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故事大全
古代典故20个小故事

古代典故20个小故事第一篇:古代典故20个小故事典故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
下面是小编搜集的古代典故20个小故事,欢迎查看!1.疑邻盗斧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
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
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
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2.揠苗助长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
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
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
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3.不可救药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
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
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
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
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
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
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
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
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
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4.乘风破浪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
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
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5.一衣带水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
中国历史典故大全【5篇】_中国历史典故一分钟诵读

中国历史典故大全【5篇】_中国历史典故一分钟诵读历史文化总是那么的吸引人们的眼光,中国历史典故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关于中国历史典故大全【5篇】_中国历史典故一分钟诵读,作为参考,希望你喜欢。
乌鸟私情【出处】(晋代)李密《陈情表》。
【释义】乌鸟:古人传说,小乌能反哺老乌。
比喻侍奉尊亲的孝心。
【历史典故】李密,名虔,字令伯,武一一人,西晋文学家。
李密从小境遇不佳,出生六个月就死了父亲,四岁时舅父又强迫母亲何氏改嫁。
他是在祖母刘氏的抚养下长大成一人的,李密以孝敬祖母而闻名。
相传,祖母生病的时候,李密痛哭流涕,每天晚上衣不解一带,守在祖母的身旁,侍奉其左右。
所有的食物、汤药,一定要先自己尝过,然后才给祖母进食。
蜀国灭亡后,晋武帝准备让李密做太子洗马这个官,郡县不断催促他前去任职。
这时,李密的祖母已九十六岁,年老多病,李密舍不得离开祖母,于是,就上书给晋武帝,陈述家里情况,说明祖母年老多病,需要人侍奉,这就是著名的《陈情表》。
李密在《陈情表》中恳切地说:“如果没有祖母就没有今天的我,今天祖母需要我,否则就不能安度晚年。
据说乌鸦都知道喂养衰老的母鸟,人岂能不如鸟呢?况且陛下是以孝道治理天下的,许多官员都受到您的垂怜,何况我比他们更加特别。
我请求陛下准许我奉养祖母,让她安度晚年!”《陈情表》言语恳切,委婉动人,晋武帝看了,为李密对祖母的一片孝心所感动,赞叹李密“不空有名也”,不仅同意暂不赴诏,还嘉奖他孝敬长辈的诚心,赏赐一奴一婢二人,,并指令所在郡县,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
惊弓之鸟解释: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
原指以巧制胜,现以“惊弓之鸟”来形容受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反过来说,它启示我们做人做事要光明磊落,品行端正,方能心安理得,问心无愧。
俗话说的“未作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就是这个道理,也是与做贼心虚恰恰相反的意思。
成语故事:更羸(léi)陪同魏王散步,看见远处有一只大雁飞来。
10个历史典故故事简短

10个历史典故故事简短中国常见历史故事【5则】10个历史典故故事简短篇1图穷匕见: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前往秦国去刺杀秦王赢政,演出悲壮的一幕。
荆轲告别太子丹时,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到了秦国,荆轲以重金收买秦王宠臣,得见秦王。
荆轲假称要向秦王赢政献上督亢地区的地图,当赢政打开地图时,荆轲抓起卷在地图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
秦王大惊,猛地挣脱。
荆轲被秦的武士所杀。
10个历史典故故事简短篇2大义灭亲:这个故事就比较有名了,在〈东周列国志〉上也有记载,不过我要讲的则是出自〈左传隐公四年〉:春秋时,卫国石蜡之子石厚,与公子州吁共谋杀君篡位。
石厚为了安定国内人心,去求计于自己的父亲。
石蜡因之而设计,借陈桓公的帮助,乘他们到陈国之机,逮捕了州吁和石厚。
卫国派人到濮杀死了州吁,石蜡派家臣到陈杀死了石厚。
《左传》因此称赞道:“君子曰:‘石蜡,纯臣也。
恶州吁而厚与(同与,就是一同处死的意思)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大义灭亲”原指为君臣大义而灭父子私情,后用以泛指炎维护正义而不徇私情。
10个历史典故故事简短篇3王侯将相:秦朝末年,统治阶级的残暴统治造成民不聊生。
为了修筑北方的长城,募集许多劳工。
陈涉、吴广等因为大雨延误行程,按律当斩,他们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于是揭竿而起,其他豪杰也蜂拥而起,起义军迅速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10个历史典故故事简短篇4脸上打草稿北宋时有个叫陆东的,在苏州做官。
某次断案,他判一个犯人流放,当时流放是要在脸上刺字的。
陆东让人在犯人脸上刺上“特刺配某州牢城”几个字。
刺完了,手下一个幕僚说,大人不对啊,不能用“特”这个字。
但凡用这个字的都是朝廷一时旨意,这个犯人只是流放罪不能用这个字。
陆东一听,赶紧叫人把那犯人又拉回来,把“特刺”二字划掉,改成“准条”,重新刺字。
估计这犯人得是有一张高晓松式是大脸,不然恐怕刺不下这么多字。
陆东给犯人刺字刺两回这事在当时广为流传,没少被人笑话。
历史典故故事6篇

历史典故故事6篇历史典故故事篇一鸿门宴这个故事发生在陈胜吴广起义后的第三年(公元前206年)。
陈胜吴广起义后,各地云起响应,其中有楚国贵族出身的项梁、项羽叔侄,有农民出身的刘邦。
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梁扶楚怀王的孙子名叫熊心的人作了楚王,刘邦也投靠了项梁。
公元前207年,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等去救援被秦军围困的赵国,同时派刘邦领兵攻打函谷关。
临行时,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便封为关中王。
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出咸阳,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
这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暗中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
项羽听了,更加恼怒,决定第二天发兵攻打刘邦。
张良向刘邦分析,不宜和项羽硬拼,刘邦只得退出咸阳,回师霸上,更知道自己军力不及于项羽四十万大军,刘邦更把在咸阳所得一切,原封不动的送到项羽营中,更说愿让项羽称关中王。
范增已觉出刘邦必成大器,便命项羽设下鸿门夜宴,一心诛除刘邦,但此事为项伯知悉,项伯顾念和张良故人之情,向刘邦大军报讯。
刘邦知道这鸿门宴是去不得的凶险之地,但张良却表示不去便只有死路一条,赴会也许能有生机,刘邦无奈只得应约前往。
鸿门宴当日,范增早已布下天罗地网,定要把刘邦人头留下,谁知刘邦竟以一跪化解了项羽之怨恨,范增便再命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一心要在席中把刘邦刺死,可是还是被项伯和樊哙给刘邦解了围,刘邦终于更借往如厕而逃遁而去。
回到军中后立即将曹无伤诛杀。
历史典故故事篇二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之弟,周成王之叔。
武王灭商两年后去世,年幼的成王即位,不能理政,周公代成王摄政,当时天下很不平静,武王的弟弟管叔、蔡叔不服,阴谋作乱;商后裔武庚图谋反叛复国。
周公在内忧外患的情势下摄政,对内勤政仁治,对外镇压叛乱,夙夜操劳,食不甘味,礼贤下士,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周公为了国家兴旺,十分珍惜人才,热心接待来宾,甚至到了“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的程度。
“握发吐哺”后指贤相勤政爱民,为国殚尽竭虑,废寝忘食,公而忘私,忠心耿耿。
历史上的十大典故

历史上的十大典故1. 赔了夫人又折兵这个典故出自于《史记》中的楚汉争霸篇。
故事发生在汉武帝时期,当时汉朝与楚国的百姓打了一场战争,汉朝送了美女专门来诱惑楚国将领项羽,结果成功了。
但在项羽兴高采烈地领军出征的时候,被送来的美女却跟汉朝的将领长安公主逃跑了。
最后,项羽兵败,典故就出现了。
2. 鎏金缕这个典故出自于《魏书》中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汉朝时期,当时南匈奴的单于受到了汉朝的威胁,最后选择了向汉朝献上“鎏金缕”,以换取汉朝的和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外交中的礼物和饰品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
3. 卧薪尝胆这个典故出自于《史记》中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公元前400年左右,楚国将领范蠡带着想要为国家效力的年轻人去了距离楚国很远的岭南地区,在那里经历了卧薪尝胆的磨炼。
最后,他们以自己的勇猛和智慧终于为楚国谋得了一场大胜利。
4. 楚河汉界这个典故出自于《史记》中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楚国和汉国之间有一个叫做“河界”的地方,楚国将领屡次挑战汉国,汉将韩信和张良合作,最终化解了危机,以巧妙的计谋击败了楚国军队,从此“楚河汉界”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5. 精卫填海这个典故是一个古老的传说。
它讲述的是一只小鸟精卫因为想要将大海填平,它一边用口中的小石头填海,一边用翅膀拍打着海水。
这个典故可以理解为一种勇气和坚韧的象征。
6. 鸿门宴这个典故出自于《史记》中的故事。
据说当时项羽和刘邦在鸿门宴上,刘邦通过一系列的策略,将项羽英雄气概和权力欲望胜过头,最终让他在鸟尽弓藏的局面下,被刘邦打败。
7. 见龙首必思其尾这个典故出自于《庄子》中的故事。
故事讲述了一个看到龙头的人,如果他没有看到龙尾,那么他一定会脑补一下龙的整个形象,仿佛说从龙头到龙尾都在他的脑海中出现。
8. 指鹿为马这个典故出自于《史记》中的故事。
当时汉武帝听说他的亲信大臣曲许背叛了他,为了测试曲许是否忠于自己,他让曲许看到一只鹿,却说是一只马,曲许没有说出实情,从此失去了汉武帝的信任。
15个历史典故

15个历史典故1. 南柯一梦南柯一梦,出自唐代文学家姚合的《南柯记》,形成了一个流传至今的典故。
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官员奉命前往南柯山寻找丢失的玉玺,却在路途中被酒鬼所迷惑,最终醒来时发现自己的搜寻只是一场梦幻。
这个故事被形容为一个人在追求虚假的荣华富贵,最终忘记真正的目标和价值。
2. 滴水穿石滴水穿石出自《战国策》中的故事,形容毫不间断的努力能够取得惊人的成就。
一个滴水的力量长期作用于一块石头上,最终可以让石头磨损。
3. 孟母三迁孟母三迁,也是一个流传至今的典故。
故事讲述的是孟母为了让其子孟子能够学习到优良的教育,多次迁居。
这件事告诉人们,教育之重要,父母的关注和付出可以让孩子的未来更加光明。
4. 别有用心别有用心,是一个形容人的意图截然不同于表象的行为。
这个词语的典故出自《列子》中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个智者通过举筷子的形式,指出一个人的真实意图,提醒人们不要被外在的表象所迷惑。
5. 坐井观天坐井观天出自《庄子》中的故事。
原意是指一个人把自己限制在狭小的空间内,无法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认识。
这个典故被用来形容一个人缺乏开阔的思想和见识。
6. 望洋兴叹望洋兴叹出自元代文学家冯梦龙的《古今谭概》。
这个典故形容一个人虽然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但却无能为力,感到很沮丧和无望。
7. 狐假虎威狐假虎威形容一个弱者在借助强者的声威来吓唬他人,以此来获得权势、地位和收益。
8. 一叶知秋一叶知秋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原意是指一片叶子的颜色变化,可以预示着整个秋季的气象和氛围变化。
这个典故被用来比喻通过一点细节,可以看出整个事物的走向和结果。
9. 画蛇添足画蛇添足出自《庄子》的故事。
讲述的是一个人已经画好了蛇,却还要加上蛇的足部,因为他认为这样更好看。
这个典故被用来形容一个人不必要的行动,会让事物变得更加糟糕。
10. 前怕狼后怕虎前怕狼后怕虎用来形容一个人在面对多种责难或威胁时,表现出的胆小和退缩。
11. 横眉冷对千夫指横眉冷对千夫指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形容一个人面对众人的质问和指责,依然保持从容和冷静。
中国历史故事精选大全5篇

中国历史故事精选大全5篇中国历史故事精选大全5篇历史故事在文化传承、思索启发、人文素养培育、借鉴指导和爱好激发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今日我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中国历史故事精选大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中国历史故事精选大全(精选篇1)刘邦,秦末沛县丰邑人。
早年任沛县泗水亭长时奉命押送一批劳工去骊山为秦始皇修筑陵墓,途中很多劳工趁机脱逃。
刘邦暗想即使到达骊山,劳工也都逃光了,无法交差。
于是在芒砀山泽前休息进食,晚上释放全部的劳工说、“你们各自逃命去吧!我从今也逃亡去了。
”劳工中有十几位壮士见刘邦宽宏大度,豪爽义气,便情愿追随他。
晚上,刘邦喝了不少酒,乘着酒兴连续赶路。
月色苍茫,小径曲折。
在逃往芒砀山泽的小路上,走到前面的人突然惊叫一声,忙回头向刘邦报告、“前面有一大蛇挡道,请绕道而行吧!”刘邦醉意朦胧,朗声大笑道、“英雄豪气,所向披靡,区区一蛇,安敢挡吾道路?”说话间,拨开众人,仗剑前行,果见一巨蛇横卧路中,摇头摆尾。
刘邦正欲用剑砍去,只见那白蛇道、“我乃贵为天子,焉游四海,诛秦平分天下。
”刘邦不允,白蛇道、“你斩吧,你斩我头,我乱你头,你斩我尾,我乱你尾。
”刘邦酒壮英雄胆,说、“我不斩你头,也不断你尾,让你从中间一刀两断”。
说吧一剑下去把白蛇斩为两段,立刻蛇血喷溅,染红了土地,至今这里长出的草还是红的。
白蛇化作一股青气漂浮空中,喊道、“刘邦还吾命来,刘邦还我吾命来。
”刘邦道、“此处深山野林怎还你命,待到平地准还你命来。
”刘邦贵为大于,金口玉言,后来王莽篡权杀了汉平帝,把四百年的汉室分成两半。
传奇王莽乃是白蛇投世,至此也算还了刘邦所许之愿。
此是后话。
刘邦斩蛇之后,连续前行,又行数里,酒劲上涌,醉卧道旁。
其次天早上,有人经过斩蛇之处,见一老妪痛哭不已,问道、“你为什么痛哭?”老妇人道、“我儿子被人杀了。
”行人问道、“是谁杀的?”老妇人道、“我儿子本是白帝子,在此化蛇挡道本是向赤帝子讨封而来,却被赤帝子杀了。
中国经典历史典故大全

中国经典历史典故大全中国经典历史典故大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比较著名的历史典故有哪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中国经典历史典故大全,欢迎阅读与收藏。
1、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曾多次通婚。
晋献公曾将女儿嫁给秦穆公。
后献公妃子骊姬为乱,迫害献公之子申生、重耳。
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流亡到秦国时,秦穆公将自己的女儿文赢并同宗四女嫁给了重耳。
公元前636年,穆公帮助晋国流亡公子重耳回国做了国君,成就了“秦晋之好”。
2、楚王问鼎《左传》记载,春秋时楚庄王曾率兵北伐至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不得不派王孙满前去犒劳楚军,而楚庄王竟骄横地向王孙满询问周朝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轻重。
王孙满回答说“在德不在鼎”。
鼎是古代国家的权利的象征,楚庄公问鼎之轻重,有取代周室之意,“问鼎中原”源于此。
3、炎黄子孙大约四千多年前,轩辕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
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二族又融合在一起,所以中华民族又称为炎黄子孙。
4、周公吐哺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
他曾两次辅佐武王伐纣,武王崩,又辅佐成王摄政,制礼乐,天下大治。
据说他“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成为礼贤下士、求才若渴的典范。
5、管鲍之交指春秋时期,齐国齐桓公的两位贤臣管仲和鲍叔牙之交。
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公子小白成为齐桓公后,公子纠死,管仲被囚禁了起来。
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了管仲。
后管仲在齐国为相掌政,助齐桓公成为霸主。
管仲曾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6、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春秋五霸指春秋时期五次诸侯会盟的盟主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公,一说指齐桓公,晋襄公,楚庄公,武王阖闾,越王勾践。
战国七雄指战国时期的七个最强的诸侯国齐、楚、燕、韩、赵、魏、秦。
7、合纵连横自秦孝公起,强大的秦国便有了统一天下的雄心,在纵横家苏秦的游说主张下,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结成联盟,“合纵”抗秦,秦谋士张仪则提出远交近攻的策略,用“连横”瓦解联盟,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典故故事大全
一:黄梁梦-竹篮打水一梦枕黄梁
在唐代,有一位姓卢的读书人。
这一年,卢生要进京考取宝名,走到邯郸时天已到中午了。
于是,他在邯郸北边找了一家客店,住下来歇歇脚。
恰巧,一位姓吕的道士吕翁也住在客店里。
于是,卢生和吕翁就坐在一张席子上,说东道西地谈起来。
卢生看看自己身上破旧的衣服,叹口气说:“我是一个读书人,本应当早早考取宝名,做上高官,痛痛快快过一生。
可是我没有赶上好运气,直到现在还这样穷困,真叫人伤心啊!”听了卢生的话,吕翁笑了笑说:“我们这样不是也很好吗?不过你想得到荣华富贵,我可以满足你的欲望。
”说着,从挎袋里掏出一个青磁枕头,递给卢生说:“你枕上这个枕头睡一觉,就什么都有了。
”这时,店主人正在生火做饭,洗好的黄梁米刚刚下到锅里。
卢生枕上吕翁给自己的青磁枕头,不久就进入梦乡。
卢生梦见自己先是娶了一位富贵人家的小姐,妻子不但美貌动人,而且陪嫁了许多东西,家里很快富裕起来。
第二年,他进京赶考考中了进士,不久又做了京城里的长官。
后来,他因领兵打仗有功,受到皇帝的奖赏,并做了朝中最高的宰相官,掌握着朝中的大权。
他吃的是山珍海味,住的是亭堂楼阁。
出门有兵马前呼后拥,回来后有美女陪伴。
他有5个儿子,个个都有学问和才干,而且都做了官。
他的5个儿子又生有十几个孙子,真是子孙满堂,福禄齐全,享受到了人间的奢华富贵生活。
他一直活了80多岁,才辞官不做了。
正在这时,一声鸡叫,卢生从梦中醒来。
他睁眼一看,吕翁仍然坐在旁边,自己身上还是那身破旧衣服。
店主人家蒸煮的黄梁饭冒着热气,还没有熟呢!
现在,在邯郸市北不远处,还有卢生祠。
人们还沿用“黄梁梦”、“梦黄梁”、“黄梁美梦”、“邯郸梦”来比喻不切合实际的幻想,或是某种欲望的破灭。
二:多行不义必自毙
释义:坏事干多了,结果是自己找死。
语出:先秦·左丘明《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
春秋时期,郑国君王郑武公有两个儿子,一个称“庄公”,一个称“共叔段”。
郑武公死后,由他的大儿子郑庄公继位。
可是庄公的弟弟共叔段在偏爱他的母亲姜氏的支持下,竭力扩充自己的封地,积极进行夺取王位的准备工作。
郑庄公的大臣祭仲知道后,力劝庄公,说:“君王要及早安排啊,共叔段的势力已经很强了,再这样下去,您的王位会被他篡取的!”
庄公听了,却道:“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意指:一个人若不仁义的事情做多了,必定会自取灭亡,你就等着吧!
丙真,共叔段的势力在不断扩大,将郑国的西、北部边境招于自己门下,直至廪延。
同时,他在不停地修筑城池、屯田积兵,并让其母亲姜氏里应外合,攻下郑都。
庄公早有防备,趁共叔段进军郑都时,出奇兵攻其窝穴。
长久受共叔段压迫的农民们
也参与战斗,使共叔段兵败,逃亡他处,而庄公出军追杀,最后使共叔段走投无路,被逼
自杀。
三: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语出] 北齐·杜弼《为东魏檄蜀文》:“但恐楚国亡猿,祸延林木;城门失火,殃及
池鱼。
”
迸时候有座城市,城门楼起了大火,不远处池里的鱼儿们张望着;“看出什么事了?”
鱼儿们问。
“城门着火了。
”一条鱼说:“能救救就好了。
”“该你什么事,多管闲事,
咱们看热闹吧,我们在水里又烧不到咱们,快看呢,哈哈……”“你这样幸灾乐祸不好吧?”“那有什么的?”话音未落,一群军兵来取水灭火,结果把水都提干了,剩下少许水
又浑又脏。
鱼儿们苦不堪言。
其中一条鱼说:“自私的家伙,你还高兴不高兴了?”“好
倒霉啊!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
四: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旧时指一般人犯错误是难免的。
语出先秦·左丘明《左传·宣公二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
晋灵公生性残暴,时常借故杀人。
一天,厨师送上来熊掌炖得不透,他就残忍地当场
把厨师处死。
两个宫人奉命把尸体装在筐里,抬到宫外去埋葬。
正好,尸体被赵盾、士季两位正直的大臣看见。
他们了解情况后,非常气愤,决定进
宫去劝谏晋灵公。
士季先去朝见,晋灵公从他的神色中看出是为自己杀厨师这件事而来的,便假装没有看见他。
直到士季往前走了三次,来到屋檐下,晋灵公才瞟了他一眼,轻描淡
写地说:“我已经知道自己所犯的错误了,今后一定改正。
”
士季听他这样说,也就用温和的态度道:“谁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能改正,那就最
好了。
如果您能接受大臣正确的劝谏,就是一个好的国君。
”
但是,晋灵公并非是真正认识自己的过错,行为残暴依然故我。
相国赵盾屡次劝谏,
他不仅不听,反而十分讨厌,竟派刺客去暗杀赵盾。
不料刺客不愿去杀害正宜忠贞的赵盾,宁可自杀。
晋灵公见此事不成,便改变方法,假意请赵盾进宫赴宴,准备在席间杀他。
但
结果赵盾被卫士救出,他的阴谋又未能得逞。
最后,这个作恶多端的国君,终于被一个名
叫赵穿的人杀死。
五:五十步笑百步
梁惠王好驱使百姓与邻国打仗。
有一次梁惠王召见孟子,问道:“我在位,对于国家
的治理,可以说是尽心尽意的了。
河内今河南省黄河北岸常年发生灾荒,收成不好,我就
把那里的一部分老百姓迁移到收成较好的河东去,并把收成较好的河东地区的一部分粮食
运到河内来,让河内发生灾荒地区的老百姓不致于饿死。
有时河东遇上灾年,粮食歉收,
我也是这样,把其他地方的粮食调运到河东来,解决老百姓的无米之炊。
我也看到邻国当
政者的作法,没有哪一个像我这样尽心尽意替自己的老百姓着想的。
然而,邻国的百姓没
有减少,而我的百姓也没有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我就用打仗来打个比方吧。
战场上,两军对垒,战斗
一打响,战鼓擂得咚咚地响,作战双方短兵相接,各自向对方奋勇刺杀。
经过一场激烈拼
杀后,胜方向前穷追猛杀,败方就有人丢盔弃甲,拖着兵器逃跑。
那逃跑的士兵中有的跑
得快,跑了一百步停下来了;有的跑得慢,跑了五十步停下来了。
这时,跑得慢的士兵却
为自己只跑了五十步就嘲笑那些跑了一百步的士兵是胆小表,您认为这种嘲笑是对的吗?”
梁惠王说:“不对,他们只不过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是这也是临阵脱逃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明白了这其中的道理,那么就无须再希望您的国家的老百姓比邻
国多了。
”
这篇寓言故事说明:看事物应当看到事物的本质与全局,不能只看表面和局部。
邻国
国君不管灾荒年间老百姓的生活,是不爱百姓的国君。
梁惠王常调动百姓去打仗,致使民
不聊生,仍然是不爱百姓的国君。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