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合集下载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是中国国家的基本特征之一。

它是指中国由多个民族组成,传统上保存着不同的文化、宗教、语言和民族习俗,但这些不同的元素互相交融和影响,形成了一个相对统一的整体,即中华民族。

在这个整体中,每个成员都保留了自己的特色和文化传统,它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首先,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源远流长。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不同的民族,包括汉族、蒙古族、藏族、苗族、壮族、朝鲜族等数百个民族。

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和冲突形成了一种唯物史观的多元性,并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形式。

例如,《诗经》就包含了很多少数民族的诗歌,反映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和文化融合。

其次,中国历史上的政策和制度也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提供了依据。

在中国历史的不同阶段,政府实行了不同的民族政策,保护本国民族的文化和传统,同时也重视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与合作。

例如,在元代时期,政府实行了“三朝九品制度”,择优录取各个民族的人才,促进了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明清时期,政府也实行了边疆置照的制度,将边疆各民族进行分类,统一管理,并保持对其文化的尊重和保护。

最后,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也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点,即“和而不同”。

中国历史上,人们一直渴望和谐和平,尊重和接受差异也是中国文化和美学的重要元素。

中国文化强调“仁爱”和“中和”,即尊重别人的权利和感情,讲求平等与和谐的相处之道。

因此,在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下,即使存在差异和争议,也带有平抑和调和的特点。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是中国历史和文化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从古代到现代,一直影响着中国社会和政治生活。

尊重每个民族的传统和文化,推行开放和合作的政策,创造出有益于中国民族之间合作和繁荣的共生态势,有利于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价值的发扬光大。

试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

试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

毕业论文题目:试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试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摘要:费孝通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构想,以此作为理解中华民族部族群关系的总体性引导。

该理论是中国人类学、民族学整体性宏观研究的典,是中国话语的具有国际意义和价值的创新之作。

在过去的这段时间里学术界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本文从多元一体化的历史特征、民族文化等方面对该理论进一步的分析探讨。

关键词: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民族文化我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过无数次碰撞、交流、融合而形成的。

各民族在长期发展进程中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以和而不同的方式共同构筑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正确认识这一格局的历史特征,对于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一、就“中华民族”一体的认识关于中华民族的争论由来已久,民国时期学界就有“中华民族一个”和“中华民族是多个”的激烈辩论。

1989年费孝通先生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论以后,中华民族认同问题再一次成为民族理论学关注的焦点,核心是民族政策是否应该以建构中华民族认同为目标。

费先生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对“中华民族”有两个提法:一是中华民族是当代中国56个民族的总称,“用来指现在中国疆域里具有民族认同的十一亿人民”;二是“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与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

这两种说法,一方面肯定中华民族是当代中国56个民族的总称,另一方面又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

国外的一些学者针对费先生的理论也提出质疑,他们认为中国每个族群(汉族、蒙古族等)就是一个单独的“民族”,“中华民族”的提法主要是一个政治概念,在有关族群的学术研究中没有意义;中国存在着几十个民族,但并不存在一个“中华民族”,只有“多元”而没有“一体”。

多元一体格局.

多元一体格局.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是费孝通从当代中国各民族关系现状和大局来探讨或建构中国各民族相处和联系的历史过程,为如何理解现实中国国内各民族的关系和互动提供了一个极富创见的结构图。但在具体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时,应从汉文明的扩展及少数民族对汉文明的认同、仰慕的角度来理解;对费先生“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观点的解读,则应有一个层次性和时间差方面的把握。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以全新的思路、百倍的热情,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棘手的民族问题进行了全面梳理和研究,并一直探索在社会不断发展中逐步予以解决的道路。伴随这个过程,一个由中国学者自己创立的、旨在解决中国自身民族问题的理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也应运而生。在文章发表之后20年的时间里,学术界对费孝通先生提出的这一理论做了多次学术探讨,尽管探讨和研究总是分歧与共识并行,但是它们都促使这一具有结构论特点的理论体系日臻完善。
如何理解“多元”与“一体”的关系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问题提出来后,广大学者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如何理解“多元”与“一体”的关系展开了大讨论,并取得了一定的共识,即“多元”是指各民族各有其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文化、社会也各具特点而区别于其他民族;“一体”是指各民族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依存,与整体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的民族利益。这种一体性,集中表现为祖国的完全统一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表现为共同关心与争取祖国的完全统一与繁荣富强。所以,中华民族的“一体”,是指各兄弟民族的“多元”中包含不可分割的整体性,而不是其中某个民族同化其他民族,更不是汉化,或者马上实行“民族融合”。
多元一体格局中,56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高层。二、形成多元一体格局有一个从分散的多元结合成一体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必须有一个起凝聚作用的核心。汉族就是多元基层中的一元,但它发挥凝聚作用把多元结合成一体。三、高层次的认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层次的认同 ,不同层次可以并存不悖,甚至在不同层次的认同基础上可以各自发展原有的特点,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所以高层次的民族可说实质上是个既一体又多元的复合体,其间存在着相对立的内部矛盾,是差异的一致,通过消长变化以适应于多变不息的内外条件,而获得这共同体的生存和发展。

多元一体格局

多元一体格局

如何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是费孝通从当代中国各民族关系现状和大局来探讨或建构中国各民族相处和联系的历史过程,为如何理解现实中国国内各民族的关系和互动提供了一个极富创见的结构图。

但在具体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时,应从汉文明的扩展及少数民族对汉文明的认同、仰慕的角度来理解;对费先生“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观点的解读,则应有一个层次性和时间差方面的把握。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

中华民族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有六大特点:1、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存在着一个凝聚的核心,这个核心先是华夏族团,后是汉族。

汉族人主要聚居在农业地区,但也大量深入到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形成一个点线结合,东密西疏的网络,这个网络正是多元一体格局的骨架。

2、汉族主要从事农业,少数民族中有很大一部分从事牧业,在统一体内形成内容不同但相互补充的经济类型。

3、除回族、畲族外,少数民族一般都有自己的语言,但汉语已成为共同的通用语言。

4、导致民族融合的具体条件是复杂的,但主要是出于社会和经济的需要。

汉族的农业经济是汉族凝聚力的来源。

5、中华民族成员众多,人口规模大小悬殊,是个多元的结构。

6、中华民族成为一体的过程是逐步完成的。

先有各地区的初级统一体,继而形成长城内外北牧南耕(农)的两大统一体,后又以汉族为特大核心,通过各民族流动、混杂、分合、通商等,将各民族串联在一起,形成了中华民族自在的民族实体,并取得大一统的格局,近代则在共同抵抗西方列强的压力下形成一个休戚与共的自觉的民族实体。

在中华民族统一体中存在着多层次的多元结构,各层次的多元关系又存在着分分合合的动态和分而未裂、融而未合的多种情状。

如何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

如何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 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
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 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 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存在的民 族单位, 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 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 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 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而又各具 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2.教学目标
中国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有着共同的命运和共同的利益,产生 了极大的凝聚力。要使学生认识到维护民族团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重要保证。
3.主题要点
各民族之间形成了休戚与共的紧密关系。各民族都对中国的历
史发展做出了贡献。
4.教学把握
炎帝 黄帝 蚩尤

阪泉 之战
黄炎联盟
华夏族
汉族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
如何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的格局
北京教科院 丁丁
1.概念理解
自秦汉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各 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密切交往,团结奋斗,共同开发祖国的疆 域,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中华民族这个词用来指现在中国疆里具有民族认同的十
亿人民。它所包括的五十多个民族单位是多元, 中华民族是一 体。

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涿鹿 之战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其他部落
北京市第八中学亦庄分校 刘兴隆 《远古的传说》
(王肃)曰:“羊者是陆产之最,鱼者 乃水族之长。所好不同,并各称珍。” ——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民族 隔阂减少
北京四中 王冉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中华民族多样一体格局

中华民族多样一体格局

中华民族多样一体格局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和传统。

这些不同民族和文化在中国长时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多样一体的
格局。

中国的多样一体格局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中国的历史上,不同
的民族相互融合、交流和合作,共同构建了一个统一而多元的国家。

这种多样一体的格局以一种和谐共处的方式存在,不同的民族在相
对自治的情况下,保持着自己的独特文化和传统。

在现代中国,中华民族多样一体格局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巩固。

中国政府非常注重保护和发展各民族的文化和语言,鼓励民族
间的交流和合作。

同时,中央政府也加强了对各个民族地区的经济
和社会发展支持,促进了民族间的共同进步。

中国的多样一体格局不仅仅是一个政治构架,更是一个文化和
社会现象。

不同民族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
共同营造着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这种多样一体的格局也为社会的
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动力。

中华民族多样一体的格局在当今世界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和谐共存的模式,证明了不同民族和文化可以和平共处并共同发展。

这为全球多元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借鉴。

总的来说,中华民族多样一体的格局是中国政府和人民长期努力的结果,也是中国社会稳定和繁荣的基石。

我们应该继续努力保持和发展这种和谐共存的模式,让各民族在中国的大家庭中共同发展、繁荣。

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关系。

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经历了多次民族融合和文明交流,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这种格局不仅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为我们今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本文将分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原因、特点以及意义,并探讨如何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形成原因: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地理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等。

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得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特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相统一的特点。

多样性体现在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丰富多彩;统一性则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以及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维护国家统一与安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有利于增强各族人民的共同体意识,从而更加有效地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有助于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减少矛盾和冲突,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为各地区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契机,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加强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文化传承和弘扬,加强对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利用,增强各族人民的共同体意识和认同感。

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步伐,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为实现共同繁荣奠定基础。

加强民族团结:坚持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政策,积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构建国家治理体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国际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1. 引言1.1 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概念理解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概念理解始于对中华民族多元文化融合和统一的认识。

一体多元格局即指中华民族在同质多元化、民族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多元性中实现综合性统一的组织模式和社会形态。

在这一格局中,中华民族不仅是多元文化的共同体,也是一个整体的统一体。

其本质是以多元构成的整体,不同文化要素在互相交融中实现统一,并发展出包容性、和谐共生的文化合力。

1.2 历史背景分析中国历史悠久,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元的民族群体,由多个不同的族群、文化、语言等组成。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这些不同的元素在相互交流、融合中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和民族认同。

但也因为历史上的各种原因,中华民族一直存在着一体多元的格局。

历史背景是造就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重要原因之一。

通过对历史背景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一体多元的发展历程。

在古代,中华民族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兴衰更替,不同民族的交流、融合,形成了种种多元的现象。

例如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繁荣发展,形成了多元分裂的局面;秦汉时期,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又使得中华民族趋于一体化。

隋唐之际,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互动,为中华民族的一体多元格局奠定了基础。

在宋元明清时期,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变化也都对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些历史背景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形成过程,为进一步探讨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2. 正文2.1 古代中华民族的多元融合在古代,中华民族的多元融合是一个长期演化的历史过程。

古代的中华民族包括了多个部族和民族,它们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征战和融合。

最有代表性的是周朝的建立。

在西周初期,周武王通过联合其他部族,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建立了周朝。

这一过程不仅在政治上实现了统一,也在文化、经济等方面进行了多元融合。

在周朝的统治下,中原地区的各个部族逐渐融合为一个统一的中华民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作者用“民族聚居区”来代替斯大林关于民族定义中的“共同的地域”,认为“共同的语言”在中国也不能完全符合中国实际,这其中涉及“共同语言”共同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西方民族理论中把“共同的地域”作为民族特征,和政治观念中把国家和领土密切结合在一起时分不开的。

正式因为这个概念,使民族要和国家结合成为民族国家,进而要求国家领土的完整,这不就是当前西方民族纠纷连绵不断,民族战争未息的一个原因么?序P9 民族是在人们共同生活经历中形成的,也是在历史运动中变化的,要理解当前的任何民族决不能离开它的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过程。

序P10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主要论点如下:
第一,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并不是把56个民族加在一起的总称,因为这些加在一起的56个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民族实体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

这个论点后被陈连开先生引申为民族认同意识的多层次论。

多元一体格局中,56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高层。

第二,形成多元一体格局有一个从分散的多元结合成一体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必须有一个起凝聚作用的核心。

汉族就是多元基层中的一元,但它发挥凝聚作用把多元结合成一体。

第三,高层次的认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层次的认同,不同层次可以并存不悖,甚至在不同层次的认同基础上可以各自发展原有的特点,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

所以高层次的民族可说实质上是个既一体又多元的复合体,其间存在着相对立的内部矛盾,是差异的一致,通过消长变化以适应于多变不息的内外条件,而获得这共同体的生存和发展。

序P13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与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形成的。

P3
民族名称的一般规律是从“他称”转为“自称”。

生活在一个共同社区之内的人,如果不与外界接触不会自觉地认同。

民族是一个具有共同生活方式的人们共同体,必须和“非我族类”的外人接触才发生民族认同,也就是所谓民族意识,所以有一个从自在到自觉的过程。

P10
中华民族格局形成的几个特点:
1.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存在一个凝聚的核心。

2.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占全国面积一半以上,主要是高原、山地和草场,多以少数民族中有很大一部分从事牧业,和汉族主要从事农业形成不同的经济类型。

3.从语言上说,只有个别民族,如回族,已经用汉语作为自己民族的共同语言外,少数民族可以说都有自己的语言。

4.导致民族融合的具体条件是复杂的。

5.组成中华民族的成员是众多的,所以说它是个多元的结构。

6.中华民族成为一体的过程是逐步完成的。

P33
一个社会越是富裕,这个社会里的成员发展其个性的机会越多;相反,一个社会越是贫困,其成员可以选择的生存方式也越是有限。

如果这个规律同样可以运用到民族领域里的话,经济越是发展,亦即越是现代化,各民族间凭借各自的优势去发展民族特点的机会也越大。

P37
中华文化既是多元区域不平衡发展,又呈现向中原汇聚及中原文化向四周辐射的特点。

P47
中华民族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其族体结构与文化发展,是以“多元起源,多区域不平衡发展,反复汇聚和辐射”的方式作“多元”与“一体”辩证运动的。

作为族称,华夏是汉族的前身,汉族则是华夏的延续和发展。

P117
中华民族的共同性的形成和发展,有两个最主要的原因:第一,中国是世界上的一个文明古国,中国的历史是中国境内的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第二,移民和民族融合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起到了相互学习、相互补充的作用。

P134
中国许多民族有一个共同的传统,就是把一部分神话人物变成历史人物,再把这些历史人物分别作为各自民族的祖先。

P156
作为地理名称,在统一时期,“中国”包括所有由朝廷直接管辖的地方,对周边各民族地区总称“裔”或“四夷”;分裂时期,则沿袭“两京”所在的中原地区称“中国”的传统,建都于黄河中下游的王朝辖区,得称为“中国”。

P230
外国人对中国的称呼,与中西交通的历史相联系,大致分为南北两大系统。

唐以前主要是陆上交通,中古梵文Cina一词便是对中国的称呼,一般认为起源于Cin,即“秦”,不只是秦王朝;唐以后,海上交通居于优势地位,国外人又称中国为“唐”,称中国人为“唐人”。

P233
中国作为国家名称,在西方国家未来以前,是历代中国王朝的通称,各朝代另有表明其一家一姓“社稷”、“天下”的朝代国号;西方国家入侵中国以后,“中国”成为主权中国的
名称。

P236
“中华”一词,起源于魏晋,最初也许与“衣冠华族”有关,逐渐地扩及于指传统文化和具有这种文化的人民。

P244
中华民族,是中国古今各民族的总称;是由众多民族在形成为统一国家的长期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民族集合体。

P253
我国北方游牧区与中原农业区在并存时经济上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以及后来北方游牧区内许多大片的农业区的出现,结束了北方游牧区与中原农业区的对立,是在中国产生大统一思想的物质基础。

P275
中国有礼义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

P335
强调“华夷之辨”是为了贯彻“华夷之防”。

中国古代由众多民族发展、确立为统一国家的过程,也就是“大一统”与“华夷之防”矛盾对立统一的过程。

P33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