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董邵南序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文言文常识-诗词解析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文言文常识|诗词解析原文: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
吾知其必有合也。
董生勉乎哉!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欲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
董生勉乎哉!吾因子有所感矣。
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译文或注释:燕赵一带自古就称说多有慷慨重义、悲壮高歌的豪杰之士。
董生参加进士考试,接连几次未被主考官录取而不得志,怀抱着杰出的才能,心情忧郁地要到这个地方去(谋职)。
我料知他此去一定会有所遇合,(受到赏识)。
董生努力吧!像你这样不走运,即使一般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人都会同情爱惜你的,更何况燕赵一带豪杰之士的仰慕仁义是出自他们的本性呢!然而我曾听说风俗是随着教化而改变的,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现在的风气跟古时说的有什么不同呢?姑且通过你这次的前往测定一下吧。
董生努力吧!我因为你的这次前往而产生一些感想。
请替我凭吊一下望诸君(乐毅)的墓,并且到那里的集市上去看看,还有过去时代屠狗者(高渐离)一类的埋没在草野的志士吗?替我向他们致意说:有圣明的天子在上面当政,可以出来做官(为国家效力)了!【注释】[1]燕赵:战国时,燕国位于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一带;赵国位于今山西北部、河北西部一带。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又题为《送董邵南序》。
[2]董生:指董邵南。
[3]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
这里指主持进士考试的礼部官。
[4]利器:比喻杰出的才能。
[5]兹土:当时河朔三镇幽州(领州九,治所在今北京西南)、成德(领州四,治所在今河北正定)、魏博(领州七、治所在今河北大名),都自置官吏,割据而不受朝廷节制。
[6]彊(qiǎng抢):同强,勉力。
[7]矧(shěn审):况且。
[8]望诸君:即乐毅,战国时燕国名将,辅佐燕昭王击破齐国,成就霸业,后被诬谄,离燕归赵,赵封之于观津(今河北武邑东南),称望诸君。
送董邵南序

第二段
凭借你这样的才能,而不
夫以子之不遇时,
苟慕义强仁者皆爱 惜焉。矧燕、赵之 士出乎其性者哉! 然吾尝闻风俗与化 移易,吾恶知其今 不异于古所云邪? 聊以吾子之行卜之 也。董生勉乎哉!
遇于时,如果是仰慕仁义 并勉力实行的人,都会同 情怜惜你的。况燕、赵 豪侠之士奉行仁义是出于 他们的本性呢!然而,我 曾听说风俗是随着教化而 改变的,我哪能料想现在 比古时所说的有没有两样 呢?姑且凭你此行去判断 吧。董生,努力吧!
董生想去燕赵谋职的原因是什么?
董生是失意的,他举进士,连不得志于 有司。
董生是忧郁的,他“怀抱利器”而无所 施展。
“吾知其必有合也”原因是什么?
(1)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 (2)怀抱利器 。 (3)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 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 ?
文中两处“董生勉乎哉!”表达的意思 是否一样,为什么? 含义不同。前一句表祝愿,后 一句则是语重心长地告诫。
小结
作者写这篇文章作为临别赠言,先是表
示同情、慰藉,勉励董生有所遇合,而主旨
所在,却是用委婉方式,规劝他为朝廷效力,
建功立业。正如前人所言:“送之,所以留 之。”
送董邵南序
韩愈
第一段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 自古就说燕、赵一带有
歌之士。董生举进 士,连不得志于有 司,怀抱利器,郁 郁适兹土。吾知其 必有合也。董生勉 乎哉!
很多慷慨激昂的豪侠义 士。董生被举荐,到长 安应进士科考试进士, 接连几次未被主考官录 取,怀抱杰出的才能, 心情抑郁地要到那个地 方去。我知道董生此行 一定会有所遇合。董生, 努力吧!
作者为什么要让董生去吊望诸君、观屠狗者?他 写作真正意图是什么?
作者名送实劝,说明他根本不赞同董生去河北。 联系背景: 原因有二: 唐代中期,“安史之乱”虽已平息,藩镇名义上也仍是朝 一、当时的河北是藩镇割据的地方,韩愈一向坚决反对 廷的封疆大吏,但他们凭借自己的军事力量割据一方,专 藩镇割据,主张国家统一。因而在他看来,若有人跑到河 横跋扈,势力日渐强大,并且父子相传,不服从朝廷调遣 北去投靠藩镇,那就是“从贼”,是分裂背叛的行为。 。据史书记载,唐贞元年间,“仕途道塞,奏请难行”, 二、韩愈为了实现唐王朝的统一,很希望朝廷能够招揽 而藩镇又“竞引豪杰为主谋”,因此许多不得志的士人相 人,因此这样委婉含蓄的提出自己的希望。 继去投奔藩镇,使得藩镇势力日益恣横。处在这种政治背 景下的董邵南尽管从小好学苦读,怀抱杰出才能,但几次 赴长安应试都落榜。为了谋求出路,他将投奔河北藩镇。
送董邵南序 /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最新)

送董邵南序 /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原文:送董邵南序/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唐代:韩愈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董生举进士,屡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
吾知其必有合也。
董生勉乎哉!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
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
董生勉乎哉!吾因子有所感矣。
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译文: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董生举进士,屡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
吾知其必有合也。
董生勉乎哉!燕赵一带自古就称说多有慷慨重义、悲壮高歌的豪杰之士。
董生参加进士考试,接连几次未被主考官录取而不得志,怀抱着杰出的才能,心情忧郁地想去燕赵地区(谋职)。
我料知他此去一定会有所遇合,(受到赏识)。
董生努力吧!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
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
董生勉乎哉!像你这样不走运,即使一般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人都会同情爱惜你的,更何况燕赵一带豪杰之士的仰慕仁义是出自他们的本性呢!然而我曾听说风俗是随着教化而改变的,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的风气跟古时说的有什么不同呢?姑且通过你这次的前往测定一下吧。
董生努力吧!吾因子有所感矣。
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我因为你的这次前往而产生一些感想。
请替我凭吊一下望诸君(乐毅)的墓,并且到那里的集市上去看看,还有像过去的屠狗者一类的埋没在草野的志士吗?替我向他们致意说:“有圣明的天子在上面当政,可以出来做官(为国家效力)了!”注释: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董生举进士,屡(lǚ)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
吾知其必有合也。
董生勉乎哉!燕、赵:借指的河北一带。
慷慨悲歌之士:用悲壮的歌声抒发内心悲愤的人,多指有抱负而不得施展的人。
《送董邵南序》译文

西施山离绍兴城东约五里许,《越绝书》与《吴越春秋》皆称为土城,后人才改名为现在的西施山的,不过,也有叫它土城山的。
大概是当初越王勾践在山间修造宫舍,调教、训练西施、郑旦二人,用来献给吴王夫差的。
还说:“恐怕这两个女人拙朴、浅鄙,因而宫址要临近通衢大道。
”如此看来,当时此地原本处于水陆交通要道,数千年后,已不知归谁所有了。
商君景哲用钱若干买下此山。
西施山高不过数丈,却灌木丛生,幽竹错落,景色也十分明丽,惹人喜爱。
山上有台,台东有亭;西面有书房数间,房后有个荷花池。
池水向东流去,水面种上菱角与外部隔开。
亭子前面则一如其旧,仍叫“脂粉塘”,未作改变。
远处东南面,西面有山,青翠高耸,连绵不断,尽是名山。
书房四周,皆是田园、水面,一眼看不到边;其间种地、打鱼、采桑的男女随处可见,四望皆然。
我年轻时曾来此地饮酒游乐。
现在,受商君之托,嘱余为记,虽然因病戒酒,但对当时的情物却记忆犹新,差不多就是这些了。
唉!土城,不过一座小山而已,当初曾是储养美女的歌宫舞馆,又面临着通往繁华都市的通衢大道,而今时过境迁。
一朝寥落,沦为村庄,那些在山中种地、渔钓的农夫野老,有的还能在耕作时发现古代遗落的首饰。
遇到阴雨天气,唱着牧歌晚归的放牛娃总要被田野上幽幽闪亮的磷火弄得心神不安。
所有这些,自然无不使人感慨叹息,成为百姓平日里聚集闲谈的话题。
至于一改过去的妖冶为古朴,转倡优而农桑,专心本业,民俗淳厚,则使得有识之士未尝不抛去悼古的忧伤,而换之以欣然的微笑了。
商君聪明过人,以善文辞著称,通达事理,如果能于读书之暇,登上西施山顶放眼望去,也许会触景生情,与我在前面所说的不谋而合。
到那时,姑且取出此文来咀嚼一番,恐怕也能发出会心的微笑吧。
《送董邵南序》译文自古就说燕、赵一带有很多慷慨激昂的豪侠义士。
董生考进士,接连几次未被主考官录取,怀抱杰出的才能,心情抑郁地要到那个地方去。
我知道董生此行一定会有所遇合,董生,努力吧!像你这样不遇于时,如果是仰慕而勉力实行仁义的人,都会同情怜惜你的。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原文翻译及赏析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原文翻译及赏析《送董邵南游河北序》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唐宪宗元和年间写的一遍序文。
对董少南怀才不遇深表同情,而又不赞成他投之藩镇,所以序中隐含有规劝之意。
该作品通过对于朋友考不取进士到河北去做官,作序相送。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作者:韩愈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
吾知其必有合也。
董生勉乎哉!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
董生勉乎哉!吾因子有所感矣。
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注释】00、燕、赵:借指现在的河北一带。
01、感慨悲歌之士:用悲壮的歌声抒发内心悲愤的人,多指有抱负而不得施展的人。
02、有司:这里是指礼部主管考试的官。
03、利器:锐利的武器,这里比喻杰出的才能。
04、郁郁适兹土:忧郁地到那个地方去。
意思是董生想去燕赵地区谋职。
适,到……去。
兹,这。
兹土,指燕赵之地,当时受地方割据势力统治。
05、有合:有所遇合,指受到赏识和重用。
06、夫以子之不遇时:像你这样不走运的人。
07、慕义强(qiǎng)仁者: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人。
08、矧(shěn):何况。
09、出乎其性:(仰慕正义)来自他们的本性。
这句意思是,燕赵之士由于有这样的本性而更加同情董生。
10、风俗与化移易:风俗随着教化而改变。
与,跟随。
易,改变。
11、吾恶(wū)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现在的风气跟古时说得有什么不同呢?恶,怎么。
12、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姑且凭你这次的前往测定一下吧。
聊:姑且。
卜:测验、判断。
13、望诸君:即战国时燕国名将乐毅,后因政治失意,离燕至赵,赵封他为望诸君。
望诸,古泽名,在现在河南东北部,又称“孟诸”。
韩愈《送董邵南序》

韩愈《送董邵南序》韩愈《送董邵南序》文章一上来就先赞美河北“多感慨悲歌之士”;接着即叙述董生“怀抱利器”而“不得志于有司”,因而要到河北去,“吾知其必有合也”,这很有点为董生预贺的味道。
再加上一句:“董生勉乎哉!”仿佛是说:你就要找到出路了,努力争取吧!除此外,作者还深入一层:像你这样怀才不遇的人,只要是“慕义强仁”的人都会爱惜的,何况那些“仁义出乎其性”的“燕赵之士”呢?又将河北赞美一通,为董生贺。
意思仿佛是:你的出路的确找对了!这其实都是些反话,所谓的“心否而词唯”。
作者在赞美河北时有意识地埋伏了一个“古”字。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作者特意在“古”字后面用了一个“称”,使“古”隐藏其中,不那么引人注目。
“古称”云云,即历史上如何如何。
历史上说,“燕赵多感慨悲歌之士”,那现在呢?现在或许还是那样,或许已不是那样了。
后文用一个“然”突转,将笔锋从“古称”移向现实,现实怎样,不言而喻了。
由此可见,文章写“古”正是为了衬“今”,为下文写“今”蓄势。
如今之燕赵是不是还多“感慨悲歌之士”呢?在作者心中,这个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但作者并不立刻否定,也不明确否定,而是提了一个原则:“风俗与化移易”。
既然是“风俗与化移易”,那言外之意不言自明。
既然河北已被“反叛朝廷”的藩镇“化”了好多年,其风俗怎么能不变呢?既然变了,那也就不再多“感慨悲歌之士”了,那么你董生到那里去,就不能“有合”。
当时的藩镇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竞引豪杰为谋主”。
董生到河北去,“合”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他将会受到藩镇的重用。
果如此,岂不证明了“今”之燕赵“不异于古所云”了吗?但是作者是早有埋伏的。
他说“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又说“感慨悲歌”的“燕赵之士”“仁义出乎其性”。
预言董生与“仁义出乎其性”的人“必有合”,这是褒奖董生的话,但也是作者埋下的伏笔:如果你能同如今的“风俗与化移易”的藩镇们相合,那只能证明你已经丧失了“仁义”。
前面的“扬”是为了后面的“抑”。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原文及翻译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原文及翻译《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出自韩愈,为送董邵南游河北作的送别赠序,但细思之,又有不同情味。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原文及翻译,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全文阅读:出处或作者:韩愈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
董生举进士,屡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
吾知其必有合也。
董生勉乎哉!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
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耶?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
董生勉乎哉!吾因子有所感矣。
为我吊望诸君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全文翻译:燕赵之地古来就有许多用悲壮的歌声抒发内心悲愤的人。
董先生来长安应进士科考试,连续多年不被主考官赏识,空有学识才干,忧郁地到(河北)这个地方去。
我知道您一定会有所遇合受到赏识的。
董先生要努力啊。
说起来像您这样不走运的,如果是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人都会珍惜的,更何况燕赵之士出于他们的本性呢!可我曾听说风气随着教化而改变,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现在的风气跟古时说的有什么不同呢?姑且凭您这次的前往测定一下吧。
董先生要努力啊。
我由您的事有所感想。
请替我凭吊望诸君的墓,并且留心观察一下当地的集市,还有过去(像高渐离一类)屠狗的人吗?替我向他们致意:“当今圣上英明,赶快出来做官为国效力吧。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对照翻译: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
董生举进士,屡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
吾知其必有合也。
董生勉乎哉!燕赵之地古来就有许多用悲壮的'歌声抒发内心悲愤的人。
董先生来长安应进士科考试,连续多年不被主考官赏识,空有学识才干,忧郁地到(河北)这个地方去。
我知道您一定会有所遇合受到赏识的。
董先生要努力啊。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
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耶?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
韩愈《送董邵南序》原文及译文

韩愈《送董邵南序》原文及译文本文是关于韩愈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送董邵南序韩愈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
吾知其必有和也。
董生勉乎哉!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
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易移,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
董生勉乎哉!吾因之有所感也。
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注释】①有司:这里指主持进士考试的礼部官。
②利器:比喻杰出的才能。
③兹土:当时河朔三镇幽州、成德、魏博,都自置官吏,割据而不受朝廷节制。
④强仁:勉力为仁。
⑤矧:何况。
⑥望诸君:即乐毅。
⑦屠狗者:这里泛指不得志的豪侠义士。
1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⑴董生举进士()⑵郁郁适兹土()⑶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⑷为我吊望诸君之墓()19.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①夫以子之不遇时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①皆爱惜焉②因以为号焉C.①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②倩女之靧面D.①可以出而仕矣②溪深而.鱼肥20.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⑴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⑵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
21.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见解和主张?(2分)参考答案18.(1)推荐;选用(2)往,到(3)怎么(4)祭拜(4分,每词1分)19.B(2分)(A ①认为②因为B ①②语气助词C ①代词②助词,的D ①表承接,然后②表递进,而且)20.①自古就说燕、赵一带有很多慷慨激昂的豪侠义士。
(2分)②姑且以你此行去证实吧。
(2分)21.表达了对董邵南处境的同情,反对他去河北(1分)表达了作者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割据的主张(1分)。
二1、据要求填写原文句子。
1)点明董邵南游河北缘由的句子是2)作者直接慰勉董邵南的句子是3)作者是怎样巧妙地提行董盛不要误入歧途的?2、首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文中两次出现“董生勉乎哉!”,其作用是什么?4、结尾一句“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所表达的真正含义是什么?5、韩愈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参考答案1、1)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董邵南序》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本课文体知识;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认识本文名送实留、含蓄委婉的表达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理解重点词语疏通文意;结合本文写作背景揣摩作者写作意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中流露出的真诚的友情。
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写作背景揣摩作者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认识本文名送实留、含蓄委婉的表达特点。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引导教学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材分析:
这篇短文寥寥一百五十字,虽短小却极尽精妙,情感真切而又表意委婉。
对于学生来说,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章表层意思并不是非常困难,但要理解文章主旨,就必须要弄清董邵南“游河北”的缘由,了解当时的写作背景和作者韩愈的政治观点。
据史书记载,唐贞元年间,“仕途道塞,奏请难行”,而藩镇又“竞引豪杰为主谋”,因此许多不得志的士人相继去投奔藩镇,使得藩镇势力日益恣横。
韩愈坚决反对藩镇割据,主张维护国家统一,希望统治者能广招贤才。
但面对事实,他经常感到失望。
处在这种政治背景下的董邵南尽管从小好学苦读,怀抱杰出才能,但几次赴长安应试都落榜。
为了谋求出路,他将投奔河北藩镇。
作为董邵南的朋友,韩愈不赞成董邵南投奔藩镇,去为不臣于朝廷的割据者效力,但他又同情董生的遭遇,且无力解决他的政治出路,故写此赠序。
所以在学本文前,必须先交代文章的写作背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文体知识;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教学重点: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表层意思。
教学方法:小组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进一步理解课文,结合写作背景揣摩作者写作意图,认识本文名送实留、含蓄委婉的表达特点。
教学重点:结合本文写作背景揣摩作者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认识本文名送实留、含蓄委婉的表达特点。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设疑导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