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实验报告》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活动二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活动二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日期:____年____月____日小组成员:_____________探究准备一、探究目的1.培养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
2.通过探究实验,了解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二、材料用具实验中可能用到的实验材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中可能用到的实验用具是:。
探究过程一、提出问题馒头或米饭在口腔内经过细细咀嚼后,其中的淀粉是否发生变化呢?二、作出假设馒头、米饭中含有的淀粉是没有甜味的,在这个事实的启发下,你作出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制定计划本实验___ ______(填“需要”或者“不需要”)对照实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小组讨论,制定的实验计划如下:1.取两支试管,用标签编号为1、2。
分别向两支试管中注入mL淀粉液。
2.向1号试管中注入mL唾液,向2号试管内滴入mL清水。
分别振荡,然后同时放入盛有37°C左右的温水中,分钟后同时取出两支试管,冷却。
3.向冷却后的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入两滴。
四、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注意要设计对照实验,注意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处理条件。
2.搜集唾液之前要先用清水漱口。
五、进行实验按照所制定的计划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六、实验结论与分析认真记录和分析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实验结果加以比较,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 __ _ 。
七、交流与分析将本小组设计的探究方案和所得实验结果同其他小组交流,分析各种探究方案的优缺点。
综合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加深对唾液在淀粉消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的认识。
八、疑惑与讨论1. 本组的实验成功了吗?如果没有成功,分析讨论失败的原因是什么?2. 如果本组的实验成功了,想一想本组的实验是否还有不足之处?尝试改进本组的实验。
4.2.2 消化和吸收(练习)(原卷版)

消化和吸收一、单选题1.食物在消化过程中不会经过()A.咽B.胃C.大肠D.肝脏2.人体消化系统由消化道与消化腺组成。
下图为人体消化系统示意图。
图中表示消化道组成的是()A.①②③⑧④⑨B.①②③④⑥⑨C.①②③④⑤⑥D.⑦①②③④⑨3.下列关于“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A.该实验可证明唾液能消化淀粉B.馒头的消化与牙齿、舌的作用分不开C.要让唾液发挥最佳作用,温度应保持在37℃左右D.试管内的混合液,如果加碘变蓝,则证明试管内淀粉已被唾液消化4.有些药物常被封装在淀粉制成的胶囊中服用,以避免药物对胃产生刺激。
从淀粉在消化道内的消化特点来看,其根本原因是()A.在口腔内初步消化,便于吞咽B.胃能消化淀粉,使药物慢慢渗出C.胆汁不能消化淀粉D.胃不能消化淀粉,胶囊可经胃进入小肠5.如图为消化系统的部分结构,下列关于结构和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A.①是肝脏,是体积最大的消化腺B.②是胆囊,贮存的胆汁能乳化脂肪C.③是胰腺,分泌的消化液只能消化糖类D.④是小肠,是人体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6.我们每天都需要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来满足自身生活的需要,下列有关消化和吸收的叙述错误..的是A.口腔和食管基本没有吸收功能B.胃可吸收大量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C.脂肪最终会被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D.蛋白质最终会被分解为氨基酸,在胃内可被初步消化7.下列关于人体消化道不同器官对食物进行处理的方式,其中作用原理与另三个不同的是A.口腔内牙齿咀嚼馒头B.胃肠蠕动使食物混合C.小肠内胰液消化瘦肉片D.胆汁将脂肪块乳化为脂肪微粒8.肝炎患者厌食油腻的食物,是因为分泌过少A.胰液B.胃液C.胆汁D.唾液9.试管内有一些植物油,加入一定量的消化液,充分混合震荡后,放入370C的温水中,一段时间后,植物油消失。
则下列消化液中最佳组合是:()A.唾液、胆汁、肠液 B.胃液、肠液C.胰液、肠液、胆汁 D.肠液、胰液10.淀粉、蛋白质被消化后的物质分别是()A.葡萄糖、氨基酸B.氨基酸、葡萄糖C.葡萄糖、甘油D.氨基酸、脂肪酸11.下列营养成分中,不经消化直接被人体吸收的是()A.水、脂肪酸、淀粉B.维生素、葡萄糖、无机盐C.甘油、无机盐、蛋白质D.氯化钠、氨基酸、脂肪12.下列结构中,与小肠的吸收功能无关的是()A.小肠内表面有皱襞B.小肠内有肠腺,能分泌多种消化酶C.小肠内表面有绒毛D.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13.下列有关小肠特点的叙述中,与其吸收功能不.直接相关的是()A.小肠很长且内表面有皱襞和绒毛B.小肠绒毛壁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C.小肠内有肠腺,且有多种消化液D.小肠绒毛中的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很薄14.下列营养物质与消化器官、消化产物不相符的是()A.淀粉——口腔——麦芽糖B.蛋白质——小肠——氨基酸C.脂肪——胃——脂肪酸D.淀粉——小肠——葡萄糖15.下列器官中含消化酶种类最多的是A.肝脏B.胃C.小肠D.大肠二、综合题16.图1是“平衡膳食宝塔”,图2是消化系统模式图,图3是小肠壁纵切图。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关于“唾液对淀粉消化作用”的实验专题检测

A.只有①正确B.只有②正确C.①和②正确D.①②③都正确
4.某同学想知道自己口腔中的唾液对淀粉的作用,他取三只试管,分别编号为①、
②、③。然后进行下列实验:
试管号
123
4
5
①
②
③
加入加入2毫升清水
2毫升加入2毫升唾液
淀粉糊加入2毫升唾液
充分
振荡
放在37℃
水浴中
10分钟
滴碘液
相同的试管,分别编号为甲、乙、丙;分别向3支试管中加入3mL浆糊;再各加入2mL
新鲜的淀粉酶溶液;将甲、乙、丙3支试管分别置于0℃、35℃、100℃下约5min,取出
试管;各加入2mL双缩脲试剂(边加边振荡),用沸水浴检验;观察试管内物质颜色的
变化。下列对实验的评价正确的是:①实验步骤不正确②温度设置不合理③不能用
①取3支试管,编号并注入2mL淀粉溶液;②向各试管注入1mL新鲜淀粉酶溶液;
③向3支试管中各滴一滴碘液;④将3支试管分别放入60℃的热水、沸水和冰块中维持
5min;⑤观察实验现象。最合理的实验顺序应为:
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②④⑤C.①③④②⑤D.①④②③⑤
3.为了验证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和步骤:取3支大小
关于“唾液对淀粉消化作用”的实验专题检测
一、选择题
1.右表是某同学在做“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的实验中的相关记录,该实验结果
表明酶的催化作用:
试管
1
2
加入物质
淀粉糊+唾液
淀粉糊+唾液
温度
37℃
0℃
加入碘液
不变蓝
变蓝
A适宜的温度D.效率很高
2.探索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需要进行如下步骤:
探究实验: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4、取出2支试管,分别滴加2滴碘液并摇匀,仔细观察试管中颜色的变化
实验
结论
唾液中唾液淀粉酶能对淀粉起消化作用
实验教师
备注
将2支试管放入37度温水中是为了模拟人的体温,使淀粉酶活性更强
时间
探究实验: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学科
生物
实验名称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实验目的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实验器材
馒头、烧杯、温度计、试管、量筒、滴管、清水、小刀、碘液
实
验
过
程
1、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两块,分别用小刀细细的切碎。
2、用清水漱口,将舌尖抵在下颌门齿的内下方,并做咀嚼动作,3分钟后;将烧杯靠在下唇边
口腔中馒头变化的实验现象和结论再探讨

口腔中馒头变化的实验现象和结论再探讨口腔中馒头变化的实验现象和结论再探讨1. 引言馒头是中国传统的主食之一,它的制作过程中有许多有趣的化学、物理现象。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口腔中对馒头的变化过程,并进一步讨论这些变化现象的原因和结论。
2. 口腔中馒头的变化现象实验中,我们将在嘴中放入一块馒头,观察和记录其变化现象。
以下是我们观察到的几个主要现象:2.1 漂白现象嘴中的唾液和馒头表面的淀粉发生反应,导致馒头表面逐渐变白。
这是由于唾液中的淀粉酶对馒头中的淀粉分子进行降解,使馒头的表面颜色变浅。
2.2 咀嚼现象当我们咀嚼馒头时,馒头逐渐变得越来越软,形状也发生变化。
这是由于嘴中的唾液中含有淀粉酶和蛋白酶等消化酶,它们对馒头中的淀粉和蛋白质进行降解,导致馒头变得易于咀嚼和消化。
2.3 味觉现象当我们品尝馒头时,嘴中的味蕾对馒头中的味道做出反应。
这是由于馒头中含有一些有味道的物质,例如蛋白质和油脂,在嘴中接触到味蕾时,会引起味觉反应。
3. 口腔中馒头变化现象的原因口腔中馒头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嘴中的唾液中含有各种消化酶,它们对馒头中的淀粉、蛋白质和油脂等成分进行降解和转化。
3.1 唾液中的淀粉酶唾液中的淀粉酶是一种消化酶,可以将馒头中的淀粉分子分解成糖分子。
当我们咀嚼馒头时,唾液中的淀粉酶与馒头中的淀粉发生作用,导致馒头变得软化和易于消化。
3.2 唾液中的蛋白酶唾液中的蛋白酶可以将馒头中的蛋白质分子分解为较小的肽链和氨基酸。
当我们咀嚼馒头时,唾液中的蛋白酶与馒头中的蛋白质发生作用,导致馒头的口感变得更加细腻。
3.3 各种物质的相互作用除了消化酶的作用外,口腔中的各种物质还会与馒头中的成分发生相互作用。
唾液中的酸性物质可以与馒头中的碱性物质反应,产生味觉上的变化。
4. 结论再探讨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对口腔中馒头的变化现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我们发现,嘴中的唾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这些酶起着关键的作用,将馒头中的淀粉、蛋白质和油脂分解为更小的分子,使得馒头更容易被消化和吸收。
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分解作用

探究淀粉在口腔中的变化设计者:夹江外国语实验学校雷秀芳一、探究实验目标1、通过实验法探究“淀粉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结论。
2、通过实验进行交流和讨论,进一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实验来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知识的兴趣及其探究能力。
二、实验原理唾液淀粉酶在适宜的环境下,能将淀粉进行分解。
三、实验材料准备淀粉纸、碘液、试管、胶头滴管、烧杯、清水、标签纸、镊子四、实验步骤及操作方法1、课前制作淀粉纸:将5克小麦粉放入干净的烧杯中,放入20毫升清水搅拌匀,再放入30毫升清水,置于放有石棉网的三脚架上,用酒精灯加热,边加热边搅拌,至沸腾成糊状。
取一张干净的擦镜纸,用干净的毛笔蘸取浆糊均匀的涂于擦镜纸的两面;取另一张擦镜纸,用毛笔蘸取浆糊,不均匀的较厚的涂在上面,晾干后即成。
说明:使用擦镜纸作淀粉的载体的原因:擦镜纸纤维的含量高,韧度好,杂质少,不易坏,吸附淀粉的能力强;唾液对纤维不具有分解能力;纯白色,有利于观察颜色的变化。
2、将制好的淀粉纸裁剪成1厘米宽,4厘米长的长条,高温灭菌后备用。
3、取支干净的试管分别编上1、2、3号置于烧杯中待用。
4、用凉开水将口漱净,取出一张涂抹均匀的淀粉纸放入口腔中,待浸透后取出,用镊子贴于1号试管的内壁;取出另一张涂抹均匀的淀粉纸,用滴管滴入清水,使其浸透,用镊子贴于2号试管的内壁;再取一张涂抹不均匀,较厚的淀粉纸放入口腔中,待浸透后取出,用镊子贴于3号试管的内壁。
5、将三只支试管握于手心,注意握住贴有淀粉纸的部分。
6、8分钟后,分别用滴管向淀粉纸上滴入两滴碘液,观察并记录各自的颜色变化。
五、实验现象及结论现象:1号中没有变蓝,说明1号中的淀粉被分解了;2号试管中变蓝,说明2号试管中的淀粉没有被消化。
3号试管变蓝了,说明淀粉的分解还需要牙齿的咀嚼和舌头的搅拌等物理性消化。
结论:唾液中含有淀粉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有分解作用,在牙齿的咀嚼和舌头的搅拌下,淀粉在口腔中将会被初步消化。
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03
偏好软食
偏好软食可能导致牙齿清洁问题,因为软食容易附着在牙齿上,增加
牙菌斑的形成和龋齿的风险。
个人饮食质量对口腔变化的影响
营养均衡
饮食中营养均衡有助于口腔健康。缺乏某些营养素如钙、维生素D等可能导 致牙齿发育不良或易患龋齿等问题。
饮食习惯
饮食习惯对口腔健康也有影响。过多摄入糖分、碳酸饮料等对牙齿有害的食 物可能导致龋齿等问题。
食道炎症和溃疡。
促进食道蠕动
食物进入食道后,可刺激食道 蠕动,有助于食物向胃的输送
。
防止胃食管反流
合理控制吞咽速度和量,可避 免胃食管反流的产生,维护食
管健康。
食物的消化对胃肠的影响
促进胃排空
食物在口腔中经过初步消化和搅拌,可促进胃排空,减少胃部不 适感。
维护肠道菌群
食物进入肠道后,可促进肠道菌群的繁殖和多样性,有助于肠道 健康。
饮食习惯
饮食习惯对口腔健康也有影响。过多摄入糖分、碳酸饮料等对牙齿有害的食物可能导致龋 齿等问题。
个人饮食偏好对口腔变化的影响
01
偏好甜食
偏好甜食可能导致龋齿的发生,因为糖分被口腔中的细菌分解会产生
酸性物质,腐蚀牙齿。
02
偏好硬食
偏好硬食可能导致牙齿磨损和咬合问题,因为硬食需要牙齿进行更多
的咀嚼。
牙齿的咀嚼
牙齿的咬合
在咀嚼过程中,上下颌的牙齿会相互咬合,将食 物咬碎。
牙齿的磨碎
在咀嚼过程中,牙齿会将食物磨碎,使其变得更 小,更易于消化。
牙齿的感受
牙齿不仅可以帮助咬碎和磨碎食物,还可以感受 食物的质地和口感。
02
食物的吞咽
咽喉的蠕动
1
咽喉是连接口腔和食道的肌肉管道,吞咽时, 咽喉的肌肉会协调蠕动,将食物推向食道。
能消化淀粉的器官是哪些

能消化淀粉的器官是哪些
能够消化淀粉的器官主要包括口腔和小肠。
1. 口腔:口腔中的唾液腺分泌唾液,其中含有淀粉酶(也称为α-淀粉酶),能够将淀粉分解为较小的多糖和葡萄糖。
这个过程称为淀粉的初步消化。
2. 小肠:小肠是消化系统中主要的吸收器官。
淀粉在口腔中的初步消化后,通过食管进入胃部,然后进入小肠。
在小肠中,胰腺分泌胰蛋白酶和胰淀粉酶,进一步分解淀粉分子为葡萄糖、葡萄糖聚合物和较小的糖类。
这些分解产物可以被小肠绒毛吸收并进入血液循环,为身体提供能量。
除了口腔和小肠外,胃中的胃液也含有少量的胃蛋白酶,但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相对较弱,不如口腔和小肠中的酶来得显著。
1/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
1号试管 变蓝 温度低于37 ℃,淀粉没有被 唾液淀酶消化分解。
2号试管 不变 蓝 在37 ℃ 环境下,唾液淀粉酶 将淀粉消化分解。
3号试管 变 蓝 温度高于37 ℃,淀粉没有被 唾液淀酶消化分解。
1、我们吃馒头的时候,牙齿和舌的作用属于 物理性 消化,唾液的作用属于 化学性 消化, 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
试管
加入物质
温度
实验结果 解释原因
A
淀粉糊
37℃
+ 2ml唾液
BHale Waihona Puke 淀粉糊37℃+2ml水
⑴ 实验结果显示__B___试管中的浆糊变蓝色
(填“A”或“B”)。 ⑵ 另一支试管内的物质不变蓝色的原因是 ___淀__粉_已__被__唾_液__中__的_唾__液__淀_粉__酶__消_化__分__解_了。
谢谢了解!
37℃
馒头碎屑与 2毫升唾液 搅拌混合。
1号试管放在0 ℃ 冰水中,2号
试管放在37 ℃ 水中,3号试管放
在100 ℃水中,各5—10分钟。
各加2滴碘液,摇匀
馒头碎屑与 2毫升唾液 搅拌混合。
馒头碎屑与 2毫升唾液 搅拌混合。
1、滴加碘液后,三支试管各会出现 什么现象?
2、由此能够说明什么问题?
现象 结
现象 结
论
1号试管 不变蓝 淀粉被唾液淀酶消化分解。
2号试管 变 蓝 清水中不含唾淀粉酶,淀粉没 有被消化分解。
3号试管 变 蓝 馒头块不能与唾液充分混合, 所以淀粉没有被消化分解。
有的人吃饭细嚼慢咽,而有的人吃 饭狼吞虎咽,你认为哪种进食方式 比较科学?为什么?
实验改进创新
唾液淀粉酶消化淀粉最适宜的温度是
2004年9月24日
第14页
LOGO
食物在口腔内的消化
实验探究: 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馒头碎屑与 2毫升唾液 搅拌混合。
放入37℃左右的 温水中5—10分钟
各加2滴碘液,摇匀
馒头碎屑与 2毫升清水 搅拌混合。
馒头小块与 2毫升唾液 不搅拌混合。
1.你认为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2.试管为什么要放入37℃左右的温水中? 3.取唾液前为什么要用凉开水漱口? 4. 为什么馒头咀嚼时会感觉有些甜味?
在实验过程中,把3只试管都放在37 ℃的环境中, 原因是 接近人体口腔的温度,适于酶活性的正常发挥 。
通过这个实验可以看出,我们平时吃饭时,应该细 嚼慢咽,这样可以使食物与 唾液 充分混合,有助 于口腔进行物理性消化,同时可以减轻胃、肠负担。
2、下图是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消化作用的实验过程,请仔细 阅读图示说明,并回答下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