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和外交
读史阅世: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和对内对外政策

读史阅世: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和对内对外政策蒋介石在南京建立的反革命政权,是以新军阀代替旧军阀的统治,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作为新军阀统治的特点是:他们利用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作为幌子,在“革命”词句掩盖下,实行反革命独裁统治。
表现在对内政策方面,南京政权建立后发布的第一号命令就是实行“清党”,明令通缉共产党领导人、工农运动领袖、国民党左派人士等共197人,这说明这个政权从成立之日起就与人民为敌。
表现在对外政策方面,则是口头反帝,实际卖国。
蒋介石曾密令将“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改为“和平奋斗救中国”,又把废除不平等条约解释为同帝国主义“协商而废除”,竭力向帝国主义列强讨好。
1/ 1。
第23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

摘自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网站:中国财政现代化模式的历程 民国时期 摘自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网站:中国财政现代化模式的历程—民国时期 1937)财税改革问题对话 (1912 - 1937)财税改革问题对话
12月28日 国民政府遂公布撤废领事裁判权特令。 12月28日,国民政府遂公布撤废领事裁判权特令。这一 遂公布撤废领事裁判权特令 美英法等国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举措对美英法等国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他们均表示了强烈的 举措对美英法等国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他们均表示了强烈的 反对。 反对。…… 于是,在国民政府的特令发布仅仅两天后,外交部又发 于是,在国民政府的特令发布仅仅两天后,外交部又发 表了一个关于废除领事裁判权的宣言 废除领事裁判权的宣言, 表了一个关于废除领事裁判权的宣言,在这一问题上作了明 显的退让。 显的退让。…… 尽管国民政府作出试探之后又在各国的反对面前作了退 尽管国民政府作出试探之后又在各国的反对面前作了退 进入1930年后, 让,但……进入1930年后,有关改组租界法院问题的交涉首 进入1930年后 有关改组租界法院问题的交涉首 先取得了进展。如前所述,租界临时法院虽较会审公廨有所 先取得了进展。如前所述, 进步,但仍保留了不少有损中国司法主权的内容。 进步,但仍保留了不少有损中国司法主权的内容。……司法 司法 主权问题仍未获彻底解决。 主权问题仍未获彻底解决。
国 民
对外宣言:要求同有约各国“重订新约” 对外宣言:要求同有约各国“重订新约”。 实施谈判:与美、 过程 实施谈判:与美、英、法等国 改订新约运动 1928年 年 作用 签订新约:规定中国收回关税自主权和取消领事裁判权。 关税自主权 签订新约:规定中国收回关税自主权和取消领事裁判权。 一定程度提高中国的自主地位; 一定程度提高中国的自主地位; 未从根本上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未从根本上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第十七讲 南京国民政府初建时期的内政外交

第十七讲南京国民政府初建时期的内政外交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与统一四一二政变后,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立即着手建立中央政权。
4月14日,该集团首要在南京召开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预备会议,因到会委员不足半数而改为谈话会。
会议决定:定都南京;不承认武汉国民党及中央党部和武汉国民政府的合法性;恢复1926年7月规定的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职权,等等。
鉴于谈话会不合乎国民党的法统,不能代替中央全会或常务委员会,该集团又以“中央政治会议主持一切”为由,于17日在南京召开政治会议,决定国民政府18日起在南京办公。
18日,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南京举行国民政府成立大会,至此,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南京国民政府设政府委员会,蒋介石、胡汉民、张静江、吴稚晖、李石曾、邓泽如、蔡元培、李宗仁、古应芬、柏文蔚、陈铭枢等为委员,以胡汉民、张静江、伍朝枢、古应芬等为常务委员。
政府委员会下设民政部、财政部、司法部、外交部、大学院、法制委员会等。
随后,南京国民政府宣告军事委员会由广州迁南京办公;成立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成立总司令部指挥下处理战区政务及战时军需,交通筹备的战地政务委员会等。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际,蒋介石虽没有担任政府的最高职务,但以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的军权,实际上主宰着这个政权。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际,面对的是十分尖锐的党争和政争。
是时,国民党内的三个集团(即武汉的汪精卫集团、上海的西山会议派、南京的蒋介石集团)都力图享有国民党“正统”地位。
而以中华民国冠名的政权,则有奉系张作霖控制的北京“中华民国军政府”,国民党汪精卫集团控制的武汉“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和国民党蒋介石集团控制的南京“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面对这种局面,南京国民政府充分地运用纵横捭阖的能量,在此后一年零八个月的时间里,在先事取得国民党内部主要政治集团统一之后,进而又取得了全国政权的统一。
本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就形成了宁、汉对峙的局面,随时都有可能兵戎相见。
鉴此,在宁、汉之间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冯玉祥于7月中旬分别致电宁、汉双方,提议“先解决北京后解决党内责任问题”1[①]。
高三历史课件7.23《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华师大版高三上册)

4 派系纷争和特务系统 1)从蒋胡斗争到宁粤分裂 1931年5月,以胡被扣为契机,反蒋各派如孙科、 桂系、粤系、西山会议派等联合在广州成立中央 执监委员会非常会议,同时成立国民政府,再次 形成宁粤对立局面。在矛盾斗争中蒋再次下野, 孙科出长南京政府行政院,林森为国民政府主席。 1932年1月林、孙联电蒋重返南京掌权,蒋很快 又回到了南京政治的舞台。 蒋介石虽然重新上台,但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 并未停止,只不过先前的反蒋派(胡派、汪派、 孙派、桂系等)已渐渐式衰,代之以国民党内拥 蒋各主要派系如CC系、政学系、黄浦系等的内部 斗争。
二 外交活动的开展 • 1 领事裁判权和关税自主 • 192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在所谓“北伐告成” 之际,发起了“改订新约”运动。这是南京政府 初期最重大的一项外交举动(王正廷),其主要 内容为废除领事裁判权和关税自主。 • 1)领事裁判权。宣布自1930年1月1日起,凡是 侨居中国的外国人员都应该遵守中国法律。1930 年5月4日又公布《管辖在华外国人实施条例》, 外国人为被告的案件一律适用中国的现已公布的 诉讼程序法。(在很大程度上都只是作为姿态, 真正治外法权的废除在二战以后) • 2)关税自主。1928年6月,美国率先与南京政府 签订《中美关税条约》,之后,挪威、比利时、 意大利、丹麦、荷兰、英、法等国相继承认。
2 党国体制的建立 1928年8月的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实施 “训政”的决议。10月,国民党中央通过了《训 政纲领》,宣告“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 期来临。 《训政纲领》把国家权力分为政权和治权两种。 所谓政权,是指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权 力。这四种权力,在训政时期间,由国民党“训 练国民逐渐推行”,在国民大会召开以前,“由 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 行使政权”,“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时, 以政权付托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 所谓治权,是指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五种权力。这五种权力,付托于国民政府在中国 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指导和监督下 “总揽而执行”。 (实为立法权和行政权)
南京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

观望态度,没有做好作战准备
材料四 中国今日郑重声明,中国之领土主权, 已横受日本之侵略,“国联盟约”“九国公 约”“非战公约”,已为日本所破坏无余…… 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 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 ——《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
准备迎战
国民政府的态度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第二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时,蒋介石说,中国 “枪不如人,炮不如人,教育训练不如人,机 器不如人,工厂不如人,拿什么和日本打仗呢? 若抵抗日本,顶多三天就亡国了。”
不抵抗政策
材料二 外寇不足虑,内匪实为心腹之患, 如不肃清内匪,则决不能御外侮。 1933年4月10日
“攘外必先安内”
材料三 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 而决不求战。……所以政府必特别谨慎以临此大 事。 ——蒋介石庐山谈话(1937年7月17日)
谜之一:走什么路线最为安全? 谜之二:项英为何一再推迟皖南新四军部队北上日期? 谜之三:项英究竟有没有一个“三山计划”? 谜之四:新四军北移出发不利之谜? 谜之五:新四军突围部队会攻星潭究竟有没有成功?
第二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三节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对外对内一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原因1日本侵华的战略方针发生改变2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根据地力量不断壮大3蒋介石的政权本质决定4英美帝国主义国家的劝降活动标志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反动方针?国民政府政策的转变重心转移二国民政府的对内对外政策?对内政策?对外政策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反动独裁统治垄断掠夺对英美对日本国民党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反共高潮坚持合作抗战第二次反共高潮最高潮
第三节 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
一、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
国民政府政策的转变 标 志
重心转移
第23课南京国民政府

第23课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一、导入:从1927年以“上海征服者”形象首次登上《时代》封面,直到去世,蒋介石前后10次登上时代封面。
这既是蒋介石个人命运的浮沉缩影,同时也是中国近现代史的浮沉缩影。
1927年4月4日,蒋介石第一次出现在《时代》封面上。
封面故事里讲述了一周以前的上海,在共产党领导的工人武装斗争中,“布尔什维克”与美国水兵发生的冲突。
在这场冲突背后的较量中,蒋介石被美国人寄予厚望。
美国人笔下1927年的蒋介石,已经是那个我们熟悉的光头形象。
画面上的蒋介石眉头紧锁,眼睛炯炯有神,一副威严的军人派头,呼应着画像下对他“蒋介石将军”的称呼。
8天之后的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以武力流血的方式解除了上海工人纠察队武装,“四·一二”由此成了第一次国共分裂的标志性事件。
关于这期封面人物的介绍,小标题只用了一个词——征服者。
那么孙中山逝世后的一直以孙中山继承者自居的蒋介石将会走向什么样的道路呢?国共两党在北伐后各自的前途和命运又将如何呢,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第23课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和外交。
二、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1、国民革命的失败:(1)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国民党是如何一步步分裂国共合作的。
展示廖仲恺先生牺牲处纪念碑及廖仲恺先生像。
廖仲恺是伟大爱国主义者、国民党左派领袖。
孙中山的得力助手和伙伴。
他早年结识孙中山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同孙中山流亡日本。
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任黄埔军校党代表,财政部长,工人部长农民部长等职。
他全力辅佐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并极力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忠实执行者和捍卫者。
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在位于广州市越秀南路的国民党中央党部门前遭国民党右派买凶暗杀遇刺牺牲。
——暗杀左派人士廖仲恺(黄浦军校国民党党代表)就是国民党领导集团向右转的一个标志,也是日后政变的前奏曲。
(2)国民党右派的叛变:蒋介石是革命队伍中披着伪装的阴谋家野心家,早在北伐前,蒋介石就开始了夺取政权的活动。
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_课件

材料一:此后我们的人力务全用在民众方面,万勿参加 政府工作。
——《中央局给鄂区的信》(1926年9月27日)
材料二:只是注意政治宣传的事,而不可干涉到军事行 政上事。
——《中央给国民军联军政治部副主任刘伯坚的信》
(1926年11月9日)
大革命失败原因
客观: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和中外反动势力的 联合绞杀
王正廷(1882-1961)
(英国)蓝普生……试探中国对于撤废 治外法权问题的新动向。然而,在他与 蒋晤谈后发现:蒋对这些交涉其实毫无 兴趣,他所急于想知道的是外人对他和 他的政府对付反对派的态度。
注:近代中国研究网:国民政府建立初期“改订新约运动”之我见— —再评王正廷“革命外交”
国民政府修订新约的目的是什么?
币制改革(2) 法币政策内容 1935年11月
中央银行、农民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
1928年11月在上海成立的中央银行,号称国家银行, 享有经营国库、发行钞票和公债等各种特权,宋子文、 孔祥熙曾先后任中央国 银行和交通银行。1935年,南京政府在豫鄂皖赣四省农 民银行中加入官股,并改称中国农民银行,由CC系势力 (以陈果夫、陈立夫为首的国民党内的派系组织 )直 接控制。同时,还设立了以经营进口军火为主的中央信 托局和从事小额储蓄、储金汇兑的邮政储金汇业局。上 述“四行二局”成为南京政府金融垄断的中心。
改订新约(2) 废除领事裁判权
12月28日,国民政府遂公布撤废领事裁判权特令。 这一举措对美英法等国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他们均表示 了强烈的反对。……
于是,在国民政府的特令发布仅仅两天后,外交部 又发表了一个关于废除领事裁判权的宣言,在这一问题 上作了明显的退让。……
尽管国民政府作出试探之后又在各国的反对面前作 了退让,但……进入1930年后,有关改组租界法院问题 的交涉首先取得了进展。如前所述,租界临时法院虽较 会审公廨有所进步,但仍保留了不少有损中国司法主权 的内容。 ……但司法主权问题仍未获彻底解决。
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和外交

第23课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和外交七宝中学龙敏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四一二”政变、“东北易帜”等南京政府建立和统一的系列事件及相关影响。
(2)理解和知道国民政府改革币制的原因、内容和对中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知道改订新约的内容和影响。
(3)通过了解南京国民政府建立的方式、建立后的内政和外交,理解尽管南京政府在经济改革和外交上富有成效,但不能改变南京政府是中央集权的大地主大官僚统治的本质,终究无法完成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表格和材料的分析,引导学生获得汲取信息并给予客观分析的能力;(2)学生初步掌握通过政府、经济、外交政策,考察政权性质的方法。
(3)在对南京政府的评价过程中,学生掌握用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学生通过张学良“东北易帜”,产生中国人有爱国传统、爱国是民族希望的情感。
(2)国民政府在内政外交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重点与难点]1.重点: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和内政外交。
2.难点:南京政府的性质是中央集权的大地主大官僚统治。
说明:南京政府的性质是通本课“南京政府的内政与外交”、通上一单元“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与下一单元“中国的土地革命与抗日救亡运动”的主线、同时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这一教材主线,因此是本课的灵魂。
围绕这个核心,把重点放在历史史实“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和内政外交”中,难点则是通过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学生能把握南京政府的性质。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依据地图:南京武汉北京叙述:国共第一次合作后中,国民革命军分三路北伐,北伐形势乐观。
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
1927年初,国民政府由广州迁至武汉。
随着1926年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工农运动的高涨,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威胁到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
1927年3月,在南京,帝国主义直接出兵镇压革命。
蒋介石害怕帝国主义的干涉会导致北伐的失败,同时为筹集资金,加紧同帝国主义、封建买办阶级勾结,密谋举行反革命政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3课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和外交七宝中学龙敏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四一二”政变、“东北易帜”等南京政府建立和统一的系列事件及相关影响。
(2)理解和知道国民政府改革币制的原因、内容和对中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知道改订新约的内容和影响。
(3)通过了解南京国民政府建立的方式、建立后的内政和外交,理解尽管南京政府在经济改革和外交上富有成效,但不能改变南京政府是中央集权的大地主大官僚统治的本质,终究无法完成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表格和材料的分析,引导学生获得汲取信息并给予客观分析的能力;(2)学生初步掌握通过政府、经济、外交政策,考察政权性质的方法。
(3)在对南京政府的评价过程中,学生掌握用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学生通过张学良“东北易帜”,产生中国人有爱国传统、爱国是民族希望的情感。
(2)国民政府在内政外交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重点与难点]1.重点: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和内政外交。
2.难点:南京政府的性质是中央集权的大地主大官僚统治。
说明:南京政府的性质是通本课“南京政府的内政与外交”、通上一单元“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与下一单元“中国的土地革命与抗日救亡运动”的主线、同时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这一教材主线,因此是本课的灵魂。
围绕这个核心,把重点放在历史史实“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和内政外交”中,难点则是通过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学生能把握南京政府的性质。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依据地图:南京武汉北京叙述:国共第一次合作后中,国民革命军分三路北伐,北伐形势乐观。
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
1927年初,国民政府由广州迁至武汉。
随着1926年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工农运动的高涨,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威胁到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
1927年3月,在南京,帝国主义直接出兵镇压革命。
蒋介石害怕帝国主义的干涉会导致北伐的失败,同时为筹集资金,加紧同帝国主义、封建买办阶级勾结,密谋举行反革命政变。
(二)教学过程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和统一1.“四一二”政变放映短片“四·一二”政变【问题】通过观看记录片依次回答:(1) 蒋介石发动政变所依靠的力量是?(2) 打击镇压的对象是?(3) 代表哪些阶层的利益?(4) “政变”改变了谁的政治目标?因此叛变革命的原因是?(政治目标不同,达成目标的方式不同)(意图:学生从层层深入的小问题中开始理解南京政权的性质)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帝国主义和江浙财阀的支持下,在南京建立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联合专政──南京国民政府。
“四一二”政变,使中国大革命受到严重的摧残,标志着大革命的部分失败,是大革命从胜利走向失败的转折点。
2.武汉国民政府的态度当时的武汉国民政府的态度是不承认,但到7月15日,情况又发生了变化。
出示汪精卫图:汪精卫,曾追随孙中山创建中国同盟会,试图刺杀清王朝摄政王,“四一二”政变后,对蒋介石另立政府不满。
那么他是否和蒋介石的政治立场有本质的区别呢?通过对共产国际的一份秘令的分析,我们来了解他的政治立场。
这份秘令就是共产国际发出的《五月指示》。
出示文字:《五月指示》一、实行自下而上的土地革命;二、在湖南湖北组织一支由2万名党员和5万名工农组成的工农革命军;三、改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有旧思想的一律驱逐;四、组织革命法庭审判反革命军官。
在中共成立早期,共产国际是其经费的重要来源,因此很多事情不得不听命于共产国际。
在1927年,面对中国复杂的政治形势,共产国际给中共下达了一个指示,并派印度人鲁易转交给武汉的中共中央,但路易认为汪精卫是中共的铁杆支持者,便首先将这份密令交给汪精卫看了,目的是表示对汪的信任,希望汪和中共能共同奋斗。
汪精卫则认为这份密令与国民党的革命方式相距甚远。
他认为,共产国际提出开展土地革命,由下级没收地主的土地,违背了国民党关于由国民政府下令没收土地的主张,与三民主义相冲突。
他认为击共产国际关于武装工农、改造旧军队的指示,会动摇国民党军队;改组国民党和组织革命法庭是破坏国民党的组织。
【问题】从汪精卫对五月指示的态度来看,与蒋介石对革命的态度是否有本质区别?(同样惧怕工农运动)因此,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同共产党决裂,制造“七一五”政变。
在此次会议上汪精卫说了“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
【问题】提问:大革命“败”在哪里?(与北伐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的目标相背离)3.“宁汉合流”话分两头,共产党经过第一次国共分裂后,开始寻求新的革命道路。
国民党方面,蒋介石成立南京国民政府以后,形成宁汉两个政权激烈对抗的局面。
蒋介石领导南京国民政府,南京简称宁;汪精卫领导武汉国民政府,武汉简称汉。
经过七一五政变,他们在共同反共的基础上开始寻求合并的方法,并最终在1927年9月,武汉政府和南京政府合并,宁汉合流至此完成。
出示文字:宁汉合流宁汉合流是1927年9月,国民党内的蒋介石集团同汪精卫集团在反共的基础上实行合流。
宁汉合流后,国民政府统一于南京。
4.国民党继续“北伐”大家翻到教材105页,看地图,宁汉合流后,国民政府是否就统一了中国呢?(没有)因此,他们的下一步目标是?继续北上,统一东北。
再次出示北伐战争示意图。
【问题】此次北伐与先前的北伐有何不同?(此次目标是统一,之前大革命的目标是推翻代表军阀利益和帝国主义利益的政权,这次统一则是为了建立和巩固大资产阶级大地主政权。
)这次北伐统一的方式还会是战争吗?我们来看下面的短片:5. “皇姑屯炸车案”和“东北易帜”放映皇姑屯爆炸案和东北易帜的相关内容。
【问题】关于“皇姑屯爆炸案”的真相,是如何得出的?(意图:能根据视频,了解研究近代历史的信息来源:传记和档案。
)出示图片:旗帜的改变【问题】(1)“东北易帜”对南京政府的影响?(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政治上的统一全国)(2)对中国产生什么影响?(3)“东北易帜”对日本的影响?(意图:在掌握基本史实的基础上认识到当时中华民族的主要矛盾,能感受张学良的爱国之心)二、币制改革国家统一后,政府下一步的任务是什么?(建设)经济决定政治,要稳固政权,还需先稳定和发展经济。
统一后的南京国民政府将会树立什么样的政府形象?一起来看他的对内对外政策。
1.货币的演进出示:三、南京国民政府内政之币制改革132549681710【问题】观察三组货币,打乱顺序的碎银、银元、法币,并,如何进行比较分类?他们流通的大致时间顺序应该是?原因(形状、分量等比较,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引导学生得出:归类的碎银、银元、法币三组货币A组B组C组2.1933年3月“废两改元”在我国货币史上,白银自汉代已逐渐成为货币金属,到明代白银已货币化,中国真正成为用银之国。
但实行的是银两本位制,以金属的重量计值。
中国疆域辽阔,货币制度一直很复杂混乱,严重地影响了商品的流通和交易,并且不利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财政金融的稳定。
1933年3月,国民政府“废两改元”,实行银币本位制。
银币本位是国家规定白银为货币金属,并要求铸成一定形状、重量和成色的银币。
出示:图片:墨西哥银元大清银元孙洋袁大头1933年3月“废两改元”墨西哥银元,俗称鹰洋。
是世界金融史上颇具传奇色彩的货币。
十六世纪四十年代,西班牙殖民者先后在秘鲁等地发现大银矿,此后三、四百年,巨额美洲白银源源涌出,对全世界的经济、社会变革产生深刻影响。
按照欧洲传统,西班牙人在本土和美洲殖民地铸造大银币(PESO),以供贸易之用。
1821年墨西哥独立,西班牙PESO 停铸。
1823年开铸墨西哥PESO ,图案则改变,正面镌墨西哥国徽,为一只鹰两翅奋张,作侧视状,口衔一条蛇,站在仙人掌上。
上端镌字,意为墨西哥民主共和国,下为橡叶之圈。
流入我国后,因鹰徽图案被称为鹰洋。
宣统二年,正式采用银本位,以“元”为货币单位,名为大清银币。
但市面上银元和银两仍然并用。
辛亥革命后,于1913年公布《国币条例》,正式规定重量七钱二分、成色89%的银元为我国的货币单位。
“袁大头”银元就是这样铸造成的。
但银元和银两仍然并用。
1933年4月,国民政府实行“废两改元”,发行全国统一的银币——“孙中山头像”银元。
货币的统一为接下来的法币政策奠定了基础。
3.法币政策:出示材料:1927-1936年中国GNP 总量及增长速度情况表(单位:亿元)年份GNP GNP 年份年份GNP GNP 增长率%增长率%1927 248.58 1932 294.7 3.151928 257.11 3.431933 294.6 -0.031929 266.26 3.561934 269.0 -8.71930 276.21 3.731935 290.9 8.141931 285.70 3.44 1936 309.4 6.36注:本表摘自赵新安:《1927-1936年中国宏观经济的实证分析》,《南开经济研究》,1999年第6期。
【问题】根据表格,经济发展中有何重大变化?根据学生回答引出法币政策的推行:1935年11月法币政策内容根据四家银行发行的法币,得出改革的内容包括:统一货币发行权。
以中国、中央、交通三银行所发行的钞票定位法币。
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均用法币。
原因与当时的国际环境关系密切。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经济危机,美国为了转嫁危机和垄断世界金融,高价购银元。
银价的上涨为投机家们造成了牟取暴利的良机,一时间投机商、冒险家趋之若鹜;外国在华的银行家更甚,他们用轮船甚至兵舰装运白银出口。
白银大量外流造成严重恶果:一是人心浮动,在京、津等大城市,相继出现白银挤兑风潮,迫使许多银行停业或倒闭;二是由于美国商品廉价倾销,造成中国贸易严重入超;三是由于白银大量外流造成通货紧缩,物价跌落。
财政金融是国家政权的重要支柱之一,为了巩固国家政权,蒋介石政府必然放弃银本位而实行前面所说的法币改革。
出示材料,补充法币政策的影响。
【问题】根据下面表格的数字和材料中的数字,总结法币政策的实施,对南京政府会产生什么影响?法币政策影响法币政策还消除了银价上涨造成的货币升值对贸易的负面影响,对外贸易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1936年初,对外贸易出现了几十年来所未有的盈余。
虽然后来继续出现贸易赤字,但相对赤字出现了明显改善。
1936年,全国出口增加1.3亿元,而同期进口增加值为0.3亿元。
注:孙健:《中国经济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26页。
引导学生分析:法币政策统一了全国的货币,有力地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补充:实际上,大官僚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包括前面我们所提到的江浙财阀,曾支持过蒋介石,他们在南京政府的重要部门任职,成为有权有势的大官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