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资料讲解

合集下载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

正是自古以来我国各民族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不断巩固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总书记用“四个共同”,系统阐释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何以成为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

发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巨大优势,关键是要不断播撒民族团结的种子。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只有各民族群众将民族团结作为原则和目标,才能汇聚共同奋斗的磅礴力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第5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第5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第五讲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中华民族形成特色
汉族继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而日 益壮大,而且渗入其他民族的聚居区, 构成起着凝聚和联系作用的网络,奠定 了以这个疆域内许多民族联合成的不可 分割的统一体的基础,成为一个自在的 民族实体,经过民族自觉而称为中华民 族。
第五讲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第五讲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民族融合
在这些地方政权中,匈奴人建立的有三 个,氐人建立的有四个,羯人建立的有一个 ,鲜卑人建立的有七个,羌人建立的有一个 ,汉人建立的有三个。它们所占的地区遍及 个陕西、山西、河北、河南、甘肃、宁夏及 四川、山东、江苏、安徽、辽宁、青海、内 蒙古等省区的一部分。实际上是中原地区的 全部都曾波及。
第五讲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民族融合
沙陀人在唐末颇为跋扈,在继唐而起的五 代中后唐、后晋、后汉三朝都是沙陀人建立 的,以中兴唐朝出名的庄宗本身就是出自沙 陀人。所以有唐一代名义上是汉族统治,实 际上是各族参予的政权。从唐到宋之间的近 六百年的时间里,中原地区实际上是一个以 汉族为核心的民族熔炉。许多非汉族被当地 汉人所融合而成为汉人。当然融合的过程是 复杂的,但结果许多历史有记载的如鲜卑、 氐、羯等族名逐渐在现实生活中消失了。
第五讲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民族融合
经过南北朝的分裂局面,更扩大了的 中原地区重又在隋唐两代统一了起来。 唐代的统治阶级中就有不少是各族的混 血.建国时,汉化鲜卑贵族的支持起了 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之他们在统治集团 中一直处于重要地位。有人统计,唐朝 宰 相 369 人 中 , 胡 人 出 身 的 有 36 人 , 占 1/10。《唐书》还特辟专章为蕃将宣传。
第五讲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融合

如何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

如何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 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
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 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 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存在的民 族单位, 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 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 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 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而又各具 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2.教学目标
中国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有着共同的命运和共同的利益,产生 了极大的凝聚力。要使学生认识到维护民族团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重要保证。
3.主题要点
各民族之间形成了休戚与共的紧密关系。各民族都对中国的历
史发展做出了贡献。
4.教学把握
炎帝 黄帝 蚩尤

阪泉 之战
黄炎联盟
华夏族
汉族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
如何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的格局
北京教科院 丁丁
1.概念理解
自秦汉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各 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密切交往,团结奋斗,共同开发祖国的疆 域,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中华民族这个词用来指现在中国疆里具有民族认同的十
亿人民。它所包括的五十多个民族单位是多元, 中华民族是一 体。

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涿鹿 之战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其他部落
北京市第八中学亦庄分校 刘兴隆 《远古的传说》
(王肃)曰:“羊者是陆产之最,鱼者 乃水族之长。所好不同,并各称珍。” ——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民族 隔阂减少
北京四中 王冉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57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精品PPT课件

57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精品PPT课件
的经济类型 3.个别民族用汉语作为通用语言,少数民族都
有自己的语言 4.导致民族融合的具体条件是复杂的 5.组成中华民族的成员是众多的 6.中华民族成为一体的过程是逐渐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 长江中游 • 长江下游
彩陶文化
前仰韶文化(前6000-前5400年) 仰韶文化(前5000-前3000年) 河南龙山文化(前2900-前2000年)
(夏文化)
黑陶文化
青莲岗文化(前5400-前4000年) 大汶口文化(前4300-前2500年) 山东龙山文化(前2500-前2000年)
岳石文化(前1900-前1500) (商文化)
六、中原地区民族大混杂、大融合
七、北方民族不断给汉族输入新的 血液
入主中原的执政民族与汉族相互融合
促进其他民族与汉族相互融合
八、汉族同样充实了其他民族
九、汉族的南向扩充
徐、舒、畬文化 越文化 楚文化
十、中国西部的民族流动
羌族 藏族 彝族
十一、中华民族格局形成的几个特点
1.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存在着一个凝聚核心 2.少数民族聚居地面积居多,与汉族从事不同
费孝通等著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前言
1.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 2.多元的起源 3.新石器文化多元交融和汇集 4.凝聚核心汉族的出现 5.地区性的多元统一 6.中原地区民族大混杂、大融合 7.北方民族不断给汉族输入新的血液 8.汉族同样充实了其他民族 9.汉族的南向扩充 10.中国西部的民族流动 11.中华民族格局形成的几个特点 12.瞻望前途
长江中游
大溪文化(前4400-前3300年) 屈家岭文化(前3000-前2000年)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名词解释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名词解释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名词解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指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由各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各个地区和各少数民族,在语言、文字、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等方面,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性,它体现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内部多民族的基本国情。

一、两次“百家争鸣”两次“百家争鸣”时期出现的主要思想流派和学术观点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等,而荀子则是其中影响最大的学派。

儒家主张“礼法结合”,以道德规范、礼仪来治理国家,实行德政。

孟子的性善论为人性向善开辟了道路,而荀子的性恶论则强调教育对于塑造人的重要性,提倡性恶论,这使他与儒家学派产生了分歧。

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这表明他并没有明确地提出“天下归仁”的思想。

其二,儒家是战国时期七雄中的六国所推崇的意识形态。

“世卿世禄制”虽然在春秋时期就遭到各诸侯国的反对,但却根深蒂固。

孟子在《孟子·滕文公下》中说,邹穆公请卿士来对三位卿士进行选择,结果没有一个被选中,这里的“三卿”就是齐国的孟氏、宋国的孔氏和鲁国的季氏。

据孟子介绍,这三个卿士都有养士的传统,都曾经采取高薪厚禄聘用贤才,但都没有留住人才,还是留不住人才。

而荀子一上来就否定世卿世禄制,主张“法后王”,设“明堂位”,“礼贤良”,鼓励人们入仕,并提出“尊贤使能”的观点,这些都直接来源于儒家思想。

因此,儒家思想从本质上讲是维护贵族利益的。

这种变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就否定了战国初期的分裂割据状态。

“民族多元一体”并不否认国家的存在,只不过把国家的界限划定在国家的领土之内,而不包括国家以外的地域和国家以外的人群。

国家以外的人群仍然可以称为国际。

我们这样说是因为中国的古代封建社会历来把国家的概念和民族的概念分得非常清楚,“国”与“家”分开。

因为从历史的角度看,“家”是建立在“国”的基础之上的,没有“国”,“家”便无所依附。

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的,“中国之所以叫中国,只是因为它的国家太小”。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的经济类型 3.个别民族用汉语作为通用语言,少数民族都
有自己的语言 4.导致民族融合的具体条件是复杂的 5.组成中华民族的成员是众多的 6.中华民族成为一体的过程是逐渐完成的
十二、瞻望前途
长江中游
大溪文化(前4400-前3300年) 屈家岭文化(前3000-前2000年)
青龙泉文化(前2400)
长江下游
河姆渡文化(前5000-前4400年)
马家浜-崧泽文化(前4300-前3300年) 良渚文化(前3300-前2200年)
四、凝聚核心汉族的出现
五、地区性的多元统一
游牧区 •匈奴大一统 农业区 •秦汉大一统
前言
1.定义中华民族 2.简述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
何为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
抽象
具体
自在的民 族实体
自觉的民
族实体
华夏
汉族
中华民族
一、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
二、多元的起源
多元论VS一元论 本土说VS外来说
三、新石器文化多元交融和汇集
黄河流文化
• 黄河中游 • 黄河下游
长江流域文化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费孝通等著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前言
1.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 2.多元的起源 3.新石器文化多元交融和汇集 4.凝聚核心汉族的出现 5.地区性的多元统一 6.中原地区民族大混杂、大融合 7.北方民族不断给汉族输入新的血液 8.汉族同样充实了其他民族 9.汉族的南向扩充 10.中国西部的民族流动 11.中华民族格局形成的几个特点 12.瞻望前途
六、中原地区民族大混杂、大融合
七、北方民族不断给汉族输入新的 血液
入主中原的执政民族与汉族相互融合
促进其他民族与汉族相互融合

中华民族多样一体格局

中华民族多样一体格局

中华民族多样一体格局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和传统。

这些不同民族和文化在中国长时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多样一体的
格局。

中国的多样一体格局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中国的历史上,不同
的民族相互融合、交流和合作,共同构建了一个统一而多元的国家。

这种多样一体的格局以一种和谐共处的方式存在,不同的民族在相
对自治的情况下,保持着自己的独特文化和传统。

在现代中国,中华民族多样一体格局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巩固。

中国政府非常注重保护和发展各民族的文化和语言,鼓励民族
间的交流和合作。

同时,中央政府也加强了对各个民族地区的经济
和社会发展支持,促进了民族间的共同进步。

中国的多样一体格局不仅仅是一个政治构架,更是一个文化和
社会现象。

不同民族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
共同营造着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这种多样一体的格局也为社会的
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动力。

中华民族多样一体的格局在当今世界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和谐共存的模式,证明了不同民族和文化可以和平共处并共同发展。

这为全球多元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借鉴。

总的来说,中华民族多样一体的格局是中国政府和人民长期努力的结果,也是中国社会稳定和繁荣的基石。

我们应该继续努力保持和发展这种和谐共存的模式,让各民族在中国的大家庭中共同发展、繁荣。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1. 引言1.1 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概念理解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概念理解始于对中华民族多元文化融合和统一的认识。

一体多元格局即指中华民族在同质多元化、民族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多元性中实现综合性统一的组织模式和社会形态。

在这一格局中,中华民族不仅是多元文化的共同体,也是一个整体的统一体。

其本质是以多元构成的整体,不同文化要素在互相交融中实现统一,并发展出包容性、和谐共生的文化合力。

1.2 历史背景分析中国历史悠久,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元的民族群体,由多个不同的族群、文化、语言等组成。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这些不同的元素在相互交流、融合中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和民族认同。

但也因为历史上的各种原因,中华民族一直存在着一体多元的格局。

历史背景是造就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重要原因之一。

通过对历史背景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一体多元的发展历程。

在古代,中华民族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兴衰更替,不同民族的交流、融合,形成了种种多元的现象。

例如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繁荣发展,形成了多元分裂的局面;秦汉时期,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又使得中华民族趋于一体化。

隋唐之际,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互动,为中华民族的一体多元格局奠定了基础。

在宋元明清时期,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变化也都对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些历史背景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形成过程,为进一步探讨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2. 正文2.1 古代中华民族的多元融合在古代,中华民族的多元融合是一个长期演化的历史过程。

古代的中华民族包括了多个部族和民族,它们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征战和融合。

最有代表性的是周朝的建立。

在西周初期,周武王通过联合其他部族,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建立了周朝。

这一过程不仅在政治上实现了统一,也在文化、经济等方面进行了多元融合。

在周朝的统治下,中原地区的各个部族逐渐融合为一个统一的中华民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作者用“民族聚居区”来代替斯大林关于民族定义中的“共同的地域”,认为“共同的语言”在中国也不能完全符合中国实际,这其中涉及“共同语言”共同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西方民族理论中把“共同的地域”作为民族特征,和政治观念中把国家和领土密切结合在一起时分不开的。

正式因为这个概念,使民族要和国家结合成为民族国家,进而要求国家领土的完整,这不就是当前西方民族纠纷连绵不断,民族战争未息的一个原因么?序P9
民族是在人们共同生活经历中形成的,也是在历史运动中变化的,要理解当前的任何民族决不能离开它的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过程。

序P10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主要论点如下:
第一,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并不是把56个民族加在一起的总称,因为这些加在一起的56个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民族实体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

这个论点后被陈连开先生引申为民族认同意识的多层次论。

多元一体格局中,56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高层。

第二,形成多元一体格局有一个从分散的多元结合成一体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必须有一个起凝聚作用的核心。

汉族就是多元基层中的一元,但它发挥凝聚作用把多元结合成一体。

第三,高层次的认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层次的认同,不同层次可以并存不悖,甚至在不同层次的认同基础上可以各自发展原有的特点,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

所以高层次的民族可说实质上是个既一体又多元的复合
体,其间存在着相对立的内部矛盾,是差异的一致,通过消长变化以适应于多变不息的内外条件,而获得这共同体的生存和发展。

序P13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与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形成的。

P3 民族名称的一般规律是从“他称”转为“自称”。

生活在一个共同社区之内的人,如果不与外界接触不会自觉地认同。

民族是一个具有共同生活方式的人们共同体,必须和“非我族类”的外人接触才发生民族认同,也就是所谓民族意识,所以有一个从自在到自觉的过程。

P10
中华民族格局形成的几个特点:
1.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存在一个凝聚的核心。

2.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占全国面积一半以上,主要是高原、山地和草场,多以少数民族中有很大一部分从事牧业,和汉族主要从事农业形成不同的经济类型。

3.从语言上说,只有个别民族,如回族,已经用汉语作为自己民族的共同语言外,少数民族可以说都有自己的语言。

4.导致民族融合的具体条件是复杂的。

5.组成中华民族的成员是众多的,所以说它是个多元的结构。

6.中华民族成为一体的过程是逐步完成的。

P33
一个社会越是富裕,这个社会里的成员发展其个性的机会越多;相反,一个社会越是贫困,其成员可以选择的生存方式也越是有限。

如果这个规律同样可以运用到民族领域里的话,经济越是发展,亦即越是现代化,各民族间凭借各自的优势去发展民族特点的机会也越大。

P37
中华文化既是多元区域不平衡发展,又呈现向中原汇聚及中原文化向四周辐射的特点。

P47
中华民族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其族体结构与文化发展,是以“多元起源,多区域不平衡发展,反复汇聚和辐射”的方式作“多元”与“一体”辩证运动的。

作为族称,华夏是汉族的前身,汉族则是华夏的延续和发展。

P117 中华民族的共同性的形成和发展,有两个最主要的原因:第一,中国是世界上的一个文明古国,中国的历史是中国境内的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第二,移民和民族融合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起到了相互学习、相互补充的作用。

P134
中国许多民族有一个共同的传统,就是把一部分神话人物变成历史人物,再把这些历史人物分别作为各自民族的祖先。

P156
作为地理名称,在统一时期,“中国”包括所有由朝廷直接管辖的地方,对周边各民族地区总称“裔”或“四夷”;分裂时期,则沿袭“两京”所在的中原地区称“中国”的传统,建都于黄河中下游的王朝辖区,得称为“中国”。

P230 外国人对中国的称呼,与中西交通的历史相联系,大致分为南北两大系统。

唐以前主要是陆上交通,中古梵文Cina一词便是对中国的称呼,一般认为起源于Cin,即“秦”,不只是秦王朝;唐以后,海上交通居于优势地位,国外人又称中国为“唐”,称中国人为“唐人”。

P233
中国作为国家名称,在西方国家未来以前,是历代中国王朝的通称,各朝代另有表明其一家一姓“社稷”、“天下”的朝代国号;西方国家入侵中国以后,“中国”成为主权中国的名称。

P236
“中华”一词,起源于魏晋,最初也许与“衣冠华族”有关,逐渐地扩及于指传统文化和具有这种文化的人民。

P244
中华民族,是中国古今各民族的总称;是由众多民族在形成为统一国家的长期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民族集合体。

P253
我国北方游牧区与中原农业区在并存时经济上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以及后来北方游牧区内许多大片的农业区的出现,结束了北方游牧区与中原农业区的对立,是在中国产生大统一思想的物质基础。

P275
中国有礼义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

P335
强调“华夷之辨”是为了贯彻“华夷之防”。

中国古代由众多民族发展、确立为统一国家的过程,也就是“大一统”与“华夷之防”矛盾对立统一的过程。

P33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