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主义和叙事学分析共80页
结构主义叙事学

四、结构主义叙事学
经典叙事学,也称结构主义叙事学,西方对于叙事结构的研究有源远流长 的历史,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堪称叙事学的鼻祖。但在基于结构主义方法的 叙事学诞生之前,对叙事结构的研究一直从属于文学批评或文学批评学,没有 自己独立的地位。
1922年,奥地利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在其论著《逻辑哲学论》中, 提出了最初的结构主义思想,他指出,世界是由许多“状态”构成的,“状态”之间 有认确为定 其的具绿结有构普关遍系、。永红茶结恒构的主特义点把。乌龙复茶杂的宇宙白万茶象及其系统黄归茶纳为基本黑的茶结构,
瑞士语言学家斐迪南·德·索绪尔首先运用结构主义方法分析语言。 在其之前的语言研究者认为,语言要素是单独、静止存在的单位,忽 视了语言内部之间相互制约依赖的关系。他在著作《普通语言学教程》 中认为,语言是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符号本身是没有意义的,是符号 之间的组合关系形成了语言的意义。由此产生的结构主义思潮影响到 多个学科:
至于对本书的定位,热奈特本人称它是一篇研究方法论的著作。
《叙事话语》是个有意模棱两 可的标题:既是关于叙事的话 语,又是叙事话语,组成叙事 的话语,对叙述话语的研究。
文章的绪论对《追忆》作出了两点说
明,对我们进行文学批评也有启发意义: (一)普鲁斯特的《追忆》并不是一蹴而 就的,它的典型文本于1954年由克拉拉— 费雷出版社确定下来,而先前的各个版本 主要散见于《悠游卒岁月》《让·桑特 依》,自1962年起存放于国立图书馆手稿 收藏部的80余本笔记中等,所以本篇将主 要涉及最后写成的作品,也会考虑到先前 的文本。
“也许斯万盯在尚未占有、甚至尚未拥抱过、最后一次见面的奥黛特脸上的目 光,是人们在动身之日希望把即将永远离开的风景带走的那种目光。”
结构主义叙事学

结构主义叙事学
Narratology of Structualism
概念
“叙事学”(Narratology)也称“叙述学”,是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 法国的一种文学理论,由于受结构主义影响而产生的,所以前期又称 “结构主义叙事学”。主要探讨作品内部的结构规律和各种要素之间 的关系。 叙事学诞生的标志是为巴黎出版的《交际》杂志1966年第8期,该期 是以“符号学研究——叙事作品结构分析”为题的专刊,它通过一系 列文章将叙事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公诸于众。但“叙事学”一词直到 1969年方始见于托多洛夫所著的《〈十日谈〉语法》一书。
概念
1960年代法国结构主义叙事学的种种研究,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目标: 力图从千变万化的叙事活动中抽象概括出一个基本的叙事模型。 1968年前后,叙事研究又发生了一次重大的转向:形式主义、结构主 义以来被剥离掉的历史文化内容又重新回到叙事研究当中。 罗兰·巴特1970年出版的《S/Z》是一部值得一提的著作。《S /Z》分析了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的《撒拉辛》,巴特认为,所谓 现实主义的“现实”其实是各种叙事符码组成的叙事成规的产物: “‘现实主义’艺术家从未将‘现实’置于其话语的起源处……起源 处只是且总是一种已被写过的真实,一种用于未来的符码,循此可辨 清者,极目所见者,只是一连串摹本而已。”
托氏在同现有其它文论/批评方法的对照中提出自己方法的。 托氏在同现有其它文论 批评方法的对照中提出自己方法的。他认为 批评方法的对照中提出自己方法的 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文学批评不外乎两种: 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文学批评不外乎两种:
结构主义叙事学

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兴衰嬗变历程减小字体增大字体作者:佚名来源:本站整理发布时间:2010-01-3007:24:04引言结构主义叙事学的灵感正如其名称所示,源于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
20世纪前半叶,结构主义在语言学研究中取得的巨大成就点燃了文学和文化研究科学化、客观化的理性追求之火。
一种信念开始弥漫:任何文化产物无一例外都有内在的制约性的结构模式。
于是在西方学界,找到这样的结构模式一度成了一种乐观的科学梦想。
正是在这样的知识与情绪背景中,结构主义叙事学开始了它近一个世纪的叙事结构探索之路。
一、兴起之路西方对叙事结构研究由来已久。
譬如亚里士多德曾把讲述看作为某种模拟方式。
他的传世之作《诗学》描述过悲剧的情节结构。
但对叙事结构真正系统的研究上个世纪初发端于俄国形式主义文论,最具影响的人物是普罗普(Propp)。
普罗普研究了俄国民间故事的结构形式。
他发现作为结构单位,民间故事包含有限的人物和行为类型,他称前者为结构角色(actant),后者为功能(function)。
功能决定故事结构和性质。
不同故事中同一行为可有不同功能。
有故事都包含“缺乏”或“恶行”功能,然后从其发展到另一结局功能。
像句子成分可在不同句子中再现一样,功能可在不同故事中再现,因此构成了故事的语法或规则。
普罗普在俄国民间故事中萃取出31个功能。
他认为这31个功能可解释所有的俄国民间神话故事结构。
普罗普还分析出人物可以承担的7种基本角色:英雄(寻找者或受害者),恶棍,公主,(被寻找者)和她的爸爸,调度人,捐赠人,帮助人,假英雄。
同一人物可不只担当一种角色,同一角色也可不只由一个人物担当。
每一种角色都与某一具体范围的行为,或者说某一组功能相对应。
功能、人物以及角色所构成的规则模式至少表面上展示出文学叙事具有规则的结构形式。
俄国形式主义与索绪尔结构主义模式一脉相承,借鉴了它的横组合的线性方法,在结构元素的线性顺序中研究文学叙事的结构。
整个功能体系就是结构主义的“语言”(langue);各个具体的故事则是“言语”(parole)。
结构主义与叙事学分析讲解

助手—→主体←—对手
三种叙事结构模式:
契约性结构:契约的建立、终止、禁令和违
背禁令。
表演性结构:考验、斗争、历险、完成某项
任务。
分离性结构:往返、离别。
3、“符号矩阵”
x ←——→反x
↖↗
↙↘
非x
非反x
(x与非x矛盾,但并不一定对立)
文学故事起源于x与反x之间的对立,故事进 程中,又加入新元素,从而有了非x和非反 x,以上方面都得以展开,故事才能完成。
普罗普的童话研究
人物的功能在故事中起着稳定、恒常的成分的 作用,不管它们是由谁和怎样具体体现的,它们 构成一个故事的基本成分;
童话故事所使用的功能数量是有限的。 功能的顺序永远是相同的。 就其结构而言,所有的童话故事都属于一个种
类。 31种功能; 七个人物角色:反角,施主(供养人),帮
结构主义与叙事学
一、什么是结构? 皮亚杰《结构主义》
整体性、转换功能、自我调节功能 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
任一成分的变化引起其它成分的变化; 任一结构都是同类结构系列的成员; 可预测任一成分的变化如何影响整体; 结构内的事实可在结构内部获得解释。
一般看法:
结构分为表层结构——可以直接观 察
深层结构——事物的内在 联系,通过一定的认知模式才能了 解
库塞、弗洛姆 本雅明 阿尔都塞、马舍(契)雷 特里·伊格尔顿 哈贝马斯
瓦尔特·本雅明
一、生平及著述 1892年生于德国柏林一犹太古董商家庭; 曾先后在弗莱堡大学、柏林大学、慕尼黑大学和伯尔尼大
学读书,1919年在伯尔尼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曾在柏林和巴黎担任记者和翻译家工作; 1934-1935年,为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工作; 20世纪20年代,开始对马克思主义发生了兴趣,阅读卢卡
结构主义叙事学符号学

从语言学到结构主义、符号学、叙事学理论一,从语言学到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源于语言学研究的结构主义(包括后结构主义)哲学思潮把语言学中的结构主义方法当做学术研究的普遍方法,以具有客观结构的语言取代个体主体存在的人来作为哲学的出发点,力图超越传统的主体性形而上学和心理主义的的理论框架,它们或致力于寻求固定的结构,或强调结构的流动变化,或把结构主义理论用于社会、历史、文化的研究,在思想界形成了巨大影响并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
作为一种非常流行的国际性思潮,结构主义还对后现代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并成为其中的主要力量之一。
结构主义(包括后结构主义)不是一个统一的哲学流派,而是具有不同倾向的学者因在不同意义上将原来主要在语言学中运用的结构主义方法推广用于从事其他研究而形成的一种庞杂的思潮。
列维-斯特劳斯认为科学的研究方法不是还原主义的就是结构主义的。
结构主义方法的中心课题就是从混杂的现象背后找出秩序或者结构来。
结构主义的产生与现代自然科学对事物的深层结构的研究、特别是系统和模型方法的运用相关,由于这些方法被移用于众多领域,就具有了作为一种普遍的方法论的哲学意义。
不过,结构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潮正式形成则直接源于20世纪以来语言学研究的发展,特别是哲学中出现的所谓语言的转向。
语言转向的根本意义是把哲学理论的出发点由作为个体主体存在的人转向超越个体主体而具有某种“客观”结构和体系的语言。
结构主义实际上就是把语言学中的结构主义方法当做学术研究中的普遍方法。
各派结构主义的的共同特征是从既定的语言结构(系统、模式、型式)及与之相应的思维结构出发来解释其所研究的领域的现象。
他们对结构概念的解释在如下几个方面有一致之处。
第一,认为结构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是按照一定的模式(规则、秩序)由许多成分(要素、单元)组成,其中任何一个成分的变化都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其他成分的变化,而作为系统、整体的结构正体现了这些成分之间的关系,通过揭示和阐释这些关系,就可理解所涉及的领域的各种现象。
结构主义与叙事学分析

雅克布逊的诗学、语言学研究 交际行为模式: 关联功能(语境) 诗歌功能(对能指的关注) 情感功能——————————意动功能 交际功能(接触本身) 元语言功能(寻求词语意义)
3、结构主义的方法论特点
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原文) 一个结构是由一个符合于以下几项特定要求的模式 组合而成的: (一)这种结构应展现出一个系统所具备的下列特 征,它由若干部分组成,其中任何一种成分的变 化都会引起其它一切成分的变化; (二)对于任何一给定的模式来说,都应该有可能 排列出在同一类型的一种模式中产生的一系列变 化; (三)这种结构能预测出:当它的一种或数种成分 变化时,模式将出现怎样的反应; (四)在组成这种模式时应作到使一切被观察的事 实都可以成为直接被理解的。
例: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
《聊斋志异· 鸲鹆》故事梗概:
鸟主人养了一只能言的鸲鹆,双方情意深厚。 一次,主人盘缠用尽,鸟向主人建议卖它 换钱。主人不舍。鸟说,卖出后它会等待 时机回到主人身边。主人只好采纳,将鸟 卖给王爷。王爷对鸟十分喜爱,与鸟相处 融洽。一次,鸟获得王爷的允许,走出鸟 笼,看准时机,飞出王府,回到主人身边。
分析:
权势
人(主人)←—→反人(王爷)
友
谊
|
| 拟人
↖↗ ↙↘ ← —→
鸟
|
| 非人
金
钱
(二)叙事学
叙事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结构主义背景下,同时受俄国形 式主义影响才得以确立。最早由托多洛夫提出。叙事学 (叙述学)是由拉丁文词根narrato(叙述、叙事)加上 希腊文词尾logie(科学)构成。 narrato其词义侧重的 是叙述行为本身,即叙述的方式,而不是叙述的内容。 叙事学是研究叙事作品的科学。 其代表人物:普洛普、托多洛夫、热奈特、布斯
结构主义与叙事学

结构主义与叙事学简介一什么是结构主义?什么是叙事学?20世纪是一个思想的世纪。
在这个世纪里,人类的思想,在哲学、政治、经济、艺术、文化等各个领域里都发生了一系列重大而深刻的变革。
像走马灯一样频繁变幻的各种文艺理论和思潮也如繁星般璀璨了20世纪的文学天空。
这些此起彼伏、不断翻新的文学批评流派有: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精神分析学、存在主义、现象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接受美学、女权主义……结构主义和叙事学,是文学理论的星空中颇受关注、十分耀眼的明星。
结构主义,说到底是一种方法论。
正如结构主义大师列维-斯特劳斯所说:“结构主义不是一种哲学理论,而是一种方法。
它对社会事实进行试验,把它们转移到实验室。
在这里,它首先注意的是关系,试图以模型的形式把它们表现出来。
”叙事学,则是运用了结构主义的方法,对叙事作品、叙述、叙事结构以及叙事性的理论进行研究的科学。
下面,我们将对结构主义和叙事学的理论进行一个简明扼要的疏理和阐释。
一、结构主义1、结构主义有什么了不起?对于一般读者而言,结构主义似乎是离我们很远的东东。
即使是一些专业的文学工作者,如果不太接触西方理论,也很可能会不以为然地说:“结构主义是什么东西?有什么了不起?”事实上,结构主义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早已渗透进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思想方法上的一场广义的革命。
结构主义诞生之后,它像一把利剑一样改变着人们看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式,并无孔不入地渗透到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各个角落:作为文化思潮,它涉及社会科学的各个部门,如语言学、人类学、心理学等;作为文艺思潮,结构主义几乎影响到文学艺术的所有领域,从理论到创作,从小说、戏剧、诗歌到电影。
这一思潮还产生了相当广泛的国际影响,从60年代中期开始,它以法国为中心,迅速扩展到英、美、西德、意大利、丹麦,并对苏联、东德、波兰、捷克等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产生了影响。
它是战后继英美新批评派和法国现象学派而成为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界的第三大思潮。
结构主义与叙事学

结构主义与叙事学索绪尔(1857—1913)(一)“语言”和“言语”把人类的言语活动分为语言和言语,前者是一套对言语活动的社会性的普遍规约,后者则是个人对这套规约的具体运用。
(二)“能指”和“所指”、“任意性”原则语言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符号是形式和意义的结合,由能指和所指构成,前者是指表示意义的形式(音响形象),后者是被表示的意义(概念)。
“任意性”是符号的本质属性,是指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联是任意的,能指和所指的生成也是任意的,它们都是对连续体进行任意划分的结果。
(三)“组合”与“聚合”符号不是通过它们内在的价值而是通过其相对位置起作用的,在语言状态中,一切都是以关系为基础的。
最重要的关系为“句段关系”和“联想关系”。
句段关系(组合关系),是话语中各个要素一个接着一个所形成的线性关系。
句段关系不仅包括一个句段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还包括整体和部分间的关系,即连带关系。
联想关系(聚合关系),是话语之外有某种共同点的要素在人们的记忆里联合起来,构成具有各种关系的集合,贮存在人的头脑中,是潜在的记忆系列,可以说是词语在垂直方向与一些尚未出现的词语的关系。
句段关系是在现场的,联想关系却把不在现场的要素联合成潜在的记忆系列。
句段关系具有线性特征,联想关系并不表现出明确的顺序性。
语言符号的意义并不是由它们本身的内容所规定的,而是在一个纵横交织的关系网中被语言的结构所规定的。
(四)“历时”与“共时”语言学研究分为共时性研究和历时性研究,前者是在一定时间内的静态的、断面的研究,后者则是随时间变化的研究即演化性的研究。
语言是一个系统,因此共时性研究更为重要。
他主张先要研究同一个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功能关系,其次才能研究系统与系统的更替问题。
附:乔姆斯基乔姆斯基提出“转换—生成”语法,认为语言由“深层结构”(语义,先天)和“表层结构”(语言的逻辑表现;能指)组成,语言就是探究如何从“深层结构”向“表层结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