吸热的目的.
2)、调节流量:节流阀通过感温包感受蒸发器 出口处制冷剂过热度的变化来控制阀的开度,调节 进入蒸发器的制冷剂流量,使其流量与蒸发器的热 负荷相匹配.当蒸发器热负荷增加时阀开度也增大, 制冷剂流量随之增加,反之,制冷剂流量减少.
1.温度与温标 2.物质的热能、热量、焓、熵、显热、潜热 3.制冷量 4.蒸发与沸腾
温度是表示冷热物体冷热程度的量度。温度反映了物体内 部分子运动的平均动能,是物体状态的基本参数之一。
物体的温度是用温度计来测量的,为了表示温度的高低, 就规定了衡量温度高低的尺度水的冰点设为0℃,沸点设为100℃,在两定点间 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即称为摄氏一度。
(5)显热:物质吸收或放出热量,使物体的温度升高或降低,而不引 起状态的变化,这个过程中的物质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称为显热。
(6).潜热:物质吸收或放出热量后,状态改变而温度不发生变化,这 一过程中所发生的热量转移称为潜热。
2300W以下 2400W~2500W 2600W~2800W 3200W 3500W~3600W 4500W~4600W 4800W~5000W 5100W~5200W 6000W~6100W 7000W~7100W 12000W

空调制冷的工作原理

空调制冷的工作原理

空调制冷的工作原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空调已经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空调的出现,让我们在炎热的夏季里能够感受到清凉舒适的体验。

而空调的制冷技术,也是空调能够达到这一效果的关键。

本文将详细介绍空调制冷的工作原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空调的工作方式。

一、空调制冷的基本原理空调的制冷原理,可以用一个简单的物理学公式来描述:制冷=吸热-放热。

也就是说,通过吸收室内热量,然后将这些热量通过换热器释放到室外,从而达到降温的效果。

空调制冷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基本部分:蒸发器、压缩机、冷凝器和节流阀。

下面将对这四个部分进行详细的介绍。

二、蒸发器蒸发器是空调制冷的第一个步骤。

当室内空气经过蒸发器时,蒸发器内的制冷剂会吸收空气中的热量,从而使空气温度降低。

这个过程类似于我们在夏季里喝冰水降温的过程,只不过空调是通过制冷剂来实现这一效果的。

三、压缩机在蒸发器中,制冷剂吸收了空气中的热量,并变成了气态。

这时,制冷剂需要通过压缩机进行压缩,从而提高其温度和压力。

压缩机是空调制冷的核心部件,它的作用是将制冷剂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体,从而能够将蒸发器中吸收的热量带到冷凝器中。

四、冷凝器冷凝器是空调制冷的第三个步骤。

在冷凝器中,高温高压的制冷剂会通过换热器和室外空气进行换热,从而释放掉蒸发器中吸收的热量。

这个过程类似于我们在炎热的夏季里把瓶装水放在冰箱里降温的过程,只不过空调是通过制冷剂来实现这一效果的。

五、节流阀节流阀是空调制冷的最后一个步骤。

在节流阀中,高温高压的制冷剂会通过节流阀的调节,从而使制冷剂的温度和压力降低。

这个过程可以使制冷剂重新回到蒸发器中,从而完成一个完整的制冷循环。

六、总结空调制冷的工作原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物理学过程。

但是,通过以上的介绍,相信大家已经对空调制冷的基本原理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空调的制冷过程,需要依靠多个部件的协作,才能够达到最佳的降温效果。

在使用空调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空调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从而让空调更加高效地发挥其降温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冷原理基础
高压
高温
压缩机
节流机构
低压
低温
蒸发器
稍低温
冷媒水
单级压缩制冷循环系统示意图
高压 高温
稍低温
压缩机
低压
压缩机
压缩机
制冷原理基础
将蒸发器中的制冷剂蒸气吸入, 并将 其压力升高至冷凝压力, 排入冷凝器中.
活塞式压缩机: 利用活塞的运动和阀片的配合, 将气 体压力升高
滚动转子式压缩机: 利用滚动活塞的偏心运动和偏心 块的配合, 将气体压力升高
1 (W, J/s) = 3.6 (kJ/h) = 0.86 (大卡/小时)
= 3.412 Btu/h = 2.84x10-4 ton
制冷剂循环流量G: 单位时间制冷循环所制取的冷量.
G = Qo/qo
(g/s)
= 3.6 Qo/qo
( kg/h)
冷凝器热负荷Qk : 单位时间冷凝器向冷却介质放出的热量. Qk = G qk
制冷原理基础
制冷原理基础
内内 容容
制冷原理基础
制冷的发展史 制冷的基本原理和获得低温的基本方法
制冷循环 单级压缩制冷循环
制冷的发展史
制冷原理基础
国际
1748年 柯伦(英国)---证明了乙醚在真空下蒸发时可以产生冷效应. 1781年 凯费罗(意大利)---发表了乙醚蒸发制冷的实验. 1805年 爱文斯(美国)柯伦---提出了压缩式制冷封闭循环. 证明了
(W)(J/s)
压缩机输入功率No : 单位时间压缩机消耗的理论功率.
No = G Wo (W)(J/s)
课堂练习
制冷原理基础
在上题的条件下, 求该制冷循环的性能指标. 已知, 环境 温度35 ℃, 制冷室内温度16 ℃, 该循环的总制冷量QO=3500W.
液体过冷
过冷的产生 增加冷凝器面积或用过冷器 空气冷却时改用水 水冷却时该用深井水
c' 过冷液体的平均比热 Δ t 过冷度
结论 过冷对循环有利, 且过冷度越大, 越有利. 过冷要消耗额外的成本.
T
制冷2 原理基础
x=
x=
4
Tk 3
Δt
4'
To 6 5' 5
1
S
Lg
x
x=
4' 4
Tk 3
2
65 5
To 11
h
气体过热
过热的产生 增加蒸发器面积(有利过热) 压缩机吸气管漏热(有害过热)
循环分析: 单位制冷量增加 原 qo=h1-h5 过冷 qo'=h1-h5' 增加 Δ qo=h5-h5' 制冷系数增加 原 ε o=qo/Wo=(h1-h5)/(h2-h1) 过冷 ε o'=qo/Wo=(h1-h5')/(h2-h1) 增加Δ ε o= (h5-h5' )/(h2-h1)
= c' Δ t/(h2-h1)
制冷机, 热泵和联合机
制冷原理基础
制冷是把低温热源中的热量转移到高温热源去的过程, 根据热源温度的不同, 实现这种热量转移的机器种类可以有制冷机, 热泵及同时制冷和制热的联合机.
制冷对象是指需要降 低到比环境温度更低的温 度的空间或物体, 如: 夏天 的房间, 冷库.
环境介质
Qk 制冷机
W Qo
冷却对象
冷却过程, 3-4 冷凝过程; 4-5 节流过程, 为汽液混合状态; 5-1 为制冷剂在蒸发器内吸热蒸发过程.
6 5
To 11
h
课堂练习
制冷原理基础
请在R22的LgP-h图上画出一理论制冷循环, 已知蒸发温度2 ℃, 冷凝温度52 ℃.
性能指标
制冷原理基础
单位制冷量 qo ( 单位质量制冷量): 1kg 制冷剂在一次循环中所制取的冷量.
1918年 考普兰(美国)---发明了第一台电冰箱.
1929年 密其莱(美国)---在通用电气公司实验室中发现了氟利昂, 标志氟利昂制冷机的诞生.
中国
制冷原理基础
1934年 第一家制冷设备厂, 合众制冷机厂. 1940年 第一家压缩机厂, 上海压缩机厂. 1954年- 1955年 沈阳医疗器械厂和北京医疗器械
蒸气压缩制冷循环已不再是卡诺循环, 切也不可能 是可逆循环, 故其效率低于卡诺循环.
原因?
单级压缩制冷循环
单级压缩制冷循环温度范围
制冷原理基础
单级压缩制冷温度范围
-40℃
环境温
复叠压缩制冷
低温
双级压缩制冷
单级压缩制冷
热泵
-150℃ -100℃ -80℃ -60℃
-40℃
环境温度
冷却水 常温
冷凝器
qo=To(s1-s4)
循环所消耗的功等于压缩消耗的功减去膨胀所获得的功: Wo=s1(Tk-To)-s4(Tk-To)=(Tk-To)(s1-s4)
制冷系数: 消耗单位功所获得的制冷量的值. εo = qo / wo=To / (Tk-To)= TL / (Th-TL)
制冷原理基础
不等温传热卡诺循环: 当制冷剂的冷凝温度高于高温热源温度, 蒸发温度低于低温热源 温度时, 该卡诺循环因有温差传热而为不等温传热卡诺循环.
低温 蒸发器
稍低温
制冷原理基础

蒸发器
向被冷却对象吸收热量, 同时将节流后的液体蒸发成气体.
蒸发器
冷却载冷剂或液体产品的蒸发器 冷却空气或气态产品的蒸发器 冷却固态产品的蒸发器
常温
高压
节流机构
低压
低温
节流机构
节流机构
制冷原理基础
调节高低压平衡, 使制冷剂降压, 降温.
手动节流阀: 人工调节的节流机构
循环分析: 单位制冷量增加 原 qo=h1-h5 过热 qo'=h1'-h5 增加 Δ qo=h1'-h1 单位理论功增加 原 Wo=h2-h1 过热 Wo'=h2'-h1' 增加 Δ Wo=(h2'-h1')-(h2-h1) 制冷系数变化 原 ε o=qo/Wo=(h1-h5)/(h2-h1) 过热 ε o'=qo'/Wo'=(h1'-h5')/(h2'-h1') =(qo+ Δ qo)/(Wo+Δ Wo) 如 Δ qo/Δ Wo>ε o, ε o'>ε o
涡旋式压缩机: 利用呈涡旋线的两个转盘间的相对运 动, 将气体压力升高
离心式压缩机: 利用叶轮的运动和离心力, 将气体压 力升高
螺杆式压缩机: 利用螺杆间的的相对运动, 将气体压 力升高
风 常温
冷凝器
制冷原理基础
高温
冷凝器Leabharlann 向环境放出热量, 同时将压缩机出来的高温气体冷却成液体.
冷凝器
水冷式冷凝器: 风冷式冷凝器: 蒸发式冷凝器:
从热力学角度来看, 制冷机,热泵和联合机, 尽管工作的温度区间不同, 它们的基本原 理是一样的, 即是利用某种工质的状态变化, 从较低温度的热源吸取一定的热量, 通过一 个消耗功的补偿过程, 向较高温度的热源放出热量.
三种机器从原理上 讲,可归结为三个主 要环节
放热
循环机 (制冷机,热泵)
高温
循环工质
该循环是否还是可逆循环? 它的热
4
力完善度为多少?
5
TK=50 ℃
TK=45 ℃ 2
To=5 ℃ 1
To=0 ℃ 6 S
蒸气压缩制冷循环
制冷原理基础
由压缩机和节流机构的作用, 使制冷剂发生相变, 而达到在高温下的 放热和低温下的吸热, 从而制冷的制冷循环称为蒸气压缩制冷循环.
蒸气压缩制冷循环是目前应用最多的制冷循环.
T
3
温差ΔT
TK 2 高温热
Th
高温Th
Tk
温差ΔT: Tk>Th
TL 低温热
4
To
1
5
6
S
To
低温TL
温差ΔT: TL>To
制冷剂向高温热源放出的热量为:
qk=Tk(s1-s4)
制冷剂从被冷却的低温热源吸取的热量为:
qo=T0(s1-s4)
循环所消耗的功等于压缩消耗的功减去膨胀所获得的功: Wo=s1(Tk-To)-s4(Tk-To)=(Tk-To)(s1-s4)
在两个等温热源间工作的制冷机, 等温传热卡诺循环具有最高的制冷系数, 其它不等 温传热循环的制冷系数均小于等温传热卡诺循环.
从更广义上将: 在两个等温热源间工作的制冷机, 可逆循环具有最高的效率, 其它 不可逆循环的效率均小于可逆循环的效率. 故可逆循环具有最高的效率.
获得的利益
制冷量
C.O.P. (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 性能系数 =
气体涡流制冷: 高压气体经涡流管膨胀后可分离为冷热两股气流, 利用冷气流的复热即可 制冷.
热电制冷: 使直流电通过半导体热电堆, 即可在一端产生冷效应, 在另一端产生热效应.
相变制冷 气体膨胀制冷
气液两相
制冷原理基础
气体
Q
气体涡流制冷
热气体,50-80℃
高压气体 冷气体, 10--15 ℃
制冷原理基础
热电制冷/半导体制冷

P
N


半导体材料
制冷循环
制冷原理基础
制冷循环: 逆向热力循环. 在温熵图上或压焓图上, 循环的各个过程都是 依次逆时针方向变化的. ----- 所有制冷循环一定是逆向循环.
逆向卡诺循环: 由两个等温过程和 两个等熵过程, 组成的逆向循 环称为----卡诺循环.
1-2 等熵压缩 2-3 等温冷却 3-4 等熵膨胀 4-1 等温吸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