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
南京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

谜之一:走什么路线最为安全? 谜之二:项英为何一再推迟皖南新四军部队北上日期? 谜之三:项英究竟有没有一个“三山计划”? 谜之四:新四军北移出发不利之谜? 谜之五:新四军突围部队会攻星潭究竟有没有成功?
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时,蒋介石说,中国 “枪不如人,炮不如人,教育训练不如人,机 器不如人,工厂不如人,拿什么和日本打仗呢? 若抵抗日本,顶多三天就亡国了。”
不抵抗政策
材料二 外寇不足虑,内匪实为心腹之患, 如不肃清内匪,则决不能御外侮。 1933年4月10日
“攘外必先安内”
材料三 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 而决不求战。……所以政府必特别谨慎以临此大 事。 ——蒋介石庐山谈话(1937年7月17日)
第三节 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
一、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
国民政府政策的转变 标 志
重心转移
对 外
对 内
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反动方针 原 因 (1)日本侵华的战略方针发生改变 (2)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根据地力量不断壮大 (3)蒋介石的政权本质决定 (4)英美帝国主义国家的劝降活动
二、国民政府的对内对外政策
观望态度,没有做好作战准备
材料四 中国今日郑重声明,中国之领土主权, 已横受日本之侵略,“国联盟约”“九国公 约”“非战公约”,已为日本所破坏无余…… 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 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 ——《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
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

(4)国民党一贯的反共反人民的立场。
根本原因
2、标志: 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四共”方 针 (1)时间:1939年 (2)内容: “溶共、防共、限共、反共”
3、国民党内外政策的两面性
(1)表现: 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①既想投降,又不放弃抗日
②既要反共,又不敢彻底决裂
(2)原因 ①日本诱降,但灭亡中国的总方针未变 ②阶级本性必然反共,共产党力量壮大可利用
3、在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当局无理扣押的新四 军军长是 A、叶挺 B、项英 C、陈毅 D、张云逸 4、抗日战争后期,日军向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 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是 A、豫湘桂战役 B、长沙战役 C、武汉战役 D、枣宜会战 5、中国共产党为了争取同蒋介石集团维持国共 合作提出的政治口号是 A、坚持“和平、民主、统一” B、坚持“抗战、团结、进步” C、国民党军队不战自溃 D、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善力量、以待时机
D、国内外 其他舆论 爱国人士抗议 苏美英反对
E、结果:第二次反共高潮被打退
(2) 政治:独裁统治 特征 一党专政 特务统治
保甲制度
(3)经济:经济掠夺 ①政策: 统制经济政策 官僚资本急剧膨胀 ②结果:
2、对外政策 (1)消极抗日 ①枣宜 会战 时间: 1940年5月 结果: 张自忠以身殉国,宜昌失守 时间:1944年 起因: 打通大陆交通线 结果: 地位 评价 丧师失地的原因
②豫湘桂 战役
(2)废除治外法权 ①时间: 1943年11月 ②意义: 国民政府对外政策取得 的重要成果
内容概要
变化:五届五中全会制定四共方针 军事 国民政府的 内外政策 对内 政治 经济 消极抗日 收回治外法权 积极反共 独裁统治 经济掠夺
对外
课堂练习 1、蒋介石集团政策的重心由对外转向对内, 由抗日转向反共的标志是 A、国民党确定“溶共、限共、防共、反 共”方针 B、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 C、皖南事变 D、豫湘桂战役消极抗日 2、抗日战争相持阶段,造成蒋介石政治态度 两面性的主要原因是 A、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B、日本改变侵华政策 C、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接连失败 D、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相互作用
第23课南京国民政府

第23课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一、导入:从1927年以“上海征服者”形象首次登上《时代》封面,直到去世,蒋介石前后10次登上时代封面。
这既是蒋介石个人命运的浮沉缩影,同时也是中国近现代史的浮沉缩影。
1927年4月4日,蒋介石第一次出现在《时代》封面上。
封面故事里讲述了一周以前的上海,在共产党领导的工人武装斗争中,“布尔什维克”与美国水兵发生的冲突。
在这场冲突背后的较量中,蒋介石被美国人寄予厚望。
美国人笔下1927年的蒋介石,已经是那个我们熟悉的光头形象。
画面上的蒋介石眉头紧锁,眼睛炯炯有神,一副威严的军人派头,呼应着画像下对他“蒋介石将军”的称呼。
8天之后的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以武力流血的方式解除了上海工人纠察队武装,“四·一二”由此成了第一次国共分裂的标志性事件。
关于这期封面人物的介绍,小标题只用了一个词——征服者。
那么孙中山逝世后的一直以孙中山继承者自居的蒋介石将会走向什么样的道路呢?国共两党在北伐后各自的前途和命运又将如何呢,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第23课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和外交。
二、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1、国民革命的失败:(1)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国民党是如何一步步分裂国共合作的。
展示廖仲恺先生牺牲处纪念碑及廖仲恺先生像。
廖仲恺是伟大爱国主义者、国民党左派领袖。
孙中山的得力助手和伙伴。
他早年结识孙中山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同孙中山流亡日本。
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任黄埔军校党代表,财政部长,工人部长农民部长等职。
他全力辅佐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并极力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忠实执行者和捍卫者。
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在位于广州市越秀南路的国民党中央党部门前遭国民党右派买凶暗杀遇刺牺牲。
——暗杀左派人士廖仲恺(黄浦军校国民党党代表)就是国民党领导集团向右转的一个标志,也是日后政变的前奏曲。
(2)国民党右派的叛变:蒋介石是革命队伍中披着伪装的阴谋家野心家,早在北伐前,蒋介石就开始了夺取政权的活动。
分析“以党治国”下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分析“以党治国”下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摘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是南京国民政府在30年代处理内政外交的基本国策。
他的推行对国家的政治和内政建设都造成了重要影响,也暴露了“以党治国”国家结构的缺陷。
关键词:攘外必先安内;以党治国;缺陷“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是南京国民政府在30年代处理内政外交的基本国策。
蒋介石在1929年10月讨伐冯玉祥的通电中首次提出“讨贼戡乱,安内攘外”,当时攘外指反对苏联,安内的主要对象也是共产党和国民党地方实力派。
随着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日本不断侵略中国,攘外的主要对象转化为日本,直到1936年西安事变后,此政策被放弃,“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实施对国家政治、内政建设都起到了重要影响。
一、“攘外必先安内”提出的背景及其内涵1928年国民党通过《训政纲领》,建立起五院制国民政府,标志着国民党进入了“以党治国”的训政时期。
此时作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的蒋介石虽然完成了北伐,但却是以军事上不完全统一而结束。
国民党地方军事领袖仍然保有自己的地盘,共产党也已创建了大小15个根据地,并在极力扩大各根据地的统治范围。
对内南京国民政府面对着地方实力派的牵制和共产党武装反抗的威胁,对外主要面对日本的侵略扩张。
就是在这种内忧外患下,蒋介石于1931年10月明确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统一方能御侮”的方针,以此来巩固国家统治,完成国家统一。
在一·二八事变后,“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上升为基本国策。
“安内”大致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以武力镇压中国共产党,从而确立国民党一党专政。
其次是清除党内、国内的反对派,削弱地方实力派稳固中央政府统治。
再次是加强物质建设和国防建设,安定社会,增强御侮能力。
攘外主要针对日本侵略。
”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的关键在于安内和攘外的方法。
安内面临着两种方法采取和平手段和武力镇压,攘外也面临着对日妥协退让和在军事上坚决抵抗,在实施的过程中可以把“攘外必先安内”的核心概括为对内实行武力统一,“消灭反侧”;对外“寻求与日本较长时间的妥协”。
第十七讲 南京国民政府初建时期的内政外交

第十七讲南京国民政府初建时期的内政外交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与统一四一二政变后,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立即着手建立中央政权。
4月14日,该集团首要在南京召开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预备会议,因到会委员不足半数而改为谈话会。
会议决定:定都南京;不承认武汉国民党及中央党部和武汉国民政府的合法性;恢复1926年7月规定的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职权,等等。
鉴于谈话会不合乎国民党的法统,不能代替中央全会或常务委员会,该集团又以“中央政治会议主持一切”为由,于17日在南京召开政治会议,决定国民政府18日起在南京办公。
18日,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南京举行国民政府成立大会,至此,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南京国民政府设政府委员会,蒋介石、胡汉民、张静江、吴稚晖、李石曾、邓泽如、蔡元培、李宗仁、古应芬、柏文蔚、陈铭枢等为委员,以胡汉民、张静江、伍朝枢、古应芬等为常务委员。
政府委员会下设民政部、财政部、司法部、外交部、大学院、法制委员会等。
随后,南京国民政府宣告军事委员会由广州迁南京办公;成立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成立总司令部指挥下处理战区政务及战时军需,交通筹备的战地政务委员会等。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际,蒋介石虽没有担任政府的最高职务,但以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的军权,实际上主宰着这个政权。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际,面对的是十分尖锐的党争和政争。
是时,国民党内的三个集团(即武汉的汪精卫集团、上海的西山会议派、南京的蒋介石集团)都力图享有国民党“正统”地位。
而以中华民国冠名的政权,则有奉系张作霖控制的北京“中华民国军政府”,国民党汪精卫集团控制的武汉“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和国民党蒋介石集团控制的南京“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面对这种局面,南京国民政府充分地运用纵横捭阖的能量,在此后一年零八个月的时间里,在先事取得国民党内部主要政治集团统一之后,进而又取得了全国政权的统一。
本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就形成了宁、汉对峙的局面,随时都有可能兵戎相见。
鉴此,在宁、汉之间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冯玉祥于7月中旬分别致电宁、汉双方,提议“先解决北京后解决党内责任问题”1[①]。
第四讲 国民党统治下的内政外交

10.8国民政府公布《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规 定国民政府“总揽中华民国之治权”,由行政院、立法 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五院组成。“国民政府主 席兼中华民国海陆空军总司令”,“国民政府以国务会 议处理国务”。
10.10,蒋介石及各院长在南京中央党部宣誓就职, 南京五院制政府宣告组成。 《训政纲领》的公布实施和南京五院制政府的建立, 正式确立了以蒋介石为核心的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政治体 制。
第四讲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下的 内政外交
内容框架
• 一、国民党各派系争夺中央政权的基本线 索 二、 中央与地方政治体制 三、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对外政策 • 四、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财政经济政策 五、 中间政治派别与思想
一、国民党各派系争夺中央政权的基本 线索
• 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中国出现了三个反 动政权:南京(蒋介石)、武汉(汪精 卫)、北京(奉系张作霖),他们均以中 华民国政府的名义发号施令,政治、军事 上相互对立。 • 几方均以中华民国政府的名义发号施 令,政治、军事上相互对立,国内局势更 为纷繁复杂。
1928.10.3国民党中央常务会议通过《训政纲领》,并由 国民政府公布施行。规定:“(一)中华民国于训政期间 , 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 ,领导行使政 权。
(二)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时,以政权付托中 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之。
(三)依照总理建国大纲所定选举、罢免、创制、复决 四种政权,应训练国民逐渐推行,以立宪政之基础。
公务员制度的建立
•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建立后,南京临时政府、 北洋政府、广州国民政府都设臵了考铨机构,颁 布了一些人事法规。但因军阀混战,政局动荡, 并未建立起系统公务员制度,那时对公职人员还 称“官吏”。 •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重新设计官制,陆续颁布 和修正了一系列考铨法规,公务员制度才逐步建 立起来,从30年代开始,逐渐以“公务员”的名 称代替“官吏”。
试析南京国民政府外交策略及原因

试析南京国民政府外交策略及原因作者:王晓晴来源:《管理观察》2010年第27期摘要: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长期以来一直是公众舆论的攻击对象。
公众对其外交活动的认识往往局限于一些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事实上,国民政府在维护民族独立,收回国家主权,争取国外援助等多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果。
本文试图通过对史料的考察,归纳概括出国民政府运的外交策略及取得成就的原因。
希望可以还原民国政府外交的原貌,并对当今中国政府作出外交决策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南京国民政府外交策略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于1927年4月18日,止于1949年,是中华民国的中央政府机构和最高行政机关。
对其功能和作用的评述始终是学术界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但有一点是毫无争议的:自1927年北伐统一以来直至新中国的成立(还有一说是直至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获得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几十年时间里,国民政府一直是唯一代表中国的合法政府。
它对内掌握最高国家统治权,对外代表中国与各国进行交往。
这一特殊的历史地位赋予了国民政府的对外交往活动极为重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客观的说,尽管国民政府在对内统治和政府内部治理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弊端,它的外交成就却是不容抹杀的。
上个世纪30 ,40年代的中国外交背负着沉重的历史负担。
从国内来看,“第一,国民党面临的任务——-即扭转国家分裂的潮流——-是巨大的。
第二,他们试图完成这项任务所处的环境,对成功或迅速的解决这项任务极不相宜。
”[ [美]费正清费维恺? 《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下卷)(剑桥中国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年第1版]。
从国际环境来看,中国正处于列强的包围之中,世界局势紧张。
在国内外的双重压力之下,中国的外交可谓举步维艰,每走一步都需极度谨慎,防止成为帝国主义国家的瓜分对象。
站在这一历史环境之下再看待国民政府的外交,才能切实感到其成果实属不易。
正如哈佛大学柯伟林教授所说:“人们不应低估民国时期中国的外交手法和灵活性,实力地位极弱的中国成功的维护了国际对其边界的承认。
考研历史学基础考试中国近现代史考点归纳与典型题详解(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与苏维埃革命)【圣才出品】

第8章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与苏维埃革命8.1 考点归纳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及其内政、外交(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1.宁汉合流(1)1927年7月以后,为实现“合作清党”、“统一党务”,改变宁、汉、沪三方对峙之势,宁汉双方多次酝酿谈判。
(2)南京国民政府中的胡汉民派和李宗仁等联合汪精卫,以实现宁汉合作。
(3)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在蒋介石8月宣布下野,武汉国民政府9月停止办公后于南京成立。
(4)9月20日新国民政府委员和军事委员会委员在南京举行就职典礼,标志宁汉合流完成。
2.二期北伐与济南惨案(1)二期北伐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之后,蒋介石重掌对国民党的实际权力。
根据《限期完成北伐案》,决定再次北伐。
东北易帜后,南京政府在形式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2)济南惨案北伐军占领济南后,日本公然出兵占领济南阻止国民政府的北伐,屠杀中国军民,杀害南京政府驻山东外交特派交涉员蔡公时,抢劫财物,焚毁建筑,强奸妇女,屠戮百姓,罪恶令人发指。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济南惨案”,又称“五三惨案”。
3.皇姑屯事件与东北易帜(1)皇姑屯事件日本谋杀奉系军阀张作霖的事件。
1928年5月,张作霖因为没有满足日本扩大在东北的权利引起日本的不满。
日本关东军决定除掉张作霖,扶植新的代理人。
6月4日凌晨,当张作霖离京反奉的专车到达沈阳附近的皇姑屯车站时,被日军预先埋好的炸药炸毁,张作霖受重伤当日死亡。
“皇姑屯炸车案”的发生使东北形势趋于复杂化。
(2)东北易帜1928年12月,张学良正式宣布东北易帜,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领导,悬挂青天白日旗。
标志国民党在南京建立的政权形式上统一了全国,确立了它在全国的统治地位。
(二)南京国民政府的政治制度1.训政制度的实施1928年10月,国民党通过了训政纲领六条。
《训政纲领》规定:政权在在训政时期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行;闭会期间由国民党执行委员会执行;训练国民逐渐推行选举、罢免、创制、复决“政权”;国民政府行使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委员会拥有训政时期大政方针的决策权;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解释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点与难点]
2.受传统评价体系和情感因素的影响,学生往往会片面关注国民政府镇压革命的残酷性而忽视其内政外交上的改革举措对于推进国家现代化的作用。币制改革基本实现了中国货币的现代化,而改订新约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自主地位,但基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国在当时仍然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如何引导学生肯定其功绩又了解其局限性,同时不忘其对待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反动政策,需要培养学生拥有多元化理解历史的史学态度,懂得依据大的历史背景对人事物进行多面性客观评价,故以此为难点。
第23课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
南洋中学丁晓文
[教学目标]
1.知道“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宁汉合流”、“皇姑屯事件”、“东北易帜”、“币制改革”、“改订新约运动”的时间和大体内容。通过串联、整合有关史实,了解1927-1928年中国各个政权的分合演化。
2.联系22课所学内容,分析讨论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通过对“东北易帜”内容的简要介绍理解其对时局所产生的影响。阅读材料,了解国民政府“币制改革”和“改订新约运动”的社会背景和影响,进而讨论如何正确评价国民政府既镇压革命,又改革内政外交推进国家现代化的举措。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2.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3.南京国民政府的金融政策:币制改革
4.南压革命、又改革内政外交推进国家现代化的举措
重点:国民政府成立初期促进政治统一、币制改革和改订新约运动等举措的历史作用。
难点:如何正确评价国民政府既镇压革命,又改革内政外交推进国家现代化的举措。
说明:
1.从“宁汉合流”到“东北易帜”,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全国的统一,但却为“九一八事变”埋下伏笔。统一后的国民政府在内政和外交方面推行了一些变革。币制改革有力地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统一市场的形成;改订新约虽然没有使中国成为真正的独立自主的国家,但毕竟收回了一些主权,在经济上也有显著的效果。而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的残酷镇压迫使共产党人总结经验教训,在失去城市后最终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这一系列过程对中国今后的发展走向影响深远,故以此作为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