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剖析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是指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整体性和多元性相结合的社会结构。
这种格局具有独特的历史演进轨迹和依据。
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中国,中央政权通过统一的制度、法律和行政机构实现了政治的一体性。
由于地理和民族差异的存在,中国社会同时保持了多元性。
在中央政权的管理下,各个地方形成了独特的风俗、文化和习惯。
这种一体多元格局在古代中国的封建社会中得到了不断巩固和发展。
中华民族的一体多元格局在现代中国的形成受到了历史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在中国近代历史的特殊背景下,中国社会经历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殖民统治。
这种外来的压力推动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和统一,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一体性。
在这个过程中,中华民族的多元性也得到了保护和强调。
中国各地区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化和传统,这些差异得到了充分尊重和保护。
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依据可以从历史、地理和文化等方面来解释。
从历史上看,中华民族的一体性是中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结果。
中国政权统一的制度和政治文化促使中华民族形成了强烈的认同感和共同的价值观。
中国广袤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为中华民族的多元性提供了基础。
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造就了不同民族的特点和习俗。
地理因素也是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重要依据。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
各个民族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形成了多样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和文化风俗。
这使得中国社会具有广泛的多元性。
中国的地理环境也促进了各个地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加强了中华民族的一体性。
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特社会结构。
这种格局来源于历史、地理和文化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形成和发展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团结,又尊重和保护了各个地区的多元性和民族特色。
这种格局对于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资料讲解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作者用“民族聚居区”来代替斯大林关于民族定义中的“共同的地域”,认为“共同的语言”在中国也不能完全符合中国实际,这其中涉及“共同语言”共同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西方民族理论中把“共同的地域”作为民族特征,和政治观念中把国家和领土密切结合在一起时分不开的。
正式因为这个概念,使民族要和国家结合成为民族国家,进而要求国家领土的完整,这不就是当前西方民族纠纷连绵不断,民族战争未息的一个原因么?序P9民族是在人们共同生活经历中形成的,也是在历史运动中变化的,要理解当前的任何民族决不能离开它的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过程。
序P10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主要论点如下:第一,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并不是把56个民族加在一起的总称,因为这些加在一起的56个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民族实体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
这个论点后被陈连开先生引申为民族认同意识的多层次论。
多元一体格局中,56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高层。
第二,形成多元一体格局有一个从分散的多元结合成一体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必须有一个起凝聚作用的核心。
汉族就是多元基层中的一元,但它发挥凝聚作用把多元结合成一体。
第三,高层次的认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层次的认同,不同层次可以并存不悖,甚至在不同层次的认同基础上可以各自发展原有的特点,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
所以高层次的民族可说实质上是个既一体又多元的复合体,其间存在着相对立的内部矛盾,是差异的一致,通过消长变化以适应于多变不息的内外条件,而获得这共同体的生存和发展。
序P13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与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形成的。
P3 民族名称的一般规律是从“他称”转为“自称”。
生活在一个共同社区之内的人,如果不与外界接触不会自觉地认同。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的认同基础上可以各自发展原有的特点,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
所以高层次的民族可说实质上是个既一体又多元的复合体,其间存在着相对立的内部矛盾,是差异的一致,通过消长变化以适应于多变不息的内外条件,而获得这共同体的生存和发展。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逻辑推演,是从中国地域文化的多元特征为起点,在多元的地域文化的交融和汇集过程中,汉族逐渐成为多元一统的凝聚核心,它从中原扩展到中国的北部、南部和西部,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
从相关著述来看,“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相对于中国这个国家概念而言,显然是一个国族的观念,而中华民族之所以时至今日依然被概括为多元一体,这本身就表明中华民族是一个由多元的诸民族构成的国族观念; 作为一个国族概念,由于它是相对于中国这个国家实体而存在的,因而这种国族理念显然不具有任何重构或改变现实存在的中国内部诸民族格局的意味。
换言之,就国际政治而言,中国拥有一个多元一体的国族即中华民族;而在国内政治层面,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内部的诸民族对中华民族及其相对应的中国的认同情况,依然是当代中国内部整合的重要事项之一。
多元一体是当今世界各个多民族国家内部族际状况的客观现实,而与其他多民族国家相比较而言,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则具有某种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也足以解释中国民族问题的特质。
本文试图在多元一体的共性意义上探究多民族国家族际政治整合和由此而来的政治合法性问题。
多元一体,作为一个历史间之于现实的理论概括和现实描述,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内部民族构成的现实情况;而国内各个民族对于这个现实的认同程度,则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这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命运,这种事关国家分合与存续的整合认知,又与各民族的自身利益密切相关。
“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就个体而言,利益首先出于维护个人基本生存条件并进而在竞争环境下发展的人性考虑,“人性的首要法则,是要维护自身的生存,人性的首要关怀,是对于其自身所应有的关怀”; 但在自然竞争的环境下,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努力显然受制于自身条件的优劣和机会获得的多寡,因此通过共识的或默许的方式参与或发起一个或多个群体以更有效率地追求利益并使利益最大化的个人选择,就造就了人类政治生活当中集体行动的基本动因。
如何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 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
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 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 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存在的民 族单位, 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 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 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 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而又各具 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2.教学目标
中国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有着共同的命运和共同的利益,产生 了极大的凝聚力。要使学生认识到维护民族团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重要保证。
3.主题要点
各民族之间形成了休戚与共的紧密关系。各民族都对中国的历
史发展做出了贡献。
4.教学把握
炎帝 黄帝 蚩尤
败
阪泉 之战
黄炎联盟
华夏族
汉族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
如何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的格局
北京教科院 丁丁
1.概念理解
自秦汉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各 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密切交往,团结奋斗,共同开发祖国的疆 域,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中华民族这个词用来指现在中国疆里具有民族认同的十
亿人民。它所包括的五十多个民族单位是多元, 中华民族是一 体。
败
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涿鹿 之战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其他部落
北京市第八中学亦庄分校 刘兴隆 《远古的传说》
(王肃)曰:“羊者是陆产之最,鱼者 乃水族之长。所好不同,并各称珍。” ——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民族 隔阂减少
北京四中 王冉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关系。
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经历了多次民族融合和文明交流,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这种格局不仅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为我们今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本文将分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原因、特点以及意义,并探讨如何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形成原因: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地理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等。
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得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特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相统一的特点。
多样性体现在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丰富多彩;统一性则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以及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维护国家统一与安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有利于增强各族人民的共同体意识,从而更加有效地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有助于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减少矛盾和冲突,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为各地区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契机,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加强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文化传承和弘扬,加强对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利用,增强各族人民的共同体意识和认同感。
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步伐,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为实现共同繁荣奠定基础。
加强民族团结:坚持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政策,积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构建国家治理体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国际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1. 引言1.1 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概念理解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概念理解始于对中华民族多元文化融合和统一的认识。
一体多元格局即指中华民族在同质多元化、民族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多元性中实现综合性统一的组织模式和社会形态。
在这一格局中,中华民族不仅是多元文化的共同体,也是一个整体的统一体。
其本质是以多元构成的整体,不同文化要素在互相交融中实现统一,并发展出包容性、和谐共生的文化合力。
1.2 历史背景分析中国历史悠久,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元的民族群体,由多个不同的族群、文化、语言等组成。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这些不同的元素在相互交流、融合中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和民族认同。
但也因为历史上的各种原因,中华民族一直存在着一体多元的格局。
历史背景是造就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重要原因之一。
通过对历史背景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一体多元的发展历程。
在古代,中华民族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兴衰更替,不同民族的交流、融合,形成了种种多元的现象。
例如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繁荣发展,形成了多元分裂的局面;秦汉时期,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又使得中华民族趋于一体化。
隋唐之际,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互动,为中华民族的一体多元格局奠定了基础。
在宋元明清时期,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变化也都对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些历史背景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形成过程,为进一步探讨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2. 正文2.1 古代中华民族的多元融合在古代,中华民族的多元融合是一个长期演化的历史过程。
古代的中华民族包括了多个部族和民族,它们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征战和融合。
最有代表性的是周朝的建立。
在西周初期,周武王通过联合其他部族,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建立了周朝。
这一过程不仅在政治上实现了统一,也在文化、经济等方面进行了多元融合。
在周朝的统治下,中原地区的各个部族逐渐融合为一个统一的中华民族。
试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

毕业论文题目:试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试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摘要:费孝通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构想,以此作为理解中华民族部族群关系的总体性引导。
该理论是中国人类学、民族学整体性宏观研究的典,是中国话语的具有国际意义和价值的创新之作。
在过去的这段时间里学术界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本文从多元一体化的历史特征、民族文化等方面对该理论进一步的分析探讨。
关键词: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民族文化我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过无数次碰撞、交流、融合而形成的。
各民族在长期发展进程中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以和而不同的方式共同构筑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正确认识这一格局的历史特征,对于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一、就“中华民族”一体的认识关于中华民族的争论由来已久,民国时期学界就有“中华民族一个”和“中华民族是多个”的激烈辩论。
1989年费孝通先生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论以后,中华民族认同问题再一次成为民族理论学关注的焦点,核心是民族政策是否应该以建构中华民族认同为目标。
费先生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对“中华民族”有两个提法:一是中华民族是当代中国56个民族的总称,“用来指现在中国疆域里具有民族认同的十一亿人民”;二是“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与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
这两种说法,一方面肯定中华民族是当代中国56个民族的总称,另一方面又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
国外的一些学者针对费先生的理论也提出质疑,他们认为中国每个族群(汉族、蒙古族等)就是一个单独的“民族”,“中华民族”的提法主要是一个政治概念,在有关族群的学术研究中没有意义;中国存在着几十个民族,但并不存在一个“中华民族”,只有“多元”而没有“一体”。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摘要】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
首先从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起源入手,探讨其形成过程和演变历程。
然后深入分析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依据,揭示其实践意义。
通过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通过总结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意义,对未来发展进行启示,展望未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进步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历史演进、依据、意义、起源、形成过程、演变历程、实践意义、未来发展、展望未来1. 引言1.1 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重要性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之一。
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语言、宗教等多样性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丰富多彩的文化面貌。
保持民族团结和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原则之一。
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
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发展进步,共同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
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为中华民族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是中国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各个民族之间形成了深厚的情感纽带和血脉关系,共同构建了中国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
保持中华民族的一体多元格局,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重要性体现在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巩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等方面,是中国发展进步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目的与意义: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历史上形成的多元文化融合格局,分析其中的演变、影响和实践意义。
通过对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起源、形成过程、演变历程以及依据的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融合性,揭示其中的文化规律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