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家的孩子

合集下载

常和“别人家的孩子”比,父母错了吗

常和“别人家的孩子”比,父母错了吗

常和“别人家的孩子”比,父母错了吗小时候,我们常常听到父母用“别人家的孩子”来警示我们,比如:“别人家的孩子都会做家务,你怎么就做不来?”“别人家的孩子成绩那么好,你怎么就考不好?”这样的比较似乎无处不在,甚至在成年后,父母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来比较我们和我们的朋友、同事或者邻居的孩子。

这种比较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影响呢?究竟父母在常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这件事上错了吗?我们先来看一下父母常和“别人家的孩子”比对孩子的影响。

当父母以“别人家的孩子”为标准来要求我们的时候,我们很容易产生焦虑和自卑的情绪。

因为我们觉得自己无法达到父母心中“别人家的孩子”的水平,自然会觉得自己不够好,甚至自卑自怨。

即便有些孩子表面上成绩出色,家境优越,但是也有自己的烦恼和不足之处,而父母只看到了外表、表面问题,忽略了孩子内心的感受,这种比较对孩子的成长并没有太大的帮助,反而容易造成孩子在心理上的压力。

如果父母总是以“别人家的孩子”为标准,会让孩子失去自我的价值感。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自己的特长和不足,把所有人都要求成一个模样是不现实的。

如果孩子总是在父母的要求下为了达到“别人家的孩子”的水平而努力,可能会让孩子丧失自己的兴趣和热情,变得没有个性,失去了自我。

最重要的是,父母常和“别人家的孩子”比,可能会让孩子对自己的父母产生反感和厌恶。

当孩子觉得父母总是拿着别人家孩子的例子来要求自己的时候,孩子可能会觉得自己在父母心目中的地位并不重要,因而产生对父母的不满和反感。

长此以往,可能会导致父子关系的疏远,这对孩子和家庭都是一种伤害。

父母常和“别人家的孩子”比对孩子也有可能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是有益的。

因为孩子是很容易满足的,当父母以别人家的孩子为标准要求孩子的时候,孩子可能会对自己的懒惰和不努力有所觉察,从而激励自己更加努力学习和生活。

有的时候适当的比较也是有利于激发孩子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所以,我们认为父母常和“别人家的孩子”比并不一定是错的,但是在比较的时候,父母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相声《别人家的孩子》

相声《别人家的孩子》

《别人家的孩子》甲:我们俩从小就是同学乙:对,小学我们俩就同班甲:那时候老师总让我们说自己的理想乙:对,老师总问,你长大了想干什么甲:我的梦想是当警察叔叔乙:小男孩都羡慕警察甲:通过我多年的努力,现在我的梦想实现了一半……乙:怎么是一半呢?甲:有人管我叫叔叔了……乙:哦,这么个一半啊。

再努力,还有人管你叫大爷呢,管什么用啊甲:我们俩从小就是兄弟,我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宿敌乙:宿敌甲:对,他的名字,叫别人家的孩子乙:别人家的孩子?甲:对,我小时候一调皮,我妈就说,你看看,别人家孩子多听话乙:对,我一考试不及格,我妈就说,你看看,别人家总考一百甲:这个别人家孩子从来不玩游戏,从来不聊QQ,天天就知道学习乙:这个别人家的孩子,长得好看,又听话,回回年级第一甲:这个别人家孩子,有个漂亮的女朋友,乙:这个别人家孩子,研究生和公务员都考上了甲:一个月工资上万乙:会做饭,会家务,会八门外语甲:上学在外地一个月只要400生活费还嫌多乙:说了半天,这别人家孩子到底长什么样啊甲:是啊,这么完美的孩子得长什么样啊乙:从来就没见过,那只是一个传说甲:后来,我们上大学的时候,还是一个宿舍的乙:要不说关系这么瓷实呢甲:有一天,学校广场上号召同学们献血,说是200CC送一盒巧克力,400CC送个手表。

我想那我捐400,献了爱心,还有手表戴,我的搭档不一样乙:我怎么了?甲:我的搭档听说了,跑过去问护士:“一万CC送什么?”乙:霍,一万CC甲:护士淡定的说:“骨灰盒。

”乙:连骨髓都抽没了甲:我这搭档很有爱心乙:爱心什么啊爱心,我这不是财迷转窍么甲:还有一次,我和搭档去看电影,演的是哈利波特乙:对,我们都喜欢这个甲:进场的时候,一小女孩和她妈妈在我们背后,是个小粉丝,穿着斗篷,拿着一个玩具的魔杖玩。

乙:哈利波特的小影迷甲:她举起魔杖指着我搭档的后背:我要把你变成丑八怪!这也搁别人,可能就生气了,我的搭档,他很有度量,他听完,笑了乙:小孩啊,咱不能和他一般见识甲:他转身过去,“小朋友,你也来看电影啊”,就听到一声惊叫:妈妈!妈妈!魔法显灵了。

《别人家的孩子》读书笔记

《别人家的孩子》读书笔记

《别人家的孩子》读书笔记一、书籍基本信息(如果有)由于没有明确给出这本书的具体信息,我们假设这是一篇以“别人家的孩子”为主题的文章或者书籍内容来进行读书笔记的撰写。

二、主要内容概括。

(一)主题探讨。

“别人家的孩子”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被提及的概念。

通常是指家长或他人用来与自己作比较的、在某些方面表现优秀的孩子。

这一现象背后反映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比较心理以及教育理念的一些问题。

(二)书中可能涉及的情节或观点。

1. 压力的来源。

这种比较往往会给被比较的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

例如,在学校里,可能因为成绩不如“别人家的孩子”而被父母批评,孩子可能会因此产生自卑心理,觉得自己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达到父母的期望。

这种压力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动力,甚至导致一些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

2. 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看,过度强调“别人家的孩子”反映出家长教育方式的不当。

家长可能忽略了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每个孩子的成长速度、兴趣爱好和天赋都不尽相同。

如果总是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就无法真正挖掘孩子的潜力,也难以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

3. 社会现象背后的本质。

这一现象也反映了社会竞争的激烈程度。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看重成绩、成就等外在表现,从而促使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各个方面出类拔萃。

这种片面的追求可能会让孩子失去童年的快乐,也可能培养出只追求功利而缺乏内在品质的人。

三、个人感悟与思考。

(一)从自身成长经历出发。

我自己在成长过程中也或多或少地被拿来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

这种比较确实让我感到很不舒服,有时候会让我怀疑自己的能力。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不能仅仅因为某一方面不如别人就否定自己。

我也意识到,父母当时的比较可能是出于一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但这种方式并不是最恰当的激励方式。

(二)对教育的重新认识。

这让我对教育有了新的思考。

教育应该是因材施教的,要关注孩子的个性发展。

最新相声《别人家的孩子》

最新相声《别人家的孩子》

1《别人家的孩子》2甲:我们俩从小就是同学3乙:对,小学我们俩就同班4甲:那时候老师总让我们说自己的理想5乙:对,老师总问,你长大了想干什么6甲:我的梦想是当警察叔叔7乙:小男孩都羡慕警察8甲:通过我多年的努力,现在我的梦想实现了一半……9乙:怎么是一半呢?10甲:有人管我叫叔叔了……11乙:哦,这么个一半啊。

再努力,还有人管你叫大爷呢,管什么用啊12甲:我们俩从小就是兄弟,我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宿敌13乙:宿敌14甲:对,他的名字,叫别人家的孩子15乙:别人家的孩子?16甲:对,我小时候一调皮,我妈就说,你看看,别人家孩子多听话17乙:对,我一考试不及格,我妈就说,你看看,别人家总考一百18甲:这个别人家孩子从来不玩游戏,从来不聊QQ,天天就知道学习19乙:这个别人家的孩子,长得好看,又听话,回回年级第一20甲:这个别人家孩子,有个漂亮的女朋友,21乙:这个别人家孩子,研究生和公务员都考上了22甲:一个月工资上万23乙:会做饭,会家务,会八门外语24甲:上学在外地一个月只要400生活费还嫌多25乙:说了半天,这别人家孩子到底长什么样啊26甲:是啊,这么完美的孩子得长什么样啊27乙:从来就没见过,那只是一个传说28甲:后来,我们上大学的时候,还是一个宿舍的29乙:要不说关系这么瓷实呢30甲:有一天,学校广场上号召同学们献血,说是200CC送一盒巧克力,400CC送个手31表。

我想那我捐400,献了爱心,还有手表戴,我的搭档不一样32乙:我怎么了?33甲:我的搭档听说了,跑过去问护士:“一万CC送什么?”34乙:霍,一万CC35甲:护士淡定的说:“骨灰盒。

”36乙:连骨髓都抽没了37甲:我这搭档很有爱心38乙:爱心什么啊爱心,我这不是财迷转窍么。

别人家的孩子作文800字

别人家的孩子作文800字

别人家的孩子作文800字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变得优秀、有出息,而不是像别人家的孩子那样。

别人家的孩子并不是所有人都嫉妒的对象,他们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我想借此文探讨一下别人家的孩子。

别人家的孩子,通常是指那些在学习上成绩优秀、品行端正、才艺出众的孩子。

他们往往能够一举一动都引起他人的注目和赞叹,让人感到自愧不如。

他们的品德模范,学习成绩优秀,身体健康,才艺特长,总是让人感到羡慕不已。

但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每个人都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潜能。

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成为“别人家的孩子”,但是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光芒。

我记得我们小学班上有个同学,就是那种别人家的孩子。

他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而且还擅长各种才艺。

他会拉小提琴、弹钢琴,还会书法、篆刻。

他的作文总是得奖,是全校的模范生。

我们经常听到老师拿他来比较和鼓励我们。

他是班级中的灵魂人物,没有人不羡慕他,每个人都希望自己也能成为那样的孩子。

可是,他也承受了比其他人更多的压力和期望,他同样有着自己的烦恼和无奈。

别人家的孩子经常给我们一种被动的感觉,好像我们无论怎么努力都追赶不上他们,仿佛我们注定是平庸的。

但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只是我们可能没有发现而已。

他们或许在学习上不如别人家的孩子,但是他们在其他方面可能会有出色的表现。

只是因为别人家的孩子在某些方面更优秀,所以显得我们的努力与成绩变得微不足道,受到他们的光芒的掩盖。

相比之下,我们可能更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别人家的孩子。

因为别人家的孩子使我们看到了一个有成就感、有优秀品质的榜样。

他们的成功、他们的优秀,让我们觉得其他家孩子与自己孩子相比是不是输了一筹。

我们也应该明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

我们要做的,是发现并培养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要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他们自信、勇敢、勤奋、坚韧的品质。

无论别人家的孩子如何优秀,我们也不要盲目去嫉妒或攀比。

别人家的孩子的例子

别人家的孩子的例子

别人家的孩子的例子1. 你看那隔壁的小强,学习成绩那叫一个好啊!每次考试都是班级前五,回回都被老师表扬。

我妈就老念叨:“你看看人家小强,再看看你!”这不就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嘛!2. 咱小区的静静,钢琴弹得超级棒!经常在小区里表演呢,那优雅的样子,真让人羡慕。

我爸就会说:“你咋就不能像静静那样有点才艺呢?”哎呀呀,这就是差距啊!3. 表妹班上有个同学,画画那叫一个厉害,参加比赛还获了奖。

我去她家玩的时候她就和我说:“姐,我们班那谁谁画画可牛了,我啥时候能像人家那样呀!”这可不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么!4. 朋友的弟弟,运动细胞超级发达,足球踢得那叫一个帅啊!朋友有时就感叹:“我弟弟在球场上的时候太耀眼了,我咋没那本事呢!”这别人家的孩子真让人又爱又恨呐!5. 听说同事的孩子,小小年纪就会好几门外语,和外国人交流毫无压力。

同事就会得意地说:“我家孩子就是聪明!”这能不让人羡慕嫉妒吗?6. 同学的邻居家的孩子,特别有礼貌,见人就打招呼,还会主动帮忙做事。

同学就会抱怨:“我妈老说我没礼貌,让我学学人家!”别人家的孩子咋就这么优秀呢!7. 我妈同事的女儿,跳舞跟仙女下凡似的,还上电视表演了呢。

我妈回来就讲:“看看人家那舞姿,你咋就没这天赋呢!”哼,我也有我的优点呀!8. 邻居的儿子,特别会做家务,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

我爸就会数落我:“你看看人家,再看看你,家里乱得跟猪窝似的!”这别人家的孩子怎么啥都会呀!9. 我们班上有个学霸,每次考试都是第一,老师可喜欢他了。

我自己就会想:“我怎么就赶不上人家呢?”哎呀,别人家的孩子真是无处不在呀!总之,别人家的孩子好像总是那么完美,让我们这些平凡的孩子压力山大呀!但我们也有自己的闪光点呀,不能总是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嘛!。

中学生相声《别人家的孩子》

中学生相声《别人家的孩子》

中学生相声《别人家的孩子》
甲:亲爱的各位同学们,大家好!
乙:嗯,你也好。

甲:你看,这天气真是越来越热了。

乙:是啊,夏天来了。

甲:说到夏天,我就想到一个笑话。

乙:什么笑话?
甲:你知道为什么夏天的时候,别人家的孩子都不听话吗?
乙:不知道,为什么?
甲:因为别人家的孩子,在冬天的时候都是被冻住的,到了夏天才会解冻。

乙:哈哈,这个笑话真冷!
甲:哈哈,这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不过话说回来,我们小时候也有过被别人家孩子比下去的经历。

乙:是啊,总有些别人家孩子让我们自愧不如。

甲:比如说那个学霸,每次考试都拿第一。

乙:还有那个体育冠军,每次比赛都能拿金牌。

甲:最可气的是,他们还长得那么好看。

乙:是啊,这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我们怎么比得过他们呢?
甲:其实也不用太在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乙:没错,我们虽然不是学霸,但我们有自己的优点。

甲:而且我们还有梦想和追求,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乙:说得好!让我们一起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甲:最后,我想说一句话。

乙:什么话?
甲:“别人家的孩子”只是个传说,我们要相信自己,不要总是和别人比较。

只要做好自己,我们也可以成为别人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乙:哈哈,这个“别人家的孩子”真是越说越有意思了!好了,谢谢大家,我们下次再见!。

关于别人家的孩子的作文优秀10篇

关于别人家的孩子的作文优秀10篇

关于别人家的孩子的作文优秀10篇别人家的孩子作文篇一“有人跟我说,你为人低调还没脾气,长得帅气待人真诚学习超有效率,原来人们口中说的别人家的孩子就是你,哦就是你。

.。

.。

.”轻快的旋律钻进我的耳朵,这是荣素洁的歌——《别人家的孩子》。

相信大家在成长过程中,总是能听见父母以一种万能的生物来与自己比较,而那万能的生物,便是我们都很熟悉的“别人家的孩子”。

在你吃饭时,父母会告诉你,别人家的孩子是细嚼慢咽的,而非像你那样狼吞虎咽;在你写作业时,父母会告诉你,别人家的孩子写作业的效率和正确率一样高,并且他写作业时有多么多么专心,能及时完成作业且早睡早起;在你收拾房间时,父母会告诉你,别人家的孩子有多么多么勤劳,房间平时就保持干净整洁,用不着费多大力气就能将房间打扫的干干净净;在你玩手机、电脑,看电视时,父母会告诉你,别人家的孩子很少很少接触电脑和手机,就连电视娱乐节目也很少观看,他经常看书,心中只装着学习。

.。

.。

.总而言之,父母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是一种“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神奇的生物。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已经逐渐明白,所谓的“别人家的孩子”,也许不过只是父母编造出来的人物,并没有真实的存在在我们的世界里,而他的出现,不过是父母用来激励、鼓舞我们上进的方式罢了。

但是,也许“别人家的孩子”并不能适用于所有孩子的身上。

倘若用得适当,便可以使孩子被激励而开始努力奋发学习。

不过假如用在不适合这种方法的孩子的身上,那便是另一种情况,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使他们的自信心受到严重的打击,缺乏自信心反而会使他们无心向学,成绩一落千丈。

由此看来,“别人家的孩子”既有它的益处,也有它的坏处。

因此,我想告诉所有家长,“别人家的孩子”也需要根据自己的孩子的心态来决定要不要使用在自己孩子的身上。

即使别人家的孩子是父母编造出来的人物,但这足以说明,我们肯定还有让父母不满意的地方,不然“别人家的孩子”又怎么会频繁的出现?我们应该要努力改正自身缺点,让父母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消失,让自己成为别人父母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别人家的孩子
“你看看隔壁家的某某某,学习多自觉啊!”“我同事的女儿今年考上重点中学了,你怎么就没人家这么争气呢!”……小时候是否经常听到父母唠叨这些熟悉的话语,您现在是否也常对孩子这样说呢?2011年2月,一篇名为“别人家的孩子”的帖子在网上“走红”,网友们纷纷响应“别人家的孩子”是自己的“夙敌”,因为自己一路就是被父母“比”着长大的。

上学时,比的是成绩,毕业时,比的是证书,而工作后比的则是职业、收入。

痛苦经历
“别人家的孩子”无处不在“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别人家的孩子‟无处不在!也许还会延续到高中、大学。

”现在读初三的小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小学开始,父母就总是拿我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这个…别人家的孩子‟有时是具体的人,有时是他们虚构的,总之当我学习放松、退步,或者他们对我有什么新要求的时候,这个…别人家的孩子‟就会适时地出现。

”小恒说,一开始我的心态是很生气,觉得父母为什么老觉得别人的孩子比我强,认为他们不喜欢我,后来被说多了就觉得厌烦,对他们的这种所谓的“激励”的教育方式很厌恶。

[1]
家长经验
把自己孩子也当成“别人家的孩子”公务员陈梅佳曾经因为“别人家的孩子”而与女儿有过一段不开心的经历。

那时女儿上初二,有一次她无意中在女儿面前说起同事的女儿在英语竞赛中获得了二等奖。

哪知女儿非常敏感,立马很委屈地说:“为什么你们总是说别人的好?你找别人的女儿做你女儿好了!”以前看到女儿类似的反应,陈梅佳都会认为女儿不够虚心,见不得她表扬别人。

可是这次女儿竟然说出“你找别人的女儿做女儿好了”,她才觉得问题有点严重。

后来冷静下来一想,陈梅佳才意识到不该以这种方式来激将女儿,她的本意是想让女儿“知耻而后勇”,激发女儿学习的斗志,哪知倒让女儿越来越觉得自己不如人,对自己失去信心。

陈梅佳说:“我们总是一眼就能洞察别家孩子的优点,却对自家孩子的长处置若罔闻。

我们也总是不遗余力地去夸赞别家孩子的优秀,却对自家孩子吝惜一句真心的赞美。

后来,我和丈夫决定把自己的孩子当成…别人家的孩子‟来看待,多发掘孩子身上的优点,多给予赞美之词,渐渐地,我们发现孩子变得开心了,对学习的自信心也增强了。


专家建议
比别人不如比自己广州市越秀区某中学心理咨询室的黄老师表示,很多父母爱拿“别人家的孩子”来比较,目的是为了给自己家的孩子一个奋斗和努力的目标,但事实上,这样做不仅难以起到一种激励的作用,还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上进心,甚至影响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度。

父母应该让孩子“和自己比”,而不是“和别人比”,例如拿孩子这次成绩和上次成绩进行比较,拿孩子的优点和缺点来比较。

此外,如果确实觉得别人家的孩子在某一方面值得自己的孩子学习的话,那么最好先对自己的孩子表现好的方面给予表扬和肯定,然后再客观分析别的孩子表现比较好的方面,之后才在此基础建议孩子如何学习别人的长处,这样孩子的心理会更容易接受。

尊重差异,让孩子自己跟自己比由于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等众多原因,每个孩子的发展速率、认知能力、生活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都不相同,因此孩子即时的、外显的行为没有优劣之分。

最好的教育是,每个孩子在学校中无论开
朗还是内向,无论动手能力强还是语言能力强,都有机会进行选择,以自己喜欢和擅长的方式来活动。

但是,现在的中小学也许不能做到尊重孩子的差异和个性,因此家长请不要给孩子雪上加霜了,当自己最亲近的人也觉得别人家的孩子比自己好的时候,孩子的自信和自尊可能会受到永久的伤害。

聪明的家长表扬孩子时,从不将其与另一个孩子作比较,而是和孩子的过去比。

对于幼儿来说,他的自我意识最初是通过成人的评价获得的。

而对于年长的孩子来说,家长能够发现自己孩子的独特之处,会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对你充满感激。

赞美孩子不是越多越好表扬不是越多越好,孩子需要适度的肯定,一方面是语言适度:对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孩子用不同的语气来表扬。

比如对低幼和害羞的孩子,语言可以夸张些,以增强激励性;对中小学生来说则可以用平和些的语气,随和的情感反馈更令孩子感激成人的赞扬;对好表现自己的孩子既要具体肯定,又不要过于夸张,这样既尊重了孩子,又可帮助他调节情绪。

另一方面是语态适度:特别是低幼年龄的孩子,在口头表扬的同时,可配合使用举举大拇指、摸摸头、拍拍肩、鼓鼓掌、抱一抱等身体语言,强化夸奖的效果;而对大年龄和性格腼腆的孩子,可以配合使用亲切的眼神,适当的手势。

表扬不是目的,目的在于让孩子感受到成人对他们的爱和欣赏,使孩子受到鼓舞不断进步,并且悦纳自己。

不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对于年幼的孩子,都应该蹲下来观察孩子,发现他独特的能力和特点,给予适宜的表扬和肯定,而且对于年幼的孩子,家长和老师的赞美应该让他自己看到自己的进步。

孩子需要真实的表扬真实的表扬意味着表扬孩子要具有指向性——针对一件具体的事情,避免空泛、虚伪。

事实上,结合孩子完成任务过程中所做出的努力和运用的智慧来夸奖效果最好,如“你真努力!”“你很会想办法!”这能让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和错误,遇到困难愿意自己尝试各种方法,把心思放在如何解决问题上,而不用担心会受到批评。

智慧的家长会实事求是地根据孩子的行为作出真实的评价,比如:“你这次确实比上次做得更好了”等。

而对于低幼年龄的孩子,要避免使用“鼓励弱项的言语”,譬如“平常不爱说话的冬冬今天也告诉大家自己最喜欢的人是谁”;“最爱说话的敏敏今天也能做个安静的小听众了”,看似表扬,其实会让孩子感到很恼火。

对于孩子来说,终身受益的是和谐的亲子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所以,无论教师还是家长,都应该与孩子以诚相待,经常和孩子进行感情交流,这会孩子感受到“老师/爸爸妈妈是值得信赖的:老师/爸爸妈妈体谅我;老师/爸爸妈妈明白我的难为情;老师/爸爸妈妈发现了我的进步;老师/爸爸妈妈是爱我的……”[2]
微博热议
“从小我就有个夙敌叫…别人家的孩子‟。

这个孩子从来不玩游戏,不聊QQ,不喜欢逛街,天天就知道学习。

长得好看,又听话又温顺,回回年级第一,还有个有钱又正儿八经的男/女友。

研究生和公务员都考上了,一个月七千工资。

会做饭,会家务,会八门外语。

上学在外地一个月只要400元生活费还嫌多……” 最近,这则广泛流传于网络和微博的热帖引发众多网友的共鸣,在新浪微博上,关于“别人家的孩子”的微博就有一万六千多条,并且衍生出不同的版本。

多数网友都表示自己小时候被父母拿来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过,痛恨这个无处不在的攀比对象。

网友讨论
做我自己abc:大人总拿别人家的孩子与自己家的孩子做比较,比如说“看看人家谁谁谁,人家干什么都比你干得好,再看看你”大人可知道孩子听了心里什么滋味吗?Dr_Bruce:人最大的敌人不是自己,而是“别人家的孩子”。

八月堂:每个妈妈心里都住了个“别人家的孩子”。

吴雨熹peter:“别人家的孩子”引发社会大讨论。

孩子为什么
会反感呢?因为孩子根本不知道家长对他/她的要求是什么?特别是孩子进入12岁后的“身份认知模糊期”,他/她不清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而家长又反复拿“别人家的孩子”——这个泛个性的优点集合体来指导他/她,孩子必然会迷失方向。

歇在树上的风_p23:与女儿一起读《别人家的孩子》,女儿慨叹:我怎么不是“别人家的孩子”。

我对她说:你一直都是别人的“别人家的孩子”。

学途:家长们总喜欢拿自己家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做对比,或是把自己没有上好学的心愿强加到自己孩子的身上,但是你知道孩子的想法吗?CrossCloud:会觉得别人家的孩子都好而自己家的不好。

那是因为有的家长虽然和自己家的孩子朝日相处,但确不懂如何客观评价孩子,更多地看到了缺点,而却非常愿意看到或听到其他孩子如何优秀云云,殊不知有时看到的只是表面。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