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 T 512-2005 乌鳢人工繁殖技术操作规程

合集下载

乌鳢人工繁殖技术操作规程

乌鳢人工繁殖技术操作规程

乌鳢人工繁殖技术操作规程一、筹备工作1.选址:选择水环境优良的池塘或湖泊作为乌鳢人工繁殖的场所。

2.设施建设:根据繁殖数量和所需设备,建设符合现代化标准的鱼类繁育场。

3.材料准备:准备好乌鳢繁殖所需的评估设备和培育用的饲料。

二、乌鳢选种1.选鱼:选取外形良好、活力强的健康乌鳢作为繁殖种鱼。

2.筛选:通过外观特征、体型大小等,将成熟年龄的种鱼筛选出来。

三、乌鳢繁殖操作1.发情诱导:提供适宜的养殖环境,如水温、水质等,促使种鱼开始产生发情行为。

2.母鱼产卵:将母鱼放入孵化箱或孵化网中,提供干净的流动水环境,促使母鱼产卵。

3.采集卵子:根据产卵箱或网中的情况,及时采集卵子,并放入孵化箱中。

4.雄鱼配种:用一只或多只雄鱼与采集到的卵子进行配种,提高繁殖效果。

5.孵化鱼腹:将孵化箱放置于水中,保持适宜的温度,等待鱼腹的出现。

四、鱼苗培养1.隔离鱼苗:将鱼苗放入适宜的培养箱中,确保鱼苗的生存和生长。

2.饲料喂养:根据鱼苗的发育阶段,提供合适的饲料,如粉状小颗粒、微粒饲料等。

3.定期观察:定期观察鱼苗的生长情况,及时做好饲料和水质的管理。

4.环境调控:根据鱼苗的需求,调控水质、温度和光照等环境条件,促进其正常生长发育。

五、鱼种饲养1.水质管理:保持鱼塘的水质清洁,控制水温、氧气含量等指标。

2.健康管理:定期检查鱼的健康状况,预防和治疗鱼类常见疾病。

3.饲料投喂:按照乌鳢的生长阶段,提供高品质、适量的饲料。

4.配种操作:根据需要,控制鱼的繁殖数量和繁殖质量,进行配种操作。

六、疾病防治1.疫苗接种:定期给乌鳢接种疫苗,增强其抗病能力。

2.疾病监测:定期检查鱼的身体状况,及时发现和处理疾病。

3.药物治疗:根据疾病类型和严重程度,采用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

以上是乌鳢人工繁殖技术的一般操作规程,通过科学的管理和操作,可以有效地提高乌鳢的繁殖效果,增加其种群数量,并保护乌鳢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黄河野牛乌鳢微流水人工繁育保种技术

黄河野牛乌鳢微流水人工繁育保种技术
料 :一是直接购 买现成 的黄粉 虫幼虫 ,二是利用 当地
死鱼繁殖 蝇蛆投 喂,三 是直接投 喂新鲜鱼糜 。试验证 明 :培育蝇 蛆 效果最 理想 ,成 本最低 ,鱼糜 效果 次 之,黄粉 虫效果差,且成本较高 。
() 6 分池 :经过 2  ̄3 天培育 ,平 均规格达 到 5 0 0 厘米左右 ,进行分池 。此阶段 以投喂乌鳢苗种颗粒饲 料 为主 , 以冷 冻 鲜鱼 为 辅 ,总 体投 喂 比例 为 6: , 4
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


材料 与方法
() 4 放养 密度 : 1 号池放 苗 4 尾 ,2 万 号池 放 苗7
万 尾 ,作 为对 比试 验 。
1 亲鱼 来 源 .
白20 年连续 3 09 年从黄河湿地 收集野生乌鳢 ,所 选亲鱼均 为黄河野 生乌鳢优质个体 ,具有优 良的遗传 性 状 。经 过连 续 3 选 优培 育 ,野 生亲 鱼数 量 达到 年 3 0 ,雌雄 比为 1: 。 5组 1
() 1 亲鱼雌雄 鉴别 :雌性亲鱼 普遍个体 较小 ,体 色稍 淡 ,体部花纹边界不明显并且颜色 较浅,腹部呈 现明显的乳 白色 ,斑纹少且淡 ,生殖孔相对较大 ,腹 部柔 软 ,表皮 光滑 ;雄性 则相 反 ,体表 颜色 明显 较
深 ,花斑较多且密集 ,腹部颜色较深 ,花斑 明显多于 雌性,且腹部较硬,不光滑。 () 2 注射催产:详见表 1 。
野杂鱼进入 。同时每亩施农家 肥 1 0 5 千克 。 O ~10 () 塘 :下塘 时的操作 非常重要 。乌鳢苗 下塘 3下 后有聚集成 团的习性 ,下塘时要求水温稳定 ,气候晴 朗适宜 ,无风 。鱼苗下塘过程 中应全程带水操作 ,以
防止 缺 氧 死 苗 。
尾 ,平均规格 7 克/ ,总产 量 1 0 千克 ,亩均产量 5 尾 50 5 0 克 ,乌鳢人 工繁殖及苗 种培育取得成功 。现将 0千

白乌鳢的人工繁殖试验

白乌鳢的人工繁殖试验

白乌鳢的人工繁殖试验摘要:白乌鳢为底栖鱼类,在水温8~10℃时,经4~5d的冬眠期后,开始摄食。

白乌鳢有较强的趋光性,喜栖息于池塘内静水、深水处或水草茂盛地。

白乌鳢的繁殖季节为4~5月,此时水温20~25℃开始产卵。

白乌鳢的产卵适温为15~28℃之间。

由此,笔者在自然水温24~25℃时,采用HCG+LRH-A2次注射,效果持续20~26h。

雌雄配对比例(1∶1)时,其受精效果更佳。

在24~25℃的温度下,孵化36~40h。

苗种在出膜后45d培养,体长度在4.3~8.6cm,试验结果表明,人工繁殖方式更加有利于提升白乌鳢的繁殖率以及鱼苗的成活率。

关键词:白乌鳢;人工繁殖;试验1 前言白乌鳢又称白甲乌鳢、白乌鱼,俗称白乌棒,属于鲈形目、鳢科(Ichthyidae)、乌鳢属鱼类,其体长而侧扁,头宽扁,口端位,唇肥厚而游离,上颌前部呈尖形,下颌前部呈楔形。

白乌鳢肉多,刺少,味道好,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白乌鳢的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分别为20.69%和0.76%。

白乌鳢具有促进人体生肌补血、愈合伤口、祛湿利尿、催乳等作用。

并且白乌鳢具有良好的适应性、良好的抗缺氧能力、较少的疾病,能在0~40℃的环境中存活,由此其适宜多种繁殖方式。

由此,通过人工繁殖的方式提升其繁殖率和存活率将具有必要性。

2 试验材料和方法2.1 亲鱼收集与培育先引进白乌鳢亲鱼30余尾,个体大小为450~1 200g。

从四川内江引进,经人工授精获得。

于2017年3月9日进行人工繁殖试验。

白乌鳢的孵化池为水泥池,水深1.5~2m,面积50cm×50cm,水质清新。

将鱼种放养在水泥池中4~5d后,再换水至池水深度1/2左右(10~15 cm),并在池塘底部铺上一层底泥,以利于水蚯蚓等活饵料的培育及白乌鳢生长。

同时在池中套养部分鲢鳙鱼种。

池中种植水花生,面积约1 000~1 500m2。

白乌鳢亲鱼放养后的第1个月,不投饵,由池中投放人工配合饲料。

乌鳢苗种的科学繁殖技术

乌鳢苗种的科学繁殖技术

本文由平顶山人流医院(/)整理发布随着乌鳢养殖业的发展,乌鳢苗种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大,单靠捕捞野生苗种来养殖,不仅数量少、供应无保障,而且质量差、规格不整齐。

因此,人工繁育乌鳢苗种已成必然趋势。

搞好乌鳢苗种繁育应严把“四关”:1亲鱼的选留与培育乌鳢亲鱼的选留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结合江河、湖泊冬捕选留;二是池塘培育选留。

选留亲鱼的主要标准是: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体重750g以上,2冬龄达性成熟,雌、雄比为1∶1。

乌鳢亲鱼的培育:亲鱼培育池面积为300~400平方米,不宜过大,水深1.2~1.5m,土质池底,池堤设0.8~1m高的尼龙网,以防乌鳢外逃,放养前每亩池塘用生石灰50~60kg清塘消毒。

亲鱼放养:亲鱼数量多,可单养,每100平方米放8~10组,并适量搭养鲢、鳙鱼种,以调解水质。

饵料投喂:喂养亲鱼的主要饵料为小鱼、小虾,当水温达18℃以上,即可投食,当水温在23~27℃时食量大增,投喂量为亲鱼体重的10%~15%(投喂的小鱼、虾要求新鲜,大小适口)。

饲养管理:注意亲鱼产前、产后培育,经常加注微流水,保持水质清新。

另外,亲鱼池中央或四周种植水葫芦或水花生等水生植物,以利于乌鳢隐蔽、吃食和调节水质等。

2人工催产2.1产卵池和鱼巢的准备乌鳢的产卵池以土池为好,不伤亲鱼,面积20~30平方米,水深1.2~1.5m,催产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消除野杂鱼、蛙卵等,并用网围好,防止其他动物进入。

乌鳢有筑巢习性,为此,产卵池可用质地柔软、新鲜无毒的水葫芦、水花生或眼子菜等做成鱼窝,待给亲鱼注射催产药物后放入产卵池内。

2.2催产药物及方法乌鳢的催产药物种类多,在生产实际应用中,常用鲤鱼垂体2粒+HCG1000~1500IU/kg或DOM+HCG1000~1500IU/kg,雄鱼的药物剂量为雌鱼的1/2。

分2次注射,第土次注射量为药剂总量的1/3~1/4,以促进性腺的进一步成熟,15~20小时以后注射第2次。

注射的部位一般为胸鳍基部,体腔注射。

乌鳢的人工养殖技术和病害防治

乌鳢的人工养殖技术和病害防治

37样具粘附作用,其粘附素及其受体是否与体外模型显示的结果一致,均有待进一步证实。

Linge t a l 利用绿色荧光蛋白(G FP )研究体外迟钝爱德华氏菌对鲤鱼上皮瘤细胞的粘附与入侵,发现该菌的内化需微丝和蛋白酪氨酸激酶的作用,蛋白激酶C 抑制剂可加速非毒性菌株的内化,MAP K 抑制剂则可阻碍毒性菌株的入侵。

这为研究该菌与宿主关系提供了一种有用的工具,即绿色荧光蛋白。

Linge t a l 又利用G FP 标记的该菌研究发现,肠道、鳃和体表是该菌入侵的位点。

1.3其它Mina g a w ae t a l 称一年四季都可从日本鳗鲡养殖池的水样和泥样中分离得到迟钝爱德华氏菌,并且随水温的升高,分离到的菌的数量也越多。

Is hiha ra&Kus uda 研究发现水温高时,从注射过迟钝爱德华氏菌的日本鳗鲡体内释放病原的速度要比在低温时快,若死去的鱼体留在水中则水中的病原数量会迅速提升,比取走死鱼的水中菌量高3个数量级。

综上所述,尽管国内外对迟钝爱德华氏菌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其治病机理仍没有彻底搞清。

在防治方面,由于使用抗生素类药物的弊端,积极发展非抗生素类药物势在必行;而传统免疫的方法从目前的研究状况看,效果不是很理想;营养免疫,从提高宿主本身的抗病机能出发,是一个比较好的发展方向;生物防治,从生态学角度出发,从根本上改善养殖环境,防止病害的发生,是很有发展前景的途径,但这一研究方向正处于初级阶段,而且有较高的条件要求,所以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鉴于该菌能够导致多种严重的人类疾病,对该菌进行深入的研究,防止和减少水产养殖中该病的发生,对于保护生产和保护人类健康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义。

乌鳢的人工养殖技术和病害防治钱力(齐齐哈尔市畜牧水产局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0)乌鳢亦称“黑鱼”、“乌鱼”,属硬骨纲,鳢科。

早在二千年前就被《神农本草经》列为虫鱼上品,是国人的“盘中佳肴”。

乌鳢喜栖息于沿岸水草和淤泥底质的浅水区。

乌鳢人工育苗及高产养殖技术

乌鳢人工育苗及高产养殖技术

2 5 4 8 千 克 ,平 均亩 效 益 1 . 5 4 万 元 。现 将 有 关 技 术
总结如 下 ,供 大家 参考 。


材 料 与方 法
1 . 人 工 育苗
天 然饵 料 ,采 用 2 0 0目筛 绢 网捞 取 池塘 中培 育 的浮 游 动物 ,再用 1 0 0目筛 网滤 掉大 型 浮游 动物 ,将 滤
从 表 3可 以 看 出 , 在 经 历 2 2 5天 的 饲 养 试 验 后 ,A 、B 、C 三 组 的成 活 率 、收 获 时平 均 体 重 以及 每 箱 的总 产 量 均 随着 密 度 的增 加 而 下 降 ,饵 料 系 数 则 随 着 密 度 的增 加 而 上 升 。养 殖 效 益 与 养 殖 密
重 量 配 药 逐 尾 注 射 ,采 用 两 针 注 射 方 法 , 间 隔
2 . 苗种 培 育 ( 1 ) 夏 花培 育 :池 塘 需要 提 前肥 水 ,根 据 摄 食 情 况 科 学 投 喂 优 质 饵 料 ,主 要 投 喂 海 杂 鱼 。 前 期 ,投 喂打 碎 的鱼 浆 ,每天 投 喂 4 次 ,数 量 根据 鱼 苗 吃料 情 况 逐 步 增 加 。保 证 饵 料 充 足 的 同 时 ,要 严 格 注 意 水 质 ,每 天 检 测 溶 氧 量 、p H值 、 水温 、 氨 氮 等 理 化 指 标 。7月 1 3日开 始 ,夏 花 陆 续 出池
三 、 小 结
( 2 ) 秋 片 培育 :放 养 密 度 每 亩 按 1 万 尾 左 右投
放 。养 殖 过 程 中 , 要 定 期投 喂保 肝 中药 ,饵 料 主
要 是 海 杂 鱼 ,采 取 定 点 、 定 时 、 定量 投 喂 , 同 时 本 试 验 过 程 中 ,我 们 坚 持 四 定 投 饵 ,杜 绝 饲 料 浪 费 ,提 高 饵 料 利 用 率 。加 强 日常 管 理 ,特 别 是 鱼 病 的 预 防 ,有 效 减 少 了病 害 的发 生 。这 些 措 施 有 效 地 降 低 了养 殖 成 本 ,提 高 了经 济 效 益 。养 殖 试 验 结 果 表 明 ,在 现 有 养 殖 条 件 ,放 养 密 度 为 1 0 0 0  ̄1 5 0 0 尾/ 箱 可 取 得较 好 的 经济 效 益 。只 要 严

黑鱼人工繁殖方法与步骤

黑鱼人工繁殖方法与步骤

黑鱼人工繁殖方法与步骤
1.亲鱼选择
每年的5月中旬是黑鱼的繁殖季节,应选择成熟、健壮的雌雄性黑鱼以1∶1的比例做为亲鱼。

雌雄分辨的方法是,雌性黑鱼腹部膨大且松软,呈黑白色,卵巢轮廓明显,中央出现凹沟,生殖孔外突,呈粉红色;雄性黑鱼体色呈紫红色,背鳍上有自下而上、排列整齐的透明白色小圆斑,腹部发暗,生殖孔稍有扩大,微凹,呈三角形,淡粉红色。

催产前将雌雄鱼分别放入网箱中静养一天,不要投喂饲料,这样更有利于产卵。

2.亲鱼催产
雌鱼分两次注射,第一针为全剂量的1/3,相隔18~26小时,剩余剂量一次注入,雄鱼剂量为雌鱼一半,在雌鱼第二针时注入。

鱼体大多采用胸腔注射,与鱼体呈45°注射,进针的深度约为1厘米,常用的激素种类有鲤、鲫脑垂体,剂量为雌鱼4~8个/千克,雄性减半;或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雌鱼为16000~24000国际单位/千克,雄鱼减半。

3.鱼卵孵化
(1)人工模拟自然环境孵化:注射催产剂后,雌雄按1∶1比例放入池中,让其自然产卵、受精、孵化。

鱼苗孵出后,利用黑鱼的护仔习性让其自由照管。

此方法省工、省时,缺点是鱼苗成活率低,生长发育不一致。

1。

乌鳢养殖技术

乌鳢养殖技术

乌鳢养殖技术乌鳢俗称黑鱼、乌棒、花鱼、斑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畅销国内外市场,价格昂贵,成为外贸出口的重要水产品。

一、养殖乌鳢优点①乌鳢苗种来源广,早期是从水草丛、河沟中捕捞,目前已发展到工厂化培育等。

②对环境的适应性强,水质要求低。

③当年可以养成商品鱼。

④每667平方米池塘,水深7.5米,可放养鱼种8000~9000尾,年产量可达4~5吨,利润3万~5万元。

⑤疾病少,成活率高,成鱼便于远距离销售。

二、种苗人工繁殖1.选择亲鱼5月中旬,选择腹部膨大松软,卵巢轮廓明显,中央出现凹沟,生殖孔外突、大而粉红色的雌鱼,用控卵器取卵子。

卵粒大小均匀,呈金黄色,光亮饱满。

雄性个体体色紫红色,前脊上有自下而上排列整齐、透明白色的小圆斑,愈多愈白愈好;腹部稍肥大、松软,生殖孔稍放大,微凹,呈三角形,淡粉红色。

雌雄比例1∶1。

雌雄鱼分别在暂养池静养一天,不投喂饵料,有利于产卵。

2.亲鱼催产采取二次注射,第一针采用全剂量的1/3。

隔18~26小时,再将2/3剂量注入雌鱼。

雄鱼在雌鱼注射第二针时一次性注射,剂量减半。

注射部位:体腔注射,采用较细的6号针头,与身体成45度角扎针。

进针深度1厘米。

激素的种类和剂量:鲤、鲫脑垂体,每千克雌鱼4~6粒,雄鱼减半;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每千克雌鱼1600~2400国际单位,雄鱼减半。

3.产卵可在孵化缸、水泥池、土池中进行。

在水温22~23℃时产卵效应时间为27~35小时,水温24~25℃时产卵效应时间为25~30小时,水温26~28℃时产卵效应时间为18~22小时。

乌鳢产卵需在安静和弱光下进行,不能受到惊吓,否则会中止产卵。

产卵后12~14小时集卵。

4.人工孵化网箱孵化(40目,50厘米×100厘米×50厘米),微流水方式,每箱投入1万粒受精卵;孵化池孵化(3米×4米×0.8米),静水方式,每池投放4万粒受精卵;孵化率的高低取决于鱼卵的受精率和水质的清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B34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标准分享网 免费下载
DB34 512—2005
目 次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亲鱼池的准备 (1)
4 亲鱼的选择与培育 (1)
5 人工催产 (2)
6 受精卵孵化 (2)
7 乌鳢仔鱼培育 (2)
I
DB34 512—2005
II
前 言
乌鳢(Channa argus)俗称乌鱼、黑鱼等,属鳢科鱼类中个体大,生长快的淡水名贵经济鱼类,是
我省重点推广的水产名特优品种之一。

为规范乌鳢人工繁殖技术,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委员会渔业局提出。

本标准归口单位: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本标准技术规程主要起草人:魏泽能。

本标准2005年5月9日首次发布。

标准分享网 免费下载
DB34 512—2005
乌鳢人工繁殖技术操作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乌鳢亲鱼池塘条件、乌鳢亲鱼的选择、培育、亲鱼的催产、受精卵的孵化、仔鱼的培育等技术规范。

本标准适用于进行乌鳢人工繁殖的苗种生产单位。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NY5072 无公害食品 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

NY5071 无公害食品 渔用药物使用准则。

NY5051 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

3 亲鱼池
3.1 池塘条件
池塘面积300 m2~400 m2,水源充足,注排方便,水质符合NY5051。

土质池底,淤泥不超过10 cm。

按每667 ㎡池塘面积使用生石灰50 kg~60 kg或漂白粉(有效氯含量28%)2 kg彻底清塘。

1周后注水1.2 m~1.5 m。

3.2 防逃设施
池堤四周设0.8 m~1 m高尼龙或聚乙烯网。

4 亲鱼的选择与培育
4.1 亲鱼选择
选留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体重750 g以上、2冬龄性成熟的亲鱼。

4.2乌鳢的雌雄鉴别
雌鱼腹面和腹鳍条纹呈白色,胸部无黑斑,尾鳍有两列黑斑;雄鱼腹面和腹鳍条纹呈黑色,胸部多黑斑,尾鳍有三列以上黑斑。

4.3 亲鱼培育
4.3.1亲鱼放养
乌鳢亲鱼每100 m2池塘放8~10组,雌雄比例以1︰1为宜。

搭养花白鲢5尾,规格100g以上,用以调节水质。

4.3.2 饲料质量要求
小杂鱼、虾要新鲜适口;人工配合饲料符合NY5072,按乌鳢营养需求配比且物理性能良好。

4.3.3饲料投喂
乌鳢饲料主要为小杂鱼、虾,辅以人工配合饲料。

当水温达10℃时,即可投食,当水温达23℃~27℃时乌鳢食量大增,此时的投喂量为亲鱼体重总量的10%~15%。

4.3.4亲鱼的饲养管理
1
DB34 512—2005
2 保持鱼池水质清新,经常加注微流水;亲鱼池中央或四周种植水葫芦、水花生等水生植物,以利亲
鱼隐蔽、摄食和调节水质。

5 人工催产
5.1 产卵池和鱼巢
5.1.1产卵池条件
产卵池面积20 ㎡~30 ㎡,水深1.2 m~1.5 m的土池,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彻底清塘消毒,清除野杂鱼、蛙卵等对乌鳢鱼卵有害的生物。

并用密网围好,防止其它陆生动物进入。

5.1.2鱼巢准备
鱼巢可用新鲜无毒的水葫芦、水花生或马来眼子菜做成。

5.2催产药物及方法
5.2.1催产药物的剂量
每kg雌亲鱼使用鲤鱼脑垂体(PG)2粒(约4 mg~6 mg)加绒毛膜激素(HCG)1000 IU~1500 IU 或每kg雌亲鱼使用地欧酮(DOM)绒毛膜激素(HCG)混合激素1000 IU~1500 IU或每kg雌亲鱼使用促黄体生成素(LRH-A)40 ug~90 ug加绒毛膜激素(HCG)200 mg~500 mg。

乌鳢雄亲鱼催产使用激素剂量为雌亲鱼的1/2。

5.2.2催产方法
使用激素药物催产时,计算每尾亲鱼需要的激素剂量,分两次注射,第一针剂量为计算剂量的1/3~1/4,促进乌鳢性腺进一步成熟。

15 h~20 h后注射剩余剂量。

注射的部位为胸鳍基部进针、胸腔注射。

6亲鱼配对与产卵
6.1 亲鱼配对
注射激素后的亲鱼按雌雄个体相仿的原则1︰1配对放入产卵池,每个产卵池放1~2对。

6.2 亲鱼产卵
放入产卵池的亲鱼经25 h~30 h效应时间后,亲鱼将在鱼巢处发情产卵,此时应保持环境的安静。

7受精卵的孵化
7.1 产卵池孵化
亲鱼产卵后,将亲鱼从产卵池中捞出,受精卵留在产卵池中进行孵化。

孵化时池中要保持清新的微流水。

7.2 环道孵化
将产卵池中的受精卵连同鱼巢一起移入孵化环道内集中孵化,每m3水体放卵2~3万粒。

环道中保持微流水。

7.3 网箱孵化
将受精卵连同鱼巢一起移入网箱,网箱设置于水质清新有微流水的地方,每m3水体放卵1~1.2万粒。

7.4 孵化管理
严格防止其它鱼类、蛙类进入孵化设施中吞食受精卵。

鱼苗破膜后,鱼卵中的油球破散,水面和水体中会漂浮油膜和卵膜,应及时吸除。

经3 d~4 d孵化,鱼苗会脱膜而出,7 d~8 d后鱼苗的卵黄囊消失,开口摄食。

8乌鳢仔鱼培育
8.1仔鱼的放养密度
每个20 m2~30 m2的产卵池可放养仔鱼2~3万尾,其它鱼池可按每0.1万尾/ m2的密度放养。

8.2 适时投饵
标准分享网 免费下载
DB34 512—2005 鱼苗卵黄囊消失后,即开口摄食。

此时用浮游生物网捞取浮游生物,经30~40目筛绢过滤,以其滤液均匀泼洒于培育池中(培育池一般使用孵化池或孵化环道),2 d~3 d后不必过滤。

浮游生物不足时,可投喂熟蛋黄。

每万尾鱼苗用熟蛋黄1~2个,用30~40目筛绢过滤,滤液均匀泼洒于孵化池的四周,每天4~6次。

8.3水质管理
鱼苗破膜后,大量卵膜和油状物漂浮在水体中或沉入水底,需经常吸除,保持微流水,增加溶氧,维持水质清新。

9 病害防治
乌鳢苗期最易患水霉病,可用0.3 g/m3复合丙烯基-2-3硫醚乳液全池泼洒。

其它有效药物符合NY5071。

仔鱼经8 d~10 d的驯养,体长可达7 mm~10 mm,此时鱼苗体色变黄,应及时转入鱼种培育阶段。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