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 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
第17讲+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课件--2025届高三必修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3)评价:不同于北洋政府的相关 法规,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 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但实施过程 中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 现象始终无法禁绝。
第17讲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2.八七会议
(1)召开:1927年8月7日,中共中 央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
(2)内容①总结了国民革命失败的 教训,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 错误。②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 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③毛泽东 在会上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 的重要思想。
第17讲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第17讲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四个转移
2.经过(1)开始:1934年10月,中 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2)转折:遵义会议
背景 时间、 地点 内容
意义
中央红军在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四道封锁线 后,从八万余人锐减到三万余人,毛泽东 建议中央红军向贵州挺进;1935年1月,红 军攻克遵义
1935年1月,贵州遵义
集中全力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改组中央 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会 后不久,成立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 组成的三人小组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
3.秋收起义:
八七会议后,毛泽东赴湖南组 织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1927年9月,起义军进攻长沙 受挫,改向山区进军。
第17讲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二、开辟井冈山道路
1.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1927年10月, 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开展 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 开始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南京政府外交

二.国民政府彻底失败及其“末路外交”
5.“反共联盟” 胎死腹中 蒋介石企图以国民党总裁身份出掌局面。7-8月 间,他先后访问菲律宾和南朝鲜,企图与菲、南朝 鲜 “共同结成反共国家联盟”,以便“并力对共 产主义作战”。他们企图推美国为盟首,但美国不 愿参加。因此该同盟只好胎死腹中。
二.国民政府彻底失败及其“末路外交”
一.国民政府投靠美国妄图挽回败局的外交 3.追随美国扶植日本军国主义,拼凑中日韩同盟。 国际背景:美国亚洲政策重点由中国转向日本。企图 使日本成为其侵略亚洲、遏制苏联的冷战工具。 国内背景:蒋介石依附和获得美国支持,反共及维护 其反动统治的需要。 过程:1.美国方面,凯南提出对日政策意见书。 2.内外交困的蒋介石,为了在国际上寻求救命 稻草,放弃原来与日本争夺远东“反共堡垒”政策, 实行与美国扶日反苏反共相“协调”的政策。 3.蒋介石派张群与麦克阿瑟四次密谈,企图与 美日合作,大搞亚洲集体安全计划,共同防止“赤化” 势力在远东的“扩张”。
6. 美蒋阻挠各国承认新中国外交的失败 (1)美国推行“共同阵线”的失败 美国政府认为只有西方各国联合行动,才能真正 造成压力,迫使中共承认不平等条约,并且不要投靠 苏联。而当时英联邦等国已有准备承认中国新政权的 表示。艾奇逊授权中、英、法、意等,9国使馆就共 同阵线问题与各驻在国政府协商。并积极争取英国。 结果以失败告终。
南京政府失败前夕的外交挣扎
1948年-1949年9月
主要内容
1 2
国民政府投靠美国妄图挽回败局的外交
国民政府彻底失败及其“末路外交”
一.国民政府投靠美国妄图挽回败局的外交
1.背景:蒋介石内战一年呈败局 1946年6月中,由于美国利用国共谈判之机帮助 蒋介石把大批兵力运到了华东、华北和东北等地, 蒋介石悍然发动全面内战。 1947年双方攻防态势出现重大转换,解放军从 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战争局势正发生根本性变 化。 军事上的失败促进了国民政府在政治上日益走 向瓦解,国民政府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
南京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

谜之一:走什么路线最为安全? 谜之二:项英为何一再推迟皖南新四军部队北上日期? 谜之三:项英究竟有没有一个“三山计划”? 谜之四:新四军北移出发不利之谜? 谜之五:新四军突围部队会攻星潭究竟有没有成功?
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时,蒋介石说,中国 “枪不如人,炮不如人,教育训练不如人,机 器不如人,工厂不如人,拿什么和日本打仗呢? 若抵抗日本,顶多三天就亡国了。”
不抵抗政策
材料二 外寇不足虑,内匪实为心腹之患, 如不肃清内匪,则决不能御外侮。 1933年4月10日
“攘外必先安内”
材料三 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 而决不求战。……所以政府必特别谨慎以临此大 事。 ——蒋介石庐山谈话(1937年7月17日)
第三节 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
一、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
国民政府政策的转变 标 志
重心转移
对 外
对 内
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反动方针 原 因 (1)日本侵华的战略方针发生改变 (2)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根据地力量不断壮大 (3)蒋介石的政权本质决定 (4)英美帝国主义国家的劝降活动
二、国民政府的对内对外政策
观望态度,没有做好作战准备
材料四 中国今日郑重声明,中国之领土主权, 已横受日本之侵略,“国联盟约”“九国公 约”“非战公约”,已为日本所破坏无余…… 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 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 ——《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
南京国民政府“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论析

占 整 个 东 北 并 扩 展 至 华北 时 蒋 介 石 在 1 月
日发 表 演说 再次表 达 了 这 一 思 想
,
, 。 ,
他声称
:
中 国 的抗 战 尚 难 以 获 得 国 际 上 有 力 的 支
.
镶外 必先 安 内 统 一 方能 御侮 未 有 国 不 统 一 而 故今 日 之对外 无 论 用 军 事 方 式
.
3 月 1 4
日 对期 匪 政 治 宣 传 委 员 的 指
“
, .
示 信 中 又 一 次强 调 俊 寇 深 入 赤 匪 猖 撅 吾 人攘
命 力量
19
。
三 派 里 除 南 京 政 府 外 国 民 党 反蒋 派 于
5
外 必先安 内 ③
.
”
.
《 上 海 停 战协 定 》 签 订不 久 蒋
,
、
1 3
年
月在 广 州成 立 了 自已 的
第 二 才 是 抗 日 来攘 外
”
.
“
①
、
并一 再强
这 一政策 探 讨南京 政府 确立 这 一 政策 的 主 客 观 原 因 进 而 剖 析 评 述 这 一政 策 的 内 容 性 质 和 作
用 对 于 正 确 认识 和 估价 国 民 党 该段 时 期 的 历 史
,
调 安 内 是攘 外 的 前 提 产党和 红 军
, , , 。 , , ,
复杂 的 国际 国 内形 势 为维 护 自己 的 恨本利 益 权 衡 利 弊 作 出 的战 略 选择 它 的 产 生 有 其 一 定 的 历 史 必 然性
。
.
。
法权收 回 问题 亦 早 已 解决 不 平 等 条 约 取 消 自 无疑 义 故 不 先 消 灭 赤 匪 恢 复 民 族 之 元 气 则 不 能御侮 不 先削平 粤 逆 完成 国 家 之 统 一 则 不 能 攘外
第23课南京国民政府

第23课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一、导入:从1927年以“上海征服者”形象首次登上《时代》封面,直到去世,蒋介石前后10次登上时代封面。
这既是蒋介石个人命运的浮沉缩影,同时也是中国近现代史的浮沉缩影。
1927年4月4日,蒋介石第一次出现在《时代》封面上。
封面故事里讲述了一周以前的上海,在共产党领导的工人武装斗争中,“布尔什维克”与美国水兵发生的冲突。
在这场冲突背后的较量中,蒋介石被美国人寄予厚望。
美国人笔下1927年的蒋介石,已经是那个我们熟悉的光头形象。
画面上的蒋介石眉头紧锁,眼睛炯炯有神,一副威严的军人派头,呼应着画像下对他“蒋介石将军”的称呼。
8天之后的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以武力流血的方式解除了上海工人纠察队武装,“四·一二”由此成了第一次国共分裂的标志性事件。
关于这期封面人物的介绍,小标题只用了一个词——征服者。
那么孙中山逝世后的一直以孙中山继承者自居的蒋介石将会走向什么样的道路呢?国共两党在北伐后各自的前途和命运又将如何呢,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第23课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和外交。
二、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1、国民革命的失败:(1)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国民党是如何一步步分裂国共合作的。
展示廖仲恺先生牺牲处纪念碑及廖仲恺先生像。
廖仲恺是伟大爱国主义者、国民党左派领袖。
孙中山的得力助手和伙伴。
他早年结识孙中山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同孙中山流亡日本。
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任黄埔军校党代表,财政部长,工人部长农民部长等职。
他全力辅佐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并极力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忠实执行者和捍卫者。
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在位于广州市越秀南路的国民党中央党部门前遭国民党右派买凶暗杀遇刺牺牲。
——暗杀左派人士廖仲恺(黄浦军校国民党党代表)就是国民党领导集团向右转的一个标志,也是日后政变的前奏曲。
(2)国民党右派的叛变:蒋介石是革命队伍中披着伪装的阴谋家野心家,早在北伐前,蒋介石就开始了夺取政权的活动。
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_课件

材料一:此后我们的人力务全用在民众方面,万勿参加 政府工作。
——《中央局给鄂区的信》(1926年9月27日)
材料二:只是注意政治宣传的事,而不可干涉到军事行 政上事。
——《中央给国民军联军政治部副主任刘伯坚的信》
(1926年11月9日)
大革命失败原因
客观: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和中外反动势力的 联合绞杀
王正廷(1882-1961)
(英国)蓝普生……试探中国对于撤废 治外法权问题的新动向。然而,在他与 蒋晤谈后发现:蒋对这些交涉其实毫无 兴趣,他所急于想知道的是外人对他和 他的政府对付反对派的态度。
注:近代中国研究网:国民政府建立初期“改订新约运动”之我见— —再评王正廷“革命外交”
国民政府修订新约的目的是什么?
币制改革(2) 法币政策内容 1935年11月
中央银行、农民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
1928年11月在上海成立的中央银行,号称国家银行, 享有经营国库、发行钞票和公债等各种特权,宋子文、 孔祥熙曾先后任中央国 银行和交通银行。1935年,南京政府在豫鄂皖赣四省农 民银行中加入官股,并改称中国农民银行,由CC系势力 (以陈果夫、陈立夫为首的国民党内的派系组织 )直 接控制。同时,还设立了以经营进口军火为主的中央信 托局和从事小额储蓄、储金汇兑的邮政储金汇业局。上 述“四行二局”成为南京政府金融垄断的中心。
改订新约(2) 废除领事裁判权
12月28日,国民政府遂公布撤废领事裁判权特令。 这一举措对美英法等国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他们均表示 了强烈的反对。……
于是,在国民政府的特令发布仅仅两天后,外交部 又发表了一个关于废除领事裁判权的宣言,在这一问题 上作了明显的退让。……
尽管国民政府作出试探之后又在各国的反对面前作 了退让,但……进入1930年后,有关改组租界法院问题 的交涉首先取得了进展。如前所述,租界临时法院虽较 会审公廨有所进步,但仍保留了不少有损中国司法主权 的内容。 ……但司法主权问题仍未获彻底解决。
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和对内对外政策.doc

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和对内对外政策
蒋介石在南京建立的反革命政权,是以新军阀代替旧军阀的统治,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作为新军阀统治的特点是:他们利用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作为幌子,在“革命”词句掩盖下,实行反革命独裁统治。
表现在对内政策方面,南京政权建立后发布的第一号命令就是实行“清党”,明令通缉共产党领导人、工农运动领袖、国民党左派人士等共197人,这说明这个政权从成立之日起就与人民为敌。
表现在对外政策方面,则是口头反帝,实际卖国。
蒋介石曾密令将“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改为“和平奋斗救中国”,又把废除不平等条约解释为同帝国主义“协商而废除”,竭力向帝国主义列强讨好。
1。
复习 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解读

• 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看,改订新约运动具有积极作用。 南京国民政府用不太长的时间,先后与十几个国家签订 新约,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但减少 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在一定程度上争取到了作为 主权国家的地位,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的进步。 • 伴随着改订新约运动的开展关税收入大大增加,成为南 京国民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1913年中国关税总 收入为1697万元。1928年上升为17914万元,1929年 为27554万元。关税收入在财政总收入中的比重明显提 高,1913年占21%、1928年达到41%,1929 年则为 51%。 •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改订新约运动并没有从根本上 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远远没有使中国成为独立自主 的国家。直到抗战期间,中国才基本完成了废除不平等
中国革命的土地问题
(1)太平天国---平均分配土地
(小农思想,违背社会发空头支票) (3)中共---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 (最终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中国革命的土地问题
(3)中共---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 (最终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①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 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 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作用:农民在经济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 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1. 废两改元(1933) 原因:国内币值紊乱,阻碍经济发展 内容:所有款项收付及交易,一律用银元 作用:确立银本位制,银元成为单一主币,为法币改 革奠定基础
鹰洋
龙洋
孙洋
袁大头
• 但改革之时,正值世界金融危机,多数国家纸币贬值, 作为贵重金属的银价格猛涨,中国白银出现了大量外 流,造成通货紧缩,导致金融恐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天白日满地红旗:青、白、红三 色又分别代表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 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也分别 象徵自由、平等、博爱。 青天则同时又象征中华民族光明磊 落、崇高伟大的人格和志气;白日 象征光明坦白、大公无私的纯正心 地与思想,十二道光芒形象征中华 文化所传承的美德;即:礼义廉耻 与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四维八德精
1935年12月,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了《确立国 民经济建设实施大纲案》,对于国民经济建设,做了更 为具体的规定。1936年3月,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拟定 了《重工业五年建设计划》,计划投资267,100万元, 发展汽油、钢铁、发电机、铝、电器等生产,以满足国 内需要。当年,就按计划筹办茶陵铁矿、高坑煤矿、大 冶、阳新、彭县铜矿、中央钢铁厂、江西钨铁厂、中央 无线电机制造厂、中央电瓷制造厂。1937年又筹备开发 云南锡矿、四川金矿、湘潭天河煤矿、灵乡铁矿、四川 油矿、水口山铅锌矿等。
12月28日,国民政府遂公布撤废领事裁判 权特令。这一举措对美英法等国产生了很大的冲 击,他们均表示了强烈的反对。……
于是,在国民政府的特令发布仅仅两天后, 外交部又发表了一个关于废除领事裁判权的宣言, 在这一问题上作了明显的退让。……
尽管国民政府作出试探之后又在各国的反 对面前作了退让,但……进入1930年后,有关 改组租界法院问题的交涉首先取得了进展。
• 黑九角代表<禹贡>中记载的冀、兖、青、徐、扬、 荆、豫、梁、雍九州。
• 黑九角内外两圈各九颗共十八颗圆星,代表关内汉 族的十八行省;星呈金黄色,表示与满清对立之汉 族炎黄子孙。 →排满的狭隘民族主义倾向
五色旗 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五色旗:孙中山设立,五 色旗是中华民国建国之初 执政的南京临时政府和北 洋政府所采用之国旗。
只要日本不放弃协定关税权,其它国家实际上仍可 获享这一利益。……经过近一年的漫长谈判,到1930年 5月,……日本宣布放弃协定关税权。
但是,列强虽然承认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但规定 中国税率不得超过1925年列强关税会议所定的税率。这 就使中国关税不能大幅度提高,这也表明中国依然无权 自定关税。
2. 废除领事裁判权
材料二: 1927-1936年中国GNP总量及增长速度情况表 (单位:亿元)
年份 GNP GNP年份 增长率%
1927 248.58
年份
GNP GNP 增长率%
1932 294.7 3.15
1928 257.11 3.43
1933 294.6 -0.03
1929 266.26 3.56
1934 269.0 -8.7
• 皇姑屯事件(1928.6.4)
• 张学良东北易帜(1928.12.29)——南京国民政府 形式上完成国家统一
皇姑屯事件和东北易帜
张作霖是以日本帝国主义为靠 山。由于张作霖没有答应日本侵略 中国“满蒙”的条件,日本人决定 除掉他,重新扶植代理人。于是制 造了皇姑屯事件。皇姑屯事件又一 次暴露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野心和 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本质。
——大革命失败
大革命失败后的中国政局 北 京
南 京 武 汉
• 汪精卫控制武汉国民政府 • 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 • 奉系军阀张作霖把持北京政府
一. 南京国民政府“统一”全国
2. “统一”
• 宁汉合流(1927.9)
•
南京国民政府第二次北伐(1028.4--1928.7),讨 伐改奉称系北张 平第 第 第作 (二 一 二霖 二次 次 次。 度北是是张北伐反国作伐战帝民霖的争反党被性性封新迫质质建军退?不的阀回)同国取东,民代北革 旧。命 军后战 阀占争 的领, 战北争京。,
张学良鉴于皇姑屯事件的 教训,集国恨家仇于一身,不 顾日本帝国主义的威胁,毅然 于1928年底发表通电,宣告 东北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 政府、改旗易帜,将过去的五 色旗改为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 白日满地红旗。这一正义之举 史称“东北易帜”。
武昌起义时的义旗: 铁血十八星旗
• 红黄黑三色组成,红底与黑九角象征“血”与 “铁”,即革命须抱铁血主义;
③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1947--1948) 政策: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 分配土地。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 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作用:农民分得土地,积极参军,支援前线,成 为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中国革命的土地问题
(3)中共---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 (最终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⑤三大改造时期:土地改革(1953--1956) 政策: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把以生产资料 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 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的过程 作用:完成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社
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
• 伴随着改订新约运动的开展关税收入大大增加,成为南 京国民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1913年中国关税总 收入为1697万元。1928年上升为17914万元,1929年 为27554万元。关税收入在财政总收入中的比重明显提 高,1913年占21%、1928年达到41%,1929 年则为 51%。
•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改订新约运动并没有从根本上 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远远没有使中国成为独立自主 的国家。直到抗战期间,中国才基本完成了废除不平等
1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内统一市场的形 成。 2.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推动外贸发展; 3.有利于此后国民经济向战时经济的调整和转变(法币改 革成为“增强抗战能力之最大因素”) 4.危及日本在华经济利益。 5.使英美进一步加大对中国金融的控制力
20世纪30年代,中国面临十分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 形势,为挽救日益严重的经济社会危机,蒋介石1935年 4月在贵阳督剿红军时举行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首次 提出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并作了简要解释。
但租界临时法院仍保留了不少有损中国司 法主权的内容。 ……司法主权问题仍未获彻底 解决。
• 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看,改订新约运动具有积极作用。 南京国民政府用不太长的时间,先后与十几个国家签订 新约,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但减少 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在一定程度上争取到了作为 主权国家的地位,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的进步。
张作霖专列被炸现场
张作霖乘坐的一节车厢被炸后的惨状
日本关东军高 级参谋河本大作, “皇姑屯事件”的 策划者和指挥者
奉系军阀首领 张作霖
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布“东北易帜” 东 北 易 帜
张作霖被炸死后,年仅 27岁的张学良继任东北保安 司令。国民政府极力劝说张学 良服从中央,日本帝国主义也 不断向张学良施加压力,威逼 东北“独立”。
1930 276.21 3.73
1935 290.9 8.14
1931 285.70 3.44
1936 309.4 6.36
材料三:
法币政策还消除了银价上涨造成的货币升值对贸 易的负面影响,对外贸易状况得到明显改善。1936 年初,对外贸易出现了几十年来所未有的盈余。虽然 后来继续出现贸易赤字,但相对赤字出现了明显改善。 根1据93材6年料,并全结国合出所口学增知加识1,.3概亿括元指,出而“同币期制进改口革增”加的值影响。 影为响0:.3以亿法元币。统一全国的货币,是货币发展史上的巨大进 步
三.国民政府的外交:改订新约运动
改订新约运动(1928年)
“改订新约运动”南京国民政府为了缓和中国 人民的反帝斗争,制造对外“自主”形象;同时 也为扩大税源,解决内战军费,在它建立不久, 围绕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的问题,发 起了要求帝国主义支持的“改订新约运动”。
1.关税自主
美国为争得在华的外交优势,首先同中国缔结关税 关系的条约。其它各国相继仿效美国,与中国签订了类 似的新约。 ……
中国革命的土地问题
(1)太平天国---平均分配土地 (小农思想,违背社会发展规律,是空想) (2)孙中山---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 (不没收地主土地,是空头支票) (3)中共---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 (最终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中国革命的土地问题
(3)中共---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 (最终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①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④过渡时期:土地改革(1950--1952) 政策:废除封建剥削和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
地所有制。与以往不同,保护富农经济
作用:彻底废除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制度,解放 农村生产力,为农业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 道路。
中国革命的土地问题
(3)中共---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制 度(最终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法币
• 材料一: 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开始实行法币改革。 法币改革的主要内容有:
(一)集中钞票发行权。
(二)规定法币是“无限法偿”货币。
(三)废除银本位制,全部白银收归国有以充作法币金。
(四)规定法币不能兑现(银)。但可在指定金融机关无限制 买卖外汇,法币与英镑实行固定汇价……英美支持国民 政府法币改革,使日本受了极大的刺激,日本侵略分子 叫嚷:英美对中国法币改革的支持,已经以“有害于日 本的方式”加强了中国的力量。
鹰洋
龙洋
孙洋
袁大头
• 但改革之时,正值世界金融危机,多数国家纸币贬值, 作为贵重金属的银价格猛涨,中国白银出现了大量外 流,造成通货紧缩,导致金融恐慌。
2. 1935年实施法币政策
⑴原因: ①国际金融形势的影响(世 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国际市 场银价猛涨,中国白银大量 外流,通货紧缩。 ) ② 防备日本扩大对华侵略的 战略需要 ③废两改元的成功,铺平了 道路 ④英美的支持
分析“东北易帜”给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 和中日关系所带来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使日本企图独霸、甚至吞并中国东北的计划破产 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完成国家统一 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大规模战争,减少了人民的痛苦 增强了蒋介石国民党的力量 ,对中国革命的进程会带 来消极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