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核生物遗传规律分析
(整理)第7章真核生物的遗传分析

第七章真核生物的遗传分析重点:真核生物的基因组;真菌的遗传分析;真核生物重组的分子机制。
难点:顺序四分子分析。
第一节真核生物基因组一、C值悖论二、N值悖论三、真核生物基因组DNA的复杂度一、C值悖论基因组(genome):一个物种单倍体的染色体数目及其所携带的全部基因称为该物种的基因组。
genome -- The complete set of sequences inthe genetic material of an organism. Itincludes the sequence of each chromosomeplus any DNA in organelles.C值(C-value):是指生物体的单倍体基因组所含DNA总量。
每种生物各有其相对恒定的C值,不同物种的C值之间有很大差别。
最小的C值是支原体,小于106bp;最大的C值是某些显花植物和两栖动物,可达1011bp。
C值同生物的进化有什么关系? 生物的C值,即基因组的DNA总量是不是随着生物的进化而相应地增加?一方面,随着生物结构和功能复杂程度的增加,需要的基因数量和产物种类越多,因此C值也相应地增加。
另一方面,在结构与功能相似的同一类生物中,以及亲缘关系很近的物种之间,则看不到这种规律。
因此,物种的C值及其进化复杂性之间没有严格的对应关系,这种现象称为C值悖理(C —value paradox)。
C-value paradox:the lack of direct relationshipbetween the C value and phylogenetic complex.人们对C值悖理已经提出许多解释:包括基因组的部分或完全加倍、转座、返座已加工假基因、DNA 复制滑动、不等交换和DNA扩增等。
Petrov等又提出一个解释是:各种生物基因组的大小是由于基因组中长期积累起来的过量的非编码DNA被清除的速率不同所造成的结果,即DNA丢失的速率愈慢,那么基因组DNA含量愈高。
真核生物的基因组结构与功能分析

真核生物的基因组结构与功能分析真核生物是指在生命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类生物,其基本特征之一是存在真核细胞核。
真核生物的基因组结构较为复杂,包含多个线性染色体和一些质粒。
对基因组结构的分析与理解,对于揭示其生物功能和进化机制是至关重要的。
一、真核生物的基因组结构真核生物的基因组大小较大,同一物种不同个体之间的基因组大小存在较大的差异。
基因组大小与细胞大小和复杂度之间存在着类似关联性。
人类基因组大小约为3亿个碱基对,其中蛋白编码基因仅占大约2%。
真核生物的基因组在基本结构上与细菌大相径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染色体染色体是真核生物中最重要、最基本的遗传物质,是基因在生物体内的物质传递介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在精细结构上,真核细胞中存在很多复杂的染色体结构,如核小体、类固醇激素受体、平衡染色体等。
2. 基因组复制真核生物的基因组复制主要包括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不同模式,其中原核生物中存在着DNA单线复制机制,而真核生物则采用DNA复制机器进行自我复制。
与原核生物不同的是,真核生物的DNA复制机器必须满足染色体的线性特性和复杂的三维结构,包括多个酶和蛋白质。
3. 基因只读基因只读是指通过读取基因组中的基因序列,进而达到生物高效功能表达和调节的过程。
真核生物基因组的序列阅读具有高度异质性,不同物种、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大量的序列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对真核生物的功能研究。
二、真核生物的基因组功能分析真核生物的基因组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蛋白编码基因预测蛋白编码基因是真核生物基因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真核生物的基因组进行蛋白编码基因预测,可以揭示其生物功能和进化机制。
目前,已经建立了多种基于序列、结构、相对位置等的蛋白编码基因预测算法与工具,如Glimmer、InterProScan、Pfam等。
2. 生物信息分析真核生物的基因组分析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和分析工具,这就需要借助生物信息学的手段来实现。
真核生物的遗传分析

a +
+ n
a +
NPD
若两连锁基因在异臂上,则PD与NPD都由双交 换形成且机会相等,所以PD=NPD。但事实上 PD≠NPD故此情况不可能 ∴ nic和ade在同臂上 已知RF(0-nic)+ RF(nic-ade)=5.05%+ 5.2% RF(0-ade)=9.3% 即RF(0-nic)+ RF(nic-ade) ≠ RF(0-ade) 原因:着丝粒和ade间发生过双交换,但在计算 RF (0-ade)时却没有计算在内,而在计算RF(0-nic)和 RF(nic-ade)时都各计算一次。
(3-6)四种排列方式:第一分裂产物中野生
型与突变型未发生分离,野生型和突变型
M2发生分离,称第二次分裂分离(second
division segregation)。
着丝粒与基因位点间发生非姊妹染色单
体交换,因此这四种子囊均为交换型子
囊。
非交换型、交换型子囊的形成
着丝点距离与着丝点作图
0 0 10 180 2 10 202
4 180 10 0 4 10 208
0 180 0 180 2 10 372
由上表可以看出202+208 ≠372,
低估的重组值= (202+208-372)/4000 ×100%=0.95%
RF(0-nic)+ RF(nic-ade) = RF(0-ade)+0.95%=9.3% +0.95%=10.25%
六种子囊孢子排列方式
六种子囊孢子排列方式
第一次分裂分离与第二次分裂分离
(1-2)两种排列方式:野生型lys+和突变型lys-在 M1彼 此分离,称第一次分裂分离(first division
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在遗传信息表达上有何不同

二RNA的生物合成(转录)生物体以DNA中的一条单链为模板,NTP为原料,在DNA依赖的RNA聚合酶催化下合成RNA链的过程称为转录。
真核生物一个mRNA分子一般只含有一个基因,编码产物为单顺反子。
原核生物的一个mRNA分子通常含有多个基因,编码产物为多顺反子。
(一)转录体系:DNA模板、4种NTP、RNA聚合酶某些蛋白因子和必要的无机离子。
(二)转录DNA模板RNA转录模板并非DNA的全部基因,而是DNA链上区段结构基因。
发生转录的链成为模板链,相对应的另一条链为编码链,模板链并不是总在同一条链上。
(三)转录特点:不对称转录,边转录边翻译(原核生物)(四)RNA聚合酶: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RNA聚合酶种类不同,原核生物中RNA聚合酶可以直接起始转录合成RNA,真核生物则不能。
在真核生物中,三种RNA聚合酶都必须在蛋白质转录因子的协助下才能进行RNA的转录。
主要见表3(五)原核生物以操纵子为一个转录单位。
表3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RNA聚合酶的特点原核生物RNA聚合酶真核生物RNA聚合酶1种(RNA-pol),5个亚基(α2ββ'ζ)3种(RNA-polⅠ、Ⅱ、Ⅲ)RNA-pol具有合成mRNA,rRNA,tRNA的功能,没有校对功能,缺乏3'→5'外切酶活性α2 位于启动子上游,决定哪些基因被转录β与底物NTP结合,形成磷酸二酯键β'酶与模板结合的主要部位ζ辨认起始点(无催化活性)、Ⅱ、Ⅲ由于识别不同的启动因子而分别识别不同的基因。
转录RNA-polⅠ定位核仁,转录45S- rRNARNA-polⅡ定位核浆,转录产生hnRNARNA-polⅢ定位核浆,转录产生tRNA,5S- rRNA,snRNA.(三)DNA复制的过程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DNA的过程大致可分为:起始+延长+终止三个阶段。
1、起始阶段表2(1)解链/旋,解链/旋酶催化。
(2)起始点识别。
(3)原核生物形成复制叉。
遗传学 第六章 真核生物遗传分析

1、单一序列(unique sequence)
➢ 真核生物的大多数基因在单倍体基因 组中都是单拷贝的。
➢ 单一序列所占的比例在不同生物基因 组中变化较大:
原核生物中一般只含有非重复序列;
较低等的真核生物中大部分DNA也 是单拷贝的;
动物中将近50%DNA是中度或高度 重复的;
植物和两栖类生物中单拷贝DNA序 列降低,而中度和高度重复序列增加, 如玉米的重复序列在80%以上。
(2)卫星DNA (satellite DNA)
➢ 其碱基组成不同于其他部份,可用 等密度梯度离心法将其与主体 DNA 分开,因而称为卫星DNA 或 随体DNA。
➢ 各类卫星DNA都由不同的重复序 列家族构成。
➢ 重复单位串联排列。 ➢ 卫星 DNA约占人基因组 5~6%。
卫星DNA 根据长度可将其分为3类:
➢ 基因组(genome):一个物种单倍体的染色体数 目及其所携带的全部遗传信息。
基因组DNA测序结果表明基因组中不仅包含着整 套基因的编码序列,同时还包含着大量非编码序列, 这些序列同样包含着遗传指令(genetic instruction)。 因此,基因组(应该)是整套染色体所包含的 DNA分子以及DNA分子所携带的全部遗传指令。
➢ 可用遗传学方法区分每个染色单 体。
顺序四分子分析( ordered tetrad analysis)
顺序四分子遗传分析的特殊意义在于: (1) 能从四分子不同类型出现的相对频率分析基因间的连
锁关系; (2) 能计算标记基因与着丝点之间的重组值,进行着丝粒
作图; (3) 子囊中子囊孢子严格的对称性质,表明减数分裂是一
Co = DNA concentration t1/2 = time for half reaction
基因表达与调控(下)真核基因表达调控一般规律

真核生物基因调控,根据其性质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瞬时调控或称可逆性调控,它相当于原核细 胞对环境条件变化所做出的反应,包括某种底物或激素水 平升降及细胞周期不同阶段中酶活性和浓度的调节。
第二类是发育调控或称不可逆调控,是真核基因调控 的精髓部分,它决定了真核细胞生长、分化、发育的全部 进程。
根据基因调控在同一事件中发 生的先后次序又可分为:
7. 真核生物大都为多细胞生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逐步 分化形成各种组织和细胞类型。分化是不同基因表达的结 果。不同类型的细胞,功能不同,基因表达的情况也不一 样。某些基因仅特异地在某种细胞中表达,称为细胞特异 性或组织特异性表达,因而具有调控这种特异性表达的机 制。
8. 真核生物对外界环境条件变化的反应和原核生物十分不 同。同一群原核生物细胞处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中,对环境 条件的变化会作出基本一致的反应;而真核生物常常只有 少部分细胞基因的表达直接受到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和调 控,其他大部分间接或不受影响。
组蛋白的作用
• 组蛋白是带正电荷的碱性蛋白质,可与DNA链上 带负电荷的磷酸基相结合,从而封闭了DNA分子, 妨碍基因转录。活跃转录的染色质区段中H1水平 降低。
• 转录活跃的区域也 常缺乏核小体的结 构,并且对核酸酶 敏感度增加。
8 基因表达与调控(下)
——真核基因表达调控一般规律
• 真核生物(除酵母、藻类和原生动物等单细胞类 之外)主要由多细胞组成,每个细胞基因组中蕴 藏的遗传信息量及基因数量都大大高于原核生物。
• 人类细胞单倍体基因组有3×109bp,为大肠杆菌 总DNA的800倍,噬菌体的10万倍左右!
真核基因表达调控的最显著特征是能在特定 时间和特定的细胞中激活特定的基因,从而实现 “预定”的、有序的、不可逆转的分化、发育过 程,并使生物的组织和器官在一定的环境条件范 围内保持正常功能。
第六章 真核生物的遗传分析

链孢霉的特点是它的四分体是顺序排列的。
不仅减数分裂的四个产物在子囊中仍连在 一起,而且代表减数分裂四个染色单体的子囊 孢子是直线排列的,排列的顺序跟减数分裂中 期板上染色单体的定向相同。
因此,我们用遗传学方法可以区分每个染 色单体及其基因型,而用细胞学检查方法是办 不到的。
四分体遗传分析的特殊意义:
接着在每条产囊菌丝中都发生下列过程: ①由每种交配型的一个核共同形成子囊原始细胞, ②这两个核在伸长的细胞中融合成二倍体细胞核; ③二倍体细胞核立即进行减数分裂; ④减数分裂的四个产物再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在一个
子囊中形成四对子囊孢子。 同时,其他菌丝形成了一个厚壁包围着产囊菌丝,构
成长颈瓶状的子囊壳。
的特异的碱基序列(单拷贝)的长度(或核苷数)之和来表示 复杂度(的大小) 。
DNA分子中无重复的核苷酸序列的最大长度.
病毒或细菌的基因组无重复序列,其基因组的复杂度与 C值(即基因组的大小)相等。
四、真核生物基因组DNA序列的复杂度
DNA复性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真核生物基因组序列大致 可分为3种类型: 1、单拷贝序列(非重复序列):每个基因只有1-2个 拷贝。 2、中度重复序列:平均长度300bp,重复次数10-102。 3、高度重复序列:通常为6-200bp,重复次数在106。
第二次分裂分离: + - + - +--+
-++-
-+-+
每一个第二次分裂分离的子囊是供试位点与着丝点 之间发生一次交换的结果。
根据这种特殊情况,就有可能计算某一位点和着丝点之间的重组百分率。 重组百分率的标准公式如下:
A位点和着丝点之间重组 染色单体数 染色单体总数
100
交换值 (%)
重组型配子数 总配子数
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与基因组织结构的差异

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与基因组织结构的差异按照细胞的结构和遗传物质在细胞内的分布可将生命有机体划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两大类。
噬菌体和病毒既不是原核生物也不是真核生物它们是一种超分子的亚细胞生命形式它们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特征原核生物真核生物核膜无有不同染色体数目11核小体结构无有核仁无有遗传交换质粒介导单向配子融合DNA是原核生物染色体的主要组成成分含量占染色体的80以上其余为RNA和蛋白质。
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一般为环状DNADNA存在于细胞内相对集中的区域一般称为拟核nucleoid但并无核膜包裹。
拟核当中的DNA只以裸露的核酸分子存在虽与少量蛋白质结合但不形成染色体结构。
当然它还有一些位于拟核之外的遗传物质——质粒和转座因子。
真核生物中也含有转座因子原核生物一般只有一条染色体即一个核酸分子DNA或RNA而且染色体DNA大多数以双链、共价闭和、环状的形式存在。
多少年来一直以为原核生物的单一环状染色体是区别于真核生物中的多条线状染色体的最好标志。
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除单一环状的染色体外有些细菌具有多条环状染色体还有些细菌具有线状染色体。
如根癌土壤杆菌含有2条染色体其中一条是长度为3.0Mb的环状染色体另一条是长度为2.1Mb的线状染色体原核细胞中含有一些DNA结合蛋白它们与DNA结合后帮助DNA进行高度折叠。
这些参与DNA折叠的蛋白质称为类组蛋白histone-like protein。
除类蛋白外DNA还与其他蛋白质相结合如与复制、转录和加工有关的蛋白质结合在一起这样其环状染色体DNA以紧密缠绕的、致密的、不规则小体形式存在该小体即是拟核。
真核生物基因组与原核生物基因组有很大的差异真核生物基因的结构、基因表达的过程、表达调控等方面都远比原核生物复杂。
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最大差异之一是遗传物质的分布和存在状态。
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是以裸露DNA或RNA的形式位于拟核之中而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是以与组蛋白和非组蛋白相结合缠绕成多条染色体的形式集中于细胞核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串联重复DNA序列 只存在于真核基因组,由2~200bp的重复单 位组成
真核生物遗传规律分析
7
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
❖ Variable number of tandem repeat,VNTR ❖ 卫星DNA中,有一类重复单位在11~60bp,
总长度为几百到几千bp的重复序列,多位于 近端粒处 ❖ 根据重复单位的大小又可分为:卫星DNA、 小卫星DNA和微卫星DNA三类,这类DNA多 不具备转录能力
15
❖ 1968年华裔生物化学、生物学家吴瑞博士 (Dr.Ray Wu) 独创性地设计出一种崭新的引物 一延伸测序策略,并于1971年首次成功地测定了λ 噬菌体两个COS末端的完整序列;
❖ 1977,F. Sanger在该策略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快 速测定DNA序列的末端中止法;
❖ K. Mullis采纳他的方法,完善了PCR扩增DNA的方 法;
❖ 随着技术的改进和创新(Ju et al.,
2000;Church, 2002; Barnes et al., 2002; Mitra et al., 2003),聚合酶测序法又有了新 的发展。
真核生物遗传规律分析
17
另外,还有许多其他的测序策略:
❖ 如连接酶测序法(sequencing by ligation, SbL) (Whiteley et al., 1984; Landegren and Hood, 1988;Drmanac, 1992)、
真核生物遗传规律分析
3
一、真核生物基因组的特点
❖ 真核生物基因组(Eukaryotic Genome, EG) 与原核生物基因组(Prokaryotic Genome, PG)相比有很大差异:
❖ (1)EG位于细胞核中,由数条具有多级空 间结构的染色体组成;
❖ (2)具有多个复制起点,基因内有内含子; ❖ (3)存在着大量的非编码DNA序列;
element, LINE )
真核生物遗传规律分析
13
三、 DNA序列分析方法
❖ DNA 测序技术早在DNA 双螺旋结构(Watson and Crick, 1953) 发现后不久就有报导 (Whitfeld,1954),
❖ 当时的测序的方法为降解法(sequencing by degradation, SbD),
真核生物遗传规律分析
4
❖ (4)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多位于单拷贝序列中, 同时还有大量的重复序列;
❖ (5)具有基因家族和基因簇;
❖ (6)具有生命所必须的细胞器基因组
真核生物遗传规律分析
5
二、基因组序列的分类
(一)单一序列(Unique sequence)
又称非重复序列(nonrepetitive sequence),在基 因组中只有一个或几个拷贝的DNA序列,大多数结 构基因都属于这一类。
❖ 但由于操作复杂,并没有形成规模化的应用。
真核生物遗传规律分析
14
❖ 1965,Cornall大学以S.W.Holle为首的科 学家小组,首次完成75个核苷酸的酵母丙氨 酸tRNA的全序列测定。
❖ 即利用各种RNA酶把tRNA降解成寡核苷酸, 经分离纯化后,再分别测定短片段顺序。
真核生物遗传规律分析
真核生物遗传规律分析
19
反应:同时加入引物和 模板、DNA聚合酶I、一 种 ddNTP 、 以 及 四 种 dNTP(有一种带放射性 标记)。
变性胶电泳分离反应混 合物。
放射自显影术,检测单 链 DNA 片 段 的 放 射 性 带 。
❖ 焦磷酸测序法(pyrosequencing) (Hyman,1988) ❖ 杂交测序法(sequencingbyhybridization, SbH)
(Drmanac et al., 1989; 1998; 2001)
真核生物遗传规律分析
18
1、Sanger测序法
双脱氧末端终止法
利用DNA聚合酶的两种酶 催反应特性:1、利用单链 DNA模板,合成DNA互补 链;2、利用2’,3’双脱氧 核苷三磷酸作底物,参入 到寡核酸链的末端,从而 终止DNA链的生长。有时 也称引物合成法,或酶催 引物合成法。
第八章 真核生物的遗传分析
真核生物遗传规律分析
1
本章要掌握的主要内容
❖ 第一节 真核生物基因组及其复杂性
真核生物基因组的特点 重复序列的分类 DNA序列分析方法与结构基因组学
❖ 第二节 基因家族
基因家族的类型,基因家族的特点
❖ 第三节 遗传标记
真核生物遗传规律分析
2
第一节 真核生物基因组及其复杂性
❖ M.Smith发明了碱基定点突变技术。这三位科学 家全都获得了诺贝尔奖。
真核生物遗传规律分析
16
❖ Sanger 等(1977):末端终止法,该技术引入 了聚合酶和测序胶,使DNA 测序走向了大规 模实用化。
❖ 经过Melamede, 1985; Cheesman, 1991;Metzker et al., 1994等改良后成为迄今 为止应用最为广泛的测序技术。
真核生物遗传规律分析
8
(二)重复序列
1、串联重复DNA序列 ❖ 卫星DNA(Satellite DNA)
在进行密度梯度离心时,某些高度重复DNA序列 由于碱基组成和浮力密度与主体DNA有区别,会 形成一系列的卫星带
主带:多由单拷贝序列组成,GC含量接近于基 因组均值
卫星DNA
真核生物遗传规律分析
9
卫星DNA
❖ 一般位于异染色质区,通常位于着丝粒 ❖ 在染色体中可能有某种结构功能 ❖ 长度为100kb~数Mb
真核生物遗传规律分析
10
小卫星DNA
❖ 核心重复序列由10~25bp组成 ❖ 总长度为0.1~30kb ❖ 多位于靠近染色体末端的区域,也称端粒小
卫星,
真核生物遗传规律分析
11
微卫星DNA
❖ 由1~6个核苷酸为核心序列 ❖ 分散于整个基因组 ❖ 总长度<150bp
真核生物遗传规律分析
12
(二)重复序列
2、散布的重复DNA序列 在高度分散的重复DNA家族中含有少量转座元件,根
据大小不同,可分为 短散布核元件(short interspersed nuclear
element, SINE) 长散布核元件( long interspersed nuclear