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课件)

合集下载

《冠心病》PPT课件

《冠心病》PPT课件
心力衰竭
长期心肌缺血可导致心肌萎缩、纤 维化,引起心力衰竭,表现为呼吸 困难、咳嗽、咳泡沫痰等症状。
02
冠心病的治疗
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药物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用于防止血栓形 成,降低冠心病风险。
β受体拮抗剂
普萘洛尔、美托洛尔等,降低心肌耗氧量 ,缓解心绞痛症状。
降脂药物
他汀类药物,降低血脂水平,减少动脉粥 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心肌缺血是冠心病的主要 临床表现,可引起心绞痛 、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 症状。
临床表现
心绞痛
最常见的症状是心绞痛,表现 为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可放射 至左肩、左臂、下颌等部位, 常因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而诱
发。
心律失常
冠心病患者常伴有心律失常,包 括窦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 等,严重者可引起室颤等致命性 心律失常。
分类
冠心病有多种分型,包括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 缺血性心肌病等。
发病机制
01
02
03
动脉粥样硬化
冠心病最基本的病变是冠 状动脉粥样硬化,与血脂 异常、高血压、糖尿病、 肥胖等因素有关。
血栓形成
冠脉狭窄或闭塞后,局部 血流减少,易形成血栓, 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 。
心肌缺血
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通过取用患者自身的血管或人工血管,架设新的血管桥,绕 过狭窄或闭塞的冠状动脉,恢复心肌供血。
心肌移植
对于严重心肌缺血、心力衰竭的冠心病患者,可以考虑进行 心肌移植手术。
03
冠心病的预防
控制危险因素
血脂异常
积极控制血脂水平,包括降低胆固 醇和甘油三酯,以减少动脉粥样硬 化的风险。
高血压
适量运动
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 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车或 游泳等,有助于提高心肺功重范围,避免肥 胖和超重,以降低冠心病的风

内科学课件: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内科学课件: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X综合征:
指活动引起心绞痛或类似心绞痛的症 状, 平板运动ST段下移而冠脉造影正常 或基本正常。女性多见,被认为是冠脉 毛细血管舒张功能不良所致。
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
心绞痛的分级(CCS): I级 :一般体力活动(如步行和登楼)不受限,
仅在强、快或长时间劳力时发生心绞痛。 II级 :一般体力活动轻度受限,快步、饭后、
分型:
无症状型
无痛性心肌缺血
心绞痛型
稳定型心绞痛
不稳定型心绞痛
心肌梗死型 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
ST段抬高心肌梗死
缺血性心肌病型 缺血性心肌病
猝死型
猝死
X综合症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 其临床表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
心肌梗死(有ST段抬高或无ST段抬高) 或
心率90%) 运动中出现心绞痛,ST段压低〉0.1mv持续 2分钟为阳性 • 动态心电图:
可发现心 肌 缺 血和心 律 失 常
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
二、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心室大小,左 室局 部和整体功能,除外瓣 膜病和肥厚 型心肌病。
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
三、放射性核素检查: 201 T1-心肌显象:灌注缺损见于心肌缺 血区。 核素心腔造影:可测定左室功能及显示 室 壁运动障碍。
四、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 准
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
鉴别诊断: 急性心肌梗死 其他疾病引起的心绞痛 肋间神经痛 心脏神经症 食管疾病 等
3.硝酸酯制剂

冠心病(完整)ppt课件

冠心病(完整)ppt课件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
冠脉解剖图
右冠
左主干 左旋支 左前降
病因
主要 危险因素
年龄 性别
血脂 异常
高血压
吸烟
糖尿病和 糖耐量异常
次要危险因素:
• 肥胖 • 缺少体力活动 • 进食过多的动物脂肪、胆固醇、糖和钠盐 • 遗传因素 • A型性格者
耗↓
缓解期治疗
1.硝酸酯类制剂:基础治疗,主要扩张静脉,减轻 心脏前负荷,同时有扩张冠状动脉的作用
2.β-B:HR↓、BP↓,心肌收缩力↓→心肌氧耗↓劳力 型心绞痛首选
3.钙通道阻滞剂:抑制心肌收缩力,扩张血管降低 心脏前后负荷→心肌氧耗↓;扩张冠状A→增加心 肌血供;变异型心绞痛首选
4.抑制血小板聚集:肠溶阿司匹林(aspirin) 5.抗凝治疗:改善微循环,预防血栓形成 6.调脂治疗:降低LDL、TC、TG,升高HDL—稳
诊断仍有困难者,可考虑:
•心电图负荷试验 •Holter •冠状动脉造影 •MRI
治疗要点
➢ 发作时的治疗 ➢ 缓解期治疗 ➢ 经皮穿刺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 外科治疗 ➢ 运动锻炼疗法
✓ 硝酸酯制剂 ✓ β受体阻滞剂 ✓ 钙通道阻滞剂
✓抗血小板药物 ✓调整血脂药物 ✓中医中药治疗
✓ β受体阻滞剂
险近 因年 素来 还发 有现 :的

• 血中同型半胱氨酸增高 • 胰岛素抵抗增强 • 血中纤维蛋白原及一些凝血因子增高 • 病毒、衣原体感染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可以改变/控制的因素
高血 压
糖尿 病
缺乏运 动
饮食
口味 重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不能改变的因素

冠心病ppt课件

冠心病ppt课件

副作用管理
关注肝功能、肌肉溶解等 不良反应,定期监测相关 指标。
β受体阻滞剂和ACEI类药物作用抑制心脏β受体,降低心率和心肌收缩力,减少心肌耗氧量。
02
ACEI类药物作用机制
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减少血管紧张素Ⅱ生成,扩张血管,降低
血压。
03
适应症
β受体阻滞剂主要用于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治
冠心病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冠心病概述 • 冠心病病理生理学 • 冠心病药物治疗策略 • 非药物治疗方法探讨 • 急性心肌梗死急救处理流程和注意事
项 • 长期随访管理和生活质量提升途径探

01 冠心病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 起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 病。
3
培训方式
采用多种培训方式,如集中授课、小组讨论、在 线学习等,以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综合措施汇报
健康生活方式
鼓励患者采取健康的生 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 、适量运动、戒烟限酒
等。
心理干预
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 减轻其心理压力和焦虑 情绪,提高其心理健康
水平。
社会支持
加强社会支持力度,为 患者提供更多的帮助和 支持,如家庭支持、社
区服务等。
医疗保障
完善医疗保障制度,提 高医疗保障水平,为患 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和保障。
THANKS
心理干预的重要性
心理干预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抑 郁等负面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心理干预的方法
通过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放松训练 等方法,帮助患者调整心态,积极面 对疾病。
05

《冠心病》PPT课件(完整版)

《冠心病》PPT课件(完整版)
鉴别诊断
需要与引起胸痛的其他疾病进行鉴别,如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气胸、胸 膜炎等。同时,对于表现为ຫໍສະໝຸດ 腹痛的患者,需要与急腹症进行鉴别。
03
治疗策略与方案选择
药物治疗策略
抗缺血治疗
使用硝酸酯类、β受体拮抗剂等药物,减少心肌耗氧量, 增加冠脉血流,缓解心绞痛症状。
抗血小板治疗
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药物,抑制血小板聚集, 减少血栓形成,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
发病机制
涉及脂质代谢异常、血管内皮损伤、炎症反应等多个环节,最终导 致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
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
流行病学
冠心病是全球范围内的主要死因之 一,发病率和死亡率随年龄增长而 上升。
危险因素
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 烟、肥胖、缺乏运动、不健康的饮 食习惯等。
临床表现与分型
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为胸痛(心绞痛),可放射 至左肩、左臂内侧、无名指等,常伴 有胸闷、气短、心悸等。
《冠心病》PPT课件(完整版)

CONTENCT

• 冠心病概述 • 诊断方法与标准 • 治疗策略与方案选择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 康复期管理与生活质量提升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01
冠心病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冠心病是一种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血管疾病,导致心肌缺 血、缺氧甚至坏死。
个性化营养建议
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提供个 性化的营养建议,如补充特定营养 素、调整餐次分配等。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知识点总结回顾
冠心病定义、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
详细阐述了冠心病的定义,流行病学特征以及主要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 尿病等。

《冠心病》PPT课件

《冠心病》PPT课件

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
利用球囊扩张狭窄的冠状动脉,改善血流灌注 。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在狭窄的冠状动脉内植入支架,保持血管通畅,改善心肌供血。
冠心病的预防策略
控制危险因素
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冠心病危险因素,降低发病风 险。
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心理 健康。
不良生活习惯
如吸烟、饮酒、缺乏运动等, 都会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不良影 响,增加冠心病的发生概率。
02
冠心病的临床症状与诊断
典型症状与体征
胸痛
冠心病最常见的症状,常表现为压榨性、窒息性的疼痛,主要位于 胸骨后,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
气短
患者在进行体力活动时,容易出现呼吸急促、气不够用的感觉。
冠心病的主要病因
高血压
长期高血压会导致血管内膜损 伤,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进而引发冠心病。
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 ,容易导致血管病变,增加冠 心病的发生风险。
年龄
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弹性下 降,容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 从而增加冠心病的发生风险。
高血脂
高血脂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 ,使冠状动脉血流减缓,容易 形成血栓,从而诱发冠心病。
06
总结与展望
课程总结
冠心病基础知识
本课程系统地介绍了冠心病的基础知识,包括定义、流行 病学、危险因素、发病机制等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的 背景知识。
治疗策略
介绍了冠心病的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治疗等多种策 略,并分析了各种治疗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临床症状与诊断
详细阐述了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方法 ,帮助学生准确识别并诊断冠心病。

冠心病ppt课件

冠心病ppt课件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特点
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多在近侧段,且在 分支口处较重;早期,斑块分散,呈节段性 分布,随着疾病的进展,相邻的斑块可互相 融合。在横切面上斑块多呈新月形,管腔呈 不同程度的狭窄。有时可并发血栓形成,使 管腔完全阻塞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特点
动脉粥样硬化时先后出现脂质条纹、纤 维斑块和复合病变3种类型的变化。
正常动脉
粥样硬化
纤维化
钙化
内膜 中膜 外膜
正常血管横截面
早期脂肪沉积 于血管内膜
50%的狭窄病变 病人一般无临床症状
血 栓
严重狭窄病变
完全堵塞病变
病人有心绞痛症状 病人有不稳定心绞痛/心梗症状
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泡沫 脂质 细胞 条纹
中间阶 段损伤
纤维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复合病变破裂
内皮功能不全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动脉粥样 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
动脉粥样硬化
主要危险因素: 1.年龄 男性>45岁女性>50岁 2.高血压 3.高血脂 4.高血糖 5.高体重 6.吸烟
病因
❖ 多因素共同作用:遗传为基础 ❖ 危险因素(risk factor):年龄(男性
>45岁女性>50岁)、性别、血脂异常、高 血压、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吸烟 ❖ 次要危险因素:肥胖、活动少、高热量和 高脂饮食、CHD家族史、性格急躁;同型半 胱胺酸 、胰岛素抵抗、纤维蛋白原
❖ 在正常情况下冠脉循环有很大的血流储备能 力,使冠状动脉的供血和心肌的需血保持动 态平衡: 剧烈活动时冠脉扩张,血流量可增加6
~7倍 ❖ 冠脉固定狭窄或微血管阻力增加时,冠脉血
流量↓,影响冠状动脉灌注。
心肌供氧

冠心病ppt课件

冠心病ppt课件
糖尿病患者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显著增加。
高血脂
血脂异常,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升高,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吸烟
吸烟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 成。
预防措施与建议
01
02
03
04
控制血压
通过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如低盐饮食、适量运动等)将 血压控制在理想范围。
调节血脂
外科手术治疗
介绍了冠心病外科手术治疗的适应 症、手术方式及术后管理,强调了 其在复杂病例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个体化治疗策略
随着精准医疗的发展,未来冠心病治疗将更加注重患者的个体化差 异,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综合管理模式
未来的冠心病管理将更加注重多学科协作,形成心血管内科、外科 、康复科等多学科共同参与的综合管理模式。
危险因素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 脂、糖尿病、吸烟、肥胖、缺乏运动 、家族遗传等。控制这些危险因素有 助于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临床表现及分型
临床表现
冠心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肌病等。心绞痛以 发作性胸痛为主要表现,心肌梗死则表现为持续而严重的胸痛、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
康复期评估指标体系建立
临床症状与体征评估
包括心绞痛发作频率、程度、持续时间等。
心功能评估
通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手段,评估心脏功能状况。
生活质量评估
采用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患者日常生活受限程度及心理状况。
运动处方制定及实施注意事项
运动类型选择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合 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等
发病机制
冠心病的主要发病机制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其形成与多种因素 有关,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等。当冠状动脉粥样硬 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可导致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进而引发心 肌缺血、缺氧或坏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破裂出血
非闭塞性血栓(白色血栓)
闭塞性血栓(红色血栓)
ST段压低和/ 或T波倒置
ST段抬高
不稳定性心 绞痛 (UA)
ST段不抬高的心 ST段抬高的急性 肌梗死 (NSTEMI) 心肌梗死 (STEMI)
急性冠脉综合征
(一)稳定型心绞痛 stable angina pectoris
是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由于 心肌负荷的增加而引起心肌急剧的、暂时 的缺血与缺氧的临床综合征。
无病理性Q波,也无 ST段变化,仅有T波 倒置变化
非ST段抬高AMI
✓动态性改变
• 在起病数小 时内可无异 常或出现异 常高大两肢 不对称的T波
ST段抬高 AMI
✓动态性改变
数小时后,ST段明显 抬高,弓背向上,与直 立的T波连接,形成单 相曲线;数小时~2天 内出现病理性Q波,同 时R波减低,为急性期 改变。Q波在3~4天 内稳定不变,此后大多 永久存在
动态心电图:纪录24小时,显示活动和症状出现时的
心电图变化。3个“1”—ST段下移1mm,持续时间 1min,间隔时间1min
诊断要点
根据典型的发作特点和体征,休息 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结合年龄和 存在的冠心病危险因素,除外其他原因 所致的心绞痛,年一龄般和即存在可的建冠立心病诊危断险。因素
不宜应用
低血压、支气管哮喘、 心动过缓、Ⅱ度或以 上房室传导阻滞
注意事项
小剂量开始,以免引起低血压, 停用时应逐步减量,突然停药 有诱发心肌梗死的可能
✓ 调整血脂药物
•他汀类 •贝特类
治疗目标水平: TC<4.68mmol/L(180mg/dl) LDL-C<2.60mmol/L(100mg/dl) TG<1.69mmol/L(150mg/dl)
• 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发绀、烦躁等症 状,重者可发生肺水肿,随后可发生颈静 脉怒张、肝大、水肿等右心衰表现。
• 右心室心肌梗死者可一开始就出现右心衰 竭表现,伴血压下降。
➢ 并发症
• 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 • 心脏破裂:少见 • 栓塞 • 心室壁瘤:局部有反常运动,ST段持续性抬

• 心肌梗死后综合征
诊断仍有困难者,可考虑
•心电图负荷试验 •Holter •冠状动脉造影
治疗要点
➢ 发作时的治疗 ➢ 缓解期治疗 ➢ 经皮穿刺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 外科治疗 ➢ 运动锻炼疗法
✓ 硝酸酯制剂 ✓ β受体阻滞剂 ✓ 钙通道阻滞剂
✓抗血小板药物 ✓调整血脂药物 ✓中医中药治疗
✓ β受体阻滞剂
作用
降低血压、减慢心率, 减低心肌收缩力,降低 心肌氧耗量
•不稳定型心绞痛 •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 •ST段抬高心肌梗死
ACS的病理基础


斑块内出血



斑块纤维帽破裂


血小板在局部
激活聚集
红色血栓 血管痉挛
稳定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外膜
内皮细胞
纤维帽
(平滑肌细胞和基质)
内膜平滑肌细胞
(修复型)
脂核
外膜
中层平滑肌细胞
(收缩型)
不稳定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心绞痛的治疗
β受体阻 滞剂(B)
硝酸 酯 (C)
地尔硫卓类 钙拮抗剂
介入或手 术治疗
心率 加快
心肌收缩 力加强
心肌张 力增加
冠脉 痉挛
冠脉狭 窄固定
循环血 量减少
心肌耗氧
冠脉供血
心绞痛的治疗—发作期
立即停止体力活动,必要时给予镇静剂、吸氧 使用作用快的硝酸酯制剂:硝酸甘油、消心痛
扩张冠状动脉→心肌供血↑ 扩张静脉→减轻心脏前、后负荷→心肌氧耗↓
险近 因年 素来 还发 有现 :的

• 血中同型半胱氨酸增高 • 胰岛素抵抗增强 • 血中纤维蛋白原及一些凝血因子增高 • 病毒、衣原体感染
临床分型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心绞痛 心肌梗死 缺血性心肌病 猝死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
包括:
心绞痛的治疗—缓解期
1.硝酸酯类制剂:基础治疗,主要扩张静脉,减轻 心脏前负荷,同时有扩张冠状动脉的作用
2.β-B:HR↓、BP↓,心肌收缩力↓→心肌氧耗↓劳力 型心绞痛首选
3.钙通道阻滞剂:抑制心肌收缩力,扩张血管降低 心脏前后负荷→心肌氧耗↓;扩张冠状A→增加心 肌血供;变异型心绞痛首选
4.抑制血小板聚集:aspirin 5.抗凝治疗:改善微循环,预防血栓形成 6.调脂治疗:降低LDL、TC、TG,升高HDL—稳
定粥样斑块 7.介入治疗:PTCA—再通 8.外科手术: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
严重冠状动脉狭窄者需进行择期PCI或搭桥手术; 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患者寿命
CABG
(二)不稳定型心绞痛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
除典型的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以外的缺 血性胸痛统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
防治原则: 病情发展常难以预料,必须在医生的监
控下动态观察,疼痛发作频繁、难以缓解 者需住院治疗,除不溶栓外原则上和心肌 梗死一样处理
1.休息、心电监护、吸氧、镇静、镇痛
2. 缓解疼痛:吸入或含化硝酸类药物,必 要时静脉注射,变异型可用钙通道阻滞剂 ;尽早应用β受体阻滞剂
3.抗栓、抗凝治疗
4.介入治疗或CABG
从40岁开始
主要为脂肪积聚
平滑肌细
栓塞
胞和胶原
出血
Modified from Pepine, CJ, Am J Card, 1998
主要内容
心绞痛
•稳定型心绞痛 •不稳定型心绞痛
心肌梗死
急性冠脉综合征 ——稳定性斑块和脆弱的斑块
管腔
脂核
纤纤维维帽帽 中中层层
管腔
脂核
稳定性斑块
稳定性心绞痛
易损斑块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
桂林医学院附院心内科 莫新玲
定义
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 塞,和(或)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 )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 ,统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简称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 (ischemic heart disease)。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 心电图
特 征 性 改 变
面向透壁心肌坏死区
ST段明显抬 高呈弓背向 上型宽而深 的Q波(病理 性Q波),T 波倒置
ST段抬高性AMI
R波增高, ST段压 低和T波 直立并 增高
背向心肌坏死区
无病理性Q波,有普遍性 ST段压低≥0.1mV,但aVR 导联ST段抬高,或有对称 性T波倒置
常见诱因
劳累 情绪激动 饱餐 寒冷刺激 急性循环衰竭
病因与发病机制
基本病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心肌血液的“求”增加
心肌血液的“供”减少 供求之间矛盾加深导致心绞痛
临床表现
➢ 症状 部位
性质
以发作性胸痛 诱因
为主要临床表 现,典型的疼 痛特点:
持续时间 缓解方式
➢体征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理
冠状动脉病变 AS + 闭塞性血栓( 96% )
临床表现
➢ 先兆
•发病前数日有乏力,胸部不适,活动时心悸、 气急、烦躁、心绞痛等前驱症状。 •心绞痛发作较以往频繁、性质较剧、持续时 间长,硝酸甘油疗效差,诱发因素不明显。
➢ 症状
•疼痛 •全身症状 •胃肠道症状
•心律失常 •低血压和休克 •心力衰竭
(静息时)

就诊前1个月内(但
下移>1mm <20min
48h内未发)发作1次 (发作时)
或数次,静息心绞痛及
梗死后心绞痛
低 新发生或原有劳力性心 下移≤1mm <20min
绞痛恶化加重
(发作时)
ST段抬高的不稳定型心绞痛
V4、V5、V6 和Ⅱ、Ⅲ、aVF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防治
②1个月之内新发生的较轻负荷所诱发的心绞痛; ③休息状态下发作心绞痛或较轻微活动即可诱发,发
作时表现有ST段抬高的变异型心绞痛( Prinzmetal’s variant angina ); ④由于贫血、感染、甲亢、心律失常等原因诱发的心 绞痛。
严重程度分级


ST段
持续时间
高 就诊前48h内反复发作 下移>1mm >20min
➢ 体征
疼痛
为最早出现的最突出的症状 可向上腹部放射--急腹症 可向下颌、颈部、背部发射而误诊为其他疾
病 少数病人无疼痛,一开始即表现为休克或急
性心力衰竭。
成对室性早搏
AMI合并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
• 主要为急性左心衰竭,为心肌梗死后心脏 舒缩力显著减弱或不协调所致。
•面部潮红 •头部胀痛 •头晕、心动过速、心悸
健康指导
➢ 改变生活方式
合理膳食 控制体重 适当运动 戒烟 减轻精神压力
总热量摄入约9.3~10.1MJ
碳水化合物 50%~60%
总脂肪 <30%
➢ 避免诱发因素 ➢ 病情自我监测指导 ➢ 用药护理 ➢ 定期复查
• 外出时随身携带硝酸甘油以备急需。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
流行病学
250
200
150 100
城市 农村
50
0 我国
美国
男性35~74岁人群中冠心病死亡率 ——1999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