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董邵南序(上课)
《送董邵南序》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送董邵南序》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送董邵南序》。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并欣赏韩愈的文风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历史、文化、艺术等多个角度来欣赏和评价韩愈的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朋友深厚的友情和离别时的不舍。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分析韩愈的文风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
2. 深入欣赏和评价韩愈的作品。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和翻译。
2. 相关的历史、文化、艺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韩愈的生平和作品特点。
1.2 学生齐读课文《送董邵南序》。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主学习课文,解决字词句的理解。
2.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疑问。
3. 合作探讨3.1 学生分组讨论,深入分析课文内容。
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探讨。
4. 欣赏评价4.1 教师引导学生从历史、文化、艺术等多个角度欣赏韩愈的文风和修辞手法。
4.2 学生分享对课文的欣赏和感悟。
5. 课堂小结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5.2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分享收获。
6. 作业布置6.1 学生背诵课文《送董邵南序》。
6.2 学生写一篇关于《送董邵南序》的赏析文章。
7. 课后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效果,总结教学经验,调整教学方法,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6.1 教师引导学生将《送董邵南序》与其他送别文章进行对比,如王勃的《滕王阁序》、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6.2 学生分析不同文章的送别情感和艺术特色。
2. 文化探究6.1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唐代的送别文化,如送别的礼仪、诗词等。
高中语文 专题六 第19课 送董邵南序课件 苏教版选修《

思维导图
怀郁抱郁利适器兹土鼓励、慰藉→必有合也
名送实留
风今俗不与异化于移古易所云提醒、告诫→能否如愿未卜
吊观望屠诸狗君者启发、明意→为天子效力
①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 怎么 1.恶②厌吾恶非,恶.嫉此妒而逃之《送李愿归盘古序》
③伐去恶.木《钴潭西小丘记》 丑 , 劣 , 不 好 的
① ②然 秦吾 王尝 以闻 十风 五俗 城与 请化 易.移 寡人 易.之璧改变《廉颇蔺相如列传》 2.易 交换
③ ④高 岂祖 得为 之亭 难长 而, 失素 之易 易. .诸 欤吏 《《 〈高 伶祖 官本 传纪 〉》 序》 看 不容 起易
专第 题 19 六课
助读新课起航 识记知识必备 探究文本研读 应用体验之旅
资料助读 课文对译
重点探究 感悟韩愈(见《原毁》)
相关背景
董邵南,寿州安丰(今安徽寿县)人,是韩愈的朋友。他是个孝亲 而好学的读书人,长期在故乡农村从事农业劳动。贞元年间,他 到长安应进士试,而考试的结果却是一再落榜,为了谋求出路,
⑤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 谢 罪
⑥太后使告代王,欲徙王赵,代王谢.,愿守代边
《吕太后本纪》 推 辞
1.文章第一句“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在全文中有什 么作用?
明确:开头的“古称”中的一个“古”便成留的原因之一。 同时, 这也为下文进一步释“留”做了重要的伏笔。
4.作者委托董生做哪两件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意图? 明确:(1)凭吊望诸君乐毅之墓。(2)向隐居的感慨悲歌之 士致意,希望他们出来为朝廷效力。 揭示文章主旨,表达作者写文章的目的:希望董生不去 燕、赵。
写法鉴赏 1.波澜起伏 作者把自己的意思分成三层来说:先说从古代的河北来看,
送董邵南序

《送董邵南序》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本课文体知识;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认识本文名送实留、含蓄委婉的表达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理解重点词语疏通文意;结合本文写作背景揣摩作者写作意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中流露出的真诚的友情。
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写作背景揣摩作者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认识本文名送实留、含蓄委婉的表达特点。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引导教学法。
教学时间:2课时教材分析:这篇短文寥寥一百五十字,虽短小却极尽精妙,情感真切而又表意委婉。
对于学生来说,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章表层意思并不是非常困难,但要理解文章主旨,就必须要弄清董邵南“游河北”的缘由,了解当时的写作背景和作者韩愈的政治观点。
据史书记载,唐贞元年间,“仕途道塞,奏请难行”,而藩镇又“竞引豪杰为主谋”,因此许多不得志的士人相继去投奔藩镇,使得藩镇势力日益恣横。
韩愈坚决反对藩镇割据,主张维护国家统一,希望统治者能广招贤才。
但面对事实,他经常感到失望。
处在这种政治背景下的董邵南尽管从小好学苦读,怀抱杰出才能,但几次赴长安应试都落榜。
为了谋求出路,他将投奔河北藩镇。
作为董邵南的朋友,韩愈不赞成董邵南投奔藩镇,去为不臣于朝廷的割据者效力,但他又同情董生的遭遇,且无力解决他的政治出路,故写此赠序。
所以在学本文前,必须先交代文章的写作背景。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文体知识;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教学重点: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表层意思。
教学方法:小组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进一步理解课文,结合写作背景揣摩作者写作意图,认识本文名送实留、含蓄委婉的表达特点。
教学重点:结合本文写作背景揣摩作者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认识本文名送实留、含蓄委婉的表达特点。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设疑导拨法。
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原文及鉴赏

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原文及鉴赏【导语】:〔唐〕韩愈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送董邵南序课件

3
促进文化交流
《送董邵南序》作为经典文学作品,可以成为跨 文化交流的桥梁,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沟 通。
当代社会如何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教育引导
媒体宣传
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途径,加强对 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其对优秀传 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如电视、网络等,加 大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提高其社 会认知度和影响力。
感真挚、意境深远。
唱歌送别
古代还有唱歌送别的传统,通 过歌声传递情感,表达对友人
的祝福和留恋。
05
跨文化对比与影响研究
中西方送别文化差异比较
表达方式差异
01
中方注重情感表达,言辞含蓄;西方更注重直接表达,言辞明
确。
礼物赠送习俗
02
中方在送别时通常会赠送礼物,表示尊重和关心;而西方则较
少有此类习俗。
唐代古文运动
唐代古文运动是唐代中期以及宋朝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 革运动。因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
韩愈生平及成就
韩愈简介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 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 自称“祖籍昌黎郡”,世称“韩昌黎” 、“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大臣,文学 家、思想家、政治家,秘书郎韩仲卿之 子。
人才观念探讨
德才兼备
文章强调董邵南德才兼备,是儒 家理想中的人才典范。
举贤任能
文章体现了对举贤任能思想的认同 ,认为应当选拔任用有才能的人。
人才流失之叹
文章对董邵南的离去表示惋惜,反 映了当时社会对人才流失的忧虑。
对现实社会批判意义
社会不公
文章揭示了当时社会存在的不公 现象,如人才被埋没、小人得志
送董邵南序_课件

二读:探究问题 1.董生想去燕赵谋职的原因是什么? A
(1)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 。 (2)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
2.“吾知其必有合也”原因是什么?
B
(1)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 (2)怀抱利器 。 (3)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 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 ?
3.文中两处“董生勉乎哉!”表
第二段
夫(fú)以子之不遇 时,苟慕义强仁者皆 爱惜焉。矧燕、赵之
凭你这样的才能,而不遇于 时,如果是仰慕而勉力实行 仁义的人,都会同情怜惜你 士出乎其性者哉!然 的。何况燕、赵豪侠之士奉 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 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 行仁义是出于他们的本性呢! 所云邪?聊以吾子之 然而,我曾听说风俗是随着 教化而改变的,我哪能料想 行卜之也。董生勉乎 现在比古时所说的有没有两 哉! 样呢?姑且凭你此行去证实 吧。董生,努力吧!
唐代中期,“安史之乱”虽已平息,藩镇名义上 仍是朝廷的封疆大吏,他们凭借自己的军事力量割 据一方,专横跋扈,势力日渐强大,并且父子相传, 不服从朝廷调遣。当时的河北藩镇割据一方,有些 不得志之士则寄身于地方藩镇,以谋求个人出路。 韩愈坚决反对藩镇割据,主张维护国家统一,希望 统治者能广招贤才。但面对事实,他经常感到失望。 处在这种政治背景下的董邵南尽管从小好学苦读, 身怀杰出才能,但几次赴长安应试都落榜。为谋求 出路,他欲投奔河北藩镇。作为董邵南的朋友,韩 愈本不赞成董邵南投奔藩镇,去为不臣于朝廷的割 据者效力,但他又同情董生的遭遇,且无力解决他 的政治出路,故怀着复杂的心情写此赠序。
作者委托董生到河北后替他做什么事? 有何用意?
一是凭吊乐毅之墓;二是向隐居在民间的“感 慨悲歌之士”致意,希望他们为朝廷效力。 其深沉含义是,既然燕赵的“感慨悲歌之士” 应到长安来,董生还有理由离开长安去燕赵 呢?
古诗文系列课件模板-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古诗文系列: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译文:
燕赵一带自古就称说多有慷慨重义、 悲壮高歌的豪杰之士。董生参加进士考试, 接连几次未被主考官录取而不得志,怀抱 着杰出的才能,心情忧郁地想去燕赵地区 (谋职)。我料知他此去一定会有所遇合, (受到赏识)。董生努力吧!
像你这样不走运,即使一般仰慕正义、 力行仁道的人都会同情爱惜你的,更何况 燕赵一带豪杰之士的仰慕仁义是出自他们 的本性呢!然而我曾听说风俗是随着教化 而改变的,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的风气跟古
古诗文系列: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作者简介: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 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 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 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 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 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古诗文系列: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古诗文系列: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译文:
董生努力吧! 我因为你的这次前往而产生一些感想。
请替我凭吊一下望诸君(乐毅)的墓,并 且到那里的集市上去看看,还有像过去的 屠狗者一类的埋没在草野的志士吗?替我 向他们致意说:“有圣明的天子在上面当 政,可以出来做官(为国家效力)了!”。
古诗文系列: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 士,屡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 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 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 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 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 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古诗文系列: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苏教版语文选修《送董邵南序》ppt课件1

祭拜,凭吊
•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D ) A.本文采用了“古”与“今”的对比。 B.表达了作者对董邵南怀才不遇的同情。 C.本序是为送别而写的。 D.作者坚信董邵南到河北后一定会做大官。
A
•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作者对董生的遭遇表示深切同情,同时 又给他提出一些政治上的忠告。 B.作者充分肯定了古代风俗与现代风俗的不同, 并分析了它们不同的原因。 C.作者认为唐宪宗很英明,每个有才能的人都 应该出来做官。 D.文中的“望诸君”“屠狗者”指的是隐于市 井的豪侠之士高渐离。
小结
作者写这篇文章作为临别赠言,先是表
示同情、慰藉,勉励董生有所遇合,而主
旨所在,却是用委婉方式,规劝他为朝廷
效力,建功立业。正如前人所言:“送之,
所以留之。”
巩固练习
• 解释下面句中加色的词语。 • ⑴董生举进士 • ⑵郁郁适兹土 往,到 怎么 •推荐;选用 ⑶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 • ⑷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第三段
• 吾因子有所感矣。 • 我因为你的此行而产生了 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一些感想。请你替我到望 诸君乐毅的墓上去凭吊一 而观于其市,复有 番,并且到那里的街市上 昔时屠狗者乎?为 看看,还有过去的屠狗者 一类的豪侠义士吗?替我 我谢曰:“明天子 向他们致意:“圣明天子 在上,可以出而仕 在上执政,可以出来任职 矣。” 效忠了!”
• 对本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 • A.文章两次出现“董生勉乎哉”语气和意思是一样 的,都是说:“你就要找到出路了,努力争取吧!” • B.预言董生与仁义“出乎其性”的人“合”,这表 面上是赞扬他,其实是为了先扬后抑,他与藩镇“合” 只能说明他丧失了仁义。 • C.“为我吊望诸君之墓”一句是提醒董生应当处理 好他与唐王朝的关系。 • D.文章寥寥一百五十字,层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习检测
解释下列词语
1、董生举进士 考 官员 2、连不得志于有司 比喻杰出的才能 3、怀抱利器 到 4、郁郁适兹土。 遇合 5、吾知其必有合也。 如果 同情怜惜 6、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 何况 7、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 随着教化 改变 8、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 哪里 和……有无不同 9、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 姑且 判断(验证) 10、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 凭吊 11、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12、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告诉 任职
两篇赠序都采用了对比手法。《送董邵南序》一文,作者将 燕赵古今教化、古今之人进行对比,委婉含蓄地表达“名送 实留”的写作意图。
背诵课文
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 乎?
请你替我(到)望诸君乐毅的墓上去凭吊一番,并且到那里 的街市上看看,还有过去的屠狗者一类的豪侠义士吗?
文本研习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董生想去古燕赵之地谋职的原因是什么? 2. “吾知其必有合也”原因是什么? 3.文中两处“董生勉乎哉!”表达的意思是否一 样,为什么? 4.韩愈是否真心想送董邵南去燕赵谋求出路?为 什么? 5、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写作意图的呢?有何特点?
文本研习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董生想去古燕赵之地谋职的原因是什么?
(1)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 。 (2)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
2.“吾知其必有合也”原因是什么?
(1)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 (2)怀抱利器 。 (3)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 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 ?
韩文如潮
总结主旨
作者写这篇文章作为
勉励,用
的方式,
总结主旨
作者写这篇文章作为临别赠言,先是表示同
情、慰藉、祝福,勉励董生有所遇合,后表示
担忧、告诫,主旨在于,用委婉的方式,规劝
他为朝廷效力,建功立业。
拓展延伸
本文作为一篇赠序,与已经学过的两篇赠序《送东 阳马生序》、在写作手法上有何异同?
送董邵南序
韩愈
诵读课文
读出下列加蓝颜色的字。 夫( fú
)以子之不遇时 恶知( wū ) 矧( shěn )燕赵之士 慕义强( )仁 qiǎng
读下列句子,注意句读。 燕
赵 /古 称 / 多/ 感 慨 悲 歌 之 士 连 不 得 志/ 于 有 司 然 /吾 尝 闻 /风 俗 与 化 移 易 为 我 / 吊 /望 诸 君 之 墓
手法之异: 《送东阳马生序》主要采用对比手法,把自己过去求学的艰 苦经历,与今日太学生读书的优越条件进行对比,说明如果 “业有不精,德有不成”那主要是因为自己用心不专,而非 他人之过,对比鲜明,词顺理达,颇有说服力。 《送董邵南序》主要采用委婉含蓄的手法,名送实留,表达 对友人的规劝之意。用意一转再转,步步深入,写得波澜起 伏,曲折多变,委婉含蓄。 手法之同:
翻译下列句子
1、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
在你这样不得志的时候(凭你这样的才能而不遇于时),如 果是仰慕仁义并勉力实行的人,都会同情怜惜你的。
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 邪?
然而,我曾听说风俗是随着教化而改变的,我哪能料想那里 (燕赵)现在比(与)古时所说的有没有两样呢?
送之,所以留之。
5、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名送实留”写 作意图的呢?有何特点?
勉励:必有合
担心:未必合
暗示:不必往 三段话,作者用意一层深一层,层层相连,
一转再转,步步深入,写得波澜起伏,曲折 多变,含蓄、巧妙地表情达意。
评语选粹
董生愤己不得志,将往河北,求用于诸 藩镇,故公作此送之。始言董生之往必有合, 中言恐未必合,终讽诸镇之归顺及董生不必 往。文仅百十余字,而有无限开阖,无限变 化,无限含蓄,短章圣手。 [清]吴楚材等《古文观止》卷七
3 .文中两处“董生勉乎哉!”表
达的意思是否一样,为什么?
含义不同。前一句表祝愿,后 一句则是语重心长的告诫。
4 .韩愈是否真心想送董邵南去燕赵谋求
出路?为什么?
不赞同。
背景链接
唐代中期,“安史之乱”虽已平息,但藩镇名义 上仍是朝廷的封疆大吏,他们凭借自己的军事力量 割据一方,专横跋扈,势力日渐强大,并且父子相 传,不服从朝廷调遣。当时的河北藩镇割据一方, 有些不得志之士则寄身于地方藩镇,以谋求个人出 路。 处在这种政治背景下的董邵南尽管从小好学苦读, 身怀杰出才能,但几次应试都落榜。为谋求出路, 他欲投奔河北藩镇。作为董邵南的朋友,韩愈坚决 反对藩镇割据,主张维护国家统一,希望统治者能 广招贤才。他本不赞成董邵南投奔藩镇,但他又同 情董生的遭遇,故怀着复杂的心情写此赠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