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旁的橡树教案
《路旁的橡树》教案15篇

《路旁的橡树》教案15篇《路旁的橡树》教案1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路旁的橡树》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路旁的橡树》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2.认识本课3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
3.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读懂课文,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理解“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初读课文,板书课题1、有位苏联的教育家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故事,人们都为此感动,你想听吗?2、学生老师齐读课文3、读准要求认识的字二、认读课文,领悟道理1、以小组为单位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2、你能读懂哪一个自然段?3、有什么不懂吗?4、辩论:建筑计划可以修改吗?5、说说课文那些地方最使你感动?6、你统一“筑路工人有一课高尚的心”这种说法吗?7、学生读最后两个自然段8、师:你现在是一位乘客,坐车经过了这课橡树,你有什么话要说吗?三、总结升华1、你从建筑工人的做法中懂得了什么?2、爱护树木,正当环境小卫士,你有什么建议能给大家提出来吗? 《路旁的橡树》教案2课文原文:从北方到南方的两座大城市之间,人们打算修建一条公路。
这条公路将会宽阔、平坦又漂亮。
开始筑路了。
一天,工人们来到田野上,那里长着一片不大的灌木林。
工程师批示未来的路要铺在哪里,工人们就往土里埋进排水管。
突然,工人们停下来,把排水管放在地上。
在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高高的橡树。
它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
工程师向工人们走来,他什么话也没对工人们说。
工人们也沉默不语。
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
工人们也沉重地叹着气。
“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
”工程师说。
“橡树也不可以砍。
”工人们说。
工程师拿出一根楔子,走到离橡树100米的地方,把楔子打进了地里。
三年级下册语文《路旁的橡树》教案最新3篇

三年级下册语文《路旁的橡树》教案最新3篇三年级语文教案《路旁的橡树》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3个生字。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筑路工人的行动中受到教育,培养爱护花草树木、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步骤:(一)揭示课题1、如果在修一条路时,前面遇到一棵树,你打算怎样办?2、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11课《路旁的橡树》。
(二)自学出示自学提示①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②一边读、一边想:每段讲的是什么?③把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反复读。
(三)检查自学情况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说一说:每段讲的是什么?理解“][宽阔、平坦、沉重、不约而同、赞叹”等词语。
2、置疑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交流。
(四)再读课文1、一边读、一边想:为什么人们赞叹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说明了什么?2、大家讨论、交流。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总结学了这篇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想法?在选择是保树,还是砍树修路时,筑路人毅然选择了保树,宁可多费力气,多花钱,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路旁的橡树》语文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读懂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并能就这件事发表自己的意见2感受到工程师与工人身上高尚的情操。
3培养孩子从小养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并能想出具体的操作方法付诸以行动。
教学重点:能从具体的词句中感受到工人与工程师的高尚情操教学难点:能从具体的词句中感受到工人与工程师的高尚情操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小村庄的人为了眼前不错的生活,几乎砍光了树木,结果毁灭了家园。
下面这文章写的就是人与树的故事。
读读课文,想想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再交流一下对这件事的看法。
2、揭题:《路旁的橡树》二、自学课文1、自由读文,边读边想:这是一棵怎样的橡树?它的命运究竟是如何的?2、反馈:①出示句子:它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
A、请读读这句话,说说你的脑海中出现一棵怎样的树?B、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想想,这棵橡树会有多大的年龄,究竟对于我们的生存环境有什么样的关系?②这棵橡树将要遭遇什么呢?请结合文中的内容简要交流一下。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15篇)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15篇)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筑路工人的行动中受到启示,增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读懂课文,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理解“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初读课文,板书课题1、有位苏联的教育家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故事,人们都为此感动,你想听吗?2、学生老师齐读课文。
3、读准要求认识的字。
二、认读课文,领悟道理1、以小组为单位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2、你能读懂哪一个自然段?3、还有什么不懂的吗?4、辩论:建筑计划可以修改吗?5、说说课文那些地方最使你感动?6、你同意“筑路工人有一颗高尚的心”这种说法吗?7、学生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8、师:你现在是一位乘客,坐车经过了这课橡树,你有什么话要说吗?三、总结升华1、你从建筑工人的做法中懂得了什么?2、爱护树木,正当环境小卫士,你有什么建议能给大家提出来吗?第二课时一、学生自由读课文二、积累词句,把自己认为优美的词句摘抄下来【教学反思】自习、预读课文以后,议论到工程师在树旁100米的地方,打了一个桩时,我让学生到黑板上在橡树和公路旁,画一画“桩”的位置。
竟然有许多种,讨论出正确的位置以后,再让学生画好公路在树旁边的.走向及完整的样子,很好的解决了对课文意思的理解,感受到了人们爱护树木、保护环境、保护文物的良苦用心。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感情朗读,培养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生:不要乱砍树木,爱护树木。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15篇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15篇一、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二、自学指导(明确自学内容、方法、时间和要求,可渗透在以下的几次先学后教过程中)三、比读书1、先学: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想办法理解生词。
(3分钟)2、后教(6分钟)1)同桌认读生字,出示生词开火车认读。
2)指名学生轮流朗读课文,先后进生,后优生,每人一段,有错即停,有错就纠。
3)全班交流,理解词语。
指名提出不理解的词语,由学生回答。
教师可提问检测:楔子等,指名回答,学生评议纠正。
四、比概括主要内容(二读课文)(先学)自学指导,要求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主要内容,3分钟后比谁的正确。
(后教)讨论。
理清__顺序,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主要写了什么。
(3分钟)五、比说话1、自学指导:读了课文你想到了什么?2、议读与质疑。
其他同学对于别人的朗读和发言,给与评价,提出不同的见解。
如有疑问也可提出。
一点要通过读书、思考、议论去认识。
如选读“筑路工人突然停下来”这段课文时,要把你对高大、挺拔的橡“沥青”:又称柏油,是铺路的材料,具有柔软性。
三、悟读课文1、带着生字宝宝读课文。
指名读。
(检查朗读)2、看图,你觉得公路是怎样的?橡树是怎样的?谁能读出它们的特点?3、从二句中,你发现了什么?生:二句都是比喻句。
4、把什么比做什么?如果没有比喻部分好不好?为什么?5、小组交流:为什么说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他们的高尚?用笔画一画,又脑想一想,有嘴读一读,评一评哪个小组找得既准确读得又有感情?6、指导朗读。
指名读、小组读、男女生读、分角色读。
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读出筑路工人的矛盾、担心、发愁,及决定后的轻松。
7、你从筑路人的行动中感受到了什么?生:爱护树木、保护环境。
8、是啊!如此珍爱树木,怎能不说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
说一说,我们该怎样做一个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的环保小卫士呢?四、赏读课文带着你的感情,朗读全文。
五、作业根据学校情况,为学校的绿化、美化提一提建议。
2023最新-三年级下册语文《路旁的橡树》教案(优秀7篇)

三年级下册语文《路旁的橡树》教案(优秀7篇)教师撰写优秀教案,是教师不时反思、改进自身教学的一种方法,能促使教师更为深刻地认识到自身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这个过程就是教师自我教育和生长的过程。
这次为您整理了三年级下册语文《路旁的橡树》教案(优秀7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路旁的橡树》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筑路人高尚的心。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们为保护橡树而体现出一颗高尚的心,联系生活实际为保护环境做出自己的努力。
教学难点理解“高尚”的意思,知道为什么这种保护橡树的行为是“高尚”的。
教具准备:词语、橡树图片、重点语段预习提纲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查词典,解决词语疑难。
搜集橡树和描写树木的词语。
一、导入新课1.出示图片。
仔细观赏。
2.你看到了怎样一棵橡树?请用一句话说说它的特点。
(要求学生说话时用上课前搜集的词语,使语句更生动。
)3.多美的橡树啊,可惜它长的不是地方——长在了马路旁边。
现在要在这儿修公路,这棵树挡住了去路,路是一定要修的,这棵橡树的命运又应如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篇令人感动的《路旁的橡树》。
(板书课题)指导读好课题。
二、检查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1、指名读课文,指导读正确。
并读读下列词语:(出示)公路宽阔平坦漂亮马蹄橡树粗壮结实挺拨高尚2交流。
讲一个什么故事?读后你有什么想说的话?(整体感知)三、再读课文,交流质疑1、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最欣赏的部分读给大家听?提要求:(1)把语句读流利(2)读你自选的这部分,你想到了什么?(3)其他同学有什么疑问和想法?2、议读与质疑(1)如选读“筑路工人突然停下来”这段课文时,要把你对高大、挺拔的橡树的兴趣、爱惜之情读出来,要拿高大的橡树引起筑路工人的关注和爱惜的心理读出来。
议读时要对筑路工人自觉保护橡树的心理有所感悟,意识到“砍树容易栽树难”的道理。
(2)“如选读工程师与工人沉默”的部分——第4-6自然段时,要从工程师和工人的神态、动作、言语中体会他们的心理。
路旁的橡树教案

路旁的橡树教案15篇路旁的橡树教案1【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宽阔、平坦、沉重、不约而同、赞叹等词语的意思。
理解课文内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3、德育目标:让学生学习文中工人和工程师爱护树木的好品质。
4、创新目标:理解筑路工人的心灵美,知道爱是人间最美好的情感。
【学情分析】1、教材分析:这是一篇内容平凡情节简单的小故事,但却耐人寻味,蕴含着很深的道理。
本文赞美了珍爱绿色,保护大自然的筑路人,教育学生爱护树木。
2、学生分析:学生通过对前一课的学习,对于本课会比较容易理解,但文中别样的深意同样能给三年级孩子以心灵的震动,让他们感受文中人物的灵魂美。
3、确定五点:⑴ 重点:理解人们赞叹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的原因。
⑵ 难点:理解人们赞叹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的原因。
⑶ 创新点:① 还有比这个办法更好的吗?② 小树如果会说话,它会说一些什么?⑷ 德育点:大家为什么说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⑸ 空白点:① 还有比这个办法更好的吗?② 小树如果会说话,它会说一些什么?【学具的选择与使用】教学挂图和教学课件,这样的教具有利于学生观察图画。
【主要技术】留空白、加深体验、激励创新等技术。
【教学过程】一、导引目标请同学们阅读自学提示,并且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课文,激发兴趣。
同学们从提示当中的几个问题入手后,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先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二、创设条件1、请同学们自由汇报,当小教师,给大家讲课。
2、现在请同学们进行朗读,读出最高水平。
3、说说橡树是一棵怎么样的树,理解公路它像箭一样笔直,但只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这句话的深意。
自主参与:⑴ 学生在当教师的体验中,学会了知识。
⑵ 通过各种读法对学生进行朗读的训练。
⑶ 携引学生读懂课文,深入体会课文内容,领会人物动作语言所包涵的深意,理解工人们沉默不语沉重地叹着气。
三、组织研究讨论:提示中的两个问题你会吗?请小组合作讨论一下,拿出小组的意见。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路旁的橡树9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路旁的橡树9篇路旁的橡树 1课前诵读角:参天大树、郁郁葱葱、枝繁叶茂、生机勃勃、绿色卫兵、绿意盎然、高大挺拔、(你发现了什么?)这些词都用来形容树。
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种树。
(出示橡树图)这种树叫橡树。
(板书橡树)简介橡树。
你能用合适的词语来形容它吗?2.这棵橡树就在一条公路旁,让我们走进这棵路旁的橡树,看看这是一棵怎样的橡树。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放声朗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然后找一找课文中形容公路和橡树的词。
2.交流讨论:(随机板书,读一读)橡树:粗壮结实挺拔公路:宽阔平坦漂亮马蹄形(看图理解)先读词语,后读所在的句子。
(写在插图旁)3.默读课文,围绕公路与橡树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出示填空题:在修建公路时,工程师和工人们发现(),为了(),他们把这段公路()。
(读后交流)4.这条笔直的公路,为了一棵树而拐了一个弯儿(板画),你对此有什么看法?(简单交流看法,引出最后一段)5.那么过往这里的人又有什么看法呢?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
课件出示最后一段话:坐车过往这里的人不约而同地赞叹道:“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
”1)坐车过往这里的人的看法是什么?他们是怎么赞叹的?“不约而同”说明了什么?(他们的做法大家很赞同,认为很好)2)这些筑路的人指哪些人?(板书:筑路人)为什么赞叹他们有一颗高尚的心呢?三、研读筑路人的高尚言行过路人为什么说他们有一颗高尚的心呢?我们走进这些筑路工程师和工人。
1. 我们到筑路工地上去看一看他们是怎样做的?请读3-7节,把描写他们动作、神态的句子划出来,读一读。
(读后交流)出示3—7节2.请选择其中一句读读,想想他们为什么这样做或为什么会有着这种神态?(边读边可以圈圈画画句中的关键词)3.全班交流:⑴“突然,工人们停下来,把排水管放在地上。
”工人为什么停下来?他们看到什么在想什么呢?(他们看到这么充满活力、生机勃勃、郁郁葱葱的参天大树被震撼了,他们舍不得、不忍心砍掉这棵大树,就停了下来。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15篇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15篇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宽阔、平坦、沉重、不约而同、赞叹”等词语的意思。
理解课文内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3、德育目标:让学生学习文中工人和工程师爱护树木的好品质。
4、创新目标:理解筑路工人的心灵美,知道爱是人间最美好的情感。
【学情分析】1、教材分析:这是一篇内容平凡情节简单的小故事,但却耐人寻味,蕴含着很深的道理。
__赞美了珍爱绿色,保护大自然的筑路人,教育学生爱护树木。
2、学生分析:学生通过对前一课的学习,对于本课会比较容易理解,但文中别样的深意同样能给三年级孩子以心灵的震动,让他们感受文中人物的灵魂美。
3、确定五点:⑴重点:理解人们赞叹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的原因。
⑵难点:理解人们赞叹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的原因。
⑶创新点:①还有比这个办法更好的吗?②小树如果会说话,它会说一些什么?⑷德育点:大家为什么说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⑸空白点:①还有比这个办法更好的吗?②小树如果会说话,它会说一些什么?【学具的选择与使用】教学挂图和教学课件,这样的教具有利于学生观察图画。
【主要技术】留空白、加深体验、激励创新等技术。
【教学过程】一、导引目标请同学们阅读自学提示,并且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课文,激发兴趣。
同学们从提示当中的几个问题入手后,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先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二、创设条件1、请同学们自由汇报,当小教师,给大家讲课。
2、现在请同学们进行朗读,读出最高水平。
3、说说橡树是一棵怎么样的树,理解公路“它像箭一样笔直,但只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这句话的深意。
自主参与:⑴学生在当教师的体验中,学会了知识。
⑵通过各种读法对学生进行朗读的训练。
⑶携引学生读懂课文,深入体会课文内容,领会人物动作语言所包涵的深意,理解工人们“沉默不语”“沉重地叹着气”。
三、组织研究讨论:提示中的两个问题你会吗?请小组合作讨论一下,拿出小组的意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路旁的橡树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
能正确朗读新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悟出课文蕴含的道理。
2、情感态度:
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筑路工人高尚的心。
3、德育:
培养环境保护意识,爱护花草树木。
【教学重难点】
体会人们为保护橡树而表现出的高尚的心。
【教学准备】
查字典,理解“高尚”一词的意思。
联系生活及读书经历,想想哪些行为是高尚的。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师:我们在刚学过的《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中,那些乱砍滥伐的村民,最终被大自然惩罚的事,同学们还记得吗?可是在有的地方,人们却不是那样做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个关于树木的故事—《路旁的橡树》(板书题目)。
2、揭示课题:以“路旁的橡树”为题,点明了课文的内容与“路”和“橡树”有关。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认读下列词语。
橡树延伸挺拔楔子
沥青马蹄形高尚
3、指名读课文。
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思考讨论、深入理解
1、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事情的起因是什么?
2、读第二、三自然段。
⑴交流第一个问题:筑路工人为什么突然停下来?
⑵挺拔的橡树是什么样子的?(看插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读第四至第七自然段。
⑴为什么工程师不说话,工人们也沉默不语?
⑵工程师最终想出解决方案了吗?你从哪看出来的?
4、读第八、九自然段。
⑴“只在一个地方”指的是哪里?
⑵这条笔直的公路为什么在这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⑶为什么人么赞叹筑路工人有一颗高尚的心?
⑷现在,你们就是坐车路过这里的人,看到了路旁的橡树和这马蹄形的路,你有什么话要说?(先让学生练说,再指名说。
)
5、总结:
①你从筑路工人的做法中懂得了什么?
③对一棵树,如此珍爱,这不是平常的行为,这是对环境的保护,对生命的尊重,怎能不说筑路人的心是高尚的心呢!爱树护树,争当环保小卫士,应该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三、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抄写你喜欢的一段话。
2、抄写下面词词:
橡树延伸挺拔楔子沥青马蹄形高尚
五、板书设计
起因将修一条宽阔、平坦而笔直的公路
发现橡树
8、路旁的橡树经过改变计划热爱自然高尚的心
保护橡树
结果一处弯曲却受到了人们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