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别阅读
黄鹤楼送别这篇文章

黄鹤楼送别这篇文章
阳春三月,春光明媚。
天上飘着朵朵白云,遍堤的花儿就像浮动的迷雾。
然而这么美的一天,黄鹤楼顶上就弥漫了离别之苦。
原来马上孟浩然要迎江而下,去往扬州。
此时,孟浩然和李白盘坐在垫子上,都沉默不语,李白拿起酒壶倒了满满的两杯,递了一杯给孟浩然:“浩然兄,这次您一出去多久方得回来?今日让我们再次畅饮一回,干了!”话毕,两人扬起脖子一饮而尽,孟浩然眼睛里闪烁着泪水:“太白兄,这酒还是从前的味道,不知此次出行回来还能尝到这么爽口的酒吗?”李白也挤出了笑容:“浩然兄,我这酒给您留着,您什么时候回来,我什么时候请您喝!”
李白沉默了许久,又道:“记得以前我们游山玩水,吟诗作画好不乐乎。
但现今你我却要天各一方……”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孟浩然走向船,一步一回头,小船慢慢向东边上下漂浮着,欲行欲远。
最终消失在天和水交接处,一只船变成了一个黑点,李白仍然屹立在江边,眼含热泪,只有滔滔不绝的江水往天的尽头涌动。
良久,李白回到黄鹤楼,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黄鹤楼送别》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 行。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 仰望蓝天白云, 一会儿 一 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 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 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 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 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 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 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 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 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 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 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 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 吧!‛
黄鹤楼送别
湖 北 武 汉 黄 鹤 楼
唯 见 长 江 天 际 流
孤 帆 远 影 碧 空 尽
烟 花 三 月 下 扬 州
故 人 西 辞 黄 鹤 楼
黄 鹤 广 楼 陵 送 孟 李 浩 白 然 之
唯 见 长 江 天 际 流
孤 帆 远 影 碧 空 尽
烟 花 三 月 下 扬 州
故 人 西 辞 黄 鹤 楼
黄 鹤 广 楼 陵 送 孟 李 浩 白 然 之
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 道:‚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 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 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演一演
岸边 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 。友 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 失在 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 , 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 向天边……
演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五年级上册语文试题-25黄鹤楼送别(2)附答案 苏教版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7单元课时同步练习-25黄鹤楼送别(2)附答案轻松做做作业很轻松,做做乐其中!一、课内语段阅读。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
友人登上了船。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1.“伫立”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凝视”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这两个词可以看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话所描绘的情景可以用两句诗来概括,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写出几个表示“看”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外类文阅读。
________________有一天,一只老山羊爬山时把腿摔坏了,请毛驴把他背回家。
毛驴向他要十斤山芋做报酬,老山羊只好一瘸一拐地走了。
过了一会儿,老山羊骑在牛大哥的背上缓缓走来,于是毛驴问:“牛哥,山羊出多少山芋请你背他____”“千斤。
”毛驴冷笑道:“十斤山芋还不干呢!千斤!你可别做梦了!”牛大哥认真地说道:“不是我别做梦了,而是你别糊涂了!十斤山芋算得了什么?友谊的分量才重千斤呀!”毛驴听了牛大哥的一席话,站在那儿扇了扇长长的耳朵,垂下头不好意思地走了。
1.下面括号中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毛驴(máo lú) B.山芋(shān yù)C.友谊(yǒu yí)D.分量(fēn liáng)2.文中的“千斤”是()说的。
A.毛驴B.牛大哥C.老山羊D.作者3.“牛哥,山羊出多少山芋请你背他____”横线上应该加()。
A.感叹号B.句号C.问号D.省略号4.牛大哥帮助老山羊,得到的“报酬”是()。
A.十斤山芋B.千斤山芋C.友谊D.什么也没有得到5.这篇故事的题目是( )。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阅读答案附赏析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阅读答案附赏析 引导语:《黄鹤楼送孟浩然 之广陵》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 的名篇之一,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阅读答案 附赏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陵① (唐)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②,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①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
②黄鹤楼:建在湖北武昌西边的 黄鹤矶上,下面就是长江。
[思考与练习] (1)解释词语 :故人: 辞: 烟花: 碧空: 唯: (2)这首送别诗先后写出了送别的地点: ;送别的时间: ;故人的去向: ; 以及送别的场景: (最后一个填空用自己的语言)。
(3)后人评说此诗是:千古丽诗。
请结合诗歌 说说“丽”的具体内容。
参考答案 (1)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告别 指暮春橄艳的景色 水与蓝天相接的地方 (2)黄鹤楼 烟花三月 扬州 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 (3)送别的地点是名胜黄鹤楼;送别的时间是“烟花三月”的春 天;朋友的去向是东南形胜的“扬州”;送别的场景是孤帆、 碧空、 长江……诗以绚丽的春色和浩渺的长江为送别的背景, 渲染、 描绘出 了一幅情丝不绝、色彩明快的送别画。
赏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
这是一首送别 诗,寓离情于写景。
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 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 画。
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 浮,韵远而不虚。
全诗没一个“离别”,但又句句写着离别;没有直 接抒情,但却处处透着深情。
“言有尽而意无穷”、“不著一 字尽得风流”……明方孝孺《吊李白诗》云:“诗成不 管鬼神泣,笔下自有烟云飞。
黄鹤楼送别课文知识及同步练习答案

黄鹤楼送别课文知识及同步练习答案《黄鹤楼送别》主要讲述了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的事情。
从中你学会了什么?下面小编就跟大家聊聊关于黄鹤楼送别同步练习答案吧,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黄鹤楼送别同步练习答案一、仰望远眺敬酒虽然二、既然立即即使一如既往日暮屏幕羡慕暮春海鸥殴打欧洲沙鸥三、1.仰望远眺凝视俯视浏览观赏2.暮春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李白孟浩然依依惜别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四海之内有朋友心心相连,即使彼此远在天涯海角,也好像近邻一样亲密四、1.莫愁前路无知己2.不及汪伦送我情3.西出阳关无故人4.平明送客楚山孤5.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6.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拓展提高]五、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2.绝句唐杜甫3.《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黄鹤楼送别》课文原文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华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jiàn)行。
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
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
友人登上了船。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kuài)炙(zhì)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阅读练习及答案(锦集10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阅读练习及答案(锦集10篇)篇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阅读练习及答案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①黄鹤楼:旧址在今湖北武昌黄鹄矶,背靠蛇山,俯临长江,雄伟壮观。
②之:往,到……去。
③广陵:扬州的旧名。
④故人:老朋友(指孟浩然)。
⑤西辞:黄鹤楼在广陵的西面,在黄鹤楼辞别去广陵,所以说“西辞”。
⑥烟花:指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
⑦下:沿江顺流而下。
⑧尽:消失。
⑨唯见:只能见到。
⑩天际:天边。
春光灿烂,知心朋友扬帆启程,我站在楼上,凝望孤帆渐渐远去,直到它完全隐没在青天绿水之中。
最后只见滚滚江水流向天边,我的感情也随着江流而起伏。
(1)这是一首_____(填诗的种类),寓离情于写景之中。
(送别诗)(2)首句点出了送别的_____:黄鹤楼;第二句写送别的时间和去向:______的春色和东南形胜的'“扬州”。
(地点烟花三月)(3)三、四句,写送别的_______:目送孤帆远去,眼前只留下一江春水向着远处的天空流去。
(场景)(4)《唐诗三百首》编选者,清朝的蘅塘退士评价“烟花三月下扬州”是“千古丽句”。
请用你自己的语言,解释这个评价。
{千年以来最美丽(艳丽、亮丽)的诗句。
}篇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阅读答案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1.解释下列词语。
(1)故人:________(2)下:__________(3)尽:__________(4)惟:__________2.首句点明送别的时间是_______,地点是_______。
3.这是一首送别诗,但诗中只字未提送别,诗中最能表现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厚谊、依依不舍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人写送别的诗很多,请你再写出两句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1)老朋友(2)到……去(3)消失(4)只2.三月黄鹤楼3.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黄鹤楼送孟 浩然之广陵》全文与注释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全文与注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
这首诗以其深情的笔触和开阔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孟浩然离别的不舍之情。
原文如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句诗开篇点题,写出了友人孟浩然辞别之地——黄鹤楼。
黄鹤楼是天下名胜,传说仙人曾乘黄鹤经过此地,这也为这次离别增添了几分神秘和浪漫的色彩。
“故人”一词,表现出诗人与孟浩然之间深厚的情谊。
“烟花三月下扬州”,“烟花三月”描绘了春天繁花似锦、如烟如雾的美景。
在这样美好的季节里,友人要前往扬州。
扬州在当时是繁华的都市,是无数人向往的地方。
这一句不仅展现了春光的灿烂,也暗示了孟浩然此次行程的美好和令人期待。
“孤帆远影碧空尽”,诗人一直目送着友人所乘的船只渐行渐远,直到那孤帆的影子消失在碧蓝的天空尽头。
“孤帆”突出了友人的形单影只,也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的目光始终聚焦在友人的船上,不舍移开。
“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诗人目光所及的最后景象,只剩下滚滚长江水向着天边流淌。
这里以景结情,滔滔江水仿佛也承载着诗人对友人的无尽思念,绵延不绝。
整首诗没有直接抒发离别的悲伤,而是通过对送别场景和自然景色的描写,将离情别绪融入其中。
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深刻感受到诗人内心的不舍。
从诗歌的艺术手法上来看,“烟花三月下扬州”一句,以绚烂的春景衬托离情,乐景衬哀情,使离别的伤感更加强烈。
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则通过对孤帆、碧空、长江等景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空阔辽远的意境,让读者在想象中感受到诗人的怅惘之情。
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优美,给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空间。
它不仅是一首送别诗,更是一幅生动的画卷,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和对友情的珍视。
在历史的长河中,这首诗一直被人们传颂不衰,成为了送别诗中的经典之作。
它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人之间深厚的情谊,也让我们领略到了诗歌的魅力所在。
崔颢《黄鹤楼》阅读训练及答案

崔颢《黄鹤楼》阅读训练及答案崔颢《黄鹤楼》阅读训练及答案「篇一」送子相归广陵李攀龙广陵秋色雨中开,系马青枫江上台。
落日千帆低不度,惊涛一片雪山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与《送孟浩然之广陵》相比,本诗写“送别”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分)2.这首诗是如何描写景物的?请简要赏析。
(6分)参考答案1. ①本诗虚写分手后友人到达广陵后秋雨萧瑟,长江波涛似雪的景象。
(2分)(《送孟浩然之广陵》从眼前离别着笔,实写别景别愁。
)②本诗将惜别之情和对友人的'关怀之情渗透在那凄凉风雨、连天白浪中,以哀景衬哀情。
(3分)(《送孟浩然之广陵》绘明媚之景,以乐景衬哀情。
)2. ①动静结合。
着一“开”字,巧妙地把广陵秋色铺展在萧瑟风雨中,与江边系马青枫之静态相结合,使画面内容丰富、形象生动。
②比喻贴切。
惊涛拍岸,白浪滔天,犹如雪山崩塌,滚滚袭来,极为生动,极具视觉冲击力。
③想象奇特。
诗人用想象的手法,虚写友人归去的地方——广陵的景物,惟妙惟肖,极富情趣。
(每点2分)崔颢《黄鹤楼》阅读训练及答案「篇二」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t登仙,尝驾黄鹤返()于此,遂以名楼。
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
观其耸构(),高标(),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1、在文章空白处填上所缺的字词。
2、解释下列字词。
隅()遂()翼()窥()倚()耸构()3、翻译下列语句。
观其耸构(),高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重檐翼馆,四()霞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用文中原句填空。
在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刻画了黄鹤楼的整体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描写了登楼观赏景物的情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三峡(节选)
(余秋雨)
在国外,曾有一个外国朋友问我:“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一个,请只说一个。
”这样的提问我遇到过许多次了,常常随口吐出的回答是:“三峡!”
顺长江而下,三峡的起点是白帝城。
这个头开得真漂亮。
对稍有文化的中国人来说,知道三峡也大多以白帝城开头的。
李白那首名诗,在小学课本里就能读到。
我读此诗不到10岁,上来第一句就误解。
“朝辞白帝彩云间”,“白帝”当然是一个人,李白一大清早与他告别。
这位帝王着一身缟白的银袍,高高地站立在山石之上。
他既然穿着白衣,年龄就不会很大,高个,瘦削,神情忧郁而安详,清晨的寒风舞弄着他的飘飘衣带,绚丽的朝霞烧红了天际,与他的银袍互相辉映,让人满眼都是光色流荡。
他没有随从和侍卫,独个儿起了一个大早,诗人远行的小船即将解缆,他还在握着手细细叮咛。
他的声音也像纯银一般,在这寂静的山河间飘荡回响。
但他的话语很难听得清楚,好像来自另一个世界。
他就住在山头的小城里,管辖着这里的丛山和碧江。
多少年后,我早已知道童年的误解是多么可笑,但当我真的坐船经过白帝城的时候,依然虔诚地抬着头,寻找着银袍与彩霞。
船上的广播员正在吟诵着这首诗,又放出了《白帝托孤》的乐曲。
猛地,山水、历史、童年的臆想、美丽的潜藏,全都涌成一团,把人震傻。
《白帝托孤》是京剧,说的是战败的刘备退到白帝城郁闷而死,把儿子和政事全都托付给诸葛亮。
抑扬有致的声腔飘浮在回旋的江面上,撞在湿漉漉的山岩间,弥漫着一种失败的苍凉。
我想,白帝城本来就熔铸着两种声音、两番神貌:李白与刘备,诗情与战火,天真与沉郁。
它高高地矗立在群山之上,它脚下,是为这两个主题日夜争辩着的滔滔江流。
华夏河山,可以是尸横遍野的疆场,也可以是车来船往的乐土。
可怜的白帝城多么劳累,清晨,刚刚送走了李白们的轻舟,夜晚,还得迎接刘备们的马蹄。
只是,时间一长,这片山河对诗人们的庇佑力日渐减弱,他们的船楫时时搁浅,他们的衣带经常熏焦,他们由高迈走向苦吟,由苦吟走向无声。
中国,还留下几个诗人?
幸好还留存了一些诗句,留存了一些记忆。
幸好有那么多中国人还记得,有那么一个早晨,有那么一位诗人,在白帝城下悄然登舟。
他刚刚摆脱了一项政治麻烦,精神恢复了平静。
他没有任何权势,也没有任何随从。
如此平凡而寒碜的出行,却被记住千年,而且还要被记下去,直至地老天荒。
这里透露了一个民族的饥渴:他们本来应该拥有更多这样平静的早晨。
在李白的时代,中华民族还不太沉闷,这么些诗人在这块土地上来来去去。
他们的身上并不带有政务和商情,只带着一双锐眼、一腔诗情,在山水间周旋,与大地结亲。
写出了一排排毫无实用价值的诗句,在朋友间传观吟唱,已是心满意足。
他们很把这种行端当作一件正事,为之而不怕风餐露宿,长途苦旅。
结果,站在盛唐的中心地位的,不是帝王,不是贵妃,不是将军,而是这些诗人。
余光中《寻李白》诗云: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这几句,我一直看成是当代中国诗坛的罕见绝唱
盛唐时代的诗人,既喜欢四川的风土文物,又向往着下江的开阔文明,长江于是就成了他们生命的便道,不必下太大的决心就解缆问桨。
脚在何处,故乡就在何处,水在哪里,道路就在哪里。
他们知道,长江行途的最险处无疑是三峡,但更知道,那里又是最湍急的诗的河床。
一到白帝城,便振一振精神,准备着一次生命对自然的强力冲撞,并在冲撞中捡拾诗句。
只能请那些在黄卷青灯间搔首苦吟的人们不要写诗了,那模样本不属于诗人。
诗人在三峡的木船上,刚刚告别白帝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