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传变: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伤寒论》六经辩证】

【《伤寒论》六经辩证】六经辨证,始见于《伤寒论》,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在《素问·热论》等篇的基础上,结合伤寒病证的传变特点所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病的辨证方法。
它以六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为纲,将外感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总结归纳为三阳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阴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类,分别从邪正盛衰,病变部位,病势进退及其相互传变等方面阐述外感病各阶段的病变特点。
凡是抗病能力强、病势亢盛的,为三阳病证;抗病力衰减,病势虚弱的,为三阴病证。
六经病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
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
所以说六经病证基本上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
运用六经辨证,不仅仅局限于外感病的诊治,对内伤杂病的论治,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一、六经病证的分类六经病证是外邪侵犯人体,作用于六经,致六经所系的脏腑经络及其气化功能失常,从而产生病理变化,出现一系列证候。
经络脏腑是人体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故某一经的病变,很可能影响到另一经,六经之间可以相互传变。
六经病证传变的一般规律是由表入里,由经络而脏腑,由阳经入阴经。
病邪的轻重、体质强弱,以及治疗恰当与否,都是决定传变的主要因素。
如病人体质衰弱,或医治不当,虽阳证亦可转入三阴;反之,如病护理较好,医治适宜,正气得复,虽阴证亦可转出三阳。
因而针对临床上出现的各种证候,运用六经辨证的方法,来确定何经为病,进而明确该病证的病因病机,确立相应的治法,列出一定的方药,这正是六经病证分类的意义所在。
(-)太阳病证太阳病证,是指邪自外入或病由内发,致使太阳经脉及其所属脏腑功能失常所出现的临床证候。
太阳,是阳气旺盛之经,主一身之表,簇摄营卫,为一身之藩篱,包括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
外邪侵袭人体,大多从太阳而入,卫气奋起抗邪,正邪相争,太阳经气不利,营卫失调而发病;病由内发者,系在一定条件下,疾病由阴转阳,或由表出里。
六经病的传变顺序

六经病得传变顺序六经病得传变顺序一般就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但也有不经此顺序得情况,或直中,并病等。
厥阴病就是最危重得阶段。
★太阳病六经病之一,出自《伤寒论》。
太阳病包括经证与腑证。
多由外感风寒所致。
经病包括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腑病包括太阳蓄水证与太阳蓄血证。
太阳经证分为三型(1)其人营卫不与,卫失固外开阖之权,肌表疏泄者为中风(即伤风,不就是脑溢血)。
(2)其人卫阳被遏,营卫郁滞不通,肌表致密者为伤寒。
(3)其人外受温邪,津伤内热者为温病。
中风: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表虚证)。
伤寒:发热,无汗,恶寒,脉紧,体痛(表实证)。
温病:发热,口渴,不恶寒(里热证)。
中风、伤寒、温病,均属表证,所以均有“发热,头痛,脉浮”,但其鉴别点就是:中风:脉浮缓,有汗,舌苔薄白。
伤寒:脉浮紧,无汗而喘,舌苔薄白。
温病:脉浮数,发热,口微渴,微恶寒,舌尖舌质红绛。
太阳腑证分为二型(1)邪气内入膀胱,影响膀胱气化功能失调,以致气结水停,小便不利,为蓄水证。
(2)热结下焦,瘀血不行,以致鞭满如狂,小便自利为蓄血证。
蓄水证:发热恶风,小便不利,消渴,水人则吐,脉浮数。
蓄血证:小腹急结或鞭满,如狂发狂,小便自利,身体发黄,脉沉结。
鉴别点:蓄水就是邪人膀胱气分,故只有小便不利而无神志症状。
蓄血就是邪入膀胱血分,故只有神志症状而无小便不利。
太阳又称巨阳,统摄营卫,主一身之大表,故太阳居三阳之首,为六经藩蓠。
风寒袭表,太阳首当其冲,此时,卫气虽已受伤,但犹能达表抗邪。
正邪相争于表,经气不利,则症见脉浮、头项强痛面恶寒。
卫气行于脉外,功能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
风寒外袭,卫气受伤,温煦外御功能降低,就是以恶寒(包括中风)。
1、太阳经证治法(1)中风:为太阳表虚证,就是卫强营弱,营卫不与,治疗中风只需调与营卫,汗出病解,可用桂枝汤。
(2)伤寒:为太阳表实证,腠理致密不得汗出,非开表发汗不足以祛邪外出,可用麻黄汤。
六经病的传变顺序

六经病的传变顺序六经病的传变顺序一般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但也有不经此顺序的情况,或直中,并病等。
厥阴病是最危重的阶段。
*太阳病六经病之一,出自《伤寒论》。
太阳病包括经证和腑证。
多由外感风寒所致。
经病包括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腑病包括太阳蓄水证和太阳蓄血证。
太阳经证分为三型(1)其人营卫不和,卫失固外开阖之权,肌表疏泄者为中风(即伤风,不是脑溢血)。
(2)其人卫阳被遏,营卫郁滞不通,肌表致密者为伤寒。
(3)其人外受温邪,津伤内热者为温病。
中风: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表虚证)。
伤寒:发热,无汗,恶寒,脉紧,体痛(表实证)。
温病:发热,口渴,不恶寒(里热证)。
中风、伤寒、温病,均属表证,所以均有"发热,头痛,脉浮”,但其鉴别点是:中风:脉浮缓,有汗,舌苔薄白。
伤寒:脉浮紧,无汗而喘,舌苔薄白。
温病:脉浮数,发热,口微渴,微恶寒,舌尖舌质红绛。
太阳腑证分为二型(1)邪气内入膀胱,影响膀胱气化功能失调,以致气结水停,小便不利,为蓄水证。
(2)热结下焦,瘀血不行,以致鞭满如狂,小便自利为蓄血证。
蓄水证:发热恶风,小便不利,消渴,水人则吐,脉浮数。
蓄血证:小腹急结或鞭满,如狂发狂,小便自利,身体发黄,脉沉结。
鉴别点:蓄水是邪人膀胱气分,故只有小便不利而无神志症状。
蓄血是邪入膀胱血分,故只有神志症状而无小便不利。
太阳又称巨阳,统摄营卫,主一身之大表,故太阳居三阳之首,为六经藩蓠。
风寒袭表,太阳首当其冲,此时,卫气虽已受伤,但犹能达表抗邪。
正邪相争于表,经气不利,则症见脉浮、头项强痛面恶寒。
卫气行于脉外,功能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
风寒外袭,卫气受伤,温煦外御功能降低,是以恶寒(包括中风)。
1.太阳经证治法(1)中风:为太阳表虚证,是卫强营弱,营卫不和,治疗中风只需调和营卫,汗出病解,可用桂枝汤。
(2)伤寒:为太阳表实证,腠理致密不得汗出,非开表发汗不足以祛邪外出,可用麻黄汤。
六经传变的一般规律及原理

六经传变的一般规律六经之中,三阳主表,三阴主里。
三阳之中,太阳为一身之藩篱,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半里;三阴之中,太阴居表,以次为少阴、厥阴。
外邪循六经传变,由表人里,渐次深入。
即太阳一阳明—>少阳—>太阴一少阴—)厥阴。
如风寒初客于表,出现发热恶寒、头项强痛、脉浮等为太阳病。
若邪气人里,出现但热不寒,不恶寒、反恶热,口渴,汗出,甚而腹满硬痛拒按、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神昏谵语等则为阳明病。
若邪正交争于半表半里,出现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等则为少阳病。
三阳经病以热证实证为主,邪气虽盛,正气未衰。
若正气已衰,抗邪无力,则病人三阴:如脾虚湿胜而现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时腹自痛、脉缓弱者,称之为太阴病。
如病及心肾而现“脉微细,但欲寐”者,称之为少阴病。
由于患者体质不同,少阴病又有寒化和热化之分。
寒化证为少阴虚寒本证,除上述主证外,尚有四肢厥逆、下利清谷、恶寒蜷卧等;热化证则尚有心烦不得卧等。
病人厥阴,及于肝、胆、心包、三焦,以寒热错杂为其病机特点,出现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等。
这种传变规律反映了疾病由表人里,由阳人阴,由轻而重的发展趋势。
六经传变的特殊规律六经传变不完全按着六经次序循经相传,还有一些特殊的传变形式。
①越经传:越经传是不按六经次序而传变。
如由太阳而传至太阴。
②表里传:表里传是表里两经相传。
如由太阴而传至阳明。
③直中:凡病邪不经三阳经传人,而直接出现三阴经症候者,称直中。
如直中太阴或少阴,以直中太阴为多。
因素体脾胃阳虚,所以发病即现太阴症状,称之为直中太阴。
④合病: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因而两经或三经症候同时出现,而无先后次第之分者,称为合病。
如太阳阳明合病、太阳少阳合病、三阳合病等。
⑤并病:一经症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症候者,称为并病。
与合病不同之处在于前一经症候还在,而后一经症候又具备的条件下,两经交并为病,而有先后次第之分。
你个人认为《伤寒论》之六经传变顺序是怎样的?

你个人认为《伤寒论》之六经传变顺序是怎样的?六经传变并非只有一种情况,所以,题目上说“六经传变顺序”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
什么叫六经传变?脏腑经络是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六经病之间不是各自孤立没有联系的,而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传变转化的,即由一经的病变涉及到另外一经。
它有几种形式。
1、循经传也叫顺经传,是最基本的传变方式,指疾病按着三阳三阴的顺序,依次传变。
这表示疾病出表入里,由轻而重,或由实转虚,由阳转阴逐步发展的趋势。
2、表里传这也很明白易懂,指脏腑相表里的两经病证发生传变。
如由太阳病传入少阴;少阳病传入厥阴;阳明病传人太阴。
2、越经传属于一种跳跃式的传变方式。
也就是说疾病的传变,不是按照三阳三阴的顺序,依次传变,而是由原来的某一经,传到了与自己不相毗邻的另一经。
比如由太阳病直接传入太阴。
——为什么说“六经传变顺序”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就是因为,越经传哪来的顺序?举个例子。
如原文上,《伤寒论·太阳篇》提到,“伤寒二三日,阳明步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可见,六经传变是相当复杂的,很多情况下,它不是按三阳病三阴病六经排列的顺序,而是可顺可逆,可进可退,错综多变。
《伤寒论》以脉症为依据,不拘时日,不分次第,这是很现实的,这也充分说明了,它其实是没有什么固定可遵循的传变规律的。
绝对不可能全都像《内经·热论》提出的“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一,二日阳明受之二,三日步阳受之三,四日太阴受之四,五日少阴受之五,六日厥阴受之六。
”事实上这种特别有规律的情况在临床上反而不那么多见,传至某经即现某经之病状者,多系因其经先有内伤存在。
外感病的传变与否,它要取决于邪正的力量对比,以及治疗处理是否恰当。
若正气充足,抗邪有力,病多在本经自愈,不发生传变,或由里迭表,由阴出阳,病势转轻。
若邪气很盛,正气虚衰,抗邪无力,则往往导致邪气长趋直,使病情急转直下,由表入里,由浅入深,迅速传变。
六经辨证的理论定义: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条经脉

六经辨证的理论定义: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六條經脈中医对病证进行分析归纳,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来划分疾病的深浅及邪正盛衰,从而为施治提供依据的辨证方法。
主要用于外感病的 辨证分析,据感邪时间长短、病邪轻重、正气强弱等情况,将外感病大致划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个阶段,揭示了外感病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 病机变化及传变规律。
六经辨证也可用于外感兼内伤以及内伤杂病的辨证。
六经辨证为汉代张仲景所创立,论述见于他所撰著的《伤寒论》。
该辨证 方法是在《内经》中《素问·热论》关于外感疾病论述的基础上,结合脏腑、经脉病机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临床特点,加以命名并发展而来的。
它把疾病过程分为阴 阳两类,即三阳和三阴。
三阳病证即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
三阴病证即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
凡邪盛正气未衰,多属三阳病证,治疗当以祛邪 为主;凡正气虚衰,多属三阴病证,治疗当以扶正为主。
六经病证中,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半里(即少阳为邪气由阳入阴之枢),太阴、少阴、厥阴统 属于里。
不仅如此,六经病证又是经络、脏腑病机变化的反映,其中太阳、阳明、少阳病证以六腑病变为基础,太阴、少阴、厥阴病证则以五脏病变为基础。
所以说 六经病证实际上基本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临床上当结合脏腑辨证、经络辨证、〖HTK〗八纲辨证运用。
但由于六经辨证的重点,在于分析外感病邪侵袭人 体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因此与也针对内伤杂病的脏腑辨证尚有不同。
太阳病证 太阳主一身之表,统摄营卫,而人体卫气具有抗 御病邪侵袭的功能。
外邪始袭人体,则正邪相争于表,导致营卫失调,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脉浮等表证,治当解表。
但由于患者体质有强弱不同,病 邪性质和感邪轻重有所差异,故太阳病证尚须进一步辨别是太阳中风(表虚),还是太阳伤寒(表实),主要凭据恶风或恶寒,脉浮缓或浮紧,尤其是有汗或无汗加 以区别。
中医诊断学:六经辨证

中医诊断学:六经辨证1、六经辨证的概念:对疾病发展过程中具有普遍性的症候,从病理上加以概括,并以阴阳为纲,分为两大类病证,并根据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病变特点,在阴阳两纲的基础上,又分为六个证型;即太阳证、阳明证、少阳证,合称为三阳证;太阴证、少阴证、厥阴证,合称为三阴证。
2、六经辨证的意义:六经辨证主要适用于外感病辨证。
通过六经分证,可以了解正邪盛衰及病势的进退缓急情况,从而为治疗提供依据。
3、六经病证候:分三阳经证和三阴经证。
4、六经病证的传变规律:合病、并病、传经与直中。
一、六经病证(一) 太阳病证[临床表现]主脉主症,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证型有二种:太阳中风证:发热恶风,有汗,脉浮缓。
太阳伤寒证: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
[证候分析]太阳病为正邪亢奋,交争肌表所致。
太阳中风主要病机,风邪伤卫,营卫失调所致。
阳气浮越,则发热,营阴失守;则汗出,汗出肌腠疏松,故恶风。
此属表虚证(与太阳伤寒表实相对而言)。
太阳伤寒主要病机:寒邪袭表,卫阳被束,营阴郁滞所致。
寒邪伤阳则恶寒,阳气被郁则发热;寒为阴邪,凝涩营卫,故见诸痛;寒主收引,闭塞皮毛,故无汗;外寒内舍于肺,肺气失宣,故作喘;寒邪盛实,故脉紧。
此证属太阳伤寒表实证。
(二) 阳明病证[临床表现]阳明经证:身大热、汗大出、大渴引饮、面赤心烦、舌苔黄燥、脉洪大。
阳明腑证: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脐腹部胀满疼痛、大便秘结,或腹中矢气频转,甚者谵语,狂乱,不得眠,舌苔黄厚干燥,边尖起芒刺,甚至焦黑燥裂。
脉沉迟而实或滑数。
[证候分析]阳明经证主要病机,邪热弥漫全身,充斥阳明经脉,但尚未与肠中糟粕互结成燥屎,腑气尚通之证。
邪热内盛,则发热面赤;热盛津伤,故汗出口渴;热扰神志不宁,故心烦。
舌、脉均为里实热之证。
阳明腑证主要病机,邪热传里,与肠中糟粕相搏,形成燥屎内结,腑气不行之证。
邪热传里,津液大伤,里热炽盛,故燥屎阻结于内而变生诸症;阳明经气旺于日晡,腑中实热,弥漫于经,则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邪热与糟粕结而不通,充斥肠间,则脐腹部胀满疼痛,大便秘结;燥矢内结,结而不通,气从下失,故腹中矢气频转;邪热炽盛上蒸而熏灼心宫,则谵语,狂乱,不得眠;热盛而津劫故舌苔干燥,起芒刺,甚或焦黑燥裂;燥热内结于肠,脉道壅滞而邪热迫急,故脉沉迟而实,或滑数。
《伤寒杂病论研究》六经传变,疾病传变规律

《伤寒杂病论研究》六经传变,疾病传变规律六经传变六经的传变规律有三种,第一种是循经传,第二种是越经传,第三种是枢机传。
因为越经传里面还有两种独特的传变方式,即表里传和开阖传,加上循经传和枢机传共计五种。
第一种循经传。
循经传是指外感疾病按照三阴三阳的规律、由“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的次序逐条经往下传,三阳传变,三阴递进。
所谓三阳传变,指的是如果太阳传少阳,少阳证备,则太阳证罢,完全传人少阳则不见太阳证;少阳完全传人阳明,则不见少阳证。
而三阴是递进关系,太阴传入少阴,同时具有太阴和少阴的症状;少阴传入厥阴,同时有太阴、少阴、厥阴的症状。
第二种越经传。
越经传就是不按照“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的规律去传。
越经传是隔一条经,比如太阳传人阳明,阳明传入少阴,少阳传入太阴,都是中间隔了一条经,称之为越经传。
越经传又有两种特殊的方式,第一种是表里传,第二种是开阖传。
表里两经相传,包含了两种方式,其中阳明传太阴是循经传,而少阳传厥阴与太阳传少阴都是越经传,都隔了一条经——少阳传厥阴隔着太阳经,太阳传少阴隔着厥阴经。
所以,少阳厥阴、太阳少阴的表里传是越经传,而太阴-阳明的表里传是循经传。
第四种开阖传。
因为太阳、太阴为开,阳明、厥阴为阖,所以阳明传太阴就属于开阖传。
第五种传变方式我们叫枢机传,是指少阳、少阴之间的相互传变。
第一种是寒体人,由太阳传少阳,少阳传阳明,传人阳明以后寒化传入太阴,太阴传少阴,少阴传厥阴,按照“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的次序传经。
这是正常的六经传变的渠道,最后从厥阴转出少阳。
这种寒性体质的人,传入太阴以后,是寒化的。
第二种是热体人,由太阳传少阳,少阳传阳明,传入阳明以后热化传人少阴,少阴传厥阴,按照“太阳-少阳-阳明-少阴-厥阴”的次序传经,最后还是转出少阳。
热性体质的人不传太阴。
在标本法一章中已讲得很清楚:太阴本湿而标阴,标本同气,从其本,所以太阴无热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张仲景六经辩证中顺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太阳病首先是体表肌肤上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和太阳经所过的地方所现出来的证状, 包括太阳伤风, 太阳伤寒, 以及太阳温病等。
太阳病感冒身体强壮的七天会自愈,如果一周不愈,病邪就向里传。
疾病传变里传有两种, 一是入阳明, 一是入少阳。
阳明病阳明病就是进入胃及大肠系统, 病人会产生燥热, 所以身体强壮的人阳明无寒症, 全部是热症, 而且会饥饿,能吃全身冒冷汗, 全身热, 且便秘, 大便排不出来。
表症如果传入阳明的话, 病毒就不会再往里走, 到此为止。
分两种情况:一虽然发热出汗,面目通红但是大便不干结,这时就用白虎汤。
在胃的下方有东西堵着的时候, 便秘, 肚子痛, 病人呈现的症状是朝食暮吐,说明这个东西堵在胃里面, 这时候用大黄甘草汤。
有的人表症进入少阳, 少阳如果没有治好的话, 就进入阴经。
阳是指是外面,属于腑,阴是里面指脏, 阴经就是进入肝心脾肺肾, 进入内脏了。
少阳病进入少阳,也就是胆经和三焦经西医就是淋巴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症状是往来寒热,口苦、咽干甚至目眩。
在太阳的时候, 病人只会觉得寒, 怕冷怕风。
但进入少阳,病人会忽冷忽热, 两个太阳穴会间有疼痛, 间有恶心呕吐,甚至身体转侧疼痛,有这些症状我们就知道病人得了少阳病。
有两种汤剂可以治疗, 小柴胡汤及大柴胡汤。
疾病由阳转阴,先进入的就是足太阴, 足太阴就是进入脾脏,其实脾脏包含了西医所讲的胰脏,胰脏调节血醣, 影响体重。
脾主少腹,大腹翩翩, 就是太阴寒湿太重,脾主肌肉, 营养骨节, 四肢; 脾脏管饮食, 胰脏管味觉。
吃东西有没有味道是胰脏在管,脾脏管饥饿。
如果脾弱不能治水,身体就会沉重,肚子胀, 四肢胀, 胃口不好。
平时不贪凉饮冷就会有一个好的太阴系统(营养系统),人就不容易生病。
少阴病太阴病病没有治好, 则进入少阴。
少阴是指心脏和肾脏。
少阴病的症状是嗜眠,但欲寐或者病邪自心包经进入心脏, 必定是晚上失眠, 睡不好。
或者二便失常, 有时下痢,有时便秘。
胸闷, 胸痛, 手麻, 四肢麻。
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用四逆汤汁治疗。
厥阴病到了少阴还没治好, 就进入最后一个阶段, 叫做厥阴病。
厥阴症就进入肝脏, 还有心包经。
表现的症状似四肢逆冷,寒热错杂,上热下寒,下热上寒,里热外寒等。
-------------------------------------------------------六经辨证对应一天的时辰是:太阳:巳午未 9am-3pm阳明:申酉戌 3pm-9pm少阳:寅卯辰 3am-9am太阴:亥子丑 9pm-3am少阴:子丑寅 11pm-5am厥阴:丑寅卯 1am-7am-------------------------------------------------------如何理解太阳太阴少阳少阴阳明厥阴■观天地知人事接触中医时间长了,我发现有一些问题看似平常,却一直没有搞清。
即使你问一些专业的中医师,很多人也说不清楚,比如,为什么膀胱经叫足太阳膀胱经,胆经,叫足少阳胆经,而胃经叫足阳明胃经;同样,脾经为什么叫足太阴脾经,肾经叫足少阴肾经,而肝经叫足厥阴肝经。
这些经名前面的定语,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我个人的理解。
人如动物,朝天朝外一侧为阳,朝地朝内一侧为阴,这就是人体经络命名之谜先说说阴阳的问题。
中医从来就认为,世间万物皆分阴阳,这是中医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
因此,中医,不只是因为是中国传统的医术才叫中医,而是因为它是阴阳中和的医术才叫中医。
因此,中医上可以治国,中可以治人,下可以治病,治大国如烹小鲜,就是因为道理是相通的。
古人从自然世界中悟出的道理。
抬头,看到天,低头看到地,环顾四周看到的人,也就有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天地、日月、山河,一阳一阴,就组成了世间的一切。
具体到人体,如何来确定阴阳呢?人是从动物演变而来的,这也就是我为什么在题图上,选了一只猎豹作比喻。
对于地上行走的动物来说,都是背朝着天,腑朝着地,只有人除外,是直立行走。
朝着天的部分,接受着来自“阳”的天空--太阳的照射,给身体以能量和动力;而我们吃的食物,都来自于“阴”的大地,集中在腹部,靠着后背太阳给的能量,化解成血液流遍全身,滋养各个脏器。
因而人体中,外向的部分,就属于阳,而内向的部分,就属于阴;换言之,以人体作为四脚行走的动物比喻,朝着天的部分为阳,朝着地的部分为阴。
因而太阳经,就是走的后背,而太阴经就是走的大腿内侧。
说完人体阴经和阳经的分布,我们再来看看,为什么阳经里又分为太阳、少阳和阳明;而阴经里又分成太阴、少阴和厥阴。
《黄帝内经.素问》第六篇,阴阳离合论,是这样说的:“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足太阳膀胱经解析足太阳膀胱经,就是足三阳经的“开”。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什么意思呢?州都:州,水中可居住土地也;都,故君旧宗庙的城为都;州都为河流口岸之处。
津液藏焉:津,水渡也,有舟船之意。
津来源于饮食,出于腠里为汗,下达膀胱为尿。
(腠:皮下空隙。
)液,气之所煦成液也;液从水谷化生,其清稀者为津,浊而稠者为液。
藏,收存也。
气化:气,云也;化,教行也,教行于上则化成于下。
膀胱的特点有三:其一,与肾相表里,肾为先天之根,故为都;二,人体水分泻下之前停留于此,水来土囤,故有州意;三,人体水分由火之气化于此,如同大地清气上升为云,云遇寒降下为水,完成天地相交。
膀胱,又名净府、水府、玉海,位于下腹部,是水液聚积之地。
膀胱主要功能是储存水液,经过气化后排出小便,其功能隶属于肾。
治宜:宣通气化,渗湿利水,温肾固脬等法。
膀胱经为什么叫足太阳膀胱经?“太”是什么意思,是“极端、过”的意思。
太阳,也就是最大的阳气出处。
膀胱经在12经络中的主要作用是升发人体的阳气的,换言之,人体有没有精神,气力是不是足,都依赖于膀胱经是不是通畅。
为什么不通呢,是因为湿闭住了,无法气化。
当按摩师将我们后背走一遍罐之后,我们就会感觉后背很松快,就像卸掉一块盔甲一样的轻松,这就说明我们的阳气得以升发了。
同样,运动也能达升发阳气的效果,一出汗,也气化了,也会感觉轻松,“动则生阳”就是这个道理。
■足少阳胆经解析说完足太阳膀胱经了,我们再来说说枢,足少阳胆经就是足三阳经的“枢”。
少,是什么意思?是缺少了意思。
少阳,也就是缺少阳的意思,也就是说门处于半掩状态为少。
在《黄帝内经中》胆被称之为“中正之官”。
胆,与肝相表里,为中正之官。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胆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中正:中,纳入也,纳入范围(口),加一竖含上下通彻之意;正,是也,一为上位,放于止上,是上位止于正道。
中正乃不偏不倚,符合规矩,上下通彻。
决断:决,行流也;断,截断也,喻为人诚实专一却没有别的技能。
决断二字用于胆之职能,贴切而妙哉。
决断含义有二:一拿主意做决定;二决定事情的魄力。
胆不像其他脏腑的功能显而易见,如:胃化食,小肠分清浊,大肠吸收水分。
胆只是一个装着绿色胆汁的囊。
可是他的职能是诚实专一的,就是决断事物。
胆,中正的禀性与其他的脏腑有着显著的区别。
腑为阳,阳主动、主泻。
小肠、大肠、胃、膀胱,水谷一类在其中处于流动和下泻的状态。
脏为阴,阴主静、主藏。
心、肺、肝、脾、肾,藏精华而不泻。
胆却一腑两性,没有单一藏或泻的偏性,它藏中有泻,泻中有藏,如:肝的胆汁充足时,藏而不泻;而肝的胆汁不足时,泻而不藏。
“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
”胆以储存和排泄胆汁为职责,助于消化,故为六腑之一,但因无传化食物的生理功能,且藏胆汁,与脏相似,与腑有别,归属为“奇恒之腑”。
胆默默得担负着十一脏腑免疫功能的职责。
治宜:调肝利胆,清化湿热,和解少阳,温胆安神等法。
前面我们已经说了,少阳,就是缺少阳的意思,也就是门处于半开的状态。
打个比方,就好比我们开车挂档踩离合时那种“半连动”状态,踩下去就离开,抬脚就连上。
因此胆经非常的重要。
在人体的经络穴位中,膀胱经最多,达67个,而第二多的就是胆经,有44个。
大家都知道《人体使用手册》当中敲胆之说,为什么陈玉琴老师这么强调敲胆经呢?不是膀胱经不重要,而是我们自己很难敲打到膀胱经,因而退而求其次,只好敲胆经。
何况《黄帝内经》有:“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之说,可见重要性。
■足阳明胃经解析足阳明胃经是足三阳经的“合”,此时阳气处于关闭状态,不再往外释放。
阳明,日月为明,日为阳,月为阴。
我们吃的食物本身都是带着阳气,带着能量的东西,而到了胃里,它将被阴血消化变成阴血,因而它是一个阳和阴相伴随的过程。
这样你就不难理解“阳明”这个概念了。
胃,与脾相表里,仓廪之官。
《素问·刺法论》曰:“胃为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仓廪:仓,谷藏也;廪,发放。
仓廪,即管理财物并按时发放的官员。
五味:酸、辣、苦、甜、咸各类食物的总称。
胃,受纳和腐熟水谷。
胃,主通降,以降为顺,以降为和。
胃管理食物予以加工,再按时向人体输送营养。
胃,为水谷之海,后天之本。
《灵枢·五味》曰:“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
”人的生存靠食物,食物靠胃的加工方可被吸收,所以胃是人所需要的气与血的大海。
既然五脏六腑之气皆如江河归于胃之大海,善医者用下泻法,将病聚于胃泻掉,可事半功倍。
胃为六腑之主,胃燥则六腑不宁。
胃为火炉,万火之源,不可燥热。
治疗:可分别采取温胃散寒、清胃泻火、益气建中、消导化滞等法。
胃为什么是足三阳经的合呢?我们吃的食物,是不是都是带有阳气的东西,都是见过太阳的东西,这些带有阳气的东西,进入到我们的身体里,带给我们能量,而进入到人体的什么部位呢?这个部位,就是胃。
进到胃里,阳气就此关闭在此进行消化了,消化食物本身是需要阳气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吃饱饭后,会感觉有点困,因为大量的气血都集中到了胃去消化食物。
■足太阴脾经解析说完了足三阳经,我们再来看看足三阴经。
先说说足太阴脾。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了,太阴,就是阴经的完全开放状态。
脾作为后天之本,它主运化。
它将阳经“合”后的胃里的东西,变成可被人体体吸收的精微物质,输送到小肠、肾、大肠、膀胱、肝等。
因而,它是需要完全开放吸收的,因而它是阴经的“开”。
脾,谏仪之官。
《素问·刺法论》曰:“脾为谏仪之官,知周出焉。
”谏仪:谏,正也,以道正人行;仪,论事,言得其宜为之仪。
谏仪是以正确的立场,论述适宜恰当的事情。
知周:知,用口陈述;周,密也,善用其口则密,周密之意。
知周之意,是用口做周密的陈述。
“知周”是对君主之官而言。
谏者,多别善恶以陈于君。
谏仪官需备有三德:一正也,以明是非,以辨善恶;二义也,不瞻前顾后、畏首畏尾、患得患失,具有薄云晴天气概;三大度,公而无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