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
《第23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同步训练)高中历史第五分册_华东师大版

《第23课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同步训练(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这一事件标志着国民政府统治的()A、北洋军阀统治的结束B、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C、国共两党合作的破裂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2、国民政府在处理与外国关系时,采取的基本方针是()A、反帝爱国B、联俄联共扶助农工C、亲苏亲共D、攘外安内3、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经济领域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A、废除不平等条约,收回关税自主权B、大规模发行纸币,导致通货膨胀C、实施围剿苏区的“清乡”政策D、推行“币制改革”,统一货币4、南京国民政府在对待外国侵略势力的态度上,以下哪种描述最准确?A、实行全面抗日,积极参与抗战战争B、仅对日采取了合作的态度C、积极与列强进行平等协商,如签订不平等条约D、采取不抵抗或妥协的态度,对外国侵略态度消极5、题干:1932年1月28日,国民政府军队在淞沪会战中取得的重大胜利是:A.淞沪抗战的胜利B.台儿庄战役的胜利C.广州战役的胜利D.百团大战的胜利6、题干:以下哪项不属于国民政府在30年代初期采取的对外政策?A.排外主义B.中立政策C.建设现代国防D.争取国际支持7、1937年8月13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史称“八·一三事变”。
南京国民政府在这一事变爆发后,采取了哪项重要措施?A. 全面抗战B. 和平抵抗C. 临时撤退D. 谈判求和8、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中,日军杀害中国军民的人数估计是多少?A. 20万B. 30万C. 40万D. 50万9、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其统治地位,其中不包括:A. 实行训政B. 建立军事委员会C. 推行土地革命D. 发动北伐战争 10、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南京国民政府对日态度表现为:A. 立即宣战B. 请求国际社会干预C. 积极备战全面抗日D. 采取和平谈判解决争端11、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首先面临的重大问题是什么?A. 打击共产党B. 改善民生C. 恢复国民经济D. 消除列强干涉12、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在日本干涉下,被迫签订了哪项不平等条约?A. 《淞沪停战协定》B. 《辛丑条约》C. 《马关条约》D. 《二十一条》13、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于哪一年?A)1912B)1927C)1928D)193714、Which of the following was a significant external challenge that posed a threat to the stability of the Nanjing Nationalist Government? A) The successful push for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B) The economic downturn in the Great Depression C) Japan’s increasing territorial ambitions and subsequent invasions D) The widespread popular uprisings and labor movements15、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为了支持内政改革和军事建设,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政策。
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和外交

第23课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和外交七宝中学龙敏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四一二”政变、“东北易帜”等南京政府建立和统一的系列事件及相关影响。
(2)理解和知道国民政府改革币制的原因、内容和对中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知道改订新约的内容和影响。
(3)通过了解南京国民政府建立的方式、建立后的内政和外交,理解尽管南京政府在经济改革和外交上富有成效,但不能改变南京政府是中央集权的大地主大官僚统治的本质,终究无法完成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表格和材料的分析,引导学生获得汲取信息并给予客观分析的能力;(2)学生初步掌握通过政府、经济、外交政策,考察政权性质的方法。
(3)在对南京政府的评价过程中,学生掌握用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学生通过张学良“东北易帜”,产生中国人有爱国传统、爱国是民族希望的情感。
(2)国民政府在内政外交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重点与难点]1.重点: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和内政外交。
2.难点:南京政府的性质是中央集权的大地主大官僚统治。
说明:南京政府的性质是通本课“南京政府的内政与外交”、通上一单元“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与下一单元“中国的土地革命与抗日救亡运动”的主线、同时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这一教材主线,因此是本课的灵魂。
围绕这个核心,把重点放在历史史实“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和内政外交”中,难点则是通过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学生能把握南京政府的性质。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依据地图:南京武汉北京叙述:国共第一次合作后中,国民革命军分三路北伐,北伐形势乐观。
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
1927年初,国民政府由广州迁至武汉。
随着1926年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工农运动的高涨,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威胁到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
1927年3月,在南京,帝国主义直接出兵镇压革命。
蒋介石害怕帝国主义的干涉会导致北伐的失败,同时为筹集资金,加紧同帝国主义、封建买办阶级勾结,密谋举行反革命政变。
国民政府统治下的内政外交与社会经济

原因: 桂系展,
争夺两湖地盘 瓦解河北的桂军
蒋桂战争以桂系 的失败而告终
过程: 过程: 讨伐武汉
讨伐广西桂军
3.中原大战 中原大战
1930年 1930年5至11月﹐蒋 11月 介石与晋绥军阎锡山 ﹑西北军冯玉祥和桂 系李宗仁之间的军阀 战争。 战争。因为战争主要 在地处中原的河南省 及其邻近地区进行﹐ 及其邻近地区进行﹐ 所以又称“ 所以又称“中原大 战”。
(南京、开封、太原、汉口、沈阳) 南京、开封、太原、汉口、沈阳)
2.蒋桂战争(1929.3——7) 蒋桂战争 )
指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为首的新桂系,是在“ 桂指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为首的新桂系,是在“广 西讨贼军”的旗号下,打垮旧桂系陆荣廷、沈鸿英后起家, 西讨贼军”的旗号下,打垮旧桂系陆荣廷、沈鸿英后起家, 大多为广西人,故称桂系。 大多为广西人,故称桂系。
双方力量对比
反蒋联盟
万大军) (70万大军) 万大军
蒋介石集团
嫡系主力、 四个军团(嫡系主力、附蒋 各派系) 各派系)
政治派别: 政治派别:改组派 西山会议派 地方军事力量: 地方军事力量: 第一方面军: 第一方面军:桂系 李宗仁 第二方面军: 第二方面军:西北军 鹿钟麟 第三方面军: 第三方面军:晋军 阎锡山 第四方面军: 第四方面军:石友三
蒋介石系、 蒋介石系、桂系合作控制的南京方面 汪精卫为首的武汉方面 冯玉祥、阎锡山 冯玉祥、
南京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
蒋介石 李宗仁 胡汉民
武汉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
汪精卫
谭延闿
唐生智
孙科
2.宁汉两方的对立和斗争 宁汉两方的对立和斗争
斗争的中心: 斗争的中心:争夺国民党的最高领导权 即所谓的“正统”之争) (即所谓的“正统”之争)
最新整理高一历史教案高一历史《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知识点.docx

最新整理高一历史教案高一历史《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知识点高一历史《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知识点一、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原因:①国民党政权性质决定;②日本诱降的影响;③xxx敌后武装力量的发展。
标志:1939年初。
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动方针,标志着国民政府自抗战以来在政策上的重要转变,蒋介石把政策重心由对外转向对内,开始执行一条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路线。
xxx的三大口号: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
二、皖南事变(1941年初)经过:新四军9000余人遵照国民党军事当局的命令并经xxx同意,从xxx泾县云岭出发北上,在茂林地区遭到国民党军队包围袭击。
血战七昼夜,除少部分人突围外,大部分壮烈牺牲。
军长叶挺被扣押,副军长项英被害,这就是“皖南事变”。
xxx的对策:坚决回击;重建新四军军部;揭露国民党破坏抗战的阴谋。
认识:①中国xxx已经成熟,能从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地制定政策。
②中国xxx是一个以民族利益、国家利益为重的政党。
三、正面战场形势的恶化枣宜会战:1940年5月。
国民党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牺牲。
豫湘桂战役:1944年。
日军为打通中国通往南洋的大陆交通线发动。
它是抗战后期日军向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国民党溃败。
这是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造成的恶果。
四、治外法权等特权被废除1943年11月,国民政府分别与英美签订协议,废除了英美等国通过不平等条约而攫取的一些治外法权,这是国民政府对外政策取得的重要成果。
五、独裁统治和经济掠夺独裁统治的特征:一党专政、特务统治、保甲制度三者相结合、渗透。
四大家族的经济掠夺: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加强经济垄断地位,官僚资本急剧膨胀。
高三历史课件7.23《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华师大版高三上册)

4 派系纷争和特务系统 1)从蒋胡斗争到宁粤分裂 1931年5月,以胡被扣为契机,反蒋各派如孙科、 桂系、粤系、西山会议派等联合在广州成立中央 执监委员会非常会议,同时成立国民政府,再次 形成宁粤对立局面。在矛盾斗争中蒋再次下野, 孙科出长南京政府行政院,林森为国民政府主席。 1932年1月林、孙联电蒋重返南京掌权,蒋很快 又回到了南京政治的舞台。 蒋介石虽然重新上台,但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 并未停止,只不过先前的反蒋派(胡派、汪派、 孙派、桂系等)已渐渐式衰,代之以国民党内拥 蒋各主要派系如CC系、政学系、黄浦系等的内部 斗争。
二 外交活动的开展 • 1 领事裁判权和关税自主 • 192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在所谓“北伐告成” 之际,发起了“改订新约”运动。这是南京政府 初期最重大的一项外交举动(王正廷),其主要 内容为废除领事裁判权和关税自主。 • 1)领事裁判权。宣布自1930年1月1日起,凡是 侨居中国的外国人员都应该遵守中国法律。1930 年5月4日又公布《管辖在华外国人实施条例》, 外国人为被告的案件一律适用中国的现已公布的 诉讼程序法。(在很大程度上都只是作为姿态, 真正治外法权的废除在二战以后) • 2)关税自主。1928年6月,美国率先与南京政府 签订《中美关税条约》,之后,挪威、比利时、 意大利、丹麦、荷兰、英、法等国相继承认。
2 党国体制的建立 1928年8月的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实施 “训政”的决议。10月,国民党中央通过了《训 政纲领》,宣告“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 期来临。 《训政纲领》把国家权力分为政权和治权两种。 所谓政权,是指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权 力。这四种权力,在训政时期间,由国民党“训 练国民逐渐推行”,在国民大会召开以前,“由 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 行使政权”,“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时, 以政权付托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 所谓治权,是指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五种权力。这五种权力,付托于国民政府在中国 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指导和监督下 “总揽而执行”。 (实为立法权和行政权)
第23课南京国民政府

第23课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一、导入:从1927年以“上海征服者”形象首次登上《时代》封面,直到去世,蒋介石前后10次登上时代封面。
这既是蒋介石个人命运的浮沉缩影,同时也是中国近现代史的浮沉缩影。
1927年4月4日,蒋介石第一次出现在《时代》封面上。
封面故事里讲述了一周以前的上海,在共产党领导的工人武装斗争中,“布尔什维克”与美国水兵发生的冲突。
在这场冲突背后的较量中,蒋介石被美国人寄予厚望。
美国人笔下1927年的蒋介石,已经是那个我们熟悉的光头形象。
画面上的蒋介石眉头紧锁,眼睛炯炯有神,一副威严的军人派头,呼应着画像下对他“蒋介石将军”的称呼。
8天之后的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以武力流血的方式解除了上海工人纠察队武装,“四·一二”由此成了第一次国共分裂的标志性事件。
关于这期封面人物的介绍,小标题只用了一个词——征服者。
那么孙中山逝世后的一直以孙中山继承者自居的蒋介石将会走向什么样的道路呢?国共两党在北伐后各自的前途和命运又将如何呢,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第23课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和外交。
二、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1、国民革命的失败:(1)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国民党是如何一步步分裂国共合作的。
展示廖仲恺先生牺牲处纪念碑及廖仲恺先生像。
廖仲恺是伟大爱国主义者、国民党左派领袖。
孙中山的得力助手和伙伴。
他早年结识孙中山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同孙中山流亡日本。
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任黄埔军校党代表,财政部长,工人部长农民部长等职。
他全力辅佐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并极力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忠实执行者和捍卫者。
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在位于广州市越秀南路的国民党中央党部门前遭国民党右派买凶暗杀遇刺牺牲。
——暗杀左派人士廖仲恺(黄浦军校国民党党代表)就是国民党领导集团向右转的一个标志,也是日后政变的前奏曲。
(2)国民党右派的叛变:蒋介石是革命队伍中披着伪装的阴谋家野心家,早在北伐前,蒋介石就开始了夺取政权的活动。
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

《五月指示》 五月指示》
汪精卫
一、实行自下而上的土地革命; 实行自下而上的土地革命; 万名党员和5 二、在湖南湖北组织一支由2万名党员和 在湖南湖北组织一支由 万名党员和 万名工农组成的工农革命军; 万名工农组成的工农革命军;
——转见《联共(布)中央政治局会议第107号(特字第 号)记录》,1927年6月2日, 转见《联共( 转见 中央政治局会议第 号 特字第85号 记录》 年 月 日 联共( )、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 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 ),第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第298-299页。 - ) - 页
注:摘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网《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史考察》 摘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网《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史考察》
修约过程是否顺利? 修约过程是否顺利?
材料六: 材料六:
伴随着改订新约运动的开展关税收入大 伴随着改订新约运动的开展关税收入大 大增加,成为南京国民政府财政收入的主 大增加,成为南京国民政府财政收入的主 要来源。 年中国关税总收入为1697万 要来源。1913年中国关税总收入为 年中国关税总收入为 万 年上升为17914万元,1929年为 万元, 元。1928年上升为 年上升为 万元 年为 27554万元。关税收入在财政总收入中的比 万元。 万元 重明显提高, 年占21%、 重明显提高,1913年占 %、 年占 %、1928年达到 年达到 41%, %,1929年则为 %。 年则为51%。 %, 年则为
1927-1936年中国 年中国GNP总量及增长速度情况表 年中国 总量及增长速度情况表 (单位:亿元) 单位:亿元)
年份
GNP 248.58 257.11 266.26 276.21 285.70
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_课件

材料一:此后我们的人力务全用在民众方面,万勿参加 政府工作。
——《中央局给鄂区的信》(1926年9月27日)
材料二:只是注意政治宣传的事,而不可干涉到军事行 政上事。
——《中央给国民军联军政治部副主任刘伯坚的信》
(1926年11月9日)
大革命失败原因
客观: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和中外反动势力的 联合绞杀
王正廷(1882-1961)
(英国)蓝普生……试探中国对于撤废 治外法权问题的新动向。然而,在他与 蒋晤谈后发现:蒋对这些交涉其实毫无 兴趣,他所急于想知道的是外人对他和 他的政府对付反对派的态度。
注:近代中国研究网:国民政府建立初期“改订新约运动”之我见— —再评王正廷“革命外交”
国民政府修订新约的目的是什么?
币制改革(2) 法币政策内容 1935年11月
中央银行、农民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
1928年11月在上海成立的中央银行,号称国家银行, 享有经营国库、发行钞票和公债等各种特权,宋子文、 孔祥熙曾先后任中央国 银行和交通银行。1935年,南京政府在豫鄂皖赣四省农 民银行中加入官股,并改称中国农民银行,由CC系势力 (以陈果夫、陈立夫为首的国民党内的派系组织 )直 接控制。同时,还设立了以经营进口军火为主的中央信 托局和从事小额储蓄、储金汇兑的邮政储金汇业局。上 述“四行二局”成为南京政府金融垄断的中心。
改订新约(2) 废除领事裁判权
12月28日,国民政府遂公布撤废领事裁判权特令。 这一举措对美英法等国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他们均表示 了强烈的反对。……
于是,在国民政府的特令发布仅仅两天后,外交部 又发表了一个关于废除领事裁判权的宣言,在这一问题 上作了明显的退让。……
尽管国民政府作出试探之后又在各国的反对面前作 了退让,但……进入1930年后,有关改组租界法院问题 的交涉首先取得了进展。如前所述,租界临时法院虽较 会审公廨有所进步,但仍保留了不少有损中国司法主权 的内容。 ……但司法主权问题仍未获彻底解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中国的土地革命与抗日救亡运动
1927年,“四一二”、“七一五”政变导致大革命的夭折,中国共产党高举革命旗帜,以“血与火”的抗争回答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
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保存下来的革命武装,汇聚井冈山,在毛泽东领导下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工农红军被迫进行长征。
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会后,红军继续长征,并取得伟大胜利。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面临民族存亡危机。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掀起抗日救亡运动高潮。
第23课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四一二”政变
1927年国民革命军相继占领上海、南京。
4月12日,蒋介石在帝国主义和江浙财团的支持下,发动了“四一二”政变,屠杀共产党人,镇压工农运动。
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
2、“七一五”政变
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同共产党决裂,制造了“七一五”政变。
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
3、东北易帜(以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替换五色旗)
1928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入北京,该北京为北平。
奉系军阀张作霖在退回关外时,被日本人炸死在皇姑屯。
张学良于1928年12月29日宣布东北易帜,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二、币制改革
南京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措施先后有:“废两改元”(1933年4月)和法币改革(1935年11月)。
三、改立新约运动
1928年6月后,国民政府与美、英、法等国进行谈判,重订新约,规定:中国收回关税自主权,并取消领事裁判权。
该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自主地位,但未从根本上取消帝国主义的在华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