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关于母爱的历史典故故事
有关母爱的经典历史故事(精选21篇)

母爱的经典历史故事有关母爱的经典历史故事(精选21篇)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有些成语本就是一个微型的句子。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母爱的经典历史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母爱的经典历史故事篇1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
岳飞投军抗辽。
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
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
临行前,姚太夫人把岳飞叫到跟前,说:"现在国难当头,你有什么打算?""到前线杀敌,精忠报国!"姚太夫人听了儿子的回答,十分满意,"精忠报国"正是母亲对儿子的希望。
她决定把这四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让他永远铭记在心。
岳飞解开上衣,露出瘦瘦的脊背,请母亲下针。
姚太夫人问:"孩子,针刺是很痛的,你怕吗?"岳飞说:"母亲,小小钢针算不了什么,如果连针都怕,怎么去前线打仗!"姚太夫人先在岳飞背上写了字,然后用绣花针刺了起来。
但“国”字没有一点,象征国内无首。
刺完之后,岳母又涂上醋墨。
从此,"精忠报国"四个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飞的后背上。
母亲的鼓舞激励着岳飞。
岳飞投军后,很快因作战勇敢升秉义郎。
这时宋都开封被金军围困,岳飞随副元帅宗泽前去救援,多次打败金军,受到宗泽的赏识,称赞他"智勇才艺,古良将不能过",后来成为著名的抗金英雄,受历代人民所敬仰。
“岳母刺字”的故事,最早见于清乾隆年间,杭州钱彩评《精忠说岳》,该书第22回,回目“结义盟王佐假名,刺精忠岳母训子”。
内容为,岳飞不受杨么的使者王佐之聘,其母恐日后还有不肖之徒前来勾引岳飞,倘若一时失察受惑,做出不忠之事,英名就会毁于一旦。
历史上母慈子孝的故事

历史上母慈子孝的故事e :1、卧冰求鲤晋朝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养他,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的是非。
他因而失去父亲之疼爱,总是让他打扫牛棚。
父母生病,他忙着照顾父母,连衣带都来不及解。
一年冬天,继母朱氏生病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忽然间冰化开,从裂缝处跃出两条鲤鱼,王祥喜极,持归供奉继母。
继母又想吃烤黄雀,但是黄雀很难抓,在王祥担心之时,忽然有数十只黄雀飞进他捕鸟的网中,他大喜,旋即又用来供奉继母。
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
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
有诗颂曰: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2、子路负米仲由是周朝春秋时候鲁国人,字子路。
非常孝敬父母。
他从小家境贫寒,非常节俭。
经常吃一般的野菜,吃得很不好。
仲由觉得自己吃野菜没关系,但怕父母营养不够,身体不好,很是担心。
家里没有米,为了让父母吃到米,他必须要走到百里之外才能买到米,再背着米赶回家里,奉养双亲。
百里之外是非常远的路程,也许现在有人也可以做到一次,两次。
可是一年四季经常如此,就极其不易。
然而仲由却甘之如饴。
为了能让父母吃到米,不论寒风烈日,都不辞辛劳地跑到百里之外买米,再背回家。
冬天,冰天雪地,天气非常寒冷,仲由顶着鹅毛大雪,踏着河面上的冰,一步一滑的往前走,脚被冻僵了。
抱着米袋的双手实在冻得不行,便停下来,放在嘴边暖暖,然后继续赶路。
夏天,烈日炎炎,汗流浃背,仲由都不停下来歇息一会,只为了能早点回家给父母做可口的饭菜;遇到大雨时,仲由就把米袋藏在自己的衣服里,宁愿淋湿自己也不让大雨淋到米袋;刮风就更不在话下。
如此的艰辛,持之以恒,实在是不容易。
后来仲由的父母双双过世,他南下到了楚国。
楚王聘他当官,给他很优厚的待遇。
一出门就有上百辆的马车跟随,每年给的俸禄非常多。
所吃的饭菜很丰盛,每天山珍海味不断。
过着富足的生活。
但他并没有因为物质条件好而感到欢喜,反而时常的感叹。
因为他的父母已经不在了。
关于母爱的中华传统故事

关于母爱的中华传统故事
,伟大而平凡,无私而博大,不求回报。
今天小编在这分享一些关于母爱的中国传统文化故事给大家,欢迎大家阅读!
1、陶母退鱼
晋代名臣陶侃,少年时丧父,家境清贫,与湛氏相依为命。
一次在食用官府的腌鱼时,陶侃念起贫寒中的母亲,于是派人给母亲送去一罐腌制好的鱼。
不料陶母湛氏非但不受,还将陶罐封上退回,并附信责备说:“汝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
”陶侃见状十分愧疚。
就此一生严守母训,为官清正廉洁。
后朝廷对他委以重任,並封他为长沙郡公。
2、欧母画荻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4岁的时候,其父欧阳观去世。
家里非常穷,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他到了入学年龄,母亲满足他写字的愿望。
在冬天的夜里,将炉灰洒在雪地上,借着微亮的月光,用荻草杆当笔,在雪地上一笔一笔地教欧阳修写字、认字,并四处为他借书。
在母亲的帮助下,欧阳修得以博览群书,后来成为大学问家。
3、岳母刺字
南宋时候天下大乱,金兵在边境不断骚扰且准备向南攻打宋,察觉这一情况南宋政府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征兵以抗击金的侵犯。
在河南老家的岳飞听到这个消息便在第一内收拾好东西准备参军。
在临行前一晚岳母在岳飞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字,以期岳飞日后能够为国竭尽忠诚。
历史上母亲教育孩子的故事有哪些

历史上母亲教育孩子的故事有哪些历史上母亲教育孩子的故事有很多,想了解更多的信息吗,和店铺一起看看吧!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历史上母亲教育孩子的故事,希望可以帮到你!历史上母亲教育孩子的故事1、孟母三迁孟子小时候和母亲住在坟地附近,早晚跟祭坟的人学悲号啼泣。
孟母怕耽误了儿子的学业,便搬到屠宰场附近居住。
孟子又学屠宰之事。
孟母再次搬迁,住到学宫附近。
孟子于是跟从学宫中人学习礼仪和文化知识,孟母为给儿子找到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三迁其居,后世传为佳话。
孟母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看到环境对人有潜移默化作用的人。
(《烈女传》)2、买肉啖子孟母不仅重视客观环境对少年孟子的影响,而且十分注重言传身教,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启发教育孟子。
“买肉啖子”的故事,讲的就是孟母如何以自己的言行对孟子施以诚实不欺的品德教育的故事。
有一次,邻居家磨刀霍霍,正准备杀猪。
孟子见了很好奇,就跑去问母亲:“邻居在干什么?”“在杀猪。
”“杀猪干什么?”孟母听了,笑了笑,随口说到:“是给你吃啊。
”刚说完这句话,孟母就后悔了,心想邻居不是为了孩子杀的猪,我却欺骗了他。
这不是在教他说谎吗?为了弥补这个过失,孟母真的买来了邻居的猪肉给孟子吃了。
3、断机教子“断机教子”,讲的是孟母鼓励孟子读书不要半途而废的故事。
孟子少年读书时,开始也很不用功。
有一次,孟子放学回家,孟母正坐在机前织布,她问儿子:“《论语》的《学而》篇会背诵了吗?”孟子回答说:“会背诵了,”孟母高兴地说:“你背给我听听。
”可是孟子总是翻来复去地背诵这么一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母听了又生气又伤心,举起一把刀,“嘶”地一声,一下就把刚刚织好的布割断了,麻线纷纷落在地上。
孟子看到母亲把辛辛苦苦才织好的布割断了,心里既害怕又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忙问母亲出了什么事。
孟母教训儿子说:“学习就像织布一样,你不专心读书,就像断了的麻布,布断了再也接不起来了。
学习如果不时时努力,常常温故而知新,就永远也学不到本领。
关于母爱的中国传统文化故事_历史故事

关于母爱的中国传统文化故事
,伟大而平凡,如润物春雨,似拂面和风。
它无私而博大,不求回报。
今天小编在这分享一些关于母爱的中国传统文化故事给大家,欢迎大家阅读!
1、孔母授学
与孟母教子相比,孔母虽然少了些经典的范例,但是作为一个年轻守寡的女人,能够择良定居、亲临授教、外傅佳堂,成就了中国最伟大的家、思想家。
一代圣人的身后,我们依然可以说,是因为站着一位伟大的母亲。
2、孟母三迁
《》里说:"昔孟母,择邻处。
"孟母三迁便出自于此。
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重担。
为了让孟子拥有一个真正好的教育环境,选择良好的环境,孟母煞费苦心,曾两迁三地。
3、徐母大义
三国时期,曹操为纳徐庶为己用,故挟持徐母写信将其召回,徐母不允,大骂曹操奸恶;拿起砚台,砸向曹操,曹操激怒,欲杀徐母,被谋士程昱劝止,他们用计假冒徐母字迹,写信将孝子徐庶骗回。
徐母见儿子被骗,责骂儿子不聪,自尽而死。
徐庶之母大义凛然,嫉恶如仇,千载之下,谁不为之动容!。
古代十大母爱典故

古代十大母爱典故
一、丈夫玉树临风
昔时,楚国有一位名叫晋陵的母亲,嫁给楚国的郡侯。
晋陵在家中待了几年,老公却不知死活,此时正是战乱的年代。
有一天,一队神秘的千军马得来提示,不久晋陵的老公就要回家了。
晋陵便要求千军马:请找一棵大树当作敬礼,她就在树下迎接她老公回家。
于是,千军马赶紧寻找最佳的玉树。
当晋陵的老公从远处抵达家時,他已经疲惫了。
当他看见这棵玉树,穿过玉树乔木的晋陵,沐浴在阳光下的精致的脸庞,他的心花怒放,立马分外热情,一口拥抱晋陵。
此后,这棵玉树就成为晋 in each other.
爱安等人这个故事,受到了后代人们的热烈反响。
母爱像稠烟,让周围令人安心;母爱像旭日,照耀着一家子的生活;母爱像钢一样坚实,不管什么时候都无界无际。
十、秦晋之变
秦晋之变发生在三国时代,北面的秦国与南面的晋国争夺天下,到处是强弩之末的战火。
最终,秦国的大将韩信对晋国的大将陈平设下阴谋,然后用秦军攻打晋国的锦城,秦军取得最后的胜利,陈平经历了数天的恐怖,走到秦王面前。
秦王急切的问到:“陈平何时可以归顺?”陈平深锁双目,沉默不语,想借着这段时间来拖延时间,让晋军有机会调备,抵抗秦军。
此时,晋军里有一个白袍女子,立刻走上前去,恳求准许陈平回家,回家了以后,再做出判断。
秦王大为感动,给了准许。
女子即是陈平的母亲,在太多疑虑中,母爱终于得到了实现。
古往今来孝亲故事

古往今来孝亲故事
1. 孟母三迁
孟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母亲,她为了让儿子孟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连续三次搬家,以便找到更好的学校和老师。
最终,孟子成为了中国古代最杰出的思想家之一,孟母也因此被誉为“孝母”。
2. 鲁迅与母亲
鲁迅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在他的文学作品中,经常描写他与母亲之间的关系。
在他年轻时,母亲因为患病需要大量的医治,鲁迅孝敬母亲,不断奔走求医,直到母亲痊愈为止。
3. 吕布的孝心
中国三国时期的武将吕布,虽然在战场上凶猛无比,但对于母亲却十分孝顺。
有一次,在战场上,吕布接到消息说母亲病重,他立刻放下兵器,赶回家中去探望母亲,这样的孝心博得了后人的敬佩。
4. 太子和亲
在中国封建时代,太子和亲是一种重要的外交手段,通常要求太子远嫁他国,以此来巩固两国之间的关系。
而明朝的太子朱高煦,在和亲时,表现出了极大的孝心,他在嫁出去之前,亲自走遍宫中的每一个建筑,确定母亲不用来回走动时有一处隐秘所在,以便日后她可以隐居于此,这样一来他就能经常地来探望母亲。
5. 古代哲学家孔子的故事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在他的著作《论语》中,经常强调孝道,他自己也是一个十分孝顺的儿子。
在他年轻时,他家里很穷,他的母亲因为生活拮据,不得不卖去一些贵重的陶器,以供他读书,孔子后来成为了一代圣人,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
古代母爱的故事

古代母爱的故事
古代母爱的故事数不胜数,其中一些感人至深,流传至今。
1.曹操与曹丕的母爱: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军事
将领,他的母亲王氏为他付出了很多。
据传说,曹操年轻时,
家境贫困,曹操上山砍柴,母亲王氏则背着儿子上山挑柴。
在
险峻的山路上,王氏常常背着曹操前行,以保护他免受风霜侵
袭。
这个故事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厚母爱,为他的成就打下
了坚实的基础。
2.萧何与母亲的母爱:萧何是西汉初年的名臣,他的母亲在他小
时候就过世了。
据说,母亲生前告诫他说:“汝若长大成人,不
可忘了恩师、不可辜负贤德,若得知有众多忠臣良将,务必为
之效力。
” 萧何一直将母亲的教诲铭记在心,成为西汉初年的
杰出政治家。
3.文景之母的母爱:汉武帝刘彻的母亲,即文景之母,为了让儿
子能够继位,曾经忍辱负重,被废黜为庶人。
在生活的压力下,
她忍辱负重,百折不挠地支持儿子。
汉武帝即位后,对母亲极
为尊敬,还恢复了她的皇后地位。
这些古代母爱的故事,反映了母亲为子女付出的伟大情感,她们为了子女能够茁壮成长,甘愿牺牲自己。
这种母爱不仅仅是个体的亲情,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弘扬的伦理和道德的象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选关于母爱的历史典故故事
【篇一】精选关于母爱的历史典故故事
孟子是我国着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3岁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
孟母很有教养,非常重视对孟子的教育。
孟家附近有一块墓地,送葬的队伍经常从他家门前走过。
孟子经
常模仿队伍中吹鼓手和妇女哭啼的样子,还不时到墓地上玩死人下葬
的把戏,在地上挖一个坑,把朽木或腐草当作死人埋下去。
孟母对儿
子这样玩耍很生气,认为不利于他读书,便把家迁到了城里。
到了城里孟母要儿子熟读《论语》,像孔子那样做人。
不过他家处
于闹市中,打铁声、杀猪声、叫卖声终日持续,听着听着,他就读不
下去了。
接着,他就和邻居家的孩子玩起了做买卖的游戏,孟母觉得
这个地方,确实很难集中心思读书,便再次搬迁到城东的学宫对面居住。
学宫那里的环境很好,书声琅琅,读书的氛围很浓。
孟子很快的
安下心来读书。
有时,他还向学宫里张望,观看里面的学生是怎样读书,又是怎样跟随老师演习周礼的,回到家里,也模仿起来。
一天,
孟母发现儿子在磕头跪拜,以为他又在玩埋死人的把戏了,心里很难,在听儿子说是在演习周礼后,就又高兴起来。
后来孟母把孟子送进了学宫,学习《诗经》、《尚书》。
“孟母
三迁”教子的故事流传至今。
【篇二】精选关于母爱的历史典故故事
岳飞自从枪挑了小梁王,大闹比武场之后,和牛皋、王贵、汤怀、张显弟兄五人,一起回到家乡河南汤阴,闲居起来。
这时候,北方金国兴起,四太子金兀术率领大兵南侵。
北宋朝廷*
无能,无力抵抗,被金兵占了都城汴梁(今开封),皇帝钦宗、太上皇
徽宗也被掳到北国。
金兵在中原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再加上河南这
个年瘟疫盛行,偏偏又遇大旱,颗粒无收,百姓生在水火之中,苦不
堪言。
岳飞和母亲、妻子在家苦守清贫,甚是凄凉。
王贵、汤怀、牛
皋几个人的父母相继过世,几个人耐不住饥寒,未免去做些不洁之事。
岳飞几次劝他们休取不义之财,他们也不肯听,最后竟一齐去山中落
草了。
岳飞见这般光景,心中悲伤不已。
一天,岳飞正与母亲在家中说话,有人前来叩门。
岳飞把那人接
到屋中,谈话中才知道来人是洞庭湖杨么起义军的部将王佐,因杨么
久慕岳飞文武全才,特差王佐前来聘请前去相助。
当下王佐拿出很多
金银珠宝作为聘礼。
岳飞正色说道:“岳飞生是宋朝人,死是宋朝鬼!”坚辞不收。
王佐无可奈何,最后只得收拾起聘礼回山去了。
王佐走后,岳飞进去将这些细细说与母亲。
岳母听罢,沉思了一会,就让岳飞去中堂摆下香案,端正香烛,随后带媳妇一同出来,焚
香点烛,拜过天地祖宗。
又叫岳飞跪在地上,媳妇研墨。
岳母说道:“孩儿,做娘的见你甘守清贫,不贪富贵,是极好的了。
但恐我死之后,又有些不肖之徒前来勾引,倘我儿一时失志,做出些不忠之事,
岂不把半世芳名丧于一旦?故我今日祝告天地祖宗,要在你背上刺下
‘尽忠报国’四字,愿你做个忠臣,尽忠报国,流芳百世,我就含笑
于九泉了!”岳飞听罢,说道:“母亲说得有理,就与孩儿刺字罢。
”
便将衣服脱下半边。
岳母取过笔来,先在岳飞背上写了“尽忠报国”,然后将绣花针拿在手中,在他背上一刺,只见岳飞的肉一耸,岳母问:“我儿痛么?”岳飞道:“母亲刺也不曾刺,怎么问孩儿痛不痛?”岳
母流泪道:“孩儿,你怕娘的手软,故说不痛。
”说罢,咬着牙根刺
起来。
刺完,将醋墨涂上,使永远不褪色了。
岳飞起来,叩谢了母亲
训子之恩。
这时,宋康王在金陵继位,为高宗。
朝廷传下圣旨,聘召岳飞进
京受职,率兵讨贼,图复中兴,报仇雪恨。
岳飞接了圣旨,即刻收拾
停当。
岳母叮咛孩儿,勿忘“尽忠报国”。
岳飞拜别母亲,又嘱咐了
妻子,这才上马进京去了。
这以后,岳飞领兵几次大败金兵,力图恢
复中原,不料朝廷奸臣宰相秦桧一伙,私通金国,陷害忠良。
他们把
岳飞骗进京,诬他谋反,下在狱中。
审讯中,岳飞脱下上衣,露出背
上“尽忠报国”四个赫然大字,凛凛正气,贯冲斗牛。
但*猖獗一时,
岳飞终被害死于风波亭。
不过,岳母训子报国的故事和民族英雄岳飞
的美名却千古流传。
【篇三】精选关于母爱的历史典故故事
欧阳修之母郑氏,她只读过几天书,但却是一位有毅力、有见识、又肯吃苦的母亲。
欧阳修4岁时父亲去世,母亲独自辛苦将他抚养长大。
欧阳修的父亲当过地方官,去世后,家境逐渐贫寒,孤儿寡母生
活非常艰难。
欧阳修五岁时,欧母便教他读书识字、做人处事的道理。
仅仅当
时家里穷,没钱买笔墨纸砚,欧母只好用芦苇杆代替,然后在地上铺
一些沙,把地当纸,一笔一画地教欧阳修写字。
这就是后人传为佳话
的“画荻教子”。
郑氏还经常以欧父的为官事绩告诫欧阳修,一定要廉洁奉公,乐
于助人。
欧阳修在当官期间,积极支持范仲淹维持新法,后所以被贬职。
但欧母并没有抱怨儿子的仕途不济,而是宽慰儿子说:“你为正
义被贬职,不能说不光彩。
我们家过惯了贫寒的生活,你只要思想上
没有负担,精神不衰,我就高兴。
”
有母如此,儿子焉能不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