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故事

合集下载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来历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来历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来历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来历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出自《三国志·魏书·高贵乡公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马昭是三国时魏国人,他父亲名叫司马懿,是魏国的大将。

魏明帝曹睿死时,托付曹爽与司马懿辅佐齐王曹芳治理天下。

曹爽与司马懿互相排挤,经过激烈的权力争斗,司马懿尽诛曹爽一党,魏国军政大权自此落入司马氏手中。

司马懿死后,大儿子司马师不久废除了已经成年但迟迟未能亲政的曹芳,另立十三岁的曹为帝,权势比司马懿更大,但没有多久,就病死了。

司马师在病重的时候,便把一切权力交给了弟弟司马昭。

司马昭总揽大权后,野心更大,总想取代曹。

他不断铲除异己,打击政敌。

年轻的.曹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休想当长,迟早会被司马昭除掉,就打算而走险,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干掉司马昭。

一天,曹把跟随自己的心腹大臣找来,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

我不能白白忍受被推翻的耻辱,我要你们同我一道去讨伐他。

"几位大臣知道这样做等于是飞蛾投火,都劝他暂时忍耐。

在场的一个叫王经的对曹说:“当今大权落在司马昭手里,满朝文武都是他的人;君王您力量薄弱,莽撞行动,后果不堪设想,应该慎重考虑。


曹不接受劝告,亲自率领左右仆从、侍卫数百人去袭击司马昭。

谁知大臣中早有人把这消息报告了司马昭。

司马昭立即派兵阻截,把曹杀掉了。

后来,人们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说明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

《路人皆知》成语故事

《路人皆知》成语故事

《路人皆知》成语故事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死后,由司马懿和曹爽辅佐曹睿执政。

曹睿死,司马懿杀了曹爽,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立曹髦为皇帝。

司马师的弟弟司马昭不把曹髦看在眼里,威胁要封晋公。

曹髦气愤不过,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马昭担心人心不服,就想用甜言蜜语收买人心。

有个名叫贾充的官吏对司马昭说:“如果现在不采取行动,将来一定会遭到更严重的报复。

”司马昭觉得贾充的话有道理,就派他到外地去任职。

贾充走后,司马昭又想了一个办法,派亲信李昭去劝说曹髦,要他把皇帝的宝座让给司马昭。

李昭来到皇宫,对曹髦说:“现在天下已经是司马昭的了,您只有让位给他,才能保住自己的性命。

”曹髦听了,气得脸色发紫,说:“我是堂堂的天子,怎么能随便把皇位让给别人呢?”李昭冷笑一声,说:“您别忘了,当年董卓废少帝刘辨的时候,少帝也是这样说的。

可是结果呢?还不是被董卓杀死了。

”曹髦听了,更加愤怒,说:“你这个奸臣,竟敢威胁朕!朕宁死不屈!”说完,曹髦拔出宝剑,冲向李昭。

李昭吓得连忙躲到一边,曹髦一剑刺空,自己也受了重伤。

曹髦回到宫里,召集大臣们商量对策。

他对大臣们说:“司马昭想篡位,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

我不能坐以待毙,我要和他拼个你死我活。

”大臣们听了,都吓得面面相觑,没有人敢说话。

有一个名叫王经的大臣,站出来说:“陛下,您不能这样做。

您这样做是白白送死,对国家没有任何好处。

现在司马昭的势力很大,我们根本无法与之抗衡。

您不如暂时忍耐一下,等待时机成熟再想办法。

”曹髦听了,说:“我已经决定了,我不能让司马昭得逞。

我宁愿死,也不愿做亡国之君。

”王经见曹髦主意已定,就说:“既然陛下已经决定了,臣也无话可说。

只是臣担心陛下这样做会连累国家。

”曹髦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我身为皇帝,怎能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灭亡呢?”说完,曹髦带着几个太监,冲出皇宫,向司马昭的相府跑去。

司马昭的亲信武士们看到曹髦来了,都不敢动手。

曹髦挥舞着宝剑,大声喊道:“我是天子,谁敢阻拦我?”武士们见曹髦来势汹汹,都不敢靠近。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典故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典故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典故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典故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说到典故,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典故在传达表现事物事理中毕竟是隔了一层,是一种由彼而产生的联想,那么,你知道都有哪些典故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典故,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典故 1【原文】: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语见《三国志·卷四·魏书·三少帝纪·高贵乡公髦纪·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帝见威权日去,不胜其忿。

乃召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谓曰:‘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

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

’”《宋史·卷四七一·奸臣传一·安敦传》:“无君之恶,同司马昭之心;擅事之迹,过赵高指鹿为马。

”【故事】:司马昭是三国时魏国人,他父亲名叫司马懿,是魏国的大将。

魏文帝曹丕死后,魏国的大权实际上落到司马懿手里。

司马懿死后,大儿子司马师辅助十三岁的皇帝曹髦,权势比司马懿更大,但没有多久,就病死了。

司马师在病重的时候,便把一切权力交给了弟弟司马昭。

司马昭总揽大权后,野心更大,总想取代曹髦。

他不断铲除异己,打击政敌。

年轻的曹髦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休想当长,迟早会被司马昭除掉,就打算铤而走险,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干掉司马昭。

一天,曹髦把跟随自己的心腹大臣找来,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

我不能白白忍受被推翻的耻辱,我要你们同我一道去讨伐他。

"几位大臣知道这样做等于是飞蛾投火,都劝他暂时忍耐。

在场的一个叫王经的对曹髦说:"当今大权落在司马昭手里,满朝文武都是他的人;军王您力量软弱,莽撞行动,后果不堪设想,应该慎重考虑。

"曹髦不接受劝告,亲自率领左右仆从、侍卫数百人去袭击司马昭。

谁知大臣中早有人把这消息报告了司马昭。

司马昭立即派兵阻截,把曹髦杀掉了。

司马昭之心歇后语下一句是什么,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成语来历故事

司马昭之心歇后语下一句是什么,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成语来历故事

司马昭之心歇后语下一句是什么,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成语来历故事司马昭之心歇后语平时我们在形容一个人的野心之大时经常会联想到一个古代人物——司马昭,靠着历史的沉淀,他早已成为“野心”的代名词。

那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司马昭做了什么导致今天我们对他“念念不忘”呢?让我们来一起来重温历史的温度吧: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1、成语资料【解释】路人:路上的人,指所有的人。

司马昭安的什么心,连过路的人都知道。

泛指人的阴谋显露无遗,许多人都知道,意为野心非常明显。

司马昭是三国时魏臣,继其父及其兄之后,继续发展司马家族势力权倾朝野,其篡位野心人尽皆知。

其党羽曾刺死魏帝曹髦。

其子司马炎后来篡魏自立。

【用法】作宾语、分句;指人所共知的野心【辨析】近义词:原形毕露显而易见反义词:深藏不露瞒天过海【出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语出《汉晋春秋》。

史书原文:“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

【相关人物】曹髦、司马昭、贾充、成济2、成语典故(1)历史司马昭是三国时魏国人,他父亲名叫司马懿,是魏国的大将。

魏明帝曹睿死时,托付曹爽与司马懿辅佐齐王曹芳治理天下。

曹爽与司马懿互相排挤,经过激烈的权力争斗,司马懿尽诛曹爽一党,魏国军政大权自此落入司马氏手中。

司马懿死后,大儿子司马师不久废除了已经成年但迟迟未能亲政的曹芳,另立十三岁的曹髦为帝,权势比司马懿更大,但没有多久,就病死了。

司马师在病重的时候,便把一切权力交给了弟弟司马昭。

司马昭总揽大权后,野心更大,总想取代曹髦。

他不断铲除异己,打击政敌。

年轻的曹髦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休想当长,迟早会被司马昭除掉,就打算铤而走险,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干掉司马昭。

一天,曹髦把跟随自己的心腹大臣找来,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

我不能白白忍受被推翻的耻辱,我要你们同我一道去讨伐他。

"几位大臣知道这样做等于是飞蛾投火,都劝他暂时忍耐。

在场的一个叫王经的对曹髦说:“当今大权落在司马昭手里,满朝文武都是他的人;君王您力量薄弱,莽撞行动,后果不堪设想,应该慎重考虑。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故事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故事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成语拼音】:sī mǎ zhāo zhī xīn,lù rén jiē zhī
【成语解释】:路人:路上的人,指所有的人。

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成语出处】:《三国志·魏书·高贵乡公传》斐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近义词】:司马之心,路人皆见
【反义词】:绝无仅有、盖世无双
【成语用法】:作宾语、分句;指人所共知的野心
【成语故事】:三国后期,魏国的大权逐渐被司马家族所掌握。

高贵乡公曹髦在位时,司马昭任大将军。

曹髦见曹氏日益衰败,司马昭越来越专横,心里非常气愤,于是写了一首题为《潜龙》的诗,借以表达自己苦闷的心情。

司马昭看到这首诗后,勃然大怒,在朝堂上就大声斥责曹髦,吓得曹髦一身冷汗,不敢出声。

曹髦回到后宫,觉得司马昭有篡位之心,并且大家都知道他的心思。

曹髦再也忍受不了这样的日子了,决定采取果断措施除掉司马昭。

于是他便召集亲信大臣密谋。

他愤怒地说:“司马昭企图篡夺帝位的野心,是人所共知的。

我不能坐着被废,今天要与你们一起讨伐他。

”众大臣都不同意,但曹髦等不及了,
拔出宝剑,登上马车,带领宫中侍卫、仆从三百多人,向司马昭的府第进发,但被司马昭的卫兵当场杀死。

【历史故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故事 司马昭有无弑君之心

【历史故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故事 司马昭有无弑君之心

【历史故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故事司马昭有无弑君之心?歇后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广为人知,其背后故事,就是下面这两位仁兄一起演绎的:曹髦,字彦士,曹魏第四个皇帝,史称高贵乡公,干了六年皇帝,连个正规帝号甚至王爵也没混到,怎么看怎么憋屈;司马昭,字子上,曹魏权臣之一,西晋王朝的实际奠基人,尽管生前没有称帝,但史书上还是称其为晋文帝或太祖。

历史何其不公平!《三国演义》第114回对此事的叙述与正史记载基本保持了一致:朝廷军政大权被司马昭掌控,曹髦惴惴不安。

公元260年,他召集手下亲信研究对策,说:“司马昭将怀篡逆,人所共知。

朕不能坐受废辱,卿等可助朕讨之!”然后不顾尚书王经的劝告,亲自率领殿中宿卫杂役等三百多人去攻打司马昭。

结果飞蛾扑火,被太子舍人成济所杀。

俗云:“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人心难测,如同海水难量。

年纪轻轻的曹髦凭什么断定司马昭之心就是篡逆之心?又凭什么断定“人所共知”司马昭有篡逆之心呢?不幸的是,近两千年来,人们一直在用这句歇后语来比喻“地球人都知道”的阴谋和野心,却并不关心其中的真伪。

那么,司马昭之心,到底是颗什么心?司马昭并无杀曹髦之心关于曹髦其人,陈寿的评价恰如其分:“高贵公才慧夙成,好问尚辞,盖亦文帝之风流也;然轻躁忿肆,自蹈大祸。

”唐代诗人王勃也如是评:“高贵乡公名决有余,而深沈不足。

其雄才大略,经纬远图,求之数君,并无取焉。

”意思是,曹髦有才气,但性格不够“深沉”,浮躁轻率,缺乏帝王心术。

性格决定命运,当皇家威权尽失,曹髦不能忍,结果自取其祸。

但曹髦原本可以不死。

威权崩溃,他的身份优势还在。

从君臣名分讲,他是君,司马昭是臣,这皇位他坐得名正言顺。

司马昭若想越雷池一步,只能背负“弑君”篡位的历史恶名。

从正史来看,司马昭固然跋扈,但确实没有或不敢有弑君之心。

即使曹髦让他对曹魏丧失了愚忠的最后心理防线,他也没想自己亲自代魏称帝,而是坚决反对废曹髦。

这体现了他对曹魏的社稷、法统以及皇帝的维护。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成语故事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成语故事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成语故事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成语故事
出处:《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

意思:形容阴谋野心完全暴露,早已尽人皆知、无须隐瞒了。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死后,政权就逐渐落入姓司马的手里。

继曹丕即位的,是曹丕的儿子曹睿(即魏明帝)。

曹丕临死,嘱托皇族曹爽和功臣司马懿共同扶持曹睿,因此两人在朝中的权力都很大。

到曹睿死后,曹睿的儿子曹芳继位不久,司马懿就把曹爽杀了,一切军政实权,就归司马懿一人独揽。

后来,司马懿的.儿子、大将军司马师,撵走曹芳,另换曹髦代充名义上的皇帝,自己当上相国,进一步扩大和巩固统治权力。

司马师死后,司马师的弟弟司马昭接替了司马师的地位后,更加专横跋扈,根本不把年轻的皇帝曹髦放在眼里。

曹髦封司马昭为“晋公”时,同时赏赐了许多珍品宝物,司马昭很不礼貌,故意装出瞧不起的样子,辞谢不受。

曹髦心里明白,任何厚封重赏,都不能满足司马昭的野心,他所希望的是把帝位让给他。

曹髦气愤不过,对几个大臣和侍从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我与其坐受废辱,不如跟他拼一拼。

”于是,向司马昭发动武装袭击。

但司马昭大权在握,伤感故事,全部武装部队都在他手里。

曹髦凭着少数侍卫随从,哪里能够取胜,就在这次失败的袭击中被司马昭的部下所杀。

司马昭怕人不服,还不敢立即做起皇帝来,假意扶立了曹奂,作个幌子。

不久,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轻易地赶走了曹奂,取得天下,改称晋朝,当了晋朝的第一代皇帝(即晋武帝),而追尊他父亲司马昭为晋文帝。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来历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来历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来历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出自《三国志·魏书·高贵乡公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马昭是三国时魏国人,他父亲名叫司马懿,是魏国的大将。

魏明帝曹睿死时,托付曹爽与司马懿辅佐齐王曹芳治理天下。

曹爽与司马懿互相排挤,经过激烈的权力争斗,司马懿尽诛曹爽一党,魏国军政大权自此落入司马氏手中。

司马懿死后,大儿子司马师不久废除了已经成年但迟迟未能亲政的.曹芳,另立十三岁的曹为帝,权势比司马懿更大,但没有多久,就病死了。

司马师在病重的时候,便把一切权力交给了弟弟司马昭。

司马昭总揽大权后,野心更大,总想取代曹。

他不断铲除异己,打击政敌。

年轻的曹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休想当长,迟早会被司马昭除掉,就打算而走险,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干掉司马昭。

一天,曹把跟随自己的心腹大臣找来,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

我不能白白忍受被推翻的耻辱,我要你们同我一道去讨伐他。

"几位大臣知道这样做等于是飞蛾投火,都劝他暂时忍耐。

在场的一个叫王经的对曹说:“当今大权落在司马昭手里,满朝文武都是他的人;君王您力量薄弱,莽撞行动,后果不堪设想,应该慎重考虑。


曹不接受劝告,亲自率领左右仆从、侍卫数百人去袭击司马昭。

谁知大臣中早有人把这消息报告了司马昭。

司马昭立即派兵阻截,把曹杀掉了。

后来,人们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说明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