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利水渗湿药考点总结
中西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中药学-第十一单元利水渗湿药

中西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中药学-第十一单元利水渗湿药[单选题]1.具有清肺止咳功效的利水渗湿药物是A.海金沙B.石韦C.通草D.萹蓄E.车前子正确答案:B参(江南博哥)考解析:石韦功效:利尿通淋,清肺止咳,凉血止血。
海金沙功效:利尿通淋,止痛。
通草功效:利尿通淋,通气下乳。
萹蓄功效:利尿通淋,杀虫止痒。
车前子功效: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明目,祛痰。
掌握“利尿通淋药”知识点。
[单选题]2.善于治疗血淋、尿血的药物是A.车前子B.泽泻C.石韦D.萆薢E.木通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石韦功效:利尿通淋,清肺止咳,凉血止血。
主治病证:淋证,肺热咳嗽,血热出血。
尤善治疗血淋。
掌握“利尿通淋药”知识点。
[单选题]4.滑石的煎煮方法是A.冲服B.包煎C.另煎D.先煎E.久煎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滑石宜先煎。
外用适量。
掌握“利尿通淋药”知识点。
[单选题]5.车前子入汤剂时,其用法是A.先煎B.后下C.另煎D.烊化E.包煎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车前子用法:煎服。
宜包煎。
掌握“利尿通淋药”知识点。
[单选题]6.下列何药具有能利小便以实大便之作用A.冬瓜皮B.滑石C.猪苓D.茯苓E.车前子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车前子应用:(1)淋证,水肿。
善通利水道,清膀胱热结。
(2)泄泻。
能利水湿,分清浊而止泻,即利小便以实大便。
(3)目赤肿痛,目暗昏花,翳障。
(4)痰热咳嗽。
能清肺化痰止咳。
掌握“利尿通淋药”知识点。
[单选题]7.下列除哪项外均是滑石的主治病证A.湿热、淋痛B.暑温、湿温C.湿疹、湿疮D.暑热、痱毒E.寒湿带下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滑石主治病证:热淋,石淋,尿热涩痛;暑湿,湿温;湿疮,湿疹,痱子。
掌握“利尿通淋药”知识点。
[单选题]8.可用于暑湿泄泻,利小便以实大便的药物是A.通草B.车前子C.海金沙D.茵陈E.瞿麦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车前子主治:泄泻。
本品能利水湿,分清浊而止泻,即利小便以实大便,尤以小便不利之水泻用之为宜。
中药学第六章利水渗湿药

【用量用法】
用量:10~15g。 用法:煎服。
萆薢
地肤子
【药用来源】
地肤子
• 蓼科植物地肤的干燥成熟果实。
地肤子
植 物 形 态
【处方用名】
地肤子
地肤子
【性能特点】
地肤子
功效
地肤子利膀胱可洗皮肤之风
【临床应用】
• 1. 用于淋证。
地肤子
利水通淋 清热利湿 止痒
• 2.用于阴痒带下,风疹,湿疹。
药材瞿麦
药材瞿麦(石竹)
【处方用名】
瞿麦
瞿麦 瞿麦穗
【性能特点】
功效
瞿方治热淋之有血
瞿麦
【相似药物比较】
瞿麦 苦寒
心小肠
利水通淋
偏清心与小肠火,尤适于 治热淋;
又活血通经,治疗闭经及 月经不调。
萹蓄 苦微寒
膀胱
湿热淋证
又杀虫止痒,治虫积腹痛, 湿疹,阴痒。
第三节 利湿退黄药
茵陈(A) 金钱草(A) 虎杖(A)
水龙骨科草本植物庐山石苇、石韦或有柄石苇的 干燥叶 。
庐山石苇
石韦
有柄石苇Biblioteka 庐山石 韦植 物 形 态
韦
植 物 形 态
韦
植 物 形 态
【处方用名】
石韦
石韦 石苇
【性能特点】
功效
石韦通淋于小肠
石韦
【临床应用】
石韦
• 1. 用于热淋,石淋,血淋 。 尤宜于血淋,可与蒲黄同用;
热淋、石淋,~滑石、海金沙、茅根等。
– 1)湿热内蕴,小便短赤:~滑石、通草等; – 2)湿温病邪在气分,湿邪偏胜者:~杏仁、
蔻仁、竹叶、木通等;(三仁汤、藿朴夏苓汤) – 3)治脾虚水肿、脚气肿痛:~茯苓、白朮、
中药学利水渗湿药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2、用于风湿痹痛,手足挛急--用苡 米以祛湿清热,如麻杏苡甘汤。若属 寒痹可用薏苡仁汤(苡米 桂枝 苍 术 白芍等)。
3、用于肺痈肠痈--用苡米清热利湿 以绝其源,培土生金,以益肺气。如 薏苡附子败酱散.水煎服治肠痈。或 千金苇茎汤(苡米 芦根 冬瓜仁 桃仁)水煎服治肺痈。
泽泻:
功同茯苓,性甘、淡、寒,偏清热。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茯苓――甘平,药力缓和,偏健脾养 心,利水而不伤正,主脾虚 湿盛,心悸失眠等。
利水渗湿 猪苓――性偏凉,利水作用优于茯 苓,无补益之功,主水湿 停聚证。
泽泻――性偏寒,偏泻肾经之虚热, 利膀胱之湿,善治湿热内蕴, 肾经虚火及下焦湿热等。
茯苓茯神--带松根部分偏宁心安神,治心悸失眠。 茯苓皮--黑色外皮,功专利水,主利水肿,
小便不利。 用量用法:9-15-30g,入汤剂
歌诀: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赤白神皮茯苓,利水渗湿有名;
健脾补中宁心,安神利尿消肿。
猪苓《本经》中品
性能:甘、淡、平,功专利水渗湿,功同 茯苓。现多用来抗癌,抗辐射,增强免疫 力、保肝等。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特点:性质平和,补而不峻,利而不猛,
既能扶正,又能祛邪,正虚邪胜,必不可 缺。
应用:
水肿小便不利
1、用于脾虚湿盛证
用茯苓
消化不良食少
健脾利水之功而治之,如五苓散(茯苓 猪 苓 白术 桂枝 泽泻)治水肿。或四君
子汤(茯苓、人参、白术、甘草)治脾虚 食少等。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均主水肿小便不利。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中药学》学习笔记:利水渗湿药之茯苓

《中药学》学习笔记:利水渗湿药之茯苓凡能通利水道、渗泄水湿的药物称利水渗湿药。
利水渗湿药能使尿量增多,小便通畅,使滞留体内的水湿排出,小便淋漓、涩痛等症状得以解除,故适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痰饮,淋病等。
此外有些药物可用于黄疸、湿疮、湿温病、湿痹以及妇女白带等湿证。
利水渗湿药按其药性及功效的不同,大体可分为二类:一类味甘淡,性平或微寒,长于利水消肿,主要适用于水肿、痰饮等。
习称淡渗利湿药,如茯苓、猪苓、泽泻、薏苡仁、滑石等。
另一类寒性(苦寒或咸寒)长于清湿热,通淋浊(有的能排结石),主要适用于各种淋病,以热淋、石淋为多用。
习称利尿通淋药或清利湿热药。
如木通、车前子、萹蓄、瞿麦、石韦、海金沙、金钱草等。
其中有的药物既能利水消肿,又善清热通淋,难于截然划分。
脾弱生湿,脾虚不能制水;或肾阳衰微,火衰不能生土,而致水湿泛滥者,应健脾温肾以治其本,适当配伍利水渗湿药,不宜单用渗利之品。
再如水肿初起有表证者,当配宣肺发汗药;膀胱气化不利而小便少者,需配通阳化气药。
至于下焦湿热淋病,常配清热泻火药;若寒湿相并者,配祛寒药;热伤血络而尿血者,配凉血止血药等。
此外,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停,故利水渗湿药还常与行气药配伍,以提高疗效。
利水渗湿药易耗伤津液,对阴亏津少、肾虚遗精遗尿,宜慎用或忌用。
茯苓《本经》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 (Shcw. ) Wolf 的干燥菌核。
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皮”及“茯苓块”。
【性味归经】甘、淡,平。
归心、肺、脾、肾经。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化痰,宁心安神【临床应用】1.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等症:茯苓功能利水渗湿,而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气,为利水渗湿要药。
凡小便不利、水湿停滞的症候,不论偏于寒湿,或偏于湿热,或属于脾虚湿聚,均可配合应用。
第六章 利水渗湿药

第六章利水渗湿药第六章利水渗湿药概述概念凡以通利水道,渗除水湿为主要作用,以治疗水湿内停的药物,谓之利水渗湿药。
药性味以甘淡或苦为主,性多寒凉或平,主归肾、膀胱、脾、小肠、肝经。
药性沉降。
分类、作用及适应证1.利水消肿----性味甘、淡平或微寒偏于利水渗湿,通过利小便,增加尿量使能潴留的水邪从小便排出水肿,小便不利,腹水,及痰饮。
2.利尿通淋----性味以苦寒或甘淡而寒利水兼有清热作用主入肾、膀胱经能清利下焦湿热证小便短赤,淋漓涩痛等淋证。
3.利湿退黄----性味苦寒主入肝胆经能清利肝胆湿热而退黄湿热黄疸,以及湿疮、湿疹。
此外,利水渗湿药中的部分药还可治疗湿浊所致的泄泻、尿浊、带下、结石等。
配伍:①兼有表证者配宣肺解表药;②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者,配补脾药;③脾肾阳虚水湿内停者,配温补脾肾药;④治湿热证,常配清热药,或清热燥湿药等;⑤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停,故利水渗湿药还当与行气药配伍,以提高疗效。
注意事项:阴亏津少者慎用或忌用。
考点:关注利水渗湿药的分类,各类的药性特点及适应证,关注配伍原则。
第一节利水消肿药一、茯苓★★★★、猪苓、泽泻药性味均甘、淡,茯苓、猪苓性平,泽泻性寒。
功效共同点:利水渗湿,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痰饮,水湿泄泻。
各药特点:茯苓性平,利湿作用较平和,为利湿之常用药。
又可健脾:①通过利湿,而达健脾之功,脾喜燥而恶湿,湿困于脾而致脾失健运,所以这种情况下,去湿可以健脾。
②本身也具健脾之功,可补益脾气。
所以既可治湿困于脾。
又可治无湿之脾虚证。
还可治脾虚不运。
水湿停滞之疾。
又可(宁心)安神,用治心脾虚所致的心神不安,心悸失眠。
猪苓利湿作用较茯苓强,且适应症同茯苓,若为阴伤而之小便不利者,常配阿胶等同用,也又可治淋浊带下,只是没有健脾及安神作用。
泽泻利水渗湿作用比猪苓强,又能泄热(泄肾,膀胱经之热),用于下焦湿热之淋浊,带下等。
内有湿热及滑精者忌用。
考点:关注茯苓的功用,特别是其既补又利的特点;关注三药的功用特点。
中药学-利水渗湿药

第四章利水渗湿药一、概述凡功能通利水道,渗除水湿的药物称为利水渗湿药。
利水渗湿药功能通利小便,具有排除停蓄体内水湿之邪的作用,可以解除由水湿停蓄引起的各种病症,并能防止水湿日久化饮,水气凌心等,故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利水渗湿药主要适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淋症等病症。
对于湿温、黄疸、湿疮等水湿为患,亦具有治疗作用。
利水渗湿药味多甘、苦、淡,性多寒、平。
主要归肾、膀胱经,兼入脾、肺、小肠经。
二、利水渗湿药应用注意事项1.利水渗湿药功能有偏于利水渗湿、利水消肿、利水通淋以及利湿退黄之不同,应跟据具体病情适当选用。
2.水湿病症,有兼热兼寒之分,应用时需配合清热药与祛寒药同用。
如兼有脾虚不足,肾阳亏损者又应配合健脾、补阳药同用。
3.为加强利水效能,如膀胱气化失司,可配伍通阳化气药同用,肺气失宣者可配宣畅肺气药同用。
4.利水渗湿药效能有强有弱,质地有轻有重,故用量须适当掌握,个别药物用量过大可致伤正,尤宜慎用。
5.凡细小种子或研成粉末者,入汤煎服应于包煎。
6.利水渗湿药,对于阴虚不足者应慎用。
第一节利水消肿药歌诀:利水消肿泽薏苡,猪苓茯苓茯苓皮,玉米冬瓜赤小豆,蝼蛄葫芦与泽漆。
茯苓药用:多孔菌科真菌茯苓菌核的白色部份性味归经:甘、淡,平。
归心、肺、脾、肾经。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化痰,宁心安神临床应用:1.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等症;茯苓功能利水渗湿,而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气,为利水渗湿要药。
凡小便不利、水湿停滞的症候,不论偏于寒湿,或偏于湿热,或属于脾虚湿聚,均可配合应用。
如偏于寒湿者,可与桂枝、白朮等配伍;偏于湿热者,可与猪苓、泽泻等配伍;属于脾气虚者,可与党参、黄耆、白朮等配伍;属虚寒者,还可配附子、白朮等同用。
如:五苓散《伤寒论》:茯苓、猪苓、泽泻、白朮、桂枝。
治头痛发热,口燥咽干,烦渴饮水,水入即吐,小便不利。
2.用于脾虚泄泻,带下;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渗湿,对于脾虚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带下,应用茯苓有标本兼顾之效,常与党参、白朮、山药等配伍。
中药学各论重点:利水渗湿药

[内容] 1、利水消肿药掌握:茯苓、泽泻、薏苡仁、猪苓熟悉:香加皮了解:泽漆、冬瓜皮、葫芦参考:蝼蛄、玉米须、荠菜、茯苓皮、茯神、冬瓜子 2、利尿通淋药掌握:车前子、关木通、滑石熟悉:萆薢、海金沙、瞿麦、萹蓄、石韦了解:地肤子、冬葵子、灯心草、通草参考:车前草、海金沙藤 3、利湿退黄药掌握:茵陈、金钱草熟悉:虎杖了解:地耳草、垂盆草 [要求] 1、掌握利水渗湿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
2、掌握药物9味,熟悉药物7味,了解药物9味、参考药物8味。
3、掌握相似药物的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4、了解木通与通草古今名实混淆及金钱草的品种。
利水渗湿药的基本知识

利水渗湿药的基本知识
凡能通利水道,渗泄水湿,治疗水湿内停病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利水渗湿药。
分为三类,即利水消肿药、利水通淋药、利湿退黄药。
药理作用:
1.利尿
利尿作用受诸因素的影响:采收、炮制、用药部位、动物种属、给药途径、机能状态。
其中,猪苓、泽泻作用较强。
利水渗湿药利尿的机理:
猪苓、泽泻→抑制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
茯苓素→抗醛固酮(留钠留水);
泽泻→增加心钠素的含量。
2.抗病原微生物
茯苓、猪苓、茵陈、金钱草、木通、锐蓄、半边莲等→抗菌;
车前子、茵陈、地肤子、锐蓄、木通等→抗真菌;
茵陈等→抗病毒。
3.利胆保肝
茵陈、半边莲、玉米须、金钱草→利胆。
泽泻、茵陈、猪苓、垂盆草→保肝。
4.抗肿瘤、增强免疫功能:茯苓多糖、猪苓多糖。
小结:
利水消肿:利尿;抗肿瘤、增强免疫功能等。
利尿通淋:抗病原微生物。
利湿退黄:利胆、保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学——第十一单元利水渗湿药细目一概述要点一利水渗湿药的性能特点本类药物味多甘淡,主归膀胱、小肠经,作用趋向偏于下行。
要点二利水渗湿药的功效具有利水渗湿、利尿通淋、利湿退黄等功效。
要点三利水渗湿药的适应范围主要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泄泻、痰饮、淋证、黄疸、湿疮、带下、湿温等水湿所致的各种病证。
要点四利水渗湿药的使用注意事项本类药易耗伤津液,阴亏津伤、肾虚遗精尿少者应慎用或忌用。
个别药物有较强的通利作用,孕妇应慎用。
要点五各类利水渗湿药的性能特点利水消肿药:性味多甘淡平或微寒。
利尿通淋药:性味多苦寒,或甘淡而寒。
苦能降泄,寒能清热,善走下焦。
利湿退黄药:性味多苦寒,主入脾、胃、肝、胆经。
苦寒能清泄湿热。
要点六各类利水渗湿药的功效利水消肿药:具有利水消肿作用。
利尿通淋药:具有利尿通淋作用。
利湿退黄药:具有利湿退黄作用。
要点七各类利水渗湿药的适应范围利水消肿药:主要适用于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不利,以及泄泻、痰饮等证。
利尿通淋药:主要适用于小便短赤、热淋、血淋、石淋及膏淋等证。
利湿退黄药:主要适用于湿热黄疸、目黄、身黄、小便黄。
部分药物还可用于湿疮痈肿等证。
细目二利水消肿药茯苓性能:甘、淡,平。
归心、脾、肾经。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应用1.水肿。
为利水消肿之要药。
治寒热虚实各种水肿。
2.痰饮。
3.脾虚泄泻。
4.心悸,失眠。
用法用量:煎服,9~15g。
使用注意:虚寒精滑者忌服。
薏苡仁性能:甘、淡,凉。
归脾、胃、肺经。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
应用1.水肿,小便不利,脚气。
2.脾虚泄泻。
3.湿痹拘挛。
4.肺痈,肠痈。
用法用量:煎服,9~30g。
清利湿热宜生用,健脾止泻宜炒用。
使用注意:津液不足者慎用。
鉴别用药:薏苡仁与茯苓同:既能利水渗湿,又能健脾,具有利而兼补的特点,故脾虚湿盛者尤为适宜。
异:┌性平和缓,健脾作用较强;茯苓┤为利水渗湿之要药。
└并能宁心安神。
┌性微寒,祛湿作用较强。
薏苡仁┤└又能除痹舒挛,清热排脓。
猪苓性能:甘、淡,平。
归肾、膀胱经。
功效:利水消肿,渗湿。
应用:水肿,小便不利,泄泻。
用法用量:煎服,6~12g。
泽泻性能:甘,寒。
归肾、膀胱经。
功效:利水渗湿,泄热。
1.水肿,小便不利,泄泻。
2.淋证,遗精。
用法用量:煎服,5~10g。
冬瓜皮性能:甘,凉。
归脾、小肠经。
功效:利水消肿,清热解暑。
应用1.水肿。
2.暑热证。
用法用量:煎服,15~30g。
玉米须性能:甘,平。
归膀胱、肝、胆经。
功效:利水消肿,利湿退黄。
应用1.水肿。
2.黄疸。
用法用量:煎服,30~60g,鲜者加倍。
葫芦性能:甘,平。
归肺、肾经。
功效:利水消肿。
应用:水肿。
用法用量:煎服,15~30g。
香加皮性能:辛、苦,温。
有毒。
归肝、肾、心经。
功效:利水消肿,祛风湿,强筋骨。
应用1.水肿,小便不利。
2.风湿痹证。
用法用量:煎服,3~6g。
浸酒或入丸散,酌量。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内服不宜过量。
细目三利尿通淋药车前子性能:甘,微寒。
归肝、肾、肺、小肠经。
功效: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明目,祛痰。
应用1.淋证,水肿。
2.泄泻。
(利小便以实大便)3.目赤肿痛,目暗昏花,翳障。
4.痰热咳嗽。
用法用量:煎服,9~15g。
宜包煎。
使用注意:肾虚精滑者慎用。
滑石性能:甘、淡,寒。
归膀胱、肺、胃经。
功效:利水通淋,清热解暑,收湿敛疮。
应用1.热淋,石淋,尿热涩痛。
2.暑湿,湿温。
3.湿疮,湿疹,痱子。
用法用量:煎服,10~20g。
宜包煎。
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脾虚、热病伤津及孕妇忌用。
木通性能:苦,寒。
归心、小肠、膀胱经。
功效:利水通淋,清心火,通经下乳。
应用1.热淋涩痛,水肿。
2.口舌生疮,心烦尿赤。
3.经闭乳少。
4.湿热痹痛。
用法用量:煎服,3~6g。
通草性能:甘、淡,微寒。
归肺、胃经。
功效:利尿通淋,通气下乳。
应用1.淋证,水肿。
2.产后乳汁不下。
用法用量:煎服,6~12g。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
瞿麦性能:苦,寒。
归心、小肠经。
功效:利尿通淋,破血通经。
应用1.淋证。
2.闭经,月经不调。
用法用量:煎服,9~15g。
使用注意:孕妇忌服。
萹蓄性能:苦,微寒。
归膀胱经。
功效:利尿通淋,杀虫止痒。
应用1.热淋,血淋。
2.虫证,湿疹,阴痒。
用法用量:煎服,9~15g。
鲜者加倍。
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脾虚者慎用。
地肤子性能:辛、苦,寒。
归肾、膀胱经。
功效:清热利湿,祛风止痒。
应用1.淋证。
2.阴痒带下,风疹,湿疹。
用法用量:煎服,9~15g。
外用适量。
海金沙性能:甘、咸,寒。
归膀胱、小肠经。
功效:利尿通淋,止痛。
应用:淋证。
尤善止尿道疼痛。
用法用量:煎服,6~15g。
宜包煎。
使用注意:肾阴亏虚者慎服。
石韦性能:甘、苦,微寒。
归肺、膀胱经。
功效:利尿通淋,清肺止咳,凉血止血。
应用1.淋证。
尤宜于血淋。
2.肺热咳喘。
3.血热出血。
用法用量:煎服,6~12g。
冬葵子性能:甘、涩,凉。
归大肠、小肠、膀胱经。
功效:利尿通淋,下乳,润肠。
应用1.淋证。
2.乳汁不通、乳房胀痛。
3.便秘。
用法用量:煎服,3~9g。
使用注意:本品寒润滑利,脾虚便溏者与孕妇慎用。
灯心草性能:甘、淡,微寒。
归心、肺、小肠经。
功效:利尿通淋,清心降火。
应用1.淋证。
2.心烦失眠,口舌生疮。
用法用量:煎服,1~3g。
外用适量。
萆薢性能:苦,平。
归肾、胃经。
功效:利湿去浊,祛风除痹。
应用1.膏淋,白浊。
为治膏淋要药。
2.风湿痹痛。
用法用量:煎服,9~15g。
使用注意:肾阴亏虚,遗精滑泄者慎用。
细目四利湿退黄药茵陈性能:苦、辛,微寒。
归脾、胃、肝、胆经。
功效:清利湿热,利湿退黄。
应用1.黄疸。
为治黄疸之要药。
2.湿疹瘙痒。
用法用量:煎服,6~15g。
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蓄血发黄者及血虚萎黄者慎用。
金钱草性能:甘、咸,微寒。
归肝、胆、肾、膀胱经。
功效:利湿退黄,利尿通淋,解毒消肿。
应用1.湿热黄疸。
2.石淋,热淋。
尤宜于治疗石淋。
3.痈肿疔疮、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煎服,15~60g,鲜品加倍。
外用适量。
虎杖性能:微苦,微寒。
归肝、胆、肺经。
功效: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散瘀止痛,化痰止咳。
应用1.湿热黄疸,淋浊,带下。
2.水火烫伤,痈肿疮毒,毒蛇咬伤。
3.经闭,癥瘕,跌打损伤。
4.肺热咳嗽。
5.热结便秘。
有泻热通便作用。
用法用量:煎服,10~30g。
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孕妇忌服。
垂盆草性能:甘、淡、微酸,微寒。
归心、肝、胆经。
功效:利湿退黄,清热解毒。
应用1.黄疸。
2.痈肿疮疡,喉痛,蛇伤,烫伤。
用法用量:煎服,15~30g,鲜品250g。
药物功效归纳:1.既能利水又能健脾的:茯苓、薏苡仁。
2.有毒的利水渗湿药:香加皮、泽漆、木通。
3.善治石淋的:滑石、海金沙、金钱草。
4.善治膏淋的:萆薢。
5.既治阳黄,又治阴黄的:玉米须、茵陈。
6.须布包入煎的:车前子、滑石、海金沙。
7.孕妇忌用或慎用的:木通、瞿麦、虎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