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中医病因探析

合集下载

精神病的中医治疗

精神病的中医治疗

精神病的中医治疗中医理论认为,人总是有七情六欲,当人们在生活和事业上遇到挫折时,就会产生各种思想压力和精神负担,可以归纳为中医理论中的"喜、怒、哀、乐、惊、恐、愁"等几种情绪。

当某一种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由量变到质变,影响到人体内部脏腑的平衡。

比如一个人过度生气或焦虑,初期会出现口干舌燥、眼睛发红等症状,如果进一步发展就会肝火大动,火灼伤阴,炼液为痰,严重时痰迷心窍,进而出现心烦失眠、坐卧不安、胡言乱语、打人毁物等症状(1)气郁痰结,痰蒙清窍。

【主证】精神抑郁,表情淡漠,喃喃独语,语无伦次,时喜时悲,哭笑无常,不知秽洁,饮食减少,舌苔薄腻,脉多弦滑。

【治法】理气解郁,化痰开窍。

【方药】顺气导痰汤加减:茯苓9克,法夏9克,陈皮6克,甘草6克,胆星9克,枳实9克,香附6克,郁金9克,菖蒲6克,远志9克。

【方解】由于思虑太过,所求不得,肝气被郁,脾气不升,气郁痰结,阻蔽神明,故出现种种精神异常的证候。

痰浊中阻,故不思饮食而舌苔薄腻。

痰气郁结,则脉弦细或弦滑。

方中半夏、陈皮、胆星、茯苓利气化痰,香附、菖蒲、枳实、郁金解郁开窍,甘草、远志养心安神。

若失眠不寐者加磁朱丸12克;便结者加生大黄6克;神识不清者加白矾3克。

(2)肝火挟痰,上扰心神。

【主证】素有性情急躁,头痛失眠,两目怒视,面红目赤。

突然狂乱无知,语言颠倒,叫骂不休,甚至毁坏器物,不食不眠,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象弦、滑、数。

【治法】镇心涤痰,泻肝清火。

【方药】生铁落饮加减:生铁落15克,胆南星9克,瓜蒌30克,橘红9克,石菖蒲6克,川军9克,元参12克,川连9克,茯苓9克。

【方解】暴怒伤肝,肝火暴张,火盛痰结,上扰神明,蒙闭清窍,则狂乱无知,胡言乱语,毁坏器物。

肝火暴盛,上扰清窍,故头痛、面红、目赤。

不食不眠,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象弦、滑、数、大,均属痰火壅盛,阳气独胜之象。

方中生铁落镇心平肝,胆南星、瓜蒌、橘红清涤痰浊,菖蒲、茯苓宣窍安神,元参、川连养阴清热,川军泻热通便。

从中医角度分析精神病的主要病因

从中医角度分析精神病的主要病因

从中医角度分析精神病的主要病因
可以导致精神病的原因是非常多的,就以现在来说,最常见的就是长期不良的精神刺激,要知道的是,精神刺激导致大脑功能紊乱的出现,久而久之就可以导致精神病,下面广州协佳的专家张可斌就精神病的原因进行介绍:
1、六淫侵袭,是常见的精神病的病因。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气候的自然发生的现象,一般并不致病,称为六气。

只有在气候失常的情况下,才可致病故又称六淫。

六淫当中与精神疾病有关的主要是风暑火三种。

《素问》有:“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和“诸燥狂热皆属于火”的理论。

但无论是“风、暑”,还是“燥火”总在人体的虚弱时,才可乘虚而人致病。

但“火热过亢”目前仍被视为精神病的病因的重要方面。

2、七情内伤,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精神活动的正常表现,但如果超过了正常限度或受到突然及长久的刺激,而又缺乏心理应激能力和处理技巧,就会导致生理及脏腑功能失调、经络功能紊乱而发生精神疾病。

此外,还有痰迷心窍、气血凝滞、阴阳失和、遗传、近亲结婚、脑外伤、脑器质性疾病、中毒等都是常见的精神病的病因。

为加深对精神病的认识和理解,就必须了解精神病的病因,便于更有效地运用中医中药脑安清辨证理论解除精神病患者的痛苦,使之更早的康复。

可以导致精神病的原因非常多,上述中的两个方面应该有所警惕,其实,精神病是一种可以很好的预防的一种疾病,关键是在于要及时进行自我调整,这点对精神病患者来说是非常关键的。

中医如何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来诊断精神类疾病

中医如何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来诊断精神类疾病

中医如何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来诊断精神类疾病在中医的诊断体系中,望闻问切四诊是极其重要的方法。

对于精神类疾病的诊断,中医同样依靠这四种手段来获取信息、分析病情、判断证候。

接下来,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中医是如何运用望闻问切来诊断精神类疾病的。

望诊,是中医通过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来获取诊断信息的方法。

对于精神类疾病患者,中医首先会观察其神态。

若患者神情呆滞、目光无神,可能提示其精神不振、思维迟缓;而如果患者神情亢奋、目光炯炯,可能意味着其情绪激动、心神不安。

观察患者的面色也能提供重要线索。

面色苍白无华,可能是气血不足导致的精神疲惫;面色潮红,则可能是心肝火旺引起的烦躁易怒。

此外,还会留意患者的形体姿态。

例如,肢体颤抖可能与肝风内动有关,动作迟缓、肢体无力可能反映出气血亏虚、心神失养。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

在诊断精神类疾病时,听患者的语言、呼吸、咳嗽等声音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患者说话语速过快、声音高亢,往往提示其情绪激动、心肝火旺;反之,说话语速缓慢、声音低微,则可能是气血不足、心气虚弱的表现。

闻患者的口气也能提供一些诊断依据。

口气臭秽,可能是胃火炽盛,导致患者情绪烦躁;而口气清淡无味,则可能是脾胃虚弱,影响了精神状态。

问诊在中医诊断中占据重要地位。

对于精神类疾病患者,医生会详细询问其睡眠情况。

入睡困难、多梦易醒,通常表明心神不宁;而嗜睡、整日困倦,则可能是阳气不足、心神失养。

还会询问患者的情绪变化。

是否经常感到焦虑、抑郁、恐惧,以及这些情绪出现的诱因和频率。

比如,长期的工作压力、生活挫折可能导致肝郁气滞,从而出现情绪抑郁等症状。

此外,饮食情况也在问诊范围内。

食欲不佳、食后腹胀,可能是脾胃虚弱,影响气血生化,进而导致精神不振;而食欲亢进、消谷善饥,则可能是胃火旺盛,扰乱心神。

切诊主要指的是切脉。

中医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身体的气血阴阳状况。

对于精神类疾病患者,常见的脉象如弦脉,往往提示肝气郁结;细数脉可能表示阴虚火旺,导致心神不安;而沉弱脉则可能反映出阳气不足、精神萎靡。

精神病的常用中医辨证治疗-肝寒脾虚,神不守舍

精神病的常用中医辨证治疗-肝寒脾虚,神不守舍

精神病的常用中医辨证治疗-肝寒脾虚,神不守舍(一)主证:精神抑郁,表情淡淡,头痛失眠,多猜善疑,易恐易惊。

悲观厌世,常欲自杀。

有时焦虑工安,甚则发怒,食纳减少,常吐涎沫,体弱气短,四肢欠温.舌质多淡,苔白或黄,脉多沉弦。

(二)证候分析: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寒脾虚、疏泄和水谷的运化功能失调,水湿内产而酿成痰饮。

痰饮阻蔽清灵之窍,故精神失常,异态种种。

痰饮属阴邪,阴邪盛则阳。

气衰,故表情淡漠,情绪低落。

阴阳各造其极,肝为阳刚之脏,正气与阴邪抗争故发怒。

头为六阳会首,肝脏的经脉上达颜顶,阴寒之气循肝经上行而占居阳位故头痛。

痰饮蟠居中焦阴阳不得交媾故失眠。

痰饮上泛故常吐涎沫。

脾虚阳弱故体弱气短,四肢欠温。

舌淡苔白,脉沉而弦,皆为肝寒脾弱之象。

(三)辨证须知1.本证型的临床特点主要是以悲观厌世、多猜善疑和表情淡漠等为主的情绪低落,属于中医的郁症和癫症范畴,临床可参考之。

2. 常吐涎沫、苔淡苔白、脉弦而沉和四肢欠温是本证型所特有,临床足以以之与其他近似的证型相鉴别。

3.本证型在临床虽然比较少见,却可见于各种精神病,皆可以本证型的治法治疗。

(四)治疗法则:温肝补脾、化痰醒神。

(五)选方用药1.补气消痰汤(见反应性精神病)。

2. 吴茱萸汤∶党参15~30 克,吴茱萸9~18 克,大枣4~8枚,生姜4~8 片。

加减法∶痰多者加半夏9~15 克;神迷甚者加九菖蒲9~15 克,茯苓神各9~15 克;肝气上逆者加生铁落30~60 克。

(六)方义:本方见于《金匮·呕吐哕下利篇》和《伤寒论·厥阴篇》。

原书主治由肝寒脾虚导致寒凝胸膈而引起的"呕而胸满"和"干呕,吐涎沫,头痛"等证。

因其功能与本证型的病机相符,故临床用之有效。

方中吴茱萸温肝散寒,生姜温中散寒,人参益气,大枣甘温而补脾。

至于所加各药,无非法因证施、药随法变而已。

(七)随机变法1.本方药性平和,见效相对较缓,服药病反加重或服五剂以上无效者,再改投其他方药治疗。

精神病的常用中医辨证治疗-脾伤气陷,痰迷心窍

精神病的常用中医辨证治疗-脾伤气陷,痰迷心窍

精神病的常用中医辨证治疗-脾伤气陷,痰迷心窍(一)主证:表情淡漠,目光呆滞,心悸易惊,善恐善悲、自卑感严重,或哭笑无常,或沉默寡言,或喃喃独语,语无伦次,面色胱白,倦怠无力,女子多有月经淋沥不止或量多色淡红的病史。

舌质淡胖,苔薄白而润,脉沉滑无力。

(二)证候分析:脾主统血必赖其升发之气为动力。

脾气素盛之体可因思之太甚而至气结;脾气虚弱之体则易因惊恐而致气机散乱和下陷。

脾气郁结能使水液代谢的功能失调,脾气下陷或散乱也能使之失调而在体内酿成湿痰。

痰迷真窍故哭笑无常,语无伦次。

湿痰属阴邪,阴邪盛则阳气衰,故表情淡漠,目光呆滞,沉默寡言,自卑感严重。

脾与心为母子之脏,脾虚必累及于心。

心脾俱虚故心悸易惊,善恐善悲。

脾虚则倦怠无力,虚而不能统血故月经淋沥不止或量多色淡红。

血不足不能荣面故面色酰白。

舌质淡胖,脉沉无力为正虚之候,脉滑则为痰实之据。

(三)辨证须知1.本证型的临床特点是情绪低落,哭笑无常,语无伦次,属于反应性忧郁和心因性朦胧,临床可参考之。

2.本证型由脾虚气陷和痰邪迷窍两个要件构成,缺一即不能构成本证型。

3.本证型虽属少见,但可见于各种精神病,均可以本型的治法治疗之,不过疗程要延长。

4.本证型绝大多数见于女子,男子少见。

5.本型与前两型证型均属中医的癫证范畴。

临床证状也颇近似,但病机不同,治法也不一样。

在这三型中,一型属于忧思导致气机郁结而酿成湿痰,上蒙清灵之窍,治拟开结解郁,健脾运湿,补气消痰,开窍醒神。

二型属于体内湿浊之痰壅盛而阻塞神明,甚于前者,治拟疏肝健脾,涤痰开窍。

本型则属于脾虚气陷而湿痰迷窍,治拟补脾扶正、祛痰开窍。

(四)治疗法则:补脾扶正,化痰开窍。

(五)选方用药:归脾导痰汤。

茯苓9~15 克,陈皮9~15 克,半夏9~12 克,竹茹12~18 克,胆星6~12 克,枳实9~15 克,郁金9~15 克,九菖蒲9~12 克,甘草6~9克,归脾丸(以药汁送服)9~15 克。

(六)方义:本方系由导痰、温胆两方合剂再加郁金菖蒲和归脾丸组成。

精神病的常用中医辨证治疗-阳明热结,迫乱神明

精神病的常用中医辨证治疗-阳明热结,迫乱神明

精神病的常用中医辨证治疗-阳明热结,迫乱神明(一)主证:精神亢奋,颜面红赤,胡言乱语,言之离奇,烦躁不安,坐立不宁,甚则六亲不识、打人骂人,摔毁物件,部分伴有大便不通,腹部胀满,苔多厚腻、滑润,或白或罩灰黄而不燥,脉多滑数有力。

(二)证候分析:烦躁不安,打人毁物,一派躁狂之象。

《经》日∶"诸狂躁越,皆属于火。

"张景岳也说∶"凡狂,多因于火。

"可见本型与火的关系十分密切。

但火邪不仅有虚、实、内、外之分,还与所在的脏腑、经脉以及兼证有关。

本型系阳明之火与水湿之痰搏结而上迫神明。

阳明经脉上达颜面,阳明之火随经上行故颜面红赤;胃经上通于心,胃火炽盛随经上迫心神,故神识昏瞀,胡言乱语。

四肢为诸阳之本。

火为阳邪,阳盛则四肢有力,打人毁物。

水湿、湿痰内蕴故舌苔滑润而不燥,火与水湿搏结而以之为依附故狂势持续。

(三)辨证须知1.木型突出的体征是躁狂,属于行为和运动障碍的精神运动性兴奋症状群,临床可参考之。

2.火为无形之邪,必赖有形之物作为依附方能在体内久留。

就阳明之火而言、若与肠中之物结合则易形成燥屎堵塞肠道的阳明腑实证,若与水湿或湿痰结合则易形成类似结胸的阳明热结证。

本型即属阳明热结。

它与阳明腑实的临床症状几乎一样,唯以舌苔的润、燥为鉴别。

3.从病因上讲,本型多系体内素有水湿而与火搏结,与火邪灼液酿痰者有异,故治法也不相同。

(四)治疗法则:泻火开结,涤痰安神。

(五)选方用药:大陷胸汤合温胆汤化裁。

大黄10~30 克,芒硝10~30 克,甘遂1~3 克,陈皮6~l2 克,半夏6~12 克,茯苓9~15 克,枳实9~15 克,代赭石15~30 克,朱砂1~3 克,竹茹10~20 克。

加减法∶如失眠甚者可加炒枣仁20~40 克,琥珀2~4克,痰邪盛者可加胆星6~12 克,天竺黄9~15 克。

(六)方义:大陷胸汤由大黄、芒硝、甘遂三味组成,功效善于泻火荡实而破结;温胆汤由陈皮、半夏、茯苓、枳实竹茹和姜、枣等药组成,功效善于温胆和胃,降逆化痰。

精神病的常用中医辨证治疗-阳明实火,上扰神明

精神病的常用中医辨证治疗-阳明实火,上扰神明

精神病的常用中医辨证治疗-阳明实火,上扰神明(一)主证:热极狂甚,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四肢有力,倍逾平时,彻夜不眠,妄言骂署,面红目赤,呼吸气粗,不机不食,或多食多饥,大便秘结,腹多数胀满,舌苔黄燥,甚则焦起芒刺,脉实。

(二)证候分析:胃在五行属阳土,位居中央,是"万物所归,无所复传"之地。

七情内伤,五志化火,皆可转归阳明而使其势造极。

阳明经脉上绕头面,火邪随经脉上蒸故面目俱赤。

气受火烁,故呼吸俱粗。

胃经上通于心,胃火炽盛则心神颠倒而狂乱和妄言骂詈、彻夜不眠。

四肢为诸阳之本,火为阳邪,阳气盛则四肢有力而倍逾平时。

火邪外迫则恶热故脱衣而走。

火灼津液故口渴多饮。

肠道津液被火灼伤故大便秘结。

燥屎堵塞肠道故腹部胀满。

苔燥脉实俱为阳明火实腑结之征。

(三)辨证须知1. 概括地说,狂的病因主要是气、火、痰,病位主要在肝、胆和阳明。

中医认为肝无外窍,必赖阳明作为转邪外出的通道,所以治疗肝胆火邪炽盛的方剂常常加入泄泻阳明大肠的泻下药物。

可见火在这三个不同病位所表现出来的临床证状虽然不同却并不是界线绝然分明,而是互有相兼。

中医赖以划型、立法、选方、择药的依据主要是看何者为主何者为辅,切忌削足适履。

明于此,就能对狂态几乎完全一样而病位、病机、治法却又不同的证型作出鉴别。

2.腹满、苔燥、脉实不弦皆为本证型的独有之特征,足以与肝胆火逆型作出鉴别。

3.口渴多饮而尿色黄足以与阴不潜阳、肾关不固的多饮尿清相鉴别。

(四)治疗法则:通下泄火,荡涤浊秽。

(五)选方用药:加减承气汤。

生大黄15~30克(后下),芒硝15-30克(冲),积实1218克,礞石15~30克,皂角3~4.5克,猪胆汁1~1.5汤匙(冲),醋30~50开(冲),竹沥汁30~60毫开(冲),朱砂2~3克(冲),石膏15~30克,知母12~18克。

加减法:大渴甚者加石膏60~90克,知母12~18克;无口渴喜饮者去石膏,知母。

(六)方义:本方系由气、皂角丸和白虎汤合剂化裁而成。

中医对神经病的解释

中医对神经病的解释

中医对神经病的解释
中医认为神经病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精神情志不稳、痰湿阻滞等因素导致的一类疾病。

以下是中医对神经病的解释:
1. 脏腑功能失调:中医将人体划分为五脏六腑,每个脏腑都有其独特的功能。

当脏腑功能失调时,例如肝气郁结、心火上炎等,会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运行,导致神经病的发生。

2. 气血运行不畅:中医认为气血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质。

当气血运行不畅时,如气滞血瘀、气虚血亏等,会影响神经系统的供血和营养,导致神经病的发生。

3. 精神情志不稳:中医强调情志与脏腑的密切关系。

当人的情志过度激动或长期受到精神刺激时,会导致心脾肝肾等脏腑功能紊乱,进而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

4. 痰湿阻滞:中医认为痰湿是一种致病因素,其主要表现为体内湿气过重、代谢废物堆积。

痰湿阻滞会影响脏腑的功能,导致神经系统的异常表现,如头晕、失眠等。

中医还将神经病分为不同的病证类型,如遗传性神经病、脑神经功能障碍、精神病等。

每种类型的神经病都有其特定的病因病机,中医治疗时会根据病情的具体表现来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注重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通过调理脏腑功能、疏通经络、平衡气血等方法来治疗神经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病中医病因探析中医虽有精神这个名词,却没有精神病的病名。

顾名思义,精神病即精神活动异常,也即大脑功能紊乱的结果,如临床常见的以中医命名的癫狂症或以西医命名的精神分裂症和躁狂忧郁症等等。

人类为什么会患精神病?究其病因不外乎以下几种:一、精神因素——七情在医务界有这样一个共识:中医特别强调整体观念,讲究自然环境与人体的统一性,也就是常说的天人合一,属于宏观科学;西医则侧重于系统。

器官特别是细胞、病原体内各超微结构的研究,属于微观科学。

可是在对精神因素的认识上,却与此正好相反。

就是说,西医所说的精神因素是指中医的喜、怒、忧、思、惊、恐、悲等七种情感内伤所言、显示七情中的任何一情都是精神因素中的一个“子目”。

按照中医的传统观念,这七个精神“子目”对五脏所主的精神活动的影响是:(一)喜伤心,喜是心情愉快欢乐的外在体现。

一般情况下,欢乐愉快的心情有益于身心的健康,不会给人体造成危害。

只有突发的太过分的喜,才能危害心主管精神活动的功能。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所说的“喜伤心”的喜,就是指突发的、过分的喜乐而言。

《儒林外史·范进中举》中的范进见到中举的喜报后,喜得发了疯就是喜伤心的例子。

尽管这是文学作品中夸张的描写,却有它的现实基础,现实社会中不乏类似事例。

既然不管“主神明”的心还是“任物”的心都是指大脑功能而言,那么作为情志外在体现的喜,所损伤的自然也就是大脑功能了。

正因为与精神活动密切相关的心是十二官之君主,统帅着其他脏器,是掌管精神活动的总枢纽,所以《素问·本病论篇》又有“忧、愁、思、虑、伤心”以及《灵枢·百病始生篇》的“忧、思、伤心”等说法。

(二)怒伤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五运行大论篇》均说“怒伤肝”,《灵枢·五变》篇说的是“怒伤肝”,《素问·举痛论》则说“怒则气上,气逆”。

从以上择述的经文中不难看出,超越常情的怒所伤害的是肝脏正常运行的气机,这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中可以得到证实。

该篇说“若大怒,气上而不下……则伤肝”。

由此可见,所谓“怒则气上、气逆”与“怒伤肝”实质意义相同。

按中医的生理学观点,肝脏象个性格豁达而耿直的将军,最忌讳压抑和郁结,虽说属于藏血的阴性之体,却是依靠阳性气来维持其正常功能的。

一旦突发暴怒或郁,势必会因肝气适上而影响其“藏魂”和“谋虑”等精神意识的感应能力。

上因暴怒面诱发精神失常的现象并不少见。

(三)恐伤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五运行大论篇》中说*恐伤育”的“恐”是畏惧心理产生的精神紧张。

恐能影响正常的精神活动早已被现实所证实。

肾主藏志,《灵枢·本神认为“志伤则喜忘前言”;再比如人们常说的“吓忘了”、“吓糊涂了“等等也都是明显的例证。

中医的肾不仅参与人体的水液代谢.还与意志、记忆力等精神活动有关。

正因为恐惧可以使个别人“喜忘前言”、“忘事”、“糊涂”和小便失禁,属于肾脏受伤害的具体表现,所以古人才得出“恐伤肾”的结论。

至于人遇恐为什么会“喜忘前言”、“忘事”、“糊涂”和小便失禁,这可能与《素问·举痛论篇》中所说的“恐则气下”有关。

恐则气下与怒则气上的机制正好相反。

这就充分说明,同为精神因素的七情却因其不同的情志而予人体以不同的危害。

(四)思伤脾,中医认为,脾脏位处人体的中州,司管消化输送营养物质供养全身的职能,并与上焦的肺和下焦的肾构成上、中、下三焦,共同完成水液代谢的重任。

另外,脾主藏意和智,与精神活动中的思维过程有关。

这些功能的顺利进行是靠脾中之气的正常运行而完成的。

《素问·举痛论篇》中有“思则气结”的说法,意思是说,过度的思虑会使脾气郁结而影响其输布精微,水液代谢以及藏意和智等功能。

从而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等所说的“思伤脾”等观点找到了可靠的理论根据。

(五)忧伤肺,中医的肺除了主呼吸而朝百脉和通调水道参与水液代谢而外,还因其藏魄而与精神活动有关。

忧愁可以使气道壅塞而致气机运行不畅,影响了包括藏魄在内的各种功能,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等均说“忧伤肺”。

(六)惊则气乱,《素问·举痛论篇》不仅提出了“惊则气乱”的认识观点,还为这一观点提出了理论根据。

按照它的说法是:“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显然这种因受惊而乱的气是精神活动异常的另一种表现。

(七)悲则气消,悲哀是伤心的表现。

过度悲哀会使人意志消沉,所以《内经》说:“悲则气消”。

现代医学已经证实,人的各种不同的精神活动功能是由大脑的不同区域分工主管的。

至于精神因素中的哪一种因素影响着大脑中的哪一个区域的精神功能活动,至今仍然是一个尚未解开的谜。

前面所述的七情所伤虽然难免有牵强附会之嫌,但它毕竟对什么样的情--精神因素影响着哪一个脏腑所主管的精神活动功能进行了一番以情划类的分工。

尽管这种分工未必精确,亦属难能可贵的。

假设中医某个脏腑所主管的某种精神活动功能就属于大脑中的某个区域所管,那么与脏腑关系甚密的七情所伤的精神活动功能就等于有了针对性。

某些中药制剂能在较短时间内治愈一些难治性精神病,且可较长时间不见复发,很可能就与这种针对性有关。

二、遗传因素祖国医学对于遗传和遗传性疾病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早在先秦时代就从长期地观察中发现近亲结婚对于生育能力以及后代的健康和寿命均有不良影响,从而得出了具有警世性的“男女同姓,其生不藩”的结论,为后世禁止近亲结婚提供了立法依据。

(二)传统观念十分注重“胎教”,认为妇女在怀孕期间的耳闻、目睹乃至一切活动都能通过孕妇的感应而影响着胎儿的性格和容貌,如《月令》中说“太任之孕文王,视听言动,必出于正,则防于得胎之后也”等。

于是便提倡孕妇多看美丽的人像画:多听美好动人的音乐和纯正的思想教育,不听靡靡之音,不看邪恶形像等等。

(三)认识到某些具有遗传性疾病是在母腹中得的。

《素问·奇病论篇》称它为胎病,认为“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癫疾”。

从上述不难看出,祖国医学对于遗传和遗传性疾病的认识虽然源远流长却有时代的局限性。

也就是说,它只观察到“男女同姓,其生不藩”和胎病得自母腹等现象,却没有也不可能从细胞学的角度来阐述“其生不藩”和胎病产生的机理。

至于胎教究竟能在多大的程度上影响胎儿的性格和容貌,胎病究竟是不是因其母大惊而得,笔者虽不敢妄下断言,却从中得到了这样一种启发:中医对于精神因素的强调竟然延伸到包括遗传因素在内的程度!现代医学是通过家谱调查和单卵双胞胎的研究得出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病具有遗传性结论的。

据有关资料介绍,单卵双胞胎的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高达37~ 78%,比起双卵双胞胎的发病率高出好多倍。

显然这样的论据比起胎病的观点更具说服力。

临床实践也证实,精神分裂症、躁狂忧郁症等精神病确有明显的世代相传的倾向。

总之一句话,中西医都意识到精神病与遗传因素有关。

至于遗传因素在精神病的发病机制中究竟占有多大比重,至今仍无满意的答案。

一般说来,遗传因素只是具备了易于发病的内因,至于会不会发病则取决于社会、家庭环境和个人精神状态等外因条件。

三、其他因素——火、痰、瘀精神病除了精神、遗传因素以外,还有因感染、器官、中毒、代谢等疾病引起精神障碍的其他因素。

这些因素大多数包括在中医的六淫、疫疬以及痰、瘀等范围之内。

限于篇幅,这里仅就与精神关系甚密的火、痰、瘀等三种致病因子作一肤浅的介绍:(一)火,中医的火与热只有程度上的差异,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所以时常火热并提或相互指代。

它不仅是一种内容广泛的致病因子,还是疾病演变过程中的一种结果。

例如肝郁化火的火就是肝气长期郁结不解的结果。

火有内、外、虚、实之分.1.内火:顾名思义,所谓内火系由体内产生,或因素体阳气偏亢,或因精神刺激,或因过量地食用辛热食品或药物,从而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使火从体内自生。

2.外火:系指外感各种热性致病因子转化成火而言。

就临床所见,不仅温热、暑湿等外淫容易转化成火,就连风、寒、燥、湿也能转化为火,所以说火作为一种致病因子的范围相当广泛。

3.实火:指火邪炽盛,如面红目赤、口渴喜饮的阳明实火等。

4.虚火:由体内阴液不足而引起,五心烦热、舌红乏津、脉细而数的阴虚火旺等。

中医是比象学。

中医的火与现实生活中的火一样具有焰势向上、消耗水液、令人发昏以及来势速猛等特性。

不管内外虚实的火都能导致精神活动异常。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病机十九条中与火有关的论述共五条,竟有四条与精神活动异意有关。

其中有一条是“诸躁狂走,皆属于火”。

意思是说多种扰不宁、精神错乱、言语行动超越常度的病症,大都与火邪有关。

由此足以证明火与精神疾病密切相关。

(二)痰,痰既是病理过程中的产物,反过来又成为致病的因素。

痰体滑而性粘,滑则易于流动,粘则易于附着,随着人体的气机而运行,无处不到、无处不入、无地不留。

所以前人有“顽痰怪症”和“百病皆由痰作祟”的说法。

由此可见痰在中医的病因学中占据着多么重要的位置。

中医的痰有两种涵义,一是由呼吸系统分泌,咯之可出、视之可见的外痰,二是由于人体气机郁滞或阳气衰微,或情怀不舒,不能正常地运化津液,使其停滞积聚而蕴成的内痰。

通常称外痰为狭义的痰,内、外痰通为广义的痰。

根据痰的产生机制和病理的不同,试将其分为湿痰和火痰两大类来分别阐述。

这样的分类不管对精神病病因的认识还是对精神病的辨证施治都有好处。

1.湿痰:概括地说,湿痰是水液代谢障碍的病理性产物,水液代谢障碍则是产生湿痰的根本原因。

肺、脾、肾三脏分居人体的上、中、下三焦,互相协调,共同完成正常的水液代谢。

其中任何一脏的功能出了故障都会影响水液的正常代谢,致使水液随故障原因的不同而停留在体内的不同部位,久而酿成邪水有余的湿痰。

一旦湿痰上蒙清灵之窍,则容易出现中医所说的“痰迷心窍”等精神失常的症状。

就临床所见,抑郁型精神病患者多数与湿痰有关。

2.火痰:火作为一种致病因素除了具有炎上、生风、伤阴等特性外,还能熬炼体内的阴液而酿成火痰、所以前人有“痰即有形之火,火即无形之痰”的说法,足见火与痰的关系十分密切。

前边已经说过,火邪形成的范围相当广泛,所以由火邪熬炼津液酿痰的机会也格外多。

痰火扰神则心神不安,临床上容易出现谵妄、躁狂等症状。

如果把水液代谢失常酿成的湿痰称为邪水有余,那么火邪熬炼体内津液酿成的火痰就属于真阴不足。

既然这两种痰的产生机理恰恰相反,那么它所产生的临床症状和治疗法则也就绝然不同。

3.痰与七情的关系:按照七情所伤为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

肺、脾、肾三脏主管全身的水液代谢,水液代谢失常则容易停留在体内而酿成湿痰。

仅就这一点来看,湿痰与忧、思、恐三种情志的关系最大。

怒则气上,气逆而伤肝,肝有将军之称,性喜条达而最恶掩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