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司马昭之心的历史典故小故事
司马昭之心成语故事出处释义造句

司马昭之心成语故事|出处|释义|造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很多人都知道的成语,那么你知道司马昭之心的典故吗?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司马昭之心成语故事,来欣赏一下吧。
司马昭之心成语故事三国时,魏文帝曹丕死后,由司马懿和曹爽辅佐曹睿执政。
曹睿死,司马懿杀了曹爽,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立曹髦为皇帝。
司马师的弟弟司马昭不把曹髦看在眼里,威胁要封晋公。
曹髦气愤不过,说:“司马昭的心,路人所知也。
”司马昭之心出处高贵乡公卒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传》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
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司马昭之心释义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司马昭之心造句1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你不要为他掩饰。
2 别再拿班做势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3 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
4 十年动乱中,“_”篡党夺权的野心有如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5 然而,处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特定历史年代,黑暗险恶的政治局势使其理想志向无从实现。
6 泰尔亲王都不敢往下想了,那表情,真可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7 长官过奖了,杨天那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他根深蒂固,锄之艰难,若没有你的帮助,就算我掌握……8 小姐,赵珏谋叛,行迹昭彰,正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故今前往襄阳王府,无异于飞蛾赴火,自陷龙潭虎穴,凶险非同寻常。
9 你还真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10 无奈自古帝王之心难测,至景武帝时,司马昭之心渐现,又逢人界传说,得补天石者,六界为尊。
司马昭之心 路人皆知历史典故【优秀3篇】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历史典故【优秀3篇】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典故篇一司马懿杀了曹爽,过了两年,他也死了。
接替他职位的是他儿子司马师。
魏国大权落在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两人手里。
大臣中谁反对他们,司马师就把他除掉。
魏少帝曹芳恨透司马师。
有人曾经劝曹芳撤掉司马氏兄弟的兵权。
但没有等曹芳动手,司马师已经逼着皇太后,把曹芳废了,另立魏文帝曹丕的一个孙子曹髦。
魏国有些地方将领本来不服司马氏的专权,司马师废去曹芳后,就有扬州刺史文钦和镇东将军毌丘(毌丘,姓,毌音guàn)俭起兵声讨司马师。
司马师亲自带兵征讨,打败了文钦和毌丘俭。
但是在回师许都之后,司马师也得病死了。
接着,司马昭做了大将军。
司马氏父子三人,一个比一个厉害,一个比一个专横。
魏帝曹髦实在忍耐不住了。
有一天,他把尚书王经等三个大臣召进宫里,气愤地说:“司马昭的野心,过路人都知道了(文言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不能坐着等着他来收拾我。
今天,我要同你们一起去讨伐他。
”大臣们知道要跟司马昭作对,简直是鸡蛋碰石头,就劝他忍耐,不要闹出大祸来。
可是曹髦从怀里掏出一道预先写好的诏书,扔在地上,说:“我已经下了决心,就是拼个死也不怕,再说还不一定死呢。
”说着,他进内宫去禀报太后。
哪里知道这三个大臣当中,倒有两个人偷偷溜出去向司马昭通风报信了。
二十岁的曹髦,根本不懂得怎样治司马昭。
他集合了宫内的禁卫军和侍从太监,吵吵嚷嚷地从宫里杀了出来。
曹髦自己拿了一口宝剑,站在车上指挥。
司马昭的心腹贾充,带了一队兵士赶来,挡住了禁卫军的去路。
双方打了起来。
曹髦上前大喝一声,挥动剑杀过去。
贾充的手下兵士一见皇帝自己动手,毕竟有点胆怯,有的准备逃了。
贾充手下有个叫成济的,跟贾充说:“您看怎么办?”贾充厉声说:“司马公平时养着你们是干什么的!还用问吗?”贾充这一说,成济才胆大了,拿起长矛就往曹髦身上直刺去。
曹髦来不及招架,被成济刺穿了胸膛,跌下车来死了。
消息传到司马昭那里。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来历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来历司马昭是司马懿之子,当年魏明帝驾崩前嘱托其父司马懿和曹爽一起辅佐曹芳打理朝政。
曹爽在与司马懿的争权中失败,本人和同党全被诛杀,司马家大权在握。
司马懿死后,长子司马师很快就废掉了曹芳,把十三岁的曹髦推上了皇位,权势超过了他的父亲,但是不久病死,从此司马家的权力就落到了司马昭的手上。
独掌大权的司马昭野心勃勃,一直想要废掉曹髦取而代之,竭力除掉政敌。
曹髦深知就算一时苟安当个傀儡,也不可能长久,早晚都会像曹芳那样被废掉,就谋划着以突袭的方式诛杀司马昭。
有一天晚上,曹髦命仆射李昭到凌云台安排好士兵,并召见了散骑常侍王业、侍中王沈、尚书王经这几个心腹大臣,说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啊!我绝对不会等着被废掉蒙受耻辱,我要跟诸位一起去诛讨他。
”王经劝谏说:“司马昭掌执掌大权,朝中官员几乎都站在他那边的,皇上您的势力太弱了,贸然出动,后果会很严重,请您三思。
”王业、王沈这两人竟然把这件事泄露给了司马昭。
曹髦带着士兵冲到司马昭的府宅,声讨罪人,敢违抗者诛灭全族。
当时司马昭早已派贾充等人做好了准备,并激起了将士的斗志,成济用戈刺杀了坐在车上的曹髦。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出自曹髦的檄文,当上皇帝的他不堪忍受做傀儡,更不希望将来成为废帝受辱,所以召集了心腹和士兵前去讨伐司马昭,只可惜行动失败,自己身亡。
后人就把弑君篡位的罪名安到了司马昭的头上。
仔细分析一下曹髦的那番话,他是怎么断定司马昭要谋反的?又是怎么确定大家都知道他要造反的?难道仅仅是他在朝中的权势和地位吗?历史评价曹髦有才但不够沉稳,不懂得权术,当皇权为摆设时,忍受不了,讨伐败亡。
其实曹髦大可不必这么做,即使皇权形同虚设,但他毕竟是皇上,名正言顺,如果司马昭要篡位,不是逼他禅让就是弑君,都是要担当恶名的。
历史上,司马昭并没有取代曹魏,也没有证据说他心怀弑君之心。
当时是曹髦主动出击的,司马昭是出于防御,而且是手下的人决定杀了曹髦。
即使先前曹髦的种种言行令他很不悦,他也没有篡位,而是忙着谋划灭蜀大计,此外,他写给孙皓的信里提到曹髦是很尊敬的。
历史典故:司马昭之心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历史典故:司马昭之心
魏少帝曹芳恨透了司马家族,结果被废黜,司马师立曹丕的孙子曹髦(mao)为帝。
可是,曹髦空有皇帝的虚名,手中却没有实权,只是个傀儡(kuilei),连任命一个朝廷官员都做不了主。
朝中的全部权力都
集中在司马师和他弟弟司马昭手中。
司马昭是司马懿的第二个儿子,哥哥司马师死后,他接替做了大将军。
司马昭同父亲、哥哥一样,工于心计,谋略过人。
司马昭刚刚坐上大将军的宝座,镇东大将军诸葛诞谋反,司马昭率兵讨伐,大胜而归。
司马昭为人奸诈,他认为魏国完全是依靠司马家族才得以有了今天,因此他进进出出都有三千名手执武器的护卫前呼后拥,所有的事情也不禀报朝廷,而直接由他决断。
曹髦做了几年有名无实的皇帝,他对司马昭大权独揽,自己不能亲理朝政,越来越不满,更担心自己有朝一日会像曹芳一样,被司马昭废掉。
他想了好几天,终于作出了决定。
这天,曹髦把平日里还比较听他话的王经、王沈和王业三位大臣召入宫内,从怀中取出事先写好的讨伐司马昭的诏书,说道:“三位爱
专注下一代成长,为了孩子。
成语典故丨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成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拼音】sī mǎ zhāo zhī xīn,lù rén jiē zhī【解释】路人:路上的人,指所有的人。
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出处】《汉晋春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解释:司马昭的想法,连路人都知道。
【近义词】妇孺皆知家喻户晓尽人皆知【反义词】一无所知【成语故事】三国时期,魏国大将军司马懿有个儿子叫司马昭。
魏国在魏文帝曹丕死后,大权实际上落到司马家父子手里。
司马家在魏国呼风唤雨,甚至能左右皇位更替。
司马懿死后,大儿子司马师辅助十三岁的皇帝曹髦(máo),权势比司马懿更大,但没有多久,就病死了。
司马师在病重的时候,便把一切权力交给了弟弟司马昭。
司马昭总揽大权后,野心更大,总想取代曹髦。
他不断铲除异己,打击政敌。
年轻的曹髦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休想当长,迟早会被司马昭除掉,就打算铤而走险,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干掉司马昭。
一天,曹髦把跟随自己的心腹大臣找来,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
我不能白白忍受被推翻的耻辱,我要你们同我一道去讨伐他。
"几位大臣知道这样做等于是飞蛾投火,都劝他暂时忍耐。
在场的一个叫王经的对曹髦说:"当今大权落在司马昭手里,满朝文武都是他的人;君王您力量软弱,莽撞行动,后果不堪设想,应该慎重考虑。
"曹髦不接受劝告,亲自率领左右仆从、侍卫数百人去袭击司马昭。
此次行动却被司马昭知晓,在司马昭心腹贾充的指使下,曹髦被武士成济所弑,年仅20岁。
随即司马昭威逼郭太后下旨,大意是说:当初援立曹髦是看中他“好书疏文章,冀可成济”,但是不成想“情性暴戾,日月滋甚”,我这个太后数次呵责都不奏效,后来和大将军司马昭商量要废立之,大将军认为他年幼无知,但还可以雕琢,要以观后效。
但没想到他得寸进尺,还拿弓箭射我的宫殿,弓箭甚至落在我的面前。
我前后数十次让大将军废立他,曹髦知道后,甚至贿赂我的身边人打算下毒药害我。
司马昭之心的典故

司马昭之心的典故前言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典故,其中有一个流传较广、被人们所熟知的就是“司马昭之心”。
这个典故虽然历史悠久、深深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但仍然有许多人对它的来龙去脉不是很清楚。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司马昭之心”的历史背景、含义及其对我们的启示吧!历史背景司马昭是中国东晋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
他曾任大将军、太尉等职位,十分有实力且在政治上极有才华。
他有一个很大的野心,总是不满足于目前的地位和成就,希望成为真正的君主。
但是他面临一个难题,那就是他没有任何一方面的优势可以支撑他成为皇帝。
所以他想到一个办法,那就是以义兄荀顗的名义买通了百官,给自己织了一副金甲,表演为将军,冒充荀顗进行移花接木的篡位行动。
最终他成功地篡位成为晋朝的第三任皇帝,即晋惠帝,统治了大约十一年。
司马昭之心典故的由来自从司马昭篡位之后,他开始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力图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
然而他一直担心来自外部的威胁,于是他就设法开辟了一条自己的纵向永远不到达尽头的官阶通道,这个通道让将领们可以通过升官晋级一步步接近帝位。
为了表现出自己的强大,他在这条通道的尽头建立了一座宏伟的太学,让自己的子孙后代可以从小受教育、修养品德、强化阶级意识,从而积累足够的力量成为未来的皇帝。
在这个太学中,司马昭以自己为标准,要求后代各方面超越自己。
据传,在这座太学的中央,立着一尊铜像,上面刻着“司马昭之心”的字样。
这个“司马昭之心”指的是一种以自己为中心,占据主导地位、不顾他人利益、极为自私自利的心态。
用现代话说,司马昭之心就是一种特别自私的心态,充满着权力欲望和野心。
这种心态现在依然在我们的社会中存在并极大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因此,对这个典故的理解,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当下的社会现象。
司马昭之心的含义“司马昭之心”在中国文化中,常常被用来形容一个人非常自私、占据主导地位、不顾他人利益、只考虑自己利益的态度和心态。
这种心态之所以被称为“司马昭之心”,是因为司马昭的这种自私自利的心态在当时就已经非常突出地表现出来了。
历史典故:司马昭之心

用典可以增强说服力,还可以委婉含蓄的抒发情感,使语言典雅精炼。
关于司马昭:司马昭(211年-265年9月6日),字子上,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
三国时期曹魏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
他是司马懿与张春华的次子,司马师的弟弟,西晋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的父亲。
早年随父抗蜀,多有战功。
景初二年,封新城乡侯。
正始初,迁洛阳典农中郎将。
曹髦时,继兄司马师为大将军。
专揽国政,走向代魏之路。
甘露五年,魏帝曹髦死后,立曹奂为帝。
景元四年,分兵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伐蜀,灭之。
封晋公。
咸熙元年三月丁丑加为晋王。
咸熙二年,司马昭病死,时年五十四岁。
数月后,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晋朝,追尊司马昭为文帝,庙号太祖。
司马昭的形象关于司马昭的历史典故:司马昭之心魏少帝曹芳恨透了司马家族,结果被废黜,司马师立曹丕的孙子曹髦(mao)为帝。
但是,曹髦空有帝王的虚名,手中却没有实权,只是个傀儡(kui lei),蝉联命一个朝廷官员都做不了主。
朝中的全部权威都集中在司马师和他弟弟司马昭手中。
司马昭是司马懿的第二个儿子,哥哥司马师死后,他接替做了上将军。
司马昭同父亲、哥哥一样,工于心计,计谋过人。
司马昭方才坐上上将军的宝座,镇东上将军诸葛诞谋反,司马昭率兵伐罪,大胜而归。
司马昭为人奸滑,他以为魏国完全是依靠司马家族才得以有了今天,因此他进进出出都有三千名手执兵器的保护一呼百诺,所有的事情也不禀报朝廷,而直接由他决断。
曹髦做了几年有名无实的帝王,他对司马昭大权在握,自己不能亲理朝政,越来越不满,更担忧自己有朝一日会像曹芳一样,被司马昭废掉。
他想了好几天,终于作出了决定。
这天,曹髦把通常里还比较听他话的王经、王沈和王业三位大臣召入宫内,从怀中取失事先写好的伐罪司马昭的诏书,说道:“三位爱卿,司马昭大权在握,野心勃勃,他称帝之心连过路人都知道。
我决不能坐以待毙,等着他来废掉我。
今天,我决定和你们一起去伐罪他!”这就是成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历史故事的来源。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成语故事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成语故事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成语故事
出处:《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
意思:形容阴谋野心完全暴露,早已尽人皆知、无须隐瞒了。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死后,政权就逐渐落入姓司马的手里。
继曹丕即位的,是曹丕的儿子曹睿(即魏明帝)。
曹丕临死,嘱托皇族曹爽和功臣司马懿共同扶持曹睿,因此两人在朝中的权力都很大。
到曹睿死后,曹睿的儿子曹芳继位不久,司马懿就把曹爽杀了,一切军政实权,就归司马懿一人独揽。
后来,司马懿的.儿子、大将军司马师,撵走曹芳,另换曹髦代充名义上的皇帝,自己当上相国,进一步扩大和巩固统治权力。
司马师死后,司马师的弟弟司马昭接替了司马师的地位后,更加专横跋扈,根本不把年轻的皇帝曹髦放在眼里。
曹髦封司马昭为“晋公”时,同时赏赐了许多珍品宝物,司马昭很不礼貌,故意装出瞧不起的样子,辞谢不受。
曹髦心里明白,任何厚封重赏,都不能满足司马昭的野心,他所希望的是把帝位让给他。
曹髦气愤不过,对几个大臣和侍从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我与其坐受废辱,不如跟他拼一拼。
”于是,向司马昭发动武装袭击。
但司马昭大权在握,伤感故事,全部武装部队都在他手里。
曹髦凭着少数侍卫随从,哪里能够取胜,就在这次失败的袭击中被司马昭的部下所杀。
司马昭怕人不服,还不敢立即做起皇帝来,假意扶立了曹奂,作个幌子。
不久,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轻易地赶走了曹奂,取得天下,改称晋朝,当了晋朝的第一代皇帝(即晋武帝),而追尊他父亲司马昭为晋文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司马昭之心的历史典故小故事关于司马昭之心的历史典故小故事魏少帝曹芳恨透了司马家族,结果被废黜,司马师立曹丕的孙子曹髦(mao)为帝。
可是,曹髦空有皇帝的虚名,手中却没有实权,只是个傀儡(kuilei),连任命一个朝廷官员都做不了主。
朝中的全部权力都集中在司马师和他弟弟司马昭手中。
司马昭是司马懿的第二个儿子,哥哥司马师死后,他接替做了大将军。
司马昭同父亲、哥哥一样,工于心计,谋略过人。
司马昭刚刚坐上大将军的宝座,镇东大将军诸葛诞谋反,司马昭率兵讨伐,大胜而归。
司马昭为人奸诈,他认为魏国完全是依靠司马家族才得以有了今天,因此他进进出出都有三千名手执武器的护卫前呼后拥,所有的事情也不禀报朝廷,而直接由他决断。
曹髦做了几年有名无实的皇帝,他对司马昭大权独揽,自己不能亲理朝政,越来越不满,更担心自己有朝一日会像曹芳一样,被司马昭废掉。
他想了好几天,终于作出了决定。
这天,曹髦把平日里还比较听他话的王经、王沈和王业三位大臣召入宫内,从怀中取出事先写好的讨伐司马昭的诏书,说道:“三位爱卿,司马昭大权独揽,野心勃勃,他称帝之心连过路人都知道。
我决不能坐以待毙,等着他来废掉我。
今天,我决定和你们一起去讨伐他!”这就是成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来历。
听了这话,三位大臣呆若木鸡,半晌才回过神来。
王经跪下身,一边叩头一边劝阻道:“陛下,这可万万使不得啊!从前鲁昭公不能容忍季氏专权,结果是失败亡国,被天下人耻笑!现在司马昭专权并非一天两天的事,朝廷中他的爪牙也不是一个两个,而宫中肯听命于您的,实在是太少了!您赤手空拳,拿什么去讨伐?如果不成功的话,恐怕祸患更大。
还请陛下慎重考虑,从长计议!”曹髦激动起来,咬着牙说:“我实在是忍无可忍了。
我已下了决心,做好了死的准备,还有什么可怕的?何况我们不一定会死!”说完,他径自入后宫,向太后禀报去了。
王沈和王业清楚地知道曹髦根本不是司马昭的对手,肯定必死无疑。
他们生怕司马昭以后会治他们的罪,立刻溜出大殿,直奔司马昭府中告密去了。
曹髦手持利剑,带了一百多名童仆刚出宫门,迎面遇上了司马昭的心腹贾充奉令带了一队人马赶来。
双方动起手来,曹髦持剑大喝一声:“我乃当朝天子,你们冲入宫中,难道想杀君谋反不成?”这一声大喝把贾充的手下全吓得一动也不敢动,有几个胆小的甚至想转身逃跑。
贾充见这情形,扯着嗓子对一个名叫成济的手下人喝道:“司马公平日里养你们是干吗用的?难道不正是为了今天这样的时刻吗?”成济哆哆嗦嗦地问:“您看该怎么办?是杀还是绑起来?”贾充瞪着眼说:“司马公有令,只要死的。
”成济这才壮起了胆,拿着长矛一直冲到曹髦的车前。
曹髦大声说:“你小子竟敢对我无礼?”谁知话还未说完,已被成济一下子刺穿胸膛,从车上跌了下来,当场断了气。
司马昭没想到曹髦真的被手下人杀死,他有些心慌,更有些心虚。
他马上把大臣们召集起来,装出非常伤心的样子,挤出几滴眼泪,假惺惺地说:“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大臣们心中都明白,却谁也不敢吱声。
司马昭又问老臣陈泰:“发生了这样的事,天下人会怎样看我呢?”陈泰想了想,说:“只有杀了贾充,才可以向世人谢罪。
”这话让司马昭听了不顺耳,他又问:“您再想想,还有什么其他办法吗?”陈泰说:“实在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了。
”司马昭不再吭声,心里暗暗地盘算着这事如何处置才好。
最后,他决定将罪责归于成济一人,下令将成济斩首示众。
就这样,司马昭把杀曹髦的事轻易地掩饰了过去;接着,他立曹奂为帝,即魏元帝。
关于司马昭之心的历史典故小故事魏少帝曹芳恨透了司马家族,结果被废黜,司马师立曹丕的孙子曹髦(mao)为帝。
可是,曹髦空有皇帝的虚名,手中却没有实权,只是个傀儡(kuilei),连任命一个朝廷官员都做不了主。
朝中的全部权力都集中在司马师和他弟弟司马昭手中。
司马昭是司马懿的第二个儿子,哥哥司马师死后,他接替做了大将军。
司马昭同父亲、哥哥一样,工于心计,谋略过人。
司马昭刚刚坐上大将军的宝座,镇东大将军诸葛诞谋反,司马昭率兵讨伐,大胜而归。
司马昭为人奸诈,他认为魏国完全是依靠司马家族才得以有了今天,因此他进进出出都有三千名手执武器的护卫前呼后拥,所有的事情也不禀报朝廷,而直接由他决断。
曹髦做了几年有名无实的皇帝,他对司马昭大权独揽,自己不能亲理朝政,越来越不满,更担心自己有朝一日会像曹芳一样,被司马昭废掉。
他想了好几天,终于作出了决定。
这天,曹髦把平日里还比较听他话的王经、王沈和王业三位大臣召入宫内,从怀中取出事先写好的讨伐司马昭的诏书,说道:“三位爱卿,司马昭大权独揽,野心勃勃,他称帝之心连过路人都知道。
我决不能坐以待毙,等着他来废掉我。
今天,我决定和你们一起去讨伐他!”这就是成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来历。
听了这话,三位大臣呆若木鸡,半晌才回过神来。
王经跪下身,一边叩头一边劝阻道:“陛下,这可万万使不得啊!从前鲁昭公不能容忍季氏专权,结果是失败亡国,被天下人耻笑!现在司马昭专权并非一天两天的事,朝廷中他的爪牙也不是一个两个,而宫中肯听命于您的,实在是太少了!您赤手空拳,拿什么去讨伐?如果不成功的话,恐怕祸患更大。
还请陛下慎重考虑,从长计议!”曹髦激动起来,咬着牙说:“我实在是忍无可忍了。
我已下了决心,做好了死的准备,还有什么可怕的?何况我们不一定会死!”说完,他径自入后宫,向太后禀报去了。
王沈和王业清楚地知道曹髦根本不是司马昭的对手,肯定必死无疑。
他们生怕司马昭以后会治他们的罪,立刻溜出大殿,直奔司马昭府中告密去了。
曹髦手持利剑,带了一百多名童仆刚出宫门,迎面遇上了司马昭的心腹贾充奉令带了一队人马赶来。
双方动起手来,曹髦持剑大喝一声:“我乃当朝天子,你们冲入宫中,难道想杀君谋反不成?”这一声大喝把贾充的手下全吓得一动也不敢动,有几个胆小的甚至想转身逃跑。
贾充见这情形,扯着嗓子对一个名叫成济的手下人喝道:“司马公平日里养你们是干吗用的?难道不正是为了今天这样的时刻吗?”成济哆哆嗦嗦地问:“您看该怎么办?是杀还是绑起来?”贾充瞪着眼说:“司马公有令,只要死的。
”成济这才壮起了胆,拿着长矛一直冲到曹髦的车前。
曹髦大声说:“你小子竟敢对我无礼?”谁知话还未说完,已被成济一下子刺穿胸膛,从车上跌了下来,当场断了气。
司马昭没想到曹髦真的被手下人杀死,他有些心慌,更有些心虚。
他马上把大臣们召集起来,装出非常伤心的样子,挤出几滴眼泪,假惺惺地说:“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大臣们心中都明白,却谁也不敢吱声。
司马昭又问老臣陈泰:“发生了这样的事,天下人会怎样看我呢?”陈泰想了想,说:“只有杀了贾充,才可以向世人谢罪。
”这话让司马昭听了不顺耳,他又问:“您再想想,还有什么其他办法吗?”陈泰说:“实在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了。
”司马昭不再吭声,心里暗暗地盘算着这事如何处置才好。
最后,他决定将罪责归于成济一人,下令将成济斩首示众。
就这样,司马昭把杀曹髦的事轻易地掩饰了过去;接着,他立曹奂为帝,即魏元帝。
关于司马昭之心的历史典故小故事魏少帝曹芳恨透了司马家族,结果被废黜,司马师立曹丕的孙子曹髦(mao)为帝。
可是,曹髦空有皇帝的虚名,手中却没有实权,只是个傀儡(kuilei),连任命一个朝廷官员都做不了主。
朝中的全部权力都集中在司马师和他弟弟司马昭手中。
司马昭是司马懿的第二个儿子,哥哥司马师死后,他接替做了大将军。
司马昭同父亲、哥哥一样,工于心计,谋略过人。
司马昭刚刚坐上大将军的宝座,镇东大将军诸葛诞谋反,司马昭率兵讨伐,大胜而归。
司马昭为人奸诈,他认为魏国完全是依靠司马家族才得以有了今天,因此他进进出出都有三千名手执武器的护卫前呼后拥,所有的事情也不禀报朝廷,而直接由他决断。
曹髦做了几年有名无实的皇帝,他对司马昭大权独揽,自己不能亲理朝政,越来越不满,更担心自己有朝一日会像曹芳一样,被司马昭废掉。
他想了好几天,终于作出了决定。
这天,曹髦把平日里还比较听他话的王经、王沈和王业三位大臣召入宫内,从怀中取出事先写好的讨伐司马昭的诏书,说道:“三位爱卿,司马昭大权独揽,野心勃勃,他称帝之心连过路人都知道。
我决不能坐以待毙,等着他来废掉我。
今天,我决定和你们一起去讨伐他!”这就是成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来历。
听了这话,三位大臣呆若木鸡,半晌才回过神来。
王经跪下身,一边叩头一边劝阻道:“陛下,这可万万使不得啊!从前鲁昭公不能容忍季氏专权,结果是失败亡国,被天下人耻笑!现在司马昭专权并非一天两天的事,朝廷中他的爪牙也不是一个两个,而宫中肯听命于您的,实在是太少了!您赤手空拳,拿什么去讨伐?如果不成功的话,恐怕祸患更大。
还请陛下慎重考虑,从长计议!”曹髦激动起来,咬着牙说:“我实在是忍无可忍了。
我已下了决心,做好了死的准备,还有什么可怕的?何况我们不一定会死!”说完,他径自入后宫,向太后禀报去了。
王沈和王业清楚地知道曹髦根本不是司马昭的对手,肯定必死无疑。
他们生怕司马昭以后会治他们的罪,立刻溜出大殿,直奔司马昭府中告密去了。
曹髦手持利剑,带了一百多名童仆刚出宫门,迎面遇上了司马昭的心腹贾充奉令带了一队人马赶来。
双方动起手来,曹髦持剑大喝一声:“我乃当朝天子,你们冲入宫中,难道想杀君谋反不成?”这一声大喝把贾充的手下全吓得一动也不敢动,有几个胆小的甚至想转身逃跑。
贾充见这情形,扯着嗓子对一个名叫成济的手下人喝道:“司马公平日里养你们是干吗用的?难道不正是为了今天这样的时刻吗?”成济哆哆嗦嗦地问:“您看该怎么办?是杀还是绑起来?”贾充瞪着眼说:“司马公有令,只要死的。
”成济这才壮起了胆,拿着长矛一直冲到曹髦的车前。
曹髦大声说:“你小子竟敢对我无礼?”谁知话还未说完,已被成济一下子刺穿胸膛,从车上跌了下来,当场断了气。
司马昭没想到曹髦真的被手下人杀死,他有些心慌,更有些心虚。
他马上把大臣们召集起来,装出非常伤心的样子,挤出几滴眼泪,假惺惺地说:“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大臣们心中都明白,却谁也不敢吱声。
司马昭又问老臣陈泰:“发生了这样的事,天下人会怎样看我呢?”陈泰想了想,说:“只有杀了贾充,才可以向世人谢罪。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这话让司马昭听了不顺耳,他又问:“您再想想,还有什么其他办法吗?”陈泰说:“实在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了。
”司马昭不再吭声,心里暗暗地盘算着这事如何处置才好。
最后,他决定将罪责归于成济一人,下令将成济斩首示众。
就这样,司马昭把杀曹髦的事轻易地掩饰了过去;接着,他立曹奂为帝,即魏元帝。
11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