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

合集下载

第23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

第23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

摘自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网站:中国财政现代化模式的历程 民国时期 摘自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网站:中国财政现代化模式的历程—民国时期 1937)财税改革问题对话 (1912 - 1937)财税改革问题对话
12月28日 国民政府遂公布撤废领事裁判权特令。 12月28日,国民政府遂公布撤废领事裁判权特令。这一 遂公布撤废领事裁判权特令 美英法等国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举措对美英法等国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他们均表示了强烈的 举措对美英法等国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他们均表示了强烈的 反对。 反对。…… 于是,在国民政府的特令发布仅仅两天后,外交部又发 于是,在国民政府的特令发布仅仅两天后,外交部又发 表了一个关于废除领事裁判权的宣言 废除领事裁判权的宣言, 表了一个关于废除领事裁判权的宣言,在这一问题上作了明 显的退让。 显的退让。…… 尽管国民政府作出试探之后又在各国的反对面前作了退 尽管国民政府作出试探之后又在各国的反对面前作了退 进入1930年后, 让,但……进入1930年后,有关改组租界法院问题的交涉首 进入1930年后 有关改组租界法院问题的交涉首 先取得了进展。如前所述,租界临时法院虽较会审公廨有所 先取得了进展。如前所述, 进步,但仍保留了不少有损中国司法主权的内容。 进步,但仍保留了不少有损中国司法主权的内容。……司法 司法 主权问题仍未获彻底解决。 主权问题仍未获彻底解决。
国 民
对外宣言:要求同有约各国“重订新约” 对外宣言:要求同有约各国“重订新约”。 实施谈判:与美、 过程 实施谈判:与美、英、法等国 改订新约运动 1928年 年 作用 签订新约:规定中国收回关税自主权和取消领事裁判权。 关税自主权 签订新约:规定中国收回关税自主权和取消领事裁判权。 一定程度提高中国的自主地位; 一定程度提高中国的自主地位; 未从根本上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未从根本上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1931年国民政府的内外形势

1931年国民政府的内外形势

1931年国民政府的内外形势摘要:九一八事变是我国近代史一次重要的事变,改变30年代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更是饱受争议,那么我们当时是否有能力打赢这场决定国运的战争了,我们可以从中日两方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来分析,中国是否有能力与日本全面对抗。

关键词:“九一八事变” 不抵抗政策1931年日本发动侵略东北的“九一八事变”,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党政府实施绝“不抵抗”政策,使东北在半年内被日本全部占领,3000万同胞从此过上亡国奴的生活,蒋介石、张学良从此背上了千古骂名被订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但从当时的国内外形势来看,中国是否有能力打赢这场东北的保卫战呢?我们就从当时我们的军事,政治经济,外交来分析。

首先,从军事方面来看.军事技术及军事实力是战争胜利的根本。

那么来看看当时中国与日本的军事实力。

1927年,中国军队的数量达到二百二十万人。

东北易帜以后,蒋介石开始整顿军队,军队人数开始下降。

1930年,蒋介石打赢中原大战,全国总兵力在180万人左右,但几乎都是陆军,且装备十分落后,基本上只是轻武器,只有蒋介石的中央军才能保证人人一支步枪,有少量的轻火炮,没有重炮,更没有坦克之类的现代化装备,其他军阀的部队人比枪多,枪比子弹多。

但武器不能自己生产,连步枪都依赖进口,子弹也不能自给。

直到1935年,在德国的帮助下中国修建了大量的兵工厂,子弹才勉强自给,但依然不能生产重武器。

后来的数据表明,1934年前后,中国开始生产模仿的毛瑟步枪(中正式步枪),但直到抗战结束,也只生产了几十万支。

至于中国当时的海军和空军,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1931年1.28淞沪抗战,日本军舰闯入长江江面,南京国民政府因没有重炮难以抗衡,被迫把办公地点迁洛阳。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再次发生,1933年南京政府才从德国购买火炮,到1937年才拥有两个重炮团。

再看看当时的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军事一直是日本发展的重点。

到1930年前后,日本陆军常备军超过四十万,后备部队人数达一百多万。

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和外交

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和外交

第23课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和外交七宝中学龙敏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四一二”政变、“东北易帜”等南京政府建立和统一的系列事件及相关影响。

(2)理解和知道国民政府改革币制的原因、内容和对中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知道改订新约的内容和影响。

(3)通过了解南京国民政府建立的方式、建立后的内政和外交,理解尽管南京政府在经济改革和外交上富有成效,但不能改变南京政府是中央集权的大地主大官僚统治的本质,终究无法完成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表格和材料的分析,引导学生获得汲取信息并给予客观分析的能力;(2)学生初步掌握通过政府、经济、外交政策,考察政权性质的方法。

(3)在对南京政府的评价过程中,学生掌握用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学生通过张学良“东北易帜”,产生中国人有爱国传统、爱国是民族希望的情感。

(2)国民政府在内政外交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重点与难点]1.重点: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和内政外交。

2.难点:南京政府的性质是中央集权的大地主大官僚统治。

说明:南京政府的性质是通本课“南京政府的内政与外交”、通上一单元“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与下一单元“中国的土地革命与抗日救亡运动”的主线、同时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这一教材主线,因此是本课的灵魂。

围绕这个核心,把重点放在历史史实“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和内政外交”中,难点则是通过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学生能把握南京政府的性质。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依据地图:南京武汉北京叙述:国共第一次合作后中,国民革命军分三路北伐,北伐形势乐观。

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

1927年初,国民政府由广州迁至武汉。

随着1926年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工农运动的高涨,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威胁到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

1927年3月,在南京,帝国主义直接出兵镇压革命。

蒋介石害怕帝国主义的干涉会导致北伐的失败,同时为筹集资金,加紧同帝国主义、封建买办阶级勾结,密谋举行反革命政变。

中华民国的成立和政策

中华民国的成立和政策
二、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及其内外政策
中 华 民 国 的 成 立
时间:1912年1月1日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国都:南京 国旗:五色旗 纪年: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 年为民国元年 性质:以革命派为主体的资产阶级革命政 权
2、南京临时政府的内外政策
(1)颁布一系列移风易俗、发展民族资本 主义的法令、措施 (2)颁布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 时约法》 (3)承认清朝与列强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继续有效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目的: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性质: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意义:否定封建专制,从法律上宣告君主专制 制度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确立,推动中国民 主化进程
主权在民
主权在君
材料一: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材料二: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 自由平等 之区别;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得享有人 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 仰等自由。 三权分立 材料三: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材料四: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 律; 材料五: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 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 署之。; 责任内阁 材料六: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目的何在?说明了什么 一体现了什么原则?与中国古 代社会人们的认识有何不同? (2)材料二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 想的哪些观念? (3)材料三、四、五、六中的权力分工 体现了什么思想?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怎样? 其意义何在?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29讲 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共产党

第29讲  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共产党

4.敌后抗日根据地在极其困难情况下巩固和发展的原因有
哪些?
(1)军事战术灵活多变,各种游击战术综合运用。 (2)政权建设,“三三制”联合了各抗日阶级。
(3)通过土地改革和大生产运动,奠定了抗战胜利的
群众基础、物质基础。 (4)整风运动密切了党群关系,增强了凝聚力和战斗 力。
5.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1)百余年间,帝国主义压迫以及反对帝国主义斗 争引发民族觉醒和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而这种 民族觉醒和凝聚力的核心就是中国共产党。
强调“中共在抗日烽火中力量壮大”等理念。这些理念对
高考命题立意会有某种程度的影响。
尝试命题3
1943年3月为祭奠戴安澜,蒋介石在重庆献赠
挽联。毛泽东在延安作诗道:“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 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 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国共都对戴安澜给予 高度评价是因为他 ( C )
国家。
2.抗日战争的胜利 (1)国际国内形势:1945年5月,法西斯德国战败投降, 日本陷入完全孤立的境地。7月,中、美、英发表 《 波茨坦公告 》,敦促日本投降。8月,美国向日本投
掷两颗原子弹。苏联政府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 。中
国军队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抗日战争进入反攻阶段。
(2)日本投降:1945年 8 月15 日,日本政府被迫宣布无 条件投降, 9 月 2 日正式签署投降书。至此,中国人民的 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 (3)抗战胜利的意义:①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______ 第一次 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 完全 胜利;②大大增强了全国 人民的 民族自尊心 和自信心 ,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
既可单独用以命题,亦可组合命题。地图史料主要有“百 团大战形势示意图”,注意图中反映的信息。文字史料有 中共对皖南事变的谈话,八路军总部关于发动百团大战的 预备命令,是针对皖南事变和百团大战两个重大历史事件 命题的经典史料。要充分挖崛和利用这些常见而又容易被 忽略的材料。

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胜利

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胜利

军事
实行________ “三三制” _____,建立 原则
____________ 抗日民主政权
加强了各阶层人民的
团结,巩固了_______ 抗日民 ___________ 族统一战线
政治
“三三制” 实行___________ 抗日 原则 _____,建立____ 民主政权 _________ 地主减租减 实行__________ 息,农民交租交 ______________ 息 ____的土地政策
第二课时
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共产党
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胜利 基础落实
一、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
1.国民政府政策的转变 (1)标志: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
“ 溶共、防共、限共、反共 ”的反动方针。
(2)变化:政策重心由对 外转 向对内 ,开始执行一 条 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的路线。
①外因:日本诱降政策的影响。 (3)原因 ②内因:反共反人民的本质。 2.表现
• • • •
A.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B.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C.签署了《双十协定》 D.第一次取得了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 7、(2011年高考)图五是抗日战争某一战场 的局部示意图,与其相关的正确表述是 • A. 致力于扭转太平洋战局 • B. 有利于国际战略物资供应 • C. 切断了日军的大陆交通线 • D. 导致了日本的无条件投降
枣宜会战、豫湘桂战役的溃败不是因为国民党坚持
片面抗战路线,而是国民党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政策带来的后果。
二、共产党坚持抗战 1.百团大战
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 (1)背景 ②国内: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正 面战场 节节败退;投降危险严重。

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政策

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政策

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政策摘要: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制定了一系类经济政策。

今天我们研究和探讨这些经济政策,是为了更客观全面公正的评价这一时期的经济政策所发挥的作用及对后世的影响,同时对当代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财政政策、建立金融体制和货币政策、产业规划。

评价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政策,就必须要理解和弄清楚这一时期颁布了哪些经济政策,然后才能做出准确的评价。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时间大约在1928-1937年间,这一时期的经济政策可归纳为财政政策、建立金融体制和货币政策、产业规划三大类。

一、财政政策。

(1)整顿税务。

主要表现在关税、盐税、统税三个方面。

关税方面,实行关税自主运动。

国民党政府采取各个击破方法,分别同各国谈判从新修约,收回了关税自主权。

关税自主以后,国民党政府对关税税进行了对此改革,特别在1930年将原来以银价计征的进口税改为以金价计税,关税收入大为增加。

全国海关税征收进口税总数1931年比1927年增加了约4.8倍。

1 盐税方面,颁布新《盐法》,规定,“盐就场征税,任人民自由买卖,无论何人不得垄断”,100公斤征税五元。

2 这是中央政府能够得到盐税收入,使得这一时期,盐税在税收收入中列举第二,并且同关税一样逐年增长。

统税方面,“裁厘改统”即废除延续了70多年的厘金制度,对日用工业品开征统税,即一物一税。

“裁厘改统”后,税目简化,税收渐趋合理,有利于商品流通和工商业发展。

同时,税收收入逐年增加,1927年统税收入仅为600万元,到了1928年为2970万元,1931年为8870万元,到1935年,统税收入为15240万元,成为第三大税源。

3三大税在具体征收的过程中出现了重复征税、税率仍旧很高等问题。

但总的来说,南京国民政府通过对三税的整顿,对三税的征收收入有了显著的增加。

1927年的三税收入有4650万元,合计占税项的84.6%,1928年就增长到25930万元,占税项的91.9%,到了1936年,达10146万元,占税项的95.5%。

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

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
材料一: 材料一:
《五月指示》 五月指示》
汪精卫
一、实行自下而上的土地革命; 实行自下而上的土地革命; 万名党员和5 二、在湖南湖北组织一支由2万名党员和 在湖南湖北组织一支由 万名党员和 万名工农组成的工农革命军; 万名工农组成的工农革命军;
——转见《联共(布)中央政治局会议第107号(特字第 号)记录》,1927年6月2日, 转见《联共( 转见 中央政治局会议第 号 特字第85号 记录》 年 月 日 联共( )、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 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 ),第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第298-299页。 - ) - 页
注:摘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网《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史考察》 摘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网《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史考察》
修约过程是否顺利? 修约过程是否顺利?
材料六: 材料六:
伴随着改订新约运动的开展关税收入大 伴随着改订新约运动的开展关税收入大 大增加,成为南京国民政府财政收入的主 大增加,成为南京国民政府财政收入的主 要来源。 年中国关税总收入为1697万 要来源。1913年中国关税总收入为 年中国关税总收入为 万 年上升为17914万元,1929年为 万元, 元。1928年上升为 年上升为 万元 年为 27554万元。关税收入在财政总收入中的比 万元。 万元 重明显提高, 年占21%、 重明显提高,1913年占 %、 年占 %、1928年达到 年达到 41%, %,1929年则为 %。 年则为51%。 %, 年则为
1927-1936年中国 年中国GNP总量及增长速度情况表 年中国 总量及增长速度情况表 (单位:亿元) 单位:亿元)
年份
GNP 248.58 257.11 266.26 276.21 285.7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既想投降,又不敢放弃抗日 既要反共,又不敢彻底破裂 民党 对中国共产党 对中间派、民主人士
1、蒋介石集团政策的重心由对外转向对内,由 抗日转向反共的标志是 A.国民党确定“溶共、限共、防共、反共”方针 B.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 C.皖南事变 D.豫湘桂战役消极抗日
2、抗日战争相持阶段,造成蒋介石政治态度两 面性的主要原因是 A.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B.日本改变侵华政策 C.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接连失败 D.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相互作用
3、面对国民党顽固派在第一次反共高潮中发动 的军事进攻,中共采取的措施是 A.尽力忍让,申明大义 B.坚决回击 C.给予揭露,但不回击 D.部分回击 4、豫湘桂战役大溃败的主要原因是 A.日军强大,无坚不摧 B.国民党政治腐败 C.针锋相对、寸土必争 D.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研究性学习
有关皖南事变待解的难解之谜
第三节 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
一、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
国民政府政策的转变 标 志
重心转移
对 外
对 内
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反动方针 原 因 (1)日本侵华的战略方针发生改变 (2)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根据地力量不断壮大 (3)蒋介石的政权本质决定 (4)英美帝国主义国家的劝降活动
二、国民政府的对内对外政策
对内政策
军事上
政治上 经济上 对外政策 对英美
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反动独裁统治 垄断、掠夺
对日本
国民党
积极反共,制造磨擦 第一次反共高潮
中国共产党
坚持合作抗战 坚决回击
第二次反共高潮 最高潮:皖南事变 消极抗日,战场恶化 枣宜会战
以斗争求团结
豫湘桂战役
三、内外政策的特点
政治态度的两
面 性
谜之一:走什么路线最为安全? 谜之二:项英为何一再推迟皖南新四军部队北上日期? 谜之三:项英究竟有没有一个“三山计划”? 谜之四:新四军北移出发不利之谜? 谜之五:新四军突围部队会攻星潭究竟有没有成功?
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时,蒋介石说,中国 “枪不如人,炮不如人,教育训练不如人,机 器不如人,工厂不如人,拿什么和日本打仗呢? 若抵抗日本,顶多三天就亡国了。”
不抵抗政策
材料二 外寇不足虑,内匪实为心腹之患, 如不肃清内匪,则决不能御外侮。 1933年4月10日
“攘外必先安内”
材料三 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 而决不求战。……所以政府必特别谨慎以临此大 事。 ——蒋介石庐山谈话(1937年7月17日)
观望态度,没有做好作战准备
材料四 中国今日郑重声明,中国之领土主权, 已横受日本之侵略,“国联盟约”“九国公 约”“非战公约”,已为日本所破坏无余…… 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 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 ——《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
准备迎战
国民政府的态度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第二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