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政策

合集下载

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述评

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述评

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述评【原文出处】民国档案199201【作者】宗玉梅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于政治统一的同时也开始了国民经济的建设工作。

十年中,国民政府为振兴经济作了不少努力,社会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到1936年,国民经济达到了旧中国的最高峰。

这里,根据其发展过程及特点,把年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分为三个时期。

一1927年8月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的经济建设这是南京国民政府经济建设的初步开展时期,其重心是财政的整顿和建设。

南京国民政府刚建立时所面临的局面是极其困难的:它外受不平等条约的束缚,国际地位十分低下,命运操在列强手中;国内,以奉系张作霖为首的“安国军政府”控制着京、津、东北及山东、苏北等地,维持着北洋军阀的最后统治;滇、黔等省仍由地方军阀割据着;国民党内部则派系林立,地方实力派实际上割据一方,企图和蒋介石为首的中央政权分庭抗礼;各派军阀政客集团为争夺政权进行着激烈的斗争,这一切都威胁着蒋政权的统治。

为了巩固、稳定刚刚建立起来的新政权,国民政府把政治的安定,国内的统一放在首位,而“殊甚少虑及”经济建设(《革命文献》第26辑,第55页。

)。

不过,因为经济力量是政治斗争的物质基础,国民政府在进行政治统一之时,也以部分精力从事经济建设;为了顺乎民意,国民政府也需要进行经济建设。

蒋介石曾说:“我们要复兴国家,完成革命,最切实最急需的工作莫如生产建设、发展国民经济”(吴曼君:《总裁思想》第六册,“经济”。

)。

国民政府是“依据建国方略实业计划所指示之方策原则,为确定物质建设实施程序之标准(《革命文献》第76辑,第55页。

)”的。

据此,孙科拟定“建国大纲”,把经济建设按程序分为交通、工矿、农业等项。

当然,由于各时期的具体条件不同,经济建设重心也不同,并非一概遵循这一程序。

当时训政刚开始,百废待兴,万端待举,国民政府把财政建设放在经济建设的首位。

因为财政是经济建设的基础,没有强大的财力作后盾,经济建设便无从谈起。

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

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

外国人曾经这样描述过
“中国的币制是在任何一个重要国家里所 见仅有的最坏的制度,它是乱七八糟一大 堆铸币、重量单位不同一和纸币凑成的大 杂烩”
2 加强对全国的经济掌控和解决政府财政困难是 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现实动因 1930年中原大战后,国民政府虽然在政治上军 事上取得了完全较大的优势,但是,国民政府仍 然无法掌控或者说完全掌控两广、云贵、青海、 宁夏、山西、新疆和西藏等偏远地区,地方派仍 有较强的实力,他们不但拥有自己的势力,而且 在经济上自行其是 同时,南京国民政府也是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增 加财政收入,然后消灭异己,强化国家机器,扩 充军事实力
湖南湘潭钢铁厂,年产量10万吨; 湖南茶陵及湖北灵乡铁 矿; 湖北大冶阳新及四川彭县铜矿厂,年产江西天河煤矿,年产量10万吨; 河南禹县煤矿,年产量40万吨; 以及四川巴县达县石油矿、湖南湘潭飞 机发动机厂、永利煤气厂和天利氮气制 造公司等
参考资料
• 《略论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兼谈对抗日战争的作
• • • • • • • •
用》 陈雷 《谈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 陈晋文 《略论抗日战争前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抗战》 陈柯 《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经济建设举措述评》周绍英 《1927_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经济政策述评》吴玉文 《1935年币制改革的作用和影响》 颜翠芳 《浅论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庄梦兰 《试论1930年代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国内动因》申成玉 《试析影响民国时期币制改革的外部因素》江姗
名词解释: 废两改元
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推行的废除银两改用银 元的币制改革。1933年3月1日,财政部颁发 《废两改元令》。4月6日,国民政府实行 “废两改元”,规定即日起,所有公私款收 付等一切交易,一律改用银元,不得使用银 两。持有银两者。可以由中央银行代铸银元, 或者在中央、中国、交通三行兑换银元。废 两改元是法币改革的前提

1927_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经济政策述评

1927_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经济政策述评

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经济政策述评吴玉文1927~1937年南京政府的经济政策,如关税自主、废两改元、法币政策等,除了它在政治上的反共内战目的外,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具有一定作用的。

作者:吴玉文,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开封475001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实行了一些新的经济政策和措施,以复苏经济,稳固政权。

这些新经济政策,包括关税自主、废两改元、法币政策等。

为了保障新经济政策的贯彻执行,而又召开了一系列会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928年6月在上海召开的全国经济会议,7月的全国财政会议,10月改组成立中央造币厂。

1929年1月成立国家建设委员会。

1930年9月成立全国经济委员会,以保证上述新经济政策的落实。

一般的经济史及历史著作也提到上述事件,但都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的腐败联系在一起。

下面就十年内战时期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谈点看法。

一、关于关税自主关税自主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制定本国关税税率、管理本国的海关和处理海关收支的权力。

关税自主是一个国家主权独立的标志。

在鸦片战争失败后,1842年5南京条约6规定/秉公议定则例0即规定协定税率开始,中国的关税就被外国侵略者控制。

1912年帝国主义国家又以中国不能如期偿还外债为借口,以清理积欠为名,草拟办法/八条0,将中国所有关税完全移交外国银行。

这样就使中国的海关行政、海关税率、关税收支与保管等业务,完全掌握在外国人手中。

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后,国民党/一大0会议宣言中明确提出: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如外人租借地、领事裁判权、外人管理关税权。

192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发表对外宣言之际,要求各国/遵正当之手续,实行重订新约0。

7月国民政府外交部发表宣言指出:中华民国与各国间的条约,已届满者,废除旧约,另订新约;尚未期满者,以正当之手续解除另定;旧约已满期新约未定者,另订临时办法处理一切。

1928年7月,美国首先与国民政府签订5整理中美两国关税关系之条约6,承认中国/关税完全自主之原则0。

南京国民政府基本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

南京国民政府基本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

南京国民政府基本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南京国民政府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重要的政治实体,其基本统一全国,对中国现代史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文将就南京国民政府基本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从政治、经济、文化、世界影响等角度进行阐述。

一、政治意义南京国民政府的基本统一全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政治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政治地图上出现了一个具有较为稳定的统一政权。

它使得中国的政治生态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整理和肃清,这为随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基础。

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尤其是进行了各项改革,使得中国政治制度得到了重大的改革,这一改革意味着中国开始进入现代化进程。

南京政府主张“以政治改革为经济建设铺路”,这一方针的实施,推动了经济发展,改善了人民生活,这为现代中国政治经济体系的初步形成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南京国民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加强了国家的法制建设,培育了中华民族的法治意识,这使得中国民主法制的建设得到了一定的推动。

二、经济意义南京国民政府的基本统一全国,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南京国民政府统一全国经济,取消了内战带来的分割,重建了铁路交通,改善了对外对内的交往,这又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很强的动力。

南京国民政府倡导了全国范围的改革,采取了一系列具有开拓性的经济政策,深化了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经济得到了明显的恢复和发展。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时期,通过“发展商贸,推动工业,扶持农业,兴修水利”的发展经济方针,中国的经济又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国依然能够在其内部市场进行自我发展,南京国民政府的政策不仅在战争中稳住了局面,还为抗战胜利打下了重要基础。

三、文化意义南京国民政府的基本统一全国,对中国的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南京国民政府在文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通过大力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文化事业的改革,提升了中国的文化素质,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复兴。

南京国民政府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创办了一系列大学和研究机构,培养了很多优秀人才,为推进中国的文化事业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南京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

南京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
第二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三节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1日本侵华的战略方针发生改变2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根据地力量不断壮大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反动方针国民政府政策的转变重心转移3蒋介石的政权本质决定4英美帝国主义国家的劝降活动二国民政府的对内对外政策对内政策对外政策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反动独裁统治垄断掠夺对英美对日本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反共高潮坚持合作抗战第二次反共高潮最高潮
谜之一:走什么路线最为安全? 谜之二:项英为何一再推迟皖南新四军部队北上日期? 谜之三:项英究竟有没有一个“三山计划”? 谜之四:新四军北移出发不利之谜? 谜之五:新四军突围部队会攻星潭究竟有没有成功?
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时,蒋介石说,中国 “枪不如人,炮不如人,教育训练不如人,机 器不如人,工厂不如人,拿什么和日本打仗呢? 若抵抗日本,顶多三天就亡国了。”
不抵抗政策
材料二 外寇不足虑,内匪实为心腹之患, 如不肃清内匪,则决不能御外侮。 1933年4月10日
“攘外必先安内”
材料三 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 而决不求战。……所以政府必特别谨慎以临此大 事。 ——蒋介石庐山谈话(1937年7月17日)
第三节 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
一、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
国民政府政策的转变 标 志
重心转移
对 外
对 内
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反动方针 原 因 (1)日本侵华的战略方针发生改变 (2)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根据地力量不断壮大 (3)蒋介石的政权本质决定 (4)英美帝国主义国家的劝降活动
二、国民政府的对内对外政策
观望态度,没有做好作战准备
材料四 中国今日郑重声明,中国之领土主权, 已横受日本之侵略,“国联盟约”“九国公 约”“非战公约”,已为日本所破坏无余…… 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 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 ——《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

(精品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五章习题参考答案

(精品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五章习题参考答案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五章习题参考答案第五章习题参考答案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一、单项选择题1.A2. C3.A4.A5.C6.D7.C8.C9.A 10.A11.C 12.D 13.A 14.B 15.B16. A 17.D 18.B 19.D 20.A21.D 22.D 23.C 24.B 25.B26.A 27.A 28.D 29.A 30.C31.D 32 .B 33.B 34.C二、多项选择题1.ABD 2.AD 3.ABC 4.ACD 5.ABC6.ABCD7.BCD8.ABD9.ABCD 10.AD11.BCD 12.ABCD 13.ABCD 14.ABCD 15.AB16. ABC 17.ACD 18.BC 19.ABCD三、简答题1.简析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初期的经济政策南京政府建立初期,推出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和措施。

第一,大力整顿金融、税收、财政:建立了“四行二局”的国家金融体系,统一货币,改革币制,实行了法币政策。

统一税制,裁撒厘金,实行统税,整理田赋、盐税。

第二,推行新的产业政策,重点发展国家资本工业,对采矿、冶金、机械、化工、电器等行业大力投资,初步奠定了国营重工业基础。

同时,鼓励民族工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现代产业的发展。

第三,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进行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推行农村信用合作,实行租佃改良等,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国民政府尽管在整顿经济上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重大措施,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洋政府后期经济发展停滞的状况,但是,也存在严重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其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膨胀,影响和遏制了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其二,没有改变外国资本控制中国经济的局面;其三,国民政府出台的经济政策和措施虽然很多,但很多措施并没有落到实处。

2.为什么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第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国家力量为主导的早期现代化建设——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国营经济与民营经济

国家力量为主导的早期现代化建设——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国营经济与民营经济

国家力量为主导的早期现代化建设——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国营经济与民营经济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9年多时间中,随着政府权力的强化,中国经济发展的主体状态开始由北洋政府时期的自由经济转向统制经济,并成为这一时期经济的主体特征,这是许多研究者的一个基本共识。

但是对这一转变的评价,则多有分歧;对其事实状况及其在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国家资本与私人资本的关系,也不尽清楚。

本文试图从经济现代化建设的力量结构的角度,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这一经济发展态势及其基本状况作一些具体考察和分析。

一、经济统制政策来源与走向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与广州国民政府和武汉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有着一定的传承关系。

广州国民政府和武汉国民政府因存在时间短暂,基本上没有制定具体的经济法规,但是也提出了一些比较完整的具有新发展方向的经济政策,大多以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前后的国民党中央会议决议的形式表现出来。

其中公布的有:《工会条例》、《农民协会章程》①、《佃农保护法》、《处理逆产条例》②;拟定而未公布的有: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提出的《关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张国福:《中华民国法制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02页。

② 商务印书馆编:《国民政府现行法规》,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第11类、第4类第22页。

财政决议案》、《关于农民运动决议案》、《解决土地问题之意义决议案》、《解决土地问题决议案》、《革命军人土地保障条例》、《解决土地问题之纲领》。

此外,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关于本党最近政纲决议案》(以下简称政纲)中,也有关于经济问题的条文。

①这些法规、决议、宣言和政纲,总的来说体现了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奉行孙中山的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和扶助工农的方针。

具体而言:一是开始确立土地国有和国家资本的主导地位。

二是保护工人的利益。

三是保护农民的利益,实行耕者有其田。

第九章 南京国民党政府之经济政策

第九章 南京国民党政府之经济政策

2.法币改革


白银风潮--30年代危机,美国《银购入法》和 《白银法案》,四年购入白银2442万盎司。- -白银外流1934年1.8亿两,1935年1.86亿两。 李滋.罗斯,1935年11月3日公布《法币实施办 法》,自次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行发行货 币为法币,1元等于英镑1先令2便士半。集中了 3亿多元的白银。1936年5月签订《白银协定》, 1元=0.2975美元。
思考:税制改革的绩效分析。
(2)清理盐税: 盐税之弊:一在包商制度,二在分区和引 岸制度;三在地方截留。 统一盐政和盐税,改进缉私、加强盐场管 理,实行就场征税,改进食盐运销制度、 实行自由制等。 1919年-6872万元,1930年-13929万 元,1931年-17665万元。

(3)裁厘改统。
二建立国家金融体制实行币制改革?一四行两局的成立?四行两局是国民党政府于19281935年间为垄断全国金融和经济而建立的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和邮政储金汇业局中央信托局组成的官僚资本金融体系的简称
第九章 南京国民政府之经济政策
(1927—1937)
“南京的十年”:



“行政久不统一,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之分配素 不确定,国家耗费过滥,而军事尤为膨胀;本国 币制紊乱,而外币充斥市场,内外积债过巨,而 信用日益低落;全国税制杂乱,而系统破坏无 余。”--国民党三大《对于政治报告之决议》 “中国之革命,今方由理论宣传与武力征服期, 逐渐进于此两种工作与政治的建设经济的建设并 行之时期。”--1928年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 --军政、训政、宪政 南京国民政府的作为、作用与影响--吉尔伯特. 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
(3)中国农民银行
前身-1933年的豫鄂皖赣四省农民银行, 总行在汉口,资本额1000万元。 1935年4月制定《中国农民银行条例》 “供给农民资金、复兴农村经济”的专业 银行。 “军队开到哪里,机构设到哪里”,开始 的16处增加到87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政策
摘要: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制定了一系类经济政策。

今天我们研究和探讨这些经济政策,是为了更客观全面公正的评价这一时期的经济政策所发挥的作用及对后世的影响,同时对当代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财政政策、建立金融体制和货币政策、产业规划。

评价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政策,就必须要理解和弄清楚这一时期颁布了哪些经济政策,然后才能做出准确的评价。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时间大约在1928-1937年间,这一时期的经济政策可归纳为财政政策、建立金融体制和货币政策、产业规划三大类。

一、财政政策。

(1)整顿税务。

主要表现在关税、盐税、统税三个方面。

关税方面,实行关税自主运动。

国民党政府采取各个击破方法,分别同各国谈判从新修约,收回了关税自主权。

关税自主以后,国民党政府对关税税进行了对此改革,特别在1930年将原来以银价计征的进口税改为以金价计税,关税收入大为增加。

全国海关税征收进口税总数1931年比1927年增加了约4.8倍。

1 盐税方面,颁布新《盐法》,规定,“盐就场征税,任人民自由买卖,无论何人不得垄断”,100公斤征税五元。

2 这是中央政府能够得到盐税收入,使得这一时期,盐税在税收收入中列举第二,并且同关税一样逐年增长。

统税方面,“裁厘改统”即废除延续了70多年的厘金制度,对日用工业品开征统税,即一物一税。

“裁厘改统”后,税目简化,税收渐趋合理,有利于商
品流通和工商业发展。

同时,税收收入逐年增加,1927年统税收入仅为600万元,到了1928年为2970万元,1931年为8870万元,到1935年,统税收入为15240万元,成为第三大税源。

3
三大税在具体征收的过程中出现了重复征税、税率仍旧很高等问题。

但总的来说,南京国民政府通过对三税的整顿,对三税的征收收入有了显著的增加。

1927年的三税收入有4650万元,合计占税项的84.6%,1928年就增长到25930万元,占税项的91.9%,到了1936年,达10146万元,占税项的95.5%。

4 三税合计数在十年间整整增长了25倍,这极大地解决了南京国民政府的财政问题。

(2)整顿债务。

其一,内债。

国民党政府成立后,内战不断,军费开支巨大,只得大量举借内债度日。

1927-1936年间,国民党政府发行有担保的内债总额43.42亿元。

由于内债发行过多,财政不堪负担,国民党政府不得不先后与1932年2月和1936年2月,两次宣布债务破产。

并于1936年进行内债整理,由国家发行统一公债以掉换旧债,还规定了各种债务还本年限,同时还发行了62200万元的新债。

这一年是该时期举债最多的一年。

总之,国民党统治初期的内债收入在整个财政收入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其二,外债。

与国民党对待内债的态度不同,政府在外债上则提高了信用。

1929年成立“整顿内外债委员会”,专门处理还债问题,决定从关税中每年拨款偿还债务。

经过几年的努力,到1937年已基本还清了清政府、北洋政府以及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债务。

5 使政府的债信有了显著的提高。

不仅筹措了内战资金,也不断扩大和巩固了四大家族新建立起来的金融独占
体系。

总之,通过对内外债的整理,不仅增加了政府收入,缓解了财政紧急状况,而且提高了政府的借债信誉,为抗战时举借债务提供了条件和可能,从而保障了抗战的胜利。

但同时也不能忽视它所带来的一些问题,1931年的美麦借款、1933年的美棉麦借款,实际上是帮助美国销售了大量的剩余产品,因此引起了国内农产品的价格狂跌,破坏了中国农村经济。

二、建立国家金融体制和货币政策。

(1)建立国家金融体制。

1928年全国经济会议上,“金融”列五大重大财政问题之首。

于是,国民党政府利用政权力量通过胁迫、改组等手段,削弱了民间金融资本地位,建立了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金融体制。

新构建的官僚金融体制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核心六家(四行二局)、五星无行(小四行和新华信托储备银行)、边缘三行(南三行),共计14家银行。

6
总之,四大家族经过几年的巧取豪夺,建成了金融垄断体系,在全国金融业中占据了绝对优势地位。

到1936年,仅中国、交通、中央、农民四行的实收资本即占全国银行的42%,资产总额占59%,发行兑换券占78%,纯益占44%。

7 从而实现了,以“四行两局”为中心的金融体系,不仅使国民党确立了对全国经济的支配地位,而且一举改变了长期混乱的财政和经济状况,对于全国经济快速而持续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货币政策。

具体实施的货币政策先是废两改元。

1933年3
月颁布了《废两改元令》,改元两并行为单纯使用银元。

这一改革获得了成功。

它是中国币制开始走向统一,走向现代化,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改革意义。

这一改革也有利于中国金融业新旧势力的消长,钱庄等就是里受到打击,新式银行业进一步占据了上风。

这一改革也加强了国民党政府对全国货币发行权的控制。

8
接着是法币改革。

为应对美国的白银风潮,国民党政府采用英国财政部首席顾问李滋罗斯的“法币政策”。

于1935年11月颁布了《法币实施办法》,法币先后与英镑、美元挂钩,法币政策的实施是国民党一下子集中了3亿元的白银,并且从全国来看,法币得到了推行,基本上收到了统一币制之效,实现了自清末以来历届政府为克服法币紊乱屡经拟议而未能实现的币制改革,有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它也使得国民政府加强了对国内金融的控制。

9 与此同时,法币改革不仅阻碍了日本在华的利益,而且国民政府投靠英美势力的行为激怒了日本。

日商在华银行带头反对交出白银,并竭力阻止其它外资银行将他们在华北的存银南远。

日本侵略势力借口华北人民反对白银国有,大搞华北币制独立运动,阴谋使华北五省从中国分裂出去。

10
三、产业规划。

工矿业方面有1929年的《工厂法》、1930年的《矿业法》等,主要目的是激励工矿业的发展。

农业方面,有1927年的《佃农保护法》、1930年的《土地法》、和1934年的《合作法》等,这些法令表面上看是解决土地问题,为农民服务的,实际上国
民政府是通过解决农村的地主和高利贷问题,为自己服务的。

这也是中国经济立法的第三次高潮,虽存在种种局限,但总的来说,它使中国基本上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经济法规体系。

并且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这一系列经济法规,基本上代表了近代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法规的高水准,在中国经济法规建设史上有较高进步意义,对资本主义发展亦有较大促进作用。

11
总之,南京国民政府通过这三方面的经济改革和调整,使得中国的经济在抗战前这十年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取得了显著成效。

1927年至1936年的十年间,中国经济的增长率呈略高水平。

整个中华民族时期经济增长率平均为 5.6%,而这十年间增长率为8.4%。

在1936年全国工农业生产总值306.12亿元中,工矿业产值为106.89亿元,和1920年的56.52亿元相比,增长89%。

而近代的工业的产值为33.19亿元,又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0.8%,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水平与1920年占总产值的5%相比增长1倍。

除交通运输业增长较快外,电子、橡胶、酒精等新型工业都得到了发展。

1936年,中国产业资本共计82.1亿元(东北除外),其中本国资本约17.76亿元,占21.6%,和1920年的3.03亿元相比,上升进5倍。

12
可以看出,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这十年间,中国的经济特别是近代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但与此时代的世界先进国家相比差距仍较大。

据一些权威资料表明,1933年,中国近代工业产值只及英国的1/50、德国的1/64、美国的1/162,人均国民收入仅为12美元,
是美国的1/26。

注释:1 陈争平、兰日旭《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第70页,清华大学出版社。

2 陈勇勤《中国经济思想史》,第312页,河南人民出版社。

3 吴申元《中国近代经济史》,第21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

4 吴申元《中国近代经济史》,第208页,上海人民出版社。

5 陈争平、兰日旭《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第70页,清华大学出版社。

6 陈勇勤《中国经济思想史》,第313页,河南人民出版社。

7 孙刚《简明中国财政史》,第292业,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8 陈争平、兰日旭《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第66页,清华大学出版社。

9 陈争平、兰日旭《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第68页,清华大学出版社。

10 陈争平、兰日旭《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第69页,清华大学出版社。

11 陈勇勤《中国经济思想史》,第314页,河南人民出版社。

12 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第287页,高等教育出版社。

13 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第287页,高等教育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