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表里的生物》教案

《表里的生物》教案

《表里的生物》教案级别:小学三年级学科:自然与社会主题:表里的生物目标:- 理解生物的分类- 了解动物的内部结构与功能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描述一些常见动物的外部特征和生活习性- 学生能够理解动物的内部结构与功能教学准备:- 幻灯机或投影仪- 图片或卡片展示外部特征和生活习性- 一个透明的储物盒或透明的玻璃容器- 不同动物的塑料模型或图示教学过程:步骤1:导入(5分钟)1. 引入课题:“同学们,我们每天都看到了很多不同的动物。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它们长得都不一样?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些有趣的生物知识,了解动物的外部特征和内部结构。

”步骤2:探索动物的外部特征(10分钟)1. 展示不同动物的图片或卡片,并与学生分享它们的外部特征和生活习性。

2. 让学生大声说出他们注意到的共同特征,例如:脚、尾巴、鳞片、羽毛、鼻子等等。

3. 引导学生发现不同动物的外部特征与它们的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

步骤3:探索动物的内部结构(15分钟)1. 准备一个透明的储物盒或透明的玻璃容器,并放入一些具有不同内部结构的动物塑料模型或图示,例如:鱼鳃、鸟喙、兔子的牙齿等等。

2. 现场观察这些模型或图示,并向学生解释它们的功能和作用。

例如:鱼鳃帮助鱼类呼吸、鸟喙帮助鸟类捕食。

3.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动物为什么有着不同的内部结构,以及这些结构如何帮助动物适应它们的生活环境。

步骤4:巩固与评估(10分钟)1. 分发绘图纸和颜色铅笔给学生。

2. 让学生选择一个他们喜欢的动物,绘制它的外部特征,并在图画中标注出它的一些内部结构和功能。

3. 收集学生的绘图,并评估他们对动物外部特征和内部结构的理解。

步骤5:总结与延伸(5分钟)1. 回顾课堂中讨论的内容,并强调动物的外部特征和内部结构与它们的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

2. 鼓励学生在家中继续观察和研究不同动物的外部特征和内部结构,并与同学们分享他们的发现。

提示:- 在展示动物图片或卡片时,尽量选择一些学生可能已经熟悉或曾见过的动物,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6课《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6课《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6课《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表里的生物》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脆、拦”等6个字,会写“机器、钟楼”等16个词语。

2.能联系课题,结合文中表示时间及人物心理的词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清思路,梳理“我”思考探究的过程,初步感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教学重点】1.能联系课题,结合文中表示时间及人物心理的词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理清思路,梳理“我”思考探究的过程,初步感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教学难点】理清思路,梳理“我”思考探究的过程,初步感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出示现代诗:《我们天天走着一条小路》。

学生自由朗读后思考:诗人小时候会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我们天天走着一条小路冯至我们天天走着一条熟路回到我们居住的地方;但是在这林里面还隐藏许多小路,又深邃,又生疏。

走一条生的,便有些心慌,怕越走越远,走入迷途,但不知不觉从村疏处忽然望见我们住的地方像座新的岛屿呈在天边。

我们的身边有多少事物向我们要求新的发现:不要觉得一切都已熟悉,到死时抚摸自己的发肤生了疑问:这是谁的身体?预设:诗人小时候是一个好奇心强、爱思考的孩子。

2.引导:这首诗的作者是冯至,我们先了解一下冯至的基本情况吧!冯至,原名冯承植,直隶涿州(今属河北)人,现代诗人、学者。

主要作品有:诗集《昨日之歌》《十四行集》《十年诗抄》;散文集《山水》《东欧杂记》;历史小说《伍子胥》;传记《杜甫传》;译著《海涅诗选》《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等。

鲁迅曾称赞他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1980年被聘为瑞典皇家文学、历史、文物科学院外籍院士。

3.过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表里的生物》就是冯至写的一篇回忆儿童生活的散文。

(板书:表里的生物冯至)设计意图:用冯至的现代诗引入,让学生思考诗歌中的观点,旨在自然地拉近学生与文章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通过启发思考作者小时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更为课文的学习作好铺垫。

《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年级:三年级科目:生物主题:表里的生物教学目标:1. 学习和认识各种动物的外部特征和内部特征;2. 了解不同动物的习性和适应环境的能力;3. 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兴趣和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为学生展示一些动物的图片,讨论它们的外部特征和习性。

引发学生对动物的兴趣。

2. 探究(15分钟)学生分组,每组共同选择一个动物,用透明纸和彩色笔勾勒出该动物的形状。

然后用剪刀和胶水处理透明纸,制作一个双层模型。

学生小组展示他们的模型,并讨论该动物的外部特征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3. 理解(10分钟)教师将生物课本中的动物内容分发给学生,学生阅读和理解其中的知识点。

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巩固对动物特征和习性的理解。

4. 进一步研究(15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不同类型的动物。

学生在课外时间调查该动物的习性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并准备短时间内的报告。

5. 发表和总结(1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表他们的报告,其他小组成员和教师进行评价和提问。

教师总结并提醒学生保护动物的重要性。

6. 小结(5分钟)教师回顾课堂内容,与学生总结课堂所学内容,并鼓励他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评价方式:1. 学生的双层模型和报告的质量;2. 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参与度;3. 学生的小组合作和讨论能力的展示。

教学资源:1. 动物的图片素材;2. 透明纸、彩色笔、剪刀和胶水;3. 生物课本;4. 研究调查资料。

7. 拓展(20分钟)教师让学生观察身边的自然环境,寻找并记录不同动物的特征和习性。

学生将自己的观察结果和研究报告汇总,形成一个小型的动物百科全书。

学生可以利用绘画、图片、文字等方式呈现他们所了解到的动物信息。

8. 角色扮演(15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扮演不同的动物角色。

学生需要根据所选择的动物特征和习性,模仿它们的动作、声音和行为。

其他学生通过观察和猜测猜出他们所扮演的动物是什么。

部编版六年级下第16课《表里的生物》 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下第16课《表里的生物》  教学设计

第16课《表里生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脆、拦”等8个生字。

在文本中理解“和谐、清脆”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整体感知课文。

3.理解作者眼中“表里的生物”究竟指的是什么。

4.体会作者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1.认识和会写课文中的字、词。

2.理解作者眼中“表里的生物”究竟是指什么。

【教学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整体感知课文。

2.体会作者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谜语兄弟三人齐上路,有快有慢不停步,走了三百六十日,没有走出玻璃铺。

(打一生活物品)谜底:钟表钟表每天都伴随着我们的生活,那么,它发出“滴答、滴答”的声音是怎么回事?是表里有一个生物?今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近课文《表里的生物》去寻找答案吧!出示课题:表里的生物二、讲授新课(一)识字解词1.学生自读课文,出示要求:(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4)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要求认读的生字:清脆拦住玻璃丑恶恐怖蟋蟀指名认读,相机正音。

(2)课件出示生字组词。

(3)开展读字游戏:小鱼游啊游,开火车读。

3.多音字蜇①zhē蜇人蜇伤②zhé海蜇转①zhuǎn 转弯②zhuàn 转动蒙①mēng 蒙骗②méng 蒙蔽4.词语释义(可以多种形式,借助语境,引导学生理解词意)和谐:配合得适当和匀称。

清脆:声音清亮好听。

证实:用人物、事实来表明或断定、证明。

拒绝:不答应,明确地表示不愿意做或不愿意。

唯恐:唯独害怕(担心)。

单调:单一;重复而缺少变化。

神秘:难以捉摸;高深莫测。

轻易:随随便便;轻率。

洪亮:(声音)宏大,响亮。

本课指钟楼的钟响起。

恐怖:感到可怕而畏惧。

本课指“我”听父亲说表里有蝎子,以为蝎子是一种很恐怖的东西。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第1篇】设计说明《表里的生物》一文叙述了作者小时候一段幼稚可笑的经历。

文章语言质朴,文中人物的对话和心理活动描写比较细致,情感真挚。

在教学中要强调“以读为本、以讲助读”,引导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等方法来体会主人公的可爱,感受童年的美好。

激发学生从小培养自己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PPT,准备相关昆虫的和生字词卡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尝试朗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质疑解题1.导入:每个人都有一个多姿多彩的童年,在这个多彩的童年里,一定会有许多事情是值得我们回忆的,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童年趣事的课文——《表里的生物》。

(板书:表里的生物)2.质疑解题: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梳理问题,如:什么是生物?表里的生物是什么?)设计意图:通过解题,引导学生质疑,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1)一边读一边圈出课文中的生字,借助拼音把生字读准确,不理解的词语做出标记。

(2)把课文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并标上自然段的序号。

(3)小组合作识记生字:①朗读生字,相互正音。

②交流识记生字的好方法。

(4)思考:课文围绕“表里的生物”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词语:清脆、单调、加速、齿轮、唯恐、丑恶。

①指名读词,强调个别字的读音。

“调”“恶”是多音字。

②小老师领读,学生齐读,读准字音。

(2)出示生字:脆、拦、玻、璃、恶、怖、蟋、蟀。

识字有方法: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①形声字记忆:“拦、玻、璃、怖、蟋、蟀”这6个字都是形声字。

②加一加方法记住“脆”:月+危=脆。

除了出示,教师还要介绍一下这几种昆虫,但过程不要等同于看图识字。

(3)联系实物理解词语。

出示“蟋蟀、蝎子、蝈蝈”的,加深对这些事物的认识。

表里的生物王松舟教学设计

表里的生物王松舟教学设计

表里的生物王松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正确读写“蝎、蟋、蟀”等生字词,理解“清脆、单调、神秘”等词语的意思。

-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默读、圈点批注等方式,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深入思考的方法。

-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我”对事物充满好奇、善于思考的性格特点。

- 学习作者运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的方法。

2.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表里的生物”的含义,体会文中蕴含的童真童趣。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圈点批注法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同时,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 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 出示生字词:“蝎子、蟋蟀、钵子、蝈蝈”等,指名认读,正音。

- 理解“清脆、单调、神秘、呈现”等词语的意思,可以通过找近义词、反义词或者联系上下文的方式进行。

- 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听到父亲的表里发出清脆的声音,就认为表里有生物。

3. 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我”心理活动的语句,并用不同的符号标记出来。

- 小组交流:这些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我”怎样的性格特点?- 全班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

- 例如:“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早晨有鸟叫得很好听,夜里有狗吠得很怕人,夏天蝉在绿树上叫,秋晚有各种的虫在草丛中唱不同的歌曲。

钟楼上的钟不是活的,有时却洪亮地响起来,那是有一个老人在敲;街心有时响着三弦的声音,那是一个盲人在弹。

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从这些语句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善于观察、充满好奇心的孩子,对周围事物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

学习表里的生物,实现自我价值——《表里的生物》教案

学习表里的生物,实现自我价值——《表里的生物》教案

学习表里的生物,实现自我价值——《表里的生物》教案】关于生物的学习,人们一般会想到课本和实验室。

但《表里的生物》教案为大家提供了另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让我们更加方便地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

除此之外,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传递了学科知识,也让我们在生活中懂得了更多自我价值的体现。

【正文】一、教案介绍《表里的生物》教案是一种基于现代科技的、独具特色的生物教育方案。

它采用了VR技术和生物表征系统,这两项技术让我们可以像身临其境一样去感受和学习生物的内部结构和功能。

它还采取了一些新型的学习策略,其教育理念是:让唯物主义和现代生物科技相结合,让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和掌握生物知识,在此基础上树立并实现自我价值。

教案的主要教育目标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知识水平和生命科学素养,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核心素养。

二、教案功能1、生物内部结构的了解和认知生物体内包含了许多微观结构和功能组件,如细胞、细胞器等。

而这些结构和组件对于生物的形态和功能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VR技术和生物表征系统,学生可以在三维空间中,准确地模拟出生物的内部结构和功能组件,真实地感受到细胞、细胞器等的存在状态,以及它们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和意义,从而更好地了解生物的内部结构和认知生物的生命活动。

2、生物多样性和遗传变异的探究生物多样性是整个生命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遗传变异则是生命演化的基础。

通过表里的生物教案,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不同生物之间的差异和相似性,探究遗传变异是如何影响生物演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的。

3、物种保护和生态环境的探究随着人类的日益增加,物种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而生态环境也日渐恶化。

通过表里的生物教案,学生可以充分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深入了解不同的生态系统和物种保护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好地明白如何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三、教案心得1、学习生物需要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表里的生物》教案涉及许多生物分子、细胞、系统及生物遗传学等生物学知识。

《表里的生物》教案教学设计

《表里的生物》教案教学设计

《表里的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表里、生物、机械”等词语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通过描述表里的生物来表达对科学的好奇和热爱。

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二、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理解作者通过描述表里的生物来表达对科学的好奇和热爱。

三、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作者的观察和想象,把握文章的科学内涵。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有关表里生物的资料或图片。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收集有关表里生物的资料或图片。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你们有没有仔细观察过手表或钟表?里面的小零件和机械结构给你们什么样的感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表里的生物》就是一篇关于手表内部世界的有趣描述。

(板书课题)2.齐读课题,质疑:表里的生物指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和语调。

3.交流初步感知:通过读课文,你了解了什么?表里的生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教师随即板书:神奇、有趣、好奇等。

(三)细读课文,品读词句1.自主研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通过哪些细节描述了表里的生物?这些描述给你带来了哪些感受?并划出关键的语句。

2.小组交流讨论,互相学习。

引导学生从重点词句入手,深入体会作者的观察和想象。

以下是一个示例:(1)描述表里的生物:引导学生抓住“极小、精细、复杂”等词语体会表里的生物虽小但构造复杂的特点。

教师随即板书:构造复杂。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内容。

(2)作者的想象:引导学生抓住“幻想、推测、想象”等词语体会作者对科学的好奇和热爱。

教师随即板书:好奇热爱。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脆、拦”等8个字。

能正确读写并积累“清脆、恐怖”等词语。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作者眼中“表里的生物”究竟指的是什么。

3.体会作者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作者眼中“表里的生物”究竟是指什么。

难点:
体会作者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大家见过钟表吗?(课件展示钟表图片),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钟表的文章。

(板书课题)有一个小朋友认为表里有一个生物,他为什么会这么想呢?读读课文,找找原因。

二、初读课文,完成以下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印象深刻的地方和不理解的词句,交流理解。

2.给课文划分段落
3.说说文章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交流:1.词语意思
洪亮:响亮。

三弦:弦乐器,木筒两面蒙蟒皮,上端有长柄,有三根弦。

分大三弦和小三弦两种,大三弦又叫大鼓三弦,用作大鼓书的伴奏乐器;小三弦又叫曲弦,用作昆曲、弹词等的伴奏乐器。

通称弦子。

海角一湾
和谐:配合得适当。

也指和睦协调。

唯恐:只怕。

单调:单一;重复而缺少变化。

丑恶:丑秽邪恶。

2. 分段段意
第一段:(1-9)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

第二段:(10-16)父亲打开表让“我”观看,并解答了“我“的疑问。

第三段:(17-21)“我”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这件事。

3. “我”小时候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的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回顾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学习第一部分(1-9)
⚫思考:“我”为什么会有“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这个观点,是怎样得出这个观点的。

交流:通过观察周边的生活环境,“鸟叫、狗吠、虫唱、钟声、琴声”这一系列的事实,然后通过自己的思考总结出来的结论。

1.从这里可以看出“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2.从第一部分能感受到“我”的心情是怎样的(强烈的好奇感)
⚫分角色朗读父亲和“我”的对话,将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划出描写“我”
的好奇心的相关语句。

例“越不许我动,我的手指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我很痛苦。

这样过了许多天。

父亲一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它。

”(强烈的好奇感)
“他这么说,就更增加了表的神秘。

“不许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也一天比一天增加。

“(强烈的好奇感)
1.为什么文中“我”的好奇心一天比一天增加呢?
(因为“我”对表的好奇是需要我去探究原因,而父亲的阻止不仅没让“我”打消念头,反而让“我”觉得表更神秘。


三、学习第二部分(10-16)
分角色朗读对话,将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学生互评教师总评。

例:“我吓了一跳,蝎子……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弄清缘由后的满足感)“我想,大半因为……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富有童真童趣的想法)
思考:1.父亲给“我”解释的目的是什么?
(一是为了阻止“我”随便动,二是因为对“我”这样的孩子无法讲清楚表这种精密的东西的构造原理。


2.父亲是怎么给“我”解释的,目的是什么?
(“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xiē)子的尾巴,一动就要螫(zhē)你。

”目的:一是为了阻止”我“随便动,二是因为对”我“这样小的孩子无法讲清楚这精密东西的构造原理)
3.“我“得到答案后的心情是怎样的?划出相关语句(愉快.满足)
例:“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


四、学习第三部分(17-21)
1.“我“相信了吗,父亲的回答对我有没有影响?划出相关语句。

(后来我见人就说:“我有蟋蟀在钵(bō)子里,蝈(guō)蝈儿在葫芦里,鸟儿在笼子里;父亲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

”)
(分号写“我“对父亲表里有一个”小蝎子“的说法深信不疑,并感到愉快,因为它证实了”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面有一个活得生物。

这是对”我“的思考和判断的肯定,分号表示前后两个分句是并列关系)
2. “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这里“这样的话”指的是什么话?
(“这样的话”指“我有蟋蟀在钵子里,蝈蝈在葫芦里,鸟儿在笼子里;父亲却有一个在表里。

”)3. 为什么“我”后来不说了?请试着把自己的理解写出来、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意识到自己的幼稚,明白了父亲的表里没有小蝎子,也明白了表里为什么会发出声音,所以就不再说了。


五、总结拓展
1.课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举例说明
(对话描写、心理描写)例略
2.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举例说明
(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是个善于观察、爱思考、有丰富的想象力的孩子。

)例略
3.课文小结
主要写了“我”小时候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其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

表现了“我”童年时代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是个善于观察、爱思考、有丰富的想象力的孩子。

板书设计
表里的生物
好奇
我父亲的表
(好奇心强、善于观察思考、富有探究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