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 董 邵 南 序教案
《送董邵南序》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送董邵南序》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送董邵南序》。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并欣赏韩愈的文风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历史、文化、艺术等多个角度来欣赏和评价韩愈的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朋友深厚的友情和离别时的不舍。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分析韩愈的文风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
2. 深入欣赏和评价韩愈的作品。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和翻译。
2. 相关的历史、文化、艺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韩愈的生平和作品特点。
1.2 学生齐读课文《送董邵南序》。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主学习课文,解决字词句的理解。
2.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疑问。
3. 合作探讨3.1 学生分组讨论,深入分析课文内容。
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探讨。
4. 欣赏评价4.1 教师引导学生从历史、文化、艺术等多个角度欣赏韩愈的文风和修辞手法。
4.2 学生分享对课文的欣赏和感悟。
5. 课堂小结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5.2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分享收获。
6. 作业布置6.1 学生背诵课文《送董邵南序》。
6.2 学生写一篇关于《送董邵南序》的赏析文章。
7. 课后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效果,总结教学经验,调整教学方法,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6.1 教师引导学生将《送董邵南序》与其他送别文章进行对比,如王勃的《滕王阁序》、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6.2 学生分析不同文章的送别情感和艺术特色。
2. 文化探究6.1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唐代的送别文化,如送别的礼仪、诗词等。
《送董邵南序》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送董邵南序》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送董邵南序》。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并欣赏韩愈的文风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历史、文化、哲学等多角度审视文学作品。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和对国家社会的忧虑。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送董邵南序》。
(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韩愈的文风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把握文中抽象的思想内涵。
(2)运用多角度审视文学作品。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韩愈及其文学地位。
(2)介绍《送董邵南序》的背景和创作动机。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送董邵南序》,感受文本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文本,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与欣赏:(1)引导学生从历史、文化、哲学等多角度审视文学作品。
(2)分析韩愈的文风和修辞手法,欣赏文本之美。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和对国家社会的忧虑。
(2)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作业布置1. 抄写并背诵《送董邵南序》。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本的含义。
冀教版七上《送董邵南序》word教案2

《送董邵南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语气对表达文章主旨的作用。
(2)、钻研本文深意,把握作者意旨2、能力目标:比较《马说》与此文的异同。
3、情感目标:为古人才不得用鸣不平,珍惜今天才尽其能的好时机教学设想1、以研读的方式,探究文章深意,把握作者意旨。
2、探究文章语气的表达,以达到了解作者意图的目的。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自由讨论,各抒己见4、主要教学板块朗读——研读——比读。
5、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序——恳切而意长。
(师提示:读出三层语意,鼓励送行----提出忠告----规劝顺从朝廷。
)2、诵读,读出语气。
(学生自由诵读,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加以指导。
董生勉乎哉!——第一段读出鼓励、慰藉的语气;第二段读出勉励、提醒的语气。
(因为前者表示作者对董生的期望——要跟有抱负的人一道为国家排忧解难,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而后者则表示了警戒之意——希望董生谨慎小心,知所进退,要珍惜自己的前程,切勿为叛逆之臣效力。
)吾知其必有合也。
——读出肯定的语气。
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读出感叹的语气。
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读出反问的语气。
三、研读1、教师介绍燕赵地区的形势。
唐代中期,“安史之乱”虽已平息,藩镇名义上也仍是朝廷的封疆大吏,但他们凭借自己的军事力量割据一方,专横跋扈,无所不用其极,势力日渐强大,并且父子相传,不服从朝廷调遣。
当时的河北是地方藩镇割据一方的局面,有些不得志之士则寄身于地方藩镇,以谋求个人出路。
2、理解董生的处境。
教师引导:董生是在怎样的情形下去往燕赵地区的?请同学们在文中搜寻有关语句,用“董生是……的,他……”的句式说话。
如:“董生是失意的,他举进士,连不得志。
”“董生是忧郁的,他‘怀抱利器’而无所施展。
”……(学生讨论后回答。
)3、研读作者的心意。
⑴请学生摘录文中寄托作者心意的句子研读,教师加以提问。
如吾知其必有合也。
——为安慰、勉励而加以肯定,言不由衷。
送董邵南序

《送董邵南序》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本课文体知识;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认识本文名送实留、含蓄委婉的表达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理解重点词语疏通文意;结合本文写作背景揣摩作者写作意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中流露出的真诚的友情。
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写作背景揣摩作者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认识本文名送实留、含蓄委婉的表达特点。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引导教学法。
教学时间:2课时教材分析:这篇短文寥寥一百五十字,虽短小却极尽精妙,情感真切而又表意委婉。
对于学生来说,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章表层意思并不是非常困难,但要理解文章主旨,就必须要弄清董邵南“游河北”的缘由,了解当时的写作背景和作者韩愈的政治观点。
据史书记载,唐贞元年间,“仕途道塞,奏请难行”,而藩镇又“竞引豪杰为主谋”,因此许多不得志的士人相继去投奔藩镇,使得藩镇势力日益恣横。
韩愈坚决反对藩镇割据,主张维护国家统一,希望统治者能广招贤才。
但面对事实,他经常感到失望。
处在这种政治背景下的董邵南尽管从小好学苦读,怀抱杰出才能,但几次赴长安应试都落榜。
为了谋求出路,他将投奔河北藩镇。
作为董邵南的朋友,韩愈不赞成董邵南投奔藩镇,去为不臣于朝廷的割据者效力,但他又同情董生的遭遇,且无力解决他的政治出路,故写此赠序。
所以在学本文前,必须先交代文章的写作背景。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文体知识;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教学重点: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表层意思。
教学方法:小组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进一步理解课文,结合写作背景揣摩作者写作意图,认识本文名送实留、含蓄委婉的表达特点。
教学重点:结合本文写作背景揣摩作者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认识本文名送实留、含蓄委婉的表达特点。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设疑导拨法。
《送董邵南序》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送董邵南序》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能够理解并背诵《送董邵南序》;1.1.2 能够分析并欣赏韩愈的文风和语言特点;1.1.3 能够解读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1.2.2 学会通过文中的线索,推测作者的思想和情感;1.2.3 学会欣赏古典文学的美,提高语文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1.3.2 体会中国传统文化中“情”、“义”的价值;1.3.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介绍韩愈的生平和文学地位,分析《送董邵南序》的成文背景。
2.2 课文朗读与解析2.2.1 分组朗读课文,体会语气、节奏和韵律;2.2.2 逐段解析课文内容,理解每个句子的含义;2.2.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等。
2.3 课文讨论与思考2.3.1 讨论课文的深层含义,如友情、离别等主题;2.3.2 思考作者为何选择特定的意象和象征来表达情感;2.3.3 分析课文中的文化内涵,如古代礼仪、人情世故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友情的意义和价值。
3.2 新课导入介绍韩愈和《送董邵南序》的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3.3 课文朗读与解析分步骤朗读课文,逐段解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4 课堂讨论与思考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友情的重要性。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课堂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4.2 学生课文理解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或小测验,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4.3 学生思考与感悟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分享和课后作文,评估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思考和感悟。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原文提供《送董邵南序》的原文,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送董邵南序》精品教案

《送董邵南序》精品教案一、激趣导入,讲解课题(ppt)这节课,我向大家介绍一种古代文体——序。
显示:序,赠序。
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于临别赠言,形成于唐代。
师: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以卓越的散文成就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著有《昌黎先生集》。
董邵南,韩愈的朋友,是当时一个正直而不得志的下层知识分子,多次举进士不第,为谋出路准备到藩镇割据的河北。
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及作者韩愈的政治观点二、听读,正字句1、播放课文录音,听清字音、节奏。
读准加点字的字音:夫以子之不遇时矧燕赵之士恶知出而仕2、读句子,注意节奏: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连不得志/于有司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为我/吊/望诸君之墓3、要求学生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疑难问题在课本上做标记。
三、自读,明文意(学生质疑后,教师归纳、总结本课古汉语语词、文化知识):(1)通假字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2)解释重要字词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为我谢曰特殊句式:连不得志于有司;而观于其市翻译句子: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吾因子有所感矣。
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
四、再读•明句读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自举进士屡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五、悟读•思文气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燕赵。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吾知其必有合也。
董生勉乎哉!□以子之不遇时,□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
□燕、赵之士皆出乎其性□。
□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知其今不异于古也。
□以吾子之行慎之矣。
董生思之矣!吾因子有所感矣。
送董邵南序学案苏教版优教案

《送董邵南序》教案青年毛泽东特别喜爱“燕赵多悲歌大方之士”一语,出自韩愈《送董邵南序》开篇第一句:“燕、赵古称多感触悲歌之士。
”此中的“感触”二字,后代改为“大方”,如明人沈榜《宛署杂记·风气》:“燕赵多大方悲歌之士。
”宋人苏东坡也说过近似的话:“幽燕之地,自古多好汉,名于国史者常常而是。
”清人孙承泽《天府广记》中也写道:“自古言勇侠者皆推幽并。
”确实,古燕赵之地,产生过一批享大名于中国历史的好汉侠士,如豫让、燕丹、荆轲、高渐离,就是此中的代表人物。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其悲歌大方之气,成为燕赵豪侠急人之困、杀身成仁性格的写照。
青年毛泽东引出韩愈的话,实质上表示了他对燕赵大方悲歌之士的敬慕,对燕赵古风中的豪侠之气的喜爱。
这是一篇赠序。
赠序就是临别赠言。
董邵南在京城不得志,正要走开京城,去投靠河北藩镇找寻机会,而河北三镇违背君命,董邵南能否应目前去,韩愈赠序送别中不便明说,遂委宛致谢。
文章张口不言今日之河北,而只谈往日之燕赵;不言燕赵喜悦之人,只谈不得志的大方悲歌之士。
对于董生将赴河北,韩愈深恐其为虎作伥,故连用“董生勉乎哉”,略示微词,以嘱董邵南警惕。
末段希望董生招徕燕赵之士为朝廷效劳。
这样,董生能否当往河北,其意已自明。
序言表现了韩愈主张一致、反对盘据的思想,有着踊跃的现实针对性。
.读准字音()矧 ( ě)()慕义强仁( ǎɡ)..()吾恶 ( ū)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 é,同“耶” )...解说以下句中加点字的意思()郁郁适兹土:到.()为我吊望诸君之墓:凭吊.()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况且.()为我谢曰:明日子在上,能够出而仕.矣:当官()然吾尝闻民俗与化移易:改变..解说以下多义词的意思()举 (\\( 董生举进士:被推选 ,举国上下:所有、整个..()错误 !.说出下边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怀抱利器..古义:比喻优秀的才能。
今义:尖利的武器。
.说出以下文言句式的种类()董生举进士:被动句()连不得志于有司:介词构造后置句()而观于其市:介词构造后置句,纲举目张:举起 )).谢送董邵南序错误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名义上送董邵南实则是想挽留他。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送董邵南序》7

《送董邵南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体“序”,把握重点字词2、理解文章含蓄的表现手法以及所要表达的真正用意二、教学重难点:认识本文名送实留,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三、教学时数:一课时四、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引导五、教学过程:一解题导入1、序,赠序。
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于临别赠言,即朋友要走了,说一番话送他。
初中学过《送东阳马生序》2、董邵南送别的对象通过《嗟哉董生行》了解他的具体情况寿州属县有安丰,唐贞元时,县人董生邵南隐居行义于其中。
嗟哉董生朝出耕,夜归读古人书,尽日不得息。
或山而樵,或水而渔。
入厨具甘旨,上堂问起居。
父母不戚戚,妻子不咨咨。
明确:一个耕读持家、奉养双亲的传统的读书人形象。
(二)重点句子翻译1、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
2、吾知其必有合也。
董生勉乎哉!3、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4、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
董生勉乎哉!5、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三)文本研习1、古代的读书人最终是要学而优则仕,做官通过什么方式?董生有没有参加考试?顺不顺利呢?生齐读第1段明确:“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连续多次都没考中2、没考中的话,董生做何打算呢?明确:“郁郁适兹土”打算去河北藩镇3、现在的河北是怎样的状况?明确:插入地图介绍小结:在多次在多次没有考中的情况下,董邵南面临着人生的重大抉择,要么继续留在长安复习考试;要么回家乡耕读持家、奉养双亲;要么北上去河北,董生究竟选择哪条路了?4、面对董生要去河北,韩愈的态度是怎样的呢?生自读文章明确:对于韩愈的态度,无非有两种:一种是支持他去;一种是反对他去。
5、在第1段中韩愈的态度是怎样的呢?生齐读第一段明确:吾知其必有合也。
董生勉乎哉!6、为什么韩愈肯定董生去河北一定会“有合”呢?明确:怀抱利器7、结尾“董生勉乎哉”的含义是什么?明确:翻译成现代汉语“小董,你加油哦“小结:在第一段中韩愈用了一个合字,看上去还是蛮支持董生去河北的8、夫以子之不遇时,()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以吾子之行卜之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贞元年间,“仕途道塞,奏请难行”,而藩镇又“竞引豪杰为主谋”,因此许多不得志的士人相继去投奔藩镇,使得藩镇势力日益恣横。韩愈坚决反对藩镇割据,主张维护国家统一,希望统治者能广招贤才。但面对现实,他经常感到失望,在这种背景下,
董邵南尽管从小好学苦读,具有杰出才能,但几次赴长安应试都落榜。为谋求出路,投奔河北藩镇,作为他的朋友,韩愈虽不赞成董邵南为藩镇效力,但无力帮忙,故写此赠序。
教案第( 1 )课时
题目
送董邵南序
教学目标
了解文体序,把握重点字词
结合本文背景揣摩作者写作意图
感受文中真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认识本文名送实留,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
教法与教具
合作探究引导
课时
1
主备人
宋道香
教学过程
一、序
序,赠序。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于临别赠言,形成于唐代
二、韩愈董邵南
字退之,唐代文学家,以卓越的散文成就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昌黎先生集》。董邵南,不得志的下层知识分子,多次举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士不第,为谋出路准备到藩镇割据的河北。
2、“董生勉乎哉”一句在文中出现了两次,诵读课文,理解文意,揣摩两处表达的意思是否相同。
3、找出下文和“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这个句子呼应的内容,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目的。
九、总结
课后笔记
四、诵读
矧恶知卜邪
教学过程
五、内容概括
(一)勉励朋友好好努力
(二)对朋友能否“有合”担心
(三)送别感想
六、字词
利器:杰出的才能适:到…...去
勉:努力矧:况且
恶知:哪里知道聊:姑且暂且
卜:判断吊:凭吊
谢:告诉
七、翻译
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
八、分析问题
1、“吾知其必有合”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何肯定董生去河北“必有合”?他对董生去河北持什么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