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来安县简介
滁州来安房地产市场调研

滁州来安县房地产市场调研一、来安城市发展状况1、来安概况来安县,地处安徽省东部,介于长江、淮河之间,环邻本省天长市、滁州市、明光市和江苏省盱眙县、六合区、浦口区。
全县总面积148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1.3万亩,辖12个乡镇,130个村,50.2万人口。
2、地理位置及交通状况来安县城距滁州市区约23公里;南距南京市区约60公里;北距明光市68公里,距天长市约75公里;东距扬州市约120公里,距镇江约120公里。
县辖汊河镇地处苏皖交界,与南京高新技术开发区隔河相邻。
来安县是南京“1小时都市圈”的核心层,是江北的重要门户、安徽的东大门。
陆路:县城距津浦铁路滁州北站18公里、南京禄口国际机场80公里、沪宁洛高速公路来安出入口5公里,104国道从南京长江大桥自东向西贯穿全境。
分析:(1)来安县是安徽东部带城市群中接受南京市辐射的重要城镇之一;(2)来安县位于南京市“1小时经济圈”中的核心圈之内,县辖汊河镇地处苏皖交界,与南京高新技术开发区隔河相邻。
来安同时接受来自扬州、镇江的经济辐射;(3)来安县是长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重点区域,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3、经济状况2011年生产总值(GDP)85.5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45.96亿元,增长19.5%;第三产业增加值22.56亿元,增长10.8%。
数据来源:2011年中国统计网数据来源:来安政府网分析:(1)、来安县经济在滁州地区处于中下游水平,三产结构逐步优化,有较强的增涨势头;(2)、来安县人口总数排滁州地区第5位,GDP总量不高,但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滁州地区第2位。
从近3年的来安县国民经济发展来看,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能力持续增强,说明区域经济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二、产业调研1、特产主要特产有:来安花红、名牌产品“碧绿春”酒、盛产的“来安三蒜”、闻名遐迩的“雷官板鸭”、龙山“龙丰一号”西红柿。
爱安徽

爱安徽,我更爱我的家乡——来安我爱安徽,更爱我的家乡——来安,一个安徽东部的“鱼米之乡”。
安徽省位于中国东南部,是华东地区跨江近海的内陆省份,境内山河秀丽、人文荟萃、稻香鱼肥、江河密布。
五大淡水湖中的巢湖横卧江淮,素为长江下游、淮河两岸的“鱼米之乡”。
安徽之名取自安庆和徽州二地的首字。
安徽省是个物产富饶,人杰地灵的省份,而来安县则是安徽省东部的一个不得不提的城市之一。
来安县地处安徽省东部,介于长江、淮河之间,环邻本省天长市、滁州市、明光市和江苏省盱眙县、六合区、浦口区。
县城距离南京市区60公里、津浦铁路滁州站18公里、南京禄口国际机场80公里、沪宁洛高速公路来安出入口5公里,104国道从南京长江大桥自东向西贯穿全境。
县辖汊河镇地处苏皖交界,与南京高新技术开发区隔河相邻。
来安县是南京“1小时都市圈”的核心层,是江北的重要门户、安徽的东大门。
全县总面积148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1.3万亩,辖12个乡镇,130个村,50万人。
改革开放以来,来安的变化日新月异,取得的成就一个接着一个,遇到的喜事一桩连着一桩。
从能源发展来看,来安新能源异军突起:在皖东来安,连绵起伏的丘陵地带,132座银色风力发电机擎天而立、迎风飞旋,在绿油油的旷野里,形成了一个气势磅礴的风车大世界。
从这里出发,每年将有4.1亿千瓦时的电量源源不断输往千家万户。
这个国内首个低风速风力发电项目——国电龙源来安风力发电场预计年节约标准煤可达13.5万吨,不仅大大减少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排放,还能创税4000多万元。
在这个皖东城市,安徽省首个风光互补发电项目——大唐来安新能源风光互补发电项目也于今年5月27日正式开工建设。
它将开发建设四个风电场和一个太阳能发电光伏地面电站,建成投产后,每年将新增上网电量近一亿千瓦时,节约标准煤约3.4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650吨、氮氧化物排放1500吨、二氧化碳排放10万吨。
跟进新能源产业步伐的太阳能开发利用也毫不逊色,随着皖东太阳能电池第一片在来安县省级硅能产业基地的正式下线,包括赛维太阳能在内的“光伏皖军”队伍不断壮大。
来安基础资料汇编

来安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目录第一章来安县概况 (1)1.自然历史 (1)1.1 地理位置 (1)1.2 历史沿革 (1)1.3 自然条件 (1)1.4 自然资源 (1)2.行政区划、人口和劳动力 (1)2.1 行政区划 (1)2.2 人口概况 (1)2.3 城镇化现状 (2)3.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2)3.1 社会经济概况 (2)3.2 农业 (3)3.3 工业和建筑业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4 固定资产投资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5 商贸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6 财政、金融、保险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7 社会福利 (3)第二章来安经济开发区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1.地理位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来安县

半 塔镇:位于来安县新安镇东北 30 公里,是一 座历史名镇。始于三国吴赤乌 元年 (238 年)所建一座白塔而名白塔镇。后因雷击崩溃 3 层白塔,而易名半塔集。抗日战争 爆发前,此地为来安与盱眙县的交界处,集西属来安县,集东属盱眙县。民国 29 年(1940 年 )后,划入来安县。1984 年设镇,仍名半塔镇。现行政区域面积为 95.7 平方公里,其 中建成区已近 4 平方公里。此处古代除自萧梁至隋初为滥设侨置的郡、县治所外,一直 无县以上建制。但是到了现代,尤其是抗日战争期间,这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的 抗日战场 —— 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津浦路东的中心。29 年 1 月,中共路东省委在这里成 立。4 月 18 日,路东各县联防办事处在此成立。8 月,在此设县级半塔直属区。30 年,改 为 第一直属区。31 年 10 月,第一区改为半塔县。32 年 2 月初,并入来六县。3 月底至 4 月 初,新四军 5 支队第 10 团、第 15 团的一部共千余人在此与国民党军队激战 7 天 7 夜, 击败国民党军队的 10 次进攻,取得半塔保卫战的胜利。为纪念在半塔保卫战中和在抗日 反顽固派斗争中牺牲的烈士,1958 年,来安县人民政府在今镇西北光山上建了革命烈士 纪念塔,并以之为中心扩建成烈士陵园,成为革命纪念地之一。
眙、定远县为界、东北至三山与天长市为界,至白塔与盱眙县接界。 民国 21 年 (1932 年)11 月 15 日,经国民政府内政部和安徽省政府批准,在原属盱
眙县的三界设嘉山县,从来安县划出嘉山集、尹家集、张铺营 3 个保入嘉山县。至民国 23 年测定,来安县总面积 1117.9 平方公里。29 年 8 月,将原属盱眙县的半塔、旧铺一 带的半塔地区东部等从盱眙县划入来安县,33 年测定为 1117.9 平方公里。32 年 2 月,将 今属泗洪县仇集,及今属嘉山 (今明光市)、来安县涧溪,自来桥及已划入来安县的半塔 区的旧铺、古城并组建盱嘉县。解放后,对来安县行政区划再次调整定型,至建国初测 定,来安县总面积为 1481 平方公里,至今无大变化。其具体小变化为:民国 38 年 5 月, 将江浦县汊河集划入该县。12 月 15 日,将该县三城乡小乌衣村划入滁县乌衣区。1956 年 8 月,将该县双塘乡隔河行政村 7 个自然村划入滁县黄泥乡。1979 年 4 月 20 日,将该县 文山公社的王渡、联合、高涵 3 个生产队划入江苏南京市。
来安县历史大事记

来安县历史大事记2011-03-18 15:59:30 华夏经纬网西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地始置县,名建阳,属九江郡。
县治设在水口镇。
赤乌元年(238年)县城东北60里处(今半塔集),建起一座白塔。
该塔今已不存。
唐昇元二年(938年)来安县,属滁州。
县治设在瓦砾岗(今县城北郊双塘乡瓦岗村瓦岗生产队)。
宋庆历三年(1043年)城寺在今三城乡境内建成。
该寺今已不存。
宋绍兴五年(1135年)来安县入清流县。
兴十八年(1148年)置来安县,属淮南东路滁州,县治设在大雍(用)镇(今新安镇)。
兴三十一年(1161年)固山一带农民,上山垒石为墙,以御金兵。
道九年(1173年)安县降为镇。
熙二年(1175年)置来安县,属淮南东路滁州;县治仍设在大雍(用)镇。
熙五年(1194年)旱,百姓食草根树皮度命。
定十二年(1219年)兵自盱眙县进犯来安,在嘉山被宋将李全击败。
庆元年(1225年)水。
定元年(1228年)将赵必胜驻守万山,以防金兵进犯来安。
至治元年(1321年)月,大水。
洪武元年(1368年)来安县入滁州。
武十三年(1380年)置来安县。
属六部凤阳府滁州。
乐元年(1403年)安县始设驿站,配驿马10匹。
德四年(1429年)固山山民在山上捕获稀兽驺虞两只,南京守备李隆携其进献朝廷。
年(1433年)春连旱,庄稼枯死。
靖元年(1522年)月,大风拔起树木,鸟雀大多死亡。
靖二年(1523年)至六月,干旱,禾苗枯槁。
至九月,大雨成灾,许多县民饿死。
靖二十年(1541年)二月十八日,暴风雨,林木尽折。
靖二十三年(1544年)至秋,无雨,县民食草根树皮充饥。
靖三十四年(1555年),煌虫成灾。
靖三十五年(1556年)县魏大用为设障防寇,以砖构筑城墙,次年二月建成。
城墙高2丈,周长932丈。
地方商贾绅士为感谢魏大用的功德,发动百姓集资伞”一把。
靖三十七年(1558年)县魏大用主持纂修的第一部《来安县志》刊行。
靖四十五年(1566年)县刘正亨主持续修的《来安县志》刊行。
安徽省市县名称由来

安徽十六座城市的名字由来合肥“合肥”之名始见史书于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合肥”一名的由来,指来自埠湖的施水至合肥后,与逍遥津、金斗河、南淝河渚水相继汇合。
南朝宋置南豫州,于旧合肥县地置汝阴县。
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改汝阴县为合肥县。
从此,合肥之名就固定下来未再改过。
芜湖芜湖最早见于史籍的地名是“鸠兹”,春秋时期的《左传》上有所记载。
鸠兹城多湖塘沼泽地区,湖沼草丛,鸠鸟云集,因此得名。
公元前109年即汉武帝元封二年,鸠兹设县,易名芜湖。
在鸠兹附近有一大湖因“蓄水不深而生芜藻”,故得名芜湖。
蚌埠蚌埠,最早见于清代光绪年间的《凤阳县志》,记载:“长淮卫至蚌埠二十公里内,土人取蚌得珠”。
蚌埠“古称采珠之地”,又有“真珠滩之说”。
淮南“淮南”之名最早出现在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刘邦封英布为淮南王。
夏商时期,淮南属“淮夷”之地,又在淮水(也就是淮河)上游之南,故高祖大封群臣时得名“淮南”。
之后淮南的名称历经反复。
马鞍山原属当涂县地,《元和郡县志》记载当涂县:“以涂山为邑,故以名焉。
”1906年起,南山、向山等地相继发现铁矿,矿石集中在马鞍山江岸装船外运。
1954年置马鞍山镇,属当涂县。
1956年由马鞍山矿区和采石镇设马鞍山市。
因西侧沿江有马鞍山,故名。
淮北淮北,1971年更为现名,以前称作“濉溪”。
元和四年(809年)置宿州,1950年析宿县西境置濉溪县,县城设在濉溪口。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828《凤阳府山川考》:濉溪口“汴水入睢之口”。
濉溪县以濉溪而得名。
铜陵《明一统志》中记载:铜官山“在铜陵县南一十里,又名利国山,有泉源,冬夏不竭,可以浸铁烹铜。
旧尝于此置铜官场。
”铜陵因铜官山而得名。
东汉时期,设置铜官镇,南唐保大九年(951年),改义安县为铜陵县。
1958年,撤销县建制,并入铜官山市,改名铜陵市;1972年,恢复铜陵市建制至今。
安庆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改德庆军为安庆军"作军号名称出现,由“同安郡”和“德庆军"各取一字而命名,含“平安吉庆"意。
来安县三城乡圩田历史

来安县三城乡圩田历史——张如奇来安县地处安徽省东部,东与江苏省南京市接壤,西与滁州市南谯区毗邻。
其南部,以清流河为界,滁州市南谯区乌衣镇,处清流河之阴;清流河之阳,即来安县三城乡。
三城乡境内有十七个行政村,除三城村、冯巷村、三城乡政府所在地小雷郢、伏家湾村一线为丘陵高地,其它如新建、蔬菜、天涧、跃进、涧里、固镇、广大、河口、徐渡、毛渡、陡门、沈圩、七一、吴渡等均分布于低洼圩区。
其中,清流河沿河,从北到南,伏湾村、天涧村、涧里村、新建村、蔬菜村、固镇村、河口村、徐渡村、毛渡村、广大村;来安河沿河,从南往北,沈圩村、吴渡村、冯巷村、跃进村、三城村、七一村、陡门村则分列于来安河之东。
来安河,又称“来河”是来安县境内最大的一条河流。
来河之水向南流,其上游皆山地高岭,丘垄岗坡;下游乃低平圩区,广袤无垠。
来河下游,自水口镇进入三城乡境内,切三城乡半径入清流河,二河交汇口,叫做“小河口”,就是今天三城乡河口村所在地。
自河口溯河而上,来安河两岸,三城乡境内,尽是环环相靠的圩圈。
这些圩圈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或以人工挑筑的圩埂作分隔,或以高地土岭为圩界,蜿蜒弯曲的圩埂如蛇行,如游龙;长度从十公里到二十多公里不等;圈内圩田小者数千亩,大者上万亩甚至两万多亩;圩内皆水田,长短有致纵横交错;间之于水塘、陡门、桥涵、水渠、长沟,中养莲、菱、鱼,禽,形成来安县南部乡村特有的圩区地理风貌。
这些大小不一的圩圈,连绵不断的圩埂,通常高程约在十三、四米,底宽约十五六米,上宽约三至五米。
凡有圩埂的地方,一侧或两侧必有深沟长塘与之相随。
这些长塘和深沟就是一代代人平地起筑圩埂的土方圹,高高圩埂上的土方就是来自于这些深沟长塘。
当年,在完全人工挑土筑堤的情况下,挑筑这些圩圈圩埂是一项多么艰巨的工程!这些圩堤并不是短时间内完工的,那么,是什么人在什么时候挑筑了这些蛇形弯曲的圩埂?三城乡的过去一定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古代的三城乡没有多少历史记载。
浅谈来安县生态扶贫产业发展

浅谈来安县生态扶贫产业发展来安县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是国家级贫困县之一。
面对严峻的扶贫任务,来安县积极探索生态扶贫的路径,通过发展生态产业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下面将从生态产业发展的背景、产业选择、政策支持等方面进行探讨。
来安县生态扶贫产业发展的背景是因地制宜选择发展生态产业的必然选择。
来安县地处山区,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具备发展生态产业的天然条件。
而且,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农民的生计需求,需要寻找新的发展路径。
发展生态产业成为来安县扶贫工作的重要抓手。
来安县选择的生态产业主要包括果树种植、养殖业和旅游业三个方向。
果树种植是利用来安县的山地优势,发展水果种植业,如苹果、柿子等水果。
养殖业主要发展养殖猪、养殖鸡等畜牧业,利用所产畜产品进行深加工,扩大产业链条。
旅游业是利用来安县的自然资源和传统文化,开发旅游景点,吸引游客,从而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来源。
来安县的生态扶贫产业发展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包括金融支持、土地流转、科技支持等。
金融支持方面,政府提供贷款、补贴等形式的资金支持,降低企业和农民创业的财务风险。
土地流转方面,政府通过划拨土地、土地流转等方式,为生态产业发展提供土地保障。
科技支持方面,政府组织开展科技培训、技术指导等活动,提升农民的生产技能和科技水平。
来安县通过发展生态扶贫产业,有效地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
生态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提升整个地区的优势。
在未来的发展中,来安县还应继续加大生态产业的投入,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打造更加生态、绿色的发展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共同富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来安县简介来安县,地处安徽省滁州市东部。
古名棠邑,西汉始称建阳,南朝设置新昌郡,唐朝划出清流县东部建立永阳县,南唐改称来安县,邮政编码为239200[1]。
来安区位独特,是安徽省距六朝古都南京最近的县,属南京都市圈的核心层,所辖的汊河镇与南京高新技术开发区相邻,离南京长江一桥仅12公里。
全县辖12个乡镇,两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国土面积1481平方公里,总人口50万。
来安交通便捷,沪宁洛高速公路、104国道和312省道贯穿境内,津浦铁路、合宁铁路和京沪高速铁路倚县而过;县城距南京禄口国际机场80公里,离津浦铁路滁州站仅10公里;内河航运直通长江。
中文名称:来安外文名称:Laian别名:建阳、永阳、顿丘、包田之都行政区类别:县所属地区:安徽省滁州市下辖地区;新安镇等8镇4乡政府驻地;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塔山中路电话区号;0550邮政区码:239200地理位:安徽省东部,滁河西岸面积1481平方公里人口50万人(2011年)方言江淮官话洪巢片南京小气候条件北亚热带湿润性气候著名景点白鹭岛生态旅游区、皖东烈士陵园等机场南京马鞍国际机场火车站滁州北站、滁州站车牌代码皖M2生产总值108.5亿元(2013年)汽车站来安汽车站春秋战国先后为楚、吴、越分踞。
西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始置建阳县,后废除。
三国先属吴,后属魏。
东晋属南谯州。
南北朝宋属南谯郡。
梁改南谯郡为北谯郡。
隋,开皇(公元 581~ 600年)初,废北谯郡,置滁州。
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复置滁州。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滁州为永阳郡。
唐景龙三年(709年)析永阳郡清流县东部置永阳县。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改“永阳郡”为“滁州”。
南唐升元二年(938年)改永阳县为来安县,县治在今于北双塘乡瓦岗村。
宋属滁州,隶属淮南路,后属淮南东路。
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迁县治于今县城(新安镇)。
元来安属滁州,初隶滁州路,后隶扬州路。
明朝来安属滁州。
公元1386年,升滁州为直隶州,来安县属之。
清朝来安县属江南省滁州。
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设安徽省,来安县属安徽省滁州。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4月,来安县直属安徽省。
民国二十一年以后,属安徽省第五专区。
1949年元月,来安县解放。
4月改属皖北行署滁县专区。
1952年4月12日改属安徽省滁县专区。
1956年元月12日滁县专区并入安徽省蚌埠专区。
1961年4月13日滁县专区脱离蚌埠专区,来安县属滁县专区。
1971年3月29日,滁县专区改名为滁县地区,来安县隶属其不变。
1992年底,撤销滁县地区,设立滁州市(地级),来安县属其管辖。
[2]行政区划编辑来安县共辖8个镇、4个乡,县城驻新安镇。
来安县区划[3]新安镇、半塔镇、水口镇、汊河镇、大英镇、雷官镇、施官镇、舜山镇、三城乡、独山乡、杨郢乡、张山乡。
[3]3地理环境编辑位置shadow拍摄日期:© 2015 Baidu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来安县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来安县地处安徽省东部,长江北岸,与南京市隔江而望,环邻江苏省南京市、淮安市和滁州市琅琊区、南谯区及明光市、天长市。
县城新安镇距离南京市区60公里、京沪铁路滁州站18公里、南京禄口国际机场80公里、宁洛高速公路滁州出入口5公里,104国道从南京长江大桥自东向西贯穿全境,与南京高新技术开发区隔河相邻。
来安县是南京都市圈核心层,是南京江北的重要门户、安徽的东大门、滁州的副中心城市。
[4]气候来安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光照充足,雨热同季,四季分明。
[4]资源来安分布有100多种野生动物和600多种野生植物;粮食年生产能力可达5亿公斤,油料5000万公斤,蔬菜、瓜果、畜禽及水产品等产量可达4亿公斤,盛产大蒜、花红、雷官板鸭等土特产和蜈蚣、夏枯草等中药村;非金属矿藏储量大、品种多、品位高,主要有钾长石、膨润土、玄武岩、石英石等20多种,其中已探明的钾长石分布面积达80平方公里。
[5]4人口编辑2011年末全县总户数16.6万户,户籍总人口50.2万人。
全年人口出生率为9.45‰,下降1.71个千分点;死亡率为8.42‰,增加0.7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1.03‰,下降2.41个千分点。
5经济编辑综合经济2013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8.5亿元,比上年增长11%;固定资产投资123亿元,增长25.5%;财政收入15.04亿元,增长18.7%;外贸进出口总额1.3亿美元,增长24.6%;实际利用外资1.2亿美元,增长115.6%;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49700元,增长14.5%;农民人均纯收入10780元,增长14.2%。
主要指标实现历史性跨越。
全县地区生产总值首次跨入“百亿俱乐部”;财政收入首次突破15亿元,近三年翻了一番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分别首超10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1万元,超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
主要指标取得突破性进展,标志着县域经济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发展水平位居全市前列。
地区生产总值增幅位居全市第3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位居全市第2位、增幅居全市第3位,财政收入总量居全市第3位,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和增幅均居全市第2位,外贸进出口总量居全市第2位、增幅居全市第3位,利用外资总量居全市第1位、增幅居全市第3位,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居全市第3位。
2013工业经济提档升级。
预计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7亿元,增长15.2%。
新增规上企业28家,总数达121家,总数和新增数均位居全市第二。
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发展到38家,其中金禾、中普分别超30亿元。
实施技改项目34个,完成投资26亿元,增长12%。
新开工千万元以上项目46个,67个在建项目建成投产,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65亿元,增长25%。
新增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8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高新技术产品8个、市级技术中心4家,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均居全市第2位,金禾公司“麦芽酚系列生产工艺及技术创新”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新增私营企业397家、个体工商户1663户。
现代农业增产增效。
预计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8亿元。
粮食生产喜获“十年丰”。
新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家,总数达52家;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28.5亿元,增长42.5%。
新增土地流转7.6万亩、专业合作社106个,家庭农场发展到546户。
半塔绿茶、金弘安大米获得有机食品认证,“罗庄”牌葡萄商标获批省级著名商标。
大英有机稻米示范区跻身省级行列,嘉吉动物蛋白产业链项目基本建成投产,林桥苗木示范区成为全省重要的苗木生产基地,桃花蔬菜示范区、相官威光绿园获批国家级蔬菜标准园。
农业物联网项目完成县级控制中心和林桥苗木、桃花蔬菜示范区技术应用点建设。
获批全国油菜生产机械化示范县。
第三产业加快发展。
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8.8亿元,增长9.7%;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1亿元,增长14.2%;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32户。
南京湾商贸物流基地项目完成投资10亿元,一期精品商业街基本建成。
金太阳装饰城入驻商户达589户,全年营业额25亿元。
全年接待游客24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1亿元。
房地产业完成投资37.3亿元,增长12%,保障房、商品房建设同步推进,完成投资额、开发面积、销售收入等6项主要指标均居全市前列。
[6]农业来安被誉为“包田之都”,以“包田小王子”王世泽为首的包田大户,发展了新型的包田产业,活跃了全球经济。
在封建社会中,土地所有权多半集中在少数地主手中,广大农民被迫租种地主土地,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生产力受到严重束缚,农业生产长期徘徊不前。
1949年全县粮食总产9919万斤,平均亩产106斤,每人平均生产粮食586斤。
1950~1951年,土地制度进行了改革,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劳动人民所有制,解放了农业生产力。
之后,又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并不断引进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农业生产恢复、发展较快。
1957年,全县生产粮食23794万斤,为1949年粮食产量的2.4倍。
1958年,实现人民公社化,在“大跃进”时期,农业生产受“五风”影响,粮食产量急剧下降,1961年底下落到10608万斤。
之后,在纠正“五风”的基础上,调整了人民公社的经营体制,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农业生产有所好转。
但是,由于人民公社在分配上存在平均主义的弊端、粮食产量增长速度缓慢。
1978年,全县粮食产量33610万斤,油料作物产量891.6万斤,粮油作物总产34601.2万斤。
1978年以后,全县农村逐步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业生产出现了新局面。
1985年,全县粮食产量达到62053万斤,油料作物产量达到3259万斤,两项都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
1985年和1978年相比,粮油作物总产量接近翻一番,等于1949年粮油作物总产量10399.2万斤的6.3倍。
[7]截至2012年底,全年预计农业增加值16亿元,增长5.2%。
粮食生产连续九年丰收。
粮食总产44万吨,增长5%,水稻单产水平位居全省前列。
[8]工业民国时期,来安县的工场、作坊大都为前店后坊(场),自产自销,产供销均由业主安排,生产组织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出现。
1950年至1953年,工业管理形式与民国时期基本相同。
1953年开始对个体手工业进行改造,至1956年底,全县共成立27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组)。
这些集体性质的企业被纳入计划经济管理范围,企业主管部门向所属企业直接下达生产指标,企业对此无权更改。
主管部门在下达指令的同时,负责对所属企业的产供销活动进行统一安排,除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组)可以就地采购部分原材料,自产自销一些支农产品和民用生活品外,其他企业的生产原料由主管部门统一采购,计划供应;产品由商业部门统一收购和销售。
企业内部实行厂长负责制,在生产上围绕生产计划建立各种规章制度,在经济上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在分配上根据按劳分配的原则实行计件工资制。
1957年,全县工业总产值由1951年的369万元增至404万元。
1958年,县委号召各行各业“大办工业”,县城集体所有制企业全部转为地方国营工厂,乡镇手工业企业划归人民公社管辖,同时兴建起数十家工厂,其中县属国营工厂共有28家。
这一时期,部分工厂或因资金、原料不足,或因设备简陋无法生产而先后停办。
这一时期,由于县委直接下达生产指标,企业党组织包揽一切行政、生产事务,企业重完成计划不重效益,重产品数量不重产品质量,浮夸和弄虚作假现象严重。
从1961年起,根据国家颁布的《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和调整国民经济的有关规定,对1958年盲目“上马”的工业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全县地方国营企业只保留了电厂,印刷厂和酒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