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第17讲+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课件--2025届高三必修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3)评价:不同于北洋政府的相关 法规,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 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但实施过程 中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 现象始终无法禁绝。
第17讲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2.八七会议
(1)召开:1927年8月7日,中共中 央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
(2)内容①总结了国民革命失败的 教训,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 错误。②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 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③毛泽东 在会上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 的重要思想。
第17讲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第17讲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四个转移
2.经过(1)开始:1934年10月,中 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2)转折:遵义会议
背景 时间、 地点 内容
意义
中央红军在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四道封锁线 后,从八万余人锐减到三万余人,毛泽东 建议中央红军向贵州挺进;1935年1月,红 军攻克遵义
1935年1月,贵州遵义
集中全力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改组中央 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会 后不久,成立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 组成的三人小组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
3.秋收起义:
八七会议后,毛泽东赴湖南组 织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1927年9月,起义军进攻长沙 受挫,改向山区进军。
第17讲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二、开辟井冈山道路
1.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1927年10月, 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开展 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 开始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教学反思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教学反思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是指在1927年至1937年,共产党中央专政领导下在南京实行的政府。
这一政府为中华民族连续巩固和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近代中国一个重要里程碑。
在抗日战争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共开辟了革命新道路,发挥了巨大的政治组织和领导作用。
一方面,中共认识到以武装夺取政权是必不可少的,派出武装力量参加群众的抗战活动,支持军民联合的抗日战争,加强对武装力量的领导,谋求最大的战争力量,为国民政府的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中共还抓住国民政府的斗争机会,推动国民政府"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兴起,积极扩大抗日斗争的范围和深度,支持国民政府的革命改组,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方向作为新中国建设重大机遇,向国民政府提出许多新的政策建议,甚至历史上首次提出要推动农村发展的思想,在这个时期,中共的革命思想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教学反思:
1.教会学生要注重时代背景的理解,充分认识古今中外历史发展的真谛,分析发展问题的历史因素,培养学生重视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
2.教会学生要进一步理解南京国民政府和中共开辟的革命新道路,发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身,增强学生的社会主义初心与使命观念。
3.教会学生要以中共领导下积极推进抗日战争和国民政府改组的典型为例,强调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改变现实,切实发挥奋勇抗敌的精神,让学生学会坚持信念、奋勇斗争。
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1)

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想一想】根据材料,指出八七会议从哪些方面批评了中央在军事问题上的失误?
中共中央始终没有认真想到武装工农的问题,没有想着武装工农的必要,没有想着 成为真正革命的工农军队。中央军委对此完全没有工作,没有提及一般共产党员的军 事训练——这实是我党第一等重要的责任,没有提及有系统的集聚那零碎散乱的工农 武装队伍使后者有组织地坚固力量时,便做发展革命的真实的拥护者,没有想尽方法 去取得武器以武装工农。 中央忽然“积极”起来,不过恰好是相反的积极,决定叫汉口工人纠察队“为避免挑 拨离间的冲突起见”,自动的解除武装……
井冈山远离中心城市,敌人统治力量薄弱。 当地群众基础较好,革命形势有利。 周围物产丰富,便于革命军队的发展壮大。
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3.秋收起义和井冈山根据地
(2)井冈山根据地建立 会师:1928年,朱德、陈毅率领队伍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 意义: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2. 经济的发展 (1)民族资产阶级快速发展
③作用: 经济上:作为一种先进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促进自然经济解体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 中国经济近代化,是推动中国近代化的重要因素; 政治上: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和发展,为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无产阶级队伍 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思想上:冲击和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近代民主思想的 传播与发展。
——《中共八七会议告全党党员书》(1927年8月7日)
①一是没有真正武装工农;②没有重视对共产党员的军事训练;③二是没有将分散 的工农武装组织成坚固的力量;④三是在反动势力猖狂进攻时,自动解除了工人武装。
民国后期的近代化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年)

19.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后,美国对国民政府的政策发生了明显的变
化:从部分解除禁运到取消禁运,再到实行“有限援助政策”,194
9年开始逐步削弱对国民党的援助。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
A.美国放弃控制中国的战略政策
B.国民政府在中国的影响力发生变化 C.美国由“扶蒋”逐渐转向“中立”
B
D.美苏争霸使美国国力迅速下降
A
21.1934年上海市长指出,“近年以来,上海人口财富,均有巨
量之增加,然吾人能谓其工商业均已健全发展否?未也,且去健
全甚远。……是何故乎?上海犹鱼,内地犹水,财富集中,而不
知所以流通之,非繁荣之象也;人口增加,失业者日众,城市生
活之病态也!欲求鱼之生长,而不先实池以水,其可得乎?”这
段话体现的施政设想是 A.强调帮助内地改善经济,营造发展环境
A
18.下表反映了某次会议各党派代表参会人数情况。据此判断这 次会议最有可能是
政党 国民党 共产党
代表人数
8
7
民主同盟 9
青年党 5
无党派 人士 9
合计 38
A.中国国民党“一大” B.重庆政治协商会议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
9.一位历史学家在回忆南京解放前夕的生活时称:“中央
大学每月发薪水的那一天,可以说是最紧张的一天。各人
在会计处拿到薪水,就得赶紧奔向新街口换成银元,立刻
嘘嘘地赶到米市买米。”这反映了
A.纸币无法用于购买粮食
B.市场上粮食和食品奇缺 C.囤积银元和粮食现象普遍 D.银元币值较纸币稳定
D
10.(2013连云港模拟)下图反映了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某一经
民国后期的近代化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1927-1949年)
第22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知识点

第22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知识点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1.政治:1927年4月,蒋介石制造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不久,他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
1927年秋,“宁汉合流”,标志着中国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
日本为阻挠北伐制造了“济南惨案”。
1928年国民政府继续北伐,张作霖败退东北,日本在皇姑屯将其炸死。
同年底,张学良东北易帜,标志着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
2.经济上——民族工业的发展(1)原因:全国统一;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开展,抵制洋货、提倡国货为民族工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2)表现:民族工业除了原有的纺织、面粉等行业外,新兴部门如化学工业、橡胶工业、搪瓷工业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3)官僚资本的发展:官僚资本凭借国家权力,迅速聚敛起巨额财富。
四大银行成为巧取豪夺的工具。
【知识点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1.中国共产党挽救革命的努力(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2)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思想。
(3)秋收起义:毛泽东组织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受挫。
10月,到达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开辟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1931年10月,江西瑞金为首都、毛泽东为主席。
是中国共产党人创建革命政权的宝贵探索与尝试。
3.土地革命:各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为主要内容的土地革命,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
【知识点三:红军长征(1934~1936年)】1.原因:中共中央犯了“左”倾错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第七讲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与胜利-2022-2023学年高考历史二

微点1
微点2
微点3
深化拓展
拓展1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特点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基础是官僚资本,这是 解释其一党专制、“亲美反苏”政策的关键 (1)政治上:与清朝的君主专制、北洋时期的政治统治不同,南京国民政府 打着“革命”“统一”的旗号,实行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实际上是蒋介石的独裁 统治。地方割据势力仍然大量存在,国家并未实现真正的统一。
大陆的统治,最终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民主革命道路, 长征途中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 革命 新路 央的领导地位;抗战时期,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通过 人民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中国大陆的统治,建立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
位:吨)
年份 铁砂产量 铁砂及生铁输出量 钢铁消费量 钢铁输入量
1931年 1 840 279
831 652
804 000
557 625
1932年 1 839 212
758 441
404 000
430 655
1933年 1 903 466
992 521
694 000
525 673
1934年 2 135 031 根据上表可知,当时(
微点1
微点2
微点3
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中国共产党赢得人民信任的措施 (1)和平与民主的口号:抗日战争胜利后,和平建国是中国人民的强烈愿望。 中国共产党以和平、民主、团结为号召,主张成立联合政府,力争建成一个 新民主主义的国家。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了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 (2)土地改革:1947年夏,中共中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掀起了土地 改革群众运动,调动了农民阶级的革命积极性。 (3)党的建设: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 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创造了条件。
南京国民政府与北洋政府的对比与分裂

南京国民政府与北洋政府的对比与分裂在中国现代史上,南京国民政府和北洋政府都是重要的政治实体,它们代表了中国近代思想与政治的对比和分裂。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政治架构、主权意识等方面对南京国民政府与北洋政府进行比较,以探讨两者之间的对立与分歧。
一、背景对比南京国民政府与北洋政府的建立背景有着显著的差异。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于1927年,这一时期正值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分裂,国共合作破裂后,南京国民政府执掌全国政权。
而北洋政府则是在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为解决各派军阀争权夺利的问题,由袁世凯成立并掌控领导权。
二、政治架构对比南京国民政府与北洋政府在政治架构上也有明显差异。
南京国民政府奉行国共合作,致力于推动民主革命,并颁布了《南京国民政府宪法大纲》。
南京国民政府实行中央集权制度,主要由国民党主政,采取一党专政的模式。
而北洋政府则是一个惯性较强的政权,权力高度分散,在政体和行政管辖上也显示出较大混乱。
三、主权意识对比南京国民政府与北洋政府在维护国家主权方面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
南京国民政府推崇反帝反封建的民族主义,力图恢复国家独立与统一。
南京国民政府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支持与认可。
而北洋政府则对外政策相对保守,没有强烈的民族主义倾向,与列强在经济和政治方面存在明显的依附关系。
四、对立与分裂南京国民政府与北洋政府在政治、军事和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着深刻的矛盾和分歧。
北洋政府在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方面表现出较大的不力,各地军阀实力无序膨胀,国家利益受到严重损害。
南京国民政府则采取强力措施,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保持国家的统一。
然而,国共两党的矛盾不断加深,最终导致南京国民政府与北洋政府的分裂。
总结起来,南京国民政府与北洋政府对抗与分裂的原因包括背景、政治架构、主权意识和对立分歧等。
南京国民政府主张国共合作,推动民主革命,积极维护国家独立与统一;而北洋政府则权力分散,缺乏对国家稳定和统一的有效保障。
第三讲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央特别委员会,作为临时中央机构。同时,汪精卫 受沪方逼迫,承认“防共过迟”,“自劾下野”。9 月16日,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在南京成立,并议 决组织国民党中央党部,组成新的国民政府。国民 党和国民政府得以重新统一。
• 孙中山的权能分开、五权宪法与革命三程序
人民拥有四种政权(权): 选举、罢免、创制、复决
政府拥有五种治权(能): 行政、立法、司法、监察、考试
革命三程序: 军法之治(军政)
施行军法,实行军事统治。即以兵力统一全国,又训 练人民接受三民主义。待一省之内秩序完全安定后,就可 停止军政。
约法之治(训政)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政策 与经济发展
• “关税自主”
• 提倡国货与整理苛捐杂税
• 政府加强对金融的控制与币制改革
• “关税自主”
1928年 6月﹐国民政府完成北伐后,发表“改订新约” 的对外宣言﹐关税自主为其两项主要内容之一。同年7月 ﹐国民政府与美国首先签订了《中美关税条约》。随后﹐ 又先后同挪威﹑比利时﹑意大利﹑丹麦﹑葡萄牙﹑荷兰﹑ 英国﹑瑞典﹑法国﹑西班牙等国缔结了“友好通商条约” 或新的“关税条约”。国民政府把关税会议时各国承认的 由5%至27.5%的七级税则公布为国定税则﹐并声明自 1929年2月1日起实行。到1930年﹐日本也终于同意了 《中日关税协议》。关税只是帝国主义所作的某些让步﹐ 海关行政管理权仍掌握在外国人手里﹐中国政府仍不能完 全自主地制定税率。尽管这样﹐国民政府的关税自主措施 ﹐增加了国家关税的收入﹐并有利于国内工商业的发展﹐
整理苛捐杂税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地方杂税更为泛滥,可谓是 种类繁多,名目纷杂,横征暴敛,负担沉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12~1949年)我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状况,这个时期可以说是我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史。
在这个时段,我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一战期间出现短暂的春天;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发展显著;抗战时期遭受沉重打击;民国末年日益萎缩。
1、民国初年出现了“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机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然而,近代中国的历史却没有沿着这一方向继续发展,民族工业的繁荣景象转瞬即逝,成为“短暂的春天”。
(1)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背景:中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是民国初年中国社会变革和国际形势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a、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经过这场革命,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得到提高,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方针政策,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环境,更激发了实业家们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
于是各种发展实业的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较著名的有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中华实业团、拓植协会等。
这些实业团体大都以“强国富民”、“振兴民生”为目标,反映了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要求和以商战反抗列强侵略的爱国热情。
由知名华侨人士创办的同仁民生实业会得到华侨的热烈响应,海外华侨竞相投资国内工商业,这都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b、辛亥革命后,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实业救国”思想有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基础。
面对外国资本的加紧渗入,洋货越来越多地充斥中国市场,国内第一次出现了抵制洋货的运动,这次运动于1904年首先由商务界发起,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再度兴起,1919年达到高潮。
抵制洋货,提倡国货,“实业救国”不仅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口号,也成为各阶层人民爱国的共同愿望。
同时也使国货市场扩大,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拓展了空间。
c、北洋军阀政府较为宽松的经济政策,使资本主义工商业得以继续发展。
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北洋军阀政府较之晚清政府,明显地增加了一些资本主义色彩。
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一些资阶级代表人物参与北京政府内阁和地方的活动,他们利用掌握的部分权力,制定颁布了一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法令,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工商业的继续发展。
d、民国初年,一战爆发,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有所减少;同时因为出于战争的需求,它们的工业生产主要转为战争服务,减少了某些轻工业品的生产,为中国民族工业拓展国内市场,进而打入国际市场,提供了契机。
这些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2)、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民国初年和“一战”期间有利的内外条件,使民族工业得到了一次发展机遇,但“春天”短暂,好景不长,并且打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烙印。
a、发展概况:开办工厂和投资数额增长迅速;投资地区由东南沿海向内地拓展;轻工业发展显著,一些商品打入国际市场;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实业家。
b、发展的特点: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夹缝中的社会环境,使其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
主要表现在:首先: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在轻工业方向,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表现出工业结构的不平衡,同时,新
建的民族工业大都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附近,表现出地区分布的不平衡,因此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其次,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
在帝国主义的控制下,民族工业不可能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第三,民族资本与封建经济相比,封建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这就使民族资本主义受到极大的束缚。
c、“短暂”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加紧了对华的资本输出和商品倾销,进入20年代,大批民族工业或被外资控制兼并,或因产品竞争力弱而亏蚀闭歇,整个中国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d、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帝国主义是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根本因素,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实现现代化。
“实业救国”虽成难圆之梦,但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发展为民主革命的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同时也促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2、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急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发展显著
19世纪末,中国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
如:设立的厂矿企业数量增多、投资额扩大;兴办近代企业的地区增多;以轻工业为主,其中棉纺织业发展最为迅速;但受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和束缚,民族工业发展仍然十分艰难。
具体概况,1936年,民族资本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已经占据主导地位,不仅超过官僚资本,而且超过了外国资本,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为抗日战争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3、抗战时期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抗战爆发后,不少民族资本家出于爱国热情和使企业免遭日本的掠夺,历尽艰险迁往内地,并尽快恢复生产,对大后方经济发展,对支持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沦陷区,来不及内迁的厂矿,或被日本灭毁,或被日军以“委托经营”、“军管理”、“租赁”等形式吞并。
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出于抗战的需要,实施战时体制,强化经济的全面统制,加强工业垄断和商业专卖,造成官僚资本的膨胀和民族资本的萎缩,到1941年,官僚资本已占全国资本总额的一半。
造成抗战时期民族工业萎缩的因素:一是由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破坏;二是由于日本野蛮的经济掠夺;三是由于官僚资本的压榨。
4、抗战胜利后民族工业没有得到发展,反而凋谢萎缩。
这是由于美国经济侵略的加剧,官僚资本的挤压,加之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不断通货膨胀,使民族工业日益萎缩。
(1)、民族工业的萎缩原因
美国的经济掠夺。
美国与国民政府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攫取了大量在华政治、经济等特权。
之后,美国大量对华进行商品输出,排挤了国货。
有人称这一条约为“新二十一条”。
官僚资本进行经济垄断,残酷挤压民族工业。
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膨胀,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
(2)民族工业的萎缩状况:民族工业陷入绝境,纷纷倒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